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01
  

  • 全选
    |
    述评
  • 韩星星, 朱华旭, 唐志书, 徐雪松, 段金廒, 付廷明, 张启春, 张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27-1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可突破人类大脑局限,模拟人脑进行决策,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该技术能否与中医药研究深入的融合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回顾人工智能在中医临床诊疗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其在文献资料的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的构建、中医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的实现及中药的质量管控与新药研发等方向的应用情况,并从数据处理、信息采集分析及人工智能模型的选择及可解释性等方面指出该技术在中医临床诊疗领域的应用瓶颈与解决策略,思考展望其与中医临床诊疗的融合发展,以期为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中医药提供参考。
  • 梁玮钰,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31-1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中医诊疗思维与方法作为涵盖时间、空间的多维复杂体系,包括了辨证候、症状、疾病、病因、时间、体质、状态等内容,但仍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现代医家提出了中医状态论、中医五辨等理论与学说。在中医诊疗思维的临床运用中,既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还要注重诊疗体系的由博返约。未来可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实验室检查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与方法,构建全新中医诊疗模型。
  • 邱馨锐, 赵文, 张斐, 杨朝阳, 周常恩,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35-1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模式能在助力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同时,实现更广域范围内的成果共享及应用,但当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传承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对困境成因的全面剖析作为切入点,继而深入反思问题的本质,最后尝试提出解决策略,希望能为突破当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所遇到的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思路。
  • 江昀峰, 金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39-1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渗透理论揭示了主体的知识背景渗透并影响其观察的认识论原理,强调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重大影响。作为象思维特性明显、个人证悟及口传心授等主观特性极为突出的学科,中医医理突破与传习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均鲜明体现该理论存在。负面现象包括客观状态之“先入为主,理解事物”,主动行为之“决定事物,为我所用”,群体层面之“视角不同,各家互斥”。另有学生“感同身受”学习效果、医师“常用方”映射知识背景等问题。该理论虽为一患多解等临床现象、各家看似争辩等历史现象提供了存在原因,但也提示学者:实践中应把握标准,避免主观臆断;理论上应分析立场及成因,明辨诸家争辩之源;应回到历史观察去分析理论,避免以当前理论渗透古人观察的认识论陷阱。
  • 瘿病研究专题
  • 王晓琳, 赵璐, 宋双宏, 庞雨, 邱帆, 张倩, 田婷婷, 甄林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43-1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结节归属于中医“瘿病”范畴。近几年,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中发现木土壅郁型甲状腺结节较为常见。文章通过总结国医大师张磊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证经验,分析木土壅郁型甲状腺结节的核心病机和特有症状,提出运用达郁汤疏肝之气郁,运脾之痰湿,肝脾同治,以达到消瘿散结的目的,临床疗效确切。文章附张磊教授临证验案1例,以享同道。
  • 刘美君, 葛亚雪, 祁烁, 户蕊, 陈晓珩, 徐首静, 韩梅, 费宇彤, 李哲, 丁治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47-1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3家医院门诊就诊的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通过中医证候量表收集其四诊信息,对症状术语进行规范,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收集患者210例,规范名称后筛选得到频次>10%的中医症状、体征64项,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78.10%),急躁易怒(71.90%),记忆力下降(67.62%),焦虑、善忧思(60.95%),情绪低落、易悲伤(57.14%),口干(53.81%),下肢酸胀、沉重(50.00%),最常见的体征为甲状腺肿大(65.71%);频率>10%的舌象10项,最常见的舌象为白苔(74.76%)、薄苔(67.62%)、舌边有齿痕(35.24%);频率>10%的脉象4项,最常见的为弦脉(48.10%)。聚类分析后得到中医证型2项:肝郁脾虚、痰湿蕴结证;肝郁日久、气阴亏虚证。结论: 本研究得出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辨证,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
  • 陆星儿, 张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53-1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桥本甲状腺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针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策略仍显不足。中医外治法弥补了这一方面,其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疗效切确,在降低甲状腺抗体、减轻炎症指标、缩小甲状腺体积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将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实现中西医联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将是未来发展趋势。文章通过总结、分析近十年国内研究中医外治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有关文献,从穴位敷贴、中药塌渍、中药离子导入/中药透药、外治法常用药物、隔药饼灸、针法治疗、耳穴埋籽等方面,就其作用原理、使用部位及方法等进行论述,以期对完善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外治方案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及为临床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 吴美晶, 徐向楠, 张继文, 吴英豪, 廖文勇, 刘晓庆, 曹灿, 田颐, 董肖, 陈绍红, 柳海艳, 修琳琳, 钟赣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58-1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癌在我国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治疗后存在术后应激、术后转移、复发等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成本。中药治疗甲状腺癌疗效确切、能促进术后康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预防复发转移等,目前尚无抗甲状腺癌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或中药靶向药,中药新药研发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支撑。以古代经典名方与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新剂型和前沿技术为驱动,提高中药研发创新能力,加强新靶点、新机制、新类型的中药创新药研发布局,形成以智能预测为核心、融合实验与临床的中药功效机制研究新方法、新模式,以期提高甲状腺癌中药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和促进临床应用。
  • 马文欣, 王佳喆, 邓秀敏, 高梦琦, 苗蓓亮, 韩佳童, 王欢欢, 刘世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64-1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客观评价柴胡旋覆花汤对桥本甲状腺炎(HT)免疫损伤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18例HT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滴定式替代治疗,同时治疗组予柴胡旋覆花汤免煎颗粒剂,对照组予安慰剂。分别在0、12、36周检测两组患者甲状腺抗体滴度、甲状腺功能,计数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剂量变化,量表法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59%(45/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43%(26/56)(P<0.01);治疗12周及随访36周,治疗组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并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治疗组整体状况,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生存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进一步逐条分析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生理、心理领域共5个条目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柴胡旋覆花汤能够有效改善HT患者临床症状及免疫损伤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陆钰原, 陈颖, 乔佳君, 刘守尧, 郑洁莹, 夏仲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70-1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调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犬尿氨酸(Kyn)/芳香烃受体(AhR)通路改善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的作用。方法: 将24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中益气组、硒酵母组,每组6只。空白组饲以蒸馏水,其余各组予高碘饮水及免疫注射,形成EAT大鼠模型后,依据分组灌胃给药8周麻醉处死小鼠。ELISA检测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AhR、Kyn、IDO1;HE染色法观察甲状腺组织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17及Treg细胞比例。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Ab、TPOAb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AhR水平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Th17/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组、硒酵母组血清TGAb、TPOAb水平显著降低(P<0.05),补中益气汤组血清AhR、Kyn表达显著增加(P<0.05),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Th17/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与硒酵母组比较,补中益气组TPOAb水平降低(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可缓解EAT大鼠甲状腺结构损伤,降低甲状腺抗体,其机制可能与激活IDO1/Kyn/AhR信号通路改善Th17/Treg细胞平衡有关。
  • 徐航, 罗鹏, 武跃华, 闵冬雨, 高天舒, 贾连群, 陈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74-1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健脾化痰方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伴血脂代谢异常小鼠高密度脂蛋白稳态调节机制的影响。方法: 将8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T4组(13.00 μg·kg-1·d-1),以及健脾化痰方高(19.00 g·kg-1·d-1)、中(9.56 g·kg-1·d-1)、低(4.78g·kg-1·d-1)剂量组,采用甲巯咪唑(MMI)0.08 mg·kg-1·d-1饮水喂养构建小鼠SCH伴血脂代谢异常模型。灌胃6周后油红O染色、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变化;ELISA检测血清甲状腺功能(TSH、T3、T4)、血脂四项(TC、TG、HDL、LDL)、血清失功能性HDL结构组分SAA、PON-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功能性HDL组分ABCA1、ABCG1、SR-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显示有血脂浸润情况,HE染色显示炎症表达不明显;血清TSH、TG、TC、LD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P<0.05),HDL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脏组织中ABCA1、ABCG1、SR-B1蛋白表达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SAA、PON-1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主动脉病理损伤程度有所改善,血清TSH、TC、TG、LDL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中ABCA1、ABCG1、SR-B1蛋白表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清内SAA、PON-1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结论: 健脾化痰方可以通过纠正失功能性HDL组分,保护功能性HDL组分,恢复其胆固醇逆转运能力,从而达到降脂的作用。
  • 吴艳珂, 葛亚雪, 钱嘉惠, 祁烁, 李欣怡, 马文源, 司新颖, 户蕊, 商建伟, 丁治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81-1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清肝散结消瘿方内服联合消肿散结膏外敷对桥本甲状腺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影响,并探索对白介素(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的伴焦虑抑郁状态的HT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限碘饮食,试验组在限碘饮食基础上联合清肝散结消瘿方内服及消肿散结膏外敷。干预周期4周。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探索性指标为IL-17、TGF-β水平。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TPOAb水平,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倦怠乏力、情绪急躁、失眠、燥热汗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P<0.05),IL-17水平显著下降(P<0.01),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试验组SAS、SDS评分,上述4项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采用中医内外合治方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伴焦虑抑郁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L-17水平、升高TGF-β水平,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 吴锦琳, 莫楠, 陈静, 刘浩田, 王常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87-1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先秦至清代的古籍文献及《中华医典》,探讨了瘿病的中医诊治的框架体系。论述了瘿病的源流及演变;病因与饮食水土、情志因素、个人体质及六淫邪毒有关,瘿与瘤常作鉴别;病理因素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治法治则包括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探索学习为现代临床治疗甲状腺类等疾病提供启发与思考。
