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01
  

  • 全选
    |
    述评
  • 林宏远, 蒋寅, 张心怡, 崔鹤蓉, 王文惠, 赵晨, 商洪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11-27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中医临床辅助诊疗平台,能够更好地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赋能”。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医诊疗智能化的研究背景以及发展历程,从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医临床辅助诊疗平台的研究现状,从辅助基层诊疗、助力临床研究、实现健康管理3个方面分析了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现存的问题及挑战,同时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和总结,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曹淼, 肖凡, 符超君, 喻嵘, 何清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15-2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症状包括患者主观不适和客观体征,是中医辨病、辨证基础。中医历史悠久,典籍丰富,对如何辨识、分析症状有丰富论述。但相对现代医学而言,中医主要依据相关因素的有无对症状进行判断,症状的客观判断标准、分类分级标准过少,且几乎没有量化指标,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医诊断随意性、不一致性;并导致比较患者间、同一患者患病前后的症状严重程度、疗效等出现困难。中医可以通过参考现代医学对应标准、充分挖掘古代文献和利用中医理论特点3个方面着手,发展出自身症状判断和分类分级标准。
  • 陈潇颖, 叶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19-2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当前人口老龄化以及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临床普遍存在多疾病共存的“共病现象”。但临床医生采取分科分治手段,往往忽视了共病的整体观。通过辨识病机能从整体角度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对于共病而言,可由此寻找不同疾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共性因素,从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使病情得到有效逆转。复合病机理论正是基于“气一元”整体观,对于古今诸多病机学说具有高度概括意义。
  • 妙解灵素 证道岐黄
  • 田合禄, 张晓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23-2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以五运六气的标本中气理论为本源,以从本的少阳三焦和太阴脾土“火湿”为太极,主人体的基本温度和湿度;以厥阴从中气少阳之风火主春天阳气升发,以阳明从中气太阴之燥湿主秋天阴气沉降,且以厥阴阳明从中气主左右阴阳升降之道路;以太阳少阴从本从标之寒热主冬至夏至冬夏阴阳极的转化,为水火之征兆。逆之则“阴阳反作”“阴阳更胜”。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涵有《黄帝内经》创作大纲,其中始终贯穿着天地人三才大道主线。
  • 侯仙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35-2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帝内经》精、气、神“人之三宝”及“气化”理论基础上,融合河间玄府理论、易水升阳思想,构建了“气化通透”理论,指出“玄府”是人体气化的场所,提出“平人三要”——足、畅、衡理论,即平人需要保持精的充足、气的和畅,时刻处于敛散与寒热平衡的气化通透状态;提出人体气化失于“通透”为疾病的基本病机,确立“升阳通玄”为治疗大法,创立了代表方“达玄饮”。为简化中医理论体系,促进道术结合做出了有益探索,并附两则医案以飨同道。
  • 张钰欣, 吴宇峰,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39-2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出四气五味理论体系。四气理论源于四时温度的差异,其本质是对人体阴阳失衡的调节,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法则,注重与气候环境相顺应。五味理论源于对药食滋味与作用关系的总结,《黄帝内经》将五味置于五行系统当中,从而阐述五味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地而言,五味由天地之气所化,受到地气制约;从人而言,五味与人体的关系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五味-五脏-五体”的关联网,对人体的作用包括补养与治疗。从天而言,五味可调节自然气化的失和,其本质是调和人体五脏,矫正因自然气化变动而导致的失衡。《黄帝内经》的四气五味理论为药性理论的构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王婧琳, 李鸿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43-2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清浊”理论发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具有哲学层面与科学层面的双重内涵。本研究首先对“清浊”概念进行溯源,探讨“清浊”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产生背景。其次从自然生理与疾病诊治两个视域下诠释《黄帝内经》“清浊”理论的具体内涵:前者包含天地之“清浊”、寒热之“清浊”、气血之“清浊”、营卫之“清浊”与脏腑之“清浊”5个方面;后者涉及病机、诊断、体质、针刺、神志、药性6个方面。最后对“清浊阴阳”问题进行辨析,提出“清浊”概念具有动态性及相对性的特点,“阳清阴浊观”与“阴清阳浊观”共同构成了《黄帝内经》“清浊”理论体系,应全面、辩证地看待。
  • 叶臻, 陈柳霖, 叶俏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48-2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玄府”一词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拓展,关于《黄帝内经》“玄府”的议题是当前中医领域研究的热点理论。从发展脉络来看,“玄府”的出现及其后世发挥与道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因此,以五代、北宋道家思想为着眼点,梳理《黄帝内经》“玄府”论及刘完素对玄府的发展脉络,或是还原《黄帝内经》原旨及后世“玄府”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五代谭峭“虚形互化”思想及受其影响的内丹学理论,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玄府”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从“虚形互化”自然观出发,回溯五代、北宋初期道家“虚形互化”自然观对《黄帝内经》的继承与发扬,探讨“虚形互化”自然观对刘完素发展《黄帝内经》“玄府”学说的潜在影响,为当代玄府学说发展提供参考。
  • 张一丹, 刘思淇, 张其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52-2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含生命在宇宙间生存规律的学问,具体涵盖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并共同指向对人体身体规律的根本认识。“象数合一”是医易会通的交点,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达。基于“象数合一”理念探析《黄帝内经》身体观以更深刻明晰身体结构、脏腑系统、经络循行、生理过程等,为理解天人同构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种分析路径,更为明晓中医哲学的生命观和思维方式以指导实践提供了明确的切入模式。
  • 张广辉, 何姝霖, 李丛煌, 亓润智, 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57-2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认识生命首先从《黄帝内经》阴阳气化理论开始。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一体。阴为体,阳为用,体阴用阳。阴阳运化五行,五行化生六气,以脏腑为容器,以气血精津液为原料,在阴阳气化中完成生命周期。肿瘤寄生于人体,静凝而积聚有形,属阴;侵袭转移及剽悍霸道之性属阳,故肿瘤体阴而用阳,有自身特殊的阴阳气化系统。恢复人体气化之常态、调整肿瘤气化之病态是治疗肿瘤的最终目的。辨清机体与瘤体的阴阳气化状态,采用调气解毒之法论治肿瘤。调气:调阴阳之气化;解毒:解阴阳之形毒。文章基于此,探讨《黄帝内经》“阴阳气化”理论,探讨并阐释“肿瘤阴阳气化”模型(态)下的调气解毒法的学术内涵,最后简述其在肿瘤临证辨治中的应用。
  • 强若男, 刘雁峰, 夏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64-2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傅青主临证助孕,尤重燮理阴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源自《黄帝内经》,阐述了天地万物赖阳和以发荣,得阴主而长养之道。基于此分析《傅青主女科》中《种子》《妊娠》《小产》三篇之理法方药,将其助孕之学术特色总结为:“种子”予阳,阳正其气乃布种;安胎益阴,阴成其质而长养。进一步探究其遣方用药时,重温补心脾肾以“予阳”,暖胞宫之气而无燥烈之弊;常滋补肝脾肾以“益阴”,成胎元之质且无凝滞之虞。同时,傅青主重视阴阳互济之道,剂量轻重得宜,使阴阳相资而生化无穷。据此可管窥其种玉寿胎之 临证机要。
  • 史荣乾, 刘奕萱, 李宁艳, 李瑞竹, 黄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68-2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改良的“三才刺法”在临床上具有取穴少、得气感强、疗效好的优势,文章归纳《黄帝内经》《标幽赋》《金针赋》等古籍中的多种刺法,将其分为“天”“人”“地”三部,探究三才刺法的源流及发展;结合现代刺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从配穴、针刺深度及行针手法等角度阐释三才刺法的应用。提出三才刺法通过刺激多层次及多部位,从而激发机体多系统联动以获得更佳疗效。
  • 胡聿昕, 陈晔欣, 王琳, 王润泽, 崔改雯, 薛泽宇, 刘伟敬, 王耀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72-27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素问·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出发探讨“辛以润肾”理论的内涵与在肾系疾病中的阐发运用。提出肾所苦之“燥”包含阴凝之燥和阴竭之燥,临床表现当灵活看待。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辛以润肾”理论的内涵诠释,进一步提出“辛以润肾”具体包括化气、助阳、调中、开郁、祛风5个作用环节,以调节肾中水液代谢、恢复肾中津液出入为核心旨归,并探讨了“辛以润肾”在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具体疾病中的运用。
  • 论著
  • 田传玺, 李敏, 杨映映, 赵迪, 贾元萍, 仝小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76-2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帝内经》五脏-五体理论,梳理中药作用“皮脉肉筋骨”靶位的理论来源。从“皮脉肉筋骨”靶位认识中药,是基于饮食水谷(五味)化生的“气津血液精”充养五脏和五体的原理,同时在象思维指导下对中药的一种新的认识思维。在象思维下将一些中药进行五体“皮脉肉筋骨”靶位划分。骨伤疾病、风湿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病位在“皮脉肉筋骨”,常用的中药也可根据“皮脉肉筋骨”靶位来分类,相关用药的经验也从临床证明了中药从五体“皮脉肉筋骨”角度认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完善并形成四性-五味- 归经-五体为主线的中药药性理论,进而为现代中药药性和中药复方疗效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 陆跃, 陈仁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80-2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泻黄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被历代医家推崇并广泛运用于临床的经典名方。然而,泻黄散方中防风用量独大,与传统的中医临床思维不符,历来备受争议。从《小儿药证直诀》的版本,泻黄散的功用,防风在泻黄散中的功用,古今医家对泻黄散中防风剂量的论述,当代运用泻黄散时防风的常用剂量等几个方面对方中“防风四两”的记载进行考论,认为泻黄散中防风剂量不宜过大。
  • 沈峰, 李丹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85-2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四正经中以“府”命名的腧穴共有6个,分别是“中府”“天府”“府舍”“少府”“俞府”和“风府”。进一步系统梳理发现相应“府”穴邻近均有以“门”命名的腧穴。府为藏物之处,门以开关为用,二者可分不可离,强烈提示“府”穴与“门”穴之间隐含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必然联系。文章试从腧穴名称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汉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结合中医经典文献及现代研究,探析“府”穴与“门”穴背后的深意,希冀为培养针灸临床思维、领悟中医原创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厉文凤, 张振营, 熊珍, 陈少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88-2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椎又名百劳、上杼,是临床常用的督脉腧穴。文章整理归纳古籍中大椎的穴名渊源、定位与循经、穴性特点、主治规律,以及对于“骨会大杼”争议的解释。总结得出大椎作为八会穴之骨会和三阳督脉之会,具有解表退热、强壮健骨、振奋阳气的作用,可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科疾病。从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中梳理出大椎的相关内容,以拓宽本穴的现代应用范围,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更多思路和参考依据。
  • 魏国俊, 胡星荣, 陈彦同, 李盛华, 董林, 田继东, 施彦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92-2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瘀体质的判定标准虽已制定,但其主观性强,对判定结果缺乏一致性,因此进一步客观量化指标有助于统一判定结果,为调体干预提供依据和评价指标。文章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利用现代医学检测仪器、软件,分别通过对面色、红血丝、疼痛、记忆力、眼睛周围颜色、口唇颜色、舌质、舌下络脉、甲襞微循环等一系列与血瘀质临床和病理基础相关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血瘀质客观量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应用方法,以期为建立血瘀体质的量化标准及辨体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中医体质的量化分析提供思路。
  • 崔家祥, 白晨志, 张瑞祥, 孙凤一, 王洪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796-28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据文献发现,脏结是一个涉及杂病、温病范畴的复杂概念,其基于“结者缔也”的本义,与《伤寒论》脏结理论联系密切。其发生发展是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动态连续过程,寒邪为患、阳气持续衰弱为本病的主要矛盾,同时湿邪、热邪也可作为次要矛盾出现,其病机有表邪内陷、阳衰寒凝、寒热格拒等。在治疗上,金元医家重视解表散邪,多选用小柴胡汤加生姜并灸刺关元穴,明清以降,温阳散结成为治疗的主流,脏结外治法进一步发展,和解寒热、随证处方及预防为先等治法也开始出现。同时,随着医家对胁下痞痛症候的日渐重视,明清以后杂病脏结开始成为《伤寒论》脏结体系的重要部分。
