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01
  

  • 全选
    |
    综述
  • 杨天舒, 赖宇鑫, 李梦乾, 张晓梅, 姜良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479-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检索到中医药诊疗肺结节相关文献267篇,对肺结节的病因病机、证素、体质分布、中医药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指南共识及文献研究、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统计显示,68.9%的文献为病因病机研究,45.3%的文献为中医药治疗理论探讨,25.5%的文献涉及个案治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较少,多发肺结节、肺癌术后肺结节、肺结节合并肺外多部位结节等研究较少,缺少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肺结节中医药治疗疗效评价、人工智能应用等问题亟待深入探讨。
  • 田丽娜, 解俊霞, 曹玉洁, 苗玉清, 史宇兵, 王传池, 乔海法, 杨晓航, 刘力, 胡镜清, 刘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485-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了中医诊疗装备的理论基础、研发、运用类别、临床价值及其应用,分析了中医诊疗装备生产与注册情况,发现了中医诊疗装备领域存在缺少相应规范标准、缺少医工结合复合型人才以及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与规范中医诊疗装备标准、设立与发展医工融合及多学科交叉平台、培育与引进医工结合创新型人才等建议,以顺应当今政策走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 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研究专题
  • 梁龙, 韩昶晓, 李静, 朱立国, 冯敏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490-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颈椎病作为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典型疾患,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并随着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呈职业化、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对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疾病进展、临床研究和预后转归的深化研究,该病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得到进一步完善。普遍认为,正骨手法、中药、功能锻炼等中医疗法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但其以经验为主、科学证据不足、疗效难以评价、传承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制约了中医发展和推广。如何科学地阐述中医药防治颈椎病的作用与优势,是骨伤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符合“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朱立国院士指出,骨健康是指导中医药防治颈椎病的重要方针,提出青少年人群从筋论治保发育、中青年人群筋骨并重调形态、老年人群强筋健骨稳功能的防治策略,并建议从“筋骨平衡”角度融合分子生物、生物力学、神经电生理、影像组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开展颈椎病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工作,探索颈椎病的中医药作用机理与优势。
  • 林方政, 陈树东, 李永津, 苏国义, 赵兵德, 侯宇, 祁冀, 曾小龙, 詹吉恒, 高梓博, 林定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495-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章基于岭南骨伤流派、石氏伤科流派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及临证经验,提出“三方辨证”体系。该体系细化筋骨分型,总结“三方病机”(筋骨失衡、气血失和、兼邪积聚),建立相应的“三方治则”(平衡筋骨、调和气血、并除兼邪),并提出运用手法、针灸、中药、导引等方法组成中医疗法“组合拳”的治疗策略。这一体系实现了整体与局部辨证的有机结合,完善了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朱紫墨, 仲东生, 汪利合, 麻蒙凡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01-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作为骨伤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容易反复发作,并且在临床治疗中难以彻底根治。脊柱为“筋出槽,骨错缝”的好发部位,结合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筋出槽,骨错缝”是其发病的病理状态,而筋骨气血失和、肝肾亏虚、经脉瘀滞为其基本病机,并结合临床诊疗经验,初步提出了“和、补、通”三法辨治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其中“和”为气血调和、筋骨合和,“补”为补益肝肾、培补本元,“通”为通经活络、以复其形。从“和、补、通”三法认识“筋出槽,骨错缝”并指导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综合治疗,为临床诊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提供了依据。
  • 路广琦, 李靖, 庄明辉, 袁娜, 崔莹, 俞张镜泽, 孙馨悦, 马明明, 朱立国, 于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05-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诊断及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155例中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88例颈椎非失稳受试者进行颈椎MRI图像采集,在椎间盘所在的横断面图层,对椎间盘区、关节突区、椎前肌区、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5个特定感兴趣区域(ROI)进行手动分割,以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并使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效能。同时对其中40例颈椎失稳受试者进行2周的旋提手法治疗,采用已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识别失稳召回率,结合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旋提手法干预疗效和机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经过模型训练,建立了5个ROI的5组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其中,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模型分类效果最好,各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均>0.8;关节突区模型分类效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50%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0.8;椎间盘区和椎前肌区模型分类效果一般,各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均<0.8。颈椎失稳患者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关节突区、椎间盘区治疗后模型召回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通过MRI影像组学构建颈椎失稳的分类诊断模型能够对颈椎失稳和非失稳进行有效分类,同时利用该技术可初步阐释颈椎失稳的旋提手法干预机制。
  • 姜美驰, 肖京, 娄爽, 曹昺焱, 季宇宣, 韩铮, 谢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12-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采集腰椎退行性脊柱炎(LDS)患者的3种核心稳定动作过程中的肌电信号,分析特定肌肉在不同动作下肌肉的疲劳度的差异,探讨肌肉疲劳程度与LDS疼痛症状的关系。方法: 纳入116例LDS患者,通过无线表面肌电设备采集3种核心稳定动作[改良等长运动负荷试验(BST)、卷腹、仰卧单桥]过程中的疼痛侧与非疼痛侧的竖脊肌、多裂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臀大肌、臀中肌的中位频率(MF)和中位频率斜率(MPF)。结果: 在改良BST测试过程中,无线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疼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MF与MPF较非疼痛侧显著下降(P<0.01);在卷腹测试过程中,无线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疼痛侧腹直肌、腹外斜肌的MF与MPF较非疼痛侧显著下降(P<0.01,P<0.05);在仰卧单桥测试过程中,无线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疼痛侧竖脊肌、多裂肌、臀大肌、臀中肌的MF与MPF较非疼痛侧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 LDS患者在不同动作模式下腰臀腹深层肌肉的耐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可能导致腰椎节段稳定性的下降,从而导致腰痛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 黄泽灵, 徐波, 陆斌杰, 蔡学峰, 裴帅, 刘昱江, 祝学思, 沈晓峰, 李宇卫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16-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枳壳甘草汤对大鼠椎间盘退变(IDD)及髓核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塞来昔布组及枳壳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大鼠尾椎间盘针刺构建IDD模型。各组予相应药物干预后取材,X线扫描及病理染色检测大鼠尾椎间盘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尾椎间盘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椎间盘髓核组织生物钟相关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椎间盘髓核组织细胞外基质及生物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尾椎间盘高度指数显著降低(P<0.01),病理改变明显;椎间盘IL-1β、IL-6、TNF-α及ADAMTS4、MMP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L-4,Aggrecan、Collagen Ⅱ蛋白及Bmal1、Clock、Rev-erbα、Rorα、Per1、Cry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塞来昔布组及枳壳甘草汤中、高剂量组大鼠尾椎间盘高度指数显著升高(P<0.01),病理改变减轻;椎间盘IL-1β、IL-6、TNF-α及ADAMTS4、MM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IL-4及Aggrecan、Collagen 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塞来昔布组Clock、Rev-erbα、Rorα、Per1、Cry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枳壳甘草汤高剂量组Bmal1、Clock、Rev-erbα、Rorα、Per1、Cry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枳壳甘草汤可以抑制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炎症及细胞外基质降解,延缓IDD,内在机制可能与其对生物钟基因的调控有关。
  • 姚俊杰, 孙明, 商强强, 常天瀛, 孙雅蕙, 江晶蕾, 吴兴全, 丛德毓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24-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解结除痹中医外治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步行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且采用解结除痹中医外治法治疗的70例LDH患者,分析基线资料,治疗前后步行生物力学特征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LASSO回归及偏相关分析筛选与治疗相关的关键生物力学因素。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ODI显著降低(P<0.01),JOA评分显著升高(P<0.01),总有效率为87.14%(61/70);步行状态中,部分足底压力有显著变化(P<0.01,P<0.05),部分关节活动度显著降低(P<0.01),部分对称指数升高(P<0.01,P<0.05)。LASSO回归分析中,前后足负荷比与骨盆、髋、膝、踝关节活动度相关[λ=0.3793,log(λ)=-0.9694],大趾负荷比与髋关节活动度相关[λ=0.6143,log(λ)=-0.4873],T2-T5趾负荷比与骨盆、膝关节活动度相关[λ=0.1943,log(λ)=-1.6384],跖骨头Ⅰ负荷比与膝关节活动度相关[λ=0.4464,log(λ)=-0.8065];偏相关分析中,前后足负荷比与髋关节旋转、膝关节内外翻、踝关节屈伸角度呈显著相关性(P<0.05,P<0.01),T2-T5趾负荷比与踝关节旋转角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跖骨头Ⅰ负荷比与踝关节旋转角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解结除痹中医外治法可有效缓解LDH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优化足底压力分布及其负反馈调节有关。
  • 吕智桢, 周星辰, 陈龙豪, 刘祯, 王凯正, 黄元珅, 余蓓, 吕立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29-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椎骨错缝”是引起慢性下腰痛主要病机之一,其诱发疼痛与功能障碍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推拿手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疗效显著,但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参与推拿手法镇痛机制,并且与钙离子调节关系密切。文章从瞬时受体电位敏化特性、“钙稳态”失衡与疼痛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旨在阐明推拿手法可能通过“钙稳态”调节路径获效,从而进一步阐释手法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科学内涵,为中医非药物疗法“外治内应”潜在机制提供客观科学思路。
  • 赵煜, 胡宇晴, 张浩, 张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34-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型颈椎病是较为严重的颈椎病亚型,疼痛作为其较为显著的症状之一,发作机制仍不明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西医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但中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并不理想。中医学认为疼痛多为“不通”及“不荣”造成的,由此,笔者基于“瘀去-新生-髓长”理论,结合炎症反应、微循环破坏、神经细胞死亡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临床实践,以求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疼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针灸戒烟研究专题
