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01
  

  • 全选
    |
    仁心雕龙
  • 夏庭伟, 杨越, 李炜弘, 丁维俊, 汤朝晖, 赖寒, 成词松, 雍小嘉, 叶俏波, 田茸, 梁萱玮, 周常恩,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087-1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域之间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差别,产生了不同地域医学特征,形成医家独特的诊疗认知及用药特色。目前研究存在问题包括:多侧重于地域流派医家思想,缺少对地域医学体系的研究;多侧重于单方面用药规律挖掘,缺少对地域医家诊疗系统认知的研究;多侧重于地域医家群体内的共性,缺少对医家关联互动的研究;多侧重于历史人文,缺少支持地域诊疗决策的深度研究。文章提出中医古籍中地域诊疗特色研究路径:构建地域医学体系是挖掘地域诊疗特色的前提,梳理古籍医家诊疗系统认知是发掘地域诊疗特色的根本,研究地域诊疗特色传承演变的关键是医家之间关联互动,提取古籍中地域诊疗特色,实现地理决策的重要手段是多学科交叉融合。
  • 王婧琳, 张伟娜, 陈广坤, 李鸿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090-1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古籍是中医学术体系和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在当代守正创新的主要来源。现今数据挖掘技术为古医籍知识、经验的总结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中医古籍时间跨度大、内容覆盖广、语言结构复杂,导致数据标准化与中医古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本研究立足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古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四点核心问题:结论高度相似,创新价值有待提高;结论不够准确,推导范围或小或大;回避原始数据,二次统计意义不明;忽略药用方法,经验特色难以发掘,并进行具体示例说明。同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预先建立价值评估体系、发挥定性定量双重优势、重视低频方药及用药方法的三大对策,以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启发。
  • 朱丽颖, 贾春华, 王振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096-1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整理金元时期以前具有“补中益气”功效的药物,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对比,发现“补中益气”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由广义的补虚变为补益脾胃之气,此变化的节点正是补中益气汤的创立。进一步研究李东垣创立补中益气汤的本意及现代方证研究,发现古今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亦是基于对于“补中益气”的不同理解。以上现象正是中医理论存在“不可通约性”的证据,提示应结合不同语境诠释概念,而非望文生义,以正确理解并应用中医理论及方药。
  • 任朝莹, 杨朝阳,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02-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进行溯源,强调“结”类疾病的“热结”状态,并进行理论分析。“结”类疾病病性各异,但其邪正交争的极期或病情发展危重阶段常呈现火热之象,是此类疾病的重要转折点。文章从刘完素火热论出发,从“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病机变化承古创新,融合中医状态学相关理论,探索“热结”状态特点、要素及病机变化,从辨“态”论治、防止误诊误治和对“热结”状态的治未病预防进行临床意义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中的理论内涵,准确探索疾病防治规律。
  • 叶臻, 叶俏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07-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玄府”始于《黄帝内经》,扩充自刘完素,此后在眼科领域多有发挥,陈达夫先生将其融汇于六经并扩充了当代中医眼科证治体系,此后王明杰教授系统性发掘整理玄府学说,指出广义“玄府”是目前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最细微认识,内寓气血津液精神升降出入的功能。玄府的诞生源于“形神一体、道器融合”的内经时代。当前玄府学说研究大多侧重于探讨“形”“器”,对其结构内涵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玄府学说有关“神”“道”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暂未引起学界关注。因此,文章基于玄府学说内涵及发展逻辑,论述玄府学说“形神一体”“道器融合”的认识统一性,为玄府学说乃至中医理论的研究提供基础。
  • 刘慧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12-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考察了《中外卫生要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外卫生要旨》继承《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和中医传统的“心”观念,形成了重视“养心”“医心”,内容涉及到当代心身医学、公共卫生、保健预防与康复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对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等过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富有启迪。
  • 刘立安, 孟月, 高翔, 侯雨彤, 佟晓英, 孙永章, 周立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18-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医学知识的发生、演变均扎根于文化与文明土壤,故在中医经典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及溯源研究中,结合中华文化与文明探源,在二者互动中有助于厘清经典知识体系的历史方位,站位于这种宏阔的视角有利于增强研究者“纵观全局”的学术自信。文章从《黄帝内经》运气卷及其知识“子系统”的考证切入,厘清了运气“子系统”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进而以运气系统管窥整部《黄帝内经》的“重针”学术气质,以《黄帝内经》为例重新探讨了《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之义界,并结合医经、经方、神仙、房中考察了相应中医经典知识图景,退至文化与文明探源视域下,尝试将医学知识追溯至炎、黄、蚩等上古父系文化乃至母系文化层面。
  • 李新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23-1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辨证论治过程是一个以医师为主体、医患互动的,动态和个体化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主观因素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数据标准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多种辨证体系和学术流派并存加剧了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数据元名义不统一且难以量化、结构化程度低且多源异构。中医诊疗数据的处理策略,根据处理对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复合义项拆分、缺失项补充、同名异义项区分、异名同义项统一等;根据标准化处理与数据采集先后不同可分为前标准化、同步标准化和后标准化处理等。中医药诊疗数据标准日趋完善,标准兼容性和可应用性日益提高,标准化预处理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加强,为数据标准化的自动化、后台化和高效化提供可能,在数据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和精准化,将成为中医诊疗疗效稳定和诊疗过程可重复的保障。
  • 王桂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27-1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代经典名方是我国中医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优势明显的方剂,是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的国粹精华。文章指出经典名方的永续开发,离不开方证本体知识体系的重塑,其关键是在中医药理论以及人用经验指导下细化古今临证应用实际并标准化,尊重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与历史演变规律,彰显中医药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唤醒沉睡的中药经典名方,做好经典名方的研发,是新时期传承创新中医药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 王海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31-1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探讨了太极的来源与含义以及太极道论的基本理论,并分析了太极象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太极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为万物的原始,代表着大、无限大的含义。《周易》对太极的阐释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与学者的探索对象,从而形成了多重哲学涵义。太极道论强调了太虚混沌的状态,以及左旋右转、三五相包的变化规律。在太极象思维的影响下,中医学借鉴天象观察方法,形成了以季节变化与日月更替为基础的整体观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太极象思维也深刻影响了中医的形神生命观,强调形与神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体而言,太极道论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思维范式,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刘亚楠, 姚鹏宇, 张晓晴, 林智善, 于东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35-1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中,而儒家文化在中医学的形成、发展中意义重大。儒医为儒学与医学碰撞形成的独特医学群体和学术流派,在中医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贡献巨大,影响深远。文章梳理儒医的历史沿革并对儒医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思考后提出意见及建议。经文献梳理发现,儒医历经萌芽、奠基、形成、发展和完善等5个阶段,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的医学群体和流派。目前学界关于儒医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医价值观、儒医成长规律、儒医学术特色、地方性儒医群体、不同历史时期儒医现象、儒医文化意义研究等方面。为进一步推动儒医文化高质量发展,应辩证看待儒医文化的影响、充分汲取优秀儒医文化的能量、弘扬新时代儒医精神、深化儒医理论体系研究和推动儒医文化的国际传播。
  • 江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40-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冠心病是导致绝经后女性死亡的原因之一,绝经后冠心病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热点。西医治疗绝经后冠心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治未病”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以及中医外治法在治疗本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显示出了独特优势。文章就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及其治疗本病的特色优势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绝经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 陈爽, 张丽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44-1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是造成视野缺损的关键,而视网膜微环境缺氧被认为是青光眼RGCs凋亡的早期和突出事件。“亢害承制”理论是中医学阐明生理制化、病理失衡及指导调燮用药的重要法则,体现了事物承制自稳的内在调控机制。天人相应,机体需依赖承制规律维持脏腑调和的稳态。“承制不及,亢而为害”贯穿青光眼RGCs凋亡全过程。脾气亏虚,承制不及,失于维持视网膜氧化还原系统动态平衡,则气血失和,浊瘀内生,亢而为害,壅塞目络,表现为细胞内氧自由基蓄积,视网膜组织缺氧,RGCs凋亡。故结合青光眼气虚为本、浊瘀为标的特点,以“承而制之,平其所亢”为治则,遣选方药以壮水制火、升阳健脾、宣闭通络,可有效恢复脏腑承制功能以祛邪外出,改善组织缺氧,抑制RGCs凋亡,提高视功能。
  • 李江伟, 姚小磊, 彭俊, 廖林丽, 彭清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50-1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干眼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其形成与气血津液等水谷精微无法输布至目珠有关。脾气散精是气血津液代谢的关键环节。脾气散精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丰润的脾阴濡养脾土,健运的脾阳运化水谷和畅通的脾络助脾行使机能。若脾脏阴液亏虚,湿热碍阻脾阳和痰瘀损伤脾络将引起脾气散精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等水谷精微无法输布至目珠,引发糖尿病干眼。治疗上以助脾散精为治则,辅以运脾滋阴使脾脏阴液得养,清热利湿则湿热气郁得消,化痰祛瘀则脾络痰瘀得除,旨在恢复脾气散精功能。从脾气散精理论出发,可为辨治糖尿病干眼提供新思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 张献泉, 曾令烽, 周光辉, 古卓栩, 罗明辉, 窦耀星, 梁桂洪, 刘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53-1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证候规范化是中医实现现代化及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肩袖损伤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肩袖损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迄今肩袖损伤的辨证分型及中医证候仍不规范,使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困扰,不利于实现中医现代化。因此,为了推动中医在肩袖损伤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必要对现有的辨证分型和证候进行规范化的研究和探讨。文章主要阐述肩袖损伤辨证分型及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肩袖损伤辨证分型及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 述评
