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01
  

  • 全选
    |
    述评
  • 范崇峰, 李崇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999-1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词汇研究受传统语言文字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浸润,经历了训诂学研究、词汇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3个发展阶段。当前3种方法同步运用,分别在词语考释、结构分析、认知机制分析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研究中医词汇的局面。现有研究存在字与词界限模糊、语言义与言语义混同、音源义与语源义错杂、体验与体悟含混不清等问题亟待改进。同时,须紧扣中医词汇特质,改进源理论,加深语言学理论与中医语言的融合。
  • 郝宇, 贺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03-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气禀赋与疾病罹患倾向的关系是运气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文章系统梳理了运气禀赋与后天罹患恶性肿瘤的关联性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现状与进展提出思考与展望。根据目前的研究结论:肺癌的罹患多见于运气禀赋为木火气盛者,乳腺癌的罹患多见于水火气盛者,肝癌的罹患多见于水土气盛者,胃癌的罹患多见于水火气盛者,白血病的罹患多见于木火气盛,或水火交争者,影响结直肠癌、淋巴瘤罹患的运气禀赋尚无统一性结论。这些研究为恶性肿瘤的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研究选择的分析时点不同、样本量不足、研究方法失于简单、运气特征的分类不统一等问题,研究的深度及系统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 外丹研究专题
  • 徐寻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09-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本作为金石烧炼之术含义的“丹方”一词,因其金石原料自古以来本有医学之用,如此同宗同源的实践基础自然使得丹方的意义逐步发生了由纯粹外丹烧炼领域向医学领域的由“术”入“医”的转变,在历代医家所著医籍中这种转变体现得尤为深刻。北宋统治者对于医学,特别是方书医学的热爱,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丹方整理与收集活动,在唐代尚未被正统医学广泛接受的道家丹方,在此情况下被大量录入诸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的方书之中,并且炼造方法也模仿医学方剂的炮制工艺进行了改良,这也使得丹方含义发生了蜕变,因而成为如今广为熟知的医用“丹方”。
  • 何振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13-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医家外丹思想在中医丹药文化建构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作用。以孙思邈、楚泽等为代表的丹道医家群体,在炼丹实践中不断完善丹药本草、金石药炮制去毒、丹方组方原理、制剂工艺等理论与技术,把炉火丹药初步用于临证实践并取得效验;奠定了宋代以来医家将外丹术成果融入中医本草、炮制、制剂、临证等其他各科的坚实基础,推动了传统医学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 段展辉, 杨金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17-1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作为崇道与尚医的重要时期,官方对道家和医学的扶持,有益促进了方书、本草典籍对道家文化的融摄和书写。道家服食与炼丹文化对宋代草木药应用产生了多维影响,涉及草木药采收方位时间,合药禁秽,草木炮制辅料,炮制方法,草木送服溶液,草木服食药、服食方,草木药疗乳石发动等方面。通过对道家服食与炼丹文化的解读,亦诠释了草木药应用的道家源流,揭示了草木药应用所蕴涵的道家文化,以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草木药。
  • 韩吉绍, 王新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21-1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丹的出现与医药学有密切关系,反之本草学的形成也吸收了外丹知识。唐以前外丹未被直接用于医疗,但对本草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唐代孙思邈积极探索外丹医用规律,开创了药物化学新局面。至宋代,外丹医用取得突破,丹方成为独立的方剂类型。另外唐宋外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外丹本草,持续推动中医本草学发展。外丹医药文献是古代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吴国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25-1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宋时期,外丹术衰落,内丹术兴起。基于道藏文本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清楚地揭示了外丹的毒性,“水银、丹砂、三黄、铅”作为最常用的炼丹原料,含有的“汞、砷、铅、硫”等元素对人体有巨大危害。丹家虽意识到丹毒的危害,但是理论辩护和实践去毒的努力未能显著见效,道教内外均对“服丹而仙”的理念产生质疑。此时,与外丹共享理论、术语和目标的内丹术开始了由“服外气”向“服内气”的转变,安全高效的“胎息”实践取代了之前充满风险的“闭气”操作。加之,修道者试图用“内丹未成”作为外丹失效的特设性假说,促进了内丹术的迅速发展。
