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1-01
  

  • 全选
    |
    仁心雕龙
  • 唐恒安, 唐志书, 李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现代化研究可以第二次抽象为方向,抓住复杂性科学范式创新和人工智能爆发增长的机遇,开拓数学研究新路线。本团队倡议创建数学中医学,并提出学科建设的基本构思:①建立量化体系,以乌卡(VUCA)指数、分形维数、信息转换等方案,拟解决中医量化难题;②建立阴阳云模型,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模型,抽象为以场论为基础的虚拟物理模型,演进为可用微分方程来计算的数学模型;③探索数学中医学N定理,将复杂性科学的各种研究工具跟中医思想体系进行卷积,以期形成能更好地反映中医规律的科学定理;④探索数学中医学常数,寻找能链接各定理的枢纽之数,推而论之反映整体论或复杂性科学独特结构的关键之数。
  • 张超中, 李晓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人”是中华上古健康文明和“为己之学”的创立者,原属“医家”,后成“道家”与“道教”之概念。“真人”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典范,其精神和行为方式不仅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而且有助于“礼乐文明”的溯源研究,从中可见上古健康文明与“礼乐文明”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从上古健康文明的视域研究和分析“礼乐文明”与诸子百家,可有助于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并为建设“新礼乐文明”贡献创造性的思路。健康中国的建设过程应当是“新礼乐文明”的创造过程,真正实现“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目标需要“为己之学”的新教化。
  • 柳红良, 谷晓红, 董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危重症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西医领域,由于人们对中医药“慢郎中”的误解及其在急危重症方面研究的欠缺,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亟需建立系统的理论构架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笔者深入学习经典三焦理论,通过临床有效诊治急危重症案例,认为三焦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构架以及明确的治疗原则与方药。三焦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三焦疾病的病理特点与中医对急危重症“中满、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因势利导”“分消上下之势”是针对三焦疾病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探讨三焦“通透性网状效应”与炎症风暴、ICU多重耐药菌感染、胰腺胰酶自身消化学说以及肾性代谢紊乱等密切关系,从而对三焦理论的内涵进一步解读。治疗急危重症,临证要谨遵《黄帝内经》“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的用药原则,量效关系亦是关键。
  • 张佳乐, 张逸雯, 王孟秋, 江丽杰, 胡镜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在发展模式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是“证诊断标准”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并行发展的两种模式。在制定方法上,运用到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在应用模式上,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应用较为广泛,操作性强,更适于临床推广和使用。总体来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标准化的工具。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发展主线或将以病证结合诊断标准为主,同时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学规范,强化诊断性试验的应用;重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名词术语的规范化研究;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探索并构建微观诊断指标体系或是未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突破口。
  • 刘晓庆, 任彧娜, 曹灿, 廖文勇, 田颐, 董肖, 徐向楠, 吴美晶, 李慕云, 陈绍红, 柳海艳, 修琳琳, 钟赣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配伍禁忌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中药临床安全有效的关键问题。虽其由来已久,但能否同用争议颇多,暂无统一定论。近年关于中药配伍禁忌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其认识亦不断提升。文章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对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中药配伍禁忌的安全性相关实验提示其成分变化影响其毒性或药效,与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配伍后有增效或治疗作用。建议今后加强中药配伍禁忌成分变化研究、重视不良反应监测、基于临床建立模型开展实验、基于真实世界开展临床研究,从多学科、多领域、多技术交叉融合探究其中科学内涵,以期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运用配伍禁忌药物提供参考。
  • 武玉卓, 王宣, 唐朝, 王超, 马骁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药效物质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明确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构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机制”整体观特色研究模式、深入阐明中药药理机制的关键环节。随着质谱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效物质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快速、有效、全面表征中药药效物质提供了有益途径,但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文章通过梳理基于质谱技术表征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进展和挑战,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 李缘缘, 高碧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证动物模型是中医证本质研究的重要工具,目前模型构建手段、评价方法等已初步具备发展的基础条件,但由于存在缺乏中医思维、忽视技术细节且粗浅发展、缺少公认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中医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上述问题遵循中医思维,把握证本质研究的方向,完善中医证动物模型构建的技术规范,建立中医证动物模型信息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及动物实验科学知识,完善中医证动物模型的构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
  • 张楚楚, 刘莹, 林洪生, 李海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效者,为之法;价者,经千载以待价。中医古籍所蕴含理法方药信息是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之根脉。文章试从医经医理指导临床实践、治则治法规划临床路径、经典名方临床运用拓展、传统药性味效临床新解、药物警戒安全防控措施及原创经络针灸实质探求六个维度进行阐释,尤以肿瘤科疾病为具体范例,探索并初步构建中医古籍临床效价体系。
  • 温俊凯, 汪舒云, 范忠泽, 邓皖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的应用贯穿于恶性肿瘤辨治的各个阶段,成效日益突显。为继承并发扬中医独到的原创优势,文章从古代中庸哲学思想与中医思维出发,钩沉“衡-和”思维之渊薮,围绕恶性肿瘤发病时机体内部稳态倾移与偏颇之特点,首倡以调衡致和为纲,求衡于动、时、势、气4个层面,致和于阴阳、形神、五脏、天人4个维度。总结凝练“衡-和”六法,由博返约,化简驭繁,为创建肿瘤辨治新体系提供形而上的思度与探索。
  • 朱文俊, 黄敏仪, 袁艿君, 马庆宇,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长。现有研究显示,抑郁症的发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清浊相干”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中对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浊邪宿积的一种概括。“清浊相干”导致脑失所养,浊邪上犯清窍是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神志病的重要病机。逍遥散是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剂,现代研究表明逍遥散不但可以作用于胃肠道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以发挥抗抑郁作用。从肠道菌群紊乱角度,运用“清浊相干”理论来阐明逍遥散抗抑郁的理论基础,对探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拓宽逍遥散的临床应用具有巨大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 述评
  • 曹淼, 肖凡, 符超君, 喻嵘, 何清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义是厘清概念,促进交流的重要工具,中西医内科学多采用逻辑学理论定义中“属加种差”方法对疾病进行定义。中医内科学疾病定义模式中“属”为疾病,“种差”多为主症。这种定义模式有不能反映疾病本质、导致中医辨病论治实质缺位、模糊症状与疾病界限、导致定义可能过宽或过窄、造成临床诊断的不确定和不完备等缺陷。诊断标准是疾病判断的另一重要方面,中医内科学由于采用了以主症为“种差”的定义模式,造成了诊断标准模糊甚至缺如。中医内科学应调整疾病定义模式,研制诊断标准以适应当今医学发展需要。
  • 宋源, 李敬华, 李国祥, 田少磊, 姜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实世界研究是基于真实的医疗实践场景开展的临床研究。古今医案作为真实世界中医生诊疗患者疾病并记录患者信息、临床表现、预后情况的真实记录,不仅对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真实的记载,也反映了中医医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经验与思想。文章从古今医案大数据的证据价值、中医传承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真实世界研究,使医案中包含的名医经验上升为循证证据,实现中医药精华的有效传承。
  • 王缙, 罗婕, 范天田, 莫清莲, 陈晓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中医外科派别划分主要有三种,即三分法、五分法、九分法,略以三分法影响较大。随着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的发展,外科派别研究受到了来自地域角度的审视。但整体而言,中医外科学术流派的研究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有的外科派别划分方案中,涉及到的外科著作只有少数几种,这与现存的外科古籍数量极不相称。或许,从梳理古籍文献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外科派别,会是一个可探索的方案。
  • 论著
  • 何仙童, 柳长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自诞生以来,上下五千年,相关研究著作、论文可谓层出不穷,其作为后世经脉医学之祖,源远流长。然而经脉的起源与流派是多元化的,至今流传最广,成为权威学说的理论便是《灵枢·经脉》所形成的十二经脉系统“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而其他流派的经脉系统或因为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失传而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文章从出土医学文献的角度,结合传世的《黄帝内经》文本,试图梳理《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所蕴含的数种经脉系统,如阴脉阳脉系统、六脉系统、十脉系统、十一脉系统等,为经脉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
  • 张晓宁, 周昱君, 张洪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古作为揭开中医药起源,挖掘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勾勒古代中国中医药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文章梳理近几十年有关疑似矿物药遗存的考古成果,结合科技考古等手段,思考传统矿物药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矿物遗存作为药物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疑似矿物药遗存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疑似矿物药遗存研究为中药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路径,同样也丰富了中药学史。
  • 李智慧, 杨晓轶, 徐胤聪, 朱叶, 梁永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认为,在中医古代文献中,中医原气具有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和先后天合气的内涵,其中先天原气包括命门之气和肾气,后天原气指脾胃之气,先后天原气指元气。在原气的众多内涵中,以原气为命门先天之气的内涵最为古代医家所常用,而目前中医原气则被元气所取代,主要具有先后天合气的内涵,而原气最初为命门先天之气的内涵逐渐被淡化。
  • 郭松伟, 张庆祥, 孟庆岩, 陆柯, 李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时是天地秩序的根本表现,在律历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先民从律气阴阳的角度认识四时五行,使得土与四时在“气”这一层次建立起同类关系,为气象五行(土居中央)的产生奠定了学理基础。四时是阴阳与五行结合的中介,在律历时空观的视野下,围绕四时产生了阴阳四时五行的宇宙生成图式。阴阳-四时-五行是天地这一生命体的神机,其为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提供了生命功能模型。
  • 周源子, 马晓娟, 薄雨扬, 林法财, 林明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命门”是人体重要的生理部位,历代医家对于“命门”部位及功能的讨论颇多,而缺乏对“命门脏腑”及“命门穴位”的明确区分。笔者通过查阅、收集、整理与“命门穴”相关的古今文献,探究其命名、起源、部位及发展变化,融合各家学说,探求较为统一的观点。研究发现,“命门穴”的别名有“属累穴”“竹杖穴”“精宫穴”3种,“石门穴”(“利机”“精露”“丹田”)也被部分医家称作“命门穴”。命门穴的定位或为条状的腰脊部肾区部位,起点为脐在后背部的投射点,终点为十四椎之下,即现代解剖学第2腰椎棘突下。本研究扩大了命门穴的定位范围,可为该穴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旨在指导临床。
  • 廉金玉, 陈波, 郭义, 陈泽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03-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难经》载:“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古人将是否重视“左手”作为“知针者”的判断标准,文章重点探讨押手在取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根据经典文献溯源、临床经验总结,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取穴可分为号穴、揣穴、扣穴3个过程,号穴:诊察穴象,指导选穴;揣穴:摸骨循筋,精准定穴;扣穴:固定穴位,协助导气。押手在穴位诊断、穴位选取以及穴位针刺等环节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环节。