  • 陈龙娇, 侯淑涓, 李芳莉, 赵晓山, 李洪娟, 王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58-1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形态结构与能量特征是机体代谢情况的重要表现,研究发现9种体质的热结构具有可辨识性,体质的不同代谢特点是其外显特征的内在基础,不同体质的形态结构和热分布具有差异性。据此提出“体质-热结构相关论”,认为体质因素是热图像表征的重要基础,特定体质的形态结构和热分布可由热结构特征得以区分,在临床诊疗、科研路径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期望结合覆盖生命全周期的量表进行分段、分人群的红外热成像研究,并进一步制定相关行业指南规范,对实现九体辨识的客观化具有重要价值。
  • 张莹轩, 黎铠玮, 曾丽华, 罗颂平, 郜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63-1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中医生殖轴理论,结合中医脏腑理论、与本课题组最新菌群研究进展,从中医妇科临床诊疗实践出发,创新性提出“肠-胞宫轴”的理论。“肠-胞宫轴”的基本观点为肠与胞宫在生理与病理机制上相互联系,在中医宏观脏腑层面主要表现为脾肾相关;在现代生物学微观视角下,肠道菌群是肠与胞宫相联的桥梁,临床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女性生殖功能。
  • 王延隆, 甘逸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67-1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原创思维表现为“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思维内涵。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体现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哲学观,从现代科学史观角度可以审视中医原创思维的模式及其特征,总结其在实践运用中发展的逻辑进路。推进中医现代化要回归人文主义新中医,建立“致中和”的发展新模式;拓展预防理念新中医,建立“治未病”的发展新模式;发展辨证施治新中医,建立“新个性”的发展新模式。
  • 论著
  • 田峰, 田合禄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71-1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探讨了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天文历法背景。十天干以记10日数和“地以五为制”为核心基础理论,并记人体的部位、病位,以“地以五为制”分配五方配应五行五脏及化五运,十天干五行生克属性决死生,十天干记日数的模型是八卦月体纳甲图、河图、洛书。十二地支以记12月数和“天以六为节”为核心基础理论,十二地支配应天地人三才四正,合为“八正”。丑未辰戌土属于地道四正,居中不主时,在四时之末。十二地支的模型是太阳南北回归线往复视运动360日圆周太极图。十天干、十二地支的阴阳属性按“阴道偶而阳道奇”分别,单数甲、丙、戊、壬为阳干,偶数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单数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偶数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并以“天以六为节”分为六气,有天道六气、地道六气、人道六气之分。科学破解同化的日食、月食实质。
  • 刘轶凡, 赵进喜, 傅强, 刘媛媛, 肖遥, 黄为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81-1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肾脏病“风邪伏络”学说是在“微型癥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在继承化瘀散结治法防治“微型癥瘕”的同时,应注重祛除“风邪”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认识并处理好风邪与瘀血的关系,活用祛风药物。在广义范畴的风药中,不少药物具备祛风与化瘀的双重功效,对治疗包含糖尿病肾脏病在内的多种瘀血相关病证具有良好疗效。文章将应用风药来治疗瘀血相关病证的思路概括为“从风治瘀”,是对“从风论治”的总结细化,梳理其在糖尿病肾脏病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拓宽瘀血相关病证的治疗思路。
  • 金珏, 陈晓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85-1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木曲直”是《黄帝内经》对于肝木生理特性的概括。郁证,是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以气机郁滞为病机的一类病证。然郁证当中,亦可见情志表现多样,或呈现躁郁相兼的特征,辨治困难。文章通过挖掘“肝木曲直”的内涵与作用,探讨此类郁证的辨治。《黄帝内经》论及脏腑病情志病状以心肝为主,犹以肝病的情志失常呈现躁郁兼具的特点,或与“肝木曲直”一体两面的特殊生理特性有关:肝用“曲直”以达“敷和”之态,“曲直”之用相反相成,可调控形神藏泻与张弛。“曲直失用”则调控失司,情志变化失常,容易表现为躁郁对立相兼的特征。论治当参考《黄帝内经》脏腑苦欲补泻理论,借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小补肝汤思路,辛补酸泻,相反相成,恢复肝木曲直之用,以达治疗目的。
  • 唐心浩, 束昕妍, 孔雨潇, 徐姝琳, 刘涛, 徐征, 鲁俊, 戴建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90-1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虚兼“邪鬼”致病说是《素问(遗篇)》认识外感病的重要理论,对指导脓毒症的辨治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三虚兼“邪鬼”致病说探讨脓毒症因机证治,认为人气不足是脓毒症发病的先决条件、人气与天气如虚是脓毒症发病的基础因素、外染“邪鬼”是脓毒症发病的决定因素、“邪鬼”扰乱营卫是脓毒症传变的重要因素,人神失守是脓毒症加重及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脓毒症治疗可据患者体质及天地气交特点,以司天方为基础方调天人气化,并选用清热活血化痰药以祛“邪鬼”、选用扶助正气之剂以固护神气。
  • 蔡金阳, 刘玉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94-1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五运六气学说为指导,从大司天周期性规律认识历代名医医法及其用药,在不同甲子年间对诸医家理、法、方、药的异同进行剖析与比较,探讨其根源,并在大司天周期视域之下对伤寒与温病之争进行解析,兼以现代科学印证这一视角及理论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以期指导临床实践,对探索未来人类疾病发展趋势有所助益。
  • 南兴加, 仁青姐, 格知加, 索南才旦多杰, 破巴尖参, 明吉措姆, 央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198-1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脉是藏医学中比较独特的内容之一,从白脉的概念、解剖、功能等方面能够了解其独特性。“白脉”是藏医学中脑及脑系所生白脉的总称,是感官意识和行为活动的重要载体。五官的五镜认识和肢体活动是通过白脉的功能而实现的。阐述藏医学“白脉”对脑卒中等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有很大帮助。正确认识“白脉”概念、解剖和功能,有助于发挥藏医学对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
  • 程美佳, 袁常斌, 鞠业涛, 刘勇明, 史宝瑞, 于艳, 杨关林, 闵冬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03-1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开心散对阿尔兹海默病(AD)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对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开心散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每组10只。经过3个月的干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8、IL-1β、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的表达水平。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及IL-18、IL-1β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IL-1β、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Aβ1-42、IL-18、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海马区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和开心散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血清中Aβ1-42、IL-18、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海马区尼氏体数量增加,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P<0.01)。结论:开心散可能通过调控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小体活化,抑制细胞焦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蒋佩珍, 丁宇斌, 李芮, 王金环, 徐瑞荣, 刘奇峰, 王海霞, 孙岸弢,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09-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经补肾生血法与益气养血法为主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构建疗效预测的多因素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一项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分组、性别、合并症、年龄、病程、HGB、PLT、WBC、ANC和各项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对治疗6个月后的AA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以“有效”“无效”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治疗有效率的指标,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构建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277例A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补肾生血组136例,益气养血组141例,治疗6个月后疗效评价治疗有效共219例,无效共58例。将18个相关指标纳入单因素分析后,P<0.1的自变量则进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治疗分组中设置益气养血组为哑变量,补肾生血组(P<0.001,OR=2.88,95%CI[1.50,5.74]),PLT(P=0.03,OR=1.01,95%CI[1.00,1.02]),CD3+CD8+P=0.04,OR=1.02,95%CI[1.00,1.05]),提示治疗分组、PLT、CD3+CD8+是预测AA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保护性因素,根据结果使用R 4.1.3软件生成疗效预测列线图,列线图模型ROC的AUC为0.71,95%CI[0.63,0.78],模型内部验证校准曲线和标准曲线较为贴近,重合度较高,拟合度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为模型一致性良好(χ2=4.02,P=0.86)。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中是AA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中医治疗分组、PLT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AA患者的疗效预测。
  • 李晓靖, 周永明, 李捷凯, 司天宇, 朱文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15-1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健脾滋肾泻火方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脾肾亏虚、火伤血络证ITP患者及正常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强的松组、健脾滋肾泻火方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1、M2巨噬细胞的表达,RT-PCR检测NF-κB p65、IL-6、IL-10、TNF-α、TGF-β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p-NF-κB p65、iNOS、Arg-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BMC中CD86表达、iNOS蛋白表达增加(P<0.01),CD206表达、Arg-1蛋白表达降低(P<0.01);IL-6、TNF-α mRNA表达增加(P<0.01),IL-10、TGF-β mRNA表达降低(P<0.01);NF-κB p65 mRNA及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强的松组、健脾滋肾泻火方组CD86表达、iNOS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CD206表达、Arg-1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IL-6 mRNA表达降低(P<0.01),IL-10 mRNA表达增加(P<0.05),并且健脾滋肾泻火方组中TNF-α mRNA表达降低(P<0.05);NF-κB p65 mRNA及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健脾滋肾泻火方可能通过抑制ITP患者PBMC中NF-κB信号通路,降低M1巨噬细胞极化,提高M2巨噬细胞极化,发挥抗炎与免疫抑制作用,从而治疗ITP。
  • 朱兴旺, 赵晓峰, 周焕, 赵文婷, 杜彦仪, 肖长虹, 陈恩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21-1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观察三水白虎汤(SSBH)对人肿瘤坏死因子-α转基因关节炎(Tgtc)小鼠滑膜组织自噬的影响,以阐明SSBH减轻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雌性Tgtc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C)组、SSBH组和阳性对照(3-甲基腺嘌呤,3-MA)组,8只雌性FVB小鼠作为阴性对照(NC)组,药物连续灌胃30 d后评估关节变形指数、关节组织病理,透射电镜观察滑膜组织自噬体,ELISA法、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结果:SSBH组、3-MA组小鼠关节变形指数、关节病理评分较BC组低(P<0.05);3组Tgtc小鼠滑膜组织中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自噬体;3组Tgtc小鼠滑膜组织不同程度表达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B(LC3B),且SSBH、3-MA组表达量较BC组低(P<0.05);SSBH、3-MA组Tgtc小鼠血清、滑膜组织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量较BC组高(P<0.05),Atg1蛋白激酶复合体(ULK1)较BC组低(P<0.05)。结论:Tgtc小鼠关节滑膜组织的自噬水平升高,SSBH治疗Tgtc小鼠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为上调自噬通路中的mTOR及下调ULK1。