  • 乔路阳, 唐若水, 张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30-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丹术最初是道家为求“得道”的一种修炼手段,道医孙思邈开创了外丹应用的新局面,将外丹与传统医学相结合,使外丹医用化、去毒化、外用化。他所撰的丹方大多是为临床医疗而服务,通过增加草木药的方式,以及在炼丹过程、服食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外丹的毒性,并且开创性地将外丹应用于外科及美容等方面,同时,因服食外丹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如发背、五石毒等,亦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孙思邈使丹剂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剂剂型,对后世的中医传承产生了重大影响。
  • 谢晶杰, 周水涵, 曾言敏, 郎朗, 陈明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33-1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开创于清代,是我国当代中医皮肤科重要的学派之一。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注重外丹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提出“升取降丹”的特色制丹见解;在实践中选取杠炭、焦煤作为常用燃料;并在大学开设炼丹课程;临证中常采取兑丹、丹药化裁品形式应用外丹,形成具有流派特色的外丹临证经验。文章对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外丹的传承创新与临证经验进行总结,并阐述流派外丹名方七星丹的改良创新,以供广大同道交流参考。
  • 郑访江, 阳嵘莎, 安莹洁, 法强, 王嘉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37-1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丹养生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学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独特的养生方式。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火炼矿物和药物等物质,炼制丹药服用,声称可延年益寿。然而,这一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和争议。首先,外丹养生思想所依据的矿物和药物中往往含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这些有毒物质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长期服用此类丹药不仅可能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肝肾功能异常等多种健康问题。其次,外丹养生思想本身存在明显的迷信色彩,忽视了科学验证和实证支持的过程。这种过于神秘化的表达方式导致其缺乏可信度和实用性,在社会上产生较大争议。文章着重研究清代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位宗师、著名丹道大家刘一明所著的“虚空阴阳丹法”,旨在对外丹养生术进行深入解析。笔者也希望通过对这一古代养生体系的理性审视,呼吁社会各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疑点和争议,摒弃盲目崇拜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健康、科学的养生方式。为现代养生界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也为传统养生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樊道智, 陈凤梅, 冯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41-1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西太谷广誉远定坤丹源自于清廷“宫帏圣药”,其制作技艺鲜为人知。晚清以降,定坤丹逐渐在晋中太谷地区流传开来。今从选药、炮制、合坨制丸、挂蜡等方面详述广誉远定坤丹制作工艺,深入探究定坤丹在药物配伍、蒸制、药引等技艺特点。研究发现:定坤丹在药物配伍中所创制的人参与五灵脂共用之法屡收奇效;日晒夜露棚用于熟地黄九蒸九晒不仅可以激发药物阳旺阳升之势,还可汲取上池之水,使得熟地黄这一药物发挥神效;此外,用精制醋膏炮制鹿茸,引药入肝,为增强鹿茸补益肝肾之功效提供了保障。
  • 殷玉莲, 陈红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45-1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九一丹对泡沫细胞(FM)内胆固醇逆转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荧光标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形成FM。实验分对照组、模型组、九一丹组和Z-VAD-FMK组。采用荧光显微镜拍摄记录FM形成和细胞内脂质蓄积情况;油红O染色比较细胞内脂质沉积差异;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含量以及胆固醇流出率;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胆固醇逆转运相关蛋白,ATP结合盒转运子A1、G1(ABCA1、ABCG1)和清道夫受体-B1(SR-B1)的表达情况。结果:油红O染色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细胞内脂质沉积增加,九一丹和Z-VAD-FMK处理后可有效降低FM内脂质;九一丹和Z-VAD-FMK干预后可降低TC、FC的水平,增加胆固醇流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BCA1蛋白表达上调,SR-B1下调,九一丹和Z-VAD-FMK干预后ABCA1表达下调,SR-B1表达上调;TUNEL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凋亡较模型组减少。结论:九一丹能够上调胆固醇逆转运相关的SR-B1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内脂质外排,减少FM凋亡发生,该过程为九一丹提脓祛腐表现提供了科学解释。
  • 论著