  • 李然, 滕菲, 王振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01-28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五脏风”论,认为五脏皆可因风邪入侵致病,对应四时受病形成“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五脏风”同为风邪,具有共同致病特点,又合于四时五脏表现各异,故可据“五脏风”理论遣方用药分治风病,循生克之理,联五脏之机,指导相应论治及调护之法。文章从“五脏风”理论出发,结合四季气候变化、阴阳五行、气血经络及后世医家研究理论,探寻五脏风病因病机及发展渊源。“五脏风”理论既可应用于五脏之风单独论治,又可以整体观念指导多脏联合治疗风病;“五脏风”理论还可应用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调护,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 张赛, 张勉之, 侯秀娟, 郭晓媛, 刘小平, 朱跃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05-28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燥综合征肾损害(RISS)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结合本病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笔者基于《黄帝内经》“浊阴”理论,探讨RISS的核心病机为浊阴不调,包括浊阴不降、浊阴不化、浊阴不通,并确立本病的治则为降浊阴、化浊阴及通浊阴,以期对本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 李晶, 刘进娜, 曹晏齐, 王媛媛, 翟盈盈, 刘兴, 俞若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09-2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认为营卫是人体寤寐的枢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循行规律奠定了营卫主司寤寐的前提,《灵枢·营卫生会》指出气血不足、营衰卫伐是老年人少眠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老年人营卫失和主要与气血不调、阴液亏损、阳气不足、瘀血内阻及脾胃不和这5个方面密切相关。故文章通过讨论这5个方面与营卫失和的关系,以阐释老年人少眠的发生机制,为今后研究老年人睡眠特征及改善其睡眠质量提供思路。
  • 刘学伟, 贾皇超, 王丽云, 王子雯, 李云飞, 王茸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12-2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屑病病程长、易复发,与遗传、体质、情志、季节、外感、地域等均有一定关系。“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彰显中医个体化诊疗,体现中医实践个体化特点,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三因制宜”理论,从“时令论”“地域论”“体质论”3个角度开展研究,分析银屑病中医药防治的理论根据,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 刘鑫雨, 马培, 吴柔燕, 贾岳津, 齐欣, 胡天时, 王明阳, 刘金瑛, 李志更, 岳利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16-2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认为血气不同于气血,是一种具有温通、濡养、调和、固摄等作用的精微物质,是五脏调节情志活动的桥梁。生理状态下,五脏通过调节血气而司情志,脏腑血气的功能状态和情志活动关系密切;病理状态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脏腑血气的虚实偏颇和运行失常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关系密切。抑郁症患者或因肝郁血气运行滞缓,或因脾虚血气失充,或因脏腑血气有余,或因营卫失和,血气紊乱,或因阳虚血气懈惰,或上述因素相兼有之,导致血气虚、实、滞、乱、怠的病理状态,出现精神抑郁、胸闷太息、神志虚烦等精神症状及心慌气短、腹痛、四肢酸楚、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治疗上需从整体调燮脏腑血气,补血气之虚、疏血气之滞、泻有余之血气、调不和之营卫,从根本上调和血气,改善症状。
  • 马镜荐, 李彗闻, 余王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19-2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学术精华之作,其中卷十《妇人解》里对经行腹痛的辨证论治,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文章以黄元御构建的“中气斡旋”模型阐述经前腹痛病机为土湿水寒,乙木郁遏,血脉凝涩不畅;经后腹痛病机为血虚肝燥,风木克土。采用苓桂丹参汤治疗经前腹痛,归地芍药汤治疗经后腹痛。基于上述理论与临床实践,笔者提出温寒并用、温通为主的治疗原则,注重调脾土滋肾水,上热者降胃气清相火的治疗法度,同时维持良好情绪利于气机条畅,痛经者宜少食寒凉的将息方法皆体现黄元御“重中气”的指导思想。
  • 于睿智, 王天娇, 臧凝子, 吕晓东, 庞立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23-28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属呼吸系统难治性疾病。文章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AE-IPF的因、机、证、治。AE-IPF的络病病因为自然环境异常、社会心理应激、生活起居异常、代谢产物蓄积和金刃虫兽外伤。其络病病机为肺络失制;其络病证型为肺络损伤证、肺络邪滞证、肺络虚耗证;在治疗上当通络以祛邪,补络以扶制,运用通络法以祛除病邪的同时修复肺络功能、调动其自稳功能。文章为AE-IPF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 赵奉钦, 张沁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27-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来诸多医家对六经提纲存在与否持不同看法,由此引发的辩论数不可数。“象”“境“意”“神”由王永炎院士提出,今重归象思维,从取象、筑境、会意、通神4个层次探讨《伤寒论》六经提纲。以象思维理论阐述六经提纲的确实存在性,象思维重在体悟,象以言意,境以扬神。从象思维来认识六经提纲是回归传统,回归古人认识事物的思维,从思维层面切入六经提纲,对把握其主旨,临床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动态变化,更客观地认识当下疾病状况,更灵活地用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郑访江, 肖国民, 董春璇, 法强, 张志明, 孙其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31-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灸经图》是敦煌医学古籍图书,是极具代表性和有珍贵价值的针灸学古文献资料之一。“治未病”是中医学中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理念,通过重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对疾病的预防与转归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灸经图》概述、学术价值、载穴考证、组穴特点,以及在头部选穴、五劳七伤中的临床应用为重点内容,探讨敦煌古老的针灸典籍《灸经图》中独特的针灸“治未病”理论,以及该理论对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作用。《灸经图》中的针刺和灸法中均贯穿着中医“治未病”思想,并运用灵活多变的灸治方法,在推动针灸“治未病”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江启煜, 孙晓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35-2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把握气血阴阳升降的趋势是辨证论治的思维本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初步揭示了时令与人体气血阴阳相呼应的关系,文章从十二月建的时令节气、五行术数、六经阴阳的本源角度,探索各时令对应的主象病机及治法,并以此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用药及方剂筛选比较。本研究是对中医时间医学思维模型的发展和重塑,是中医时空辨证领域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运气学说的不足。
  • 张星, 徐熙圣, 郑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40-2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宋永嘉医派以运气理论为论治疫病主线,从客主加临、胜复顺逆究疫病盛行之因;首创“六疫说”,据六气分疫病为寒疫、温疫、风疫、湿疫、燥疫、热疫六类,详辨寒温二疫;治疫在推以岁运的基础上,揆度平治,天气为平,地气为治;援引古方治四季疫病,总结“治四时疫病九方”,治之各以五味所胜调和,佐以本气主味,以平为期。以期对今人诊治疫病提供参考。
  • 陈杰, 李军, 管鑫, 钱卓雅, 屠立平, 黄景斌, 许家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44-2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辨证运用中药复方对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慢性失眠患者舌象图像指标的影响。方法: 于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收集慢性失眠患者31例,其中,痰热扰心证13例,心肾不交证18例。各服用中药复方8周,分别检测服药前及服药第2、4、6、8周的舌象图像,以及服药前、服药第4和8周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量表并分析。结果: 痰热扰心证慢性失眠患者服药后第2、8周,舌质、舌苔S值较服药前显著增高(P<0.01),L值显著降低(P<0.01);服药后第2、6、8周,舌苔CON、ENT、MEAN值显著降低(P<0.05,P<0.01);心肾不交证慢性失眠患者服药后第4、6、8周,舌质a值较服药前显著降低(P<0.05,P<0.01)。整体变化呈线性趋势(P<0.05)。结论: 辨证运用中药对不同证型慢性失眠舌象图像指标有影响。舌象客观指标应用于中药治疗失眠的疗效评价具有可行性。
  • 杨小玉, 刘格, 唐祥友, 任明波, 胡开治, 张子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49-2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不同产地三七药材质量。方法: 测定云南、贵州、广西、四川产地的16批次三七中浸出物、总黄酮、总多糖、三七总皂苷和5种三七皂苷的含量,以熵权法所得权重作为分辨系数(ρ),采用灰色关联度法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结果: 各产地样品均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三七产区扩增具有科学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相对关联度范围在0.286~0.645之间,质量呈现传统产区优于新产区的趋势。结论: 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建立的评价模型可靠性强,可为三七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 孙贝贝, 康显杰, 杜伟锋, 葛卫红, 李昌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55-2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ITS2、psbA-trnH、matK序列,探讨不同来源浙贝母的分子鉴定方法及系统进化关系。方法: 分别提取7个来源浙贝母的DNA,经PCR扩增及测序,并用MEGA 7.0等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ITS2序列未检测到变异位点;psbA-trnH序列共检测到124个变异位点,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103;matK序列共检测到174个变异位点,遗传距离范围为0~0.289。3个野生种相比,象山野生种与各地栽培种源的遗传距离更小。邻接法(NJ)系统树分为两支,象山野生种和各地栽培种源聚为一类,长兴野生种和临平野生种聚为一类,与遗传距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基于ITS2、psbA-trnH、matK序列,栽培浙贝母地域分化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psbA-trnH和matK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野生种相比,象山野生种与各地栽培种源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提示目前的栽培浙贝母可能均起源于象山,具体演化规律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 董延路, 饶敦朴, 陈金子, 张宵红, 舒任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59-28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山蜡梅叶精油的提取工艺,并采用GC-MS技术分析山蜡梅精油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设计Box-Behnken响应面模型,考察粉碎粒度、浸泡时间、浸提时间和液料比对山蜡梅精油提取率的影响。再利用响应面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确定最优组合条件,采用GC-MS分析山蜡梅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粉碎粒度24目、浸泡时间1.4 h、提取时间3.1 h、液料比31∶1 mL/g,在此条件下的精油得率可达7.60%。采用优化后同时蒸馏法提取所得山蜡梅精油中,共检测出56种化合物。其中,醇类12种,相对含量为47.98%;烯烃类化合物33种,相对含量为25.11%;酯类、烷类及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7.82%。结论: 同时蒸馏法较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更加彻底。优化后的山蜡梅精油提取工艺稳定、可靠,此研究可为山蜡梅精油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刘浩飞, 商洪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66-2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半夏不良反应病例,剖析半夏中毒特点与临床使用注意事项,为半夏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依据。方法: 检索1981年1月—2021年5月半夏毒性反应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项统计与分析,分别从:①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与用药原因;②半夏用法用量、用药疗程、配伍、炮制;③毒性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等角度分析半夏中毒特点。结果: 共纳入124例半夏不良反应病例,发现半夏口服及外用均可致毒性反应。口服半夏致毒反应可涉及多脏器损伤,以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在半夏毒性反应症状例次统计中,其占比分别为40.64%、21.18%、17.24%,以舌部/口腔咽喉部发麻或疼痛、上腹部不适、呕吐最为多见;外用半夏致毒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主要表现为舌部/口腔咽喉部发麻或疼痛。半夏毒性反应的影响因素有:误服、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超剂量用药、超疗程用药以及配伍不当等。结论: 临床可以通过按指征用药、严控量程、避免重复、合理配伍、用药告知等方式来减少或避免半夏毒性反应发生,促进半夏临床合理用药。