  • 罗剑, 王灵锐, 丛珊, 张晨曦, 罗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26-1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明确雪莲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大鼠肠道菌群而改善关节炎症及细胞因子。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模型,经雪莲口服液治疗、肠道菌群衰竭后再治疗、移植肠道菌群(FMT),观察各组大鼠足爪肿胀度,ELISA检测各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E染色观察滑膜病理,16SrRNA检测肠道菌群。结果:雪莲组与雷公藤组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显著降低(P<0.05),IL-10、TNF-α显著升高(P<0.01),关节肿胀度减轻(P<0.01),雪莲组肠道菌群较模型组更接近正常组;进行肠道菌群移植后,雪莲粪便组、雷公藤粪便组、正常粪便组以及正常大鼠灌胃雪莲粪便组大鼠关节肿胀度较模型粪便组明显好转(P<0.01),滑膜增生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减少。去除肠道菌群干预后,经过雪莲治疗后,雪莲菌群衰竭组大鼠关节炎症较盐水菌群衰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雪莲口服液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影响炎症因子,改善关节炎症。
  • 薛惠天, 王兰兰, 孙梦龙, 阮磊, 黄博, 彭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32-1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推拿㨰法对骨骼肌损伤家兔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其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㨰法治疗组,每组24只,每组进一步随机分为6个亚组(损伤后24 h、3 d、5 d、7 d、9 d、11 d),每个亚组各4只。重力锤钝挫伤造模,在上述6个时间点用自制㨰法按摩器连续治疗3 d,2次/d,3 min/次。治疗结束后24 h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检测受损组织中TNF-α、IL-1β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受损组织NF-κB p65蛋白和IκBα蛋白含量。结果: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水肿加重,表明造模成功;24 h㨰法治疗组炎症细胞浸润加剧,肌纤维断裂坏死更严重,7 d㨰法治疗组炎症明显改善,效果最佳,较正常组相差较小。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同期比较,模型组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24 h㨰法治疗组表达含量升高,其余各时间点均减少,7 d㨰法治疗组比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WB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 p65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除24 h外,其余各时间点㨰法治疗组NF-κB p65均减少(P<0.05),7 d下降比值最多(P<0.05);造模后模型组IκBα蛋白含量迅速下降(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除24 h外其余各时间点㨰法治疗组均增加(P<0.05),7 d升高比值最多(P<0.05)。结论:㨰法作用于受损后的骨骼肌,可下调TNF-α和IL-1β,抑制NF-κB信号转导,减少骨骼肌损伤细胞凋亡,提高功能恢复质量。
  • 金灵璐, 涂海水, 谢新宇, 马德尊, 叶锦霞, 郑春松, 仲卫红, 付长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38-1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乌头汤通过lncRNA NEAT1调控IRE1α/XBP1途径减轻毒胡萝卜素(TG)诱导的软骨细胞内质网应激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25 μmol/L TG诱导的软骨细胞中lncRNA NEAT1分布情况;构建lncRNA NEAT1沉默软骨细胞,Real-time PCR检测其IRE1α、XBP1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其IRE1α、XBP1蛋白表达。使用第一代软骨细胞进行后续实验,设置空白组(10%DMEM)、TG组(25 μmol/L TG+10%DMEM)、乌头汤含药血清组(25 μmol/L TG+不同浓度含药血清)。Real-time PCR检测TG诱导的软骨细胞中lncRNA NEAT1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G诱导的软骨细胞中IRE1α、XBP1、EDEM1、CHOP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软骨细胞中IRE1α、Caspase-12的荧光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软骨细胞凋亡率情况。结果:FISH结果显示,lncRNA NEAT1主要分布于软骨细胞的胞核中。与TG+Lenti-control组比较,TG+sh-NEAT1组IRE1α、XBP1 mRNA与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与TG组比较,乌头汤含药血清组lncRNA NEAT1水平及IRE1α、XBP1、EDEM1、CHO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IRE1α、Caspase-12的荧光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软骨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乌头汤可通过lncRNA NEAT1调控IRE1α/XBP1途径减轻TG诱导的软骨细胞内质网应激,延缓软骨细胞退变。
  • 陈杰, 李军, 石玉琳, 黄旭冬, 许良, 江涛, 屠立平, 黄景斌, 许家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45-1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舌象特征。方法:纳入慢性失眠患者211例,先与健康人110名进行舌象指标分析;再把失眠者辨为4种证型,比较各证型的舌色、舌象纹理及舌苔指数指标。结果:与健康组比较,失眠组舌质、舌苔S、a、b、Cr、ASM值更高,舌质I、Y、Cb及舌质、舌苔的CON、ENT、MEAN,Per-all更低(P<0.05)。与痰热扰心、心脾两虚证比,肝火扰心、心肾不交证舌质a值更高,舌质、舌苔L值更低;Per-all值更低。痰热扰心证舌质CON、ENT,舌苔MEAN高于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证(P<0.05)。结论:慢性失眠者舌质更红、舌色更暗、饱和度更高,舌纹理更细腻,舌苔面积较小。肝火扰心、心肾不交证舌质更红。痰热扰心、心脾两虚证舌质、舌苔亮度较高,舌苔面积更大。痰热扰心证舌质、舌苔纹理更粗糙。
  • 李志浩, 侯佑柱, 钟燕春, 周计春, 柯向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51-1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素问·热论》可知“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伤寒”非广义伤寒之义,而是指病因“伤于寒”。“伤寒有五”是对伤于寒所导致的5种热病的分类方法,其中“中风”“伤寒”为感而即病者,“湿温”“热病”“温病”皆为伏邪所致。冬不藏精,伤寒后伏匿于少阴,随春升之阳气化热内动,外达太阳而发为太阳温病。治疗以清热养阴,托邪外出为基本大法,根据阴精亏损和里热程度的不同,可选用辛凉清透、苦寒泄热、养阴清热药,随证治之。
  • 吴培, 陈永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55-1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情志脉、人格脉、认知脉归纳和探讨《太素脉秘诀》所论之中医心理脉象。左寸无脉可推断惊、恐、忧之情志,右关撞指、左尺微沉与伏绝皆主思之情志。寸关尺不同部位见清脉与浊脉可推断不同人格特质,清脉主较善的人格特质,浊脉主较恶的人格特质。心脉的止数(尤其是女子)可推断不同人格特质,寸关尺所见其他不同脉象类型亦可推测多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如左尺重浊或右寸重浊皆主贪淫。肾脉、心脉、肺脉即左尺、左寸、右寸的变化与认知密切相关。
  • 李垚, 许雪梅, 韦姗姗, 丁喆, 杨绍丽, 张晓伟, 王兴才, 胡正进(指导:严继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59-1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戴氏经方医学流派是云南省中医学界的一个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流派,自清代至今已逾百年。该流派以中医学家戴丽三为标志性医家,精深的医术造诣,自成一派,独树一帜。戴氏经方医学流派强调包容性,兼容并蓄。学术思想为医哲一体,寓哲于医;寒温一统,经时结合;参合汇通,学术包容;临证时首辨阴阳,辨析运用“阴证阳证十二字辨诀”,重阳顾阴。临证注重气化,把握“开门法”和“转阳法”,文章介绍加味麻桂各半汤、桑叶连贝散、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藿香桂枝汤、久咳保肺汤等戴氏流派验方。
  • 王欣哲, 金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63-1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是排卵障碍的原因之一,其对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不利影响受到临床重视。目前,中医尚缺乏对其病机治法的研究,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创立的“心(脑)-肾-子宫轴”为中医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文章从中西医生殖轴互参中分析了低促性排卵障碍的病因病机,提出了“心肾不交”为病机关键,论证了益肾调心治法的有效性,并根据肾中阴阳偏颇拟定治疗方案,革新了该病的论治理念,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 孙钰彤, 魏凤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67-1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医“象”思维,血压的形成与中医一元盈缩理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血管的舒缩与气的盈缩相对应:血管收缩是气缩状态在血管的反映,血管舒张是气盈状态在血管的反映。作为洞悉人身万象的法门,一元盈缩理论认为一元真气的周流运动是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关乎人体健康与否。因此,文章回归中医本源——气,基于一元盈缩探讨血压形成与血压异常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血压异常类疾病的治则治法,期冀为中医治疗血压异常类疾病提供新思路。
  • 杨继, 江宗岳, 周婧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70-1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灵枢·五变》言:“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心、眼、肾、皮肤、神经、血管等脆弱之脏受损,络虚瘀阻、气血壅塞不通,郁瘀痰食水积聚内结,微型癥瘕阻于目络、肢体络脉、心络、脑络发而为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形成。“癥瘕致病”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血液流变学异常,微血管增生,血管内皮受损的病理改变有相通之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倾向与机体先天禀赋强弱、后天条件有关。文章从“微型癥瘕致病”角度解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病机变化,有助于实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
  • 唐成, 马勇, 郭杨, 刘孟敏, 潘娅岚, 孙杰, 汤劲晔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75-1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伤科股肿虽以瘀血内阻为机,活血化瘀为法,然临床实践验证不可拘泥于此。近代医家以“血不利则为水”为理论基础,血水互病为股肿病机,将活血与利水相融合,运用于伤科股肿防治中。文章提出以活血利水法为要,辨证施治于股肿不同时期,以求气、血、津、液之平衡,结合现代研究浅析活血利水法改善肿症、痛症、血症等股肿症状的相关机制。
  • 临证经验
  • 肖航, 张钰芹, 张文强, 熊少斌, 李可可, 许越淇, 胡君霞, 严诏琦, 刘良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79-1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为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化疗仍为对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其不良反应常使患者无法耐受,甚至中断治疗。洪广祥教授对于中医药治疗肺癌化疗不良反应时紧扣“脾胃虚弱”的核心病机,治疗原则包括:培土生金,增效减毒;肝脾同调,神形同治;调和阴阳,温而不燥;以补助攻,防治转移。最后举验案一则,理论联系实际,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肺癌化疗不良反应提供新思路。
  • 张宇鹏, 何晓瑜, 徐涵, 刘光珍(指导:王世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82-1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遗精是男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其病机繁杂,病程较长,常引发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国医大师王世民教授深耕杏林60余年,对男科疾病治疗有独到见解。王教授认为遗精“非精满则溢,实为欲动则溢”,精神情志因素对遗精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提出“遗精从心论治”的学术观点,认为心神心气妄动是遗精发病的根本病机,治疗当以“清心气,安心神,疏欲念”为要,兼顾肝、脾、肾等脏辨证遣方,结合心理疏导和养生调适,治疗遗精临床效果显著。
  • 石振鹏, 怀宝赓, 刘振国, 宋民, 徐安琪, 刘阳, 刘德山, 王新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86-1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痛风是近年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认为尿酸血浊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并创新性提出“脾肾亏虚为本,血浊壅痹为渐,炙筋灼骨为发”的病理概括,临证根据不同时期以及病情变化特点,创立“培补脾肾,清化血浊,利水除湿,消散火毒”之法,对痛风辨证治疗。文章系统总结王新陆教授治疗痛风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 文灼彬, 井含光, 司徒红林(指导:林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90-1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恶液质是乳腺癌终末期常见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与炎症因子激活、神经干扰、蛋白质脂质分解等因素相关,预后恶劣。国医大师林毅教授认为,晚期乳腺癌恶液质病机在于水谷气尽、大肉尽脱,涓流日久、气随血耗,久病穷精、动摇根基,该病病位在脾肾。治疗上强调顺应天时,顺应病势,依据邪正盛衰状态及病变脏腑当令之时,择时攻补;注重应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肾填精生髓的同时,强调醒胃运脾,以助运化血肉有情之品,避免痰湿积聚。
