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8-01
  

  • 全选
    |
    述评
  • 杨丞玮, 赖新梅, 魏佳, 肖雯迪, 房盛懿,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873-3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预测模型因其对疾病诊断和预后具有预测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决策、医疗质量管理及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医整体观念和预后思想对预测模型研究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价值。文章挖掘中医思维对预测模型构建的意义,并从研究设计类型、预测因素筛选、数据偏倚以及建模方法等角度,探讨限制中医预测能力发挥的因素。高质量的中医学预测模型研究,应从中医思维出发,完善研究设计,严格筛选预测因素,将整体、动态、个性的特点融入预测模型研究。
  • 孙粼希, 王珂, 周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877-3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刺麻醉为不适宜使用麻醉药物的患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微创、非药物的选择。随着科技进步、循证医学兴起,针刺麻醉从术中应用扩展到了整个围术期的应用与实践,该领域研究也迎来发展转型的契机。然而,针刺麻醉的实践体系欠规范、传承方式滞后、研究质量不精等问题成为阻碍其国际化的挑战。笔者通过梳理当前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境和潜在的机遇,进行反思,提出了规范研究体系、加强学术交流、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信息化宣传策略。希望能够为加快针刺麻醉国际化、科学化发展提供参考,对推动针灸学和传统中医的整体进步起到积极作用,进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 付华, 郝嫣然, 罗薇, 陈波, 赵天易, 陈泽林, 郭义, 赵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881-3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中医药标准化对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已经发布的中医药地方标准涵盖了各地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是对中医药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也为推动地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中医药地方标准的发展也存在各省市发展不均衡、体系尚不成熟以及中医药地方标准间的分类模糊、命名不严谨等问题。未来应注重加强中医药地方标准顶层设计,探索构建中医药地方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制修订方法学研究,并加强中医药地方标准的解读与宣贯推广工作。
  • 牛倩倩, 李秀惠, 童光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885-3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优势病种评价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中西医协同诊疗优势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其相关概念及评价方法仍不明确。文章就前期肝胆病优势病种评价工作基础,围绕中医优势病种内涵、优势定位、优势作用、评估要素、优势证据内容及评价方法、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优势病种评价流程。
  • 论著
  • 石翎笙, 贺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889-3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历法模式是开展《黄帝内经》运气理论验证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根基与前提。《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历法以六十甲子干支表达天地气数变动节律,主要包括以干支纪日表达“天道六六之节”的年内气数变动节律和以干支纪岁表达“运气相合”之三十岁气数变动周期两层面。《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历法采用四分历的历法模式,属于阴阳合历。其阳历部分以$365\frac{1}{4}$日为岁实,以“二十四气”为基本阳历结构,着重建立了“年内六步气位划分模式”,成为三阴三阳之六步客气等理论展开的主体历法框架;其阴历部分以$29\frac{499}{940}$日为朔策,以十二朔望月为基本阴历结构,用以表达月亮的朔望周期,不直接参与六步气位起止时位的划分,而主要参与指导对五运六气实际气化状态的判断。
  • 田合禄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895-39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梳理考释得知,经脉有两套体系,十二经脉本源于先天形体十二脏腑,主形体营气循环流注十二脏腑;十一经脉本源于后天天地阴阳“天六地五”数,主肺天脾地摄入气味化生营卫血气神以灌溉滋养形体组织。由于脾胃居中主四肢手足,故十一经脉皆起于手足腕踝,五输穴起于肘膝以下。脾胃为土地,所以地之阴阳木火土金水五行在脾土。经脉既是通行输布后天营、卫、神的通道,也是邪气侵犯人体的通道。少阳三焦相火生脾胃土而主脾胃阳气,故四肢为诸阳之本,十一经脉起始于诸阳之本的四肢手足,其实质是少阳三焦为“十二经脉之根”,“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的少阳三焦。
  • 刘玉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02-39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中包涵着丰富详实的症状病机阐释,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进行研读,提炼总结其中症状病机阐述的精华。主要包括生理现象的机制阐述以及其转变为症状的机制探讨;情志变化与情绪反应的症状病机阐述;同为病名的症状病机探究;脏腑特殊对应关系的症状病机探讨;根据时令阴阳变化解释症状机制等内容。对《黄帝内经》症状病机思辨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于加强经典理论研用和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 吴小丽, 吴娇娟, 刘宇, 张静, 张琳, 高辛瑜, 刘清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06-39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后世对“节”“交”“会”的认识有失原义,不利于学者对穴位的认识及临床对针灸调气的重视。以经释经,结合后世文献,认为穴位包含结构和功能两重概念,而“节”“交”“会”是构成穴位的结构基础,不赋有穴位的功能,故不等同于穴位,但可作为定取穴位的标志。而“神气”是区别节之交会与穴的关键。气是穴位的重要组成要素,是针灸气至的前提条件,提出气的改变是节交会病理变化的基本病机,治宜索节调气。
  • 蔡妍, 白星, 柯雅妮, 徐超, 陈滨海, 姜涛, 戴立思,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10-3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伤寒杂病论》蓄血理论探求“独藏瘀毒”理论的内涵,启发临床治疗。文章从《伤寒杂病论》的蓄血理论出发,探寻“瘀毒”与“独处藏奸”、蓄血理论间联系,挖掘“独藏瘀毒”的理论内涵,并结合《伤寒杂病论》中运用蓄血理论和“独处藏奸”辨证论治的相关论述,阐释“独藏瘀毒”临床意义。从蓄血理论与瘀毒理论出发,发现瘀毒发病的前提是蓄血,而蓄血临证多有“独处”,这与瘀毒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具有相似性,提出“独藏瘀毒”理论,进而结合《伤寒杂病论》中运用“独处藏奸”和蓄血理论辨证论治的相关论述,细致分析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抵当汤、下瘀血汤中反常的脉症及其反映的病机与相应治疗,为后世“瘀毒藏奸”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当出现病证难以明确、辨证不易统一的情况时,需要着重关注独处是否存在“独藏瘀毒”,为疾病治疗之关键,明辨审慎“独藏瘀毒”理论,对临床正确诊治大有裨益。
  • 李坤宁, 陈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15-39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津液链”是指人体各类津液之间具有相互连接、相互转化的链性关系,这一概念是对人体津液系统整体性的高度概括。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注重分析人体各类津液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其灵活、巧妙地贯穿于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之中。文章运用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从指导疾病诊断、判断治疗宜忌、推测疾病传变、启发治疗思路4个角度对津液链理论在《伤寒论》疾病辨治中的应用进行初步阐述,以期对中医津液理论发展与仲景学说的研用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 王也民, 杨新栎, 刘辰昊, 刘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19-3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所治证属本虚标实、上热下寒,其组方结构由甘温补中、升阳散郁、寒凉泻火三部分形成。研究发现李东垣治阴火之法与其如出一辙。故文章通过对阴火的内涵及治法原则、麻黄升麻汤方义及与李东垣治阴火代表方关联性等内容的讨论,认为李东垣阴火理论的形成与麻黄升麻汤之间具有一定继承发展的联系性。
  • 严兴科, 叶钰娟, 王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22-39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郑氏针法享誉海内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流派之一。流派奠基者郑毓琳先生创立针刺“热补”“凉泻”法和“郑氏家传八法”等独特针灸术;其子郑魁山先生继承家学,传承创新,总结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针刺治病八法”,创新发明“温通针法”“过眼热”“透胛热”等特色针法,疗效卓著,善治疑难杂症,构成了流派的针法核心和精髓,在国内外颇有盛誉。文章梳理总结了郑氏针法流派的起源和奠基、形成和创立、传承和发展历程以及流派的主要针法特色,以期为推动甘肃郑氏针法流派的传承、弘扬做出贡献。
  • 李焱昌, 盛晓黎, 钟强, 华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27-3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冉氏内科流派是中医传承历史中独特的一支,它传承历史悠久,传承脉络清晰,传承背景正统,融合宫廷御医体系及四川中医药流派特色,流派代表性人物冉雪峰先生、冉先德教授在中医学界享有盛名。文章梳理冉氏内科流派衍化内容,从家学传承、川派背景两个方面介绍冉氏内科流派传承特性。工作室通过研究冉氏内科流派学术思想,成功提炼“精方”学术理论,并从精修典籍、精辨医理、精准医疗、精粹方药4点进行剖析介绍。
  • 邱伟杰, 李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31-3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尝试解答简帛文献十一脉的数术,为“十一”之数进行祛魅。通过论述“天六地五”的形成和具体内涵,并结合《灵枢·阴阳系日月》《灵枢·经筋》篇的相关记载,探究十一脉和三阴三阳的关系以及数术“十一”的具体组成部分,最后简要阐释“脉”数术化的总体特征,探讨医家将解剖“脉”进行数术化成为“经脉”的实际意义。十一脉的数术和干支合用密切相关,其和十二经脉的数术内涵类似,都体现了古代循环往复的时空思想观念,数术作为一种表征时空状态的符号,在描述精微复杂之“脉”的生理状态时具有其独特的简便性和优越性。
  • 欧阳银, 陈博威, 曾繁佐, 刘英飞, 田丰铭, 徐雅倩, 易健, 刘柏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37-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小窝蛋白1(Cav1)/Notch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野生(WT)小鼠及Cav1-/-(KO)小鼠随机各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补阳还五汤(BHD)组,造模前7天予以脑内注射GFAP-EGFP腺相关病毒,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造模后给予药物干预21 d后评估补阳还五汤疗效,观察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情况,检测缺血侧皮质区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 与同基因型Sham组比较,Model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病理损伤明显,NeuN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与同基因型Model组比较,BHD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改善缺血侧皮质病理损伤,NeuN表达显著升高,EGFP-NeuN共定位显著增强,Notch1、Hes1以及DLL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与WT-Model组比较,KO-Model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缺血侧皮质损伤加重,NeuN表达显著降低,Hes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WT-BHD组比较,KO-BHD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缺血侧皮质损伤加重,EGFP-NeuN共定位减弱,Notch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能够促进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介导Cav1调控Notch信号通路有关。
  • 魏文健, 崔思远, 司雨平, 马国栋, 殷学伟, 李宗宏, 王琰, 郑伟, 徐杰, 刘月莉, 王敬毅, 徐瑞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43-39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升麻鳖甲汤干预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在调控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及促进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方法: 48只NSG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全方组、拆方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均经尾静脉注射KG-1a细胞建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全方组和拆方组小鼠分别予升麻鳖甲汤及其拆方药液灌胃,均灌胃28 d。持续监测各组小鼠生存状态、生存时间。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脏、脾脏、骨髓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骨髓细胞白血病1蛋白(Mcl-1)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表达水平。结果: 升麻鳖甲汤及其拆方较模型组能明显改善小鼠生存状态,延长小鼠生存时间(P<0.05),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水平升高,Mcl-1表达水平下降,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Mfn2、Opa1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全方组较拆方组趋势更为显著。结论: 升麻鳖甲汤干预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白血病细胞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Mfn2和Opa1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 刘宇婧, 陆璐, 潘家姝, 季光, 徐汉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49-39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汉黄芩素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结直肠癌(CRC)小鼠肿瘤发生的药效机制。方法: 分别建立APCmin+基因缺陷小鼠模型和AOM/DSS炎癌转化小鼠模型,并给予0.2%脱氧胆醇(DCA)饮用水进行造模,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汉黄芩素高、低剂量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隔日观察小鼠状态。处死小鼠后取结直肠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瘤组织F4/80、Mannose表达;TUNEL染色观察汉黄芩素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CA的干预显著促进了CRC的发生,而汉黄芩素可以显著减少结直肠癌肿瘤的体积(P<0.01),HE及TUNEL染色结果显示,DCA干预减少了肿瘤细胞凋亡,而汉黄芩素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DCA干预增加了小鼠瘤组织内F4/80、Mannose的表达,而汉黄芩素给药组小鼠瘤组织内F4/80、Mannose表达显著减少。LEfSe分析提示,经DCA造模后,瘤胃球-UCG-014属、相对丰度下降,拟杆菌、鼠杆菌、相对丰度显著上升。相较于模型组,汉黄芩素高剂量干预后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副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下调,伊雷杆菌属、瘤胃球-UCG-014属的丰度上调。KEGG富集结果表明,相关肠道菌落调控CRC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癌症通路、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结论: 汉黄芩素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DCA介导的结直肠癌的发生。
  • 梁建庆, 杨玉萍, 李金田, 李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58-3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SIRT3/AMPK/mTOR/HIF-1α信号通路探讨归芪益元膏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的干预效应及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复制Lewis肺癌小鼠模型。将造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中药组及归芪益元膏低、中、高剂量联合顺铂组,每组10只,药物干预13 d并记录其体质量。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各治疗组小鼠血清中TGF-β3、EGF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各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SIRT3/AMPK/mTOR/HIF-1α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5);经治疗后,归芪益元膏各剂量联合顺铂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GF-β3、EGF含量,肿瘤组织中Ki67、p-mTOR、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肿瘤组织中SIRT3、AMPK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其中归芪益元膏高剂量联合顺铂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归芪益元膏联合顺铂能够通过靶向调控SIRT3/AMPK/mTOR/HIF-1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其肿瘤的生长。