  • 魏毓, 田鑫荣, 何汶芮, 白云苹, 赵虎雷, 田燕歌, 李建生, 赵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72-2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mTORC2-AKT-IRF4信号探讨保金尘肺方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改善二氧化硅(SiO2)诱导矽肺作用机制。方法: 32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汉防己甲素组(27 mg·kg-1·d-1)、保金尘肺方组(9.72 g·kg-1·d-1),每组8只。采用一次性非暴露式气管滴注SiO2混悬液(50 mg/mL)制备矽肺大鼠,于造模第7周予对应药物灌胃治疗,共2周。检测大鼠肺功能;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和胶原沉积;免疫组化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CD68、CD20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CD206、精氨酸酶(ARG)-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AKT、p-mTORser2481、p-AKTser47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CD206和ARG-1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功能VC、TV、Cdyn和Cchord均显著下降(P<0.01);大鼠肺泡结构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COL-Ⅰ、COL-Ⅲ以及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CD206和促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保金尘肺方组大鼠肺功能VC、TV、Cdyn和Cchord均显著升高(P<0.05,P<0.01),汉防己甲素组VC、TV、Cdyn均显著升高(P<0.01)。保金尘肺方组和汉防己甲素组肺组织病理明显改善,COL-Ⅰ、COL-Ⅲ及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CD206和促纤维化因子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1)。此外,IL-4诱导肺泡巨噬细胞M2极化标志物CD206、ARG-1 mRNA和蛋白,以及mTORC2信号蛋白p-mTORser2481、p-AKTser473、IRF4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而保金尘肺方高浓度可以显著抑制IL-4诱导肺泡巨噬细胞的M2标志物的mRNA和蛋白及mTORC2信号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 保金尘肺方可以改善SiO2诱导的矽肺大鼠肺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AKT通路,阻抑巨噬细胞M2极化有关。
  • 樊凯芳, 王欢, 王腾岳, 赵铭岳, 陈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79-2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豨莶草水洗脱部位(SWES)以延迟给药方式经口灌胃给药后的体内抗人冠状病毒hCoV-229E的药效作用。方法: 以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连花清瘟胶囊组、阿比多尔片组、SWES组(0.24 g/kg),每组10只。各组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进行免疫抑制后,空白对照组经鼻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其余各组均经鼻滴入等体积的hCoV-229E冠状病毒液进行呼吸道感染,感染2次后24 h各组连续给予相应药物7 d。检测小鼠体质重,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肺脏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采用鸡血凝集抑制试验检测肺组织中病毒滴度,并对肺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WES(0.24 g/kg)能明显抑制hCoV-229E感染小鼠体质量减轻(P<0.01),并能显著降低感染小鼠肺脏中炎性因子的含量(P<0.05),降低感染小鼠肺脏中hCoV-229E病毒的血凝效价,明显减轻小鼠感染冠状病毒后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 采用延迟给药方式经口灌服SWES具有明显抗人冠状病毒hCoV-229E体内药效作用,该作用与连花清瘟胶囊药效作用大致相当。
  • 佘琳静, 赵艳媛, 刘浩哲, 谢逸轩, 白明,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83-28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根据急性肾损伤中西医病因病机及临床病症的特点,整理现有的书籍及文献得出临床诊断标准,通过对现有的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模型与临床表现吻合度,总结优缺点。发现注射顺铂法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该模型造模方法简单,可行性高,可反映出西医临床诊断部分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医临床表现,但在中医证候区分方面有所欠缺。整体分析现有急性肾损伤造模方法,发现目前诊断标准以西医检测指标为主,缺少中医证候模型,且动物的宏观表现与人类有一定的出入,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疾病的病理过程。建议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行为量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评价的准确度。可在现有的模型建立基础上,加以中医致病因素,体现出中医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使动物模型更能反映AKI中医临床表现,更好地建立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动物模型。
  • 临证经验
  • 梁众擎, 尹刚, 万林鹭, 殷启航, 王旭, 唐德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90-2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直肠癌恶性度高,生存率低,中医药在转移后期及术后的辅助治疗中多起主导作用,不仅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唐德才教授基于《黄帝内经》“传舍”理论及临床经验,提出治疗结直肠癌转移四法,即重调脾胃、补气为先,调节情志、活血为纲,引药归经、解毒为使,清下焦湿热、肠胃兼顾,合以“补泻兼施、收散相宜、气血共调、正邪兼顾”之“四则”,以直捣病位,破除瘀血癌毒,恢复大肠传导功能,在联合放化疗药物治疗时达到抗敏、增效、减毒、预防转移、改善症状之效。在多年临证治疗结直肠癌转移屡获奇验。
  • 张毅, 赵丹丹, 莫芳芳, 吴瑞, 高思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94-28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高思华教授认为其虽以疼痛为主要表现,仍以糖尿病为发病源流,蕴含着肝脾肾三脏同病,正虚邪实互见而出现的脉络失养、受损、痹阻等一系列过程。临证时应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动态看待脏腑间的相互联系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根据患者症状、舌、苔、脉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思路,止痛的同时控制PDPN产生的根源,在平调肝脾肾三脏的基础上,视正虚邪实的性质有针对性地治疗疼痛,标本同治。
  • 王颖睿, 王金秋, 牛栋, 张亚玲, 王泽坤, 郑玉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899-29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癌前病变(PLGC)是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生活环境、作息规律的改变以及工作和心理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而该疾病从中医角度辨其疾病病机、症状及所处中间阶段,均可归为中医的痞症,运用泻心汤及其类方治疗。《周易》是象思维的主要载体,八卦是《周易》的核心。通过《周易》将卦象与象思维合二为一,并对泻心汤及其类方的分析,可使临床对PLGC的辨证和处方思路形象化、系统化、简单化。现基于郑玉玲教授临床遣方用药经验,将PLGC的临床特点与《周易》象思维有机结合,通过泰卦、痞卦、晋卦、未济卦、比卦探析该病的病因病机与临证处方思路,以期为临床治疗PLGC提供新解。
  • 王晓鸽, 许二平, 丁娜娜, 李亚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03-29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由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胆汁排泌障碍,其病理表现上普遍存在胆管水肿及水液代谢失调。基于“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理论,中医学认为湿邪为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病的关键病理基础,而肝脾不调,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是其发黄的主要病机,小便不利是其致病的重要环节,利小便法是其治疗常法。但“利小便”法并不是单纯的淡渗利尿,而是泛指“祛湿”的治疗法则,调理肝脾,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使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 。文章另附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 胡玉星, 陈江, 周庆鸿, 毛渴欣, 王若宇, 田莎, 田雪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07-2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医综合治疗后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是中医的主要患者群体,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文章提出“中虚血积”的肝癌辨治思路,认为“中虚血积”是中晚期肝癌的突出特点。“中虚血积”指中土脾胃亏虚后出现阳气乏源、情志失和、伏邪难出等病理变化,导致人体寒热错杂,气血紊乱,形成瘀血、水饮、毒邪等有形实邪,终致肝癌的产生与进展。治疗上,需察别阴阳,守中护土;活血破积,通络泄浊。以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复发转移。重视并改变“中虚”病机,可能成为中医药在现代治疗肝癌的重要思路。
  • 杜晓东, 王晨, 关子赫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12-29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名老中医姚五达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轻可投实”法的学术思想特色,强调“轻可投实”法的运用重在“把握关键、拨动枢机”,不仅运用质地轻清之药疏散外邪,更运用轻量药物除顽疾,主张间断用药可持续药效。王晨为姚五达学术思想继承人,在继承姚五达学术思想的同时,对“轻可投实”法内涵进行了更深入解析,多年临床经验深入并发展了“轻可投实”法的运用,强调抓住每一脏腑的核心生理功能,把握疾病的核心病机,引经求本,不离阴阳和合之道。
  • 李江伟, 刘倩宏, 邓杰, 罗志强, 王啸轶, 姚小磊(指导:彭清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15-29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眼科疾病具有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病程缠绵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对是通过将两味药物共同搭配从而增强疗效或者减轻不良反应的配伍方式。彭清华教授经多年临证,根据五轮学说,认为眼科疾病以“风、热(火)、痰(湿)、瘀(络)、虚”为核心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总结出多组药对,标本兼顾,效专力宏,具备研究价值,以供同道参考与借鉴。
  • 司天宇, 马小淋, 朱文伟, 周永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19-2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常导致白血病复发,且预后较差。文章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生理进行总结。“虚”是起病之本,“毒”是致病之因,“痰”和“瘀”则是在本病在发生发展中产生并促进病情进一步加重的病理因素。根据本病本虚表实的特征,并针对“虚、毒、痰、瘀”等病理因素,文章提出“健脾补肾、清解邪毒、涤痰化浊、活血化瘀”治法,同时要依据疾病的阶段化裁选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朱建平, 杨欣, 字丽丽, 田原, 田春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24-2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震教授指出,气是构成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范畴,气机是人体正常的综合性的生理功能的体现。对于机体气机失调诸症,当拟以疏调气机之法,提出以一体两翼(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为基础、疏调气机为治法、疏调汤为基础方的疏调气机理论。文章基于“五行圆运动”视角,阐述张震疏调气机理论。顺应肝之特性,肝肺为气机升降之外轮,斡旋气机升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轴,和济水火,升降金木;肾开启气机升降,心肾为气机升降的根源。在“五行圆运动”思维下,为研究张震疏调气机理论及学术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认识。
  • 王正平, 张弢, 李玉霞, 王庆苗, 丁繁, 翟双庆(指导:张士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28-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儿过敏性紫癜因机繁杂,迁延难愈,呈现出“脉络受损”的病证特点。张士卿教授结合五十余年临床经验,认为过敏性紫癜病位在脉络,临证时紧扣热、瘀损络的核心病机,确立“清热凉血,化瘀通络”的基本治法,创制出经验方“四草消斑汤”运用于临床,若化裁得当,疗效颇佳。文章整理了张教授从中医学络病之脉络-血管系统病视角,基于“热瘀损络”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的思路及经验,以期为同道提供临床参考和借鉴。
  • 王悦竹, 陆钰原, 夏仲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32-2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夏仲元教授治疗该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中强调脾在该病中的重要角色,提倡从脾论治;以扶正消瘿为大法,参考患者的病因与证型等因素,针对桥本甲状腺炎的不同兼夹证候,再以健脾疏肝、健脾补肾、健脾养心等方法灵活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水平分期以及证型,在治疗中强调分期论治,并在本病的不同阶段侧重有所不同。
  • 宋玮, 艾儒棣, 陈明岭, 肖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36-2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发轫于清代,薪火相传已历经百余年,是我国当代中医皮肤科界重要的学派之一。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医家注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临证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独到的用药经验:腐肉烂筋先提脓,创面晦暗须化瘀,溃疡辨治重药象,杀虫解毒疗顽疮,固本健脾贯始终。同时文氏皮外科流派重视内外并治。内治方面,创立补血解毒汤、黄芪丸、清解散瘀汤、解毒济生汤、升降逍遥散等特色用方;外治方面,治以三仙丹、红升丹、白降丹、九一丹、七星丹等丹药制剂,皮粘散、生肌散、药捻散、拔毒散、愈肤散等散剂,以及红油膏、顽疮粉等特色外用散法,每获佳效。
  • 陶金红, 董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42-2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派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朱南孙老先生对胎漏、胎动不安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气血不足。冲任不固为主,治疗以补肾益气、止血安胎为基本原则,顾护冲任,分经论治,对胎漏的治疗有“通、涩、清、补”止血的用药特色,同时注重调畅情志、未病先防的安胎治疗学术思想。文章旨在为临床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提供参考。
  • 杨静, 高文仓, 黄金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45-29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了黄金昶教授临床对乳腺癌的辨证与治疗经验。黄教授指出乳腺癌病机为肝血耗伤、肝郁脾虚、痰瘀毒结;辨证时应注重整体和局部辨证相结合,利用病灶部位及转移癌部位、免疫组化等辨证;该病治疗手段多样,应多管齐下,内服中药宜养血疏肝、健脾通络散结,中医外治可干预肿瘤微环境以抑瘤,同时要注重心理调节。总结黄教授对乳腺癌的辨治思路对临床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张雪, 高月求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49-2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高月求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验,其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30余年,善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认为该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正虚为本,湿热疫毒为标,临床治疗大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补益脾肾,一是清化湿浊,并基于补肾健脾解毒的治法治则创立临床基础方,在其基础上,应用对药进行加减治疗,故就其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临床经验方及其对药举之一二。