  • 江洋, 谭曦, 叶书林, 钟元涛, 弓铭, 刘传波, 胡凯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94-1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王沛教授认为乳腺癌的形成是由于肝气不疏,情志不遂,进而气机壅滞上焦,痰浊凝集不化,与癌毒相结合,遂成形而结块。治疗上,应以调畅气机,疏肝解郁为本,化痰散瘀,清热解毒为要。用药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自拟瓜蒌五物汤为基础方,辅以虫类药,小毒药以毒攻毒,补脾肾先后天之本,在治疗上收取较好疗效。
  • 赵宇栋, 单兆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297-1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心综合征主要由胃部疾病所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与心前区疼痛症状,多无明显诱因可伴有胸闷气短,心脏检查多无异常,应用解痉止酸药物可获缓解。中医胃心同病是指胃部症状与心脏不适感同时出现,如胃痛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脏憋闷时出现胃脘不适等,皆可按胃心同病来治。其病虚实夹杂,情志异常或饮食不节引起气血逆行而发;或气机阻滞,气血不足,痰瘀内停,心络闭阻互为诱发甚至加重。单兆伟在继承和发扬孟河医学治疗特色基础上,提出“四舒法”:舒胃降气、舒痹止痛、舒心除烦、舒益宁神,收效甚佳,其在中医辨治胃心综合征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 刘俊宏, 李亚静, 赖学倩, 李明, 李林蔓(指导:王道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00-1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常见胃肠道疾病,好发于男性,有恶变可能,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等,从而出现失血性休克等危急重症,危及生命。王道坤教授临床上从事脾胃病诊治已有五十余载,在治疗PU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经验。王教授将PU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阴虚胃痛型、瘀血内停型,基于“调和气血、安和五脏”理论,分别予以温中愈溃汤、疏肝愈溃汤、养阴愈溃汤、化瘀愈溃汤临床加减治疗。文章总结了王道坤教授治疗PU经验,以期对临床上治疗PU提供借鉴。
  • 闫海琳, 张涵灵, 徐婧, 吕文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05-1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可加速慢性胃炎向胃癌转化的进程,为胃癌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吕文亮教授认为Hp属外感湿热毒邪,与内生湿热相合,潜藏中焦,日久化瘀酿毒,损伤胃络。其中瘀毒是胃炎向胃癌转化的关键转折点。针对湿热久伏,致瘀酿毒的病机特点,以祛邪、透邪、扶正为治疗原则,治疗上把握各阶段病机特点,早期治以清热化湿,中后期重视配合活血通络,祛瘀解毒,同时兼顾扶正,清养胃阴以助透达瘀热。
  • 王思雨, 周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09-1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是对人体正常脏腑功能的高度概括,“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是大肠腺瘤形成的核心病机。具体体现在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导致痰饮、水湿、瘀血内停,聚而成形,形成腺瘤,阴邪郁久,化生热毒,可导致大肠腺瘤癌变,内镜下切除术后,有形之邪已除,无形之余毒未清,导致其高复发率。周斌教授临床治疗大肠腺瘤以“阳化气,阴成形”为理论指导,在温补肺脾肾三脏阳气、化痰、利湿、散瘀的同时,兼顾大肠腺瘤热毒瘀滞的状态,辅以清热解毒防癌之品。
  • 王晖, 王建康, 苏文涛, 陈靓, 唐可伟, 龚文波, 陈霞波, 周开, 顾颖杰, 张业, 夏煜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13-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象思维的哲学原理,将象思维分为表象和意象两大类,并细分为元象、物象、比象、道象、具象、维象6种类,按照各自特性分别对应病机分层中类证病机、基本病机、阶段病机、兼夹病机、即时病机、潜伏病机“六机”,指导临床辨证。并从唯象角度提出捕象、释象、分层、诊断、立法、靶药六步诊疗法形成 “6-6-6”象思维诊疗模式,对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 张华, 张竹叶, 李文宏, 任家璇, 靳能成, 靳璐与, 张湘晗, 吴建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19-1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医家不断丰富与完善了舌象脏腑经络研究,并形成了舌象脏腑分布基本理论:舌根,归为肾、命门;舌中左归为胃,右归为脾;舌中部靠前归肺,舌尖归心;左边归肝、右边归胆;以三焦论,舌上部为上焦,舌中为中焦,舌根为下焦。然三阴三阳如何布局于舌象之中,则少有研究。文章基于《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结合历代医家研究成果,以类比方法,推衍出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太阳太阴之舌象布局,并将其命名为三环舌象图,并对舌象中三阴三阳之布局、内涵、气化特点进行解析,并附临床医案佐证,丰富了舌象布局、气化研究内容。
  • 刘鑫, 范靖琪, 严明月, 黎颖佳, 陈缘缘, 庄礼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24-1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开-关”现象是帕金森病的重要运动并发症之一,“开”期与“关”期的症状波动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少阳枢机不利是帕金森病“开-关”现象的根本病机,治疗上分为“开”期开折与“关”期合折两个时期,以和解枢机为主要治疗原则,使用小柴胡汤作为主方进行加减化裁、分期辨治,或运枢转合,或运枢转开,令枢机调畅,“开-关”自解。
  • 秦凯华, 叶俏波, 王明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28-1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和陈达夫教授门人弟子的跟师心得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医眼科名家陈达夫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临证思维与方药特色凝练如下:以六经为纲,融五轮八廓以定病位;以脉证为据,察形色血丝以定病性;以位性为本,重开通玄府善用达药。
  • 潘旭, 宣伟军, 唐俊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33-1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为临床常见慢性病,以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耳聋”范畴。宣伟军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肝失疏泄是发病的始动因素,脾失健运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肾精亏虚是发病的根本所在,瘀血滞留是贯穿疾病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突发性SNHL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窍为主,健脾补肾为佐。远期SNHL治疗以健脾补肾、活血通窍为主,疏肝理气为佐。立足于肝脾肾瘀,标本兼施,疗效显著。
  • 秦庆花, 王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37-1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了王平教授临证应用培元泻火法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临床经验。王教授以“治病求本”的思想为根本,认为RAU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主要源于脾肾元气亏虚,因元气亏虚而致虚火上炎、心经火热、肝经郁热等为其病之标,论治时当标本兼治,重视培补元气,兼以清热泻火,灵活运用补益药及清热药。同时,结合临床验案2则,阐析了王教授以培元泻火法论治RAU的辨证思路及遣方用药。
  • 张敬芝, 张蕊玉, 刁志浩, 马玉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41-1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儿鼻渊是鼻科的难治性疾病之一。高树中教授认为小儿脾胃功能较弱,中焦失运、生湿化热,脾胃湿热促生胆热是小儿鼻渊的常见病机;诊断是辨证的前提,小儿鼻渊病程缠绵、症候错杂,临证时应注重四诊合参,可结合面诊、手诊、舌诊等望诊方法辅助辨证;治疗当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注意顾护小儿脾胃。高教授常以中药内治配合经穴外治达到精简药量、协同增效的治疗目的,小柴胡汤加减配合斑蝥天灸、耳穴压豆治疗小儿鼻渊的胆热脾湿证,临床疗效显著。
  • 罗贤毅, 刘凡, 李国年(指导:王晓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44-1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王晓燕教授通过平脉辨证,脉症合参,以脉审机、定方,在气一元论的指导下,详察患者的异常气机状态,在潜降为主的基础上,结合一气周流的不同阶段,采取升发、疏散、通降、温阳等方法,临证分为上气不足、肺胃不降、元阳不足、上盛下虚四型,使阴阳之气可以更好的顺接,使一气周流的气机运转地更顺畅,而达到阳能入阴,阴平阳秘,坎离既济之态,则不安神则神自安,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 汪飞, 王书勤, 刘特熹, 林远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48-1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韦以宗教授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的经验。韦教授认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青少年常见病,应针对脊柱冠状面、矢状面、横轴面及纵轴轴向多平面,颅颈段、颈胸段、胸腰段及腰骶段多节段进行调整,以脊柱“一圆一说两论”为指导原则,以“筋骨并调”理论为基础,运用推拿手法进行肌肉松解,中医整脊手法调整错位小关节,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韦教授不拘泥于他家理论,采众家之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理论指导实践,创造了多种疗效颇佳的治疗方法。
  • 石斐, 周令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52-1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宛陈则除之”源自《黄帝内经》,指凡是有血结不通表现的“宛陈”病,都可以考虑“除”之。笔者认为瘀血型腰痛主因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日久产生瘀血,进而痹阻气血运行,常见络脉瘀滞之处,病机主要是久病入络,本虚标实,气血不通;治当以通调气血,既要考虑风、寒、湿等病理因素,又要益气活血化瘀,可以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将瘀血祛除体外,加强通络之力,使气血畅通,通则不痛。文章基于瘀血与络脉之间的联系,探讨瘀血型腰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从而为“宛陈则除之”理论在瘀血型腰痛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思路与方法
  • 王悦, 陈红, 张根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55-1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干预措施特点现有中医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可分为两大类:以固定处方为代表的解释性RCT设计和以辨证用药为代表的实用性RCT设计。在实现中医药特色与RCT有机结合方面,两类干预措施均存在一定缺陷。解释性RCT严格标准化设计以牺牲部分中医药疗效为代价保证试验的内部真实性,但中医辨证论治及个体化诊疗特色体现不足。实用性RCT设计体现中医诊疗特色却调低干预措施的标准化程度,牺牲设计的严密性促进了方案的实施。文章提出一种中医RCT新型复杂干预模式,以期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 郑思懿, 沈琼颖, 吕政仪, 黄孝笑, 刘祎玥, 聂娜, 梁宜, 方剑乔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59-1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腰背委中求”是《针灸大全》中收录的临床指导性语句,为针灸学者所熟知,现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该规律是前人基于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得出,后人多基于经络循行,以“委中穴-足太阳膀胱经-腰背”为其提供理论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或可从一个更客观的视角,为“腰背委中求”提供新的阐释与支持。笔者尝试基于现有临床及基础研究,以理化特性、神经解剖、神经影像、皮肤微循环、肌肉骨骼病变等多角度阐释其科学内涵。
  • 郭静, 高原, 曾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63-1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梳理经络病候传变的文献情况,总结出经络病候传变包含的“病-证-症-经-穴-术-时”7个关键因素;通过梳理多层张量数据表达方式在文本研究方面的运用,以及多视图谱聚类方法在构建经络病候传变模型上的优势,为未来文献研究在各层面、各维度文本数据“点-点、点-边、点-图、边-图、图-图”等的融合重构和聚类分析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为传承发展中医病机理论、提高临床诊疗实效提供新视角、探索新方法。
  • 张传龙, 王桂彬, 高梦琦, 姜晓晨, 李奕, 庞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68-1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目前EGFR突变的恶性肿瘤患者重要治疗选择之一,耐药问题的出现限制了它的应用,中医药在干预耐药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神不使”是指生命活动的调控和主宰机制失常,可能为导致耐药的根本原因。文章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情绪不良、依从性差等心理因素,以及EGFR-TKI药性属热,过用伤营卫等身体因素,共同导致“神不使”,致“神”无法再调动EGFR-TKI之气到达病所,或为EGFR-TKI耐药形成的核心机制。基于“神不使而病不愈”理论,提出解郁节劳、温阳益气、滋阴养血、护胃醒脾4种治法以养精全神,进而延缓EGFR-TKI耐药发生,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联合EGFR-TKI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有益参考。