  • 张丹, 张喜, 倪家慧, 杨良俊, 刘伟, 潘华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64-3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焦亡治疗胃癌前病变(GPL)的机制。方法: 空白组小鼠常规饲养,造模组予以N-甲基-N-亚硝基脲(MNU)自由饮用隔日禁食法构建GPL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化瘀解毒方高、低剂量组和维酶素组,每组12只,分别进行干预后,HE染色、AB-PAS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RT-qPCR检测细胞焦亡相关指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X2、Ki67、F4/80表达情况及F4/80与NLRP3共定位情况。体外构建J774A.1焦亡模型,予健脾化瘀解毒方含药血清干预,观察细胞焦亡相关分子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GPL小鼠胃黏膜NLRP3、Caspase-1、GSDMD-N、CDX2、Ki67、F4/80表达显著升高(P<0.01),NLRP3与F4/80存在共定位现象,集中分布于黏膜层。经健脾化瘀解毒方干预后,上述分子表达下降(P<0.01,P<0.05),且NLRP3与F4/80共定位现象散在分布。体外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LRP3、GSDMD-N、IL-1β、IL-18表达升高(P<0.01),PI染色阳性细胞比例增加(P<0.01),健脾化瘀解毒方可减少上述分子表达(P<0.01,P<0.05),减少PI染色阳性细胞比例(P<0.01,P<0.05)。结论: 健脾化瘀解毒方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焦亡治疗GPL。
  • 刘芸, 徐天成, 孙笑, 顾铭烨, 余芝, 徐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70-3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内关穴区神经标志物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及内皮黏蛋白(EMCN)变化特征,探析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状态、药物/针药结合干预方式影响内关穴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西地兰组及针药结合组,除正常组30只外,其余每组10只。模型组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自然发展6周成慢性心力衰竭,不予治疗;西地兰组在模型基础上单次给药0.1 mg/kg,每周6次,持续4周;针药结合组则在成模后行左侧内关穴电针,参数为预电针30 min操作,电针参数为2 Hz,3 mA,每周6次,持续4周,给药同西地兰组。Vonfrey、激光多普勒、远红外温度计观察大鼠内关穴区及心脏状态变化,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内关穴区PGP9.5及EMCN表达,评价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状态、干预方式影响内关腧穴变化的关联性。结果: 模型组双侧内关穴及心脏体表投影区皮下血流减少(P<0.05);单纯使用西地兰可升高正常大鼠心脏体表投影区皮温及皮下血流,双侧内关穴区仅观察到皮下血流灌注率升高,皮温没有显著变化。而针药结合可诱导正常大鼠两侧穴区及心脏体表投影区域的皮温及微循环灌注显著升高(P<0.05),而双侧三阴交穴区并未察到类似现象;西地兰组及针药结合组均可以显著提升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及力竭时间,且针药结合组改变更为显著(P<0.05);针药结合组大鼠心脏组织中PGP9.5(P<0.05)及左侧内关穴区皮肤组织PGP9.5及EMCN表达显著增加,心脏组织中EMCN表达减少(P<0.05),且优于西地兰组(P<0.05)。结论: 内关穴局部状态受到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状态、不同干预方式等因素影响,且与心功能改善变化趋势一致;内关穴区的PGP9.5及ECMN可能是介导腧穴-靶器官相关联的潜在分子。
  • 马凤君, 刘桐, 李昕芮, 刘芳, 马玉侠, 高树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76-3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隔药灸脐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腹泻症状、内脏敏感性及结肠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1(TRPV1)、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隔药灸脐+TRPV1拮抗剂组。采用乙酸灌肠联合慢性捆绑束缚刺激建立IBS-D大鼠模型。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腹泻症状、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TRPV1、SP、CGRP蛋白及mRNA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泻症状、AWR评分以及结肠组织中TRPV1、SP、CGRP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隔药灸脐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且隔药灸脐组疗效优于隔药灸脐+TRPV1拮抗剂组(P<0.01,P<0.05)。结论: 隔药灸脐法可以改善IBS-D大鼠腹泻症状,下调结肠组织中TRPV1、SP、CGRP表达,有效缓解内脏高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TRPV1离子通道有关。
  • 韩聪, 高冉冉, 连梦慧, 申振, 王振国, 李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83-39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黄芪-丹参通过调控脂肪酸代谢改善环孢素A(CsA)慢性肾毒性的作用。方法: 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黄芪-丹参低剂量组、黄芪-丹参高剂量组及缬沙坦组,每组8只。以CsA 30 mg·kg-1·d-1灌胃建立CsA慢性肾毒性模型,造模时黄芪-丹参低、高剂量组组分别给予4.2、8.4 g·kg-1·d-1灌胃,缬沙坦组给予10 mg·kg-1·d-1。6周后观察小鼠肾功能相关血尿指标,HE、Masson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肾组织蛋白质测序构建黄芪-丹参干预下的肾脏蛋白表达图谱,并对高度富集的脂肪酸代谢相关通路及差异基因PPARαGKHmgcs2Plin2Degs1Agpat5Neu1Pck1进行筛选及验证。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下降、尿量较少,BUN、Scr、UACR、NAG、IL-6、MDA、FFA升高,黄芪-丹参干预后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小管胞质空泡化、扩张及萎缩,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生,黄芪-丹参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鉴定出PPAR信号通路等10条与脂肪酸代谢等密切相关的靶通路,脂肪酸代谢相关通路中的差异蛋白PPARαGKHmgcs2Plin2Degs1Agpat5Neu1Pck1均有较高的AUC预测性。与模型组比较,黄芪-丹参上调了PPARα、PGC-1α、Acox1的蛋白表达,下调了TGF-β1、Caspase3的蛋白表达,改善了肾组织凋亡、脂质累积及Ⅰ型与Ⅲ型胶原沉积。PPARα敲减后,PGC-1α、Acox1蛋白表达下调,TGF-β1、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肾组织凋亡、脂质累积及Ⅰ型与Ⅲ型胶原沉积加剧,黄芪-丹参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黄芪-丹参能够通过调控PPARα/PGC-1α/TGF-β1轴,改善脂肪酸氧化供能,减少肾组织凋亡、脂质累积及胶原沉积,改善机体炎症、氧化应激及脂质过载,保护肾功能。
  • 范丽妃, 郭玉琴, 林敏, 翁曼华, 鲁玉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89-3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合抵挡汤对尿酸性肾病(UAN)大鼠肾脏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PF级SD大鼠适应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别嘌醇组,补阳还五汤合抵挡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腺嘌呤(100 mg/kg)联合氧嗪酸钾(300 mg/kg)混悬液灌胃建立UAN大鼠模型,造模同时各给药组分别给予别嘌醇(5 mg/kg)和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高、中、低剂量(3.46、1.73、0.87 g/kg)灌胃,连续2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肾脏质量及肾脏指数等;检测血尿酸(SU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24h mAlb)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肾脏胶原阳性面积占比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组织CD6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自噬标志蛋白LC3-Ⅱ、Beclin-1、P62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P62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血清SUA、Scr、BUN及尿液24h mAlb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脏胶原容积分数(CVF)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CD68、α-SMA阳性表达面积显著增加(P<0.01),肾组织自噬标志蛋白LC3-Ⅱ基因表达与LC3-Ⅱ/LC3-Ⅰ比值均显著升高(P<0.01),Beclin-1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62表达显著降低(P<0.01),并伴尿酸钠盐结晶沉积和肾组织结构损伤等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高、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别嘌醇组及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高、中剂量组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血清SUA、Scr、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高、中剂量组尿液24h mAlb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各药物干预组肾组织病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剂量组更为接近空白对照组,别嘌醇组及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高、中剂量组CVF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CD68、α-SMA阳性表达面积和自噬标志蛋白LC3-Ⅱ基因表达与LC3-Ⅱ/LC3-Ⅰ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Beclin-1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62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合抵挡汤对UAN大鼠具有抗炎、抗纤维化的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LC3-Ⅱ、Beclin-1、P62异常表达有关。
  • 邸松蕊, 朱映黎, 李一芃, 热依塞·努尔买买提, 付祥郴, 王梓旭, 张建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3996-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附子对寒热不同证候一氧化氮(NO)/线粒体能量代谢信号通路变化差异,从药证相应揭示中药药性在不同证候状态下产生的生物效应机制。方法: 采用灌胃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建立虚寒、虚热证候模型。56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虚寒模型组,虚寒附子低、高剂量组,虚热模型组,虚热附子低、高剂量组,每组8只,连续给药14 d。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NO、活性氧(ROS)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心脏原代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和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心脏原代细胞Bcl-2、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虚寒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cAMP/cGMP降低,血清NO含量降低、ROS含量升高,心脏细胞ROS和MPTP水平升高,心脏原代细胞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虚热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cAMP/cGMP升高,血清NO和ROS含量升高,心脏原代细胞Bax和Caspase-9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虚寒模型组比较,虚寒附子高、低剂量组小鼠体质量、血清NO、体内外ROS,虚寒附子高剂量组血清cAMP、cGMP、cAMP/cGMP、心脏细胞MPTP、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等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P<0.01);与虚热模型组比较,虚热附子高剂量组小鼠血清NO降低(P<0.05)。结论: 从药证相应揭示辛热中药附子在不同证候状态下会产生明显的生物效应表达差异,其机制与调控NO/线粒体能量代谢信号通路差异有关。寒者热之,附子能够逆转虚寒证候小鼠的心脏细胞线粒体应激状态,反之,则会加重虚热证候小鼠心脏细胞的应激及凋亡的程度。
  • 曾萌薇, 潘东豪, 江铭倩, 许珈齐, 夏淑洁, 高碧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02-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和探讨代谢综合征血糖组分正常与异常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采集449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四诊信息,基于血糖组分将其分为血糖正常组与血糖异常组,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获取的症状进行分析,结合专业知识,提取常见的中医证素。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两组各获取17个公因子。经初步分析,病性证素涉及痰湿、火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等,病位证素主要有脾、肝、肾、心等,且两组的证素和症状分布具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 基于因子分析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对本病血糖组分异常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 武文杰, 郭睿, 颜建军, 张春柯, 王忆勤, 燕海霞, 马孝天, 张叶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1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脉象与心电特征融合在常见心血管疾病辨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ZY-Ⅱ型压力-心电多源传感器脉诊仪同步采集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脉象信号和心电信号并提取特征参数,运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各组特征参数组间差异;基于不同的特征组合构建不同的建模数据集,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辨识模型,并计算准确率、精确率进行模型性能比较。结果: 脉象特征h2/h1h3/h1h5/h1t1t3t1/T、t4/T、t5/t4w1w2w1/T、w2/T、P-RMSSD、P-SDNN和心电特征QRS时限、PR间期、心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脉象和心电特征融合的辨识模型,其准确率、平均精确率较基于脉象特征的模型、基于心电特征的模型分别提升了3.00%、2.81%和2.83%、2.89%。结论: 脉象和心电特征融合可提高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辨识率。
  • 林清, 陶然, 梁唯灿, 李一芃, 陈亚文, 吴范武, 王林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17-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鹿鞭的药性表征,探讨其四气归属。方法: 将健康雄性昆明小鼠8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11组:空白组,虚寒模型组,人参组,虚寒鹿鞭低、中、高剂量组,虚热模型组,西洋参组,虚热鹿鞭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每天下午分别定时灌胃氢化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制备虚寒、虚热模型,每天上午定时给予相应药物,空白组给予空白溶剂,连续14 d。于第14天给药后30 min测定各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于第15天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乳酸(LA)、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剖取大腿骨骼肌测定肌糖原含量、肌肉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以及P-AMPK、AMPK、SIRT1、PGC-1α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虚寒模型组比较,虚寒鹿鞭低、中剂量组体质量显著升高,虚寒症状有所改善,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增加,血LA含量显著降低,BUN、TC及肌糖原含量显著增加,肌肉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显著升高,肌肉组织P-AMPK/AMPK值、SIRT1、PGC-1α含量明显增加。与虚热模型组比较,虚热鹿鞭低、中剂量组体质量显著升高,虚热症状有所改善,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增加,血LA、BUN含量显著降低,肌糖原含量显著增加,肌肉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肌肉组织P-AMPK/AMPK值、SIRT1、PGC-1α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鹿鞭可以通过影响AMPK/SIRT1/PGC-1α通路调节肌肉组织能量代谢异常状态,进而双向调节小鼠虚寒及虚热状态,增强虚寒、虚热小鼠体力,故鹿鞭四气属平。