  • 何苗, 秦永菊, 陈珑, 付婷婷, 施军, 文燕, 张文佳, 林立宇, 莫慧, 余婉容, 王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53-2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古代在应对疫病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理论,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拟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为契机,通过观察分析感染人体后的症状表现,拟用“伏温疫”这一病名概括这一类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且具有热毒性的疫病,并基于邪伏膜原的基本理论,通过阐述伏温疫的发病过程及病机,进一步探讨伏温疫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文章论述了温邪起病本与六淫物候无关,提出注重温疫的首末两端诊治,以未病远疫、邪伏膜原和邪留膜原3个方面论述避、溃、搜三法,丰富了疫病防治的理论内容,更为后世医家在防治此类疫病的过程中提供些许经验。
  • 王进忠, 杨晓晓, 唐丽娟, 郑丹文, 刘云涛, 郭建文, 丁邦晗, 张忠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56-2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扶正”疗法治疗疫病由来已久,常作为疾病新发传染病后期的主要治法。文章从疫病发生的机理以及正邪相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扶正”的时机和作用机制。文章还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证候规律和临床特征,凝练出“扶正解毒”“早期扶正,全程扶正”的治疗原则,为新发重大疫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柳钧元, 宋凤丽, 康宁, 孙颖, 高辰, 李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60-2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肺炎(RP)是恶性肿瘤放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疾病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放射线的致病特点,认为“外感温燥”为RP始动因素,“痰热壅肺”为病情进展的核心病机。在治疗RP痰热壅肺证时,以“清热涤痰”立法,以“小陷胸汤”为主方,以瓜蒌、半夏、黄连清热豁痰,并结合患者的证型及体质,配合调气、扶正、活血利水、散结等中药,在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文章附应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RP医案一则,供临床参考。
  • 张臣奔, 陈子杰, 单雨行, 张江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64-29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对传统的中指绑线法治疗急性麦粒肿手段加以优化。文章基于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探讨中指绑线法治疗急性麦粒肿的疗效及中医学机理。该方法对急性麦粒肿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急性期患者眼部红肿热痛等不适症状,其中医学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心包经等经络的功能,达到清泄火热邪毒、消肿止痛的目的 。中指绑线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外治方法,具有简便、高效、无创等显著优势,对急性麦粒肿能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和中医经络理论存在一定相关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 思路与方法
  • 李宣霖, 周瑞芳, 谢洋, 冯贞贞, 王佳佳, 李建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68-2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程长,伴随反复急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但当前以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为主导的结局指标测量方法,未能揭示COPD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结局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内在关联,亟需开展对COPD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结局的联合评价研究。文章阐述了纵向与生存数据联合模型研究的演进脉络,以及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应用现状,分析联合模型运用于COPD研究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联合分析的必要性与潜在价值。并基于COPD中医临床试验数据,将联合模型初步应用于探索COPD生存质量与急性加重的内在关联,以期为中医临床试验结局测量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 黄幸, 常静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73-29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语言和记忆是人类大脑核心的认知功能,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及复发率增加了卒中后语言、记忆等认知障碍的风险。卒中的发生多伴有语言、工作记忆相关的神经功能网络异常。文章从“益髓醒神”法阐述卒中后失语(PSA)记忆障碍病机与治疗中的“髓”“神”,以及益髓、醒神的关联,强调PSA记忆障碍与“脑髓空虚、窍闭不利、神失其守”及脑肾等脏腑功能协调关系密切。以“益髓醒神”法改善PSA患者的工作记忆为指标,结合现代研究,论述了EEG/ERP技术的工作记忆任务实验范式与神经心理测评相结合用于“益髓醒神”法对PSA干预效果的机制与评价应用,为PSA记忆障碍等非语言认知功能损伤提供理论指导,并为研究PSA的疗效机制提供新思路。
  • 张明远, 许二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78-2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玄府是气血津液升降流通及神机转运的微细通道,有贵开阖、忌郁闭和以通为顺的生理特点,与抑郁症“通调开郁”的治疗特点具有相合之处。玄府郁闭与风邪、神志疾病联系密切。气机不畅、气血亏虚、痰浊结聚、郁火扰神等因素均可造成玄府郁闭而发抑郁症,故提出玄府郁闭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中医运用风药治疗抑郁症由来已久,风药具有能行、能散、能通、能升、能化的特性,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可发挥理气解郁、补虚养神、化痰醒神、清热散火的作用。文章以“风药开玄”理论为指导论治抑郁症,以期为临床诊治抑郁症提供新的参考思路,丰富抑郁症治疗的理论体系。
  • 综述
  • 邵雪洁, 徐可心, 廖一羲, 田燕歌, 李建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82-2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取得较好疗效,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髓,为“讲清楚,说明白”中医药疗效和机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相关文献,就肺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进行总结,发现同一证型模型建立原则基本一致,例如脾虚证模型以饮食不节或脾胃不和为原则,寒饮蕴肺以寒冷刺激为原则,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无直接的中医理论依据、模型成功的评价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等。同时提出模型建立方法上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评价体系上应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做到病与证、证候间、干预效应等多重比较,如此可能阐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靠性。
  • 王曼瑶, 冯文琦, 韩丽, 赵百孝, 和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87-2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古籍中记载艾灸具有培补元气、延年益寿的作用,现代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均表明艾灸具有延缓衰老作用,但目前艾灸在细胞水平抗衰老相关机制阐释不够系统全面。文章对有关艾灸在细胞水平抗衰老的相关机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艾灸在细胞水平具有改善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改善细胞形态结构、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等特点。艾灸在细胞水平影响自然衰老进程值得进一步研究,为临床应用艾灸对抗衰老提供科学依据。
  • 包宇, 彭广操, 周怡, 冀玄辉, 朱明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91-29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冠心病二级预防作为其最主要防治策略,在长期的降脂稳斑及抗血小板治疗中可出现药物性肝肾损伤等多种不良反应,使患者依从性变差,冠心病病情加重,甚至进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针刺、艾灸、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刮痧、拔罐、健身气功等多种中医适宜技术辅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明确,可多环节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但由于缺乏中医辨证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法的详细阐释,使其治疗的针对性不强,受益人群有限。文章系统梳理稳定型心绞痛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适宜人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禁忌证,使其更加规范化、精准化地应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非要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于丽明, 崔思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2997-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单克隆抗体等临床新药的不断问世,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较前有了较大改善,但MM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性的血液肿瘤,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同时也面临难治、耐药等诸多问题,因此一些新的、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重要的临床需求。近年来中医药技术在促进MM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侵袭,提高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逆转耐药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和潜力,尤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研究成为热点,相关研究不断增加,开发应用前景广阔。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姜黄、黄芩、藤黄、淫羊藿、冬凌草、青蒿、雷公藤等其活性成分干预MM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药活性成分抗MM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靶向治疗MM提供新的方向。
  • 赵军, 王小强, 谢兴文, 王兴盛, 徐世红, 姜朝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02-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根据抗肿瘤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对抗肿瘤中药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中医药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肿瘤细胞的自我复制、增殖、免疫逃逸、耐药及后期多器官的转移是该疾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针对肿瘤的治疗,目前临床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能够发挥抗肿瘤治疗作用,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及频率的增加,表现出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耐药、免疫逃逸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近年来,中药、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被用于抗肿瘤治疗,中药的使用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自我繁殖,同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除此以外,中药的干预,提高了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及机体的免疫、降低了肿瘤细胞的耐药、降低了机体的炎症反应、抑制肿瘤血管化进程,中医药的干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好地弥补了目前抗肿瘤治疗中的不足。