  • 标准与规范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72-1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樊泽至, 窦报敏, 李艳伟, 付疆疆, 刘琪, 李柠岑, 徐枝芳, 郭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79-1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炎性疾病和多种慢性疾病都伴随炎症反应,长期无序、失控的炎症反应会持续地损伤细胞和组织,导致器官组织功能失调或丧失。针刺可以缓解多个系统的慢性炎症,主要体现在调节巨噬细胞、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极化和功能。针刺可激活穴区的躯体传入通路,将信息传递到脊髓、脑干和下丘脑等神经元。高级中枢整合针刺信息后,通过胆碱能、迷走-肾上腺髓质多巴胺和交感神经通路,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释放神经递质、激素等作用于免疫细胞发挥抗炎作用。因此,阐明针刺抗炎作用规律及机制可为针刺治疗优势病种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实现针刺精准治疗的临床转化。
  • 朱博文, 姚重界, 孔令军, 朱清广, 曹奔, 任君, 张帅攀, 房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83-1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是一种青少年高发的严重危害脊柱健康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脊柱三维结构的畸形、脊柱疼痛和姿势障碍。AIS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手法治疗AIS,以其理论及方法的多样性和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系统整理和分析了近年来手法治疗AIS的相关研究文献,从中医对AIS的认识,手法治疗AIS的理论体系及操作特点等方面概述手法治疗AIS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手法治疗AIS的临床研究和机制探索提供参考和思路。
  • 李丽芳, 周鸿飞, 张威, 田维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87-1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眼针疗法是一种微针疗法,该针法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眶内直刺为其针刺手法之一,虽然疗效确切,但临床应用较少,原因在于眼部解剖结构复杂,针刺后出血可能性较大,患者接受程度较低等。现行的眼针眶内直刺操作规范对其针刺安全性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缺乏解剖学数据证明其安全范围。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古代医家对危险穴的认识和田维柱教授的相关临床经验角度,在现代解剖学认识的基础上,厘定眼球与眼眶之间解剖间距,寻找眶内直刺的针刺方向、进针点、进针深度,以期对眶内针刺操作规范进行补充,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使眶内直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李磊, 秦大平, 郑礼, 高国栋, 张晓刚, 宋敏, 徐斌, 王志鹏, 徐世伟, 权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91-1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少-骨质疏松症(OS)是一种以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肌骨共退综合性疾病,其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OS的发病率增高,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但目前针对肌肉和骨骼共同作用靶点的临床药物还尚缺乏。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从先后天之本对骨骼和肌肉共同进行中医药论治,或可为防治OS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邓楚玉, 唐纯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94-1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早发性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研究表明针灸能有效减轻ASD的症状,其作用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文章总结了针灸干预ASD的机制包括调控神经递质如精氨酸加压素、催产素、5-羟色胺水平,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改善神经元功能及可塑性(包括传导神经冲动、改善突触的形态结构、调节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抑制炎症反应包括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和炎症因子释放,抵抗氧化损伤,调节脑区能量代谢,调节脑-肠轴功能。文章还通过总结分子功能通路推测针刺治疗ASD主要通过作用于突触信号结合而发挥疗效。
  • 李辉, 刘思序, 李昀顗, 董景晖, 徐希若, 冯雪, 卓桂玉, 姚斐, 郭光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98-1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病,腰痛和功能障碍是其主症,可伴随下肢痛、麻或无力。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和精确度,有安全、无创、无辐射等特点,在人体和动物的脑功能活体检测中应用逐渐增多,可揭示LDH疼痛脑中枢机制。推拿治疗LDH镇痛效应显著,但其脑中枢镇痛机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基于fMRI探讨LDH疼痛脑机制以及推拿干预LDH脑中枢镇痛机制,从低频振幅、功能连接、局部一致性、默认网络等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陈守生, 李鹏宇, 徐赫文, 郭会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01-1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滋病抑郁症是艾滋病病程中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对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疗效等产生了严重影响,但目前仍无统一的诊疗方案。归纳分析近年来艾滋病抑郁症的中医相关文献,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不良情绪刺激、久病气血耗伤、痰瘀阻滞心神等;目前其辨证分型仍不统一,现代医家多使用丹栀逍遥散、柴胡汤加龙骨牡蛎汤、归脾汤等方治疗;其治疗措施除中药外,针灸、情志护理等非药物疗法也不可忽视。文章对艾滋病抑郁症相关中医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为中医临床选方治疗提供参考。
  • 付洪媛, 屠立平, 李勇枝, 许家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05-1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舌质、舌苔颜色、舌形的量化判断,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近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通过建立模型对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测分析的方法,具有分析精度高、重现性好、实时分析的优点。近红外光谱的舌诊客观化研究,将光谱分析技术与中医舌诊相结合,从近红外波段范围探索舌体反映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为中医舌诊客观化提供更新的方法学研究途径。文章简要介绍近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并从光谱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临床研究两方面归纳舌诊近红外光谱法相关研究与应用进展,系统梳理了光谱技术在病、证分类,血液成分定量预测,舌象特征提取以及舌下络脉研究取得的进展,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方向及展望。
  • 郑天乐, 张语诺, 钟心怡, 王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10-1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疾病,并可能进展为胃癌。舌诊对中医辨证论治和疗效评价有重要的意义,在脾胃病中应用甚广。文章综述CAG患者的舌象特征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辅助诊断和治疗CAG提供思路。综述各研究发现:CAG患者舌象多见红舌、淡红舌、胖大和(或)齿痕舌、齿痕舌、白苔、薄黄苔。在病情加重过程中,舌色从淡向红、紫、暗发展,舌苔从白向黄、黑,从薄向厚、腻发展。CAG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病理改变程度、胃镜下胃黏膜状态均与舌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些结果为CAG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潘小龙, 樊飞燕, 应春苗, 刘飞祥, 张运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14-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发性硬化是年轻人最常见的非创伤性残疾原因之一,但目前的临床治疗措施并不能阻止病情进展且不良反应较多,急需开发新的有效临床治疗措施以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髓鞘再生可以为多发性硬化整个病程提供益处,促进髓鞘再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多发性硬化治疗措施。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和多靶点的特点,在多发性硬化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促髓鞘再生作用。笔者首次综述中药促进多发性硬化髓鞘再生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多发性硬化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 钟伟兴, 谌祖江, 李义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19-1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膏摩疗法是最古老的医疗实践技术之一,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五十二病方》中。后世历代医家对膏摩疗法的膏摩方及主治病症不断发展和扩大。作为体表刺激疗法中的一种,膏摩疗法具备中药与按摩的双重功效,曾与针灸、导引、吐纳等疗法并列,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近现代中逐渐淡出医生与科研工作者的视野,临床上少见应用,也鲜见有相关重要研究,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推广,只留下大量的经验膏摩方。文章试从膏摩疗法的起源、历史发展、现代研究进展和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索膏摩疗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应用可能性,引起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兴趣,促进相关研究,为膏摩疗法的现代转型和发展提供基础。
  • 罗礼仪, 陈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23-1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生性瘢痕的发病率高,几乎是外伤、烧伤、手术后的普遍结果。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一般使用激光、压力、硅胶制剂、表皮移植以及联合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民族医药治疗增生性瘢痕特色鲜明、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相较于内服药物、激素、激光等疗法,民众对传统医药外治法的接受度较高。因此,笔者通过查阅近30年藏、蒙、维、傣及其他少数民族医药防治增生性瘢痕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出少数民族治疗此病的特色外治法,以期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民族医药特色外治法的发展。
  • 陈科旭, 王志荣,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27-1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干燥综合征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及症状特点等,分析探讨常用动物模型与临床病症的吻合情况,明确其优缺点。目前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对疾病的各阶段都进行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其中佐剂诱导型和自发型动物模型应用最为广泛且临床吻合度也最高,但与中医的临床证候吻合度则普遍偏低。这些动物模型只能部分展示干燥综合征的免疫学和临床特征,而不能涵盖疾病的全部表现。模型评价中,以颌下腺病理变化为主要评价标准,与临床唇腺活检的病理诊断标准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仍需进一步探索高度吻合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以促进该疾病的临床治疗。
  • 杨丽惠, 李靖华, 周天, 胡凯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31-1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癌症早筛和体检的普及,肺结节检出率日益增多,现有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或定期随访为主。其机制不明,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治疗手段,特别是针对临床无手术指征患者,定期随访观察会增加部分患者焦虑恐惧,而此阶段可能会成为中医药介入的绝佳时期,同时现有临床证据也表明中医药防治肺结节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如促进结节消失或缩小,或防止结节恶变,或缓解临床症状等。文章通过检索近20年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用药等方面归纳总结,并对中医诊疗肺结节现状予以思考展望,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肺结节提供相关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为肺结节防治提供中医智慧。