  • 林逸凡, 林诗铃, 陈涛, 林思荣, 林晨, 郑燕芳, 黄鸣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24-4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 MS)对牛黄清心丸(局方)中的胆汁酸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不同批次的牛黄清心丸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Thermo HYPERSIL GOLD柱,以0.1%甲酸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在负离子模式下分别进行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Full MS/dd-MS2)和平行反应监测(PRM)。采用SPSS和SIMCA软件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 从牛黄清心丸中共鉴定出16个胆酸类成分,在定量分析中,16个胆酸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7%~104.8%。层次聚类分析(HCA)将13批样品分为2类,样品S1~S3、S6、S7为Ⅰ类,样品S4、S5、S8~S13为Ⅱ类,与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一致;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胆酸、牛磺胆酸和甘氨胆酸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均>1,是引起产品质量差异的关键成分。结论: 所建方法能快速测定牛黄清心丸中的16个胆汁酸,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筛选出3个影响产品质量的差异性成分,为牛黄清心丸的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张凤婷, 韩舒, 许金凯, 李卫飞, 刘子琴, 王宏月, 包丽媛, 宋亮亮, 王靖, 杜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33-4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知母盐炙后化学成分转化以及滋阴降火作用增强的机制。方法: 首先采用HPLC法比较生知母和盐知母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结合模拟炮制实验进行验证,阐明炮制引起的化学变化;其次建立甲状腺素诱导的大鼠肾阴虚模型,评价生、盐知母及增量成分芒果苷治疗肾阴虚的效果。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药物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影响。结果: 知母盐炙后新芒果苷含量下降,芒果苷含量升高;在模拟盐炙新芒果苷单体及饮片中均出现了芒果苷色谱峰,证明盐炙可促使新芒果苷向芒果苷转化;生知母、盐知母和芒果苷均可治疗肾阴虚证,但盐知母和芒果苷治疗肾阴虚证的效果明显优于生知母,证明芒果苷是知母发挥治疗肾阴虚作用的活性成分之一;生知母、盐知母和芒果苷均能上调肾阴虚证大鼠PI3K、AKT、mTOR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芒果苷的作用明显优于生知母。结论: 知母盐炙后芒果苷含量增加,并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增强知母对肾阴虚证的治疗作用。
  • 吴颖, 李亚欣, 苏安宇, 杜锦顔, 冯祥和, 杜骏, 吴雪茹, 黄伟斌, 王利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40-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温性经筋通贴膏HPLC指纹图谱及其7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12批温性经筋通贴膏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照品确定盐酸小檗碱、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丹皮酚、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素和大黄素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借助SPSS 16.0、SIMCA-P 14.1等软件对12批温性经筋通贴膏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 12批温性经筋通贴膏指纹图谱共确定了32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并指认了7个成分峰,7种成分的线性关系均比较良好(R2≥0.9990),重复性、精密度、稳定性考察中的RSD均<5%,回收率试验按照已知含量的100%分别加入各对照品,回收率RSD均<5%;12批次温性经筋通贴膏7种成分含量范围分别在17.69~52.48,24.07~50.86,22.73~58.39,74.76~130.30,7.71~10.25,1.07~5.10,16.18~46.89 μg/g;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显示可将S5划分为Ⅰ类,其他批次为Ⅱ类,OPLS-DA共确定15个差异标志物。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科学、可靠,并结合了化学计量学,为温性经筋通贴膏质量控制及后期剂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 宿晓娟, 韩暄, 张沛颖, 叶河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46-4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视觉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PD)常见的临床前驱症状,与病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各医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眼部改变研究的逐步深入,表明其结构变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具有重要诊断和研究价值,但关于其中医病机鲜有论及。笔者分析肾虚血瘀可能是PD视网膜病变的根本病因病机,并据此提出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PD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思路。文章论述PD视网膜病变的中医病机及补肾活血法作用于“视网膜-脑轴”的中医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医药治疗PD新靶点提供参考。
  • 刘雁峰, 强若男, 江媚, 穆国华, 石玥, 梁嘉玲, 周雨玫, 郑志博, 李影, 邓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50-4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女性生育需求的增加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成为生殖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医大师肖承悰教授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独创“补肾气,通胞脉”之“二补助育汤”。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二补助育汤及其改良方能改善中医证候、激素水平,增加内膜血流,改善内膜微环境,纠正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内膜血管网建立与稳定,进而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效应机制涵盖干细胞因子、整合素αⅤβ3、同源盒基因10、自噬、血管生成及氧化应激等多个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通过作用于胚胎着床过程中定位、黏附、侵入3个环节,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调控作用。希冀为系统、科学地传承发扬燕京萧氏妇科的学术经验,提高临床妊娠率,助力中医药解决辅助生殖领域的难点问题,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 孟庆鸿, 曾凤, 胡一帆, 郑雨晓, 程发峰, 王庆国, 王雪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55-4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芪是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其扶正祛邪之效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章通过对《金匮要略》吴迁本与邓珍本方剂中黄芪用量的文献考证,提出其量效关系:在《金匮要略》7首含有黄芪的方剂中共有两种用量。用量为三两时主治无形邪气,主要发挥入里补虚、助阳开郁的功效;用量为五两时主治有形实邪,主要发挥走表驱邪、温阳实卫的功效。提示应充分重视《金匮要略》吴迁本的研究与使用;对于经方用量,应充分利用版本、他书异文等做好文献考证,为中医临床提供指导。
  • 李盼飞, 刘晨笑, 李海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59-4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杨守敬首次带回汉方医学著作后,拉开了日本汉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序幕。《皇汉医学》的翻译受到国内伤寒界的推崇,掀起了汉方医学传入的热潮。除汉方著作在国内出版外,汉方医学在报刊中的传播,日本汉方学者来华考察、组织编译社、举办汉方医学展览,以及中日之间的往来人员等因素共同促进了汉方医学的传入。汉方医学古方派反对玄理,追求实证,否定《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继承关系,以表里证候论“六病”,这些学术思想促进了国内伤寒学界对传统《伤寒论》治学方法的批判与扬弃。汉方医学的传入也推动了国内《伤寒论》版本的研究。《皇汉医学》引入西医学知识阐释《伤寒论》,这种中西汇通的学术创新为国内伤寒学术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论理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伤寒论》学术转型。
  • 曹晏齐, 翟盈盈, 俞若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69-4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学是一门以象思维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其通过取象比类的基本认知方法观察、分析、类比人体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概括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体质反映了人体的固有特质和个性特征,贯穿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是人体之“象”的根本及直观体现。借用象思维之集大成者《周易》的八卦三爻模型,笔者提出新的“体象”临床思维模式,将八卦三爻自上而下代表的“天-地-人”三才重新定义为 “表-中焦-体质”3个层次对个体进行分型诊断,以探索一种新的“体象”临床思维来简化和提高临床诊疗效率。
  • 李曼, 朱永旺, 姚博, 马文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73-4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所创立之新型中医理论——三部六病学说,其中三部六病之整体气血论是指每个局部是整体成比例之缩小,即每个局部包含了整体之全部信息,机体之整体性表现在气血,通过气血循行达成机体统一。在临证实践中,血府逐瘀汤证中体现行气活血,气血同调;当归补血汤证中黄芪体现益气养血,气血同源;补阳还五汤证中体现益气活血,气血互根。文章对中医气血之统一性理论加以分析,并对其所蕴含哲学基础等方面进行论述,纠正了长期以来“经络学说”脱实就虚的境地,使中医整体观念理论落实到“经脉气血”本质上,真正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 田传玺, 吕天宜, 郝瑞, 李敏, 仝小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76-4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脉肉筋骨”作为《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形体五体,与五脏、五脏脉、疾病传变、相关病证等密切相关,既是人体功能的生理基础,也是诊断邪气所在部位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此形成的“皮脉肉筋骨”五体靶位理论,可用于指导诊断五体病症。临床上在“皮脉肉筋骨”五体靶位理论的指导下,有助于把疾病的五体深浅层次和疾病不同阶段联系起来,深化对疾病时间和空间靶位上的认识,从而细化对五体(五脏)疾病的认识。从“皮脉肉筋骨”靶位认识药物和方剂,有助于细化对药物和方剂的认识。
  • 李婷, 阎兆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80-4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思邈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梦学理论,其《千金方》具体论述了梦证的论治特点。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与“梦”相关的论述颇多,从梦境、方药、诊治3个方面阐述梦证。孙思邈《千金方》论治梦证的特色鲜明,其认为梦境的产生和分类不离阴阳五行的虚实变化,在方药上重视同病异治,诊治上强调梦诊,善用六字诀调气疗梦,拓宽了梦证的诊疗思路。
  • 李志鸣, 周冉冉, 官庆烨, 侯鉴宸, 杨凤, 张艺, 邱月华, 陶晓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84-4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抵当乌头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篇,为治疗表里俱寒之寒疝经典方剂,历来对“抵当”二字的阐释争议颇多,方中乌头剂量亦有阙如。文章综合运用版本学、训诂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金匮要略》现存5个主要版本和中医古籍中与此方相关文献,认为“抵当”二字当为衍文,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外台秘要》中讹误的记载,在条文中增补了“抵当”二字,但并未出注;乌头剂量为五枚;附方乌头汤与乌头桂枝汤药物剂量、煎服法各异,因宋代煮散风尚,将汤剂改为散剂时,二者药物组成相同,北宋校正医书局故而将其列为一方,这种较大的改动使得宋代及其之后的不少医家将两方相混淆,两方也逐渐淡化了各自的主治特点。
  • 临证经验
  • 严诏琦, 李可可, 徐义峰, 肖航, 熊少斌, 张文强, 刘良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88-4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医大师洪广祥提出“气阳虚弱,痰瘀伏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核心病机,其中“痰瘀伏肺”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夙根,急性期以“痰瘀”标实为主,内外诸邪引动为因。洪广祥认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时应注重四诊合参,通过望痰色、闻咳声,首辨寒热;审肌筋、查咽部,“巧”祛痰瘀;对于痰瘀俱实、气道壅塞严重者,法以“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危重患者,当虚实并治,防止传变,整个治疗过程中又贯以“治肺不远温”的学术思想。
  • 陈文霞, 丁樱, 闫永彬, 李向峰, 刘晓, 李芳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91-4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敏性紫癜以皮肤型多见,且易反复发作,治疗较为棘手。国医大师丁樱教授认为,对于本病而言,所见部位既是皮肤,则属脾肺;所见疾患既是斑、点,则属血分,即与卫气营血及心肝肾相关,今以丁教授临证三则验案,揣其思路,认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主要有3种证候,临证从以下3个阶段论治,初发而见风热伤络者,以银翘散加凉血化瘀止血之品;猝发而见血热妄行者,以犀角地黄汤加化瘀养血之药;久发或反复发作而见阴虚血热者,创清热止血颗粒,三方虽证候不同,亦有相兼者,随证变法,可合而用之。
  • 陈楷今, 沈建新, 金敏, 刘小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95-4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颈椎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目前西医治疗包括手术、牵引、药物等方面,但并不能治愈该病,且复发率高。笔者在跟随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学习中,领悟到浊毒会对人体脏腑经络造成严重损害。虽然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椎间盘退化和周围组织结构改变密切相关,但李佃贵教授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浊毒内蕴。在临证中,李佃贵教授以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健脾化湿、行气活血、滋补肝肾等治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从浊毒角度来探讨颈椎病的治疗,以期能为颈椎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 钟东君, 艾金凤, 刘炽, 沈宝贤, 严明荣, 刘茂琳, 康旭,(指导:禤国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098-4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镇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禤国维教授善于运用重镇药治疗皮肤病,并熟知其药理作用,其对重镇药的创新使用和探索,拓宽了重镇药的使用范围,为临证运用重镇药治疗皮肤病提供了切实可靠的经验。文章简要介绍了重镇药的源流,并通过分析牡蛎、珍珠母、龙骨、龙齿、石决明、磁石、石膏等常见重镇药的性味归经、功用特点、配伍应用、药理研究等方面的特色,总结禤国维教授运用重镇药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并介绍医案1则。
  • 叶晟桢, 陈明岭, 肖敏, 艾儒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03-4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肤溃疡是临床诸多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周以上未愈者称为慢性皮肤溃疡,其治疗是医学领域的棘手难题。中医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显著优势,川派皮科名老中医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有丰富的经验,认为慢性皮肤溃疡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毒、腐、瘀、虚”是其基本病机,提出扶正祛邪、首重脾胃、分期论治、内外同治、中西合治等治疗原则,强调贵在坚持,方见成效。文章总结川派皮科名老中医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证经验。
  • 高国建, 姚梅龄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06-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诸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湿疹、哮喘、抑郁症以及癌肿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临床诊疗中发现,这些疾病不少由表证失治、误治造成的。究其原因是医者对表证认识不够清晰,在外邪初犯人体或表邪未解时,未能及时驱邪外出,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文章从“失表”原因、表证概念、“把住表证关”的历史源流和临床意义,并结合1例哮喘医案,系统阐述“把住表证关”在内科杂病治疗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治疗“失表”的内科杂病提供有益借鉴。
  • 聂云梦,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11-4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归属于中医的噎膈、胃脘痛、反胃、伏梁、癥瘕、积聚等范畴。胃癌术后患者的调治策略并未形成统一共识,基于胃癌的“瘀”“毒”“郁”病因病机理论源流,结合现代胃癌术后疾病特点,张光霁教授创新性提出“瘀毒郁”互结关键病机,以化瘀解毒、行气开郁、扶正固本为主,辅以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理念,灵活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症状、睡眠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获得了较好疗效,特整理说明以期对胃癌术后患者的调治提供借鉴。