  • 尹丹, 韦茂英, 张文华, 孙怡婷, 贾玮钰, 蒋一佳, 王楚然, 郭景宜, 李爱婧, 龚燕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91-1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或间接通过影响肠道微量元素摄取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于甲状腺,参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医学多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位涉及到肝、脾、肾, 从脾论治是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疗效明确,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而脾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关性。脾主运化,脾为之卫分别与肠道微生物群对微量元素的摄取及调节免疫的功能相似。文章基于甲状腺-肠轴理论,从脾的生理功能出发,结合相关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对中医学从脾论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展开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论著
  • 吴正玉, 任威铭, 吴承艳, 王梓禾, 曾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95-1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疮疡为中医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古代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不规范,其称谓众多,病名繁杂,使得对“疮疡”一词的理解带来诸多困扰。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古籍文献,明确“疮疡”的字词释义,且大致厘清这一病名的发展脉络和内涵逐渐完善的过程:先秦时期,“疮疡”与“痈疽”概念不清,常以“痈疽”指代“疮疡”至晋唐时期,疮疡病相关病名开始细化,出现疔、疮、痈、肿、疽的相关描述;宋金元时期,出现以症状命名的“疮肿”一词,并作为疮疡病的统称出现;明清时期,“疮疡”一词开始广泛使用,其理论趋于完善,“疮”与“疡”亦有了进一步的区分;至近代,“疮”开始从疮疡病的范畴中独立出来,“疮疡”的范围进一步缩小,概念开始明确。
  • 方燕平, 王惠琳, 黄于婷, 廖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99-1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具是针灸治疗的载体,是针灸水平进步的标志。随着经筋理论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治疗经筋针具的种类与方式不断丰富,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笔者对现有临床经筋针具进行系统归纳,根据治疗经筋病针具的特点、共性结构及使用方式,依据针尖部位和针具内部形态,将针刺器具分为针具类、刀具类、注射类,便于了解临床治疗经筋病针具的使用情况。未来治疗经筋针具需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石,以临床操作为导向,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向无痛、微创、多功能方向发展,并为后续针灸装备研发提供思路。
  • 吕佳蔚, 王振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03-1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胡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临床应用广泛。柴胡功效认识古今差异较大,金元以前,学界认为其功效偏于“降下”金元以后,医家对其认识转向“升阳”,这与易水学派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先前的“降下”作用逐渐隐退;民国时期,学者否定柴胡“升阳”之功,对其认识回归汉唐传统。一味药物,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功效,孰是孰非,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与效果,而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用量、煎法和配伍的不同。
  • 强若男, 刘雁峰, 邓楠, 顾元烨, 闫菲, 史亚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06-1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傅青主治疗不孕时,尤重暖胞助孕思想之运用。胞宫之气暖,如同大地之阳春,为种子助孕之关键所在。通过分析《傅青主女科·种子》中暖胞的具体治法,将其归纳为补肾气、健脾胃,益命火、助君火,补任督、升带脉。在此基础上梳理傅青主临证常用暖胞角药,巴戟天-人参-白术补肾健脾,制附子-肉桂-芡实温补君命二火,巴戟天-菟丝子-肉桂温阳益精,巴戟天-熟地黄-柴胡升阳助阴。进而探析其中蕴含傅青主子母同治、阴阳同调、动静结合等学术特色,为进一步传承傅青主的学术思想、促进中医精准用药治疗不孕症、提高临床妊娠率、丰富生殖领域的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研究思路提供一定参考。
  • 李弘飞, 熊益亮, 王霁雪, 薛含丽, 段晓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10-1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诊神是中医诊断的重要过程之一。文章通过研究《脉经》中诊神之具体方法和原理,补充现代中医诊断学中诊神之内容的不足。《脉经》中主要通过判断命门之气的存亡、气血之盛衰与脏腑之状态来间接判断神之状态。具体方法首先是诊察尺脉之有无以候命门之神的存亡,其次是诊察脉之至数以候血脉中神之盛衰,最后通过判断脉中有无胃气、诊察过极之情志、判断五体之盛衰以及判断五脏功能之状态等确定五神之状态。《脉经》中凡涉及神损之证,均为重症,而由于五神皆为元神所化,故五神之损伤尚可救,而元神之耗散必死。具体方法以脉中无神为重,症状提示之神损相对较轻。临床上如遇神伤之证则预后不佳,需谨慎处理。
  • 郗亚薇, 王礼, 华永琴, 荀韵清, 张文勇, 汤立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14-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八虚”的概念首见于《灵枢·邪客》篇,是古人基于天人相应思想提出,与人体关节枢机相应。其中肾与腘相应。文章从腘的区域界定、解剖特点、经络结构阐释了腘的特性——维持稳态。从腘与肾的位置和功能的对应关系,提出腘至踝的区域为肾的外候这一新观点。当邪客于肾,可出现膝屈、足内翻的形态变化,可出现腘至踝区域的络脉变化。结合病机十九条中的五脏肾病机和六淫寒病机条文的病证表现,探究肾有邪的治疗思路,从调形、通络、治肾水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为“五脏肾有邪”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的新思路。
  • 张心梅, 章文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18-1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植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人用内求法认知的宇宙自然活动规律的客观事实。文章通过阐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内圣修持实质是对气的修炼,并由此体悟到气的整体状态,把人体生命和宇宙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人天整体观的真实性。并从气学说的角度对中医学中人与自然、人自身,人与社会整体联系进行剖析,分析了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中医学整体观,从而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内在关系。
  • 李新, 张海波, 章道宁, 张田, 杨秀明, 张小豪, 魏兰, 李依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23-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证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医、儒、道、释等各家都有独特的论述与切实的应用,各学术流派都有自己的名称,例如儒家的内省,佛家与道家的内观,中医学的内视、反观等。文章对内证的历史沿革和各家论述进行了框架式探讨,明晰内证的历史沿革和各家对内证的不同阐释,有利于对内证理论与应用的深入研究。
  • 薛慧民, 李良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26-1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质三维度理论是中医心质学理论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心质结构细分为心灵质、心识质、心意质三个子层面。文章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分析,对“欲神”的内涵进行挖掘,探讨了“欲神”学说与中医心质学心意质理论构建的联系。中医心质学心意质理论基于传统“欲神”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显著的升华与发展,拓宽了传统中医情志学说的理论边界,为心身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刘旭斌, 刘爽, 姜敏, 俞裕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30-1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阖、枢”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多被误作“开、阖、枢”。“关、阖、枢”其名分别取自门户之部件“门闩、门板、门轴”,《黄帝内经》以之比喻六经,比喻脏腑、经络、腧穴气机之升降出入。门有内外之分,人身同之,六经、脏腑、经络、腧穴有阴阳之别;在阳者重在言气机之出入,在阴者重在言气机之升降。明乎此,上可解析《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籍诸疑义,下可启迪后学,运用及发挥其理论内涵,佼佼者如“脏腑别通”。
  • 吴皓萌, 叶志宁, 郑欢, 秦书敏, 黄绍刚, 徐志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35-1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世界性疑难疾病之一,研究UC中医病机对指导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药诊治优势有重要意义。当前普遍认为UC与湿邪密切相关,但湿邪如何影响UC及具体病机等尚需进一步梳理和探讨。文章分析、总结、归纳古代医家及医著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归纳出UC中湿邪具有“伏、积、发、变”4种状态,与UC疾病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密不可分,其一般规律是湿邪伏藏则病缓,湿邪渐积则病进,湿盛则病著,湿邪变生瘀痰毒是引发其他病证的关键,由此可启发针对湿邪“伏、积、发、变”特点及相应UC病情和严重程度拟定治法并遣方用药,对临床诊治UC有积极作用。
  • 梁路明, 吕文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39-1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肠道黏膜损伤和黏膜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其发病机制与黏膜免疫系统各类屏障功能密切相关,属于中医“膜”的研究范畴,病机演变以湿热内伏于膜原为始动因 子,症见腹痛暴作、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急性发作特征;中焦脾虚失运为根本因素,表现为病程迁延、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虚损证候;痰瘀互结为“炎癌转化”的枢纽因子,表现为肠络痹阻之癥积,病理可见肠息肉增生、结肠组织异常分化改变。三者动态演变构成传变链条。文章以“湿热伏邪”作为切入点,结合免疫学进行理论探讨,为UC的预防、治疗以及截断“炎癌转化”开拓思路。
  • 张硕, 张景程, 姜涛,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43-1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瘀毒互结”理论是张光霁教授提出的肿瘤病机创新性理论。“气旺磨积”出自汪昂的《本草备要》,指顾护人体真气,治疗五脏积。文章通过阐述“气旺磨积”和肿瘤“瘀毒互结”理论,发现“气旺磨积”之“气”和肿瘤“瘀毒互结”理论之“瘀”密切相关,“积”可与现代有形的恶性肿瘤等同。进而提出如何通过旺气治疗肿瘤,并从现代医学肿瘤微环境的角度将二者联系。希望通过“气旺磨积”丰富和完善“瘀毒互结”理论,为防治肿瘤提供新思路。
  • 黄晓华, 郑承红, 丁念, 杨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47-1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性脑病(HE)和肾性脑病(UE)是在严重肝病、肾病基础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严重并发症,其与肝、肾基础疾病导致代谢毒副产物堆积引起的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相关,中医认为多与水、湿、痰、热、瘀、虚等相关。浊毒致病理论认为,各种病理产物日久不化,可化“浊”为“毒”毒害脏腑形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HE、UE患者多见肝脾肾三脏亏虚、气血失和,这为浊邪化生提供了根本条件;浊毒蕴化、侵蚀脏腑为HE、UE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浊毒内蕴,逆乱气血,上扰清窍”是HE、UE发病的关键,并针对其共同病机提出了以“化浊解毒,醒神开窍”为同治大法,以期完善HE、UE的中医诊疗方案,以中西医相结合提高HE、UE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并以此为支点,为临床工作者在HE、UE乃至其他代谢相关性疾病的中医诊疗上提供新思路。
  • 孙晓荷, 李柳, 王俊壹, 孙东东, 沈卫星, 程海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51-16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癌变是恶性肿瘤的进展关键节点,癌毒病机理论是现代中医肿瘤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程海波教授团队提出“气机失调,痰瘀郁毒,癌毒蓄变”是恶性肿瘤癌变动态变化、层层渐进的核心病机。气机失调是前提,进而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郁滞;痰瘀郁毒是核心,象征痰瘀郁结、癌毒内生、肿块成形;癌毒蓄变是关键,涵盖癌变的激发、促进、完成。恶性肿瘤的癌变关键节点,是癌毒蓄积量变的过程,也标志着从癌毒到癌的质变。基于癌毒病机理论,深入探讨恶性肿瘤癌变病机特点,完善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癌变提供理论依据。
  • 范晓迪, 张业昊, 王光蕊, 李澎, 刘建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55-1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塞络通(SLT)在缺血性脑卒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脑立体定位注射腺相关病毒AAV-miR-199a-5p-inhibition试剂21 d后,构建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大鼠脑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iR-199a-5p敲低组和SLT组。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小动物核磁共振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SLT对大鼠脑组织病理结构、脑梗死面积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miR-199a-5p、Cav1、MMP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QBPlex流式高通量多因子检测TNF-α、IL-17A、MIP-1α的含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199a-5p和Cav1的靶向调控关系。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miR-199a-5p敲低组和SLT组脑组织病理改变减轻,脑梗死面积减少,ADC值增加,miR-199a-5p表达降低,Cav1表达升高,MMP9及炎症因子显著减少(P<0.01,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miR-199a-5p与野生型Cav1 3’-UTR具有靶向调控关系。结论: SLT通过调控miR-199a-5p/Cav1表达,降低脑梗死大鼠MMP9及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神经功能。
  • 胡颖, 邓雅方, 许金森, 万隆, 董亚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61-16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PINK1/Parkin通路介导线粒体自噬在电针心俞穴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PF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法构建急性心肌缺血模型。PowerLab采集大鼠心电图,LabChart 8分析ST段高度;TTC染色检测心肌缺血面积;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心肌组织PINK1、Parkin、Beclin-1、LC3、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电针组ST段显著抬高(P<0.05),干预后仅电针组ST段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心肌缺血面积显著减小(P<0.01),线粒体排列较整齐、偶可见自噬体,PINK1、Parkin、Beclin-1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值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 电针心俞穴可能通过调控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 刘烨轩, 李玲玲, 武天鑫, 孙娟, 蔡荣林, 李姿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66-1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miR-21以及PTEN/AKT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15.6 g·kg-1·d-1)及美沙拉嗪组(0.24 g·kg-1·d-1),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采用高脂饮食和潮湿环境先建立脾虚湿困型,再予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建立UC大鼠模型。HE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β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TEN、p-AKT蛋白的表达;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miR-2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炎症表现,结肠黏膜明显受损,炎症浸润显著,p-AKT和miR-21表达显著上升(P<0.05),PTEN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及参苓白术散组结肠黏膜均有不同程度修复,炎症浸润减轻,p-AKT和miR-21表达显著下降(P<0.05),PTEN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调控miR-21及PTEN/AKT信号通路,有效缓解肠道炎症反应并促进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从而实现对脾虚湿困型UC的显著疗效。