  • 吴锦飞, 许二平, 张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51-1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海同春》系明代丹阳名医朱栋隆的传世之作,亦是脉法专书。其书基于《黄帝内经》之经脉和脉法理论,遵《难经》《脉经》脉位脉理,独创以菽分层定位和凭脉用药法,以菽数轻重定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有余不足,并以虚、实、迟、数四脉定补、泻、温、清四法,据脉用药,且独创以菽豆拟脉形,讲述传统二十四脉的脉形脉理。全书独具特色之处在于分传统五层脉位为15层,并以脉阐病源,凭脉用药,药随脉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凭脉用药专著。文章通过论述其脉法体系,初步探讨多层脉位和凭脉用药法在临床中的运用,希望可以对传统脉法有所补充,对临床精准用药有所裨益。
  • 何舒仪, 郑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56-1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北朝时期北周名医姚僧垣所著《集验方》现存辑本,内容涵盖伤寒、时气、内、外、妇、儿、五官等诸多疾病的验方。经初步统计,其中至少有28条文字、26首方与张仲景方存在关联。其中有8首与张仲景方在方证描述、组方、服法上高度相似,其他则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从方证描述、组方剂量、服法禁忌、辨证方法等多方面比较上述方剂与张仲景方的异同,可以说明张仲景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非“秘而不传”,而是得到广泛流传,且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发展。但《集验方》中六经理论阙如,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方书重术轻理的特征,反映出张仲景医方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不如后世之盛。
  • 赵燕, 李良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61-1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个体内存在不同层次精神活动,故文章基于三神理论提出心质概念,并确定了其包括心灵质、心识质、心意质的结构模型。这一理论的提出,将对人类心灵的认识扩展为上至灵性、下至情绪的立体层面。基于文献与临床实践,文章探讨了心质的3个关键特征:心质可分性、心质与疾病相关性、心质可调性。以便在临床治疗中,针对心质特征的不同,采取适当干预措施调节偏颇心质,预防并治疗心质疾病,实现调质防病、调质防变,从而践行中医“治未病”。
  • 孙君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65-1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文史界对中国古代神话和思想的研究成果,推演出了以阴阳、四象、五行、六府等范畴为主要节点的概念演化树。研究表明,脉法、五脏六腑学说、脏腑表里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都与该演化树直接相关。文章认为,规矩权衡脉法系古文《尚书》学说脉法,而弦钩代毛石脉法系今文《尚书》学说脉法。胃的原始概念包含整个消化道,六腑由胃分化而来,五脏六腑概念与五行六合说相合。脏腑表里学说与五方十神说结构相似,表明脏腑表里学说可能受到过五方十神说的深刻影响。
  • 于路游, 杨金萍, 孟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69-1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圣济总录》是北宋末期由官方整理编纂的一部大型方书,其收录众多方药,并出现多样化的中药炮制加工方法。中药炮制具有一定的特色,而附于药后的炮制节度与工艺亦具有其规范性和合理性。文章整理归纳《圣济总录》中药物炮制的节度与工艺,以形状、质地、颜色、气味为纲,具体方法和药物为目的,围绕炮制药物性状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具体包括以颜色变化为度、以次数为度、以辅料为度、以炮制状态的变化为度,炮制过程的禁忌等。探讨古代药物炮制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对研究现代药物炮制具有重要意义。
  • 苏嘉楠, 敖玉涵, 安继仁, 孙贵炎, 杨宇峰, 石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74-1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体内外两方面探讨益糖康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NLRP3炎症小体通路治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CI)的机制。方法:分别采用SPF级9周龄雄性C57BL/6J背景db/db小鼠、高糖诱导HT22神经元细胞构建体内、外模型并设立相应分组。体内实验方面,记录糖代谢等相关指标并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同时,进行HE染色和尼氏染色。体外实验方面,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体内、外实验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mTOR、自噬及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内实验证实,与db/db组比较,YTK组小鼠糖代谢、认知功能、神经元损伤情况得到缓解;AMPK/mTOR、自噬及炎症小体等相关蛋白表达显著改善。体外实验证实,YTK组神经细胞在形态、生长和排列分布呈不同程度改善。体外Western Blot结果与体内实验趋势基本相同,进一步验证了体内实验的结果。同时,体外实验应用相应抑制剂对AMPK/mTOR信号通路、自噬及炎症小体三者的上下游关系进行了验证。结论:益糖康能够调控AMPK/mTOR表达进而激活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治疗DCI。