  • 杨帅, 周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15-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癌前病变(GPL)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积极治疗对防止胃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周斌教授治疗GPL经验丰富,从动态思维出发,提出“因虚生积”理论,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失调”是其发生根本,“痰瘀滞聚、毒损胃络”是其进展渐阶,“天年衰损、伏络成积”是其癌变的关键;根据阶段病机特点,认为“健脾养胃、调和气机”是其治疗根本,“祛湿化痰,散瘀解毒”可逆转病情进展,“通络消积、固本防变”是截断其癌变的关键。文章基于“因虚生积”理论对GPL全病程的中医病机动态演变及辨治进行系统总结,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 王相钧, 丁秀芳, 马先军, 龙贻弘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19-4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伤寒钤法特色诊疗法近现代主要由泰山地区几代中医人进行了梳理与挖掘,2023年获批为山东省泰安市传统医药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诊疗疾病方法是通过一套推演法则,如根据患者出生年干支和发病日干支来推求病位病性,得出病-证-方,然后再参合望闻问切进行选方加减用药。临床实践表明钤法诊疗推演体系具有诊断疾病精准、处方用药简单、疗效显著、疗程短等优点。因此,伤寒钤法推演体系方法可行,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值得我们挖掘、传承并推广。
  • 王培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23-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主要围绕王氏在经典文献基础上进行探索及临床实践,形成王氏尺肤诊断特色。介绍了尺肤诊断法5种基本诊疗法与“位”“象”结合,以及诊疗的相关具体操作及临床运用。尺肤诊断学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诊局部知整体”的全息对比合参诊断法,将尺肤、掌指、经络、爪甲与诊寸口脉搏有机融为一体的诊疗方法,以尺肤分配脏腑形身定病位,审尺肤、掌指、经脉、爪甲色泽形态变化配合诊寸口脉动定病性,“位”“象”结合,色脉尺合参,多局部(尺肤、掌指、经脉、爪甲)多层次(骨、脉、筋、肉、皮)全方位地、最大限度地获取五脏六腑反映于外的生理病理信息,从而充分、辨证、合理地运用各种诊察过程中的生理病理信息,作出最佳治疗选择;使中医学达到“能合色脉,万举万全”的特有的、辨证的“神用无方”的学术境界;拓展了中医学的诊断范围,是中医诊断学的补充和完善,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及临床指导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林熙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28-4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源于南少林的林氏骨伤疗法,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是我国近代十大骨伤流派之一。林氏骨伤疗法的鼻祖是骨伤名医林达年,林氏中医骨科对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的诊治有着独到之处,对骨折的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秘验方内外治及练功康复等治疗手段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林氏骨伤疗法特有的正骨手法,如触摸、拨伸、持牵、按压、提托等,已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将对林氏骨伤疗法的起源、学术体系、临床应用及改进进行简述。
  • 董幼祺, 董继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33-4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小儿具有“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病理特点,董氏儿科以“推理论病,推理论治”学术思想为指导,制定小儿膏方考虑周全,具体分析,辨证施膏,立法力求平稳。文章介绍董氏儿科运用膏方调治小儿厌食验案5则,强调辨证当与辨体、辨病相结合,选方用药须切合小儿生理病理之特点,临床疗效显见而稳定。
  • 孙丽平, 林海娇, 戎萍, 马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36-4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融教授根据小儿抽动障碍的部位与症状,司外揣内,探究内在病机,以五脏为关键,以病因为主线,巧妙地将病因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以“肝为核心,三焦分治”的辨治思路:上焦治风,中焦治痰,下焦治虚,从理论依据与临证方药两方面阐释小儿抽动障碍的三焦分治法。
  • 林淼慧, 严航, 林运霞,(指导:陈学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40-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了陈学奇教授应用清热化瘀法治疗痛经的临证经验。陈学奇教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从“热”的角度出发认识痛经,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以“气血不足、肾虚”为发病基础,“热”为关键病因,“瘀热互结”为主要病机。治疗时以扶正补虚、益气补血养肾为基础,善用“清热化瘀”大法通络止痛,并结合周期治疗,兼以调和气血、顾护脾胃,助患者气血调畅,通而不痛,疗效颇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临床辨治痛经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许冰蕾, 曹晓静,(指导:王小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4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本病的发病机制未明确,具有诊断容易而治疗困难的特点,为妇科疑难病。王小云教授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针对本病提倡“内外同治,标本兼顾”“心身同治”,用药轻灵精炼,辨证善抓主要矛盾,内外同治,中西联合,采用多种综合疗法辨证施治,疗效显著。文章总结王小云教授的临证心得,以飨同道。
  • 李东滔, 郑广达, 鲍艳举,(指导: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49-4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癌性疼痛是造成癌症后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花宝金教授指出,癌毒既不同于一般的痰、瘀等病理产物,是癌性疼痛的主要原因;癌毒易入络生瘀,形成“瘀毒互结”,是癌性疼痛的主要病机,贯穿于癌性疼痛发生发展始终。临床从瘀毒论治癌性疼痛取得较好疗效,治疗中贯彻整体辨证,谨守病机,顾护正气,局部辨病,立化瘀通络、抗癌解毒之法,分期而论,各有侧重,为临床治疗癌性疼痛提供借鉴和思路。
  • 李江伟, 陈惠媚, 姚小磊,(指导:彭清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52-4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彭清华教授从肝脾论治细菌性角膜炎的临证经验。将细菌性角膜炎分为肝经风热型、肝经湿热型、脾虚气弱型、气血不足型进行辨证施治。在治疗用药方面,将明目退翳药贯穿始终,最常使用清肝泻火药,其次是疏散风热药、清热利湿药、补益脾气药和益气养血药。善用新制柴连汤、龙胆泻肝汤、益气聪明汤、八珍汤配合明目退翳药加减治疗,倡导整体观念。
  • 王乐, 张耀夫, 赵进喜, 洑晓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56-4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首都名中医赵进喜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工作,在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三阴三阳体质学说”,创建了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赵进喜教授临床治疗中发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多见于厥阴体质之人,常因热伤气阴致肝失调达、肝火伤阴,或年老体虚,阴虚阳亢、虚阳浮越所致。治疗中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辨证选方用药,常选用经验方平肝定眩方、驯龙定眩汤加减进行治疗。
  • 洪鑫淼, 杨柳清,(指导:衡先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60-4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医学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手术的治疗方式,把焦点放在甲状腺局部,总体效果不尽人意。衡先培教授基于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甲状腺功能亢症形与神俱的病因观、心肝同病的病机观,及天人合一的治疗思路。创二主五辅辨治法,临床分为心肝火旺、心肝阴虚两个主要证型,并结合心神不宁、肝气郁滞、气郁生热、瘀滞生热、筋络痹阻5个次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文章结合临床病案介绍衡教授上述诊治甲状腺功能亢症的学术思想。
  • 陈婧, 叶超, 梁晋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64-4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郭维琴教授对血脂异常、脂肪肝等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西医诊断有所不同,但从中医角度上看,均可从“血浊”立论进行治疗。“血浊”既是代谢相关疾病中有害产物蓄积的重要病理产物,也是引起一系列与血液运化和运行异常相关的重要致病因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郭维琴教授传承发展燕京名医郭士魁教授的医学思想,承古创今,认为“血浊”的病机特点与气、血、痰、瘀密切相关,可以总结为“根于气、行于血、伴于痰、终于瘀”。治疗应以益气化痰、疏肝活血法为总纲,还需注意日常防护,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文章附郭维琴教授运用益气化痰、疏肝活血法治疗“血浊”验案一则。
  • 王粟实, 赵安业, 王红伟, 闫志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68-4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了马若飞老师临床常用的6种针刺方法包含体针、头皮针、电针、拨针、穴位注射和带针活动后再推拿,进而从病理分型、不同症状和部位方面分别阐述了马老针刺施治经验。马老总结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功效在于激发大脑潜能,及改善提高运动功能,其中发挥激发大脑潜能者主要为头皮针,改善提高运动功能者则为体针。马老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特点常在局部肌肉的起止、中间共分4点进针,采用透刺法,目的充分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不随意运动型则重视针刺“颈夹脊”“背夹脊”等诸夹脊穴,目的使脊髓上下通路得以改善疏通。另外尤为重视因长期痉挛、应激反应所致患儿背部为主条索状物、挛缩块的治疗,马老称其为“恶性通道”,严重者可采用拨针术将其拨离分解。
  • 衣永航, 马玉侠, 马凤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74-4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树中教授深耕针灸临床与教学三十余年,对于针灸临床辨证及诊疗有独到的见解。高树中教授认为针灸临床辨证有其鲜明的特点,强调在辨病、辨证诊治的同时,更要注重辨经诊治;治疗则需要根据辨证的结果采用通经、通络或通关之法,以达通经络、行气血、调脏腑、和阴阳之目的,从而治病求本。高树中教授“三辨与三通”学术思想为针灸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对针灸临床诊疗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 洪昆达, 万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77-4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吴炳煌教授单穴妙用治疗疑难杂症,包括山根穴治疗偏头痛、失眠及癫痫持续状态;太阳穴治疗头痛、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面神经麻痹、麦粒肿等;素髎穴运用于昏迷抢救、癃闭、顽固性夜尿等;蝶腭穴治疗变应性鼻炎;涌泉穴治疗三叉神经痛、肝阳上亢引起的巅顶头痛、头晕、失眠、心房纤颤、癔症等;孔最穴治疗慢性咯血等;隐白穴艾灸治疗阳虚型崩漏;膻中穴割治埋藏患者自体异部组织指甲片治疗支气管哮喘;耳穴(眼区)治疗假性近视等眼疾。
  • 崔一鸣, 崔一然,(指导:崔景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81-4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之所病,百病之始”,治病必先调神。脑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气血经络活动的主宰。崔景林在临床中常采用三棱针头部刺络放血,崔氏银针针刺风府、风池及第5、4夹脊穴(心俞、厥阴俞),调神醒脑、活血通经。夹脊穴可调理脏腑、疏通经脉,调神后使用崔氏银针针刺夹脊穴:疏风解表通二便,使邪有出路;辨证论治调脏腑,使脏腑功能趋于正常。治神调脏使神安脏和,阴平阳秘,病安从生。
  • 吴松, 何晓茹, 唐宏图, 刘建民, 李佳, 黄伟, 王静芝, 陈松, 卢威, 付伊萌, 梁凤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85-4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整理王华教授著作、讲座以及医案,挖掘其针灸治未病学术思想。王华教授认为针灸在提升人体正气、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王教授擅长运用具有强壮保健作用的穴位以激发和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在实际临床操作中,首提穴位针刺预处理的概念,以此提前调动和激活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以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同时,创立“双固一通”针灸法,旨在固本培元、疏通经络气血以调脏腑功能。此外,王华教授在腧穴配伍理论方面,提出了标本配穴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针灸治疗的效果。
  • 许琦, 李泰标, 郑丁炤, 谢洪武, 吴心虹, 何毅琪, 林友益, 卢胜春, 宋正茂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88-4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痿独取阳明”为中风偏瘫的中医重要治则。中风偏瘫具有筋急而挛(筋痿)及肌肉无力(肉痿)两种肢体失用的“痿”的表现。卢胜春依据运动解剖学及生物力学原理提出针刀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可取阳明之外部位,以间接作用于阳明经筋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如根据拮抗肌平衡主动肌原理,松解胸大肌附着点,有利于促进手阳明经筋的上抬手臂功能;如根据最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激活腘绳肌,有助于改善膝过伸,从而缓解腿部足阳明经筋的痉挛而上抬腿部;如根据核心肌群稳定的机理,激活躯干背部核心肌群,促进腹部足阳明经筋分布部位的腹部核心肌群稳定。以上“治痿间取阳明”可用中医的“从阴引阳”及调节阳明经筋气血解释。文章引用病案举证说明。
  • 邢赛伟, 唐胜强, 张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92-4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梳理张杰教授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认识,总结其运用此理论辨治内科杂病的经验。张教授认为“阳化气”与“阴成形”有机统一、动态平衡,才构成了人体的形与神俱,才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机理,基于此提出“阳气为重,脾阳为本”“重视气化,阳贵乎通”“阴凝之物,渐而成形”“阳气用事,阴渐不足”的病理观;在治疗上根据阳虚、阳郁、阳化气太过的不同,分别采用温阳以促气化、通达阳气以促气化、益阴和阳的治法;并用“阳化气、阴成形”理念指导临床应用,文末附肺结节案、抑郁症案、甲亢案三则。
  • 宋鲁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196-4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医、现代医学两方面论述了寸口脉五色八卦疗法形成的过程和机理。本疗法源于阴阳五行、五脏、五色的关系和寸口脉与后天八卦的关系,以及现代颜色和光学对机体的影响而形成,又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寸口脉不仅是一个诊病和诊证的信息输出窗口,还是一个通过五色调理脏腑气血治疗疾病的输入窗口。
  • 思路与方法
  • 李琳, 姚明利, 石薪暖, 刘玥芸, 姜幼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00-4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归纳分析现代医学常用焦虑症模型的分类、构建原理、方法和优缺点,焦虑症相关中医证候,总结中医病证结合焦虑症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评价策略,并以慢性束缚应激-肝郁气滞证焦虑症为例,从模型构建原理、造模方法及工具优化、模型评价体系和模型应用角度,探讨病证结合焦虑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和优越性。最后,针对目前病证结合焦虑症动物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新的展望,以期为中医药基础研究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提供思路。
  • 林方政, 祁冀, 曾小龙, 侯宇, 陈树东, 叶思婷, 詹吉恒, 李永津, 郭达, 林定坤, 刘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06-4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手法治疗作为中医骨伤科治疗膝关节病筋骨失衡的重要方法,探究其生物力学机制以及对其疗效进行定量化、客观化分析,有助于提高中医骨伤科膝关节病非手术疗法领域地位。目前传统的筋骨辨证分型无法很好与现代解剖、生物力学接轨,导致手法疗效机制阐释不清、筋骨辨证思想无法体现等问题。文章从膝关节的“筋、节、骨”分型入手,整合手法治疗靶点与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参数,探讨手法治疗膝关节病的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 刘琪, 王广军, 郭义, 李艳伟, 付疆疆, 樊泽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13-4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和总结经络腧穴检测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目前,经络腧穴检测发展中存在着经络腧穴的特异性不明确、技术水平不足、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差、方法技术和设备的稳定性差、仪器发展尚不成熟、临床实用性不够强等问题。经络腧穴检测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发创新,多技术相结合、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结合,增强其临床实用性,推进其标准化进程,从而促进经络腧穴检测的应用和发展。
  • 刘藏妹, 王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18-4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旨在通过整理服药饮食禁忌相关的古今文献与研究成果,明确其研究内容,探寻饮食与疾病的关系、饮食与药物的关系,并就饮食禁忌中食物相克的观点,对常见的相克的食物进行了引证分析。同时梳理古今文献,针对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并总结问题,并提出可能性的持续探索方向,包括文献考证方向、“辨体-辨病-辨证”个性化饮食指导以及饮食科学普及等。以期能够为饮食禁忌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为临床与生活提供合理的、科学的饮食指导。