  • 张月明, 罗雅琴, 张玉梅, 刘奎, 丁继元, 王敬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1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山茱萸是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化学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环烯醚萜苷类、鞣质类、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及其酯类、多糖类等。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山茱萸及其提取物已被证实具有保护心脏、保护神经、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抗炎、镇痛、抗骨质疏松、抗健忘、抗抑郁和免疫调节的功效。对山茱萸及其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山茱萸及其提取物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影响信号通路、调节机体免疫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文章将山茱萸及其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能为山茱萸及其提取物抗肿瘤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 陈浩, 钱华丽, 徐哲, 苏建云, 陈小磊, 季鹏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14-3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脂代谢紊乱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黄精作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等功效。黄精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皂苷和黄酮,可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改善线粒体功能等多途径、多靶点地对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起到防治作用。文章系统地对中药黄精治疗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以期为其功能性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郭鱼波, 张董晓, 赵文洁, 黄巧, 周玉, 付娜, 东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18-3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小叶为中心、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发病趋势逐年上升,多有近期妊娠生育史或异常泌乳史,临床表现为肿块、疼痛、溃疡、脓肿、窦道、瘘管,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复发。不同分期肉芽肿性乳腺炎表现不同的病理特点。文章综述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中医论治理论主张从“痰郁”理论、伏邪理论、痈疽思想、疮疡思想论治等。西医治法包括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手术等。临床研究发现肉芽肿性乳腺炎通过中西医结合法或中医内外治相结合法均可取得一定的疗效。基础研究通过将人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组织与弗氏佐剂混合进行大鼠乳房注射接种,建立了肉芽肿性乳腺炎大鼠模型,有助于本病治疗及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 邓欢, 张紫微, 边文静, 唐瑞雨, 赵蕊, 丰明媚, 冯瑞雪, 张再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23-3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燕赵著名医家张锡纯为近代中医学界泰斗,其学术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其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共查到近20年来的相关论文1 100余篇。文章就其学术思想、方药研究、临床经验、现代临床、动物实验、数据挖掘6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加以归纳分析。发现了5个总的特点:传统研究偏多,现代研究偏少;继承研究偏多,创新研究偏少;零散研究偏多,系统研究偏少;粗浅研究偏多,深入研究偏少;理论研究偏多,临床研究偏少。这说明在张锡纯学术研究活跃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建议瞄准不足,群策群力,把张锡纯学术研究推向深入。
  • 研究报告
  • 胡锐, 马梦情, 张卫, 冯文杏, 黄琦, 吕敏玲, 李静, 孙嘉玲, 钟欣, 周小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29-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原发性肝癌(PLC)的预后标志物,并预测其潜在靶向中药。方法: 纳入PLC患者103例及健康人50名,采集外周血并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基因表达矩阵进行差异分析,Cytoscape筛选核心基因,“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进行免疫浸润评分,“KM-plot”绘制生存曲线及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获取靶向中药。结果: 相较于健康对照组,404个基因在PLC患者PBMC中差异表达,主要参与气体运输、snRNP复合物形成、mRNA剪接等生物过程,在尼古丁成瘾、酗酒、溶酶体、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富集。9个核心基因包括SLC4A1、ALAS2、HBG1、AHSP、HBG2、HBB、HBD、HBA2和HBA1,其中HBA2、AHSP和HBG2高表达与PLC患者较短的生存期相关。静息态NK细胞、CD8+T细胞、幼稚B淋巴细胞和活化记忆CD4+T细胞等正免疫调控细胞群在PLC患者PBMC中占比减少,而抑制性免疫细胞群包括单核细胞、M0型巨噬细胞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等浸润增加。生存分析显示静息态NK细胞浸润水平与PLC患者总体生存率呈正相关。此外,腹腔积液、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BCLC分期也是量化PLC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鳖甲、阿胶、荷叶、茶树根、地龙在内的30味中药可能参与PLC靶向治疗。结论: 本研究为PLC预后标志的鉴定和潜在靶向中药研究提供新方向。
  • 崔阳, 米文娟, 李阳, 韩玉, 翟恩爱, 王亚顺, 邹慧琴, 闫永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36-3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砂仁中的非挥发性成分作为目标成分,与目前公认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其与传统性状的相关性,以此验证所筛选的砂仁质量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方法: 以砂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测定砂仁中的非挥发性成分(槲皮苷、C1、C17)的含量,GC测定砂仁中主要的4个挥发性成分(龙脑、樟脑、柠檬烯、乙酸龙脑酯)的含量;通过电子鼻及百果重、横径、纵径、纵径/横径比的测定,对砂仁传统性状鉴别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将两类化学成分与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知,关联度由大到小为:龙脑(r=0.751)>槲皮苷(r=0.745)>樟脑(r=0.711)>柠檬烯(r=0.682)>C1(r=0.568)>乙酸龙脑酯(r=0.540)>C17(r=0.505),槲皮苷作为非挥发性成分与性状的关联程度仅次于龙脑,可作为补充成分以完善现有的砂仁质量标准。结论: 通过相关性分析不仅可阐明砂仁传统性状鉴别特点的科学性,体现了中药“辨状论质”的整体思想,同时可将目标成分与药材质量有效结合,有利于砂仁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
  • 朱仁愿, 续艳丽, 丁辉, 刘兴国, 蒲玉红, 刘国华, 李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44-3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清胃散基准样品的指纹图谱及关键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分析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依据古籍制备18批清胃散基准样品冻干粉,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及关键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以出膏率、指纹图谱相似度,指标成分含量和转移率评价清胃散基准样品的质量。结果: 18批清胃散基准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0.984),26个共有峰中指认出10个峰,主成分分析显示盐酸小檗碱、异阿魏酸、阿魏酸、山柰酚、儿茶素和藁本内酯是其特征成分。10个指标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5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113.3%,RSD为0.13%~5.28%(n=6),转移率为5%~64%。结论: 清胃散基准样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良好,可为清胃散复方制剂开发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杜晓鹂, 郭晶, 杨新跃, 陈思羽, 陈邵静, 刘涛, 常静, 董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54-3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对川楝子中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进行预测,探讨川楝子中的活性成分对肝毒性(脂肪肝)的影响,同时考查川楝子醋制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 通过联合运用TCMSP等多个数据库,对川楝子的活性化合物及作用靶点进行检索,利用IPA软件对潜在靶点进行核心分析及分子对接验证,探讨其活性成分对肝毒性特别是脂肪肝的影响;同时通过单因素考察探究川楝子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 从川楝子中筛选得到活性成分35个,相关作用靶点209个。IPA核心分析显示川楝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川楝素、槲皮素、大豆黄素、异槲皮素、硬脂酸、甘露醇、山柰酚、香草醛、芦丁可通过作用于EIF2AK2、STAT1、STAT2、IRF9、TP53、DCK等主要靶点对脂肪肝进行调控;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川楝子中所筛选的9个核心成分与12个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关系;单因素试验的结果表明,过3目筛的川楝子细粉在加醋量为12 mL,闷润时间为2 h,烘干温度为140 ℃的条件下川楝素含量最低,为0.39 mg/mL。结论: 川楝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对脂肪肝具有调控作用且以川楝素含量作为其中一项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可以为川楝子炮制工艺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 凌志明, 王洪志, 杜宇, 许勇钢, 周庆兵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59-3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虎杖苷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株SKM-1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虎杖苷(0、25、50、100、200 μmol/L)对SKM-1细胞的抑制作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检测虎杖苷(0、10、30 μmol/L)对SKM-1细胞周期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虎杖苷(0、10、30 μmol/L)对SKM-1细胞凋亡的作用;运用RNA-seq技术观察虎杖苷(0、30 μmol/L)对SKM-1细胞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基因表达作用,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分析。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不同浓度虎杖苷对SKM-1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10、30 μmol/L虎杖苷显著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P<0.05);30 μmol/L虎杖苷显著增加晚期与早期凋亡细胞的比例(P<0.05);RNA-seq显示,与DMSO控制组比较,30 μmol/L虎杖苷能显著引起SKM-1细胞基因组的表达变化,共有174个差异表达基因(145高表达基因与29个低表达基因),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细胞因子受体互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PPAR-γ信号通路等。结论: 虎杖苷能有效抑制SKM-1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阻滞于S期,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因子受体互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PPAR-γ信号通路等的功能而实现的。
  • 舒治钧, 黎明, 蔡定均, 张全怡, 徐义鹏, 赵征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63-3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失眠大鼠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丘脑网状核(TRN)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神经元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s)和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 将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腹腔注射法建立失眠大鼠模型。针刺组于每日ZT授时因子时间(ZT4)(11:00)针刺单侧内关、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5分钟行平补平泻的捻转手法1 min,共5 d。观察大鼠24 h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周期及TRN内小清蛋白阳性神经元(PV)/α7-nAChRs、PV/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共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及针刺组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显著缩短(P<0.01,P<0.05);针刺治疗后,针刺组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延长,恢复至正常状态(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TRN内PV/α7-nAChRs、PV/PSD-95共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0.05);针刺组TRN内PV/α7-nAChRs、PV/PSD-95的共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上调PV阳性神经元上α7-nAChRs的表达,激活TRN内GABA能神经元并改善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恢复失眠大鼠自发活动近日节律周期,从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
  • 杨秋红, 卫弯, 田健材, 高慧, 董国启, 杨华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68-3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Fe3O4/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新型穴位敷贴剂型,检测其性能,并应用于哮喘模型的穴位贴敷疗法,探讨该疗法对哮喘大鼠辅助性T细胞2细胞因子调节作用。方法: 制备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并测定升温性能,电镜下观察内部结构,检验细胞毒性。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激光姜汁组、激素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制备哮喘模型,激光姜汁组姜汁水凝胶贴敷大椎穴5 min并808 nm激光照射控制药物释放;激素组采用地塞米松1.2 mg/kg腹腔注射;均为隔日1次。观察大鼠一般状态;ELE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IL)-4、IL-13的表达;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情况。结果: 2.0 Fe3O4/PNIPAM具有疏松孔状结构,良好的吸热升温性能,且无细胞毒性。与模型组比较,激光姜汁组可显著改善哮喘大鼠的行为学评分(P<0.01);与模型组和激素组比较,激光姜汁组显著降低BALF中IgE的含量,降低IL-4、IL-13的表达(P<0.01,P<0.05)。结论: Fe3O4/PNIPAM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疏松孔状结构可负载药物,具有良好的吸热升温性能可控制药物释放,可作为新型穴位贴敷制剂。姜汁水凝胶穴位贴敷疗法可通过降低BALF中IgE、IL-4、IL-13的表达缓解哮喘的发作症状。