  • 兰艳艳, 庞莉娜, 黄秋玲, 王志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81-1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腕踝针对紫杉醇诱导神经性疼痛(PINP)小鼠脊髓背角5-羟色胺1A受体(5-HT1AR)、谷氨酸(Glu)、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及p-CaMKⅡ表达的影响,揭示其缓解化疗神经痛的机制。方法:将2月龄雄性C57BL/6小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腕踝针组、腕踝针+拮抗剂组,每组12只。模型组、腕踝针组及腕踝针+拮抗剂组通过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隔天1次,共4次)建立PINP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溶剂。腕踝针组在造模第1天起对双侧踝部“下4”“下5”区进行电刺激干预,隔日1次,每次30 min,共7次。腕踝针+拮抗剂组在第3、7、14天额外鞘内注射5-HT1AR拮抗剂(1 mg/kg)。在造模第0、7、14天采用热刺痛仪检测热痛阈值(PWL);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5-HT1AR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背角5-HT1AR、VGluT2及p-CaMKⅡ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Glu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PWL显著降低(P<0.01),脊髓背角5-HT1AR、Glu、VGluT2及p-CaMKⅡ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腕踝针组PWL显著增高(P<0.01),5-HT1AR表达显著升高(P<0.05),Glu及VGluT2含量显著减少(P<0.05),p-CaMKⅡ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腕踝针组比较,腕踝针+拮抗剂组PWL显著降低(P<0.01),Glu、VGluT2及p-CaMKⅡ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腕踝针可能通过上调5-HT1AR,降低VGluT2及p-CaMKⅡ表达,减少Glu含量,从而缓解PINP。
  • 郑彩杏, 李金霞, 周小青, 刘旺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86-1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5首活血化瘀方含药血清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丹参饮组(18.9 g·kg-1·d-1)、桃红四物汤组(25.65 g·kg-1·d-1)、血府逐瘀汤组(34.2 g·kg-1·d-1)、活络效灵丹组(27 g·kg-1·d-1)、失笑散组(5.4 g·kg-1·d-1),每组12只,雌雄各半,每组灌胃相应复方,浓度为成人等效剂量的5倍,对照组灌胃等量蒸馏水,每日1次,7 d后采血以制备含药血清。以50 μg/mL ox-LDL诱导HUVECs损伤后,以5首方15%含药血清和5 μmol/L SP600125处理24 h后检测。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JNK、p-JNK、Bcl-2、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JNK、Bcl-2、Bax、Caspase9、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根据以上指标对5首方的作用进行排序与赋值,以对比作用力差异。结果:与模型组比较,5首活血化瘀方均能显著增强HUVECs细胞活性(P<0.01),减少细胞凋亡(P<0.05,P<0.01),显著下调JNK、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1,P<0.05),显著下调p-JNK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5),显著上调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0.01,P<0.05)。结论:5首活血化瘀方均可不同程度的保护受损的HUVECs,其机制可能与调控JNK信号通路相关。
  • 罗俊华, 侯宇, 苏国义, 肖志锋, 黄俊翰, 龙遨洋, 高泽辉, 李永津, 林定坤, 詹吉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92-1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脊髓损伤(SCI)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并挖掘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法构建SCI小鼠模型,BSHX-L组、BSHX-H组予灌服中药,Sham组及SCI组均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干预8周。干预结束分离股骨进行检测。应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骨微细结构,三点弯曲实验检测股骨生物力学,HE染色、免疫组化、TRAP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评价,分光光度法检测过氧化物水平,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水平。结果:SCI小鼠在造模8周后股骨呈重度骨质疏松改变。补肾活血方能显著改善SCI小鼠股骨的骨密度、骨微细结构、骨生物力学及骨组织形态学(P<0.05,P<0.01),增加OCN、OPN阳性表达细胞并抑制TRAP阳性表达的破骨细胞(P<0.05,P<0.01)。此外,补肾活血方干预后显著降低了股骨组织中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P<0.05,P<0.01)。上述趋势在BSHX-H组中更明显。结论:补肾活血方可减轻骨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维持骨稳态,从而减轻SCI诱发的骨质疏松。