  • 杨乐乐, 黄韵, 沈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06-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仍存在争议,致使临床细辛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文章从文献源流、细辛用量、剂型及给药方式4个方面再谈“细辛不过钱”,得到结论:“细辛不过钱”的确切说法为《本草别说》之“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钱匕”是量药器,“钱”是质量单位,“半钱匕”约合0.3 g,而“一钱”约合3 g;《本草别说》中的“细辛末”可能是一种粒度较为细小的散剂,而非“粗末”;给药方式很可能是外用鼻吹法,而非内服。综合分析可知单用细辛末可因剂量较大、粉末剂型及外用鼻吹法等多重因素,导致“气闷塞,不通者死”的症状,非后世“细辛不过钱”这一片面认识。
  • 杨文学, 李敏, 李明伟, 齐小荣, 杨明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焦虑与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Hoehn-Yahr分期量表将PD患者分为早期焦虑组/非焦虑组(A1组/B1组)和中晚期焦虑组/非焦虑组(A2组/B2组)。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的第二和第三部分(UPDRS-Ⅱ和UPDRS-Ⅲ)、肌肉张力检测仪、10 m步行实验(10MWT)和“行走-起立”计时测试(TUGT)测评患者运动功能。结果:A1组UPDRS-Ⅱ、UPDRS-Ⅲ、TUTG高于B1组;A1组上肢肌张力、步长低于B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早期PD患者焦虑与TUGT、步长、UPDRS-Ⅱ、UPDRS-Ⅲ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焦虑在PD患者中高发,也是加剧PD运动障碍的重要因素,且对PD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 朱蓉蓉, 钱鹏, 陈超乾, 徐莹, 王慧雯, 李福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面型特征。方法:应用便携式面诊检测系统采集慢性胃炎患者(99例)及健康人群(107名)的面部图像,对面部标志点间距离进行测量并计算面型指数,比较两组之间面型指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慢性胃炎组形态面指数、容貌上面指数、容貌上面高指数显著升高(P<0.05),额面指数、额顶宽指数、颧下颌宽指数、颧额宽指数、鼻指数、唇指数显著降低(P<0.05),容貌面指数和头面宽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患者面型特征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差异,慢性胃炎患者面型具体表现为额部窄短、下颌窄、中庭长、鼻窄、唇薄的特征,可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面诊客观依据。
  • 丁珂, 杨挡, 孙娥, 李超, 朱法根, 邵建国, 熊志伟, 封亮, 贾晓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19-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流浸膏性质进行系统性研究,构建中药流浸膏物料性质表征体系。方法:搜集表征中药提取物流浸膏的相关性质构建物料性质表征体系,将其应用于示范品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三味合提流浸膏和黄芩流浸膏性质进行测定并与制剂性质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构建了包括空间结构、面性质、体性质、气味性质、理化性质和物质构成共6个层面、20项性质、41项性质指标的中药流浸膏物料性质表征体系;发现了与中药口服液体制剂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口感密切相关的性质是溶解性、酸碱性和味道性质。结论:中药流浸膏物料性质表征体系的建立可以指导中药口服液体制剂的剂型改进与技术优化。
  • 苗兰, 彭勍, 张颖, 孙明谦, 任常英, 林晓斐, 刘建勋, 林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25-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预防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的临床合并用药隐患,初步探讨中药复方双参宁心胶囊及其组方药物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丹参组、人参组、延胡索组及双参宁心组,每组6只,连续灌胃14 d,给予大鼠混合探针药:咖啡因、氯沙坦、奥美拉唑、右美沙芬和咪达唑仑,分别对应大鼠体内5种CYP450s酶亚型CYP1A2、CYP2C6、CYP2C11、CYP2D2和CYP3A1/2。检测探针药及特异代谢物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比较探针药及代谢物的药代参数及代谢率的变化,评价重复给予双参宁心胶囊对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双参宁心胶囊和各组方药对5种探针药的体内代谢率均没有显著性影响。同时双参宁心组咖啡因代谢物PXT达峰时间显著推迟(P<0.05),奥美拉唑的末端消除半衰期显著延后(P<0.05),右美沙芬代谢物的峰浓度和AUC值显著增加(P<0.05,P<0.01),这与人参和延胡索给药后趋势较一致;丹参组和延胡索组咖啡因表观分布容积均显著升高(P<0.01,P<0.05);人参和延胡索组氯沙坦及其代谢物的峰浓度和AUC值均升高(P<0.05,P<0.01)。结论:重复给予复方双参宁心胶囊对大鼠体内CYP1A2、CYP2C6、CYP2C11、CYP2D2和CYP3A1/2酶活性不存在显著诱导或抑制作用,是3个组方药对代谢酶作用的综合结果,初步提示临床上应用双参宁心胶囊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小。
  • 彭淑红, 刘欣宜, 黄鑫, 李紫薇, 曾伟红, 徐国良, 朱卫丰, 姚鹏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34-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GQD)对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饲料诱导的2型糖尿病(T2DM)大鼠脂肪组织Socs3甲基化的作用及其与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GQD低、高剂量(5.5、11.0 g/kg)组(GQDL、GQDH组),各10只。取附睾脂肪组织,测定Socs3表达和基因启动子附近片段C甲基化水平;并分析C甲基化与基因表达量及大鼠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QDL组和GQDH组均能显著逆转模型组大鼠Socs3表达的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ocs3基因CG3(GATA1结合位点)甲基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CG3甲基化水平与GSP呈显著正相关(ρ=0.413,P=0.045),与TC、HDL-c呈显著负相关(ρ=-0.432,P=0.035),但GQDH和GQDL均不能有效逆转该位点甲基化。结论:GQD能有效逆转T2DM大鼠附睾脂肪组织Socs3表达;Socs3基因启动子附近CG3位点甲基化与GSP、TC和HDL-c有相关性,但该位点可能不是GQD的作用靶点。
  • 谢凌云, 刘馨烛, 夏瑜彬, 卢曼晨, 王甲璇, 戚莉, 刘佳, 刘平, 王晓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39-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损伤探讨α-萘基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慢性胆汁淤积继发肌少症大鼠的致病机制及黄芪汤的调控效应。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黄芪汤组、高剂量黄芪汤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ANIT-橄榄油溶液灌胃,隔日1次,连续40周,诱导慢性胆汁淤积继发肌少症大鼠模型。于第33周首日分别给予低、高剂量(0.59、1.76 g/kg)黄芪汤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第40周末次给药后,收集外周血和肝、骨骼肌组织,记录肌肉质量、肌力,HE、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骨骼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超微形态结构,生化方法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JC-1法检测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生物发光法检测骨骼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MAFbx/Atrogin-1、MuRF1、LC3B、PINK1、Bnip3、UCP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肌肉质量、肌力,肝、骨骼肌组织病理、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超微形态结构,血清肝功能指标,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骨骼肌组织MAFbx/Atrogin-1、MuRF1、LC3B、PINK1、Bnip3、UCP2蛋白表达均发生显著改变(P<0.01)。两种不同剂量黄芪汤对大鼠肌力,肝、骨骼肌组织病理、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超微形态结构,血清肝功能指标,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骨骼肌MAFbx/Atrogin-1、MuRF1、LC3B、PINK1、Bnip3、UCP2蛋白表达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线粒体自噬过度,促进骨骼肌蛋白分解增加,可能是慢性胆汁淤积继发肌少症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黄芪汤可通过改善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能量合成和线粒体自噬等损伤,减少肌蛋白分解,阻止骨骼肌萎缩,改善肌力,发挥防治慢性胆汁淤积继发肌少症的作用。
  • 王艺璇, 汤玲, 孙天琳, 史梅莹, 陆义芹, 李修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47-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肖承悰教授临床验方“更欣汤”对围绝经期失眠模型大鼠行为、血清雌激素水平及下丘脑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7周龄雌性SD大鼠,采用雷公藤多苷溶液灌胃联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混悬液腹腔注射诱导围绝经期失眠大鼠模型。将26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中药组各13只,另设空白组12只;中药组每日予更欣汤颗粒剂溶液1.8 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每日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周期14 d。利用旷场实验(OFT)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E2)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ERα、β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FT水平与垂直活动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修饰次数显著增多(P<0.01),血清E2显著下降(P<0.01),下丘脑ERα、ERβ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ERα/ERβ比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修饰次数显著下降(P<0.01),下丘脑ERβ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ERα/ERβ比值下降(P<0.01)。结论:更欣汤能够上调围绝经期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ER不同亚型蛋白表达,从而改善大鼠睡眠状态。
  • 刘群, 周晨, 张雯晰, 赵玉雪, 辛娟娟, 高俊虹, 喻晓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52-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深浅不同针刺用于慢性束缚应激抑郁大鼠的抗抑郁效应及对皮质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深刺组及浅刺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均采用21 d慢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建立抑郁模型,深刺组和浅刺组分别给予“太冲”穴直刺和“太冲”穴平刺治疗,1次/d,持续21 d。通过大鼠第21天体质量、旷场实验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来评价抑郁造模和治疗效果。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皮质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深刺组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模型组大鼠5 min总运动距离、边缘区运动距离、中央区运动距离、总平均速度、边缘区平均速度和中央区平均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深刺组总运动距离、边缘区运动距离、总平均速度、边缘区平均速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进食潜伏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深刺组和浅刺组进食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1),深刺组较浅刺组潜伏期更短(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中NGF、BDN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深刺组皮质NGF、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深刺“太冲”穴能显著改善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抑郁样行为,优于浅刺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皮质NGF和BDNF异常表达有关。
  • 李泽飞, 王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57-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使用分子对接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生慧颗粒有效成分对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R)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生慧颗粒有效成分,使用LibDock将所有成分分别与GABAaR与AChE进行对接并分析作用残基。对最佳结合构象进行3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结合稳定性及结合能。结果:收集到生慧颗粒有效成分26个。分子对接表明优于地西泮(DZP)成分18个,最优成分为Acteoside。优于多奈哌齐(DNPQ)成分4个,最优成分为PolygalaxanthoneⅢ。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GABAaR与Acteoside可稳定结合,结合能为(-29.60±3.53)kcal/mol。PolygalaxanthoneⅢ在7 ns前与AChE稳定结合,之后脱离结合位点,在27~27.5 ns再次进入结合位点,其结合能在4~6 ns与27~27.5 ns分别为(-14.12±3.03)kcal/mol、(-8.16±2.95)kcal/mol。结论:生慧颗粒治疗失眠和AD的潜在物质基础分别为Acteoside、PolygalaxanthoneⅢ。