  • 安静, 刘朝, 薛敬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38-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详细探讨了针刺戒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文章首先回顾了针灸古籍中关于戒烟的记载,接着梳理了针刺戒烟的三大策略:体针、耳针和穴位埋线疗法,及其对缓解戒断症状(如焦虑、抑郁等)的作用机制。此外,文章还指出了当前针刺戒烟研究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包括完善临床试验设计、深入探索针刺戒烟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文章强调了中医药在戒烟干预中的潜力,并呼吁加强相关研究,以提高戒烟成功率并降低烟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王婉先, 姚曼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42-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自明代传入我国,历代医家逐步深入探究了烟草的成瘾性及其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并探索了利用针灸手段帮助戒烟的方法。文章详细梳理了中医古籍文献中对戒烟的认识及针灸戒烟的相关记载,归纳出针灸戒烟的核心治疗原则:清泄肺胃、化痰健脾、活血消积和疏肝理气,旨在为戒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针灸戒烟机理的理解,还扩展了临床辨证施治思路,促进对针灸戒烟方法的深层次理解与应用,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 畅金, 陈淑敏, 刘振宇, 王莹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46-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刺是戒烟常用方法之一,国内外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中医认为烟草火毒先入肺中,耗气伤阴,故针刺戒烟首当从肺论治,取络穴和八脉交会穴之列缺,此为针刺戒烟之经典主穴。此外,与列缺穴位置相近的经验效穴甜美也为重要选穴。文章通过总结文献并结合以往临床研究经验,从戒烟功效的角度系统整理列缺穴和甜美穴的定位、功效和刺法。定位上甜美穴与列缺穴位置相近,同属肺经;功效上二穴通过调节肺经经气,改变再次吸烟时口腔中的味道,从而减轻吸烟欲望;从刺法讨论应顺肺经斜刺,列缺透刺甜美。
  • 张菀桐, 朱宝琛, 杨金生, 王莹莹, 刘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50-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针刺调控海马神经调节蛋白3(NRG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4)通路对尼古丁成瘾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针刺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模型组、假针刺组和针刺组使用尼古丁烟雾暴露的方法制备尼古丁成瘾模型。成功造模后,针刺组给予针刺“百会”“三阴交”和“足三里”穴,每次20 min;假针刺组仅给予浅刺,每次10 min;两组均为每日1次,共干预28 d。检测大鼠体质量、观察出现的戒断症状;尼氏染色和FJB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羟胺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海马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海马组织中NRG3、ErbB4、PI3K、AKT、RAS、ERK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戒断症状,针刺组大鼠戒断症状明显缓解,且戒断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假针刺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神经元细胞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FJB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假针刺组、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损伤减轻,排列趋于整齐,FJB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假针刺组、针刺组海马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IL-6、IL-1β及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针刺组大鼠海马NRG3和ErbB4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PI3K、AKT、RAS、ERK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针刺可有效缓解尼古丁成瘾大鼠的戒断症状,其中枢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组织中SOD的活性,降低MDA水平、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及调节海马组织中NRG3、ErbB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相关。
  • 赵镇涛, 张婷, 王璞, 姚佳, 安军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56-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方氏头针治疗烟草依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烟草依赖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 纳入烟草依赖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和观察组(方氏头针治疗),每组32例,两组治疗均为第1至2周每周5次,第3至4周每周3次,第5至8周每周2次。在第8周治疗结束后和第20周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戒断率以及尼古丁依赖程度量表(FTND)、吸烟强度指数量表(HSI)、明尼苏达尼古丁戒断症状量表(MNWS)、吸烟渴求的简短问卷(QSU-Brief)评分和呼气一氧化碳(CO)含量以及吸烟量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持续戒断率为36.67%(11/30),观察组持续戒断率为32.26%(10/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FTND评分、HSI评分、MNWS评分、QSU-Brief评分、呼气CO含量、吸烟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方氏头针治疗烟草依赖有效,且与常规针刺相比,方氏头针操作更为简便,且痛感轻微,舒适度高,患者接受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论著
  • 唐文, 王洋, 柴瑞婷, 童康, 王志斌, 陈斌斌,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62-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诊断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的桥梁,其基本原理是中医诊断理论体系的内在依据。梳理象与象思维基本概念,从象思维视域出发,系统分析中医诊断原理“见微知著”“司外揣内”“以常衡变”与“因发知受”的基本内涵,并以闻诊中的“声象”为例,具体阐述象思维视域下中医诊断原理在临床诊疗中的具体应用,揭示其在实际诊断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明确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 于路游, 杨金萍, 刘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65-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圣济总录》中以鲜药汁组成的各种方剂,因其药鲜力宏、气味醇厚等药效特点,在主治病证中有其针对性,如鲜药汁滑窍通利之性尤其适宜中风昏闭证,其寒凉清爽之性能够有效针对血热出血证,当病位特殊或急性病及病势凶险时,更可专药专方,单独使用。因病势轻重缓急和患位深浅有异,鲜药汁在应用形式上也有其特殊性,如五官科病及皮肤病中,鲜药汁以淋洗、滴灌、敷贴等不同外用形式,可迅达人体特殊部位,发挥其独特功效。此外,鲜药汁因其特殊形态和药效性能,在临床应用及药物炮制中均有较强的使用价值,故整理归纳《圣济总录》中鲜药汁的病证特点及用药特色,可以为现代药剂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刘勇明, 吕晓东, 庞立健, 臧凝子, 王靖宇, 梁元钰, 王佳然, 刘妍彤, 邹吉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69-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肺虚络瘀”病机观为理论指导,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血小板活化发病机制加以阐述,提出IPF血小板活化能够通过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调控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激活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以及促进炎症因子分泌等多种途径参与IPF进程。IPF血小板活化与“肺虚络瘀”具有相同的病机演变格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能够抑制血小板活化水平,延缓IPF进程。将传统病机观念与微观病理变化相互融合,基于“肺虚络瘀”病机观探讨IPF血小板活化作用机制,对于丰富中医络病理论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筛选以血小板活化效应为作用靶点的防治IPF药物发展提供新的研究策略及科学依据。
  • 邓俊阳, 何庆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75-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迄今发现的东汉46枚权进行详细考证,并制定严格的入选标准:①权身铭文表明是东汉的;②出土状态完整、没有锈蚀及缺损;③权身有标称值或可明显推算出折算量值。研究发现权身铭文能明确表明是东汉的权7枚(占15.2%),出土完整、没有锈蚀及缺损的权1枚(占2.2%),权身有标称值或可推算量值的权8枚(占17.4%)。完全符合入选标准的,仅有9号汶江市平铁权,其出土时的重量为1 035 g,推算为五斤权,故东汉每斤为207 g,每斤十六两,得到东汉一两为12.94 g。
  • 范航, 张富荣, 张迪, 陈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86-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论医学思想以天人关系为出发点,强调气联系自然万物的核心作用。气的运动、数量变化是生命节律的普遍规律,前者以开阖为动力,后者以消长为效应,形成阖长开消的基本变化。症状节律的产生以人体之气为根源,亦存在相似规律,即开阖的运动变化与消长的数量变化引发症状节律的产生。张仲景原著中的症状节律存在发生前后、程度轻重以及趋势缓急的差别,临证诊治当遵循人体之气开阖相接、消长相适的规律,从症状节律分析疾病的发展趋势,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与治疗方式,以提高临床疗效,深化经典指导实践的积极意义。
  • 王冠英, 袁香梅, 刘涛, 梁政亭, 任小娟, 曲婉莹, 马帅, 张星平, 唐东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90-5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寐与五脏藏神功能失司密切相关,其本质为五神不安于其所舍之脏。本研究结合临床发现,考校历代典籍文献,对中医不寐五神分型病因病机中蕴含的主症、主脏、主神关系及其“据主症-定主脏-分主型-安主神”辨治路径作了深入的论证阐发。迟寐早寤类不寐(肾不藏志型不寐)宜从肾分6个亚型辨治;寐中多梦类不寐(肝不藏魂型不寐)宜从肝分7个亚型辨治;寐中易寤类不寐(肺不藏魄型不寐)宜从肺分6个亚型辨治;入寐维艰类不寐(心不藏神型不寐)和思虑纷纭类不寐(脾不藏意型不寐)宜分别从心分9个亚型、从脾分7个亚型辨治,且因其定位主脏生理、病理的特殊性,而尤需重视主脏与他脏的并调。
  • 张培培, 谢梦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95-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痰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随气流行,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病机复杂,病证多样。痰证是痰邪在体内生成与蓄积所形成的一系列中医证候。吐法是中医古老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是祛除痰邪的一种方式,临证恰当运用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特点,对痰证的辨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文章探讨了吐法治疗痰证的辨证、机制、注意事项及吐后调摄,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
  • 程孟祺, 孙天恒, 秦英刚, 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599-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双参散结方(SSF)联合替莫唑胺(TMZ)抑制U87MG胶质母细胞瘤的有效性及其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 建立荷U87MG胶质母细胞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TMZ组、SSF+TMZ组,另取正常小鼠设空白组,给药干预后,观察小鼠移植瘤瘤重与体积,脾脏及肿瘤组织中MDSCs比例,磁珠分选小鼠脾脏MDSCs,Western Blot检测PTEN、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MZ组、SSF+TMZ组小鼠移植瘤瘤重、体积均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且SSF+TMZ组显著低于TMZ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中MDSCs比例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TMZ组及SSF+TMZ组小鼠脾脏中MDSCs比例,肿瘤组织内CD11b+Ly6C+单核细胞型、CD11b+Ly6G+粒细胞型MDSCs亚群比例,脾脏MDSCs中PI3K、Akt、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1),且SSF+TMZ组显著低于TMZ组(P<0.01,P<0.05),脾脏MDSCs中PTE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SSF+TMZ组显著高于TMZ组(P<0.01)。结论: 双参散结方联合替莫唑胺可抑制U87MG胶质母细胞瘤生长,抑制脾脏MDSCs扩增,降低肿瘤微环境中MDSCs浸润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TEN/PI3K/Akt通路相关。
  • 邸松蕊, 刘金莲, 张建军, 姜砚馨, 张惠, 南海鹏, 朱映黎, 王淳, 王林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05-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清利湿热方通过调控IL27/IL12RB1/CCR7信号通路改善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炎性状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实验一:将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1组、阳性对照1组、模型2组、阳性对照2组、模型3组、阳性对照3组,模型1、2、3组连续30 d分别灌胃750、1 000、1 500 mg/kg氧嗪酸钾,以等剂量27 mg/kg别嘌呤醇为阳性对照,通过血尿酸(SUA)水平验证各组模型高尿酸血症是否成立,并观察不同造模剂量氧嗪酸钾对大鼠体质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脏组织病理的影响,综合评价各模型肾脏改变的程度。实验二: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1 000 mg/kg氧嗪酸钾),阳性对照组(27 mg/kg别嘌呤醇),清利湿热方低、中、高剂量组(1.25、2.5、5 g/kg),观察清利湿热方对高尿酸血症肾脏轻度炎性状态模型大鼠体质量、SUA、BUN、Scr、肾脏组织病理的影响,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肾脏白介素27(IL27)、白介素12受体B1亚型(IL12RB1)及趋化因子受体7(CCR7)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一:与空白组比较,模型1、2、3组SUA含量显著升高(P<0.05),模型3组Scr含量显著升高(P<0.05);模型1组肾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模型2组可见少量肾小管轻度颗粒变性,胞质内可见嗜酸性颗粒,模型3组肾皮质局部可见周围间质中伴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与各模型组比较,相应的阳性对照组SU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U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IL27、IL12RB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CCR7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SU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肾皮质中可见少量肾小囊腔内有嗜酸性物质渗出,清利湿热方各剂量组肾脏组织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清利湿热方高剂量组IL27、IL12RB1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CCR7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连续30 d灌胃1 000 mg/kg氧嗪酸钾可建立血尿酸升高且肾脏处于轻度炎性状态的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清利湿热方通过调控IL27/IL12RB1/CCR7信号通路改善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炎性状态。