  • 郝琳瑶, 李双阳, 王饶琼, 唐红梅, 王明杰, 白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37-1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肠轴理论提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双向通讯,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在机体生理病理机制中均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玄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结构最微观的结构认识,相较于传统中医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等宏观学说,可从微观层面解析人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机理。文章基于脑、肠结构和功能的共同之处,从玄府理论认识脑-肠轴生理特性、病理变化,拓展玄府理论内涵,可为中医药防治脑病提供新思路。
  • 研究报告
  • 詹杰, 吴凡, 汪四海, 周雪梅, 李泽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41-1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势为中医学特有的概念,然古今医家对其认识及使用不大统一。因此,文章以古籍今著、教材共识等为基石,融古铄今,辨章分歧,一方面从文字学层面考察病与势的字形、字义、字源等,另一方面参照中医术语定义原则,试将病势的概念界定为:病势,指病变的趋势,包括疾病的发展趋势(如“病势顺逆”)与疾病邪正斗争时所表现出的运动趋势(如“中气下陷”)两大方面。
  • 王梓禾, 孙岩, 吴承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45-1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音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其称谓众多,命名混乱,导致临床认识不清。为了厘清相似病名间的异同,探究失音病名的发展过程,文章选取“瘖”“哑”“嘶”“嗄”等常见失音相关名词,考证诠释其字义内涵;并梳理相关医籍文献,再现失音病名的源流演变。先秦两汉时期失音病名初现,多以症候特点命名;晋唐时期,命名上开始与病因病机、病证结合;宋金元时期,失音命名继承发展前朝之法,趋于丰富;明清时期,失音涉及广泛,出现了诸多特殊的病名,尤其是“喉瘖”的出现,从病位上将舌强不语与失音完全区分。
  • 李旭豪, 李金玲, 杨继国, 刘源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48-1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不仅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构建毫针刺法基本体系及针刺安全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对现代针刺临床和针刺教育具有重要影响。《黄帝内经》中不仅详细记述了各类针具、针法及具体操作,也围绕针刺施术前准备,从环境、医者、患者及四时层面进行了论述。而做好针刺施术前的相关准备有利于提高针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章疏理了《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施术前的准备事项,对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以期为做好针刺前施术准备,减少针刺意外,提高针刺临床施术规范性提供理论参考。
  • 许铃, 赵艳, 林鹏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52-1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各种外治、内治法的起源时期。熨法作为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其在该时期尤其是出土文献方面未见专门研究。笔者通过对已公布的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和传世文献中熨法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欲填补此方面空缺,主要从方药和主治方面进行分析,展现该时期熨法应用特点,给熨法文献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启发。发现熨法在《五十二病方》《杂疗方》《六十病方》、里耶秦简、《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均有记载,说明其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熨法药方便于取用、药味辛温、后世多为传颂,可应用于内、外、儿、五官科疾病的治疗,已初步显示出熨法治疗原则。同时其中原始疗法需审慎使用,更多简帛文献还有待出版和进一步研究。
  • 郑世辉, 罗松松, 谢颖, 郇梦婷, 唐琦, 吴云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56-1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回顾明清相关文献,梳理该时期“天河水”穴位形态由点到线的演变过程。提示在该过程中存在操作手法的影响,且其穴位的最终形态与功效相关。表明该穴位形态的演变参与构建了手法、功效及治疗部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为理解其穴位来源、同穴异名等现象提供线索,并对今后建立相关理论、规范相关穴位以及指导临床操作中手法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曲永龙, 任亮, 张玉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60-1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脾胃论》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的代表性著作,该书的著成标志着中医脾胃学说正式提出,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脾胃论》一书着重的地方就在于如何调治脾胃,并从脾胃论治全身的疾病。李东垣在书中着笔极为细腻,其中尤为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关于方药的服用法度,李东垣重视服药时药物的温度来顺应气机升降浮沉,重视服药的时间以借助天时的力量,重视将息、言语、劳逸以及神思对于疾病康复的影响,重视服药后的饮食禁忌而顾护脾胃功能,重视服药的剂量变化和时机适应治疗的阶段性需要等,而随着现代中医临床的发展,我们在临床上已经逐渐淡化了这些法度,有必要加以挖掘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 颜文强, 陈振宗, 赵伟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64-1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道医文献《扁鹊心书》中的医案是研究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素材,然而目前学术界专题研究该书医案的成果甚为罕见。文章结合文献学和统计学等方法,着重分析了窦材亲自治疗的66个医案所呈现出的3个鲜明特点:病情复杂、多为重症,灼艾第一、配穴精简,并用丹药、每出奇效;最后探讨了《扁鹊心书》同时收载的窦材3个失败医案,以期给予启发。
  • 闫德祺, 张星平, 梁政亭, 刘涛, 张文慧, 张亚洁, 梁瑞宁, 陈旭, 王慧, 贾宏林, 和玉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68-1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方剂组成上考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魄不安于肺不寐大鼠焦虑样行为的作用及其镇静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右佐匹克隆组(西药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中药组)、中药组去龙骨牡蛎组、中药组去牡蛎组、中药组去龙骨组、龙骨牡蛎组,前4组每组12只,后4组每组6只(只进行活体功能检测)。采用自制狭长多平台浅水环境法剥夺除正常组外的其他各组大鼠睡眠42 d。第15—42天进行相应干预后进行肺功能检测、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睡眠监测。以尼氏染色观察前4组扣带回神经细胞变化,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前4组脑扣带回γ-氨基丁酸A受体γ2(GABAARγ2)、氮甲基天冬氨酸受体(NMDAR)和谷氨酸代谢型受体1(mGluR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吸气峰值流速、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NREM和REM、平均睡眠片段时间、GABAARγ2蛋白均显著降低(P<0.01,P<0.05);呼吸频率、觉醒次数、NMDAR和mGluR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神经元尼氏体变小,排列紊乱,胶质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REM、NREM、睡眠片段平均时间、GABAARγ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呼吸频率、觉醒次数、NMDAR和mGluR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神经元尼氏体较多;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开放臂停留时间和比例、REM、mGluR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神经元尼氏体增多明显,排列整齐,胶质细胞少。中药组去龙骨牡蛎组、中药组去牡蛎组、中药组去龙骨组、龙骨牡蛎组与模型组呼吸功能监测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比较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但指标改善相对弱于中药组。结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魄不安于肺不寐大鼠具有显著疗效,且该疗效与桂枝汤调和阴阳营卫和龙骨牡蛎相须安肺魄的协同作用有关。
  • 赵中亭, 陈家涟, 王小花, 朱田田, 刘安国, 严兴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75-1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配穴针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昼间12 h异常睡眠周期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模型组、抓取组、西药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除手术组外均行手术埋置电极与插座并以复合应激法造模,造模后西药组、针刺组及抓取组分别予以盐酸帕罗西汀、“疏肝调神”针法干预和抓取固定。记录昼间12 h睡眠脑电,获取睡眠潜伏期、觉醒-睡眠周期和睡眠时相。结果:与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潜伏期、觉醒期延长(P<0.01),各睡眠期和8:00—9:00、15:00—18:00睡眠缩短(P<0.01,P<0.05);与抓取组比较,西药组、针刺组大鼠睡眠潜伏期、觉醒期均缩短(P<0.01),西药组大鼠各睡眠期和8:00—10:00、14:00—16:00睡眠延长(P<0.01,P<0.05),针刺组大鼠各睡眠期和8:00—9:00、12:00—13:00、15:00—18:00睡眠延长(P<0.01,P<0.05);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睡眠在9:00—10:00较短、16:00—17:00较长(P<0.05)。结论:“疏肝调神”配穴针刺和盐酸帕罗西汀均可调节PTSD睡眠障碍模型大鼠异常脑电,改善睡眠,但针刺相对于药物干预针对性强,不会引起嗜睡,效应更稳定。
  • 陈浩然, 方素萍, 张迪, 王家政, 陈亚飞, 刘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80-1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前列腺癌AR通路及肿瘤干细胞Wnt通路探讨固本清源方联合雄激素剥夺(ADT)治疗控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CRPC荷瘤小鼠模型,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固本清源方联合ADT治疗肿瘤组织中AR、NKX3.1、PSA的表达;分选前列腺癌干细胞,观察固本清源方联合ADT治疗对接种前列腺癌干细胞荷瘤小鼠的抑瘤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Wnt、β-catenin的表达。结果:中、高剂量固本清源方联合ADT治疗组AR、PS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而NKX3.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与ADT组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前列腺癌干细胞荷瘤小鼠较接种普通CRPC细胞荷瘤小鼠肿瘤显著增大(P<0.05)。低、中、高剂量固本清源方联合ADT治疗对前列腺癌干细胞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24.58%、36.67%、40.24%,与AD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低、中、高剂量固本清源方联合ADT治疗能下调Wnt、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与AD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本清源方联合ADT治疗CRPC作用机制与调控前列腺癌AR通路及肿瘤干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 刘艳茹, 孙莹莹, 王学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84-1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中医望诊客观化正迅速发展,但是在儿童望诊领域尤其是咽喉望诊却鲜有基于儿童特有病理特征的客观化望诊研究。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中医儿童咽喉望诊辅助系统,基于儿童咽喉病理特征对咽喉的上颚部、悬雍垂、咽扁桃体和咽后壁进行图像处理,利用颜色空间转换、大津阈值分割、区域填充等算法分别提取其颜色、形状、几何等特征进行分析。经过实验验证,系统对咽喉上颚部、悬雍垂、咽扁桃体及咽后壁的特征分析准确率分别为81.8%、90.2%、85.6%、72.7%,综合分析准确率达82.6%。系统通过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图像处理技术基本实现了儿童咽喉望诊的辅助工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儿童望诊的进一步发展。
  • 周源, 王郁金, 屈杰, 王楠, 陈连吉, 武姗姗, 张琪, 第五永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88-1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洗心汤对胰岛素抵抗(IR)的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模型中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阐明其缓解AD中IR及AD症状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高脂喂养APP/PS1小鼠并腹腔注射低浓度链脲佐菌素(STZ)构建AD-IR小鼠模型,然后给予洗心汤灌胃治疗。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血糖仪检测小鼠空腹血糖水平,ELISA检测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试剂盒检测ROS、MDA、GSH-Px、SOD,蛋白质印迹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D-IR组小鼠较对照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P<0.05),目标平台象限滞留时间与穿越平台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空腹血糖、血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值升高(P<0.05),脑组织中ROS和MDA升高(P<0.05),SOD和GSH-Px降低(P<0.05),GLUT4、p-PI3K、p-AKT、p-GSK-3β、Bcl-2蛋白降低(P<0.01),IRS1 pS307、IRS1 pS612、IRS1 pS636、Aβ42、p-Tau、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升高(P<0.01)。经洗心汤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洗心汤能够激活AD-IR小鼠PI3K/AKT/GSK-3β通路,缓解小鼠脑组织中的IR,减轻AD症状及其诱导的损伤。