  • 刘树民, 卢意, 轩秀秀, 张楠, 修海南, 王天雨, 于栋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穿山龙总皂苷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3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n=10)和造模组(n=53),10%酵母饲料饲养和灌胃氧嗪酸钾溶液造模14 d,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穿山龙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及别嘌醇组,各10只。第15天开始给药,持续2周。采用全自动化生化仪分析检测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的含量,进一步采用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尿酸水平(P<0.01),其中穿山龙总皂苷高剂量组能降低尿素氮水平(P<0.05),调节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及均匀度,回调变形菌门丰度,减小拟杆菌门丰度,增加乳酸杆菌属、Ruminococcaceae_Ruminococcus丰度,降低拟杆菌属和Parabacteroides属丰度。结论:穿山龙总皂苷能够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水平,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 李静, 楼招欢, 黄建波, 屈元果, 刘月颖, 韩丽萍,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68-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高脂血症防治模型,探讨炒白术-炒苍术对高脂血症大鼠水液代谢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依折麦布组(1 mg/kg)、炒白术-炒苍术组(6 g/kg)、炒白术组(3 g/kg)、炒苍术组(3 g/kg),各8只。空白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连续6周。生化检测大鼠血脂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ELISA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结肠Na+-K+-ATP酶;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肠水通道蛋白(AQP)3、AQP9 mRNA及蛋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C、LDL-C、MTL水平及AQP9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HDL-c、GAS、Na+-K+-ATP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炒白术-炒苍术组TC、TG、LDL-C水平及AQP9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GAS、Na+-K+-ATP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炒白术-炒苍术可能是通过调节Na+-K+-ATP酶和AQPs介导的水液代谢来防治高脂血症的。
  • 刘宏, 陈芜, 林俊芝, 祝捷, 由凤鸣, 郑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73-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花椒精油吸嗅对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AC)小鼠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20只)、溶媒组(20只)、花椒精油组(20只)。除空白组,其余组采用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造模,第7天开始给药,溶媒组给予2%Tween-80雾化,花椒精油组给予5%花椒精油雾化。隔日1次,15 min/次,直至14周。监测体质量变化,计算结肠指数、脾脏指数、肿瘤负荷,HE染色检测结肠与脾脏组织病理,Ki67免疫组化与TUNEL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增殖与凋亡水平,免疫组化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以及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p-STAT3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花椒精油组小鼠体质量下降情况改善,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肠肿瘤负荷显著减少(P<0.05),结肠黏膜炎症浸润与肿瘤增生程度减轻,脾脏髓外造血减少,结肠肿瘤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p-STAT3组织化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雾化吸入花椒精油能够减少结肠肿瘤形成与免疫炎症细胞浸润,延缓CAC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TAT3信号通路、重塑积极的免疫微环境有关。
  • 尚艺婉, 武颖烁, 孟丹华, 陈星, 刘洋, 周哲旭, 刘娅茹, 胡啸博, 陈玉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8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六君子汤对食管癌细胞EC9706的生长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六君子汤对EC9706细胞的活性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系统检测细胞糖酵解速率和线粒体压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蛋白激酶B1(AKT1)mRNA相对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和AKT1/2/3蛋白相对表达。结果:六君子汤浓度为200、300、400 μg/mL时可显著抑制EC9706细胞活性(P<0.01)。选定六君子汤150、200 μg/mL用于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六君子汤可显著促进EC9706细胞凋亡(P<0.01),六君子汤200 μg/mL可显著延长细胞S期,缩短G2/M期(P<0.05);糖酵解速率检测结果显示,六君子汤200 μg/mL可显著抑制EC9706细胞的基础糖酵解、补偿糖酵解和糖酵解潜能(P<0.05);线粒体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六君子汤150 μg/mL可显著抑制EC9706细胞ATP合成耗氧、基础呼吸值和非线粒体耗氧(P<0.05,P<0.01),六君子汤200 μg/mL可显著抑制EC9706细胞的ATP合成耗氧、线粒体最大耗氧能力、基础呼吸值、非线粒体耗氧和备用呼吸能力(P<0.01);qRT-PCR结果显示,六君子汤150、200 μg/mL可使EC9706细胞mTOR mRNA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六君子汤200 μg/mL使EC9706细胞AKT1 mRNA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六君子汤150、200 μg/mL可显著抑制p-mTOR和AKT1/2/3蛋白相对表达(P<0.05,P<0.01),六君子汤200 μg/mL可显著抑制mTOR蛋白相对表达(P<0.01)。结论:六君子汤可通过干预AKT/mTOR通路促进食管癌细胞EC9706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生长。
  • 徐子绚, 宋杰, 王平, 杜艳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86-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电针“肾俞”“丰隆”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基于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B)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肾组、化痰组、补肾化痰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25-35造模。补肾组、化痰组、补肾化痰组分别电针“肾俞”单穴、“丰隆”单穴及“肾俞”“丰隆”双穴。Morris水迷宫(MWM)检测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10浓度;RT-PCR检测海马TLR4、MyD88、NFB p65、TNF-α、IL-1β、IL-6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TLR4、MyD88、NFB p65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P<0.01),平均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1);海马神经元层次清晰,神经元相对表达显著增加(P<0.01);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显著减少(P<0.01),IL-4、IL-10浓度显著增加(P<0.01);海马TNF-α、IL-1β、IL-6、TLR4、MyD88、NF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海马TLR4、MyD88、NF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电针可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临证经验
  • 李可可, 肖航, 熊少斌, 张文强, 严诏琦, 胡君霞, 许越淇, 刘良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92-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钻研中医肺系疾病数十年,认为痰瘀伏肺是慢性肺系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气阳虚弱是发病之本。临证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伴有血瘀表现,如面色晦暗、唇舌紫暗、爪甲暗紫、舌下络脉紫暗等征象;文章总结了洪广祥教授运用“治肺须活血”理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证经验,其中包括三层含义:气机不利致血瘀内阻、宿痰伏肺致血瘀内伏、阳虚阴盛致血瘀不化。“治肺须活血”与“治肺不远温”思想融合,将能够更好地指导并运用于临床。
  • 张耀夫, 赵进喜, 蒋里, 周婧雅, 张楷童, 肖永华, 王世东, 吕仁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196-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吕仁和教授长期致力于糖尿病及肾脏病的中医药防治工作,效验俱丰。补血二丹汤为吕仁和教授近年新总结的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方,有益气扶正、通活血脉、化瘀散结、清热凉血之功。文章从组方来源、方意及临床应用等角度入手,总结吕仁和教授运用补血二丹汤的经验。吕仁和教授在六对论治思辨体系的指导下,常运用本方治疗糖尿病肾病,根据疾病分期、证候、症状,合理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 段可欣, 王景锐, 陈彤, 杨贤平, 吴美达, 李红毅, 廖列辉(指导:禤国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0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从营卫气血论治白癜风的诊疗思路与用药经验。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禤国维教授认为其病机为“风”邪致五行失衡,营卫气血不得濡养肌肤腠理而发为此病。禤教授遵循“平调阴阳”的学术思想,提出治疗白癜风应以祛风除湿、补益肝肾、行气活血为法,使得五行归衡,营卫协和,气血通畅,阴阳以平。
  • 于永慧, 王清(指导:许润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04-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绝经前后诸证是困扰围绝经期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许多患者因顾及西医激素替代治疗的不良反应而进退维艰,中医药因其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而备受青睐。面对纷繁复杂的绝经前后诸证,国医大师许润三遵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证相应”的原则,以“五脏阴虚,内热熏扰”为主证,以“燮理阴阳、清热安神”为大法,以张仲景经方为主,酌情选用二仙汤等有效时方,在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方面独树一帜、屡获奇效。文章探讨国医大师许润三辨治绝经前后诸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黄茂, 刘瑞芬, 孙凯, 张立山(指导:武维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08-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呈高态势,该病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则死亡,因此如何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有明显优势,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法用药则仁见仁智,提示我们辨证选药、个体化治疗是AECOPD的治疗原则。文章从析病机、论治则,辨别AECOPD常见6种证候,并结合验案,总结了武维屏教授治疗AECOPD的经验,以期为AECO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帮助。
  • 刘西洋, 吴文军, 刘文平, 席崇程, 冯全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12-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咳、痰、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三大主症,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基于叶天士辨治久咳思想“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是病不独在肺矣”,认为本病治疗重在调治肺、脾、肾三脏,提出“开上、运中、奠下”治疗原则。病在上焦,肺失清肃,气易壅滞,治宜开宣肺气;病在中焦,脾失健运,痰浊内阻,治宜温运脾气;病在下焦,肾失摄纳,气促而喘,治宜补纳肾气。急性加重期开上为主;稳定期运中、奠下为主,或三法同用,同时兼顾兼夹证治疗。
  • 翟梦洋, 王丹妮, 郭会军, 李唱, 张圆圆(指导:李发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16-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李发枝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为虚实寒热错杂,即中气虚寒、失于摄血和火热亢盛、迫血妄行同时并见。针对这种复杂的病机,李发枝教授提出合用《金匮要略》经方柏叶汤、黄土汤、泻心汤,三方切中方证病机并将其命名为出血三方。最后佐验案二则予以分享李发枝教授运用出血三方(柏叶汤、黄土汤、泻心汤)合方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证经验,希望对中医师临证有所启发。
  • 孟宁宁, 杜欣冉, 闫文丽, 李笑颜, 马玉侠, 李春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20-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阴阳气机升降出入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脏腑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核心,气机升降失调为百病之源,燮理阴阳气机升降是治疗疾病的纲要,高树中教授基于对《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旨意的把握,结合阴阳气机升降理论、通关理论、气街四海理论提出通关调气法,包括通颈关法、通膈(膏)关法、通脐(肓)关法,并提出通关调气组穴,即通关七穴十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阴阳气机升降失常所导致的病症,可畅达三焦、通调气街四海,使脏腑气机循环流通,生命之气周流不息。
  • 田力欣, 窦报敏, 李柠岑, 郭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25-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冠心病之病机总属本虚标实,郭义教授认为瘀血为各标证之首,治疗时尤重气血,将畅气机、化瘀血贯穿始终,以调理气血为本病治疗之中轴,气血并治,以致调和;将本病辨证分为痰浊痹阻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和而不同,“和”方而治;并主张以人为本,因人制宜,重视患者的情志调理,是郭义教授同病异治的典范。