  • 孙嘉玲, 冯文杏, 张仁杰, 孙新锋, 彭蓝芬, 刘兴宁, 张卫, 蔡本强, 周小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12-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芪术抗癌方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Huh-7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肝癌细胞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肝癌细胞Huh-7为研究对象,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Ⅰ,模型组Ⅱ,芪术抗癌方低、中、高剂量组,索拉非尼组。使用10 μg/L TGF-β1诱导Huh-7细胞来构建EMT模型。分别加入相应的含药血清干预细胞后,使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EMT及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使用TGF-β1刺激3 d的Huh-7细胞呈梭形改变,细胞间隙增宽,STAT3、p-STAT3、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Ⅰ和Ⅱ中Huh-7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P<0.01,P<0.05),STAT3、p-STAT3、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Ⅱ比较,芪术抗癌方低、中、高剂量组和索拉非尼组均可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Huh-7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芪术抗癌方中、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Huh-7细胞中STAT3、p-STAT3、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蛋白的表达(P<0.05,P<0.01),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Ⅰ和Ⅱ细胞质中STAT3、p-STAT3表达增多,促进p-STAT3入核;与模型组Ⅱ比较,芪术抗癌方低、中、高剂量组和索拉非尼组均可抑制细胞质中STAT3、p-STAT3表达和p-STAT3入核。结论: 芪术抗癌方可能通过调控STAT3信号通路来抑制TGF-β1诱导肝癌细胞Huh-7的EMT进程,从而发挥抗肝癌的作用。
  • 谢荣芳, 李苗苗, 黄春燕, 兰智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19-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补元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并从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补元汤低、中、高剂量组,氨茶碱组,每组6只。采用卷烟烟雾暴露联合气道内注射脂多糖建立COPD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开始补元汤干预,给药4周后取材。分别于造模4周后、给药4周后检测大鼠肺功能指标最大吸气流速(PIF)、潮气量(TV)、每分钟通气量(MV)、气道狭窄指数(Penh)。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PAS染色观察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程度,运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软件计算支气管基底膜单位长度内杯状细胞数目;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IL-6、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黏蛋白(MUC)5A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IF、TV、MV均显著下降(P<0.01),Penh显著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补元汤各剂量组与氨茶碱组大鼠PIF、TV、MV均显著升高(P<0.01),Penh显著下降(P<0.01);肺组织病理损伤和气道黏液分泌程度明显减轻,单位长度内杯状细胞数目显著减少(P<0.01);补元汤中、高剂量组及氨茶碱组大鼠肺组织IL-6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补元汤各剂量组及氨茶碱组STAT3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补元汤各剂量组及氨茶碱组大鼠肺组织IL-6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P<0.01),补元汤中、高剂量组及氨茶碱组STAT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MUC5AC、MMP-9、NE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中补元汤高剂量组与氨茶碱组改善效果最接近。结论: 补元汤可能通过调控IL-6/STAT3信号通路改善COPD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
  • 姜明贺, 朱欢欢, 张鼎, 李方存, 宋晨曦, 陈炜, 胡跃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25-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温肺降浊方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温肺降浊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温肺降浊方低、中、高剂量组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aD大鼠模型。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3 mL/d灌胃,温肺降浊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温肺降浊汤3.75、7.5、15 g·kg-1·d-1灌胃,连续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及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RT-qPCR、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TLR4/NF-κB p65/NLRP3信号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8周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海马CA1区病理损伤严重,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TLR4、NF-κB p65、NLRP3 mRNA和TLR4、NLRP3蛋白及p-NF-κB p65/NF-κB p65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肺降浊方高剂量组大鼠术后8周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温肺降浊方各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病理损伤减轻,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增加;TLR4、NF-κB p65、NLRP3 mRNA和TLR4、NLRP3蛋白及p-NF-κB p65/NF-κB p65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高剂量组降低效果最佳。结论: 温肺降浊方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 p65/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VaD大鼠炎症损伤,发挥改善VaD大鼠认知能力的作用。
  • 贺平一, 李琳丹, 张悦, 申定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30-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转录因子EB(TFEB)-自噬-溶酶体途径探讨补肾降脂方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的效应机制。方法: 10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普食组、模型组、补肾降脂方组、阿托伐他汀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20只;20只雄性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2周后,HE、油红O染色分别观测小鼠主动脉窦病理形态与脂质蓄积情况;生化检测小鼠外周血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分别观测小鼠主动脉窦TFEB蛋白表达与核转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主动脉窦自噬小体与自噬溶酶体;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主动脉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P62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补肾降脂方组主动脉窦可见自噬小体与自噬溶酶体,AS斑块与红染脂质面积显著减小(P<0.01),TC、TG、LDL含量显著下降(P<0.01),HDL含量显著升高(P<0.01),TFEB蛋白表达与核转位显著上调(P<0.01),LAMP1、LC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补肾降脂方可有效干预治疗AS,其机制与TFEB-自噬-溶酶体途径有关。
  • 袁德政, 罗婷, 陈冰, 陆毓, 刘玉凤, 王子聿, 刘璟, 杨胜英, 姚舒雅, 邢海晶, 付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36-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天龙竭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间质纤维化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探讨天龙竭抗肺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天龙竭高、中、低剂量组,吡非尼酮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法复制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后第7天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HE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肺组织肺泡炎和肺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肺组织CD31、CD34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肺组织血管生长内皮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mRNA表达。结果: 天龙竭高、中、低剂量均可抑制肺间质纤维化大鼠肺部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发生。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显著降低肺组织中CD31、CD34蛋白表达及VEGF、bFGF、HIF-1α、COL-Ⅰ、COL-Ⅲ mRNA表达(P<0.01,P<0.05)。结论: 天龙竭可通过抑制血管重构,降低肺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发生,减少胶原沉积,而发挥抗肺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 吕霞琳, 刘秀, 向琴, 肖凡, 喻嵘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42-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白虎人参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对糖尿病心肌病MKR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基于PERK/eIF2α/CHOP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MKR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白虎人参合枳实薤白桂枝汤低、中、高剂量组(以下简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FVB小鼠作为对照组。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心肌病模型。二甲双胍(200 mg·kg-1·d-1)和白虎人参合枳实薤白桂枝汤低、中、高剂量(10、20、40 g·kg-1·d-1)灌胃4周后测量小鼠空腹血糖(FBG),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B型心房钠尿肽(BNP)含量;心脏超声检测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HE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肌组织GRP78、p-eIF2α、p-PERK、CHOP、Caspase1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FBG显著下降(P<0.01),中药高剂量组下降更明显(P<0.01,P<0.05);各给药组EF与FS显著升高(P<0.01),血清TC及BNP含量显著减少(P<0.01),二甲双胍组及中药高剂量组TG含量显著减少(P<0.01);各给药组心肌组织排列渐趋整齐,细胞质染色及细胞核分布均匀,心肌细胞线粒体嵴排列渐趋整齐,损伤断裂减少;各给药组小鼠心肌组织GRP78、p-eIF2α、p-PERK、CHOP、Caspase12蛋白显著减少(P<0.01)。结论: 白虎人参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能改善糖尿病心肌病MKR小鼠心功能,调整糖脂代谢,减少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从而减少心肌损伤,保护心肌组织,延缓疾病进程。
  • 尹畅, 张译文, 李丹, 徐樱, 于佳欣, 韩涛, 李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49-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是当前癌症研究的热点。脂代谢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方式之一,脂代谢重编程可促进肿瘤进展,通过调节肿瘤的特征在多种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在肿瘤微环境学说指导下,探讨原发性肝癌湿热蕴结证与脂代谢重编程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调控脂代谢重编程角度为中医“清肝调脾”治疗原发性肝癌湿热蕴结证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可能为原发性肝癌微环境、脂代谢重编程与原发性肝癌湿热蕴结证有显著相关性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 周旭, 柴璐渝, 徐升, 丛媛, 王飞, 管咏梅, 朱卫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54-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慢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防治高脂血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调查葛根用于改善高脂血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据,并基于古籍证据分析葛根降脂作用的中医机理。证据回顾发现,以葛根为君药的多种方剂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葛根降脂的活性成分包括葛根素、黄酮类和葛根多糖。中医机理上,葛根可能综升发,升阳,解郁除烦、活血化瘀之功治疗痰湿阻遏、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和气滞血瘀等主要证型的高脂血症。此外,葛根解酒毒之功可解过量饮酒所致高脂血症。以上中西医理论和证据的阐明有助于深入发掘葛根对高脂血症的药用和食疗价值。