  • 曹竟, 孟硕, 刘宇, 陈旭, 白杨, 贾茜麟, 郗凌云, 刘剑刚, 洪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72-1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健脾解郁方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炎症、氧化应激和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期探讨健脾解郁方抗抑郁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72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健脾解郁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测性轻度应激法(CUMS)建立抑郁大鼠模型。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水溶液1.8 mg/kg灌胃,健脾解郁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健脾解郁方3.96、7.92、15.84 g·kg-1·d-1灌胃,连续28 d。采用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Iba-1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4、IL-10]及氧化应激标志物[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健脾解郁方低、中剂量组及氟西汀组大鼠糖水消耗率、运动总距离显著增加(P<0.01,P<0.05),健脾解郁方中、高剂量组及氟西汀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MDA、ROS含量显著降低(P<0.01),IL-4、IL-10、CAT、SOD含量显著增加(P<0.01),HE和尼氏染色显示海马神经元结构恢复,各给药组Iba-1荧光强度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健脾解郁方能够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缓解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 廖艳, 热依拉·吐尔逊, 刘冰清, 乐娜, 高鑫, 林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79-1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补脾养心方对心脾两虚亚健康失眠小鼠睡眠改善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力竭游泳与灌服盐酸普萘洛尔相结合的方式复制心脾两虚亚健康失眠小鼠模型。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人参归脾丸5 g/kg)及复方低、中、高剂量组(补脾养心方1.5、3、6 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30 d。通过直接睡眠实验、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实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和脑组织HE染色评价各组小鼠的睡眠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测定与小鼠睡眠机制相关蛋白的浓度和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中、高剂量组可以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缩短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提高戊巴比妥钠阈下睡眠发生率(P<0.01,P<0.05);改善脑组织炎症改变;上调GABRA1、GAD1、BDNF蛋白,下调TNF-α、多巴胺D1受体蛋白表达(P<0.01,P<0.05);升高血清GABA、降低Glu含量和Glu/GABA比值(P<0.01);增加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HT,降低DA和NE含量(P<0.01)。结论: 补脾养心方对心脾两虚亚健康失眠小鼠有改善睡眠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和减少炎症发生有关。
  • 梁晓, 李昂昂, 彭勍, 刘建勋, 李军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86-1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肺炎宁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肺炎宁低剂量(0.36 g/kg)组、肺炎宁中剂量(0.71 g/kg)组、肺炎宁高剂量(1.42 g/kg)组、地塞米松组(5 mg/kg),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通过鼻腔滴入LPS制备ALI模型,30 min后各组按所述剂量给药,造模24 h后,检测各组小鼠肺指数、肺湿干重比,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总蛋白浓度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肺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指数、肺湿干重比显著升高(P<0.01,P<0.05),动脉血PO2显著降低、PCO2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可见肺泡间隔增厚、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肺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BALF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浓度以及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HMGB1、MyD88、p-NF-κB蛋白量表达均增加(P<0.01,P<0.05),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肺炎宁低、中、高剂量组显著改善ALI小鼠肺指数低氧血症,改善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显著降低BALF中总细胞计数、总蛋白浓度、TNF-α、IL-6、IL-1β的水平和肺组织中p-NF-κB蛋白表达(P<0.05,P<0.01),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P<0.05),其中肺炎宁低、中剂量组能显著抑制ALI小鼠肺组织中HMGB1和MyD88蛋白表达(P<0.01)。结论: 肺炎宁能显著改善LPS诱导的ALI,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的表达,抑制MyD88/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改善肺组织损伤,发挥保护肺组织的作用。
  • 王猛, 连军, 玛娜璐璐, 段明军, 艾尼瓦尔江·阿布来提, 史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93-1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干旱环境中大鼠肺组织差异表达蛋白,探寻“燥易伤肺”及机体习服干旱环境机制的研究靶点。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干旱组,分别饲养在SPF环境和人工气候箱模拟的干旱环境中,干预结束后常规取材。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干旱组大鼠肺差异表达蛋白,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验证候选靶标,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果: 层次聚类分析显示两组组间呈现明显的差异表达蛋白分组模式;882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与信号转导机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有关,且多定位在细胞质、细胞核、与分泌到胞外过程相关的亚细胞结构,主要富集在细胞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细胞器、细胞内细胞器等细胞组成,同时与蛋白质结合、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黏附连接、黏着斑等通路密切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中TRAF3、Myh10等在干旱组大鼠肺组织中较为关键。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均显示干旱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肺TRAF3、SP-A上调(P<0.01,P<0.05),XPR1、SP-D下调(P<0.01,P<0.05)。结论: 长期干旱环境胁迫可引起健康大鼠肺组织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其中肺SP-A、SP-D、TRAF3、XPR1表达量的变化是“燥易伤肺”或机体习服干旱环境的分子学基础。
  • 陈璐, 曹雯雯, 韩其茂, 谷玥儒, 李强, 冯晓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99-17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先兆流产的血液代谢物轮廓、生物标志物、代谢通路及助孕宁Ⅱ号方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36只,分为助孕宁Ⅱ号方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模型组,空白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采用胰岛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注射法构建PCOS模型大鼠后,予来曲唑促排卵构建PCOS先兆流产模型。各组大鼠自妊娠第1天开始连续予不同药物灌服,于妊娠第7天时处死,收集大鼠血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各组血清代谢轮廓、生物标记物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 PCOS先兆流产大鼠的代谢轮廓与空白组存在明显的正负离子分离,模型组大鼠血液存在33个表达异常的潜在生物标记物,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来源于磷脂代谢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和性类固醇激素代谢途径。应用助孕宁Ⅱ号方不同剂量治疗后,有22个生物标记物被回调。结论: PCOS先兆流产大鼠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及性类固醇激素生成、代谢途径显著改变,助孕宁Ⅱ号方可调节PCOS先兆流产大鼠体内多种生物标记物水平和多条代谢通路,改善体内性激素和糖脂代谢。
  • 兰彩莲, 许金森, 萨喆燕, 潘晓华, 朱小香, 黄倩茹, 万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05-1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通过脂肪细胞因子影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增加体内能量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高脂电针组、高脂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高脂电针组和高脂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8周。高脂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电针足三里和内庭30 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法检测血脂四项。ELISA法检测血浆脂联素和瘦素。HE染色法观察脂肪组织和肝组织。Western Blot法分析检测AMPK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MPK基因表达。结果: 与高脂模型组比较,高脂电针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脂肪浸润百分比和脂肪组织细胞平均面积显著降低(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增加(P<0.05),瘦素水平显著减少(P<0.05),下丘脑、肌肉和肝组织中pAMPK蛋白的表达不同程度增加(P<0.05),肝脏和肌肉组织中AMPK-α2 mRNA及下丘脑组织中AMPK-α1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电针干预显著改善了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和组织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肪细胞因子含量进而激活AMPK通路有关。
  • 曾理, 陈蕾, 潘杰灵, 张玉乔, 冯祥, 李武, 李江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11-17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推拿轻揉法对大鼠情绪行为及海马局部场电位的影响,以揭示其潜在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2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推拿组,每组13只。推拿组接受轻揉印堂穴10 min,干预1次。采用旷场测试评估大鼠的行为反应,同时采集心率、全脑血流和海马局部场电位。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推拿组干预后心率显著下降(P<0.01),脑血流灌注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推拿组干预后旷场测试总路程、平均速度及中心区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0.01),Epsilon频段占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 推拿轻揉法的即刻效应可以显著调控大鼠的情绪行为以及情绪相关生理指标。
  • 临证经验
  • 喻强强, 鲍梦婕, 叶超, 孙朋, 向双娣, 余涛, 曹邦卿, 李轩, 沈建丽, 薛汉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15-17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医大师洪广祥创新性提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三因学说”,其中“气阳虚”是学说的核心内容,深究其意,有3层内涵:“气阳虚”是哮喘发病之“本”“气阳虚”,卫气不足是哮喘发作之“结”三焦核心肺脾肾之气化无权是卫气不足之“源”。“气阳虚”在慢性肺系疾病普遍存在。“益气温阳护卫法”若与“疏散外邪法”“涤痰行瘀法”相互融合,既继承洪教授“全程温法治疗哮病”经验,又发扬了“治肺不远温”学术观。
  • 李阳, 黄捷敏, 汪昭楚, 江霖臻, 石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19-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医大师陈民藩教授从“三焦-魄门-湿热毒”理论认识肛周脓肿,认为“湿热毒盛,内外相因”是肛周脓肿发病的核心病机,保护肛门初始形态及功能是治疗的要领,以“存体寡损”主导肛周脓肿的手术治疗,将“时空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生长规律与肛周脓肿的创面生长相对应,形成“存体寡损、天人合一”的整体治疗思想,临证中注重治病必求于本,重视内外并治。文章对陈民藩教授治疗肛周脓肿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进一步推广国医大师经验。
  • 万洁, 陈潇颖, 于君, 徐大鹏, 豆晓云, 孙萌, 周静汶, 补娟娟, 叶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23-1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硬化腹水属于鼓胀之范畴,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三焦功能实质是多个脏腑的综合功能,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输布、排泄的系统通道,主气机的升降,升降通道为:气道、血道、水道、谷道。肝硬化腹水的发生与三焦关系密切,其核心病理环节是水道失常,与气道、血道、谷道失常亦相关。提出“调四道,消腹水”的治疗原则,为中医药论治肝硬化腹水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 张书铭, 郑佳乐, 许金海, 莫文, 施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27-1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腰三步九法是国医大师施杞在继承石氏伤科与王氏武术伤科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推拿手法技术,该手法治疗理念包括“调达气血”“筋骨并重”“整体审查”,施术特点在于循序渐进,注重经穴,善用被动屈伸手法。该手法可有效缓解腰部疼痛,改善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是LDH的有效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同时提升了LDH临床手法治疗的工作效率。