  • 李丹艳, 赵鲁卿, 丁宁, 王阿玲(指导:张声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29-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前病变(PLG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及疑难病,深化对CAG及PLGC病因病机的认识既能丰富中医理论研究体系,更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张声生教授临证论治CAG及PLGC经验丰富,总结本病“五态一癥”病机学说,即“虚、浊、滞、瘀、毒、癥”。其中脾胃虚弱是根本病机,浊、滞、瘀、毒交结是CAG及PLGC重要的病变状态,癥是疾病的靶标。基于此病机,张声生教授系统总结“调态消癥”理论,包括“调虚态、调浊态、调滞态、调瘀态、调毒态、消癥积”,以期对本病的辨治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 董继业, 董幼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35-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董廷瑶先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创新,其“推理论病、推理论治”等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儿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章列举了董廷瑶先生治疗阻塞性黄疸、中毒性菌痢、复发性肠套叠、咽喉麻痹、下肢抽搐、舞蹈病、眉棱骨痛等疑难病案7则,并详细分析了各个病种施治的理、法、方、药,其辨证思路清晰,临床疗效明显,为临床上用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开拓了思路。
  • 刘兰林, 郭锦晨, 时潇, 黄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40-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乐匋出生于“新安王氏医学”世家,成长于古徽州钟灵毓秀之地,自幼继承家宗,先后随父亲王季翔、伯父王仲奇、堂兄王广仁学医,且对张仲景、陆九芝、尤在泾、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柳宝诒等各家医学悉心研究,对温病学有着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临证见解。王老提出伤寒学为根,温病学为叶,学术体系上寒温根叶相连,临证倡导寒温并重并用,诊治温病擅辨明“邪机”所在,注重疏动气机予邪出路,还充分发挥吴鞠通“顾护阴液为第一要义”之论,治温热病时强调护阴泄热,治湿热病时注重分消上下,遣方用药承新安王氏家风,以“慎”“轻”“巧”见长,至精至专,择效而从。文章梳理总结了王乐匋教授辨治温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启示后学。
  • 于鸿妲, 白彦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4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肤络脉可分为皮肤血络、皮肤气络、皮肤津络。皮肤血络是有形的络道,具有渗灌营血的功能。皮肤血络病变是皮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皮肤病的病机核心,分为皮肤血络癥积、皮肤血络失养、皮肤血络外溢三类证候。其中,皮肤血络癥积可细分为瘀阻血络证、湿阻血络证、痰阻血络证,分别对应不同形态的皮损特征。皮肤气络主司皮肤气化,推陈出新,与皮肤感觉功能密切相关。皮肤气络病变为皮肤气络阻滞证、皮肤气络亏虚证,与瘙痒、疼痛密切相关。皮肤津络是布散津液的通道,津络失调,形成皮肤津络亏虚证、皮肤津络湿蕴证。皮肤血络理论的辨证体系,是根据皮损形态和自觉症状推测皮肤络脉的病机,以皮肤血络病变为核心,结合皮肤气络、津络病机,阐述皮肤病的病机特色,为皮肤科中医辨证提供新思路。
  • 鲁慧琳, 张永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47-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永华教授注重情志,怒的内涵丰富,从病因角度,怒为致病内因;从疾病角度,怒可单独为病;从病证角度,怒为具体证型;从治病角度,怒可胜思胜喜。根据情志辨证的思路,提出怒也可分型论治,可分成暴怒、烦怒、郁怒三型,结合患者平素禀性、言行举止、表情眼神等归纳其情绪特征,并结合其他证候综合辨治。暴怒常系肝火肝风,拟清热泻火,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烦怒可由痰火内扰或阴虚火旺所致,予以黄连温胆汤或黄连阿胶汤;郁怒多与气郁化火、痰郁化火相关,方选小柴胡汤、丹栀逍遥散加减。
  • 王泽超, 张怡, 刘虹, 贾云芳, 张拴成, 张灵敏, 潘永梅, 旷湘楠, 侯仙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51-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中“心部于表”的理论,仅见于现行《内经选读》教材之中,其他中医理论与临床教材中笔者尚未见涉及。搜索文献也仅见少量相关文章。可见此理论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相反,肺主皮毛、足太阳经主表等理论则被广泛应用。对于“心部于表”、肺主皮毛、足太阳经主表等关系的探讨内容更是鲜见。通过临床实践已证实“心部于表”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作用。文章从哲学与脏器角度分析了“心部于表”的含义及物质基础。探析了“心部于表”与肺主皮毛、足太阳经主表、肾主外的内在关系与差异,并通过临床实例佐证了“心部于表”在外感病治疗中的实用价值。另外,创新性地以有无神志异常对心包的表里层次进行了划分,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 王琳, 段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55-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损美性疾病之一,虽有多种西医治疗手段,但疗效不佳,段渠教授基于“心部于表”理论从“心神-血脉-心阳-心液”4个维度强调了心神主宰、心血濡养、心阳温煦、心液润肤4个方面在黄褐斑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将调心贯穿始终,亦平衡五脏;道术合一,以神养颜;调和营卫,驱邪外出。该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取得良好的疗效,这既是对经典理论的传承与扩展,同时也为临床上治疗黄褐斑提供了新的思路。
  • 易正珩, 赖新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59-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赖新生教授基于通元理论利三焦调膜腠论治黄褐斑经验。赖教授认为,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或亏虚,元气不足或元气郁滞、三焦气化不利、营卫失和,致气血逆乱、瘀阻脉络,气血无法上荣于头部而成斑,并指出本病枢机关键在“三焦”,“利三焦”“调膜腠”应贯穿治疗始终,自拟中药“祛斑美颜方”,针刺善用“引气归元针法”,辅以刺络放血,临床疗效确切。
  • 陈彦君, 康晨, 孔欣茹, 滕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64-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强迫症的患病率较高,对强迫症的认识及治疗仍不系统。文章尝试基于中医五神理论,动态性分析强迫症的病因、病机与治疗,以期为强迫症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有助于推动强迫症的诊疗系统化,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强迫症的病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造成的特殊人格,初始及关键病机是魄弱,根据个体情况,神、魂、意、志可出现不同的偏颇,治疗应调气强魄,辅以安魂明神、舒意定志。
  • 黄悠, 葛宏伟, 何晓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68-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颈椎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痹证”“头痛”“眩晕”等范畴。对于颈椎病的治疗,经方有着独特的优势,且从古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文章从经方的方证视角出发,通过遴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中出现的与颈椎病症状相关的方剂,深入探讨其病机、经络及组方思路,总结出桂枝-麻黄类方、葛根类方、柴胡类方、附子类方、苓桂类方等几大类方,探析如何从经方入手治疗颈椎病。
  • 思路与方法
  • 吕健, 刘光宇, 赵晓晓, 刘征堂, 黄悦, 王慧婵, 付建华, 谢雁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72-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中国科协发布了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其中之一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与技术”。《“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与技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010年,BMJ杂志首次提出“队列多重随机对照试验(cmRCT)”,其作为新兴的实用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具有招募效率高、人群代表性较好、节省资源等优势。文章通过梳理cmRCT相关研究,创新性融合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以处理混杂偏倚与重复测量问题,初步构建一套基于cmRCT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并构建了适用性评价的基本维度与要素,以期为中医药临床评价创新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学参考。
  • 袁芳, 赵冰骢, 王麟鹏, 刘璐, 郭静, 刘桂林, 李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79-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感是针灸临床治疗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但针感量表不是评价疗效的工具,从侧面反映疗效和评价疗效,二者是有区别的,得气并不是产生临床疗效的唯一途径。针感量表是量化得气的工具,而得气是判断正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变化,以及取效快慢的重要依据,使用针感量表目的是将得气的现象定性、定量的展现,使其成为临床研究中清晰、可控的研究条件。火针疗法首载于《黄帝内经》,目前常用针感量表多适用于毫针、电针得气感的评价,在量化火针得气感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对现有针感量表进行梳理,提出在火针针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火针针感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初步探索构建与火针疗法特点紧密结合的评价工具的研究方向。
  • 陈武, 温成平, 李殿明, 时玮蔓, 黄琳, 谢志军, 曹炜, 王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84-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五季应五脏”理论的角度探讨五脏病理生理机能与自然时令之间的适应性规律,认为季节变化协同五脏变化的适应性规律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进展发现,中医“五季应五脏”思想在RA病理机制中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气候-气血-关节”轴实现的,并据此提出RA“本脏本季当疏散,所克之脏当调之”的调适原则。故文章在RA季节调适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RA防治新思路,以期为中医药防治RA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 标准与规范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88-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陈柏林, 董晓宛, 张维明, 余中光, 杨皓瑜, 白彦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297-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免疫介导的、非传染性、疼痛、毁形、致残的炎症性皮肤病,常累及皮肤和关节,影响着全世界6 000多万成人和儿童,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法根治,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负担。中医认为银屑病血热证最为常见,临床研究已证实清热凉血类方剂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机制研究也证实清热凉血类方剂可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影响HaCaT细胞增殖分化、CD4+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血管增生等,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文章系统梳理清热凉血类方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诊疗与研究提供支持。
  • 丁露, 陆丽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04-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针刺可以促进成瘾患者生理、心理功能的恢复,与目前可用的药物干预相比具有更大的治疗潜力,且无不良反应。针刺治疗成瘾性疾病已成为近年来戒毒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但对其机制探索仍缺乏系统总结。因此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所在团队在针刺治疗成瘾性疾病方向所做的系列研究工作,归纳总结针刺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机制研究概况,对针刺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闫盼盼, 李彦冉, 刘洋, 李秀敏,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09-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范畴,主要为免疫球蛋白E介导引起的Ⅰ型变态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辅助性T细胞(Th)1/Th2和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等免疫细胞失衡、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升高等,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药防治过敏性鼻炎已成为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通过减少鼻黏膜炎性浸润、调节免疫与神经系统、降低过敏反应等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已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作了分析和探讨,笔者对此作一综述。
  • 陈丽华, 马伊宁, 赵益, 朱卫丰, 黄诗雨, 张永, 单雅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14-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搜索了近五年来可以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食同源中药,并从其提取物、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最低抑菌浓度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抗幽门螺杆菌药食同源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价值,以期在日常生活中对幽门螺杆菌的预防及治疗发挥作用。