  • 吕琴, 任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58-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理论乃一脉相承,均以象思维为主要原创思维认识自然万物。“天癸”作为中医独特术语,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在人的生长发育及生殖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多数医家认为天癸的根本物质基础是“肾中精气”,但其发生发展内涵仍旧百家争鸣。文章从象思维浅析天癸古今内涵,认为天癸可能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生理事件模型。通过对天癸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演绎原理开展研究,希冀为中医学天癸理论及相关生理、病理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 陈怡心, 夏誉玮, 孙磊涛, 余洁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64-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中命名方式多样,文章从中医古籍中寻找其文献相关记载,探寻其命名的发生发展及特点,提出命名方式主要有以病位兼体征、外表形象、疾病症状、疾病发展特点等。命名特点为同病异名及异病同名,以预后区分良性、恶性,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并提出了恶性肿瘤中医病名标准化的途径,希望借此研究能够对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规范的命名方式和治疗方案。这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中的恶性肿瘤命名方式,促进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逄伊然, 王琪, 杨晗, 周佳慧, 陈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68-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态靶辨治”理论是仝小林院士融合传统中医学生态大系统与现代医学系统分析方法孕育出的一种融汇古今、衷中贯西的新型中医学辨治模式。它将中医的整体调态与西医的精准打靶相结合,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明显的疗效。而该体系中“态”的具体概念尚未见明确阐释,故文章从“态”的字解及态之整体观、个体观、复合观、恒动观具体论述“态靶辨治”之“态”,为临床医生在应用时提供更加清晰明了的思路。
  • 闫醒刚, 常冰, 呼兴华, 李耀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71-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早期文献,发现大黄“中”的义涵丰富。大黄正、别名均寓中土之义。功效上,大黄能调中、安中、缓中、练中、濡中,即其能调中焦脾胃之气、安胃中逆气(即下气降逆)并除烦、宽中除腹满且缓急止腹痛、荡涤脘腹胸胁痰癖兼除宿食、缓通濡养脾胃进而使五脏安和通利。组方配伍方面,大黄具备中土随顺之德,德流四布,药随方化,攘外安中,成其将军之用。大黄别名最早实为“中将军”,与“中”义密切相关。
  • 刘旭斌, 刘爽, 郝昊隆, 姜敏, 俞裕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75-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体层次分间及针刺深浅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素问·刺齐论篇》《素问·刺要论篇》《灵枢·官针》等篇。后世学者对此多不细辨细究,五体之虚实不分,针刺之深浅不别,针至病所及气至病所不辨,刺之要不识,致针刺之效不彰。文章细析五体层次分间,诠释及发挥《黄帝内经》针刺之深浅及刺之要,以针刺之要,在明气之虚实,知其深浅,刺虚空分间为要,使气至病所为要。
  • 临证经验
  • 庞枫韬, 李克嵩, 唐晓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81-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病范畴,是难治性免疫疾病之一,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对于免疫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创立“燥痹”病名,建立了以“五脏辨治”为核心的干燥综合征诊疗体系和方法。路志正先生认为干燥综合征基本病因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与五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对干燥综合征的表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确定主要受累脏腑,提出了益气养阴为主,调节脏腑功能为辅的治疗方法,准确定位,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直中病处。
  • 周世林, 岳滢滢, 周贤, 赵开政, 柯友兰, 杜承浩, 赵映前, 刘松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84-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国医大师梅国强辨治内燥证的辨证思路与方药特色。梅教授根据手足少阳同病,辨治内燥证病机属少阳枢机不利:或胆郁化火,伤津化燥;或三焦不利,湿阻致燥;亦或手足同病,湿热胶结。梅教授辨治内燥证首辨病机病位,次辨病邪兼夹。和解之上,突破濡润之常法,另辟蹊径,兼以清宣郁热、条达风木、温化水饮、分消走泄、泄湿透热、清热化痰、解毒利湿法,活用柴胡葛根芩连汤、柴胡四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温胆汤、柴胡蒿芩汤、柴胡陷胸汤、柴胡四土汤,常获良效。并举验案一则,以为佐证。
  • 张芬芬, 李可可, 严诏琦, 谢荣芳, 兰智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8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缠绵。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认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阳气虚衰为本,痰、瘀、水为标,且彼此常相互影响,形成虚实夹杂、因虚致实之证候。文章从“辨病机,察虚实之本质”“论治法,述温通之优势”两方面叙述洪广祥教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时重在温通并用、补虚泻实、标本兼顾。
  • 张军路, 谢光璟, 王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92-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眠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王平教授临证四十余载,辨治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颇有经验。王平教授认为元气亏虚是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发病之本;痰、热、湿、毒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强调培补元气,顾护脾肾,兼以疏肝,同时注重解毒化湿祛痰、活血化瘀。文章列举王教授临证验案两则及用药特色,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李萌, 汪受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95-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汪受传教授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汗证不外虚实两端,病机之重在辨寒热虚实病性,细察汗出性质及部位。辨证施治上以扶正祛邪为治则,虚汗肺表不固者治以益气固表,营卫不和者治以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治以益气养阴,实汗胃热熏蒸者治以清胃化滞,湿热蒸迫者治以清热利湿。附案例两则,以资验证。
  • 常秋盈, 方晗语, 热那古力·艾斯卡尔, 张洪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699-7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洪春教授临证重视气机升降出入在肺系疾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虚为本,气机失调为标,常伴随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积聚。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张洪春教授提出益气调气法,旨在益气以补肺脾肾之气,调气以复气机升降出入,辅以祛痰化瘀等法,如此则正气自足,气机调畅。益气调气法完善了当前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中医药防治肺系优势疾病的研究。
  • 符鑫, 雷晶晶, 吴珊, 屈尧, 黄才珊, 刘参参, 胡镜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03-7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指出了脉是容纳血液的器官。《难经·二十二难》载:“血主濡之”,指出血的作用是濡养机体组织。而当血脉受到损害,不能正常行使其濡养机体的功能时,这种状态即为脉损。脉损并非单一脉的病变,而是一个脉、血、靶器官三者之间互相影响的病理循环过程。其病机除了气虚、血虚、血瘀、寒凝之外,笔者更加强调痰湿,并首提热结血脉病机及其证候。
  • 邹瑾, 冯漫离, 冯莺鸽, 谢晶杰, 陈明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07-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文氏皮外科根据神经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在临证治疗中重视祛风清热、健脾祛湿、疏肝理气和滋阴养血。四川文氏皮外科还重视内外结合治疗,内治方面辨证论治分为风湿热蕴肤证(方选简化消风散加减)、肝郁化火证(方选柴芍龙牡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阴虚血燥证(方选百合知母汤合二至丸加减),外治方面包括皮炎酊涂抹、愈肤膏封包、润肤止痒方外洗和火针。在临床运用,效果颇佳。
  • 肖雪, 贾忠武, 宁博彪, 金秋百, 宋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11-7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应性皮炎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疾患,高发于儿童,病久难愈。张作舟教授皮科临证七十余载,皮肤疾病治疗经验颇丰。张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气机阻滞和后天脾胃失调,诊疗此病当秉持补后天以养先天之本,故重视益气健脾,以调畅气机,固护正气,促进皮损恢复。文章结合张作舟教授治疗此病的3则临床医案,阐述其治疗特应性皮炎学术观点及用药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与参考。
  • 李殿明, 邝浩丹, 瞿溢谦, 温成平, 王俏, 黄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15-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成平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的发病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脾虚湿浸痹病渐进,风湿胶结病发于即崩。他指出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治疗重点除了健脾补虚外,还需燥湿透邪外出以转危为安,截断病势。温成平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现代药理研究,制定出运脾祛风除湿基本方,该方临床效果显著。文章总结温成平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的诊治思路,并附医案一则,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诊治提供新思路。
  • 刘旭菲, 倪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18-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中“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描述了脾瘅的治疗方法。脾瘅属现代医学糖尿病前期范畴,其核心病机是脾虚湿蕴,主要症状是倦怠、口中甜和口渴引饮,体征是形体肥胖。临床上此类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环节,常见多系统代谢紊乱,涉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病证,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多种并发症。“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中“兰”可以理解为芳香化浊、健脾祛湿等治疗原则,“除陈气”可以理解为治疗目的;其包含对于这类疾病需“补不足,损有余”、早期截断扭转、既病防变、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思想。在此原则指导下衍生出理气醒脾、芳香化浊、健脾祛湿等多种治法,对肥胖型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的疗效显著。笔者自拟藿朴夏苓汤加减方是其代表方之一。
  • 文艳娇, 苏艳, 闫晓玲, 李媛媛, 杨昌璐, 陈琳俪, 周剑, (指导:韦企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23-7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伤性后视路疾病除视力下降外,通常伴随视野的缺损,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近年因头部外伤造成的后视路疾病时有所见,且容易忽视或漏诊。西医治疗尚缺乏有效疗法,韦企平教授依据近五十年眼科临证经验,对外伤性后视路疾病的病位、病程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指出瘀血阻络是贯穿整个病程的基本病机。根据病情演变将其分为发病早期和后期,早期应以益气活血通络、疏肝理气为主,后期在益气活血通络的同时,注重补益肝肾、健运脾胃。现将经验总结如下,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刘梦雅, 郑玉玲, 张亚玲, 朱燃培, 闫晓宇, 屈浩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28-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肺排毒汤由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和射干麻黄汤组成。麻杏石甘汤具有清退邪热、平喘降逆之功效;五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射干麻黄汤具有温肺化饮、下气祛痰之功效。此方原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设,具有宣肺止咳、益气健脾、祛湿排毒之功效。郑玉玲教授认为肺癌的直接病位在肺,间接病位随病程发展及患者体质不同涉及脾、肝、肾、心等,病机为虚、湿、瘀和毒,本方契合肺癌病位、病机,临证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肺脾两虚、湿热内蕴型肺癌患者,收效良好。
  • 张成会, 赵玲玲, 刁肇坤, 刘红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32-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杂合以治”思想源自《黄帝内经》,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综合疗法。随着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卫生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的疾病谱已发生变化。白癜风的病因复杂,病机涉及虚实夹杂,病程长且易复发,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刘红霞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白癜风临床诊治经验,遵循“杂合以治”的理论,以血水同治、疏肝健脾、扶正祛邪立法,因治制宜地选取中药当归芍药散联合毫火针、穴位埋线的综合疗法,内外兼治,简便易行,临床疗效显著。