  • 孙礼强, 伍建光, 赖俊宇, 刘言薇, 陈正涛, 刘中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32-1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探讨国医大师伍炳彩临证应用温胆汤的理论基础。温胆汤的病机核心在于痰湿蕴热,气机郁滞;基本功效为治疗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治疗三焦气化失司、治疗脏腑功能失常、治疗经络循行失利。温胆汤治疗气机不畅之病,常加减杏仁、郁金、枇杷叶,或合用四逆散。温胆汤治疗三焦气化失司,常与小柴胡汤合用。温胆汤常合用银翘马勃散治疗心肺系疾病,合用四逆散、香苏散或小陷胸汤治疗脾胃肝胆疾病,合用葛根芩连汤或导赤散治疗下焦脏腑疾病。治疗经络循行失利,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以胆经、三焦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如麻木痒痛甚则疮痈、肿块为主要症状,常予温胆汤合柴胡桂枝汤、四妙散、消瘰丸等治疗。
  • 冯雨奇, 李晨, 刘宝利(指导:冯世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35-1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冯世纶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肾性水肿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冯世纶教授继承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认为《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源于八纲。肾性水肿大多为多经合病,病性变化复杂。冯老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常用越婢汤、防己黄芪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等方剂进行治疗。最后通过临床验案举例分析,展示了六经辨证在肾性水肿治疗中的应用。
  • 黄念文, 王彬, 王继升, 冯隽龙, 孙龙吉, 李海松(指导:李曰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39-1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上多以经验性药物治疗为主。中医学对男性不育症的认识历史悠久,中医药在改善男性生殖功能方面亦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临床上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李曰庆教授立足于经典古籍,结合自身经验及现代医学相关研究,对于男性不育症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治病与治人相结合、男方与女方相结合等诊疗方法,多法合用,可有效提高男性不育症的整体临床疗效,值得推广运用。文章主要围绕李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思路及方法展开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提供更为直观的参考。
  • 江昀峰, 金钊(指导:宋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44-1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人感瘟”兼具疫毒病因特殊性及虚人机体特殊性。宋兴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性属毒邪、本性夹热、染后深伏之特点。而虚人因其正气不足、气机运动及气化能力低下,染疫后多见发病易极端,如极而郁,包括郁寒、郁热、郁湿、郁窒,及极而虚之特点;又病中易缠绵及传变、病后易留伏。在“虚人感瘟”的基本病机为本源不足的基础上,表有寒湿郁闭,里有疫毒深伏。宋兴教授在治疗上提出辨证论治与特因特治双轨并重思想,重解毒、重疏透以排毒,重扶正以调动机体。
  • 张晶, 黄茂, 张立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48-1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玄府”论源于《黄帝内经》,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将“玄府”理论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与络脉系统共同构成中医学当中重要的微观结构。现代医家将其与络脉学说相结合,提出“玄府-络脉”理论,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疾病,肺间质病变即为其中之一。大黄䗪虫丸具有祛瘀生新之效,是搜剔通络的代表方剂之一,兼具充络开玄、通络开玄之功,可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张琼秋, 张余萍, 钱龙秀, 邹文馨, 周于杰, 和敏, 赵子美, 陆晓, 吴文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51-1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立足于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基于“三经四纬”理论论述郁病病机,认为水寒土湿木郁是郁病的病机全貌,从扶阳的角度探析乌梅丸治疗郁病的思路。进而总结乌梅丸方的方证特点,论述在药物治疗郁病时,还需注重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方可收获全功。并结合一则临床病例,论证乌梅丸在郁病中的应用。
  • 李河桥, 关煜, 丁天送, 张婉怡, 陈心如, 田纹凡, 李佳佩, 谢京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56-1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薄型子宫内膜是女性不孕症、复发性流产、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失败等生殖疾病共同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已成为临床一大棘手问题。通过对《景岳全书·妇人规》“基址”篇的再认识,笔者认为“基址”与子宫内膜作用相似,“基址不培”与薄型子宫内膜病损相近,基于“妇人为求子嗣、先谋基址”的核心思想,指出基址为子嗣之根基,子宫内膜属“基址”为精血所化;“精血匮乏、基址不培”则子宫内膜菲薄,基址受损进而子嗣难成。治疗上遵循“为求子嗣先谋基址,欲培基址必补精血”原则,以补肾填精固精血之都为主、滋补心脾充精血之源为要、疏肝调达助精血输布为先,同时调摄生活以防暗耗精血,为薄型子宫内膜的中医诊治提供理论基础与临证思考。
  • 张林瑞, 张文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60-1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更年期综合征(CLS)属中医学中医绝经前后诸证,其发生与三焦、营卫、冲任密切相关。文章基于“三焦-营卫-冲任”轴探讨了CLS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分析CLS的病机以三焦失通、营卫失和、冲任失调为主,治疗上畅三焦、和营卫、调冲任,并重视整体脏腑辨证,并附验案分析,以期为CLS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马凰富, 王月, 郁强, 李佳楠, 王晏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64-1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特异性肛门坠胀归属于中医学“大肠胀”“肛坠”范畴,本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多发于老年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限,且久治难愈,易反复发作。根据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从“虚-邪-瘀”探讨老年非特异性肛门坠胀的辨治思路,认为脾肾两虚、痰湿内蕴、瘀血阻络为核心病机,提出以温补脾肾、化痰除湿、活血通络为主要治法,自拟“消坠方”作为治疗老年非特异性肛门坠胀的主方,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石璐瑶, 王一帆, 张琳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68-1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手段有限。实践经验证明,中医药协助治疗IMN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增效减毒。脾主运化,肾主水藏精,脾肾阳虚则致水液停聚及精微外泄。笔者认为脾肾阳虚贯穿IMN发生发展的始终,主张辨证使用严用和所提出的“先实脾土,后温肾水”之法治疗IMN,以从根本控制延缓肾功能的下降。
  • 陈怀仁, 薛珊珊, 陆荣锦, 王卓, 孙炘宸, 吴拥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72-17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邪易于犯上,好扰头面。耳鼻喉等官窍位居人体上部,正是风邪好犯之所,故风邪常为耳鼻喉科疾病的重要病因。风药性质轻灵,走而不守,恰恰顺应头面五官以通为贵、以清为和的生理特性,笔者临证时常常选用风药治疗耳鼻喉科疾患,临床上取得不错的疗效。文章通过整理变应性鼻炎、喉源性咳嗽、分泌性中耳炎治疗验案,探索从“风”论治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科学性,对于启迪后学中医临证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孙瑞, 赵云松, 张玉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76-1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试从张仲景六经辨证角度分析,认为过敏性鼻炎发生的病机根于少阴不足,以痰饮上冲为标。发病多呈现合病、并病,如太阳少阴合病、阳明少阴合病、少阳少阴合病、太阴少阴合病、少阴厥阴合病等,治疗上应补少阴之不足,降上冲之痰饮;发作期以开太阳,降痰饮为主;缓解期以补少阴,培正气为主。具体治疗应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 刘艳丽, 吕萍, 陈辰, 牟重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80-1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性痴呆是以认知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发展中,严重影响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牟重临教授临床诊疗大量脑血管疾病伴随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牟教授认为血管性痴呆以虚实夹杂为主,其中脾肾两虚,痰浊瘀血阻窍为本病常见病机,予以补益脾肾、化痰泄浊、活血开窍的治疗原则,随证候表现不同而进行辨证组方论治,临床可取得一定疗效。文章附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 张景程, 张硕, 白星,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84-1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癌伴抑郁状态患者病机之本为形神同病,形与神二者相互影响,共同致病。笔者总结形神同调治疗胃癌伴抑郁状态的临证经验。认为胃癌伴抑郁状态的核心病机为正虚、郁结、瘀血、毒邪,多病机要素合并导致其病情复杂、病程绵长。故治疗时以形神同调为纲,并以气血同调、邪正兼顾为治则,采用补气血、调脾胃、理气机、开郁结,化瘀血、宁心神,分虚实、祛毒邪等多治法综合考虑,以达到形神同调目的。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
  • 思路与方法
  • 冯天笑, 王旭, 卜寒梅, 陈明, 谢雁鸣, 朱立国, 魏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88-1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医手法研究的证据困境,文章提出构建中医手法证据生态系统的观点,并围绕其现实意义、关键问题和实践路径展开分析。构建中医手法证据生态系统是布局学科发展的宏观目标和框架、挖掘临床实际的证据需求和方向、探索证据质量的改进方法与路径的重要举措,但现阶段仍面临着高级别的原始研究证据数量严重匮乏、中医手法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亟需完善、传统的证据合成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中医手法特色的证据分级体系仍缺乏、循证医学的工具和平台建设存在不足等挑战。在未来研究中要注重以中医手法的优势病种为关口,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主流的临床评价体系为基础,健全中医手法特色评价体系、以多元化证据整合方法为工具,搭建证据生产与传播的桥梁、以现代化人工智能技术为载体,建设中医手法循证研究平台。
  • 卞立群, 王凤云, 王萍, 赵迎盼, 陈婷,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94-1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标准化工作是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具体到各中医专业,其标准化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建设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各中医专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其专业临床诊疗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文章以中医脾胃病专业临床诊疗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为依托,提出标准体系的建设内容及方案,以供参考。
  • 郭安, 封继宏, 刘伟, 孙增涛(指导:晁恩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98-18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支气管哮喘作为反复发作性疾病,单纯的痰邪与风邪均无法精确概括支气管哮喘的病机全貌。文章通过梳理“痰饮”“风邪”的源流脉络,并基于哮喘疾病特点、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主张“风痰伏肺”是贯穿哮喘发病、发展、衍变转归的核心病机。提出禀赋异质,痰饮内伏是哮喘发病之因;风痰搏结,气道挛急是哮喘发病之机;风痰合化,深伏肺络是哮喘夙根之源。制定祛风化痰法为基本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重视疏息结合、辛苦合化、寒温并用、补虚养正等诸法的协同应用,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 王安逸, 隋晓琳, 刘相静, 赵志鹏, 郭玉梦, 牛天芹, 张宪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02-18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寐作为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是诸多身体和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五脏相关理论对不寐的临床诊治思路进行探讨,剖析五脏相关理论的内涵,认为五脏六腑皆可令致人不寐,非独心也。分别以五脏为立足点解释不寐的病因病机,从心不舍神、肝不舍魂、脾不舍意、肺不舍魄、肾不舍志5个方面,整体把握,辨证论治。以求五神安舍于五脏。旨在为不寐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吕怡, 邓湖广, 彭俊, 彭清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05-18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眼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依靠辨证论治的优势已在干眼治疗领域收获一定疗效。汗液与泪液异名同源,均属于人体津液成分。汗出异常可导致汗证,而泪液分泌异常可导致干眼,可见两者均属津液异常类疾病,具有相似的生理病理基础。故笔者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提炼汗证治疗原则,并通过借鉴“阳加之阴谓之汗”“营卫通调而为汗”“玄府启闭调气液”等治疗思路,提出了补阳益阴、调畅营卫、开通玄府、祛邪留阴的治法,以期为干眼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王志斌, 王洋, 黄玮杰, 唐文, 童康, 刘瑞芳,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08-1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抓主症是辨证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原则。然而,作为辨证高水平的体现,掌握抓主症的方法并非易事,临证若不进行详细辨析,往往容易导致误诊。常见的抓主症致误包括:误将主诉作主症、经验思维致误、忽视症状间的标本关系以及直觉思维致误。通过以上致误缘由进而提出在临证中应在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辨症之有无,症之轻重与症之真假,并在各部分内容上对如何进行辨症进一步进行阐述,如此方能提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
  • 王一名, 张明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12-1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经过长期的认识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学说,对指导临床用药与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湿热为引发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相关论治经验与研究也逐渐丰富。文章探讨了分消走泄法在治疗湿热证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思路,以明确湿热之邪的不同来源和层次,针对性地采用适宜方法,包括上下分消、宣利湿热,三焦分消、畅通湿热,表里分消、透下湿热,前后分消、渗导湿热,脏腑分消、调治湿热,以分解湿热,湿去热孤,燮理气血,灵活变通,从而为论治冠心病湿热证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 综述
  • 张冠南, 李柳, 孙晓荷, 张钦畅, 惠逸帆, 张东, 陶李蕙苹, 程海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16-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直肠癌发病率及病死率高,早期筛查主要依赖于肠镜检查,在经济性、患者依从性以及简便性方面均存在不足。人工智能的不断应用为中医舌诊赋予了新的能量,在图像识别、诊疗模型的建立方面均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基于此,文章将中医舌诊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以现代化舌诊研究概况为引,对中医舌诊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口腔菌群辅助诊断结直肠癌研究概况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现代化舌诊技术辅助诊断结直肠癌的可行性及合理性,以期为符合国情的结直肠癌早筛之路贡献中医力量。