  • 姚佳梅, 钟博宇, 时拥月, 秦钦, 杨海燕, 张丹, 王东生, 钟广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98-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衰老中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0只WKY大鼠为正常组,30只SHR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和中药组,每组10只,西药对照组和中药组分别给予缬沙坦胶囊和天麻钩藤饮干预8周。观察大鼠血压及形态学改变,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血管衰老,比色法检测组织m6A甲基化总体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管组织中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tl14)、肥胖相关蛋白(Fto)、Alkb同系物5(Alkbh5)、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2(Ythdf2)和YTH结构域包含蛋白1(Ythdc1)基因表达及血管衰老相关p21和Sirt1基因表达水平,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衰老相关p21和Sirt1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m6A甲基化相关Mettl3和Ythdc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中血压明显下降,内中膜增厚减轻、内中膜厚度/内径降低(P<0.05),SA-β-ga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血管组织m6A甲基化水平显著升高,药组中p21和Ythdc1表达下降(P<0.01,P<0.05),Sirt1和Mettl3表达增强(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可能通过调控Mettl3与Ythdc1表达,提高m6A甲基化水平,达到延缓血管衰老的作用。
  • 刘健, 李芮, 杨秀鹏, 王洪志, 许勇钢, 陈卓, 王德秀, 肖海燕, 唐旭东, 杨宇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05-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下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应用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影响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较高危MDS患者进行更加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及生存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22年9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病房就诊的162例较高危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血常规参数、骨髓参数、染色体核型等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162例患者中位OS为12(3,56)个月,一、二、三年生存率分别为80.25%、56.79%、47.53%。将162例较高危MDS患者按照结局指标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两组年龄、血小板及染色体分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WHO分型、IPSS-R积分无明显相关性,而染色体核型异常能够显著增加较高危MDS患者转变为AML的风险(P<0.01)。按照年龄、治疗方案、是否进展为AML、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突变数量分组并比较各组生存情况,组间生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实世界下应用以含砷中药复方为主的补肾解毒化瘀法治疗的较高危MDS,其中治疗获益的较高危MDS患者可以明显改善预后;总生存期>3年的临床特征为:年龄<70岁、含砷中药复方联合化疗、未转化为AML、染色体核型正常、基因突变数量<4个。
  • 赵越梦, 刘瓅莹, 郝健亨, 王海军, 兰颖, 冀来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12-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深入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双硫死亡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分析两个数据集(GSE34526和GSE137684),识别了与双硫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运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构建了基因网络,确定了PCOS的关键基因和分型基因,并筛选出核心基因。利用核心基因,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了具有特征性的PCOS基因,并建立了临床预测模型。结果:在GSE80432数据集上建立的ROC曲线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发现3个与双硫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MYH9与免疫浸润密切相关。同时,鉴定了两个基因簇(Cluster 1和Cluster 2),其中Cluster 1与免疫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在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树模型表现出卓越的预测能力(AUC=1.000)。此外,发现PCOS患者中FCN1与体重呈正相关(Cor=0.87,P=0.0047)。结论:本研究揭示了PCOS患者中双硫死亡的潜在机制,并提供了新的基因标志物和预测模型,为PCO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赵怡楠, 杨晶莹, 齐玉濮, 胡毅龙, 任翔, 黄宝玲, 张双丽, 宋亚刚,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18-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鼻疗法临床实践丰富、理论基础广泛、药物来源多样、覆盖疾病类型全面,是一种传统高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本研究挖掘了650本中医药古籍中记载的鼻疗单味药和复方,分析该疗法的发展历程、高频药物、组方配伍、剂型用法、主治疾病等临床用药特点。