  • 王天麟, 黄诗雅, 詹静怡, 张晓轩, 徐国峰, (指导:许家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36-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火热灼伤津血导致胞宫不能受血安胎的不孕基本病机,提出阳明中风病传血痹可导致虚劳不孕、伤精不孕、干血不孕、结积不孕、燥瘕不孕。虚劳不孕为阳明血痹日久,营血亏虚所致,可用甘药养血润燥、凉血除痹;伤精不孕为邪热化燥伤血,伤及阴精所致,宜用金石药涩精除积;干血不孕为阴虚内热熏蒸,津血暗灼,停而成瘀所致,宜用虫类药搜剔脉络;结积不孕为邪热煎熬营血成瘀,瘀久不消所致,需配伍苦寒、咸寒之品攻癥除积;燥瘕不孕为寒邪入里,寒热邪气与干血胶结于下焦血室所致,需在苦寒、咸寒的基础上配伍辛温之品以散寒通络。从阳明中风病传血痹入手,对中医辨证治疗不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临床意义。
  • 强若男, 刘雁峰, 史亚婷, 莫婷婷, 梁甲一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40-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发性流产是女性生殖健康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属于中医“滑胎”“数堕胎”范畴。“阳生阴长”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阴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阳”的发生与“阴”的长养作用。《景岳全书》云:“夫胎以阳生阴长,气行血随,营卫调和则及期而产”,据此分析复发性流产与“阳生阴长”的相关性,进而探讨本病的病机关键为孕前阳生不足,胞宫失煦难容物;孕后阴长难继,胎失荫养易殒堕。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和阴阳预培其损,调气血载育胎元”的治疗理念。孕前重视温阳,孕后侧重滋阴,使胞宫得阳气之温煦而受孕成胎,胎元得阴精之滋养而成形盛实。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阴阳理论的临床应用,改善患者妊娠结局,丰富复发性流产之临证思路,提供一定的思路及参考。
  • 杨欣雨, 李金玲, 迟雯雯, 李旭豪, 杨继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44-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从生殖期过渡到老年期这一重要生理阶段的常见病,给女性及其家庭带来了不良影响。文章总结杨继国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经验。杨继国教授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上热下寒证的核心病机为脾肾虚衰,气机升降失常。临床应整体辨证,以补脾益肾、调理气机为基本原则,运用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十字灸”治疗,以脾肾为本,标本兼治,升降兼施,寒热同调,临床疗效显著。
  • 叶晟桢, 张雪珥, 陈明岭, 肖敏, 艾儒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48-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是中医皮科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起源于天应大和尚,开创于释灵溪,形成于文琢之教授,发展于艾儒棣教授,现逐渐进入以陈明岭教授为代表之一的流派壮大阶段。中医外治源远流长,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非常重视外治疗法的应用,强调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能直达病所,疗效独特,作用迅速,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百年薪火相传中,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研制出香连金黄散、七星丹、皮粘散、蛇黄软膏等特色外用制剂,开创了橄榄油、荷荷巴油、白醋、猪苦胆等外治疗法,在临床中屡获奇效。文章介绍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部分经典与创新外用制剂及疗法,以期为广大同道提供临床参考。
  • 思路与方法
  • 侯佳睿, 方舒涵, 曹晓静, 黄旭春, 宋雷, 王小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52-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现代医学的疑难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及生育需求,如何提纲挈领地运用中医思维,结合现代科研技术助力卵巢衰老治疗成为重中之重。首先要运用整体思维,宏观调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次应着眼于卵巢衰老的不同节点,时时聚焦相应的证候特征,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两个方面,制定准确有效的评估方式;之后进入精准的方药打靶疾病阶段,寻求数精效强、量少力宏的最佳方案;最后,在发病前期和治疗结束善后的“未病”阶段,做好防早发、防再发的全面中医调护,如此则能执定乾坤,钻深病种。
  • 王志斌, 王洋, 黄玮杰, 唐文, 童康, 刘瑞芳,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55-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势诊断作为中医临床诊断的关键环节之一,其准确性对于患者治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病势诊断的误差同样可能导致临床误诊,进一步引发误治现象。根据病势的特性,可以将误诊原因划分为以下几类:不明确病证动态趋势导致的误诊、无法准确判断病情轻重导致的误诊以及未能识别病情演变导致的误诊。为了降低误诊率,医生在清楚误诊原因的基础上,应积极主动地探索避免误诊的方法。若能建立顺势思维、辩证分析体质与病势之间的关系,并掌握截断扭转、先证后治的治疗原则,便可有效地避免误诊,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李文宏, 张竹叶, 任家璇, 张华, 靳能成, 靳璐与, 张湘晗, 吴建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59-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古太极图、《黄帝内经》开阖枢为理论基础,推演出六气舌象图;以药物归经作指导,以经络为立足点,绘制出舌象药物运行轨迹;以《黄帝内经》六气为病因之本,从舌象中辨析六气及气、血、痰、食等“病因之象”并加以应用,符合《黄帝内经》审因论治之内涵。舌象药物运行轨迹为中医守正创新增添新的研究运用方向。
  • 范晨阳, 杨向东, 史哲新, 闫理想, 张伟锋, 王兴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64-7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以老年患者多发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由于其年龄和体质的特殊性,不适合强化疗,此时中医药对该病诊疗的介入变得尤为关键,以达成目前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亟需实现的目标:长缓解、防复发。中医学认为,白血病病位在髓,精是生化血液的重要物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营体为血,卫体为气。文章提出“精-血-营-卫”四大病质之间的平衡充盈是确保白血病细胞衰败的关键。因此总结以“精-血-营-卫”病质理论为基础,贯穿该群体诊疗过程的中医辨治方案,期望对老年白血病患者防复发、实现长生存有所助益。
  • 综述
  • 尤成亨, 黄瑞信, 石梦妮, 房敏, 朱清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67-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膝骨关节炎,属中医“膝痹”范畴,是常见难治性筋骨病,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筋痿”在膝痹的发生发展中贯穿始终,尤为重要。为了更深入地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膝痹“筋痿”的发病机制,动物模型的构建十分关键。文章回顾性分析与膝痹相关的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包括化学诱导、机械性损伤和基因技术等模型,探讨各种模型在模拟膝痹“筋痿”方面的优缺点,以及构建膝痹“筋痿”模型面临的挑战,提出如何更加准确地模拟膝痹的发展过程,进一步侧重于模型的精细化以及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中医药特色疗法干预膝痹“筋痿”期的动物模型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 常宇, 李记泉, 刘晶晶, 刘子怡, 马铁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71-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体现,其内容广博,理论完善,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及防病保健。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备受推崇,在中医学预防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通过论述针灸治未病的理论溯源、临床应用、机制研究,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并证实了其临床防治疗效;提出从减缓炎症应激反应、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维持与修复线粒体供能、抑制细胞凋亡等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指出“传承经典、创新守正、明确疗效、揭示机制”可能是其发展的新方向。
  • 高风, 郭丽君, 丁砚秋, 任高灿, 付双清, 马晓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75-7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的慢性低级别炎症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宿主“器官”,可能与包括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在内的许多代谢紊乱相关的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心-肠”理论,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可成为辨证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切入点。文章就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提供借鉴和方向。
  • 杨仕琦, 杨媛, 陈新利, 常伟宇, 段明秀, 陈丽元, 吴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80-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有帕罗西汀、文拉法辛、曲唑酮等,存在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病情容易复发等问题,开发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的新型药物是治疗抑郁症面临的问题。药用植物活性成分治疗抑郁症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抑郁症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文章综述了具有抗抑郁作用的苯丙素类、黄酮类、皂苷类等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刘建琳, 刘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84-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妆品所含营养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其产生的代谢废物会降低化妆品本身质量并影响人体皮肤健康,因此市售化妆品常添加防腐剂以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传统防腐剂多为化学合成防腐剂,化妆品法规已逐渐限制其使用,因其易对人体皮肤、毛发等产生影响,导致皮肤疾病。基于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更符合人体需求、安全的植物防腐剂。文章对近年来植物防腐剂作用机制及研究成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植物防腐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 黄孝笑, 刘祎玥, 郑思懿, 田书心, 吕政仪, 聂娜, 周杰, 周传龙, 陈炜吉, 梁宜, 方剑乔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87-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围性面瘫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疾病,针灸治疗效果确切,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分期治疗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但其分期在国内外标准中并未统一,国内针灸名家基于自身临床经验持有不同认识。笔者综述分析国内外指南和现代临床针灸名家等对周围性面瘫分期的认识,以期归纳出符合周围性面瘫病理特征且适用于针灸临床的分期标准,更好地服务于针灸临床实践。
  • 侯国栋, 王亚新, 白翠慧, 赵淑秀, 林永强, 闫庆康, 胡坤盟, 刘青芝, 郭东晓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91-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梗南五味子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具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的功效,作为传统药材,其根和茎常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等疾病。长梗南五味子成分复杂,包含木脂素类、三萜类、黄酮类、倍半萜类、单萜类等,在抗氧化、抗肿瘤、抗炎、中枢调节、保护肝损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文章系统综述了长梗南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结构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长梗南五味子的质量控制、生物活性和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参考。
  • 尚恺琪, 王柠柠, 刘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797-8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十八反从古至今一直被视为配伍禁忌,但临床实践中屡有成功应用的案例。现代医学认为药物“相反”的机制主要源于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目前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更为深入。文章主要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角度对中药“十八反”中各组反药对配伍的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各药物的性味、归经、经典及现代临床应用案例的系统梳理,并结合最新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成果,对各反药对配伍使用的内在机制进行科学解析,旨在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用药指导,奠定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的坚实基础,从而有效减少或规避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 黄斌, 胡燕珍, 张媛媛, 陈乐, 文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03-8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了历年来文献报道的单糖及双糖黄酮碳苷质谱裂解规律和途径。黄酮碳苷中由于糖连接的方式及位置存在差异,导致碎片种类及丰度各不相同,负离子模式下单糖及双糖黄酮碳苷以糖环裂解为主;正离子模式下单糖及双糖黄酮碳苷主要以连续脱水、糖环裂解、脱去CO、CH2O等中性碎片为主;C,O-二糖型双糖黄酮碳苷及二-C,O-糖型双糖黄酮碳苷因结构中存在O-苷键则同时具备黄酮氧苷的质谱特征,从而发生O-苷键断裂而脱去整个糖。