  • 贺骊文, 刘小蝶, 杨晓, 潘虹, 王正雨, 赵倩茹, 陈青山, 朱朝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19-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治疗胰腺癌的中药活性成分、纳米递药系统以及纳米中药治疗胰腺癌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探讨中药活性成分在抗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其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等关键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其次,介绍纳米递药系统在中药成分传递中的应用,重点讨论纳米材料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靶向性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最后,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讨论纳米中药制剂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成果,评估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希望本综述能够为研究者在探索中药活性成分及其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胰腺癌治疗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启发。
  • 孙利辉, 丁樱, 韩姗姗, 代彦林, 徐闪闪, 高敏, 孙昭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24-1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雷公藤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具有祛风湿作用、治疗风湿免疫类疾病的典型代表中药,其发挥疗效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良反应,生殖毒性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文章围绕雷公藤生殖毒性的病因病机、证型、评价指标、中医治疗等方面概述其中医证治研究进展,为雷公藤生殖毒性的诊断治疗提供思路。
  • 党文飞, 张红伟, 周晶晶, 周洁, 窦霞, 靳子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33-18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酒精性肝病(ALD)是由长期过量饮酒引发的肝脏损伤性疾病,其病理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紊乱等多重因素。枳椇子、葛花是中医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酒药对,以其独特的药理特性和功效,在应对ALD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在价值。文章将系统综述二者单用及配伍应用治疗ALD的作用机制,并概述相关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潜力。尽管现有研究证实了其疗效,但仍需深入探索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标准化制剂工艺及大样本临床验证,以推动其向安全高效的中药制剂转化。文章将为葛花与枳椇子的深度开发及ALD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研究方向。
  • 何莉莎, 李雪萍, 郑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38-1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现代医学对高原病病因和病理机制认识的突破,近年来中医在高原病的认识和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从清气不足、高原气燥、高原高寒、高原大风、高原强辐射方面系统梳理高原病的病因病机,系统论述了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中医发病机制,并基于现代研究证据探讨了高原病中医药防治现状,同时梳理了中医药防治中的关键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
  • 陶广义, 王琳梓, 王鑫伟, 黄家俊, 吴迪友, 黄俊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43-1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与嘌呤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尿酸盐结晶沉积有关。在AGA发病过程中,氧化应激可引起痛风炎症反应,促进结缔组织和关节的变性,加速软骨细胞的凋亡等。临床上多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的基础上,使用抗氧化剂靶向治疗氧化应激,但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中药防治AGA有很长的历史,对氧化应激有明确的调节作用。现拟对有关中药调控AGA氧化应激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整理回顾,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求对中药调控AGA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 李春雨, 周建伟, 赵菁菁, 王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48-1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实世界研究(RWS)作为经典随机对照试验的补充和发展,以真实环境下收集真实数据的特点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领域。在诸多疾病领域中,中风病是富有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中医药对中风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基于RWS获得中医药干预中风病的临床数据,可以产出影响医疗卫生决策的真实世界证据。文章基于RWS和中风,从中医证候研究、干预方式研究、预测和预后研究、统计学方法、卫生经济学评价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开展中医药治疗中风病高质量的RWS提供参考。
  • 李青松, 李晓晨, 王晓萌, 郭江凡, 吴丽丽, 秦灵灵, 刘铜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51-18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脂血症可引起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性的病理改变,是导致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危急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在高脂血症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作为脂质代谢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靶点,基于该通路的研究也逐渐增加。中医药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具有明确的抑制脂质沉积、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改善肝脏脂质和胆汁酸代谢等作用。PPARγ信号通路是中药有效成分、中成药、中药复方及中医其他干预措施发挥调节血脂作用的关键通路之一。文章以中医药干预PPARγ信号通路作用机制为切入点,综述近5年来中医药干预该信号通路治疗高脂血症实验研究成果,为中医药进一步深入研究高脂血症及临床上更好地防治脂质代谢性疾病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 邵长鑫, 林欢欢, 彭婷, 姚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56-1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草药用历史久远,是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历史上曾出现多种炮制方法,如炙、煨、蜜制、酒制、醋制、酥制、猪胆汁制等,目前仅有炒甘草、炙甘草被广泛应用,且“炙”法的古今解释有所差别;在成分研究方面多以“指标性成分”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炮制前后“量”的变化,对“质”的变化研究较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炮制品在止痛、增强免疫、抗炎、抗氧化、保肝等方面效果优于生品,说明其炮制品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文章通过对本草专著、中医古籍及炮制规范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析,梳理古籍文献中有关甘草炮制沿革等方面的记载,并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科研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草炮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陆佳雯, 朱国琴, 高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60-1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等中药活性成分具有干预肥胖的潜力,对体外3T3-L1细胞模型调节脂质代谢作用主要通过调控脂肪细胞自噬与凋亡、诱导脂肪细胞褐变、抑制成脂分化、抑制脂质积累、促进脂肪分解、参与胰岛素及其他细胞因子调节;并从cAMP/PKA、AMPK、MAPK、Wnt/β-catenin、JAK/STAT3及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探讨了中药活性成分基于3T3-L1细胞系模型干预肥胖及相关脂质代谢疾病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脂质调控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研究报告
  • 张博宇, 高希言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68-18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针是中医传统针刺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其针体细长且富有弹性,可弥补短针之不足,特别适用于治疗病位较深的沉疴顽疾。由于其学术渊源、师承关系的不同,芒针疗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各流派的核心思想和特色疗法世代相传,同时不断创新,充实了芒针的理论和实践的内涵,推动了芒针技术发展。文章从芒针流派的学术起源、传承人物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近现代5家芒针流派的传承脉络及临床特色,以期助学者对芒针流派的传承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促进芒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发展。
  • 钟源, 杨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72-1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骨络即骨中络脉,由腠理、肌肤之间延伸而来,经骨中孔道输布于骨间,演变成骨中孙络。骨络的结构具有骨络细小、交通较少、分布不均、易损难复等特点。骨络具有濡筋骨、利关节、调代谢、促修复等生理功能。骨络与慢性筋骨病密切相关,其病机关键是骨络痹阻。常见病机特点有骨络空虚、骨络瘀阻、毒蕴骨络及外伤损络等。通络法为慢性筋骨病治疗的总则,具体治法有祛邪通络类(逐瘀化痰通络法、散寒通络法、祛风除湿通络法)和扶正通络类(益气养血通络法、补肾填精通络法)。常用通络药物有虫类通络药、藤类通络药、辛香通络药及络虚通补药。骨络学说为临床治疗筋骨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 赵剑波, 季文达, 张洲, 任香霖, 郑燕, 李应存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76-1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敦煌遗书毒性本草是指敦煌医药文献中的有毒中药相关内容,是研究隋唐医药情况的重要史料和补充。文章介绍了敦煌遗书中毒性本草的记载情况,总结了敦煌遗书毒性本草特点,以及在识毒、防毒、减毒、解毒四个方面的内容特色。目前临床及科研中,多角度思辨下毒性本草研究仍然有一定价值,对疾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敦煌毒性本草内容的研究,以期为中药规范合理使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陈梦羽, 孙天祎, 马良宵, 钱旭, 马凌慧, 修靖云, 王修琰, 何佳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79-1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恢刺阳陵泉穴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大鼠肌痉挛、运动功能及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11只)和恢刺组(10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大鼠模型。恢刺组于术后第4天恢刺患肢阳陵泉穴,留针30 min,1次/d,连续7 d。记录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Zea Longa)、痉挛状态(MAS)及运动功能(转棒和斜板实验)。采用瘫痪侧腓肠肌切片染色观察运动终板AChE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Zea Longa与MAS评分显著升高(P<0.01),转棒停留时间及斜板停留临界角度显著减小(P<0.01),AChE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恢刺组Zea Longa与M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转棒停留时间及斜板停留临界角度显著增加(P<0.01),AChE活性显著增强(P<0.01)。结论: 恢刺法可改善卒中后痉挛大鼠肌痉挛状态并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该效应可能与恢刺法增加痉挛肌运动终板AChE活性有关。
  • 高原, 吴莹, 李彬, 于瑞, 谢世阳, 王建茹, 周璐烨, 孙雨蝶, 王选阳, 朱明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83-18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芪冬颐心颗粒(QDYX)通过抑制Nav1.5钠电流和Kv4.3钾电流保护缺血再灌注(I/R)心肌并抗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建立心肌I/R大鼠模型,进行心律失常评分,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及心功能改变。体外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采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其动作电位;在培养细胞株上记录Nav1.5钠电流和Kv4.3钾电流变化,并研究其离子通道动力学。结果: 与I/R组比较,QDYX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减少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P<0.01),减低心律失常评分(P<0.01),改善心肌I/R损伤(P<0.01),提高心功能。QDYX可使心肌细胞静息膜电位去极化,降低动作电位幅值(APA);QDYX可抑制Nav1.5钠电流静息态和失活态,还可抑制Kv4.3钾电流;根据QDYX抑制Nav1.5钠电流和Kv4.3钾电流的IC50数值,进行离子通道动力学检测,发现QDYX使Nav1.5激活电流明显减小,激活曲线右移,还可使Nav1.5失活电流明显减小,失活曲线左移;QDYX对Kv4.3钾通道的影响同Nav1.5钠通道。结论: QDYX可通过抑制Nav1.5钠电流和Kv4.3钾电流改善I/R室性心律失常,从而起到保护心脏和提高心功能作用。
  • 刘伟, 唐巍, 阎芸芸, 蒋天玺, 朱栩, 梁英子, 孟晓, 李霄, 吕岫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92-1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毛稔果提取物(MSE)促进小鼠急性肝损伤恢复的作用。方法: 10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组),不同因素诱导的model组,阳性药物组(BPDC组),MSE高、中、低剂量组(MSE-H、MSE-M、MSE-L组)。除NC组外的其他组每组均分别给予乙醇(EtOH)、 对乙酰氨基酚(APAP)或四氯化碳(CCl4)构建急性肝损伤模型,共分为16组。BPDC组和MSE各剂量组相应补充BPDC或MSE。对各组小鼠进行血清生化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肝组织病理检测、肝组织酶活性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以及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mRNA表达量的检测。结果: 与对应的model组比较,EtOH/APAP/CCl4+MSE组ALT、AST及T-Bil指标显著降低(P<0.01);EtOH+MSE-H/MSE-M组、APAP+MSE-H/MSE-M组、CCl4+MSE-H/MSE-M组SOD酶、GSH-Px酶的比活力值显著升高(P<0.01,P<0.05),同时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EtOH+MSE-H/MSE-M组、APAP+MSE-H/+MSE-M组、CCl4+MSE-H/MSE-M组IL-6、TNF-α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EtOH+MSE-H/MSE-M/MSE-L组ADH、ALDH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镜下观察肝组织切片,MSE-H组形态与NC组非常接近。结论: MSE在细胞、蛋白质和mRNA水平,有促进小鼠急性肝损伤恢复的作用,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和潜在的开发价值。