  • 标准与规范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21-4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彭艳斌, 魏绪强, 王珂, 周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26-4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刺麻醉,作为一种中西医结合产物下的新型麻醉方式,其有着适应性广、安全实惠、不良反应少等优势。随着麻醉技术的成熟,针刺麻醉也从单纯的术中应用拓展到围手术期全程,在临床工作有着重要位置,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查阅近期相关文献,从针刺麻醉的类型、穴位选取、频率强度、机制研究及临床手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概括,总结分析针刺麻醉在现阶段存在的优势及缺陷,并提出相应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 张艳宏, 王兵, 杨金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29-4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刺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每种疾病的留针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临床上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一直尚无定论,而不同医生针刺治疗不同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也是各有心得。文章回顾了既往专门以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为核心进行的临床试验,内容涉及小儿脑瘫、颈肩腰腿痛、肥胖、中风后遗症、面瘫病、神经痛、失眠、消化不良、痛经等病症,梳理并分析了不同病症留针时间的研究设计、方法、结果和结论,总结出不同类型疾病的留针时间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给予临床的启示,以期为临床实践与科研思路提供参考。
  • 余芳倩, 张海燕, 李聪, 陈裕, 李声, 符文彬, 罗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35-4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疾病,约1/3的患者同时伴有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对IBD患者疾病活动度、病程和预后有直接影响,这可能与肠道中的微生物构成和代谢影响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和发育有关。针刺对炎症性肠病与情绪障碍共病具有良好疗效,其内在干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针灸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神经及迷走神经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文章尝试从以上机制着手,探讨针刺治疗IBD与情绪障碍共病的可能途径。
  • 孙诗琪, 刘路, 周梦荻, 刘一, 孙铭声, 赵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40-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病变或疾病引起的疼痛,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为表现,使用常规镇痛药治疗效果不佳。针刺能够显著缓解NP症状并改善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中枢敏化是NP发生和维持的重要环节,胶质细胞激活后诱发“胶质细胞增生”同时释放相关介质诱发疼痛,参与了中枢敏化过程。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调节等特性的内源性细胞因子的总称,能通过介导胶质细胞激活促进中枢敏化诱发疼痛。文章从“干扰素-胶质细胞-中枢敏化”途径出发,阐释NP的发病机制,并从针刺或能对干扰素进行调控的角度,探析针刺治疗NP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 石琳, 王银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45-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巨刺法相关理论及操作细节,使巨刺法的定义更加全面,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文章以“巨刺”为主要检索词,在《古籍数据库》中检索古代文献,在中国知网等电子期刊和图书数据库中检索现代文献,参考公众号推文。将收集到的资料分两大方面进行概述:以理论溯源为重点(包括文献发展规律、对名称的理解、理论依据、适应证) 操作细节探讨作为创新点(以操作部位和取穴为重点)。得出巨刺法是以脉诊为前提,痛点对侧的十二经别为操作部位,多角度思路取穴(以平衡针取穴和董氏奇穴为代表),长针深刺得气以校正人体阴阳而祛邪,擅治痛症的一种针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取穴方法。
  • 唐秀松, 赵心怡, 黄安, 方刚, 玉华, 庞宇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48-4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壮医特色针灸疗法是壮医外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壮医脐环穴针灸疗法、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壮医“8”字环针法、壮医火针疗法4种壮医特色针灸疗法进行概述,同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笔者发现壮医特色针灸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观察,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笔者认为系统性地开展壮医特色针灸疗法基础研究非常有必要,并应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其内在机制以推动壮医特色针灸疗法的进步。
  • 保琼楠, 银子涵, 李雅琴, 张欣悦, 夏嫚泽, 陈正红, 姚瑾, 钟婉琪, 吴可欣, 张振勇, 梁繁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53-4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刺是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D)的有效手段,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有助于为针刺干预AD的中枢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文章综述了近10年针刺干预AD的fMRI研究文献,从研究设计、分析方法及响应脑区/网络等方面进行归纳并总结,发现静息态fMRI采用低频振幅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法,观察针刺后的脑功能变化,任务态fMRI观察针刺时出现的脑区激活。AD患者的响应脑区有扣带回、额下回、额中回、额上回、颞中回等,响应脑网络包括默认模式网络、额顶网络和视觉网络。但当前针刺干预AD的fMRI研究设计较单一,分析方法较局限,今后仍需拓展研究策略以深入探索针刺干预AD的中枢作用机制。
  • 周航, 许辉, 周运峰, 王峥, 郭娟, 李婉玉, 陈晓静, 马亮亮, 杨露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57-4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疼痛是膝骨关节炎(KOA)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同时会引起局部关节障碍,这也使得KOA成为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KOA疼痛影响因素复杂,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其与外周、中枢及生物力学失衡相关。故笔者查阅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推拿干预KOA的机制研究,拟从外周、中枢及生物力学角度去探讨推拿干预KOA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诊治KOA提供思路。
  • 宋和平, 史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61-4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燥证是发生于以我国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感受燥邪为主要病因,以口鼻、咽喉、肌肤干燥和干咳、烦躁等各种不适症状为特征的复合型中医证候。文章系统梳理西北燥证理论源流,阐述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和证候表现,总结西北燥证微观机制研究进展及临床观察与病例对照研究的发现,思考西北燥证相关的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 杜清, 周小梅, 钟钰, 申盼, 叶明方, 黄小英, 管咏梅, 杨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64-4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辛味中药是中医上应用广泛的一类中药,主要分布于解表药、化湿药、行气药等中药中,多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特性,常用作痹证的治疗。现代研究表明,辛味中药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为其中的挥发油,其能够通过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治疗痹证。文章对辛味中药治疗痹证的物质基础与功效内涵、分类情况、传统应用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辛味中药治疗痹证提供参考。
  • 王菲, 王亚丽, 冯震震, 邓汉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68-4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是中枢神经系统第二大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紊乱所导致的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可以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传导到大脑,可能会导致PD的发病。现在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中医药调节肠道对治疗PD具有多种优势,可以有效改善PD患者的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索肠道影响PD发病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对中医药从肠道论治PD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PD的相关研究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 姜琦, 许前磊, 郭会军, 桑锋, 李鹏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72-4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滋病腹泻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其病程长、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了此类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艾滋病腹泻的发生与异常分泌的TNF-α激活RIP1/ComplexⅠ通路、肠黏膜屏障受损,菌群结构失衡相关。泻痢康胶囊能调节TNF-α分泌,修复肠黏膜屏障,调节菌群结构,减少CD4+T淋巴细胞的持续耗损,促进免疫机能修复。文章浅析泻痢康胶囊治疗艾滋病腹泻的作用机制,以期丰富其科学内涵。
  • 李娜, 李秀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77-4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的“癌毒”学说及程海波教授的“癌毒病机理论”等,笔者进一步发现“癌毒”与基因突变在各自生成、诱导恶性肿瘤发生,促进恶性肿瘤发展的特点,以及对疾病转归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都极具相似性,因此笔者尝试提出:传统医学角度的“癌毒”与现代医学角度的基因突变很可能是同一类致病因素在不同探讨体系的区别呈现。文章将分别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对“癌毒”与基因突变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就目前针对这两种致癌因素开展的相关治疗作出部分总结,以期能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治疗癌症体系的交流融合提供思路及依据。
  • 石百超, 常惠, 王宇, 冯佳兴, 吴效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82-4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育龄期女性中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慢性低度炎症在该综合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常用的治疗药物虽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PCOS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生殖和代谢障碍,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同时也面临药物依赖性和不良反应等诸多问题。因此一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重要的临床需求。迄今为止,中药天然产物在纠正糖脂代谢、改善激素分泌紊乱、减弱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等发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和潜力。鉴于此,文章对近年来中药天然产物生物碱、多酚和黄酮类,以及萜类和醌类干预PCOS慢性炎症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PCOS提供参考。
  • 研究报告
  • 赵京博, 徐爽, 赵沛涵, 任沁怡, 钟相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91-4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匮要略》记载了“胞阻”这一病名,历代医家多以“胞阻”之名解释“胞阻”之实,并以此阐释病机、指导治疗。然而,“胞阻”之名存在异文和争议。经考察,得出以下结论:①“胞阻”为“胞漏”之误名,以“胞阻”之名解释“胞阻”之实的论述不可信;②852—960年当为讹误发生的上下限,且很可能发生于《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成书年代,即932—960年;③该讹误对后世学术和临床影响颇深,在阅读后世医籍及交流临证体会时,应对讹误之记载和论述有所分辨。
  • 胡晶, 庄爱文, 李晓寅, 江凌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94-4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癖”病名最早见于《中藏经》,属儿科疾患。考释字义可知“乳”有生产、乳房、乳汁等意;“癖”有积聚、积块、隐匿等意。北宋《太平圣惠方》首次明确了“乳癖”概念,表示为小儿乳哺失调所致的病证,症状表现为胁腹部结块、不欲进食、逐渐消瘦等,此时病名中的“乳”字意为乳汁,实乃病因。明代时“乳癖”病名演变出新的疾病概念,指代为生于妇人乳房的肿块类疾病,此时病名中的“乳”字意为乳房,实乃病位。鉴于“乳癖”病名在历代医籍中存在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情况,文章通过考证“乳癖”病名的源流及沿革,发现“乳癖”病名经历了从儿科乳癖到外科乳癖的演变过程,即“乳癖”在明代以前单指儿科病证,后于明清时期同时指代外科、儿科病证,至现代已成为外科乳房肿块类疾病的专属病名。
  • 季强, 孟玺, 杨金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298-4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用药引是入于外用药方的丸、散、膏、汤中,以贴、摩、点、揩齿、淋洗、浸、搨渍、滴灌的方式随外用药方同用。外用药引在方中占比轻,剂量小,药味少,但在协同提升整首药方药力,反佐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或制约暴烈药性以及黏附患处、缓释药效方面,都直接、间接地为提高疗效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圣济总录》所载385首外用方使用外用药引,既有单一药引使用形式,也有因治疗需要而多种药引联合使用的形式。研究外用药引的使用规律对现代临证提高外用药方功效具有重要指导及借鉴意义。
  • 李文飞, 郑丰杰, 孟庆鸿, 李楠, 陈泽霖, 曾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01-4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学界将宋校本《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视作唐本《伤寒论》,认为其系孙思邈所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伤寒论》的面貌。文章通过考察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千金翼方》的方法与内容、主校者孙奇的知识背景及其整理张仲景三书的理念原则及方法程式,结合孙思邈编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体例及张仲景在唐代的学术地位,提出唐本《伤寒论》经孙奇校改,已非原著旧貌。提示既往对于唐本《伤寒论》的断代,以及基于此所提出的版本特点与文献价值,均应予以重新审视;对于宋以前《伤寒论》的版本流传情况,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 张卫, 杨应战, 王嘉伦, 曾子玲, 宋浩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05-4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历史与系统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中药药味的标定原则进行探讨,指出:中药药味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宋以前本草典籍中所记载的药味基本上是以口尝为主进行标定与修改的。北宋末年《本草衍义》的出现,标志着中药五味的“口尝药味”正式向“理论药味”过渡。理论药味则由于其推导理论的不同主要分为五行属性反推、毒性反推、以类相推和功效理论反推4种具体标定方式。中药药味的标定应同时标注“口尝药味”和“理论药味”,口尝药味的标注应以主流权威性的本草著作《嘉祐本草》中记载的药味为主要参考文献。理论药味应主要参考宋代以后本草文献如《汤液本草》《药品化义》《本经疏正》等书籍,理论药味的标注一定选择有明确理论来源的药味,并注明其相关理论及对应的主治功效。文章最后以香附(莎草根)为例对其药味进行标注示范。
  • 王珏, 刘琪, 张潇予, 李竹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12-4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培元定喘汤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JAK1/STAT6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培元定喘汤对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模型组、布地奈德组、培元定喘汤组应用卵清蛋白(OVA)雾化及激发的方式建立哮喘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及血清中IgE水平;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q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IL-4、JAK1、STAT6、Arg-1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Arg-1和CD163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肺组织IL-4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布地奈德组和培元定喘汤组病理特征明显减轻;布地奈德组和培元定喘汤组BALF中IL-4、IL-5、IL-13及血清中Ig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中IL-4、JAK1、STAT6、Arg-1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Arg-1及CD163表达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中IL-4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结论: 培元定喘汤可以通过抑制IL-4/JAK1/STAT6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从而达到治疗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