  • 宓雅琪, 张英砾, 罗良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07-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的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特点的复杂综合征。根据目前的报道,肌少症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机制也呈复杂重叠性。由于肌少症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因此国际上关于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肌少症的研究目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相应的治疗方法已经在逐步应用于临床。文章对肌少症相关共识及文献进行检索与整理,从肌少症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 胡诗宛, 赵林华, 张莉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11-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传统消渴理论难以适用于糖尿病的诊疗。基于现代医学认识和中医络病理论,仝小林院士于2003年首次重新定义糖尿病中医病名为“糖络病”。以中医思想为主体,西为中用,强调控糖的同时,注重通“络”,以“早期治络、全程通络”为治疗原则,旨在延缓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发展。自“糖络病”提出20多年来,相关成果被纳入国内外中医专病指南及西医指南,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做出示范。文章梳理糖络病提出背景和相关理论,阐释以“病-类-期-证”为框架的糖尿病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回顾防治糖络病不同阶段系列研究成果,为未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 研究报告
  • 贾春华, 赖敏, 李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16-8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桂枝汤调和营卫之功用者众,但鲜有论及这一功用如何形成并为人熟知者。笔者应用隐喻分析的方法追溯中医学营卫概念的起源,考稽营气、卫气之功能及相互关系,从营卫实体与功能的论争解读桂枝汤调和营卫的形成语境。结果发现,中医学的营卫概念源于军事领域,其在“疾病是战争”的结构隐喻中参与对疾病发生和治疗机制的解释;营卫概念是机体营卫失调观念产生的基础,机体营卫失调观念又是桂枝汤调和营卫观念出现的基础;桂枝汤对发热、恶风等症状、体征的有效治疗以及中医学家对其作用机制的追问,最终促成了桂枝汤调和营卫功用的提出。逐级阐释中医学家认知桂枝汤调和营卫功用的思维过程,可以此为例揭示中医学概念的隐喻特征,以及理法方药体系形成的内在逻辑。
  • 阮天音, 陈含璐, 诸青苗, 曹灵勇, 赵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19-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匮要略》对于痈脓的病机及发展规律灼有定见,临证上有其独到之处。张仲景四诊合参、谨守病机,结合肺痈、肠痈、狐惑等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性表现,从未成脓期、已成脓期两个不同期分别论治,创制了多首行之有效的经方。张仲景用药精当,善用桔梗祛痰排脓,适用薏苡仁祛湿消痈,巧用附子扶阳托毒,更用巴豆、贝母峻下祛邪,并用白芍、鸡子黄润养阴血。文章总结其辨治痈脓思路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痈脓提供借鉴。
  • 吾合才, 多杰仁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22-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藏医著作《四部医典》的注释《蓝琉璃》载:“一切病因,初期散于皮、长于肉,接着传于血、附于骨,最后入于脏,注于腑,全身皆受其痛,不论是寒症还是热症,感受相应的外因时逃遁本位进入体内的六门”。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寒热症的发作方式并不唯一,既有寒症从体内逐渐入五脏、侵骨肉,散于血管和皮肤的,也有热症透皮入肉,至骨至脉,渐渐下入脏腑。
  • 管欣, 齐于辰, 蒋海强, 朱星昊, 杨天琪, 李玉清, 齐冬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25-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考察藏医药文献,发现关于沉香的药性记载有温、凉、寒等多种说法。通过研究,发现沉香药性有凉温差异是因为藏医采用的药物基原不同,来自瑞香科的沉香偏温性,樟科及木樨科的沉香偏凉(寒)性。所用沉香来自不同基原,原因如下:为了满足使用需求,在当地选用了相似代用品,代用品药性与原品不同;取形态相近的植物致使误用,造成沉香出现凉温差异。同时藏医文献中曾出现过沉香有毒的记载,是因形态与功用相近而将沉香与狼毒混淆所致。目前中医、藏医文化交融日益增多,这提示中医学习借鉴藏医治疗经验时,要注意同名异药的问题,虽同为沉香之名,但功效不同,应避免误用。
  • 柴毅, 季旭明, 黄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29-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总结了《汤液经法》辨五脏病证及组方用药规律。该书结合了体用哲学观、用虚体实的证治观与脏腑辨证观等,认识到脏气平和的本质即是五脏体用的平衡。其用药除依据药物的功效与主治外,又融合了药味五行互含等重要理念。该书所列之大小补泻汤方是以此为核心创设出的法度严谨、原则鲜明、内涵深刻、系统性强的经典方剂。这极大地丰富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深化了组方原理。本研究在剖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补泻汤组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其制方内涵并阐明原理,以期为分析研究古今经方名方提供新的切入点及可靠路径,或为临床创制新方提供依据。
  • 金璐瑶, 王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3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虚质是一种常见的偏颇体质,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等气虚和脏腑功能状态低下表现为主要特征,与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基于过往研究中已证实的气虚质人群肠道菌群及其与代谢功能的关联,提出“改变气虚质肠道菌群结构可影响其代谢功能,并存在与代谢相关的典型功能菌群”这一假说,并阐述研究思路。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气虚质的现代医学内涵和开展基于肠道菌群的中医体质个性化诊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周衡朴, 颜美秋, 苏洁, 俞静静, 魏柯健, 牛壮伟, 谢佳茏, 彭喜, 陈素红, 吕圭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35-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术水提物对拟人不良生活方式致失眠模型大鼠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黑咖啡灌胃和长时间光照制备大鼠失眠模型,造模16周,第10周开始白术低、高剂量组大鼠灌胃白术水提物0.25、0.5 g/kg,每日1次,连续6周。用药结束后测定自主活动、糖水偏好率,进行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ELISA法检测脑匀浆中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和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葡萄糖含量;HE和尼氏染色观察大脑海马区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GABRA1)、谷氨酸脱羧酶(GAD)、γ-氨基丁酸转运体1(GAT1)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区GABRA1、GAT1和GAD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白术高剂量组大鼠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5),糖水偏好率和脑匀浆GABA含量显著增加(P<0.01),自主活动次数及脑匀浆中Glu含量,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含量显著减少(P<0.05,P<0.01),海马区细胞排列紊乱减轻,尼氏小体数量增加;海马区GABRA1、GAD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GAT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 白术水提物能改善拟人不良生活方式所致失眠,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ABA信号通路有关。
  • 陶庄, 汪美霞, 王刚, 周佳锋, 康帅, 王蕊, 杨文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41-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WD)铜负荷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特征,探索肝豆扶木汤改善WD铜负荷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的可能微生物机制,为中医有效方药的应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选取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青霉胺组(0.13 g/kg)、肝豆扶木汤低剂量组(13 mL/kg)、肝豆扶木汤中剂量组(26 mL/kg)、肝豆扶木汤高剂量组(52 mL/kg),另设空白组,每组10只;应用硫酸铜负荷饮食法[含硫酸铜(1 g/kg)饲料和硫酸铜(0.185%)水溶液]建立WD铜负荷大鼠模型;HE染色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脑组织Cu2+含量;于治疗第7、14、28天每组随机收集3只模型大鼠的粪便样本行16S rDNA测序。结果: 各组WD铜负荷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Corynebacterium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Lactobacillus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肝豆扶木汤高剂量组较模型组、青霉胺组及肝豆扶木汤低、中剂量组Corynebacterium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青霉胺组比较,肝豆扶木汤中、高剂量组Ligilactobacillus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青霉胺组及肝豆扶木汤中、高剂量组Akkermansia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青霉胺组及肝豆扶木汤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的微生物网络复杂性、网络连接度、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明显升高,以肝豆扶木汤中剂量组为著。结论: WD铜负荷大鼠模型存在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衡,随着排铜治疗的启动,其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特征性表现;肝豆扶木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改善WD铜负荷大鼠模型肝纤维化进程。
  • 王柳萍, 蒙泔竹, 曾英港, 陶秋霞, 徐莹莹, 韦蕾, 唐慧林, 罗祖良, 韦岳正, 奉建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48-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入山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的抗炎镇痛活性,并初步分析其活性成分。方法: 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法的炎症模型分析入山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抗炎效果;以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的疼痛模型考察入山虎的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镇痛效果。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快速鉴定入山虎两个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乙酸乙酯部位组、正丁醇部位组小鼠耳肿胀度、足趾肿胀度显著降低(P<0.01,P<0.05),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1),药后30 min痛阈值显著提高(P<0.01)。初步筛选得到入山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化合物67个,初步鉴定结构53个,未知14个。结论: 入山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有较好的抗炎镇痛活性,推测两部位的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成分。
  • 杜晓伟, 倪琳, 宋平顺, 赵端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5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白头翁及其混伪品甘肃白头翁和漏芦进行定性鉴别和掺假后的定量检测研究,为白头翁饮片提供快速检验方法。方法: 应用FT-IR技术分别采集白头翁、混伪品及白头翁中掺假5%~60%的混伪品400~4 000 nm光谱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对白头翁、甘肃白头翁和漏芦样品进行定性鉴别;对单独掺假混伪品样品采用了5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优化,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模型,并选出最优预处理方法;通过连续投影算法选出最优波长,优化定量预测掺假比例模型。结果: 掺假甘肃白头翁样品建立的8波长预测模型预测集决定系数(R2p)为0.9004,均方根误差(RMSEp)为9.8859%;掺假漏芦样品建立的9波长预测模型R2p为0.9650,RMSEp为5.9957%。结论: 建立的FT-IR技术可以实现检测白头翁饮片中掺假的混伪品,并计算出掺假比例,为白头翁饮片真伪鉴别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新方法。
  • 刘洋, 王宇, 葛航, 罗蓉, 吴效科, 马丽娜, 都晓伟, 张蓓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61-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全面探讨高三酰甘油-腰围(HTGW)表型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关系。方法: 选择“针刺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临床试验中基线较齐全患者共867例,其中三酰甘油和腰围正常组(NWNT组)232例,单纯高三酰甘油组(HTG组)53例,单纯高腰围组(EW组)336例,HTGW组246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人口学特征,性激素、糖脂代谢及肝、肾功能水平。结果: HTGW组中医证型以脾虚痰湿证为主,为41.46%(102/246);HTGW组发生胰岛素抵抗(IR)率最高,为71.60%(174/243)。HTGW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臀围、腰围(WC)、腰臀比(WHR)、收缩压、黑棘皮评分、游离雄激素指数(FAI)、空腹胰岛素(FIN)、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LDL)、谷丙转氨酶(ALT)均较其他3组显著升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水平均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0.01,P<0.05);EW组体重、BMI、臀围、WC、WHR、收缩压、舒张压、同型半胱氨酸(HCY)较HTG组和NWNT组显著升高,黄体生成素(LH)、LH/FSH较HTG组和NWNT组显著降低(P<0.01,P<0.05);HTG组臀围、FAI、FIN、HOMA-IR、TC、TG、APOB、LDL、乳酸脱氢酶(LDH)较NWNT组显著升高,SHBG、HDL较NWNT组显著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HTGW与IR仍存在关联(OR=5.306,95%CI[2.807,10.028],P<0.01)。结论: PCOS不孕女性中HTGW表型多为脾虚痰湿证,表现出更严重的激素水平、糖脂代谢等紊乱情况。故在临床上应重视他们的血脂和WC控制,以方便临床施治。