  • 张雨泽, 邵路瑶, 赵敏, 殷妮娜, 郑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97-19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巨噬细胞M1/M2极化调节,探讨鸢尾黄素(TEC)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LI组、ALI+TEC组、TEC组。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中性粒细胞浸润;BCA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量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含量;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浸润。LPS刺激RAW264.7细胞模拟体外炎症反应;细胞分为CON组、LPS组、LPS+TEC组、TEC组。ELISA检测上清液TNF-α、IL-6含量;Western Blot检测CD86、CD206及MAPK相关蛋白表达。体外诱导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Western Blot检测极化状态下CD86、CD206表达。结果: 与ALI组比较,ALI+TEC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病理评分、BALF总蛋白量、TNF-α和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CD68+巨噬细胞显著减少(P<0.01)。与LPS组比较,LPS+TEC组TNF-α、IL-6分泌显著减少(P<0.05,P<0.01);CD86表达显著降低、CD206表达显著增加(P<0.05);P-ERK、P-JNK、P-p38表达显著减少(P<0.01)。TEC处理显著抑制M1极化CD86表达(P<0.05),增加M2极化CD206表达(P<0.01)。结论: TEC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APK信号激活、调控M1/M2极化从而减缓LPS诱导的小鼠ALI。
  • 刘君, 董秋梅, 郝华, 张志芳, 吴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02-19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诃子多糖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肠上皮细胞(IEC)的影响。方法: 采用牛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建立CIA大鼠,提取造模成功后的大鼠肠上皮细胞;HE染色观察CIA大鼠小肠组织病理变化,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肠上皮细胞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IL-17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各用药组的小肠组织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250、500、1 000 μmol/L浓度的诃子多糖组的IFN-γ、IL-17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IL-10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结论: 诃子多糖可有效调控CIA大鼠肠上皮细胞的炎性因子表达,抑制肠道通透性,进而缓解关节炎症。
  • 张思玉, 陈霞, 刘丹, 朱晓光, 李晋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06-1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大鼠的解热效应,对体温调节相关因子以及受损脏器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氯丙嗪组(0.015 g/kg),安宫牛黄丸高、中、低剂量组(0.6、0.3、0.15 g/kg)。注射Ⅶ型胶原制备大鼠脑出血高热模型;监测大鼠术后体温变化曲线;检测脑组织正负体温调节介质蛋白激酶(PKA)、环磷酸腺苷(cAMP)、腺苷酸环化酶(AC)、精氨酸加压素(AVP)的活力/含量;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EA)、尿素(UREA)水平;HE染色观察脑、肝、肾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安宫牛黄丸高、中、低剂量能够平稳地降低脑出血高热大鼠的体温升温幅度(P<0.05,P<0.01),降低血清TNF-α、IL-1β、NSE、s100-β蛋白水平(P<0.05,P<0.01),减轻脑、肝、肾组织损伤,发挥对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安宫牛黄丸高剂量可降低脑组织中的AC活力和cAMP含量(P<0.05);安宫牛黄丸中、低剂量可升高脑腹中隔区组织中AVP含量(P<0.01);安宫牛黄丸高、中剂量能够降低血清AST、CREA水平(P<0.05,P<0.01);安宫牛黄丸中剂量能够降低血清UREA水平(P<0.05)。结论: 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大鼠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抑制内生致热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体温正调节介质及升高体温负调节介质含量可能是其发挥解热作用的关键环节;此外,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所致的脑、肝、肾脏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胡龙涛, 张星平, 陈旭, 梁瑞宁, 吴金鸿, 王菲, 邓汉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12-1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心不藏神不寐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 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7只,模型组以咖啡因+对氯苯丙氨酸腹腔注射制备心不藏神不寐模型,正常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观察两组大鼠一般状况、戊巴比妥钠翻正实验;HE染色观察心肌与海马组织的病理变化;分析两组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差异。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大鼠体质量增长显著迟缓(P<0.01),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显著缩短(P<0.01);心肌细胞排列混乱,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海马神经元排列疏松、不整齐,且出现空泡。代谢组学检测获取到114个差异代谢物,53种升高,61种降低,主要涉及脂代谢、神经突触、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等。结论: 心不藏神不寐大鼠存在明显代谢异常,本研究检测得出的代谢物与通路可能是心不藏神不寐的潜在治疗靶点。
  • 刘盛男, 樊永平, 杨涛, 仝延萍, 康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17-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益母草颗粒对硬膜下血肿(SDH)模型大鼠的血肿体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楔形钻头钻孔建立SDH形成前的颅脑损伤大鼠模型、注射自体尾静脉血建立SDH大鼠,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母草组,每组9只。益母草组以23 g·kg-1·d-1灌胃益母草颗粒溶液,其余3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灌胃7 d,每天1次。核磁观察SDH大鼠灌胃前后的血肿体积变化;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NSS)判断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变;HE染色观察比较各组大鼠硬膜下腔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ELISA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益母草组大鼠硬膜下血肿体积缩小更明显。模型组与益母草组大鼠的NSS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造模第3天起,益母草组大鼠NSS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ELISA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外周血清中巨噬细胞趋化因子CCL2蛋白浓度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HE结果显示益母草组大鼠硬膜下腔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BA-1、F4/80标记的巨噬细胞数目在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硬膜下腔周围组织中基本相同。模型组IBA-1标记的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数目显著多于假手术组与益母草组(P<0.01)。模型组大鼠的硬膜下腔周围组织F4/80标记的巨噬细胞显著多于正常组(P<0.05)。结论: 益母草颗粒可以改善SDH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硬膜下腔周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硬膜下血肿的形成不会造成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变化;硬膜下血肿的形成能够募集巨噬细胞的迁移,从而减轻硬膜下腔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促进血肿吸收。
  • 贾春雪, 魁宏倩, 解钟水, 解嘉琪, 尹紫蔷, 刘传鑫, 黄建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23-19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八角莲醇提取物致大鼠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在脑脊液中的移行成分。方法: 采用旷场实验和T迷宫自发连续交替实验评价八角莲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对脑、脊髓、背根神经节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测定相关指标评价八角莲的神经毒性。采用UH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分析八角莲在大鼠脑脊液中的移行成分。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八角莲醇提取物组大鼠在旷场中运动的移动距离、速度、进入中央区次数和跨区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P<0.05);八角莲醇提物组大鼠脑、脊髓、背根神经节组织结构异常,部分神经元细胞变性,组织间隙增大,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脑区IL-1β、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SOD活力及GSH含量显著下降(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八角莲醇提取物在脑脊液的移行成分共鉴定出6个,包括鬼臼毒素、4’-去甲基鬼臼毒素、鬼臼毒酮、香草酸、槲皮素、山柰酚。结论: 1.2 g·kg-1·d-1剂量的八角莲醇提取物连续灌胃给药3 d可致大鼠产生神经毒性,其在脑脊液中的主要移行成分有鬼臼毒素、4’-去甲基鬼臼毒素、鬼臼毒酮、香草酸、槲皮素和山柰酚。
  • 唐瑞, 赵明方, 李亚飞, 方可儿, 张海瑞, 杜伟锋, 葛卫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30-1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麦冬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结合化学计量法,评价不同产地麦冬的质量。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Eclipse-C18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柱温为25 ℃;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建立麦冬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对18批麦冬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对2个差异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建立麦冬药材HPLC-DAD指纹图谱,共标识出13个共有峰,指认了2个成分;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批麦冬划分为4类,山东和福建产地聚为一类,其他产地各聚为一类,用OPLS-DA筛选出4个差异成分,分别为峰5>峰12>峰11>峰6。其中峰11为甲基麦冬黄烷酮A、峰12为甲基麦冬黄烷酮B,经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浙江产地的麦冬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结论: 本实验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法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麦冬药材,并能分析其质量差异性,为不同产地麦冬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
  • 王五兵, 李思琪, 余金兰, 朱屹韬, 闫卓, 陈凌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36-1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傣药丸剂黏合剂墨旱莲汁制备工艺,为建立其质量标准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参照墨旱莲标准汤剂制备方法,以加水倍数、浸泡时间、煎煮时间为影响因数,通过墨旱莲汁中咖啡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蟛蜞菊内酯质量分数和固形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运用AHP-CRITIC混合加权法计算复合权重系数,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以工艺优化结果制备33批墨旱莲汁,采用Hubble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9 mL/min,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波长349 nm。建立33批次墨旱莲汁的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使用SPSS 26.0和SIMCA-P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第一次加24倍量水,室温浸泡40 min,煎煮35 min,第二次加22倍量水,煎煮25 min,合并滤液,浓缩,综合评分Z为98.23;33批墨旱莲汁指纹图谱中指认出共有峰18个,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5个色谱峰,相似度0.926~0.997,通过聚类分析将墨旱莲汁分为两大类,主成分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到蟛蜞菊内酯、异绿原酸C是影响墨旱莲汁的质量标准物。结论: 该制备工艺及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建立傣药丸剂黏合剂墨旱莲汁质量标准。
  • 梁慧芳, 周旋, 马庆宇,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43-19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肾虚证中医诊断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基于文献评价和专家咨询制定《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肾虚证中医诊断量表》。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集符合该病证的189例患者信息,运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进行信度评价,并使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效度评价。结果: “足膝无力”条目不满足信度与效度分析评价标准,故剔除。剔除该条目后,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McDonald’s ω系数和重测信度均>0.8;内容效度结果显示,各条目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均>0.7(P<0.01);结构效度结果显示,KMO值为0.871,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1,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6%,各条目的因子载荷系数均>0.6。结论: 当患者以年轻人群体为主时,“足膝无力”条目的信度与效度较差,剔除该条目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肾虚证中医诊断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量化依据。
  • 白燕来, 陈智慧, 于莉, 张会永, 任立松, 朱昱林,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47-1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临床调查法筛选外风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条目,为形成终选外风证量表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100例外风证患者,20名健康者,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别从可行性、敏感性、独立性与代表性、内部一致性等多个方面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结合专家小组研讨,形成最终量表。结果: 本研究基于临床调查,结合专家讨论,采用6种统计学方法分析,最终确立包含风邪袭表、风客肌肤和风邪中络3个维度,怕风、打喷嚏、流鼻涕、咳嗽、风团、风团瘙痒、关节疼痛、气喘、水肿、头痛、鼻塞、肢体麻木、下肢抽筋、容易感冒14个条目的终选量表。结论: 筛选出了可行性良好、敏感性好、代表性和独立性较好、内部一致性较好的量表条目,形成外风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为下一步量表考评提供依据。