  • 萧闵, 江晓翠, 周艳艳, 吕银娟, 喻小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93-1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白细胞介素6(IL-6)/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探讨左归丸改善产前应激(PS)孕鼠子代学习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孕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抗IL-6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他组通过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复制PS孕鼠模型。自孕12 d起,左归丸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左归丸0.39、0.78 m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以10 mL/kg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抗IL-6组以10 μg/d腹腔注射IL-6抗体,直至产仔。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进行模型评价,Morris水迷宫法评估仔鼠学习能力,ELISA法检测母鼠及仔鼠血清IL-6含量,尼氏染色评估仔鼠大脑海马神经元成熟个数,TUNEL法荧光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仔鼠大脑海马IL-6和JAK2、STAT3蛋白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仔鼠学习能力下降(P<0.01),海马成熟神经元数量减少及凋亡增加(P<0.01),母鼠及仔鼠血清IL-6含量增高(P<0.01),仔鼠海马IL-6蛋白及JAK2、STAT3磷酸化蛋白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各剂量组和抗IL-6组不同程度的改善学习能力(P<0.01);仔鼠海马神经元成熟个数增加及凋亡减少(P<0.01,P<0.05);母鼠、仔鼠血清中IL-6以及仔鼠大脑海马IL-6蛋白及JAK2、STAT3磷酸化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左归丸孕期干预PS孕鼠影响其子代学习能力的机制可能是通过IL-6/JAK2/STAT3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元凋亡。
  • 陈宏, 冯大庆, 张明浩, 李可心, 邓琳千, 李淼, 李贵星, 宋倩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499-1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干预后癫痫小鼠脑电图的变化、小鼠海马区miRNA-9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对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5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卡马西平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每组10只。造模前1周,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予20 mL·kg-1·d-1 0.9%氯化钠溶液进行灌胃;卡马西平给予30 mg·kg-1·d-1卡马西平混悬液灌胃,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予天麻钩藤饮按30、10 mL·kg-1·d-1灌胃。通过盐酸匹罗卡品构建小鼠急性癫痫模型。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和脑电图观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海马区miRNA-9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且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标记的神经元核抗原、FJB标记损伤的神经元与人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紧密连接蛋白-1(ZO-1)标记的胞质紧密连接蛋白1,蛋白印迹法测定ZO-1/ZONAB 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癫痫发作的频率多、持续时间长、发作级别高(P<0.01),小鼠脑电图尖波、棘波、棘慢波明显增多,海马区miRNA-9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小鼠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发作级别减少(P<0.05),小鼠脑电图痫性波形减少,小鼠海马区miRNA-9的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3个用药组NeuN细胞显著增多(P<0.05),损伤的神经元细胞显著减少(P<0.05),中药高、低剂量组海马CA3区PECAM-1免疫反应显著降低(P<0.05),ZO-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ZONAB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可抑制癫痫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并对维持血脑屏障稳定性有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ZO-1/ZONAB信号通路所介导,从而发挥抗癫痫的作用。
  • 章嘉祺, 余王琴, 宋红, 汪桂岳, 侯欣, 沈琰, 郭祥, 陈家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04-1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证胃溃疡大鼠粪便代谢的影响和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痛泻要方组,每组6只,灌胃给药。采用多因素复合模拟中医病因结合乙酸注射法复制肝郁脾虚证胃溃疡大鼠模型。通过大鼠胃窦组织病理检测,血清病理生化指标含量,Western Blot实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等,结合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与 MetaboAnalyst 5.0,分析生物标志物的相应代谢通路及通路富集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痛泻要方能够降低血清中NE、5-HT的水平(P<0.01),而升高血清中GAS、D-木糖水平(P<0.01),显著下调p-PI3K/PI3K蛋白表达(P<0.01),上调p-Akt1/Akt1蛋白表达(P<0.01),同时痛泻要方可以缓解肝郁脾虚证胃溃疡对大鼠胃黏膜造成的病理损伤。筛选共19种差异最为显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脂类代谢等主要差异代谢通路。结论:痛泻要方能够减轻胃肠道炎症反应,缓解肝郁脾虚证胃溃疡模型大鼠的病理进程,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脂类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促进大鼠胃黏膜组织的修复。
  • 刘云霞, 王艳, 张艺, 唐启盛, 孙文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11-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评价中医药方案防治肝郁脾虚型抑郁障碍(MDD)自杀风险的疗效。方法:招募于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全国的13个分中心就诊的肝郁脾虚型MDD患者,将是否接受中医药方案治疗作为暴露因素,形成西医、中医、中西医3个治疗队列,评估防治自杀风险的效果差异。并根据中医药干预的时间,比较不同暴露水平下自杀观念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无自杀观念的肝郁脾虚型MDD患者351例,其中,中医治疗队列97例,西医治疗队列141例,中西医治疗队列113例。中医治疗队列、西医治疗队列、中西医治疗队列的自杀观念发生率分别为37.91%、65.75%、32.08%。在自杀观念发生率的多因素比较中,中医治疗队列、中西医治疗队列分别比西医治疗队列降低了42.9%[HR=0.571,95%CI(0.413-0.789),P<0.01]、62.8%[HR=0.372,95%CI(0.265-0.522),P<0.01]。在中医治疗队列中,以低水平暴露为参照,中水平暴露、高水平暴露分别使患者的自杀观念发生风险降低61.3%[HR=0.387,95%CI(0.228-0.656),P<0.01]、91.0%[HR=0.090,95%CI(0.035-0.232),P<0.01]。在中西医治疗队列中,中水平暴露、高水平暴露则分别使自杀风险下降51.8%[HR=0.482,95%CI(0.252-0.922),P<0.05]、76.8%[HR=0.232,95%CI(0.094-0.577),P<0.01]。结论:中医药治疗方案能够降低肝郁脾虚型MDD患者的自杀风险。此外,自杀观念的发生率与中医药方案干预的时间密切相关。
  • 杨显娜, 殷建美, 王志敏, 晏蔚田, 王兴强, 刘维超, 凌丽, 唐海倩, 孟凡雨, 张昊喆, 彭江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17-1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871例RA患者为病例组,1 74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免疫学指标、甲状腺功能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评估RA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状况,并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和正常的自身抗体、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RA组甲状腺功能异常216例(24.80%),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异常204例(11.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11例,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32例,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64例,低T3/T4综合征8例。RA组TSH、TPOAb较对照组升高(P<0.01,P<0.05),TT3、FT3较对照组降低(P<0.01,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和正常RA患者AN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易伴发甲状腺功能异常,以甲状腺功能低下最为常见,有必要定期进行甲状腺筛查。
  • 柯畅, 王燕, 曹国胜, 周仲实, 刘艳菊, 涂济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22-1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枳壳水煎液(AFD)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的代谢组学及其可能机制。方法:THP-1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枳壳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油红O染色法检测泡沫细胞的形成,用ELISA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炎症因子水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GC-MS检测各组细胞代谢组,寻找与药效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并预测相关代谢通路。结果:AFD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降低TG、TC及炎症因子MCP-1、IFN-γ、TNF-α表达水平(P<0.01,P<0.05)。代谢组学分析显示,L-丝氨酸、L-苏氨酸、L-甲硫氨酸等7种生物标志物与细胞泡沫化关系密切,给药后显著回调(P<0.05,P<0.01)。结论:AFD可通过调节甘氨酸/丝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甲硫氨酸代谢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依据。
  • 刘飞, 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 信学雷, 李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28-15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运用正交试验优化洋甘菊抗哮喘活性部位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洋甘菊特征成分咖啡酰基奎宁酸类(3,4-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化合物的含量、提取率以及提取物抗哮喘体外筛选作为考察指标,对洋甘菊抗哮喘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评价。结果:确定最优提取条件为:7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30,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2 h。结论:运用正交试验确定洋甘菊抗哮喘活性成分的最优提取工艺。