  • 刘巍, 熊兴江, 刘红旭, 王阶, 褚福永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17-4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补肾降压方对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D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血管紧张素(Ang1-7)/Mas轴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对高血压肾损害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DS大鼠48只,随机分为低盐(LS)组、高盐(HS)组、缬沙坦(Va)组和补肾降压(BS)组,每组12只,LS组喂以0.4%低盐饲料,其余3组喂以8%高盐饲料,不同饲料喂养3周后每日按照2 mL/100 g灌胃,连续给药8周。给药前后测量收缩压,酶法检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及血浆中AngⅡ、Ang(1-7)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肾脏组织,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肾脏ACE2、Mas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给药后,与LS组比较,其余各组收缩压均明显升高,尿mAlb、尿β2-MG及24 h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浆AngⅡ升高,Ang(1-7)降低,肾脏ACE2、Mas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与HS组比较,Va及BS组各时间点收缩压降低,尿mAlb、尿β2-MG及24h尿蛋白定量降低,血浆AngⅡ降低,Ang(1-7)升高、肾脏ACE2、Mas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 补肾降压方平稳降压,改善尿蛋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CE2/Ang(1-7)/Mas轴从而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系统活性相关。
  • 买鹏宇, 梁明坤, 朱闽, 彭杰, 张禹姝, 张燕华, 杨柳芸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22-4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前列消汤通过白细胞介素6(IL-6)/Janus激活激酶2(JAK2)/信号转导激活因子3(STAT3)通路调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AP)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 将雄性SPF级C57BL/6小鼠180只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AG490抑制剂),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复合因素制备EAP湿热证小鼠模型,以前列腺湿重指数、HE评估模型,Western Blot、RT-PCR检测EAP小鼠前列腺组织IL-6、糖蛋白130(gp130)、JAK2、STAT3、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视黄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白细胞介素17A(IL-17A)、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前列腺湿重指数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单核、炎症细胞浸润及腺泡细胞壁增厚、腺腔结构紊乱,各药物组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小鼠前列腺的炎症浸润程度,前列消各剂量组干预效果以高剂量组最为显著;与EAP组比较,除前列消汤低剂量组RORγt蛋白外,前列消汤各剂量组显著下调IL-6、gp130、JAK2、STAT3、SOCS3、RORγt、IL-17A、Foxp3蛋白及mRNA表达(P<0.01,P<0.05)。结论: 前列消汤通过IL-6/JAK2/STAT3通路抑制EAP炎症反应,进而改善EAP小鼠前列腺病理结构及自身免疫反应功能。
  • 王洪双, 方芳, 赵晨晨, 高兰君, 王筝, 钟艳, 王香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27-4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通过抑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膜穿孔蛋白E(Caspase-3/GSDME)介导的巨噬细胞焦亡对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组、益赛普组、益气活血通络方组,每组9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予以UUO造模。加治疗过程14 d后取材行HE、Masson、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F4/80与GSDME的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SMA、Vimentin、Collagen Ⅰ、Caspase-3、GSDM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肾小管扩张、萎缩、炎症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增多;α-SMA、Vimentin、Collagen Ⅰ、Cleaved Caspase-3、GSDME N-端(GSDME-N)、TNF-α表达显著升高,F4/80与GSDME双重染色共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UUO组比较,各治疗组肾小管损伤程度明显改善,胶原沉积减少,F4/80与GSDME的双重染色表达明显减少,α-SMA、Vimentin、Collagen Ⅰ、Cleaved Caspase-3、GSDME-N、TNF-α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方可抑制TNF-α/Caspase-3/GSDME介导的巨噬细胞焦亡改善肾纤维化。
  • 高玉亭, 赵彩虹, 肖冰, 刘进, 郝慧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32-4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防己黄芪汤(FHD)通过Notch1通路减轻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中的机制。方法: 采用牛Ⅱ型胶原溶液和完全弗氏佐剂/不完全弗氏佐剂建立CIA模型,FHD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进行2.2、4.4、8.8 g·kg-1·d-1的FHD干预,每周检测关节炎评分和足关节肿胀度。Masson染色观察关节组织病理形态;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10和IL-17表达;qRT-PCR检测关节和脾脏Notch1、Jagged1、Hes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关节和脾脏Notch1、Jagged1、Hes1和Notch胞内结构域(NICD)蛋白,免疫组化评估关节Notch1、Jagged1、Hes1和NICD的阳性面积。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FHD中、高剂量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及足关节肿胀度降低(P<0.01),关节破坏减轻,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17降低(P<0.01),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升高(P<0.01),关节和脾脏Notch1、Jagged1、Hes1蛋白和mRNA及NICD蛋白表达降低(P<0.01),关节Notch1、Jagged1、Hes1和NICD的阳性面积减少(P<0.01,P<0.05)。结论: FHD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恢复炎症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发挥抗关节炎的作用。
  • 项洁, 熊俊, 徐绍忠, 廖凯, 周海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37-4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s-fMRI),通过局部一致性(ReHo)和功能连接(FC)分析,探讨艾灸原发性痛经(PD)患者热敏态穴位的即刻中枢响应机制。方法: 选取公开招募的20例经过热敏探查三阴交穴具有热敏灸感的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艾灸前后的rs-fMRI数据,进行ReHo分析和以脑岛为种子点的FC分析并比较艾灸前后差异。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MATLAB 2013b平台的RESTplus 1.2和SPM 12。结果: 艾灸热敏态三阴交穴后辅助运动区的ReHo减低。与左脑岛的FC减低的脑区有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中央后回。与右脑岛的FC减低的脑区有距状裂周围皮层、舌回、枕中回、枕下回、枕上回、中央旁小叶、辅助运动区、中央后回、中央前回。结论: 艾灸PD患者热敏态三阴交穴产生了显著的即刻效应,辅助运动区局部一致性、SMN-脑岛功能连接、枕叶-脑岛功能连接的改变可能是其重要中枢机制。
  • 孙莹, 马玉聪, 范丽洁, 张宇, 张拴成, 贺明, 杜惠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42-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生物学标志物及相关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内异症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痛经组)、健康女性(正常组)为研究对象,每组8例。采集各组受试者月经周期第2天的静脉血浆样本进行蛋白提取、胰酶酶解,采用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差异表达蛋白,采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功能注释、关键信号通路富集等。结果: 内异症组与正常组共筛选出180个差异表达蛋白,痛经组与正常组共筛选出219个差异表达蛋白。经交集比对后,得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相关差异表达蛋白83个,其中50个蛋白下调,33个蛋白上调。GO富集分析筛选到Wnt信号通路的正调控、平滑肌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到PI3K-Akt信号通路、糖代谢、黏着斑、糖酵解等信号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及拓扑参数分析显示纤维连接蛋白1(FN1)、磷酸丙糖异构酶1(TPI1)、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转醛醇酶1(TALDO1)为核心差异表达蛋白。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调节核心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代谢、免疫、血管生成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迁移、黏附、凋亡、侵袭等细胞功能有关。
  • 颜冬梅, 卢文滢, 徐玲霞, 姜宜妮, 陈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49-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补骨脂抗骨质疏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去势大鼠模型,以骨密度、血清骨钙素(BGP)、骨形成蛋白-4(BMP-4)、雌二醇(E2)、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Ca2+、P3+含量为指标,研究补骨脂不同炮制品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盐炙法盐炙补骨脂可使血清中E2、BMP-4、ACP、Ca2+含量显著增高(P<0.01),BGP、ALP含量显著降低(P<0.01),补骨脂经过盐炙可增强其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结论: 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选择以盐水炙补骨脂有一定科学依据。
  • 单鑫, 向东阳, 陈璟, 吕志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53-4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芡壳多酚通过炎症因子抑制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腋下注射LLC细胞建立小鼠皮下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芡壳多酚(6、12 g/kg)和5-氟尿嘧啶(20 mg/kg)。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TUNEL凋亡染色、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评估小鼠肿瘤的形态、炎症环境、CD4+和CD8+T细胞浸润以及NLRP3炎症体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芡壳多酚可以有效抑制肿瘤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P<0.01,P<0.05),改善肿瘤组织中炎症环境,增加CD4+、CD8+T细胞浸润(P<0.01,P<0.05),提高小鼠抗肿瘤免疫力,下调NLRP3、Cleaved-caspase-1/Caspase-1、ACS和IL-1β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 芡壳多酚可能通过NLRP3/IL-1β信号阻碍NLRP3炎性体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免疫细胞募集,拮抗肺癌的免疫抑制,从而抑制小鼠皮下肿瘤的作用。
  • 毕齐茂, 郝小慧, 刘莉莹, 贾雯靖, 陶吉红, 毕宏涛, 赵晓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57-4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川西獐牙菜中环烯醚萜苷抗炎活性组分快速高效的提取纯化工艺。方法: 以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獐牙菜苷3种环烯醚萜苷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和Box-Behnken优化提取工艺参数。筛选大孔树脂柱填料,对环烯醚萜苷组分进行纯化富集,并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 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次数2次,提取时间60 min,液料比46 mL/g,乙醇浓度73%,提取温度50 ℃;在该条件下3种环烯醚萜苷的得率为0.47%。筛选得到DM301大孔树脂柱富集纯化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富集的组分中环烯醚萜苷总含量可达62.30%。结论: 建立了川西獐牙菜环烯醚萜苷活性组分的最佳提取和分离纯化工艺,提高了活性组分中环烯醚萜苷含量和药材利用率。
  • 隋凯丽, 胡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63-4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滇产迷迭香中鼠尾草酸(CA)最佳提取条件和最佳采收期,为滇产迷迭香质量检测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Elite-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5%磷酸溶液,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83 nm,柱温:30 ℃。对CA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外标法对滇产迷迭香不同采收期C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对CA的提取条件进行研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溶剂为90%乙醇,粒径为100目,料液比为1∶60,超声2次,超声时间5 min,超声功率为120 W;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滇产迷迭香不同季节中CA的含量,结果显示CA在秋冬季节的含量较高,春夏两季相对较低;10月份含量达到最高,可达6.02%。结论: 为迷迭香中CA含量测定提供一种高效的供试品液制备方法,并为滇产迷迭香的采收提供参考。
  • 王宇航, 陈颖, 夏铭徽, 庄艺, 孔心甜, 谢舟煜, 刘芙蓉, 周明飞, 吴云川, 孙建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67-4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验证推拿对阿片类药物性便秘(OIC)的干预作用,观察推拿对OIC大鼠模型肠道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β-抑制蛋白2(β-arrestin2)、μ-阿片受体(MOR)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OIC组、OIC+推拿组、TRPV1阻断剂组、OIC+TRPV1阻断剂+推拿组,每组10只。采用吗啡持续注射制备OIC动物模型,通过顺时针摩腹进行干预,观察其干预作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肠道组织中TRPV1、β-arrestin2、MOR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与OIC组比较,OIC+推拿组大鼠粪便颗粒数、粪便湿重、粪便含水量均显著改善(P<0.05,P<0.01);推拿可以上调OIC大鼠肠道组织中TRPV1的表达(P<0.05);OIC+推拿+TRPV1阻断剂组的大鼠粪便颗粒数及粪便含水量增加(P<0.05),但粪便湿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推拿可以缓解OIC;推拿对OIC动物模型肠道组织中TRPV1、β-arrestin2、MOR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 王启航, 韩梓逸, 熊益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72-4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程汉简》医学文献是浙江地区首次发现的出土医学材料,亦是汉代疫病视野下乌程地区因时因地因人的医学大发展的集中体现。汉代气候变迁,疫情卷席,《乌程汉简》亦有相关记述:信牍简177记载了乌程衙署医生吕广参与疫情防治;医药简270载有以攻下法治疗温病大便不通证的医案两则;医药简269载医方一首,推测可治疗“寒湿疫”。依据传世医学文献对其拆方分析:一为温下方药,与《千金翼方》中所载“调中五参丸”相似,意在以通下法治疗瘟疫;二为痰饮咳喘方药,即《金匮要略》“十枣汤”与“己椒苈黄丸”之合方加减,提示“寒饮射肺,宣降失司”的肺部病机;三为风寒湿痹方药,体现了两汉气温骤降的时代气候特点及乌程地区湿邪为病的地域特征。