  • 徐慧柏, 彭依宁, 张天仪, 宋欣阳, 邓长生, LeoS.Makita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52-1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节点。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以下简称巴新)地处南太平洋战略要冲,药用植物种类众多。中国与巴新中医药领域合作及医疗援助日渐深入。为促进中医药在巴新的发展,加强医疗援外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发展现状,面临缺少政策扶持与本土中医教育,“以商扶贫”策略落地困难,本土传统医学与他国研究基础构成阻力等问题,对经贸合作先行,加强中医药教育合作,深化科研合作,提升医疗援助有效性等进行探讨。
  • 张圆圆, 王丹妮, 郭会军, 游丽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57-1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自然病程下,湿邪与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血浆免疫激活相关分子CD38、sIL-2R,致炎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6、IL-8的相关性,探讨湿邪对无症状HIV感染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运用证素辨证分析方法纳入36例病性证素为“湿”的无症状HIV感染者为观察组,对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CD8+T淋巴细胞表面CD38表达水平、sIL-2R,致炎细胞因子IL-2、IL-6、IL-8进行检测,并与36例病性证素不为“湿”的无症状HIV感染者对照,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随访18个月,其他实验室指标随访12个月。结果: 自然病程下,18个月后,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CD38/CD8、IL-2、IL-6、IL-8、sIL-2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病性证素为“湿”的观察组不同湿邪级别间湿证素权值、病毒载量、IL-2、IL-6、sIL-2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湿邪可以促进无症状HIV感染者自然病程中免疫功能低下进展,病性证素为“湿”的无症状HIV感染者病程进展较快,并且感染湿邪的轻重对无症状HIV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张永杰, 毛炜婷, 马庆宇, 黄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62-19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胃火上炎证及非胃火上炎证牙周炎患者唾液中miRNA-146a表达水平、牙周指数、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表达、白介素(IL)-1β以及骨膜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探究胃火上炎证牙周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本研究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Ⅲ期牙周炎患者,分为胃火上炎证牙周炎15例和非胃火上炎证牙周炎15例,另纳入牙周健康志愿者15例。收集研究对象的唾液检测miRNA-146a,龈沟液检测牙龈P.g.、IL-1β和骨膜蛋白,所得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分析,分析牙周指数、牙龈P.g.、IL-1β、骨膜蛋白和miRNA-146a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胃火上炎证患者的全舌a和舌中a较非胃火上炎证患者高(P<0.01)。在牙周炎患者中,唾液的miRNA-146a表达水平与龈沟液的IL-1β、骨膜蛋白呈正相关(P<0.05)。胃火上炎证患者中,龈沟液P.g.的表达与BI≥2及骨丧失/年龄及miRNA-146a呈负相关(P<0.05)。非胃火上炎证患者中,龈沟液P.g.的表达与IL-1β呈正相关(P<0.05),与miRNA-146a呈正相关(P<0.05)。结论: miRNA-146a参与炎症反应和牙周组织修复的调控,胃火上炎证牙周炎和非胃火上炎证牙周炎的miRNA-146a的调节机制存在差异,提示胃火上炎证牙周炎患者miRNA-146a表达水平不足以维持牙周组织中的内稳态,导致过度炎症,支持组织丧失。
  • 欧金龙, 朱娅莉, 林明, 萧焕明, 施梅姐, 谢玉宝, 池晓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68-1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痰湿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与人体成分分析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22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完成中医体质辨识的144例M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痰湿质和非痰湿质两组,探析痰湿质MAFLD患者在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百分比(BFP)、内脏脂肪区域(面积)(VFA)等人体成分分析的特征。结果: 144例MAFLD患者以痰湿质、湿热质患者居多。痰湿质MAFLD患者的BMI、BFP、VFA、身体水分指数、蛋白质指数、矿物质指数以及存在基础代谢率偏低的比例均高于非痰湿质患者(P<0.05);而骨骼肌率则低于非痰湿质患者(P<0.01)。多因素分析进一步发现BMI≥28 kg/m2(OR=3.70,P=0.039)和VFA高水平(OR=1.02,P=0.026)是MAFLD患者发生痰湿质的独立危险因素。痰湿质MAFLD患者发生重度肝脂肪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痰湿质组(P<0.01)。结论: 痰湿质与MAFL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临床应重点关注MAFLD患者的体重及内脏脂肪管理。结合中医体质辨识与人体成分分析指标,可为MAFLD患者的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优化策略。
  • 韩飞, 王耀献, 刘兰英, 田哲菁, 苏莹, 苏苑苑, 张玉苹, 肖遥, 郑慧娟, 刘伟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72-1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瘀证分布规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23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糖尿病肾病患者30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其血瘀证分布规律及与凝血功能和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血瘀证在本病中出现的总比例为47.90%(148/309),Ⅲ期、Ⅳ期、Ⅴ期血瘀证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3.81%(46/105)、46.62%(62/133)、56.34%(40/71)。Ⅲ期血瘀证组患者PT、APTT及TT均较非血瘀证组时长显著缩短(P<0.01,P<0.05);血瘀证组D-Dimer水平较非血瘀组显著升高(P<0.01)。Ⅳ期血瘀证组患者FIB、D-Dimer、Scr、TG、HDL水平较非血瘀组显著升高(P<0.01,P<0.05)。V期血瘀证组患者TT较非血瘀证组时长显著缩短(P<0.05);血瘀证组D-Dimer、Scr、24Upr及LDL水平较非血瘀组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血瘀证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占有较高比例。糖尿病肾病血瘀证患者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及血肌酐、血脂水平的升高。
  • 和芳娟, 苏华, 高亮丽, 汪国荣, 张旻, 赵信科, 卢玉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76-1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白睛成像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RP)白睛眼象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3年5—6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高血压(HBP)患者100例,其中HRP组58例,HBP组42例。两组使用“MyEyeD-10白睛无影成像健康智能分析系统”对右眼进行白睛眼象特征的高清采集、特征提取和综合分析,采集目络特征形态、血脉颜色、病变分布区域,同时观察并分析两组的血清脂联素(APN)、眼压、视力、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VR)、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MCT)与目络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RP组主要目络形态斑、血脉特征分值,血脉颜色黯红色特征分值,目络区域特征A区、H区均显著高于HBP组(P<0.05,P<0.01)。HRP组血清APN与视网膜AVR显著低于HBP组,且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分期呈负相关;HRP组眼压显著高于HBP组,且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分期呈正相关。HRP组斑与血清APN呈负相关;A区特征分值与视网膜AVR呈负相关;血脉、H区特征分值与眼压呈正相关;黯红色、H区特征分值与视网膜AVR呈负相关。结论: HRP引起目络疾病的机制是可能与机体伤于脾胃和肝,脾失运化,肝失疏泄,久则痰湿浊瘀内生,气滞痰瘀内停浮现于目络而出现“斑”“血脉”“黯红色”形成有关联,其目络特征的形成考虑与血清VPN的降低、眼压的升高及视网膜AVR降低的微血管病变机制有关。
  • 马鑫文, 摆雪, 张星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82-1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寻肾不藏志型不寐出现轻度认知功能改变(MCI)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集2021年11月—2022年1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133例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进行随访,持续1年。随访结束时,将患者分为MCI组(51例)和无MCI组(82例)。收集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相关炎症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识别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出现MCI的危险因素。使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这些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1年后,MCI组的MoCA评分(除语言和词语抽象概括能力外)和多巴胺水平显著低于无MCI组(P<0.01),而HAMD17、PSQI及其各维度评分,以及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显著高于无MCI组(P<0.05,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HAMD17、PSQI、HbA1c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5),而多巴胺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MoCA和多巴胺是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MCI的保护因素,而HbA1c是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 显示,MoCA、多巴胺和HbA1c的AUC分别为0.96、0.76和0.79,敏感度分别为96.3%、68.3%、76.8%,特异度分别为86.3%、66.7%、70.4%。结论: 肾不藏志型不寐患者中HbA1c水平升高和多巴胺水平降低会引起MCI,HbA1c和多巴胺可以作为发生MCI的预测因素。
  • 徐晓晨, 陈静, 苏轶楣, 冷眉, 范爱欣, 孙英, 李鹏, 胡海波, 陆学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88-1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指导临床中医对OSAS的辨证论治。方法: 选取于2019年11月—2022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就诊的257例OSAS患者,收集问卷调查表(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等),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归纳证型。结果: 得出5类证型,按出现频次排列分别为:痰湿内阻证、肺肾两虚证、脾虚湿盛证、阴虚血瘀证、肝郁气滞证。结论: 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5类证型为OSAS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 侯桐欣, 高宇, 王晞星, 王涤凡, 凡晓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92-19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中医症状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膀胱癌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22年12月329例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素判定,采用频数统计、描述性分析等方法,探讨纳入膀胱癌患者中医症状与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及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329例膀胱癌患者常见症状为口干(37.08%,122/329)、乏力(36.47%,120/329)、眠差(34.65,114/329)、尿频尿急(28.27%,93/329)、纳差(24.92%,82/329)等;主要病位证素为膀胱(75.08%,247/329)、肾(60.79%,200/329)、脾(58.79%,194/329)、肺(30.70%,101/329);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63.22%,208/329)、阳虚(43.77%,144/329)、血瘀(35.26%,116/329)、阴虚(32.22%,106/329)。肾、心神(脑)、阴虚证素女性多于男性,膀胱、大肠、阳虚、湿、气滞证素男性多于女性(P<0.01,P<0.05)。据年龄相比较,随年龄增长,膀胱、肾、气虚、阳虚分布呈增加趋势。结论: 膀胱癌是以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为主的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主要病位在膀胱、肾、脾、肺,其证素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
  • 王召, 李秀敏, 王笑雨,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98-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肝硬化中、西医诊断标准,分析现有动物模型与临床病症的吻合度。通过对肝硬化动物模型的动物类别、造模方法、模型优缺点、造模机制及与临床症状的吻合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临床以单因素和多因素造模方式多见,其中吻合度较高的造模方式是肝叶钛衣缩紧法;其次是多药物多因素诱导模型。这些动物模型只能展示部分临床症状,缺乏中医证候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模型的优、缺点以及与临床吻合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使肝硬化动物模型更贴近于临床,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 吴朝旭, 黄姗, 曾丽, 万飞, 姚蔚瑜, 严瑾, 周天寒, 荣晓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02-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标:分析成人斯蒂尔病中影响降钙素原水平的临床因素,合理认识降钙素原在成人斯蒂尔病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初诊的成人斯蒂尔病患者,根据降钙素原水平分为高值组(>0.25 ng/mL)与低值组(≤0.25 ng/mL),分析两组在年龄、改良的Pouchot评分、白细胞、CD4+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铁蛋白、C-反应蛋白,以及感染状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铁蛋白水平对降钙素原的分组具有预测作用(P=0.04),最佳预测阈值为8 769 ng/mL,曲线下面积为0.96。两组在年龄、改良的Pouchot评分、白细胞、CD4+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感染状态方面差异没有组间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钙素原在成人斯蒂尔病中识别细菌感染及评估病情活动度方面的价值并不显著,降钙素原的异常升高可能与铁蛋白异常共享相同的途径。