  • 黄薇, 叶树, 丁志贤, 覃云鹏, 胡冠华, 李思钰, 蔡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73-3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破壁灵芝孢子粉(BSG)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神经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D-半乳糖联合脑内注射Aβ25-25建立AD模型。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破壁灵芝孢子粉组(BSG组)、多奈哌齐组(DP组),每组10只。用药组连续灌胃给药28 d。新事物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电镜检测海马组织损伤情况;Western blot及RT-PCR分别检测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与Model组比较,BSG组和DP组大鼠新事物实验RI值显著升高(P<0.05);海马神经元损伤显著减少(P<0.05);p-tau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NLRP3、ASC、Caspase-1、GSDMD、GSDMD-N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破壁灵芝孢子粉可能通过调控NLRP3炎症体的激活介导的细胞焦亡,降低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
  • 谭丹, 杨沛霖, 张磊, 王健英, 袁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78-3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探讨牛膝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牛膝组,每组8只。牛膝组采用牛膝预给药(6 g·kg-1·d-1)7 d后,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造模。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形态;生化试剂盒以及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乳酸脱氢酶(LDH)以及内皮素-1(ET-1)表达水平;转录组测序分析假手术组vs模型组,模型组vs牛膝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再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最后通过qPCR验证相关通路。结果: TTC染色和组织病理分析显示,牛膝可显著降低脑梗死面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学形态;与模型组比较,牛膝组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的LDH以及ET-1水平(P<0.01),同时显著上升NO与GSH的水平(P<0.01)。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假手术组vs模型组,模型组vs牛膝组的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牛膝可能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q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牛膝组MEKK1、MKK4、JUN、JunD、Bax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Bcl-2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结论: 牛膝可能主要通过JNK/MAPK通路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的作用。
  • 郭卓, 米立峰, 郭倩, 张媛凤, 刘进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84-3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予以对应干预。检测肠道菌群;测定大鼠小肠推进率,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改变以及血浆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OTUs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指数显著升高(P<0.05,P<0.01),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小肠推进率和血浆MTL、GAS水平升高(P<0.01,P<0.05),血浆VI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补中益气汤可提高CFS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增加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改善大鼠胃肠功能。
  • 王欢, 樊凯芳, 陈媛, 王腾岳, 赵铭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89-3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豨莶草水洗脱部位(SWES)对BALB/c小鼠H3N2型甲流病毒所致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50只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其中42只采用限食法(100 g饲料/kg-1·d-1)进行小鼠气虚模型建立;另取8只小鼠,正常饲喂,作为正常对照组。选择模型显著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奥司他韦胶囊组,连花清瘟胶囊组,SWES低、高剂量组,每组8只。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相应药物7 d,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于给药第4天给药前2 h经鼻滴入H3N2型甲型流感病毒原液(60 μL/只)进行感染,感染后72 h,检测各组小鼠肺脏、胸腺、脾指数,光镜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肺脏中白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采用半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脏组织α7nAchR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脏组织P65、p-P65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WES高剂量组能显著减轻小鼠感染甲流病毒后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降低肺组织评分(P<0.05),显著降低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P<0.01),以及小鼠肺脏中IL-6、IL-1β、TNF-α的含量(P<0.01);SWES低、高剂量组能显著升高甲流病毒感染肺α7nAchR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甲流病毒感染肺组织p-P65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SWES具有抗甲流病毒的药效作用,其抗甲流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肺组织a7nAchR/P65信号通路,减少肺组织炎症因子(IL-6、IL-1β)的分泌有关。
  • 刘思哲, 宋亚刚,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94-3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研究复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需要构建高度吻合复发性肝癌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文章基于复发性肝癌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参照现行临床诊断标准,分析和整理现有复发性肝癌的动物模型,对复发性肝癌动物模型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临床吻合度进行评价。结果 显示肝切除后肝癌复发模型与联合免疫抑制肝癌复发模型西医临床吻合度较高,且联合免疫抑制肝癌复发模型实验周期短、价格适中,是一类较为科学的动物模型。目前尚无结合中医证候造模的复发性肝癌动物模型,且现有造模方法中医吻合度较低,难以体现中医致病因素及辨证论治的特点。因此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构建准确、规范的复发性肝癌中西医临床病症结合动物模型并完善其评价标准,文章拟为发现及筛选复发性肝癌病症结合动物模型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 宋亚静, 李丹丹, 刘利娜, 杜惠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099-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复发性流产(RSA)的发病机制。方法: 纳入早期RSA患者和非医学原因行人工流产的受试者各8例,取受试者蜕膜组织进行蛋白质提取,胰酶酶解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后得到原始数据,依据筛选标准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交集映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两组共鉴定出5 063个蛋白质,共筛选出580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244个蛋白表达上调,336个蛋白表达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防御反应、生物黏附、细胞运动、细胞定位、细胞迁移、多细胞生物过程、细胞间通讯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差异蛋白参与了PI3K-AKT、p53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筛选出FN1、FGF2、MPO、BGN、SPP1 5个核心蛋白。结论: RSA的发生机制可能涉及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免疫调节、凝血调节、细胞黏附等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利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和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的差异蛋白及信号通路,对于揭示RSA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彭名行, 黄礼明, 周伟, 朱国庆, 尹尚瑾, 左乐, 陈孟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05-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扶正祛毒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AML-CR)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血清药理学、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免疫磁珠阳性选择、细胞培养、流式细胞分析、Western Blot和RT-qPCR等技术检测DC表面CD1a、CD80、CD83、CD86、HLA-DR的表达,DC激发T细胞中CTLA-4、PP2A、AKT、p-AKT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扶正祛毒汤含药血清能诱导AML-CR患者CD34+细胞形成典型的DC形态,显著增加DC表面CD1a、CD80、CD83、CD86、HLA-DR的表达(P<0.05),上调DC激发T细胞中PP2A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下调CTLA-4、AKT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下调p-AKT蛋白表达(P<0.05)。结论: 扶正祛毒汤治疗AML-CR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能够促使AML-CR患者CD34+细胞源DC成熟,抑制CTLA-4与CD80、CD86的结合,有效激活T细胞,调控PP2A/AKT信号通路,进而杀伤白血病细胞有关。
  • 李润民, 戴国华, 高武霖, 管慧, 任丽丽, 王兴蒙, 曲惠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10-3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易损期心源性死亡的中西医预警指标,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将山东省7家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727例患者纳入队列研究。运用Cox回归结合多重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MSVM-RFE)模型分析预警指标。结果: 将Cox单因素回归分析获得的53个潜在预警指标按重要性排序依次纳入MSVM-RFE模型进行效能检验,当纳入前11位潜在预警指标时,获得最小错误率0.177与最大精度0.823,即为最优预警指标子集。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Ⅲ级vsⅡ级:HR=2.33,Ⅳ级vsⅡ级:HR=2.59),吸烟史(HR=1.75),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HR=8.08),气阴两虚血瘀证(HR=2.26),面色口唇紫暗(HR=3.63),脉细数无力或结代(HR=1.02),少苔或有裂纹(HR=1.05),空腹血糖(FBG)(HR=1.02)为损害性预警指标;益气类注射液(HR=0.44)、降糖类药物(HR=0.29),降血脂类药物(HR=0.96)为保护性预警指标。结论: Cox回归与MSVM-RFE模型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方法可实现优势互补,适用于高维、多重共线性、小样本数据的中西医预警指标分析,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冯晓玲, 吴怡, 葛梦迪, 王云瑞, 张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18-3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析围绝经期焦虑情绪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2020年11月—2022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年期特色门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围绝经期中医症状及体征调查表,采用证型聚类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59例围绝经期女性中,焦虑情绪患者有513例,其中轻度焦虑占比最高为61.6%(316/513)。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肾虚肝郁型193例(37.6%)、肝郁化火型123例(24.0%)、心肾不交型112型(21.8%)、肝郁脾虚型85例(16.6%),其与不同程度焦虑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常伴焦虑情绪,其主要证型为肾虚肝郁型和肝郁化火型。
  • 康琦, 仝延萍, 吴明慧, 杨涛, 朱甜甜, 樊永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23-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门诊2016年6月—2022年10月诊治的CSDH患者,采集、分析一般情况、既往史、刻诊症状及中医证型分布。结果: 共纳入226例CSDH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平均年龄为(66.6±14.4)岁,71.2%(161/226)的患者发病前有明确近期手术史或外伤史,其中头部外伤史121例(53.5%),31.0%(70/226)的患者有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24.3%(55/226)的患者为手术治疗后血肿复发,其中6例患者(2.7%)已多次手术。年龄≥6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高血糖史、高脂血症史、心脏病史、脑疾病史患者更易发作CSDH,且更易伴发活动障碍及言语不利症状(P<0.05,P<0.0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活动障碍、言语不利等。结论: CSDH以老年人多见,术后易复发,临床症状多样,中医证候以血瘀为核心,兼有气虚、痰湿、肾虚等证。
  • 谢思嘉, 周婉瑜, 褚利群, 吴建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26-3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葡萄膜炎患者发作期与静止期的中医体质分布与差异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思路。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眼科的葡萄膜炎患者124例(发作期61例,静止期63例),与同期124名健康人进行体质比较,同时比较发作期与静止期的体质差异。结果: 葡萄膜炎患者体质分布前两位的是痰湿质和气虚质,发作期时痰湿质为首位,静止期时气虚质为首位。葡萄膜炎患者与健康人的所有体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发作期患者与静止期患者的平和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和气郁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发作期患者比静止期患者湿热质更多,静止期患者比发作期患者平和质更多。