  • 庞仲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76-43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独立守神”是《黄帝内经》上古真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核心理论和功法。“独立守神”是一种功法,更是一种境界。读懂《黄帝内经》,需炼“独立守神”。文章详细论述“独立守神”功法的步骤和要点。“提挈天地”是“独立守神”肢体有形的一套动作,百日筑基,炼精化气。“把握阴阳”是“提挈天地”动作的延伸,双手合十,阴阳和合。“呼吸精气”不是表面呼吸,自然辟谷,才能呼吸精气,炼气化神。“独立守神”是守光,看不到光就守一;要闭关守神,炼神还虚。“肌肉若一”,成金字塔,完成“四炼”,达到天窟常开、地户常闭状态;境界已到炼虚合道,若现若隐,若有若无,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 徐呈超, 李金玲, 刘光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82-4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巨刺”源于《黄帝内经》,是古代刺法“九刺”中的一种,经言“八曰巨刺,左取右,右取左”。针刺经脉,左右交叉取穴为其独特之处。沿古至今,巨刺在针灸临床中疗效显著,尤其是沉疴痼疾。但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巨刺虽临床应用广泛,但缺乏对其理论的系统探讨,且常易与缪刺相混。因此,文章基于《黄帝内经》,从巨刺的渊源、理论依据、操作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对巨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为医者提供思路和灵感,为其临床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 罗本华, 邓淑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85-4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释生成补泻运用于泻初补正纳支法的实操方法。基于十二经脉病证虚实,结合提插补泻或捻转补泻的基本操作,行生成补泻方法,即按十二经脉或络脉的浅深分层,在相应五行数的分层数内,在生数层施针刺提插或捻转补法,成数层施针刺提插或捻转泻法,或生数层行五行生数次数的补法,成数层行五行成数次数的泻法,或五行数的分层数内只行五行基数次数的行针手法;再结合纳支法经穴开阖时辰,于时辰初刻段施生成补泻的泻法操作,于时辰正刻段施生成补泻的补法操作,对不盛不虚之证于经穴开阖时辰于五行分层数内行五行基数次数的行针手法。文章提供了适用十二经脉虚实病证,结合生成补泻方法的一种创新泻初补正纳支法的实操方法。
  • 陈路, 王学东, 宋晓香, 刘艺, 刘子健, 赵晋莹, 周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87-4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时间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五运六气、营卫气血运行等规律,探究人体生理病理与自然界时间节律之间关联性的学科,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养生保健中。针刺疗法的作用与时间因素紧密关联,其时-效关系影响着针灸临床疗效,当前研究多集中于探究针刺疗效与时间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但仍存在参数设定不规范、样本量不足、缺乏机制研究等问题。文章基于中医时间医学,从针刺择时治疗、行针时间、留针时间、间隔时间、针刺疗程等方面归纳和总结当前中医时间医学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更全面地认识针刺疗法结合时间医学的重要性,拓宽针灸临床诊治思路,为针灸标准化发展提供借鉴。
  • 赵耀, 张朴, 种文强, 赵娴, 张宁, 刘奇, 吕沛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91-4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络诊察是通过探索经脉循行体表的病理改变与疾病发生的相关规律,以协助医师诊疗疾病方法。传统经络诊察方法主要有审、切、循、扪、按;诊察内容包括诊脉和诊皮肤。现代经络诊察方法多样,以王居易经络诊察法为主,在人体生殖、运动、消化等系统及其他特殊疾病中均有应用。通过经络诊察法可提高医生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病经、病穴、病期及其相关性的认识,指导针灸临床。文章就经络诊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思路。
  • 官宏, 张学成, 贾红玲, 张永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94-4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齐鲁针灸是齐鲁医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齐鲁医派针灸类书籍、期刊文献的挖掘和梳理,论述明清时期齐鲁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与学术贡献。本研究发现,明清时期齐鲁地区出现了不少医家,他们勤攻岐黄、医德高尚,留下了诸多著作,推动了齐鲁地区针灸学术的进步、发展与繁荣。挖掘、整理明清时期齐鲁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及其相关著作,以促进齐鲁针灸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 于雯倩, 范崇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399-4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祝由术作为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医疗方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临证各科,乃至疫病防治中。通过查阅古代医籍中祝由术的相关记载,归纳祝由术在古代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方式、应用特点等,探寻祝由术在古代疫病防治中的疗效及起效机制,以期能为现代疫病防治提供借鉴,为祝由术在现代临床医学模式下的应用及转化提供参考。
  • 李佳佳, 贾竑晓, Jing-Dong J.Han, 杨心宇, 崔静文, 吕宏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02-4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灵枢·阴 阳二十五人》根据五行理论,基于形神一体,取像运数思维对人的形神进行了五行分类,五五共二十五人。文章为中医五形人亚型内涵解析系列文章之一——中医水形人的亚型内涵解析。根据中医五形人理论,中医水形人每一形人可再分为5种亚型,分别为汗汗然、颊颊然、纡纡然、洁洁然、安安然。亚型是中医五行人理论模型的具体演绎与表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中医水形人之亚型内涵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基于文字学、文献学、理论推导及对3D人脸的样本观察,解析中医水形人亚型的内涵,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 史周莹, 陈积宏, 李慧欣, 冯士航, 李丛, 聂金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06-4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肥胖症在古代文献中并未被作为一种疾病记载,其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即《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继《黄帝内经》后,肥胖症相关内容散见于各类医学文献之中。直至元代朱丹溪始对肥胖症有较为系统而独特的论述。朱丹溪取金元各家之所长,并结合临床经验,首创“肥胖”之名,诊治“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辨证以“气血痰郁”为纲,古方新用,自创新方且善用药对,治疗灵活变通。朱丹溪辨治肥胖症的学术思想不但丰富了后世医家对肥胖症的认识,而且对现代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辨治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 于大猛, 于葆墀, 金艳, 李强, 马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10-4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探讨了京帮胆南星的传统炮制工艺。通过文献整理和古法重现,对牛胆汁的比例、添加时机、胆皮的处理、发酵时间、阴转与阳转、酒制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短期自然发酵法、九转胆星、水炖发酵法和酒转胆星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同时,对天南星与牛胆汁的比例、制作周期、酒转胆星的机制、牛胆皮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对现代胆南星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如比较九转胆星与牛黄的药效,探索缩短制作周期的方法等。强调将传统炮制工艺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
  • 王绍坡, 李佃贵, 马晓菲, 叶凤红, 孙润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16-4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前病变均有胃癌发生风险,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前病变甚至胃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干预,逆转或控制胃黏膜病变进展,对于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药在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医大师李佃贵首创浊毒理论,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文章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胃镜病理、其他中医疗法及日常调护几个方面回顾总结,对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 张彭, 谢洋, 任嘉铭, 徐百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19-4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中医理论指导下患者评价量表的研制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纳入中医患者评价量表相关文献,对量表种类、研制及考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31篇,共184个量表,主要为PRO量表[76(41.30%)]和QoL量表[58(31.52%)]。量表的理论框架以生理[123(83.67%)]、心理[129(87.76%)]、社会维度[109(74.15%)]为主。条目产生来源以文献研究[133(91.72%)]、患者访谈[72(49.66%)]、已有量表[65(44.83%)]为主。条目筛选多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主要采用离散趋势法[102(64.15%)]、相关系数法[98(61.64%)]、因子分析法[96(60.38%)]、克朗巴赫系数法[92(57.86%)]。量表的测量属性考评主要包括信度[159(96.95%)]、效度[157(95.73%)]、反应度[94(57.32%)]及可行性[93(56.71%)]等。结论中医量表缺乏公认的测量结构,应基于中医理论的系统指导对量表的理论框架进行规范;一些中医量表的测量属性证据不足,须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量表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亟待开展量表的系统评价研究。
  • 李冉, 李志鸣, 张艺, 李明, 周冉冉, 侯鉴宸, 陶晓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25-4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伤寒杂病论》中所用药物大多本于《神农本草经》,二者一脉相承。《神农本草经》载桃仁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文章从《神农本草经》原文角度出发,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所含桃仁的方剂,归纳总结张仲景运用桃仁的证治特色,发现张仲景运用桃仁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又有所开拓。此外,重点对桃仁主邪气这一功效进行论述,认为《神农本草经》所言邪气偏指“鬼邪”致病,以精神神志异常、癥瘕积聚等疑难病为主。这一认识对于更加全面掌握桃仁用药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有所裨益。
  • 杨方燕, 刘晓玉, 刘欠欠, 石康乐, 孟庆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28-4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案是中医师临床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与新临床问题相似性相当的前提下,医案的效果评价与比较是决定医案被调用与否的核心环节。而当前,医案效果评价相对缺失,有限的医案记录者的自发评价及研究者的二次评价所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不一,效果评价结论可信性、可比性不足,有必要为中医医案效果评价制定统一方法。其中,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无疑尤为关键。本研究围绕医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针对评价指标依赖关系发现与呈现的难点,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医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通过医案筛选、贝叶斯网络结构建模、参数建模,实现评价指标之间的依赖关系在关系方向与关系强度两方面的发现与呈现,构建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实际且能够动态更新的医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医案效果评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中医医案辅助临床决策。
  • 郑晨思, 勾明会, 叶海腾, 杨会生, 蔡贤兵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33-4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对比针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现有的临床研究设计,为找到更科学、可行性更高的研究设计方法提供思路。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检索、将临床研究进行分类、提取研究要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纳入分析的12篇文献中,有9篇随机对照试验(RCT),3篇真实世界研究(RWS),分别分析两种研究方法的特征、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论: 综合运用RCT和RWS的方法开展临床研究,才能更好地为针灸治疗POI提供更科学、更有力的临床证据。
  • 畅金, 陈淑敏, 刘振宇, 李智华, 杨莉, 杨金生, 王莹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38-4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针刺治疗对不同烟草依赖程度吸烟者戒断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 094例烟草依赖受试者根据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FTND)评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均采用针刺干预,穴位选择为百会、印堂、列缺、合谷、内关、三阴交、太冲和足三里。每次治疗20 min,每周2次,持续8周。比较3组受试者第4、8周点戒烟率、治疗前后的每日吸烟量及呼出气体中的一氧化碳(CO)含量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3组受试者第4、8周轻度烟草依赖组点戒烟率分别为63.3%(219/346)、65.6%(227/346),显著高于同期中度[44.2%(205/464)、46.8%(217/464)]和重度[39.4%(112/284)、39.8%(113/284)]烟草依赖组(P<0.01)。各组治疗后每日吸烟量较治疗前均减少(P<0.01),治疗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呼气中CO含量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内两两比较,轻度与中度、重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治疗对烟草依赖程度越轻的受试者戒断效果越好。
  • 袁晨越, 焦文, 刘湘君, 刘怡, 吴杏黎, 任建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43-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CRC)术后患者与正常人间及CRC术后不同中医证候间舌象客观化特征参数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83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CRC术后患者及20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使用手机及标准24色色卡(美国X-Rite公司)采集舌象信息,通过舌象分析系统,比较CRC术后患者与正常人间及CRC术后不同中医证候间舌象客观化特征参数变化。结果: ①与正常人比较,CRC术后患者舌色、苔色明度(V)参数下降,饱和度(S)参数上升(P<0.05),与正常人舌、苔相比色调(H)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舌象特征参数比较中,CRC术后患者润燥指数、剥苔指数、裂纹指数、点刺指数均有所上升(P<0.05),厚薄指数有所下降(P<0.05)。②CRC术后患者各中医证候舌色比较中,湿热蕴结证患者腐腻指数较高、厚薄指数较低;脾肾阳虚证患者舌、苔根部S值明显下降,润燥指数、胖瘦指数较高;气血两虚证患者舌左侧S值较低,V值较高;瘀毒内结证患者苔色S值升高、V值下降,厚薄指数较低;肝肾阴虚证患者剥苔指数、裂纹指数、点刺指数较高,胖瘦指数较低。结论: CRC术后患者舌象客观化特征参数与CRC中医诊断与辨证理论基本一致,上述指标为CRC诊断及其各中医证型辨证提供重要参考,有望为后续建立更明确的CRC诊断模型提供依据。
  • 李佩珊, 刘卫国, 杨宁, 王海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50-4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D)初诊患者体质分布特征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门诊调查问卷方式,采集164例PD初诊患者体质数据及UPDRS-Ⅲ评分、NMSQuest评分、H-Y分期,采用卡方检验、秩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单一体质分布规律、体质兼夹情况、体质与性别关系及体质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排名前4的异常体质(“是”和“倾向是”)在总样本的占比为阴虚(46.3%)、气虚(41.5%)、气郁(31.7%)和阳虚(29.3%);在各异常体质中,单一体质占比小,兼夹体质占比大;9种体质的男女分布无差异;9种体质中,阴虚、气虚、气郁、痰湿评分与疾严重病程度呈正相关,平和体质评分与疾病严重病程度呈负相关。结论: PD初诊患者体质以虚为主,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阴虚、气虚、气郁和阳虚,大部分兼夹其他体质,阴虚、气虚、气郁、痰湿体质评分和疾病严重程度密切正相关,初诊时需要重点关注调理这4种 体质。
  • 张春柯, 郭睿, 颜建军, 周扬, 武文杰, 王忆勤, 燕海霞, 刘聪颖, 张叶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54-4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压力脉搏波与光电容积脉搏波信息融合的脉象参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风险分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ASCVD发病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运用压力-光电多源传感器脉象仪采集ASCVD不同发病风险人群的桡动脉压力脉搏波和指端光电容积脉搏波,基于压力脉搏波提取时域特征参数,融合光电容积脉搏波提取血液动力学特征参数;运用非参数检验对ASCVD不同风险人群时域特征和血液动力学特征进行组间比较;基于不同的特征组合,运用随机森林(RF)算法分别建立不同的ASCVD发病风险分层评估模型,计算模型评价准则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F1-score,比较模型的性能。结果: ASCVD不同风险分层人群时域特征参数T、T1、T4、T5、H3/H1、H4/H1、T1/T、T4/T、W1、W2、W1/T、W2/T和血液动力学参数RLCPm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运用RF算法,基于时域特征和血液动力学特征建立的ASCVD发病风险评估模型获得较好的性能,其准确率为82.05%、平均召回率为80.95%、平均精确率为80.69%、平均F1-score为80.62%。结论: 基于压力脉搏波和光电容积脉搏波信息融合可以获取更丰富的心血管信息,提高ASCVD发病风险分层模型的性能,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脉诊检测技术有望为ASCVD发病风险评估与监测提供新的工具。