  • 张思源, 李明, 王建民, 唐昆, 黄传兵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06-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软骨-软骨下骨复合单元分子对话是维持关节稳态的生理基础,对话向串扰转变是骨关节炎(OA)发病的重要机制。肝肾同源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软骨、软骨下骨分属肝筋系统、肾骨系统。关节稳态依赖软骨与软骨下骨的正常“对话”,包括软骨下骨调节软骨代谢与软骨维持软骨下骨吸收-形成耦联。两者可分别视作肝肾“水涵木,精生血”与“木保水,血养精”的生理过程。软骨-软骨下骨串扰是OA肝肾亏虚证的病理机制,包括软骨下骨介导软骨稳态失衡与软骨诱导软骨下骨吸收-形成解耦联,分别对应肝肾同病中“水不涵木,精不生血”与“木难保水,筋骨解堕”的科学内涵。“肝肾同治”是中医治疗骨关节病的治法概括,补肝益肾类中药能靶向软骨-软骨下骨信号串扰。
  • 王林云, 孟庆鸿, 李文飞, 李楠, 曾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12-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含茱萸类药物的相应方剂共计79首,两版本在药名、重量单位和药量等方面多有异文。通过异文考述,探讨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千金要方》茱萸类药物的内容与方法。考察结果显示:①宋臣将方剂组成中的茱萸统改为吴茱萸,而在方名中保存了茱萸之称。②将重量单位“分”折合为“铢”“两”根据主治病症及煎煮方法校改药量。③未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相关内容进行统一修改,导致宋校各书茱萸类药物记载参差驳杂。提示当今研究使用宋校方书,应采取审慎态度,对其中关乎中医学理、法、方、药核心要素的文本材料,需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医理进行充分考证。
  • 黄伊程, 马作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15-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读并整理《寿亲养老新书》四时养老的相关内容,总结该书倡导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养老摄生的学术思想。该书指出,奉亲养老者,需子女奉养与老人自养密切结合,并指导其将顺时养老落实到衣食住行各处。书中尤其重视食养,认为“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强调随季节变化合理调节饮食,注意寒温中适,合时气,调五味;寝居穿衣谨慎调护,顺时调摄,愉悦其情,留存虚阳气;主张按四时行“嘘、呵、呬、吹”等导引吐纳法,调理脏腑精气。
  • 叶红, 王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19-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郁冈斋笔麈》是明代医家王肯堂编撰的一部笔记杂感,该著作书中关于医学学术讨论尤为丰富,收录王肯堂多年临证心得四十余条。文章对《郁冈斋笔麈》医论部分详加研究,发现此书医论部分的确多有创见之举。王肯堂虽博采各家医说却不落窠臼,中肯看待李东垣、朱丹溪相火论;审证周详,在唐代医家王冰论治寒热法则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和”“取”“从”“折”“属”治病五法;善辨虚实,创造性提出“补精忌凉”“气疾求肾”深察五行,尤其注重以五行相克为用来调和五脏,提出“脾虚补肾”和“治肝补脾”圆机活法,擅长以五味补泻法组方用药。《郁冈斋笔麈》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于当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强若男, 刘雁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22-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傅青主对炭类中药的运用独具匠心,不拘泥于其止血之功,辨病辨证,择炭而用。文章通过梳理分析《傅青主女科》中炭类中药的运用特点,并依据具体药物不同,探讨其分别具有止血、补益、祛瘀、治风4种功效。其中止血之功,有清热凉血、滋养肝血、温经行瘀及引血归经之异;治风之功则指炒炭后入血分而祛风胜湿。进而归纳总结傅青主的用药特色及学术思想,在临证重视辨证择炭以疗妇疾的基础上,于产后慎用性凉的炭类中药,崩之甚时则用之以行凉血止崩之法。同时,傅青主用药灵活,常“一炭多用”或“多炭一用”,具体药物剂量及煎服方法亦随证而不同。通过探析傅青主临证运用炭类中药的特色和思路,为进一步传承其学术思想,促进临床炭类中药的精准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 张钰欣, 刘雨昕, 张硕, 田栋, 曹娜,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26-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名老中医以《黄帝内经》伏邪理论为基础,创新性提出“先天伏寒”“邪伏浮络”“邪匿脑髓”等理论。拓展伏邪成因,提出外感、内伤均可导致伏邪。重视伏寒致病,以寒邪内伏阐释冠心病、胃炎等内伤疾病的发生。提出伏邪致病具有病象不显、反复难愈、外因引动的特点,明确邪气伏留部位对疾病的影响。针对伏邪外达由深至浅、伏邪发病以正虚为本的特征,提出顺势透达、补虚培元、祛邪扶正的治疗原则,并明确邪气潜伏之时,人体所出现的特殊表现,提出临床需认真观察,及时治疗,可阻止伏邪发病,防止疾病发生。
  • 李小茜, 何建成, 杨爱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30-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之根基。文章从卫气营血与气血的关联入手,于叶天士诸多医案中,深入分析整理其从气血论治疫病的思想与方药。总结得出,叶天士之卫气营血理论以气血为纲;其认为疫病的病因病机亦总归于气血,即吸受秽浊、流布三焦,气血并倾,致血热胶固;治疫总以芳香理气、咸苦清血为主要治则,以清解上中二焦、清络开闭宣窍等为主要治法。以上为从气血角度论治疫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贾伟楠, 苏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34-2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孟英为晚清著名医家,其对霍乱辨治的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主要体现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之中。王孟英指出世人误以霍乱病机皆同伤寒,其治专执伤寒所宜温补之药,故王孟英基于霍乱因机、证治及治疗经验而著《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从寒热属性角度辨治霍乱,对后世辨治霍乱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为蓝本,从霍乱寒热属性与运气异常相关,霍乱发病暴戾、病机为中焦清浊相混,寒热霍乱不同、其证各异,寒热霍乱辨证要点,明寒热之治、以祛邪安中5个方面,对王孟英从寒热角度辨治霍乱予以阐述,对临床辨治霍乱具有指导意义。
  • 张颖颖, 黄时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37-2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意疗视角对情绪及阈下启动的认识,以期进一步扩展阈下启动在中医心理学范畴中的应用范围,同时可为意疗的现代化应用、阈下启动概念在中医领域延伸提供思路。通过梳理中医意疗发展过程中对无意识的认识,结合意疗诊法与无意识的联系,进一步发觉阈下启动在心理诊疗过程中广阔的应用前景。引据经典后发现,顺情从欲、开导解惑、情志相胜、移精变气、暗示诱导等意疗诊法与无意识、情绪变化联系密切,为阈下启动在中医意疗诊法中的扩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情志病患者诊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以将中医意疗视角对情绪和阈下启动的认识扩展到意疗诊法中,阈下启动与意疗相结合的情志病诊疗新思路研究前景广阔。
  • 临床报道
  • 徐昌萍, 曹云祥, 刘健, 付皖兰, 束开艳, 朱南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42-2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黄芩清热除痹胶囊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21年8月—2022年12月60例R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另从该院体检中心抽取4名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健康组不做干预。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采用来氟米特联合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治疗,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疗效,并采用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评分(DAS28)计算两组疾病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魏氏法检测血浆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应用 ELISA方法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6的测定;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κB蛋白表达。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25/30)、90.0%(27/30)。两组治疗前与健康组比较,TLR4、MyD88、NF-κB p6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DAS28、ESR、CRP、CCP、RF、TNF-α、IL-6水平显著下降(P<0.01),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1),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可能是通过降低TLR4、MyD88、NF-κB信号表达,调控细胞因子水平,达到抑制炎症、改善疾病活动的目的。
  • 卢建华, 杨晓强, 储小兵, 黄杰烽, 何帮剑, 吴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47-2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对全膝置换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及患肢肿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首次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侧人工全膝置换术的患者共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病例术前与术后均采用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治疗。术前与术后检测相关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IL)-6]、D-二聚体、下肢腿围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 两组CRP、白细胞计数在术前、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第7天IL-6、D-二聚体、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患膝上10 cm的肿胀程度明显较小(P<0.01)。结论: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能有效降低全膝置换术后IL-6及D-二聚体的水平,改善术后炎症反应及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可缓解肢体肿痛。
  • 石佳, 李小茜, 吴中华, 汪顺, 江涛, 郁晓群, 杨爱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52-2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益气解毒方对脓毒症气虚热毒证患者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南通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脓毒症气虚热毒证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应用益气解毒方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JAK/STAT相关基因[JAK1、STAT3、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OCS3)、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mRNA表达、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中医证候气短乏力、高热汗出、烦躁不宁、神昏目赤、口干欲饮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JAK1、STAT3、SOCS3、SHP2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PCT、IL-6、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解毒方辅助治疗能够改善脓毒症气虚热毒证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可能与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
  • 叶肖琳, 张佳信, 巫小凤, 张畅唱, 叶新苗, 黄雪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57-2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六点二线”针刀法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经针刀治疗的44例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治疗后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乏力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心电图显示显效者23例,有效者17例。临床痊愈23例(52.3%),显效17例(38.6%),无效4例(9.1%),有效率达90.9%(40/44)。结论: “六点二线”针刀疗法治疗心律失常有确切的疗效,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心电图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 李言杰, 庄卫生, 蔡西国, 周运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61-2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电针“髂腰三穴”联合依托考昔与单纯口服依托考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给予依托考昔片口服,每次60 mg,每日1次,连续口服14 d。观察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给予电针疏密波,频率为2/100 Hz,穴取腰大穴、五枢穴和髂腰穴,每次15 min,每日1次,连续14 d。于治疗前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VAS、ODI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髂腰三穴”联合依托考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依托考昔。
  • 王媛媛, 冯利, 傅红敏, 杨迪, 汪湃, 晋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64-2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金水复元方对于肺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70例癌因性疲乏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前者予金水复元方,后者则予安慰剂,治疗时间为2周。试验结束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Piper疲乏量表评分、中医证候积分、EORTC生活质量调查(QLQ-C30)量表评分,不良事件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病例为63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21.88%(7/32),治疗组总有效率87.10%(27/31),治疗组有显著优势(P<0.05)。对于参与试验前后的组内数据进行对比,两个组别Piper以及中医证候积分都有所减少,治疗组显著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之后,治疗组EORTC QLQ-C30量表各维度评分都有所提升。结论: 金水复元方可改善肺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症状,有较好的安全性。
  • 曾友华, 袁健辉, 周文姬, 逄锦熙, 包烨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2069-2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疗程五脏俞麦粒灸联合头穴久留针法对脑卒中恢复期非痴呆型认知障碍(PSCIND)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脑卒中恢复期合并蒙特利尔量表(MoCA)评分18~26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以五脏俞麦粒灸+头穴久留针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头穴久留针治疗,每周5次,治疗8周,评价治疗前和治疗2、4、8周两组患者MoCA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改良Bathel量表(MBI)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4、8周MoC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8周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MoCA、MBI评分具有随时间变化趋势,时间因素作用因组别不同而有所差异(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经事后多重比较提示MoCA、FMA、MBI评分治疗4周与治疗8周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五脏俞麦粒灸联合头穴久留针能改善PSCIND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且随着治疗频次增加其临床疗效呈上升趋势,4周疗程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