  • 马晨, 翟春涛, 田岳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30-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隔药饼灸现行标准中未有详细说明的赋形剂、调和剂、降温措施等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将不同比例赋形剂与药粉混合制成药饼,比较药饼的性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不同的调和剂及降温措施,用温度记录仪记录施灸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比较相应的指标。结果: 药饼的制作需添加赋形剂,且药粉与赋形剂的比例为1∶1时制作的药饼性状最佳;不同调和剂对施灸总时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调和剂下每壮的最高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是否采取降温措施对温度持续在43~48 ℃的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隔药饼灸药饼的制作需添加赋形剂,推荐比例为药粉∶赋形剂=1∶1;在调和剂的选择上推荐姜汁或黄酒;在施灸过程中,建议考虑加入适当的降温措施。
  • 王宝, 张亚强, 关欣, 李怡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38-3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北京市综合医院中医科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现状及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北京市7家综合医院中医科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是否采用系统中医药干预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其衰弱指数进行动态评估。结果: 纳入西医组106例、中西医结合组154例,260例患者中衰弱期有170例,衰弱前期64例,无衰弱者26例,衰弱发生率65.38%;该人群证候以气虚、阴虚、血瘀证为主,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湿证在衰弱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大于衰弱前期的患者(P<0.05);衰弱指数在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证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可显著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衰弱指数。结论: 北京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衰弱发生率高,中西医结合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衰弱状况。
  • 陶国水, 顾植山, 陆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44-3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昌遇熟谙运气理论并验之临床,认为五运六气无处不在,五脏六腑以应五运六气,创造性以运气命名疾病,提出运气胁痛、运气小便不利。秦昌遇基于运气理论分析病因病机,尤其重视燥火致病,或从司天在泉论、或运气相合论、或岁运与时令节序相参,并结合运气脉诊判定病位病性,指导立法施方。秦昌遇重视五运六气理论分析疫病,主张“宜推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 姜婧, 刘刚, 张钰欣, 刘钟阳, 曹晓璇, 余如霞, 王湫澄, 张保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48-3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完素、张从正与张元素作为金代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后世对其研究,多受到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子部十三》提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影响,往往重在强调金代三家在学术思想上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金代三家在脏腑观的认识,发现金代三家均高度重视自然运气变化与人身脏腑之联系,形成了以“天地六位藏象图”为核心的共识;同时,也发现脏腑与十二地支、六气配属关系是金代三家脏腑观的显著差异,并分析了金代三家脏腑观异同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为全面认识金代医学成就与医家学术思想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依据,对于全面认识金代的医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完善中医学术发展史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研智, 李贞国, 张燕, 曹方, 王杨, 张文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52-3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疫病论治过程中多有造诣。其提出疫病之湿秽致病说,以卫气营血之表里四阶为病理发展阶段,湿阻阳郁为核心病机,随病程的不断深入,引发由郁渐瘀的病理状态改变。且叶天士的疫病治疗思想有明显的分阶段用药特征。邪在卫分,药以清透郁热;邪郁气分,药以芳透轻下分消;邪传营分,药以清解透转;邪入血分,药以散瘀贯阴。探析叶天士动态病机观可为当代疫病提供更为精准的辨治及选药依据,以提高临床疗效。
  • 季佳丽, 杨金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55-3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药香辛透散,能通达五脏,开通官窍,在《圣济总录》五官科病中运用甚多,发挥“专药专治”的重要作用。香药入方,有主药和辅药两种形式。鼻病用之通鼻止痛、宣肺散邪、化浊除湿,耳病用之利窍聪耳、行气祛邪,咽喉病用之行气开结、消肿止痛,口齿病用之化浊除臭、温通行气、去腐消肿,目病用之调达肝气、疏风散热、消肿止痛。五官科病位特殊,又采用塞香法、薰香法等外治法,利用香药之“香”进入鼻腔及皮毛腠理,直接作用于病位。部分香药还有“引经”“引导”“补益”等特殊作用。
  • 奚茜, 张聪, 林殷, 王华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59-3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整理《老老恒言》相关内容,从声音、光照、温度和湿度的角度,探讨卧室环境与老年人睡眠和健康的关系,并结合现代研究阐述其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不良的卧室环境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人体健康。“养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顺四时而调寒暑”等传统养生理念指导下,合理的建筑设计、适用的环境改善辅助器具有助于改善卧室环境、促进睡眠、保养健康。
  • 许辉, 王玉霞, 周航, 李婉玉, 郭娟, 王峥, 周运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63-3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原推拿名家唐系祥善用小儿推拿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集50余年临床经验,创制“卫生十段锦法”,该推拿养生方法简便效廉,充分体现唐老重视推拿养生、小儿推拿成人亦效、中医术数思维等养生思想特点,可谓开小儿推拿应用于成人养生先河。文章着力于对“卫生十段锦法”所体现的唐老养生思想特点予以探讨,希望能有助于后学了解其概况,促进“卫生十段锦法”发掘及传承。
  • 李佳佳, 贾竑晓, Jing-DongJ.HAN, 杨心宇, 崔静雯, 吕宏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65-3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构建了包含25种亚型的形神分类模型。亚型是中医五形人理论模型的具体演绎,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为中医五形人亚型内涵解析系列文章之一。根据中医五形人理论,中医金形人每一形人可再分为5种亚型,分别为敦敦然、廉廉然,脱脱然、监监然、严严然。原文行文简练,内涵丰富,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基于文字学、文献学、理论推导及对3D人脸的样本观察,解析中医金形人亚型的内涵,以更好地了解中医金形人及亚型的形神特征,更好地指导中医金行人及亚型的临床辨证。
  • 谭晓, 董志颖, 岳丽霞, 郭茹, 冯金涛, 修彦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69-3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中药材和饮片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是中药材产地加工和饮片炮制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厘清古今“干”法的应用情况,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和《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为线索,对古代和现代“干”中药材和饮片的“干”法、“干”程度的判断方法和“干”的目的 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干”法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中“曝”法,古代的“干”法名称共计29种,存在多种异名同义词;按照操作方法和操作条件,“干”法可以分为将中药置于日光下、非日光下、加热、非加热四类操作方法;现代主要采用干燥、烘干、晒干、低温干燥、阴干、晾干和暴晒等名称;古今多是通过感官经验和外观色泽、形态的改变进行中药“干”程度的判断;中药经过“干”法加工炮制后,可以达到避免中药发生变异现象,影响中药的外观色泽和内在药性,消除或降低中药的毒性,增强或改变中药的药性和药效,利于加工与粉碎的目的 。
  • 张文娟, 郑国银, 李霞, 彭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74-3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放射损伤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一种病症,目前中医对其尚缺乏规范的认识。因其具有外袭性、起病急、热象明显、易伤阴动血等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其属于中医温病范畴。而引起急性放射损伤的电离辐射则应为一种温热毒邪,又因其具有独特的地方,故将其命名为电离辐射毒。电离辐射毒发病条件单一,致病暴烈,易直中中焦与肾精,毒邪若盛则机体损伤严重,治疗困难,甚至形成恶性病变。文章深入探讨了电离辐射毒的概念和致病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运用中医药对其进行防治。
  • 仁增平措, 索朗巴珠, 旦增曲培, 顿珠, 嘎务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76-3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催泻疗法是藏医古籍《四部医典》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疗法至今应用于藏医临床实践中。文章通过前期诊察、服药方法、泻药弊点、泻药利点4个部分详细阐述了催泻疗法的内容,推广其理论与实践方法。《四部医典》所记载的催泻疗法内容丰富,治疗治病种类繁多,实践环节详细明了,为藏医治疗疾病的独特疗法,将其疗法安全有效地广泛推广于临床实践当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 临床报道
  • 陈爽, 张丽霞, 解晓斌, 宿蕾艳, 边忠华, 张绿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80-3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明目三通法干预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6~13岁低度近视患儿256例。采用前瞻性、分层、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屈光度较高眼为准进行分层(-1.00 D<SE≤-0.50 D和-3.00 D≤SE≤-1.00 D),再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128例,236眼)和治疗组(128例,235眼),对照组予健康宣教及散瞳验光(-3.00 D≤SE≤-1.00 D患儿予配镜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明目三通法(耳穴压丸、梅花针循经叩刺、穴位贴敷),均连续干预6个月。结果: 干预后近视进展控制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3个月后,-1.00 D<SE≤-0.50 D治疗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优于对照组(P<0.01,P<0.05),其中治疗组在干预后双眼调节灵敏度提高(P<0.05);-3.00 D≤SE≤-1.00 D治疗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P<0.01);对照组调节灵敏度显著提高(P<0.05)。干预6个月后,-1.00 D<SE≤-0.50 D治疗组裸眼视力、屈光度、调节灵敏度优于对照组(P<0.01,P<0.05),其中治疗组在干预后调节灵敏度提高(P<0.05,P<0.01);-3.00 D≤SE≤-1.00 D治疗组裸眼视力、双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优于对照组(P<0.01,P<0.05),其中治疗组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P<0.01)。对比3个月和6个月结果,发现干预6个月后青少年患者调节功能明显优于3个月。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明目三通法对控制近视进展、减缓近视度数增长有积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调节功能,且远期疗效更佳,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周以皓, 冯斯峰, 董旭, 王东岩, 施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87-3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功能整合角度观察并探索不同捻转手法对健康受试者全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 将4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再按照不同的捻转频率,分为120 r/min组、180 r/min组、240 r/min组,每组10名。针刺得气后按不同手法行针,对照组仅针刺不予手法操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针刺感受,基于fMRI和独立成分分析(ICA)比较全脑功能连接差异。结果: VAS结果显示,除沉重感外,各组酸感、胀感、麻感、痛感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A结果显示,行针后,120 r/min组受试者眶部额上回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减弱,180 r/min组受试者额内侧回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减弱,240 r/min组受试者颞中回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对照组全脑功能连接无显著性变化。与对照组比较,120 r/min组受试者在距状裂周围皮层局部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减弱,180 r/min组受试者在中央旁小叶局部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增强,240 r/min组受试者在颞上回、楔前叶、额上回局部全脑功能连接强度减弱。结论: 不同捻转手法对受试者的针刺感受和全脑功能连接影响存在差异,初步预测了不同的捻转手法可能通过介导不同脑区的神经功能活动从而发挥不同的针刺疗效。