  • 李轶璠, 魏柳倩, 秦微, 赵永辰, 李德需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61-4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轻中度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 筛选合格研究对象499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为轻度抑郁患者及中度抑郁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 PSD轻度抑郁者以气郁质为主,其次为血瘀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平和质、特禀质;PSD中度抑郁患者以血瘀质为主,其次为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平和质、特禀质。且轻中度抑郁患者均以复合体质多见。结论: 轻度抑郁者以气郁质为主,中度抑郁患者以血瘀质为主,且中度PSD患者以复合体质多见。
  • 冉清智, 刘佳, 汪南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64-4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华北地区健康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 以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在华北地区体检结果为健康状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统计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以及不同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对体质分布的影响。结果: 8 701名华北地区健康人群中医体质中,平和质占比为48.04%,8种偏颇体质依次为气虚质(9.86%)、阳虚质(13.98%),阴虚质(4.83%),痰湿质(3.97%),湿热质(6.68%),血瘀质(4.21%),气郁质(5.23%),特禀质(3.20%)。以平和质最常见,8种偏颇体质中前3位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从性别分层看,8种偏颇体质中,男性排名前4名的体质依次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女性排名前4名的体质依次是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男性多于女性(P<0.05)。从年龄分层看,平和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不同年龄段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和质随年龄增高而增多,湿热质、痰湿质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比较明显。从BMI分层看,平和质、气郁质、痰湿质、阳虚质中超重/肥胖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偏瘦人群、正常以及超重人群偏颇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多见,而肥胖人群以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居多,随着体重增加阳虚质占比减少而痰湿质增多。从饮食习惯看,平和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在饮食习惯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华北地区不同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差异考虑与选取人群为健康人有关,同时健康人群中医体质与区域性、性别、BMI以及饮食习惯存在一定联系。
  • 张冰, 黄岩杰, 张秋爽, 侯改灵, 宋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69-4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尿蛋白质组学探究凉血解毒活血法联合西医治疗对IgA血管炎肾炎(IgAVN)Ⅲ级病变的疗效特点。方法: 发现队列收集20例IgAVN Ⅲ级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尿液,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方法进行尿蛋白质谱检测,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验证队列,检测30例IgAVN Ⅲ级患儿治疗前后尿液中24 h尿蛋白定量(24h-UPRO)、尿红细胞计数(URBC)的水平及差异蛋白α2巨球蛋白(A2M)的浓度。结果: 以蛋白变化倍数>2或<0.5,且P<0.05为差异蛋白筛选标准,共获取93个显著上调蛋白和27个显著下调蛋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下调差异蛋白在补体激活-经典途径、凋亡细胞清除的正调控、先天免疫反应、补体和凝血级联、产生IgA的肠道免疫网络等生物学过程和通路显著富集。治疗1个月后,IgAVN Ⅲ级患儿24h-UPRO、URB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验证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中西医治疗后的尿A2M/Cr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凉血解毒活血法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抑制免疫及凝血相关通路,药理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A2M,降低IgAVN Ⅲ级病变的免疫炎症,改善高凝状态,进而减少尿蛋白和尿红细胞,减轻肾脏损伤。
  • 临床报道
  • 胡凤英, 周先韦, 金丽华, 陈学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74-4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陈氏盆乐汤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盆底肌力及尿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PFD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予以陈氏盆乐汤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产后6个月与12个月时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DI-20)、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盆腔器官脱垂量表(POP-Q),盆底三维超声检测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尿道后角(PUVA)、膀胱颈移动度(UVJ-M),生物刺激反馈仪测定盆底肌肉肌力、肌肉疲劳度,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及产后6、12个月两组PFDI-20评分、PO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PISQ-12评分(除对照组治疗8周后)增加(P<0.05),且观察组PFDI-20评分、POP-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两组BSD、PUVA、UVJ-M(除对照组治疗8周后)均发生明显变化,且观察组治疗8周后及产后6、12个月BSD高于对照组(P<0.05),而PUVA、UVJ-M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6、12个月Ⅰ~Ⅲ级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盆底肌电活动值大于对照组(P<0.05),而盆底肌疲劳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陈氏盆乐汤可明显改善产后PFD患者盆底肌力、尿流动力学,减少盆底肌疲劳,提高其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 陆相朋, 彭琰琰, 郑宏, 党伟利, 张弛, 冯斌, 冯刚, 马丙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78-4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加减归脾汤治疗甲基丙二酸尿症(MMA)心脾两虚证认知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观察试验设计,将65例MMA心脾两虚证认知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加减归脾汤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模拟剂颗粒治疗,疗程共12周。在治疗前后采用Griffiths神经认知发育量表(GDS-C)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对患儿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GDS-C量表总发育商及S-M量表标准分评分均有提升,其中试验组患儿GDS-C量表各分领域包括个人社会、听力与言语、手眼协调、操作表现评分及总发育商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S-M量表评分在独立生活、作业操作、交往、集体管理、自我管理评分及标准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前后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减归脾汤可有效地改善MMA心脾两虚证患儿的认知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周冬雪, 姜永红, 马金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83-4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小儿复脉汤联合揿针治疗儿童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室性早搏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40例。中药组服用小儿复脉汤;针药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以揿针双侧内关、心俞穴,24 h后取下,每周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和主次症积分。结果: 中药组总有效率为62.50%(25/40),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针药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P<0.01);两组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且针药组优于中药组(P<0.01);针药组改善心悸、胸闷、气短、叹气主症的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P<0.01);两组在改善各项次要症状方面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针药组在改善次要症状总积分方面优于中药组(P<0.05)。结论: 小儿复脉汤联合揿针治疗儿童室性早搏具有良好疗效。
  • 林木南, 许丽梅, 薛维婳, 高松, 罗芳芳, 查全萍, 陈建梅, 韩雪松, 陈金水, 李西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88-4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揿针耳穴及揉膝推髌点穴法联合运用治疗训练后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4组,分别采用揿针耳穴联合扶他林乳胶剂外用(耳穴组)、揉膝推髌点穴法联合扶他林乳胶剂外用(手法组)、揿针耳穴联合揉膝推髌点穴法加扶他林乳胶剂外用(联合组)、外用扶他林乳胶剂(西药组),每组30例,均治疗4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状态;检测患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滑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各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均较治疗前增高(P<0.01,P<0.05),且联合组高于其他3组(P<0.01,P<0.05);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前降低(P<0.01),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其他3组(P<0.01,P<0.05),WOMAC评分低于耳穴组、西药组(P<0.01);各组IL-1β、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联合组含量低于其他3组(P<0.01,P<0.05);各组疗效比较,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揿针耳穴联合揉膝推髌点穴法较单一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及其他症状,其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得到提升,炎症反应减轻,该法简便有效,适宜在基层及临床推广运用。
  • 张晓勇, 任彬彬, 薛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93-4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杵针疗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0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杵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3 d排尿情况、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排尿情况、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评价方面,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膀胱过度活动症严重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过度活动症有效,在此基础上配合杵针治疗,则疗效更佳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苗瑞恒, 刘晓梦, 吴兰英, 姜敏, 杨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497-4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刺斜角肌激痛点和菱形肌阿是穴,测量针刺前后菱形肌筋膜硬度的变化,结合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变,探讨远端取穴和局部取穴对筋膜硬度的影响及其与疼痛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针灸科就诊的菱形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试验组取斜角肌激痛点,对照组取菱形肌痛处阿是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VAS、菱形肌筋膜杨氏模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试验组VAS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试验组针刺后菱形肌筋膜杨氏模量未见明显改变,对照组针刺后菱形肌筋膜杨氏模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针刺斜角肌激痛点止痛效果优于针刺菱形肌阿是穴,单纯降低痛处筋膜硬度可能不是止痛最优解,结合远端取穴可能疗效更佳。
  • 刘若白, 刘凯月, 郑明昱, 韩雪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501-4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韩一龙教授经验方对于治疗肝胃气滞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纳入2020年12月—2021年3月吉林省延吉市仁德中医门诊部治疗的肝胃气滞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气滞胃痛片口服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服用韩一龙经验方剂,早晚各1剂,水煎服,10 d为1个疗程。治疗后对其症状评分、证候疗效、胃镜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71.1%(32/45)](P<0.05);两组治疗后胃镜积分以及相关病理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韩一龙经验方对于治疗肝胃气滞证的萎缩性胃炎症状评分、症候疗效、胃镜组织学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 倘艳锋, 郭超韡, 石腾博, 付卓, 李彦州, 杨玉霞, 李红军, 周水红, 刘又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505-4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低剂量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收集9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预防DVT分为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组(常规组)和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低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组(联合组),每组45例。比较DVT形成情况、血栓弹力图R值、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伤口渗血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术后3 d、术后2周血栓形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与术后2周联合组R值显著短于常规组(P<0.01),提示随着时间延长常规组抗凝强度大于联合组。联合组术后3 d HGB、HCT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伤口渗血联合组5例显著少于常规组13例(P<0.05)。术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组抗凝同时可改善气虚症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结论: 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预防DVT形成疗效确切,相比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出血风险更小,可降低术后伤口感染风险并改善全身情况。
  • 张盼盼, 李臣杰, 邢彩耐, 韩晓庆, 黄超, 王袁, 王红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8): 4509-4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二陈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OSAHS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组、中药治疗组及中药+无创呼吸机组,每组30例。治疗前后观察3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清抑制羟自由基(·OH)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各组LSaO2、MoCA评分、抑制·OH能力及TAOC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AHI均显著下降(P<0.05);与无创呼吸机组及中药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中药+无创呼吸机组LSaO2、MoCA评分、抑制·OH能力及TAOC均显著升高(P<0.05),AHI均显著下降(P<0.05);与无创呼吸机组治疗后比较,中药治疗组LSaO2、MoCA评分、抑制·OH能力及TAOC均显著下降(P<0.05),AHI显著升高(P<0.05)。结论: 二陈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配合无创呼吸机有助于改善OSAHS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