  • 秦聪聪, 杜沁圆, 张义敏, 孙美灵, 展照双, 王加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19-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钱子为临床常用中药,其炮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古时有净制、切制、炒制、油制、甘草制、麻黄制、童便制、去油制、黄酒制、豆腐制等多种炮制方法,随历史演变,一些特色炮制法逐渐消失,现今以净制、油制、砂烫等为主要炮制方法。地方炮制规范记载马钱子制法颇多,存在“一地多法、各地各法”现象,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导致马钱子饮片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临床上服用马钱子及其制剂的患者常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马钱子所含有的主要生物碱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不同炮制方法对马钱子药性及毒副作用降低程度不同。笔者从马钱子的炮制历史沿革及减毒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对目前马钱子炮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马钱子的炮制机制、药效和毒性物质基础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彭华清, 周扬涛, 倪晓婷, 李娟, 李顺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26-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书籍及相关药材标准,对“南山不老松”中松的品种进行考证,并对其松针的化学成分和活性进行综述。笔者初步考证出南山不老松品种主要为松科植物马尾松。现代研究表明,马尾松松针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木脂素类及莽草酸成分等,具有抗衰老、降脂、降压、抗肿瘤、抑菌等药理活性。
  • 李璐瑶, 程文静, 狄飞倩, 张佳婵, 王昌涛, 安全, 石秀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36-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表现,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规定了祛痘植物原料在化妆品领域的可使用范围。基于此,笔者从痤疮发生机制入手,详细阐述痤疮相关生物学变化;在调研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收录其中的10种祛痘功效植物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更新和综述;最后,对2002年至2022年已授权祛痘相关专利进行分析,探索祛痘产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祛痘类产品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 孟驿佳, 康乐, 王泽茜, 闫盼盼, 井贺云, 王媛, 陈建威,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42-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鲜品的应用始终贯穿于我国中医药学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急证、表证及热证等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从古至今,所记载的鲜品功能有很多,从四性五味中划分,有清热解毒、驱浊避暑、温补滋养等。然而很多中药的干品与鲜品疗效差之甚广。现代医学认为,中药鲜品属于直接从产地采摘而得,纯天然,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其中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保持良好,不会经过高温长时间,甚至脱水等过程造成有效成分的流失,因此认为中药鲜品具有更好的疗效,中药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而近几十年来,干品逐渐取代部分鲜品,制约临床疗效。笔者通过整理近年来国内外中药鲜品相关文献资料,对中药鲜品与干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梳理并作对比分析,以期为中药鲜品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雷超芳, 陈志刚, 陈剑北, 刘玥芸, 薛哲,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46-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诊法作为中医辨证的组成内容,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大量临床观察证明,当人体健康状况发生改变时,其舌色、脉象等征象也会随之变化,这提示中医诊法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中医常用诊法及中医特色诊法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中医诊法现存问题与发展方向,以便进一步推动诊法在临床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 陆俊红, 徐艺峰, 王忆勤, 郝一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52-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其中通过观察舌苔变化可以获知病邪的深浅以及邪正的消长等。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两个方面,其中望苔质可以根据舌苔的质地以及形态再行细分,主要包括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以及真假等。传统望舌苔由于受到医生临床经验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客观性不足。因此,采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对舌图中的苔质进行提取和量化,在舌诊客观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近15年国内外中医舌诊中苔质的客观化研究进展,总结目前研究的不足,并为今后的中医苔质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研究报告
  • 陆萍, 郭光昕, 张帅攀, 杨玉真, 何佩, 李晓峰, 房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5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制智能化模拟手法参数仪器,探索仪器对焦虑大鼠的抗焦虑作用机制。方法:采用YLS-34A大鼠膀胱经循径推拿按压仪(简称YLS-34A按压仪),针对30只SD大鼠,即对照组、模型组、膀胱经推拿组(BMM组),进行干预。干预后比较大鼠的糖水偏好试验、尾悬架试验、强迫游泳试验行为学;检测海马炎症小体的NLRP3/NF-κB信号蛋白的变化。结果:YLS-34A按压仪能有效固定大鼠,自动化准确标定大鼠背部穴位,改善大鼠糖水偏好、悬尾不动时间、强迫游泳时间等焦虑样行为;显著降低焦虑症大鼠海马NLRP3/NF-k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P<0.05)。结论:YLS-34A大鼠按压仪能为大鼠实验量化操作提供一种可靠工具,膀胱经按压对大鼠焦虑样行为的改善作用与抑制海马NLRP3/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王诗, 刘垠杏, 张书萌, 陈子君, 李杰, 陈伶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60-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养心通脉方对冠心病血瘀证大鼠小肠黏膜菌群变化和血清炎症因子、内毒素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造模组32只。造模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3个月,结合维生素D3灌胃和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的方式构建冠心病血瘀证大鼠,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养心通脉方组(12 g·kg-1·d-1)、阿托伐他汀组(1.8 mg·kg-1·d-1),均灌胃2周。干预结束后,对小肠黏膜组织进行16S rRNA测序和透射电镜检测;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ELISA试验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内毒素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电图T波高尖,ST段显著抬高(P<0.01),心率降低(P<0.01),HE染色心肌纤维坏死溶解,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养心通脉方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病变均较模型组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NF-α、IL-6、内毒素含量升高(P<0.01),IL-10含量下降(P<0.01);养心通脉方组TNF-α、内毒素含量较模型组下降(P<0.01),IL-10升高(P<0.01)。模型组有害菌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相对丰度升高(P<0.05),养心通脉方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模型组有益菌未鉴别的消化链球菌科菌属(Unspecified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降低(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罗尔斯通菌属丰度与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流变指标、TNF-α均正相关性(P<0.05),与IL-10负相关(P<0.05);未鉴别的消化链球菌科菌属、未鉴别的梭菌目菌属(Unspecified_Clostridiales)丰度与TCHO、HDL-C、LDL-C、血流变指标、TNF-α、内毒素具负相关性(P<0.05,P<0.01),与IL-10正相关(P<0.05)。回肠组织电镜观察显示,模型组线粒体病变,胞核碎裂,微绒毛稀疏;养心通脉方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未见明显病变。结论:冠心病血瘀证大鼠小肠黏膜菌群与TNF-α、IL-10、内毒素、血脂、血流变具有相关性;养心通脉方可能通过调节小肠黏膜菌群,降低血清TNF-α及内毒素含量改善冠心病血瘀证。
  • 金艺波, 蔡斯琦, 钱苏海, 范永升, 丁兴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67-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PM2.5暴露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小鼠模型,研究芍药甘草汤对PM2.5致SLE小鼠病理损伤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方法:4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LE组、SLE+PM2.5组(模型组)及芍药甘草汤组。模型组通过PM2.5全身暴露建立PM2.5暴露SLE小鼠模型。治疗结束后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含量和肺泡灌洗液中活性氧(ROS)含量;HE染色观察肾脏和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NF-κB p65、p-NF-κB p65、TLR4、COX-2的表达水平;16S rRNA基因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药甘草汤治疗后脾脏指数和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鼠肾小球基底膜均匀、足突轻微融合;小鼠肺泡灌洗液中ROS含量降低(P<0.05);HE染色切片发现小鼠肺组织肺泡炎症细胞渗出减少,NF-κB p65、p-NF-κB p65、TLR4、COX-2炎症相关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多样性且组间结构存在差异性(P<0.05),芍药甘草汤治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提高,且保护性细菌丰度上调。结论:PM2.5可加重SLE发病,芍药甘草汤可改善PM2.5暴露后SLE小鼠的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修复PM2.5诱导的炎症及肠道菌群紊乱对SLE发挥治疗作用。
  • 王曦悦, 陆景坤, 董馨, 胡少男, 赵方新, 赵鹏伟, 薛培凤, 师建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72-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蒙药塔布森-2(TBD)及其特征成分抗斑马鱼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随机将受精后3天(3 dpf)的斑马鱼幼鱼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空白组、TBD给药组、特征成分单体组(3-羟基肉桂酸、紫云英苷、绿原酸、咖啡酸、原儿茶酸)及配伍给药组。以25 g/mL泼尼松龙诱导斑马鱼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模型,给药组分别给予低、中、高浓度药物;待幼鱼培养至7 dpf,采用茜素红S染色,正置光学显微镜观察拍照,记录并计算斑马鱼椎骨个数及脊椎硬骨染色面积。结果:泼尼松龙模型组显示造模成功;TBD高浓度组椎体个数及染色面积较模型组均显著增加(P<0.05,P<0.01),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单体特征成分及其配伍后可不同程度增加椎体个数及染色面积,其中高浓度配伍给药组较模型组椎体个数和染色面积显著增加(P<0.05)。结论:TBD可有效改善斑马鱼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其特征成分配伍后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优于各单体特征成分。
  • 武萌萌, 张欣, 苏志伟, 葛建立, 杨丽静, 刘学飞, 袁子薇, 张敏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76-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芪黄疽愈方调控巨噬细胞相关因子影响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68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中药组(22只)、对照组(22只),另设C57BL/6小鼠25只为空白组。高脂饲料喂养构造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模型,中药组按0.2 mL/20 g体质量予芪黄疽愈方颗粒灌胃,对照组按0.2 mL/20 g体质量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悬混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给药12周。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体质量;主动脉HE染色、Masson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血管病理形态、斑块面积;血清ELISA检测巨噬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13、干扰素-γ(IFN-γ)、脂多糖(LPS)、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6、IL-10、IL-12表达情况;免疫荧光观察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iNOS、CD206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中药组、对照组小鼠精神萎靡,毛色暗淡,前期增长迅速,后逐渐减缓,其中模型组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HE染色、Masson染色、油红O染色病理图片显示:模型组较空白组斑块面积显著增大,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减少,主动脉红染脂质显著增加(P<0.01),中药组、对照组较模型组斑块面积降低,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多,主动脉红染脂质显著减少(P<0.01)。ELISA检测结果示:模型组小鼠血清IL-1β、IFN-γ、LPS、IL-6、IL-12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IL-4、IL-13、TGF-β、IL-10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血清IL-1β、IFN-γ、LPS、IL-6、IL-12显著降低(P<0.05),IL-4、IL-13、TGF-β、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在模型组阳性表达较空白组高(P<0.01),中药组表达较模型组低(P<0.05),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在模型组阳性表达较中药组低(P<0.01)。结论:芪黄疽愈方可减少M1型巨噬细胞,抑制M1型巨噬细胞相关因子IL-1β、IFN-γ、LPS、IL-6、IL-12的表达;增加M2型巨噬细胞,促进M2型巨噬细胞相关因子IL-4、IL-13、TGF-β、IL-10的生成,这可能是其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