  • 余思邈, 王睿林, 李佳辉, 景婧, 何婷婷, 孙永强, 王丽苹, 张傲哲, 任岳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67-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明确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证素演变规律。方法: 收集2020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门诊及住院的HCC患者510例,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其不同分期的证候、证素进行判定及统计分析。结果: 得到HCC中医证候类型6个,HCCⅠ期至Ⅳ期的证候、证素变化规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Ⅰ期)→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Ⅱ期)→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Ⅲ期)→肝胆湿热证、水湿内阻证(Ⅳ期);气滞、血瘀(Ⅰ期)→血瘀、气虚(Ⅱ期)→阴虚、血瘀(Ⅲ期)→湿、热(Ⅳ期)。结论: HCC不同分期的证候、证素分布差异很大,其中正虚、血瘀贯穿HCC整个阶段,整体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
  • 徐晓楠, 王琦, 姜涛, 孙德森, 盛静浩, 于吉人, 金海龙,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71-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胃癌术后伴睡眠障碍与不伴睡眠障碍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性,寻找胃癌术后伴睡眠障碍患者肠道菌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 84例胃癌三期D2根治术后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21例)和非睡眠障碍组(63例),收集两组患者粪便标本,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组之间肠道菌群差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OTU分布存在一定差异(P<0.05);微生物群落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葡萄球菌目、Bac_芽孢杆菌科、f_普雷沃特拉科、Pre_普雷沃菌属、Vei_艾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真细菌]_前列素类_组、链球菌菌属、CAG-352、双歧杆菌菌属、g_普雷沃菌的菌群物种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睡眠障碍组患者肠道中特有的门、纲、目、科、属不同层次的菌共有5种,分别是f_卟啉单胞菌科、g_卟啉单胞菌属、o-葡萄球菌目、g_金黄色葡萄球菌门、f_金黄色葡萄球菌科;非睡眠障碍组患者肠道中特有的门、纲、目、科、属不同层次的菌共有2种,分别是g_普雷沃菌属、f_普雷沃菌科。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在MF0078乙醛降解、MF0090乙醇生成途径1、MF0066 ED途径、MF0036异亮氨酸降解、MF0016岩藻糖降解、MF0041缬氨酸降解途径Ⅰ、MGB015对甲酚合成、MGB038肌醇降解、PWY-7013 L-1_2-丙二醇降解、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衍生的O抗原构建单元生物合成的PWY-7332超通路、硝酸盐_呼吸以及氮_呼吸、ko04970唾液分泌、ko00920硫代谢、ko00440磷酸酯和磷酸盐代谢、羟戊二酸降解P162-PWY L-谷氨酸、PWY-5823超途径的CDP-葡萄糖衍生O抗原构建块生物合成、P221-PWY辛烷氧化途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P341-PWY糖酵解V_焦球菌和P221-PWY辛烷氧化菌的菌群物种丰度及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胃癌三期D2根治术后睡眠障碍与非睡眠障碍患者存在代表睡眠障碍与非睡眠障碍的特异菌种。
  • 林淑娴, 罗京彪, 闫振乾, 王雅欣, 武哲丽, 陈新林, 周旋, 陈家旭, 李先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7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肠气滞证量表的信度、效度。方法: 于2022年3—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消化科门诊选取9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肠气滞证患者进行量表评价。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和外部一致性,通过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检验评价量表的效度。结果: 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801和Pearson相关系数0.739,均>0.7;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显示χ2/df<3,近似误差均方根<0.08,增值拟合指数、Tucker-Lewis指数、比较拟合指数均>0.9;收敛效度各条目(除外“肠鸣”)因子载荷>0.4,气滞、胃肠维度平均变异数抽取量值(AVE)分别为0.452、0.260,CR>0.6;区分效度显示维度AVE平方根>相关系数0.540。结论: 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未来可临床应用进一步验证。
  • 李缘缘, 黄涛, 郑秀娟, 乔世杰, 高碧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81-8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痰证、非痰证患者外周血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CDKN2A)基因表达情况及CDKN2A基因、炎症相关指标(外周血炎症细胞、血清炎症因子)与痰证素积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证素辨证”原理纳入T2DM痰证患者30例,非痰证患者24例,同时以29名健康人为对照。采集外周静脉血行生化指标、血常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全血和血清中CDKN2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T2DM痰证组身体质量指数(BMI)显著高于T2DM非痰证组(P<0.01)。T2DM痰证组CDKN2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T2DM非痰证组(P<0.01)。T2DM非痰证组和T2DM痰证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P<0.01),T2DM痰证组白介素(IL)-6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TNF-α与痰证素积分呈正相关(P<0.01);T2DM痰证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痰证素积分呈正相关,淋巴细胞百分比与痰证素积分呈负相关(P<0.05,P<0.01);T2DM非痰证组单核细胞百分比与痰证素积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CDKN2A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使T2DM痰证形成的风险增高,NLR、TNF-α水平可能与T2DM痰证的发生有关,提示可作为T2DM痰证诊断的辅助指标。
  • 冯晓玲, 平昀鹭, 尹文卿, 王颖, 侯丽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87-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桥本甲状腺炎(HT)对痰湿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1日—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的 442例PCOS患者,根据痰湿证与HT合并情况分为4个亚组,其中痰湿证PCOS合并HT组(A组)69例,痰湿证PCOS非HT组(B组)95例,非痰湿证PCOS合并HT组(C组)107例及非痰湿证PCOS非HT组(D组)171例。比较各组间相关研究指标水平的差异,进行各组间甲状腺特异性水平与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痰湿证PCOS患者合并H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结果: A、B组患者BMI值显著高于C、D组,A、B组患者WHR值显著高于D组,A组SBP、DBP值显著高于D组,A组E2、T值显著高于B、D组,C组E2、T值显著高于D组,B组E2水平显著高于C组,C组T值显著高于B组,A组SHBG值显著低于D组(P<0.01,P<0.05)。A组患者INS0及HOMA-IR显著高于C、D组(P<0.01);A组患者TC、APOB/APOA值显著高于D组(P<0.05)。A组的TpoAb与BMI、SHBG、HOMA-IR呈正相关,TgAb与T、APOB呈正相关(P<0.05);B组的TpoAb与LH/FSH、DHEAS、AND呈正相关,TgAb与T、LDL呈正相关(P<0.05);C组的TpoAb与AND呈正相关,TgAb与DHEAS、INS0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危险因素,即BMI(OR:1.203,95%CI[1.073,1.349])、INS0(OR:1.063,95%CI[0.878,1.287])、LDL(OR:1.961,95%CI[1.348,2.321])及APOB(OR:5.415,95%CI[0.103,9.162])。结论: HT对PCOS患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BMI、雄激素、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异常方面,针对此类患者应提高对相关代谢临床指标的筛查与重视,及时治疗,以预防疾病进展。
  • 赵亚男, 魏建梁, 李秋, 刘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93-9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四妙勇安汤对糖尿病溃疡小鼠肠道菌群及创面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液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分别取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制作溃疡模型,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妙勇安汤组。四妙勇安汤组给予四妙勇安汤水煎液灌胃,余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于造模后第7天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检测创面代谢组学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在造模后第3、7天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同期模型组和四妙勇安汤组(P<0.05),四妙勇安汤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同期模型组(P<0.05)。3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明显不同,对照组丰度最高的为乳杆菌属、乳杆菌科、乳杆菌目;模型组丰度最高的为梭菌目、梭菌纲;四妙勇安汤组丰度最高的为p_75_a5属、梭菌属、鞘脂杆菌纲等。3组创面代谢组学有明显差异,集中在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等方面。差异代谢产物主要涉及Hedgehog通路、嘧啶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 糖尿病溃疡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创面代谢组学较非糖尿病溃疡小鼠发生了明显变化,四妙勇安汤干预后改变了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创面代谢产物,并达到了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
  • 周旋, 方格, 马庆宇, 梁慧芳, 闫振乾, 王雅欣, 林淑贤, 罗京彪, 胡志希, 李先涛,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01-9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气滞证诊断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收集了336名受试者的证候信息,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评价。结果: 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4,量表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选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0.2%,显示量表区分效度较高,结构效度好。结论: 气滞证诊断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气滞证的临床诊断。
  • 贾皇超, 王子雯, 王丽云, 牛蔚露, 刘学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05-9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屑病是一种与遗传和环境相关的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与代谢及免疫相关,且细胞免疫与代谢间还存在交互作用。中医药可改善银屑病患者炎症反应,调节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免疫代谢交互可作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作用机制研究的切入点,探讨角质形成细胞代谢重编程情况及其代谢产物对银屑病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 居燕飞, 王清坚, 蒙健林, 劳永彩, 陈雅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08-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胆石症是临床的常见病。目前尚未发现防治该疾病、避免其复发的有效干预措施,迫切需要建立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来辅助对胆石症发病机制和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文章基于胆石症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结合现有相关文献对胆石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归纳探讨,发现梗阻感染型中西医临床吻合度最高。但当前造模方法多以西医理论为指导,无法充分体现中医病因病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较少,动物行为学评价缺乏中医“四诊”相关表观学特点,模型评价指标与中医临床表现不统一,导致中医吻合度评价困难。因此,文章通过分析胆石症动物模型与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吻合度,总结不同造模方法的特点,完善动物模型评价体系,对高吻合度胆石症中西医临床病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提出建议,以期为探索胆石症发病机制和相关药物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刘博文, 马贵萍, 仪凡, 刘长英, 李晓斌, 李峰, 苏晓鹏, 胡世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14-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阐释李东垣“阴火论”致病的本质:源于脾胃气虚,精微下注,内寄于肝肾相火肆乱作病。总结阴火论致瘤的病机演变:脾虚不能充养肝脏,肝体阴不足,用阳失司,气血津精代谢失常,郁滞化火,与病理相火两恶相合,积生而瘤长。分析阴火与肝癌的相关性:阴火势微瘤隐匿,肝癌无症难诊明,阴火肆虐纷症起,肝癌无制难医治。归纳阴火论治肝癌治法:补脾升阳泻阴火,益肝养肾济相火,消癥祛积瘤易痊。
  • 夏梦幻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17-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专著,不仅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奠定了中医医道关系、医道思想的基础。《黄帝内经》以“天道”论“医道”,在阐释医理中充斥着大量的古代哲学、物候、历法、天文、地理等相关内容。由此使得中医从形成之初即与古之道术一脉相承。从《黄帝内经》探析中医本始的医道观及其背后的核心理念是研究中医学的基础,更是守正创新发展中医学的必由之径。
  • 杨婕, 靳瑞琦, 吴上斌, 邱丽颖, 王维广, 翟双庆, 吴宇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20-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整理、归纳并分析张从正《儒门事亲》中盐的相关条文,发现《儒门事亲》中盐的种类主要包括沧盐、青盐、戎盐、波斯盐绿及盐,其中以“盐”出现次数居多。《儒门事亲》中所述盐的用法,包括内服法和外用法,内服法有熬或烧后作吐药,合他药煮取,以水、蜜等作为溶剂送服,此外,还有单行,食疗,合药为丸等形式;外用法包括坐剂和外敷法等;并且包含水肿类疾病调护忌盐的记载。笔者通过归纳张从正《儒门事亲》中用盐之法,分析得出张从正用盐病机、症状及疾病特点,以及五大用盐之义:清痰顺气、推陈致新、补肾益精、明目固齿、沉降下行。