结果发现,在164部不同历史时期的本草与方剂学专著中,共纳入鼻疗记载1 215条,其中单味药570条,复方645条。其中高频单味药有大皂角、半夏、醋等,复方高频药物有细辛、雄黄、麝香、川芎等,多为开窍药,药味以辛、苦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药物多药性峻猛,效专力宏。药物剂型以散剂、烟剂居多,入鼻方法多为吹鼻法和熏鼻法,药物功效以通关窍、清痰浊、开心窍为主,主治疾病涵盖内科、耳鼻喉与眼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大类,其中以脑系病证、鼻系病症、气血津液病证、咽喉系病证最多。通过系统整理古籍中鼻疗的用药特点及临床应用范围,旨在为发扬这一传统中医疗法,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中药给药途径的创新提供参考。
  • 龚元戎, 刘旭斌, 阎亦舒, 黄宗跃, 关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25-1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古典文献与现代解剖学的关联分析,探讨十二经脉与人体动脉的相关性。方法:对《黄帝内经明堂》《针灸大成》等8部代表性的针灸典籍中关于经脉和经穴的文献进行整理,并分析其与动脉的关系。结果:共筛选出以动脉搏动为取穴指征的35个“脉动穴”,其在四肢分布较多,占肢体经穴总数的18.42%;且“脉动穴”在阴经的分布显著高于阳经;结合标本脉诊法的特点,十二经标本脉的位置多与动脉搏动点对应;“脉动穴”的主治分析也显示多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结论:古典针灸的穴位中部分是通过动脉搏动点进行定位,其结构可能以动脉为本质;部分经脉的分布及触诊的特征符合人体大动脉的解剖定位;古典针灸的经典诊断方法关注于重要大血管的变化;“脉动穴”的主要治疗范围离不开重要血管和血供。可见经脉理论与动脉系统在结构、功能及诊疗层面均存在本质关联,早期经络理论的形成可能脱胎于对血管的解剖认知。
  • 许晓妍, 胡晓娟, 屠立平, 江涛, 崔龙涛, 赵海磊, 许家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31-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对照组和结直肠癌患者的舌面象色度参数差异及结直肠癌患者对应的面象分部特征规律。方法:运用TFDA-1型数字舌面诊仪检测203例对照组及13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舌面客观参数,用t检验、Mann-Whitney U等统计学方法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早期、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TC-I、TC-S、TC-L、TC-Y、TB-I、TB-L、TB-Y及舌苔RGB、舌质RGB等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及早期、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左右颧、左右颊面诊色度参数总体趋势一致,R、G、B、V、L、a、Y值均显著降低,S、Cb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照组与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的舌面象色度参数有一定分布规律,可为结直肠癌分期诊断及预后提供依据。
  • 莫国凤, 宋诗博, 樊西倩, 冉清智, 李阳, 向灵希, 刘佳, 汪南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37-1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冠心病、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的脉诊信息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痰湿证“异病同证”脉诊信息的客观化异同。方法:应用三探头中医智能脉诊仪采集脉诊信息,通过信息预处理后建立12谐波拟合模型并提取193个特征参数,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回归(LS)、套索回归(Lasso)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冠心病、糖尿病的痰湿证和非痰湿证患者脉诊信息具有显著差异,LS及Lasso分类判决准确率在62%~69%之间。痰湿证脉诊信息,时域参数h1、s、s1、s2参数值较非痰湿证显著升高;频域参数,总体上相位较非痰湿证升高、能量较非痰湿证降低,主要表现在右关。与非痰湿证相比较,冠心病痰湿证左寸h1、s、s1、s2显著升高(P<0.05),左寸w显著降低(P<0.05),左寸、右关的相位总体上升高,右寸、右关的能量总体上降低;糖尿病痰湿证左尺h1、s、s2和右寸h1、s显著升高(P<0.05),左寸、右关的相位总体上升高,右关的能量总体上降低。结论:痰湿证较非痰湿证血液充盈、脉道流利,脉象更偏向于滑脉,痰湿证病位表现在脾,与中医理论相符;冠心病脉诊信息主要表现在左寸,而糖尿病表现在左尺和右寸,与冠心病病位在心、糖尿病病位主要在肺、肾符合。
  • 王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42-1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时代通常会有着与其风貌相匹配的经典理论观念,命门观念于古代经典医籍与名家流派之中亘古绵延,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学理根基之一。命门在医学典籍中有着不同的论述理路,面对唐宋医学典籍中的命门抽象化,明代的江南儒医力图援理释医使其具象化,研究以坚守经典医籍的本真性、夯实儒医学派的学思性为原则,通过分释命门观念的医籍演绎、医理蕴生、医案铺陈、医论养成等层面,解析对比了古代江南儒医学派代表人物的命门理论,以此彰显命门思维中的异中思同、同中存异与承继创新。
  • 何蕾, 郭锦晨, 夏泽华, 朋汤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46-1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安本草学研究领域广泛,发明创新众多,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通过梳理新安本草文献,认为新安本草学具有以下学术特色:开创徽派中药炮制,推崇道地药材,对本草加工炮制、产地殊异、真伪优劣辨别均有详细论述;注重实用性,力斥前人不明药性,创立新说、药证互参以便于指导临床;创新编撰体例,形式上以功能主治为核心,语言上以措辞凝练为特点,蔚然形成本草启蒙学派。