  • 唐彦, 徐寅, 张值伟, 普芳, 李竹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82-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龙牡桂枝汤对慢性应激状态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影响。方法:32只ADHD模型动物幼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空白组、慢性应激组、盐酸哌甲酯组和龙牡桂枝汤组,各8只。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水平,RT-PCR法检测下丘脑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结合蛋白(CRH-BP)及垂体CRHR1、CRH-BP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慢性应激组寻找平台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数显著减少(P<0.05),血清CORT、CRH、ACTH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下丘脑CRH、CRHR1、CRH-BP mRNA及垂体CRHR1、CRH-BP mRNA表达升高(P<0.05);海马中GR表达下降、MR表达升高(P<0.05)。与慢性应激组比较,龙牡桂枝汤组和盐酸哌甲酯组寻找平台的时间减少(P<0.01),在目标象限停留的时间和穿越平台数增多(P<0.05),血清CORT、ACTH、CRH水平显著降低(P<0.01),下丘脑CRH、CRHR1、CRH-BP mRNA及垂体CRHR1、CRH-BP mRNA表达下降(P<0.05,P<0.01),海马中GR蛋白表达升高、MR蛋白表达下降(P<0.05,P<0.01)。结论:慢性应激可致ADHD的HPA轴功能亢进,学习记忆能力下降,龙牡桂枝汤可通过减少下丘脑CRH、CRHR1、CRH-BP mRNA及垂体CRHR1、CRH-BP mRNA表达,调控海马中GR和MR的表达,提高慢性应激状态下ADHD的学习记忆能力。
  • 卫博文, 刘维, 高晶月, 王爱华, 刘春柳, 丁久力, 郭小静, 王怡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87-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通络开痹片对甲醛诱导的大鼠疼痛模型的消炎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马钱子组及通络开痹片组,各6只。通过足跖皮下注射5%甲醛构建大鼠疼痛模型。记录注射后第一时相(0—10 min)及第二时相(15—30 min)大鼠疼痛反应次数,6、24及48 h大鼠足跖肿胀度,HE染色观察足跖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足跖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检测足跖组织中NLRP3、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IL-1β、IL-6及TNF-α mRNA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疼痛反应次数及足跖肿胀度显著增加(P<0.01),足跖组织肌细胞形态改变,排列紊乱,组织界限模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血清IL-1β、PGE2、IL-6、IL-18及TNF-α水平,足跖组织中NLRP3、COX-2蛋白水平及NLRP3、PTGS2、IL-1β、IL-6、TNF-α 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马钱子组第一时相内疼痛反应次数显著减少(P<0.01),足跖肿胀度在6、48 h也显著减轻(P<0.01),足跖组织肌细胞形态改变,组织界限相对清楚,少量炎症细胞浸润,PTGS2、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NLRP3、IL-1β、PGE2、IL-6、IL-18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通络开痹片组第一时相内疼痛反应次数显著减少(P<0.01),足跖肿胀度在6、48 h显著减轻(P<0.01),肌细胞排列整齐,组织界限较清楚,散在炎症细胞分布,NLRP3、IL-1β、COX-2、PGE2、IL-6、IL-18及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马钱子组比较,通络开痹片组炎性浸润程度显著减轻,NLRP3、IL-1β、COX-2、PGE2、IL-6、IL-18、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通络开痹片可以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向足跖组织募集,下调NLRP3、IL-1β、COX-2、PGE2、IL-6、IL-18及TNF-α表达水平,有效防治甲醛诱导的急性炎症疼痛,其抗炎效果较单用马钱子好。
  • 刘瑞莹, 刘路路, 任晓红, 张烨, 李卫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93-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以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线虫为模式生物,探究霜后连翘叶醇提物(AFLF)的抗β-淀粉样蛋白(Aβ)毒性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通过检测AFLF对AD模型线虫寿命、瘫痪时间、趋化能力、Aβ沉积、活性氧水平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daf-16、skn-1、hsf-1、ctl-1、sod-3)表达水平的影响,来阐明AFLF抗Aβ毒性作用及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 mg/mL AFLF能够显著延长AD模型线虫的寿命(P<0.01),减少Aβ诱导的瘫痪毒性和趋化性缺陷,减少Aβ沉积,并显著提高daf-16、sod-3、hsf-1、skn-1和ctl-1基因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AFLF可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抑制Aβ的沉积,从而减轻AD模型线虫Aβ诱导的毒性。
  • 李浩闻, 徐静, 杜霄烨, 崔金刚, 马荣, 张腾, 陈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398-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光损伤小鼠模型,探究熟地黄对光感受器的保护效应。方法:25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光损伤模型组,熟地黄低、中、高剂量组,各5只。光损伤模型组及熟地黄各剂量组接受(15 000±10)lux白光光照30 min进行造模。通过结构、形态、功能以及分子病理等方面,评价熟地黄的光感受器保护作用。结果:OCT和HE染色结果表明,熟地黄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保护光损伤小鼠视网膜结构(P<0.05);ERG分析结果表明,熟地黄可显著保护光损伤小鼠视网膜功能(P<0.0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熟地黄可显著保护光感受器一级神经元及二级神经元结构并抑制Müller细胞反应性增生(P<0.05)。结论:熟地黄可显著抑制光损伤诱导的光感受器退行性改变及相关视网膜二级神经元损伤,同时对Müller细胞反应性异常增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王琪瑶, 史锐, 丛龙娇, 刘斯文, 黄晓彤, 吴俊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02-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10批黑果腺肋花楸叶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以乙腈-0.4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10批黑果腺肋花楸叶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结果:10批黑果腺肋花楸叶相似度为0.175~0.921,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出没食子酸、绿原酸、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表儿茶素等4个共有峰。10批样品聚类分析可分为两类,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726%,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黑果腺肋花楸叶,确定出4种影响其质量的差异性成分。结论:建立了黑果腺肋花楸叶的指纹图谱,本方法科学、准确、稳定,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邢冬梅, 刘志斌, 李春晓, 张俊华, 朱明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07-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已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核心指标集(COS)的报告质量。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所发表的中医药CO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采用核心指标集报告规范(COS-STAR)清单评价和分析所有纳入的文献。将获得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中医药COS研究8篇,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广州3个地区,3篇(37.5%)中医药COS无中医相关指标;2篇(25.0%)描述了COS涉及的健康问题和人群以及COS涉及的干预措施,1篇(12.5%)准确描述COS适用条件;分别有5篇(62.5%)、5篇(62.5%)、4篇(50.0%)完整描述了共识执行过程、达成共识的标准、共识过程中纳入排除指标的标准。结论:已发布的中医药COS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合理利用COS-STAR声明将有助于提高中医药COS的报告质量。
  • 李佳佳, 贾竑晓, Jing-Dong J. Han, 杨心宇, 崔静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10-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五行理论,构建了包含25种亚型的形神分类模型。亚型是中医五形人理论模型的具体演绎与表达,是打开中医五形人理论模型的钥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根据中医五形人理论,中医土形人可再分为5种亚型,分别为敦敦然、婉婉然、坎坎然、枢枢然、兀兀然。原文行文简练,内涵丰富,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基于文字学、文献学、理论推导及对3D人脸的样本观察,解析中医土形人亚型的内涵,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土形人及亚型的形神特征,更好地指导中医土行人及亚型的临床辨证。
  • 孟醒, 田紫煜, 胡晓艺, 修文萃, 焦睿珉, 施兰君, 胡翔昱, 岗卫娟, 景向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13-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针灸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对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ERCT)针刺方案充分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方法:选取四大医学杂志于2001年1月至2021年4月发表的12篇针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采用焦点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将受访者提及的ERCT针刺方案充分性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研究基础、患者/疾病因素、治疗/对照组方案、结局指标、医师因素、环境因素6个主题。结论:本研究总结出ERCT针刺方案充分性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有待更大范围内达成共识。
  • 朱荣玥, 蔡梦如, 付婷婷, 胡雪凌, 王开心, 尹东阁, 胡盼祥, 杨玉畅, 黄华婷, 尹兴斌, 倪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17-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颁布实施对保障药品质量、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酊剂是中药剂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53年起就被药典收录,常用于止痛、健脾益胃等。本研究围绕《中国药典》中酊剂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整理分析,比较历版《中国药典》中酊剂通则的变化,汇总了从1953年版至2020年版被《中国药典》收录过的26种中药酊剂,从品种、浓度规定、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围绕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13种中药酊剂品种,整理分析各品种在不同版本《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异同点,从处方及制法、鉴别及含量测定、检查项等方面探讨其变化及发展,分析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202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酊剂相关规定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 张乐, 苏颖, 王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25-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分析吉林省延边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规律及其高发主运时段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19日10年间吉林省延边地区呼吸系统疾病入院病例资料与同期延边地区的气象要素资料,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研究呼吸系统疾病在不同时段发病数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而探讨吉林省延边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规律,继续选取发病数最高的主运时段的呼吸系统疾病病例数据及同期气象要素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与其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相关的主要气象要素因子得到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分析,分析延边地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主运时段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吉林省延边地区自2007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19日10年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数在岁运、主运、主气、客气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1年(岁运年水运不及之年)、在主运初之运时段(1月20日至4月3日)、在六气主气二之气(少阴君火)时段、在六气客气厥阴风木时段发病数较多,与气象要素中的日照、气温、气压、风速具有相关性。结论:吉林省延边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受五运六气气候变化影响,温度低、日照时间短、气压高、风速大,易引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 张鹏, 商晓娟, 谭翊, 杨静, 王奎吉, 许世闻, 汪芗, 孙三峰, 於堃, 赵新雨, 舒凝, 杨威, 陈陆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29-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影响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AR)疗效的医患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北京地区7个分中心收集的222例AR患者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的病例报告,提取可能影响疗效的医患因素,计算患者针刺前后症状改善率,采用χ2检验对提取因素进行筛选,再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因素,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患者体质,医师年龄、年门诊量、学历是可能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相比阳虚质,气虚质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概率降低了79.489%,而平和质患者该概率增加了198.937%;相比30岁以下医师,40~49岁医师的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概率降低了76.018%,50~59岁医师的该概率降低了97.472%;相比本科学历医师,研究生学历医师的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概率疗降低了85.925%,该模型ROC曲线的AUC值为0.751。结论:平和质患者针刺治疗效果最佳,规范培训可以帮助针灸医师掌握该项技术,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AR遵循中医针灸学理论指导。