  • 冯卫星, 牛丽芸, 贾妮, 张慧, 原晓阳, 王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92-3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姿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66例帕金森病姿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脱落2例)和观察组(33例,脱落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药(多巴丝肼)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督调衡”针刺法治疗,上述治疗为西药每天服用,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每周6次,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表(PDQ-39)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UPDRS-Ⅲ、PDQ-39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BBS、UPDRS-Ⅲ、PDQ-39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20/31)(P<0.05)。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姿势障碍,能够有效阻止病情发展,延缓慌张步态的发生,从而减少跌倒的风险,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余祖年, 杜曜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196-3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自拟三黄冰芒散在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0年12月—2022年6月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就诊的140例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消痹凝胶贴膏外敷治疗,试验组采用自拟三黄冰芒散外敷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评分、疗效、炎症因子水平[血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68/70)和87.14%(61/7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UA、ESR、IL-1β及IL-6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皮肤瘙痒、疼痛等过敏反应。结论: 自拟三黄冰芒散应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更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反应,抑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优越且安全性良好。
  • 李天发, 张玉, 高华, 王二争, 胡玮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00-3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温通除痹汤联合针灸对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8月阜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8例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温通除痹汤+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周。对比中医症状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面部神经功能(H-B)评分、临床疗效、面神经肌电图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主症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次症肌肉酸痛、鼓腮/耸肩不对称、味觉减退、耳鸣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FDI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FDIS评分、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47/49)显著高于对照组77.55%(38/49)(P<0.01)。治疗后观察组电位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温通除痹汤联合针灸治疗风寒阻络型面神经炎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肌电,安全可靠。
  • 夏雪园, 孙麦青, 张甜甜, 张康洁, 曹会云, 卫岚, 靳晓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04-3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温肺方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性因子白介素(IL)-13、IL-33、免疫球蛋白E(IgE)的影响。方法: 92例肺气虚寒型ECRSwN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行鼻内镜手术后,对照组予西药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温肺方。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鼻内镜积分、相关炎性因子含量变化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鼻内镜积分、相关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肺方通过调节机体炎性因子水平,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鼻腔黏膜及纤毛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症状,降低ECRSwNP术后患者复发率。
  • 洑寒莹, 戈鑫霞, 李雅琦, 李思祺, 过伟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08-3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观察柴胡加龙牡汤治疗情志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热郁少阳型情志病(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患者124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予柴胡加龙牡汤加减,对照组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结合患者个体采用相应西药,疗程均为12周。采用倾向评分法将两组患者进行匹配,最终46对匹配成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PSQI、中医证候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愈显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愈显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PSQI分值以及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P<0.05),其改善心烦/紧张惊惕、乍寒乍热/ 形寒身热、胸满闷、口干苦、纳差等症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柴胡加龙牡汤治疗情志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抑郁、焦虑、失眠程度,改善热郁少阳证候。
  • 赵玉华, 杨进, 李陈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13-3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0年6月—2022年4月就诊于重庆市中医院的69例原发性RLS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中西结合治疗组,各23例。治疗前后进行国际不宁腿综合征评分量表(IRL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中西结合组IRLS和PSQI总分显著降低(P<0.05),中药治疗组改善不宁腿严重程度和日间功能效果最佳(P<0.01)。3组受试者治疗后ISI、SAS、SDS评分均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中西结合组[86.96%(20/23)]较西药对照组[60.87%(14/23)]显著升高(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加味芍药甘草汤及盐酸普拉克索片联合使用治疗原发性RLS优于单用西药,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龙婷婷, 龙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18-3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康复治疗结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于十堰市郧阳区中医医院确诊的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2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变化情况、总体疗效、治疗前后上下肢FMA评分。结果: 两组在接受治疗2、3个月后,研究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治疗1、2、3个月后,研究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0.01);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干预,对提高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恢复能力有积极意义。
  • 韩文华, 展立芬, 江钰, 鄢天涯, 朱墨豪, 谌瑶, 付中应, 刘未艾, 刘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21-3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调枢通胃”理论指导下的针刺疗法治疗血虚肠燥型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血虚肠燥型脑卒中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在内科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的基础上,针刺组采用“调枢通胃”理论指导下的针刺疗法,穴取百会、内关、支沟、天枢、三阴交,留针30 min,得气后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7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药物组口服生血通便颗粒,每日1次,每次10 g,7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便秘临床症状积分以及血清胃动素(MTL)、P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便秘积分及SS、VI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MTL、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针刺组患者治疗3周后便秘积分及SS、VIP水平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MTL、SP水平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治疗1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药物组为60.00%(1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显著高于药物组73.33%(22/30)(P<0.05)。结论: 基于“调枢通胃”理论的针刺疗法对血虚肠燥型脑卒中后便秘疗效显著,短期内疗效与口服生血通便颗粒相当,坚持治疗后疗效优于口服生血通便颗粒,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MLT、SP、SS、VIP水平有关。
  • 克热木江·买买祖努库, 玉苏甫·买提努尔, 努尔买买提·孜亚吾东, 米尔佧米力·麦麦提依明, 热甫哈提·赛买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27-3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色坎库尔蜜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就诊的195例RA患者。在RA诊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色坎库尔蜜膏治疗,10 g/次口服,每日两次,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和临床观察量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抗CCP,以及临床观察量化指标显著改善(P<0.01)。结论: 色坎库尔蜜膏治疗RA效果较佳,其机制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控制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从而降低骨质破坏发生和发展。
  • 冯丹青, 程悦蕾, 束家和, 张彦博, 韩植芬, 周利红, 赖优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30-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清脂消岩方干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水平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伴高脂血症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芳香化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脂消岩方,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观察血脂、中医证候评分、肿瘤指标、安全性指标。结果: 治疗组血脂治疗总有效率93.75%(30/32),显著优于对照组84.38%(27/32)(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P<0.01),治疗组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TC、LDL-C、APo-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30/32),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22/32)(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值(P<0.01),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糖类抗原153较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清脂消岩方能改善绝经后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和中医临床症状。
  • 陈志霞, 冯淑仪, 陈惠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6): 3235-3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萆苓止带片治疗脾虚湿盛证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的疗效,并从生殖道微生态和炎症因子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021年11月—2022年9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的单纯性VVC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与治疗组均予克霉唑栓剂外用,治疗组联用萆苓止带片口服,疗程7 d,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7 d和停药7 d时患者真菌转阴率、阴道清洁度、中医证候积分、舒适度评分,并检测生殖道微生态和血清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人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7 d和停药7 d时真菌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及舒适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VVC患者生殖道微生态α多样性等与健康组存在差异,以Pseudomonas(属)和Lactobacillus iners(种)变化最显著,治疗组治疗后可恢复部分生殖道微生态。结论: 萆苓止带片治疗脾虚湿盛证VVC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真菌转阴率、改善症状和舒适度,对生殖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