  • 刘旭斌, 刘爽, 郝昊隆, 姜敏, 俞裕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51-1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刺,法出《黄帝内经》,是其核心刺法之一,是守病所而刺分肉之间。笔者基于《黄帝内经》而探析之,以为其指导理论体系有三:营卫学说、卫气行学说、冲脉学说,而后者统之。气从冲脉,或循脉,或循肓膜,而行于分肉之间。基于“卫气不营,邪气居之”,可分刺以祛邪致真。而根据病所深浅不同,笔者立卧针三刺、立针三刺、递针三刺三法,多以之主治痛痹、偏瘫、面瘫、带状疱疹、失眠、肌肉痉挛诸疾,或以之辅佐脉刺。并指出分刺,留针并不是必须的。
  • 邓俊阳, 吴秀艳, 何庆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58-1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中医学界沿用考古学界度量衡的考古成果,认为东汉一斤是220 g,从而推算出经方一两为13.8 g。东汉一斤220 g是通过“一斤八两铜权”和“百一十斤石质权”的单位量值的平均数而得出。文章对这两枚权的原始文字描述及实物图片进行分析推理,得出“一斤八两铜权”不一定是东汉的,而且“百一十斤石质权”不仅无确切的出土来源且缺损严重,故两枚权的重量皆不可参与准确计算东汉一斤的量值,因此东汉一斤220 g与经方一两13.8 g都是不够准确的。
  • 周荣易, 马丙祥, 丁雪颖, 吴晨蕾, 谢新月, 王孟飞, 张雨嫣, 张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62-1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作为中医药优势病种,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源于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和,阴阳失衡被认为是病机的核心。然这一病机概括普适性过强,指导性不足。从广义而论,阴阳平衡失调应是中医理论中绝大多数疾病发生的病机而非独ADHD之机。从取象比类思维出发,通过解析《黄帝内经》中阴阳取象特征,解析“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中男女、左右、水火取象的深刻内涵,从更深层次理解阴阳的内涵及ADHD产生的机理,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推动中医药优势病种病机的再探讨及理法方药研究的不断深入,造福广大儿童。
  • 田栋, 廖书琴, 佟常青, 黄明瑜, 黎婷, 李欣, 王维广, 陈子杰,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68-1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中虽无“癌”之病名,但《黄帝内经》中“息贲”“昔瘤”“肠蕈”等论述皆与癌症具有相关性。文章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癌症的相关论述得到癌症治疗的复杂性与脏腑大络密切关联。首先大络易瘀是癌症脏腑蓄毒的关键,其次大络为通调人体气血阴阳的关键通路。《灵枢·玉版》言:“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说明大络作为脏腑经隧,可为癌症的转移性创造条件。因此癌症的防治可从大络阐发:一则祛邪为要,可参《黄帝内经》缪刺之法,从阳引阴以祛大络之邪,以防蓄毒;二则扶正贯穿始终,通调脏腑大络以使元气通补条畅,遵从治本之道。故文章试厘清癌症与大络的关系,以期从调大络以“守经隧”的角度为癌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王追越, 任献青, 丁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72-1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阐释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为“阳化气”不足,肺、脾、肾三脏亏虚;“阴成形”太过,气血水瘀滞不通,并随激素用量的增减,“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太过或不及会序贯演变。治疗当扶阳化气,助肺、脾、肾三脏气化;消阴祛邪,利水、降浊、化瘀、行气以通其流,并随病机的序贯演变在激素初加时,扶阳化气、利水消阴;激素巩固维持期,养阴生津、清热活血;激素减停期,助阳益气、固肾健脾,进行中医序贯辨治。
  • 临证经验
  • 贾家园, 鞠宝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76-1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和为圣度”是《黄帝内经》中的经典理论,其内涵强调阴阳以和为要。“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鞠宝兆教授以阴阳关系论“肝用”与胆汁的关系,认为二者不和,胆石则成,复和“肝用”与胆汁的关系为胆石症的辨治方向,并基于“和为圣度”理论提出“调和、清和、柔和、通和”四法合用,达到肝和胆宁之效。
  • 许强, 张萌, 韦永政, 孙健, 薛中峰, 覃骊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80-1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的范畴,主要表现为风团和瘙痒。文章基于前期的研究,将中医的整体观及五行学说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性地引入以木立极的“毂辐治法”。以木立极,即以木为“毂”,其余与之关联的病因或病机为“辐”,并辅以相应治法及具体药物,共奏“毂辐治法”。在治疗荨麻疹之时,将“调肝木”为毂,予以或平肝,或清肝,或疏肝,或养肝之法,然后结合辨证,以其余四行为“辐”,使用或益水,或制火,或扶金,或培土之药加减来治本,并佐以或祛风,或息风,或散寒,或除湿,或清热,或润燥之法以祛邪,这为治疗荨麻疹提供了新思路。