  • 黄琰钰, 林雪娟, 李星慧, 胡莹莹, 兰萌, 黄伟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35-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萎缩范围中医证素分布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应用Kimura-Takemoto分类法将120例CAG患者进行镜下萎缩范围分级,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CAG不同萎缩范围的证素分布差异,并运用16S rRNA测序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寻找差异菌群,分析CAG病证演变特点及生物学基础。结果:证素分布情况:CAG患者常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心神,常见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阴虚、湿、痰、气虚、阳虚、阳亢、血虚、血瘀。当CAG萎缩范围从C-1发展至C-3阶段,病位证素心神的占比逐渐升高,病性证素中实性证素占比呈下降趋势,虚性证素占比呈上升趋势,呈现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的病机转化规律。CAG不同萎缩范围肠道菌群分布差异:LEfSe分析共获得4个生物标记物。物种组成情况,在属水平上,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在C-3组丰富度较C-1组显著富集(P<0.05),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在C-3组丰富度较C-1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CAG不同萎缩范围患者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特定菌群丰度存在差异,肠道菌群失调与CAG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 马菊宁, 王雪莹, 宋英, 陈卓, 胡晓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40-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铁过载的中医血瘀证证候,探讨MDS患者铁过载临床特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MDS患者64例,根据铁过载诊断标准,将其分为MDS铁过载组(34例)和MDS非铁过载组(30例)。对纳入患者按中医血瘀证候评分表进行评分,整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输血量、预后危度分层、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不饱和铁、总铁结合力),并与血瘀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铁过载组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非铁过载组(P<0.05);预后危度与血瘀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5);输血量与血瘀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04,P<0.05);血清铁蛋白与血瘀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31,P<0.05);转铁蛋白饱和度与血瘀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35,P<0.05);转铁蛋白与血瘀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35,P<0.05);不饱和铁与血瘀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66,P<0.05);总铁结合力与血瘀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5)。结论:MDS铁过载的输血量、预后危度分层及铁代谢指标与血瘀证存在显著相关性,为进一步活血化瘀法论治MDS铁过载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马强, 吴筝, 王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4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国秦汉时期是经脉理论框架的构建时期,也是经脉分支萌芽、发展及成熟时期,经脉分支的萌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先民对自然界河流的观察、解剖发展水平、临床经验积累等,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3条支脉均与病症所在部位相关,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以及双包山针灸经脉木人中经脉分支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联系经脉的作用,至《灵枢·经脉》篇,经脉分支多达17条,主要作用是串联经脉与脏腑,进而构建经脉“环形”流注体系,代表了经脉分支的成熟阶段。对经脉分支演变的梳理,有助于补充完善早期经脉理论发展史,进一步认识经脉理论的规律与价值。
  • 宋添力, 孙永章, 李奇, 刘立安, 曾楚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49-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扶阳学说源于《周易》《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经过后世各朝各代诸多医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一套完备而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最著名的由清末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开创的“扶阳学派”——即“火神派”,其临证善用大剂量的姜桂附,也深刻影响了其嫡传弟子卢氏一门以及包括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李可等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
  • 贺薇, 张雪丹, 丁杰, 徐丽莉, 王丽慧, 宋欣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53-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饮膳正要》是元代的经典食疗书籍,书中所记乳类的使用颇具特色,既有乳类单品与衍生油类,亦有乳类制成的茶品如兰膏茶、枸杞茶、西番茶、酥签等,其多使用牛乳制品作为配料,以提升茶饮的奶香口感。《饮膳正要》中部分乳类制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我国传统药食文化。文章通过挖掘《饮膳正要》中所记乳类与加入乳类的茶品,分析其使用特点,发现《饮膳正要》中的乳类应用传承了中医学对乳的应用,具有自身饮品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陈俊榕, 李泽鹏, 孙志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56-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学精要》是清代岭南名医黄岩代表性著作,其主要学术思想包括:重视整体辨证,明析阴阳虚实,细察脏腑气血;传承《黄帝内经》和张景岳学术思想,强调脾肾真元的作用;用药精专,治病求本,创制多首新方;临证倡杂病诊治,不为科分,一同辨治。本书仿明代《景岳全书》体例,内容从小儿胎病惊疳、大小杂症,至麻痘伤寒、妇科经产崩带,糜不毕具,但此前多部目录学著作均将其归属于儿科书籍,笔者认为应归属至内科综合性医著更妥,其学术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 唐瑞雨, 张紫微, 赵蕊, 邓欢, 边文静, 冯瑞雪, 丰明媚, 张再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59-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药误永鉴”是罗天益的重要学术思想,贯穿于《卫生宝鉴》的始终,但研究者尚不多。笔者从罗天益“药误永鉴”学术思想的内涵、学术渊源、具体内容、对后世医家的影响4个方面对该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罗天益遥承《黄帝内经》,深受张仲景影响,授受于其师李东垣,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药误永鉴”学术思想。“药误永鉴”学术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择医要慎重、反对无病服药、四诊要全面仔细、用药要准确、治病要求本5个方面。其中,治病求本,是其“药误永鉴”学术思想的核心。罗天益“药误永鉴”学术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既有深厚的学术渊源,又对后世明清著名医家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该学术思想颇具特色和创新,对临床用药具有警示意义。
  • 王钊, 付广威, 郭静怡, 李富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64-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叶天士善用辛香流气法治疗淋浊、瘕聚、疝气等多种病症,为更加明晰其理论基础及方药用意,故对辛香流气法源流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叶氏医案论述得出:虽然络主血,但亦有气分治法,辛香流气法是治疗络脉气分实证的主要治法。络脉病机由气痹到瘀血燥结的转化,对应了辛香流气法向辛润通络、虫蚁搜络法的转变。辛香流气法理论基础源于张子和从肝论治七疝,叶天士在吸收前人用药经验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任脉理论,进一步将本法拓展,广泛用于治疗奇络实证、胁痛等多类内伤病情,完善了络病的基本治法,对治疗当今很多疾病仍有借鉴意义。
  • 孟丹, 刘欣怡, 宋咏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67-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书中的涉医文献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的重要载体。隋唐以降,类书中“人”类目汇纂了丰富的涉医内容,但尚未得以深入研究,故加大对类书中涉医文献的挖掘与研究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从身形结构、胎产孕育、保健养老、精神调养、疾病防治等方面探讨“人”类目的涉医资料,既可勾勒我国古代医学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的样貌,还能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医哲交融互通视域下的医学人文的观照,彰显形躯与精神一体两面的生命价值观。
  • 张玲玲, 张艺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71-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方证是临床安全有效用方的证据;方证常常是患者体质状态的重要特征;方证也时常是一种或一类疾病或某种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方证辨证的重点在于抓住患者的体质状态和主治疾病谱,前者确保临床用方的有效性,后者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证辨证可以指导古方和后世方、经验方的临床应用研究。同时,为多病共存状态提供较为明确的整体辨证治疗思路。
  • 丁琦, 郑思嘉,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74-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六郁”由朱丹溪创立,经由其弟子戴思恭及后世医家赵献可、龚廷贤等的阐发补充,形成一套具备理法方药的理论。代谢综合征涉及中医学多个疾病范畴,通过六郁理论认识其发病病因病机,并据此设立治法方药,可见该理论对其组方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六郁理论有待进一步地深入探讨研究,将其作为指导代谢综合征辨证论治的新方向,更好地用于临床治疗。
  • 朱洁, 张书萌, 陈宇霞, 罗佳敏, 肖清玄, 陈伶利, 李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78-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全球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与日俱增。研究发现,心血管的病情演变与视网膜动脉的硬化程度紧密相连,通过眼底血管的表现,能够了解到全身的血管病变。文章基于中医“目为心之使”理论探讨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从中医“目为心之使”的理论基础、眼部症状当责之于心、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心病辨证论治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眼底血管的微观病变与心血管疾病中医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 张曦, 张万义, 石作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81-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命门内含先天之气,对人体生命机能调节具有重要意义。以孙一奎、赵献可和张景岳为代表的命门三家,分别提出“命门动气说”“君主命门说”“水火命门说”,皆对“命门为先天之本”有所阐发。命门所藏先天之气可调控和平衡一身之阴阳,为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不竭的原动力。若打破阴阳平衡,则会出现“火衰其本,命门火衰”“水亏其源,真阴亏虚”的病理状态,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相关性。基于命门为先天之本,从阴阳互济理论出发对恶性肿瘤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以期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思路。
  • 临床报道