  • 祁扎西才让, 阿旺旦增, 靳贵林, 嘎务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35-1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藏药矿物药传统性状评价结合成分定性、定量,拓展藏药“铜灰”质量评价指标,优化“铜灰”炮制工艺参数。方法:藏药“铜灰”质地、色泽等传统评价结合X射线衍射联合电感耦合等离子谱分析(XRD-ICP)定性、定量,以Cu2S含量为主要指标,以助煅物量、煅灰温度、煅灰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法优化“铜灰”炮制工艺参数,并通过SEM-EDX验证优化指标选取的准确性与可取性。结果:经优化的“铜灰”制作工艺条件包括:助煅物重为铜的3倍,煅灰温度700 ℃,煅灰时间2 h,此时成灰样品中Cu2S含量最高,且指标可取。结论:在传统煅灰工艺流程基础上优选的“铜灰”炮制工艺参数能节约成本、安全可行,同时科学地拓展了“铜灰”质量的传统评价指标,为“铜灰”炮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 宋玮, 雷晴, 王楷, 周水涵, 余倩颖, 米雄飞, 陈明岭, 肖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39-1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同时测定白疕三黄软膏中大黄素和大黄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中谱红RD-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0.1%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 ℃,流速为1.0 mL/min。结果:大黄素、大黄酚分离度良好,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19~6.04 μg/mL(r=0.9999)、1.00~31.88 μg/mL(r=1.0000);其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的RSD≤1.86%;平均回收率为96.8~103.6(RSD≤3.7%);3批白疕三黄软膏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78~22.51、117.19~131.65 μg/mL。结论:本研究所建方法准确,重复性良好,可快速测定白疕三黄软膏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李蓉, 章文春, 刘争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45-1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所谈“祝禁”,属古老的医疗手段范畴,指通过一定的科仪、语言、符画等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祝禁之术起于巫医同源时期,一方面,它确实存在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其疗效机理令人费解。文章尝试从气学说神气相关技术的角度,借用现代物理学“场”的概念,提出“组场”这一创新技术理念,拟从神气相关技术“组场”的角度对祝禁之术进行探析,从祝禁之术的机制、修持和施行三方面来探析其机制,初步认为祝禁之术与神气相关技术有较大相通之处,从神气相关的角度来探究祝禁之术治病的原理,既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助力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利于探索神气相关技术所蕴含的人体生命的奥秘。
  • 程志立, 王国仕, 曹丽娟, 罗琼, 秦培洁, 王柳青, 孙清伟, 程志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48-1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汉祖祠药签原名为《慎愈灵丹》,据传为萨守坚真人所传,是流传于甘肃省陇南西和一带药签签谱之一。因该签谱与中医药学术密切相关,不仅具有文化、文献、文物价值,而且具有医药研究价值,故对其进行一定考察考证,对其渊源、体例、分类、制签时间及签诗内容进行简单评议,以阐发其中医药文化内核,供大家研究。
  • 蔡秋梅, 韩春雯, 张丽娜, 潘伟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54-1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方法统计整理三平祖师公药签75首方药以探讨药签用药特点,从中医医学理论上剖析药签的起效机制,为科学传承中医药民间文化拓展平台。方法:运用Excel软件数据处理系统,对药签处方药物的性能、功效元素频次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用药特点。结果:三平祖师公药签用药共49味,选药平和无毒,以甘草、茯苓、当归、牛膝、山药为常;四性以平、温、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要;归经以入脾、肺、肾经为重;药物功效以健脾祛湿为首。结论:三平祖师公药签用药精简,其立法参闽南气候湿热之实,组方量病患久疾中虚之情,重视甘平之药培补中焦以恢复元气,配伍合理,用药平和,与医理相符,值得科学传承。
  • 尕藏措, 刚焕晨雷, 降拥四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58-1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附骨疽是由慢性骨髓炎细菌感染引起的骨组织感染;根据藏医理论,该疾病属“日擦乃”范畴,称为“日擦贡布乃”。中医和藏医在医疗实践中对该病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诊疗经验,本研究将藏医日擦贡布乃与中医附骨疽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治法治则等进行系统对比。结果表明两种医学对附骨疽的诊治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各医学体系应经过系统临床研究后,各自发挥特色,在联合治疗附骨疽方面优势互补。
  • 佘楷杰, 孟丹华, 孟晓莹, 潘明敏, 梁文青, 岳广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63-1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回溯了滞、郁、虚的概念发展源流及演变,从字形、字义角度解释滞、郁、虚的内涵,对精神疾病中定义模糊的滞、郁病机进行深层涵义的挖掘和对比研究。滞代指气机不畅、病理产物蓄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机特征;郁在囊括滞的基础上强调疾病层面的忧郁病症表现,滞为郁的内在病理基础,郁为滞的外在行为表象。虚为不足,为抑郁中后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慢性应激诱导抑郁的“滞-郁-虚”病机演变特点:滞是病理基础;郁是发病机转,是抑郁行为发生的标志;虚是结局指标,是疾病加重、病程延长的病机枢纽。针对“滞-郁-虚”不同阶段,治疗当采取行气、解郁、补虚等治则,并根据具体病机、病机兼杂、病机程度而随证加减治疗。
  • 宁百乐, 邓启粤, 吴倩, 王舢泽, 梁雪松, 符文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66-1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循证医学中强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是目前评估医学干预措施临床效果最严谨、最可靠的科学方法,但目前针刺试验面临着棘手的问题——如何设计规范的安慰针对照组。针对此问题,本团队研发了一款针刺临床双盲试验装置,该装置有如下特点:安慰组与治疗组所用装置外观一致,操作简易,对操作者及受试者都有良好的蒙蔽作用;装置由针管与球体的螺纹连接,其可实现360°试验角度,满足斜刺等多角度针刺试验;装置可调节针刺深度,也满足留针要求,可应用于针刺手法临床试验;可配合已有针具,一根针一个器具使用,降低针刺感染等风险,适用范围广。本装置可在临床试验研究中推广应用,为针刺双盲试验中安慰针组设计提供思路。
  • 临床报道
  • 程孟祺, 秦英刚, 宋莱荣, 王亮, 张俊廷, 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70-1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双参散结方联合Stupp方案治疗气虚血瘀型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55例气虚血瘀型GBM术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7例采用Stupp方案,双参组28例采用双参散结方联合Stupp方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双参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生活质量评分总分、卡氏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神经功能状态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双参组6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9.29%(25/28),对照组为62.96%(1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参散结方联合Stupp方案可改善气虚血瘀型GBM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稳定神经功能状态,改善功能状态,提高6个月PFS率,且安全性较好。
  • 黎红梅, 黄宗禹, 梁凤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74-1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明揿针、耳穴压丸防控儿童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进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假性近视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揿针+耳穴压丸+健康宣教)和对照组(健康宣教)。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调节幅度、有效率。结果:揿针+耳穴压丸+健康宣教可以提高裸眼视力(P<0.01,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为97.83%(45/46),优于对照组[56.52%(26/46)](P<0.01);眼轴增长率方面,试验组平均为0.09%,优于对照组(平均为0.79%)(P<0.01)。结论:揿针联合耳穴压丸能明显防控儿童假性近视向真性近视进展,其疗效明显优于健康宣教,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陈雪芹, 张娴, 魏玉艳, 左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78-1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纳甲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参照徐凤子午流注纳甲法逐日按时取穴,根据天干划分经络敏感时限、就诊时辰,以流注时穴配病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凝血指标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优于对照组[80.00%(24/30)](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凝血主要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AIS临床疗效显著,可能与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针刺增加大脑侧支血流灌注,稳定血脑屏障、调节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有关。
  • 李悦, 杨玉霞, 闫馨月, 胡欣欣, 倪晓光, 沈志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82-1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运用揿针埋针法联合康复治疗早期介入促醒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9例(脱落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治疗、用药、康复护理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法揿针治疗,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0、20、30天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全面无反应量表(FOUR)和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GCS、FOUR及CRS-R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埋针法在子午流注理论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于促醒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积极改善的作用。
  • 李莎, 李炅珂, 王秋, 丁伶燕, 韩锐, 杨左, 谢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85-1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验证针刀治疗前庭综合征急性期的有效性,初探分子生物学起效机制。方法:60例前庭综合征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予针刀干预,对照组予倍他司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3.5 h、6 h、24 h、72 h观察前庭症状指数(VSI)、头晕残障量表(DHI)、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头晕问卷(UCLA-DQ)、计时平衡试验。随机抽取试验组中20例组成机制组,招募健康人群20名作为健康组。健康组不干预。机制组针刀干预前、干预后30 min内,健康组安静休息后,检测血清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组胺(HIS)]。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窗DHI、VSI、UCLA-DQ分值均出现下降(P<0.05),干预后24 h内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机制组干预前GLU、DA、NE、5-HT及HIS均低于健康组(P<0.01)。结论:针刀能迅速缓解前庭综合征急性期患者的症状,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
  • 温存, 叶树良, 乔祖康, 金昕, 杜红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91-1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通督整脊法治疗Tourette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Tourette综合征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3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硫必利片规律治疗,试验组予通督整脊法治疗,通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中医证候积分表观察Tourette综合征儿童治疗前后抽动总积分、耶鲁总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状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8周YGTS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4周及8周试验组YGTSS改善率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不良反应更少。结论:通督整脊法治疗Tourette综合征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伊力夏提·买买提, 艾力亚尔·亚生, 玉苏甫·买提努尔, 帕尔哈提·热甫开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597-16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运用维医证候疗效标准以及DAS28评分、HAQ评分标准客观评价涂油敷药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RA患者,根据异常体质分型选择相应油剂不断地涂檫,并进行TDP照射,每日1次,治疗10 d。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糖(GLU)、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肾功能[血尿素氮(BUN)、肌酐(Cr)],运用HAQ评分、DAS28评分及维医证候疗效标准观察患者主症、次症、症候的变化情况来评价维医涂油敷药疗法治疗RA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主症、次症积分及HAQ评分、DAS28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ESR、CRP、RF、ALT、AST、BUN、Cr、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医涂油敷药能改善RA患者关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