  • 杨晨, 宋鑫, 王河宝, 蒋力生, 叶明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24-9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代朱权所著《活人心法》是一部我国养生文献史上较为重要的养生导引专著。该书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载录的调摄方法简便实用,其养生思想理论独具特色,价值深远,且颇具现实意义。笔者拟从“疗心守道,五脏调和”“饮馔诸食,顾脾补元”“四时起居,循变顺时”“导引吐纳,却病延寿”四个方面全面总结凝练朱权《活人心法》的养生思想特色,以飨同道。
  • 王启航, 熊益亮, 韩梓逸, 段晓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27-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彭祖具有神仙家、房中术、黄老道家、阴阳家等多重人物属性,与秦汉中医学关系密切。梳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彭祖》篇发现,《彭祖》“身国同治”的生命观影响了秦汉时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彭祖》“天人同律”的生命观与阴阳家一脉相承,且在彭祖相关的文献记载中存在从国家祭祀之法到医学治身之道的嬗变;《彭祖》“执心不忘”的生命观成为神仙家及中医学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彭祖》生命观及楚文化之于中医理论的影响得以彰显。
  • 周鸿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31-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社会一般认知里,辟谷是道家养生修仙方术之一,对解决现代医学领域的诸多健康问题具有应用价值,但亦存在异议。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与《肘后备急方》中对辟谷均有论述。重新审视葛洪论著语境中的“辟谷”一词,其用法切近文字本义,即主动的“不吃五谷”,或被动的“无粮可吃”,其目的是抵抗饥饿,是在缺乏口粮的困顿境遇中不得不采取的一切可能有效的生存措施,亦可理解为野外生存技能。
  • 刘欣, 张程程, 陈安坤, 娄雅婷, 田聪, 饶彤, 饶泽华, 岳增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34-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灸针是针刺疗法的核心工具。文章在阅读大量考古发掘报告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整理了报告中出土的针具实物,并在综合分析后推测针具的用途。文章考查了中国古代针具由骨针、石针、竹木针等非金属材质针具到铁针和金银针等金属材质针具的革新演变,更新了一些新的内容,填补了一些缺失的重要证据,较完整地理清了针灸针材质演变的脉络,为研究针灸学的发展历史提供价值和意义。
  • 临床报道
  • 张杰, 马云枝, 沈晓明, 许玉珉, 孟毅, 张培丽, 贾奎, 菅艳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39-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熄风定颤丸干预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分期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标准对照研究设计。早期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片(美多芭),治疗组给予熄风定颤丸;中期对照组给予美多芭、吡呗地尔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熄风定颤丸。治疗周期均为12周。以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UPD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美多芭用量和安全性指标等的变化,评价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早、中期治疗组患者UPDRS总分、UPDRS Ⅰ评分、UPDRS Ⅳ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降低,中期治疗组UPDRS Ⅱ评分显著降低、美多芭用量显著减少(P<0.05,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早期中药治疗、中期中西药联用,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减少美多芭用量,延缓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在改善患者症状尤其是非运动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 倘孟莹, 张丽霞, 邱礼新, 杨迎新, 周剑, 褚利群, 杨玥, 陈水龄, 杨国辉, 王辉, 孙志超, 魏宇娇, 陈文黎, 陈爽, 于静, 闫晓玲, 陶方方, 刘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45-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的气虚血瘀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将5家三甲医院的100例患者以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控制眼压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益气明目颗粒口服,1次1袋,1日2次;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视野、最佳矫正视力、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中医证候量表、A型行为量表、视功能调查量表及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积分。结果: 试验组视野缺损、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97/100)、88.0%(44/50),均优于对照组[87.0%(87/100)、52.0%(26/50)](P<0.01)。除眼压外,试验组视野平均缺损、模式标准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视神经纤维层、最佳矫正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明目颗粒可改善眼压控制的气虚血瘀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功能、中医证候。此外还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综合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
  • 杨嘉心, 刘璐慜, 胡俊威, 陈跃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52-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80例A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脱落6例)与治疗组(38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每日1次,治疗组予针刺双侧风池、迎香、下关及印堂穴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18 d。于第1、7、13天治疗开始前及第19天观察两组患者的鼻眼主要症状(鼻塞、喷嚏、鼻痒、流涕和眼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鼻眼主要症状VAS评分及RQLQ各项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喷嚏及眼部症状VAS评分、RQLQ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内,针刺对于RQLQ评分中鼻部症状的改善具有累积效应,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及睡眠也可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改善(P<0.05)。结论: 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AR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有疗效持续、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 耿琦, 李敬伟, 凌江红, 蒋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56-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客观评估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抗抑郁、焦虑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FD患者96例,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半夏泻心汤组,每组48例。安慰剂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安慰剂颗粒,半夏泻心汤组给予半夏泻心汤颗粒剂,两组均每天服用2次,每次1袋,疗程共计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3个时间点评估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FD生活质量量表(FD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半夏泻心汤组总有效率为93.48%(43/46),安慰剂组总有效率为52.38%(22/42),半夏泻心汤组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1)。治疗4周后,两组在总体症状积分、各单项症状积分、HAMA总分、HAMD总分上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在FDQOL总分和各单项积分上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半夏泻心组总体症状积分、餐后饱胀不适积分、早饱积分、HAMA躯体性焦虑因子积分、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FDQOL总分、忧虑、不适、疾病控制积分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治疗以餐后饱胀不适和早饱症状为主的FD;同时本方还可改善FD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缓解以消化系统为主的躯体症状。
  • 邓小嫚, 冯瑶婷, 吕鹤群, 康琳玲, 田烨楠, 彭拥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62-9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进行针刺,分为非针刺组(52例)和针刺组(104例)。以倾向评分匹配法均衡混杂因素,运用统计软件SPSS 26.0对数据进行处理,纳入32对匹配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予规范的西医基础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予针刺治疗。对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比较,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前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观察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前后的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比较,观察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随访发病1年时患者中风再复发与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个协变量,匹配成功32对,匹配后两组患者协变量基线均衡可比。匹配后针刺组总有效率93.75%(30/32)显著高于非针刺组的75.00%(24/32)(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针刺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低于非针刺组(P<0.01),针刺组的EQ-5D-5L健康效用值、VA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针刺组(P<0.01)。随访1年时,针刺组患者复发率[4.81%(5/104)]、死亡率[0.96%(1/104)]低于非针刺组[复发率11.54%(6/52),死亡率1.92%(1/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提高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 朱豪, 粟孟华, 魏微, 余思奕, 郭小丽, 申治富, 王亚楠, 杨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69-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对原发性痛经(PDM)患者奖赏网络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 共纳入PDM患者46例,随机分为等待治疗组和针刺组,每组23例。等待治疗组在试验期间不接受任何治疗,针刺组接受3个月经周期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分、血清前列腺素F(PGF)评估以及fMRI扫描。以双侧腹侧被盖区(VTA)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后VTA与右侧眶额回(OFC)、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左侧前脑岛(AI)、左侧背侧前扣带回(dACC)以及左侧蓝斑的FC值增高,而VTA与左侧伏隔核(NAc)、双侧尾状核的FC降低;等待治疗组在试验后VTA与右侧中央前回、右侧顶上小叶FC增高;而VTA与右侧舌回、右侧腹外侧前额叶皮层(VLPFC)、右侧海马(HIP)等脑区的FC降低。与等待治疗组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后VTA与双侧VLPFC、双侧前AI、右侧HIP、右侧舌回、左侧dACC等脑区的FC增高;而VTA与右侧中央前回、右侧尾状核等脑区的FC降低。针刺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后,VTA-dACC的FC变化与PCS改善值呈正相关(P<0.05),VTA-NAc的FC变化与CMSS以及PGF的改善值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针刺可能通过靶向调控以中脑边缘系统(VTA-NAc)为核心的奖赏网络,进而起到治疗PDM的作用。
  • 彭慧, 杜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76-9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从颈针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治疗组按治疗方案从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onseca记忆指数、下颌最大开口度、关节杂音、关节压诊分以及肌肉压痛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Fonseca记忆指数、下颌最大开口度、关节杂音、关节压诊分、肌肉压痛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压诊分、肌肉压痛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从颈针刺可有效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整体症状,尤其是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
  • 冯卫星, 臧娅楠, 唐丽娟, 李沛, 戎杰, 王强, 周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980-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膏摩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脱落3例)和观察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膏摩治疗。两组均为1次/d,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级变化情况,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ST评级、SSA评分和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2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结论: 针刺联合膏摩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相关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