  • 张海龙, 阮欢荣, 司一妹, 孙子凯, 刘红, 封继宏, 王燕青, 李利华, 白丽, 孙辉, 李建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85-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辨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设计,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378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中央动态分层区组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9例。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试验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根据证候类型分别给予散寒化饮方(外寒内饮证)、清热化痰方(痰热壅肺证)、燥湿化痰方(痰湿阻肺证),均为颗粒剂;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安慰剂颗粒剂;每次10 g,每天2次;治疗14 d,随访12周。第0、4、7、10、14、28、42、98天分别观察记录《肺炎医生报告结局量表》(CAP-CRO)和第0、14、28、42、98天分别观察记录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两组CAP-CRO量表的症状积分和症状体征总积分组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试验组在减轻症状积分和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SF-36量表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和健康变化领域得分的组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除躯体疼痛领域外,试验组在提升其他各领域得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AECOPD在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 黄俊, 姜宏宁, 杨雪蓉, 陆灏, 石晶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90-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MRI眼肌结构量化评估消瘿合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活动期格雷夫斯眼病(GO)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活动期GO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联合消瘿合剂口服治疗,对照组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联合消瘿合剂安慰剂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3个月。治疗前后行3.0T MRI眼眶扫描,分别测量双侧眼球突出度、眼球内测脂肪厚度、最高信号强度眼外肌厚度、眼外肌与同侧颞肌最高信号强度比(SIR),同时观察临床疗效、GO病情分级(NOSPECS)、临床活动性评分(CAS)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双侧眼球突出度和双侧眼球内测脂肪厚度下降均不明显;但眼外肌/颞肌SIR和最高信号强度眼外肌厚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46/49)和84.00%(42/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的NOSPECS病情分级、C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激素冲击疗法相比,联合消瘿合剂能够更加明显地改善活动期GO患者的局部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MRI眼肌结构量化评估技术可辅助GO的疗效评估。
  • 陈姣, 范华英, 曾玖芝, 刘渝, 胡金群, 周旻庆, 黄娟, 梁繁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496-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任主胞胎”的电针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氯米芬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基于“任主胞胎”的电针周期疗法。针灸治疗每周3次,经期停刺,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排卵率、血清性激素水平、妊娠率、优势卵泡大小和早期流产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排卵率、优势卵泡大小、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血清性激素水平(除黄体生成素外)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任主胞胎”的电针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能有效改善PCOS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降低高雄激素状态,促进患者优势卵泡生长,提高其临床排卵率及妊娠率。
  • 黄春梅, 麦晓洇, 陈韵龙, 周泽霖, 潘杰, 苏利梅, 秦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500-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岭南头皮针与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痰热扰心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痰热扰心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岭南头皮针组、常规针刺组,各40例。岭南头皮针组予针刺阳明1组、厥阴2组、厥阴3组、厥阴双侧少阳2组,常规针刺组予针刺照海、申脉、神门、安眠、四神聪、三阴交、行间、丰隆、劳宫等穴,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严重失眠程度指数(ISI)及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变化和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ISI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5-HT含量显著升高(P<0.05),岭南头皮针组调节幅度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随访时,两组PSQI评分、ISI评分、血清5-HT值均有所反弹但不明显,岭南头皮针组反弹幅度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岭南头皮针组总有效率89.74%(35/39)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8.42%(26/38)(P<0.05)。结论:岭南头皮针治疗卒中后痰热扰心型失眠疗效确切,适宜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曹云松, 韩振蕴, 胡文悦, 林景峰, 王振亦, 常泽, 王育纯, 马华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505-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中医养生疗法(五行音乐联合八段锦)对气郁化火型轻中度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北京地区三家中医医院的气郁化火型轻中度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15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盐酸舍曲林片50 mg 1次/d+丹栀逍遥散加减)和治疗组(对照组治疗+五行音乐联合八段锦疗法),各75例,疗程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量表评分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因子(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阻滞、睡眠障碍)、HAMA评分因子(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下降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轻度抑郁患者第8周HAM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中医养生疗法(五行音乐联合八段锦)在改善轻度抑郁障碍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杨惠然, 王玉霞, 周斌, 雷洋, 杨涛, 王金淼, 王建业, 周运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510-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基于调气理论指导下的三部推拿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7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药物组,各36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14(FS-14)、过度觉醒量表(HAS)评价。结果:推拿组和药物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QI评分、FS-14评分、H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调气理论指导下的三部推拿法能有效治疗失眠,同时能改善疲劳程度及过度觉醒,安全性较高。
  • 王曼, 胡凯文, 王静, 卫月, 陈昌明, 任卫国, 田桢, 刘传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514-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探究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癌痛患者58例进行随机分组,不同组别按顺序使用试验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和对照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安慰剂)进行干预,对比治疗前后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血清学指标和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中度疼痛患者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中度疼痛患者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患者对试验组方案治疗更满意(P<0.05)。结论:温阳理论指导下的丁香止痛膏外敷能改善中度癌痛患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
  • 杨文博, 薛海霞, 毕军伟, 周君, 彭冉东, 刘红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518-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托里消毒散结合骨搬移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了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甘肃省中医院就诊的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48例,患者接受骨搬移手术治疗,并在损伤早期、中期和后期给予基于托里消毒散加减中药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记录骨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和骨搬运速度。在治疗前后,分别运用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系统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估踝关节与膝关节功能,运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依据Paley骨性愈合标准和功能恢复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计算优良率。结果:平均骨愈合时间是(214.7±52.1)d,外固定指数是(36.4±7.5)d/cm,骨搬运速度是(12.8±3.1)d/cm。术后骨愈合时的平均AOFAS评分和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SF-36各项评分也显著增高(P<0.05)。根据Paley骨性愈合标准,整体优良率是95.8%(46/48);根据Paley功能恢复标准,整体优良率是97.9%(47/48)。治疗期间共观察到钉道感染2例,对接端愈合不良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5%(3/48)。结论:托里消毒散结合骨搬移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能够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骨愈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骨髓炎复发。
  • 诸葛丽, 郭哲宇, 王柏庆, 周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523-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茯山藤米茶预防结直肠腺瘤(CRA)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镜中心行CRA切除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2例。入组患者均接受生活饮食指导,治疗组配合茯山藤米茶内服,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CRA的复发率、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便质改变情况及安全性指标,并分析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年复发率为33.93%(19/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82%(34/55)(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口臭、神疲乏力、气短胸闷、畏寒肢冷及失眠等其他症状积分及大便偏稀情况改善显著(P<0.05)。性别、年龄、BMI、腺瘤数量及大小均为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茯山藤米茶可显著降低CRA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 岳双, 王昕泰, 杜丽娜, 刘畅, 郭紫云, 闫洁, 杨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 528-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营养膳食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38例厌食症(脾胃气虚证)患儿随机分为3组,中药、西药对照组除均予一般饮食宣教外,西药对照组口服五维赖氨酸颗粒,中药对照组口服运脾喜食汤;联合治疗组口服运脾喜食汤,并予营养膳食疗法,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后各临床症状、体征及营养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07%(51/56)、75.00%(39/52)、36.67%(11/30)(P<0.01);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食欲食量、腹痛、嗳气呕吐、便秘、汗出、面色、皮肤、舌脉等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蛋白质、体脂肪、肌肉量、TRF、RBP、PA、HgB、MCH、二羟基维生素D等营养指标疗效均优于中、西药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的食量、面色中医证候积分疗效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中药对照组的综合疗效,食欲、食量、腹痛、嗳气呕吐、便秘、皮肤、舌脉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蛋白质、体脂肪、肌肉量、TRF、RBP、PA、HgB、MCH、二羟基维生素D等营养指标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营养膳食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具有优势,营养膳食疗法对中药有增效作用,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