  • 李梦洁, 黄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84-1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从医60余载,善于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内科诸多疾病,认为该方适应病证广,内伤、外感皆可用之,临证只要紧抓病机,一方可治多病。现列举其运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之验案6则,分别为升清举陷治疗肝郁脾虚、清阳不升之头痛,塞因塞用治疗脾胃虚弱、本虚标实之痞满,“甘温除大热”治疗气阴两伤、少阳枢机不利之内伤发热,健脾升清治疗清阳不升、营卫不和之耳鸣,益气升提治疗产后气虚下陷之阴挺,调和气血以调理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消渴等慢病,充分展示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治特色,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 倪明欣, 程海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88-1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承“癌毒”学说的基础上,程海波教授团队进一步发展、完善癌毒病机的学术内涵,创建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因癌毒兼夹病邪不同,将抗癌解毒法分为理气、祛瘀、化湿、温阳、化痰、清热、祛风、攻毒8种解毒法。在此基础上祛瘀解毒法是基本治法之一,在肿瘤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阐述瘀毒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祛瘀解毒法的学术内涵及其在防治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丰富癌毒病机理论的内涵,提高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 李莉, 丁丽玲, 王祖红, 郭翠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92-1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管遵惠教授运用舌针治疗情志病的证治经验和施术特色。舌针是针刺舌体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针法。情志病多由于精神情志、心理因素等所致,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系,脏腑的气血上营于舌,为脏腑之外候。管教授根据舌与全身脏腑经络的联系,临床治疗讲究:验舌分经脉、舌态辨脏腑、体穴相应、主症主穴、兼症兼治、调神为先;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舌针的操作方法和补泻手法;相得益彰,临床疗效突出。
  • 江昀峰, 金钊(指导:宋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196-1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生气通天”理论为认识基础,解析宋兴教授学术经验,认为其基本特点有:①疾病发生重生命状态、体质水平和感邪量;②疾病演变重机体内环境特点,关注气机运动与气化能力;③诊断重四诊合参,要求准确分辨病理层次、程度及真假,主张从气机趋势及气化状态分析病机;④治疗重辨证论治,重视舌脉客观依据,提出治疗应以恢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正常关系为目标,注重药物作用趋势对机体的引导。临证善用风药及芳化药物治疗湿邪所致疑难杂症。
  • 任娟霞, 尚璐, 郑广达, 鲍艳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00-1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宝金教授投身中医药防癌事业已有20余年,吸收归纳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老一辈中医治癌的经验,根据络病理论联合虫、藤类药提出了活血化瘀通络、消肿散结通络、清热解毒通络、固本培元通络等治疗癌症的治疗准则。文章主要从“络病理论”来分析癌症形成的病因病机,以及花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借助虫、藤类药和通络法治疗癌症,为中医治疗癌症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思路。
  • 李可可, 徐义峰, 张亮, 古文俐, 胡俊芳, 严诏琦, 邓雅馨, 刘良徛, 徐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03-1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内涵,结合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提出“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阐释其与晚期肺癌形成的关系。并从阳化气不足与阴成形太过出发,以气阳虚弱为本,痰瘀阴邪为标,系统论述洪教授运用“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的具体治疗之经验。结合肺、脾、肾三脏,提出“扶正补益,以补助攻”为总则,并强调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法。
  • 吴俊汎, 李冬云, 姚梦丹, 杨茜茹, 戴斌彬, 宓保宏, 张文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07-1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将人体全身皮肤温度信息用伪彩色的形式可视化。中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告诉我们体表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内在阴阳、气血运行的变化。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体表温度特征。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调阴阳气血,调脏腑虚实。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呈现患者治疗前后的体表温度特征,可以发现中医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和西医指标的同时,体表温度也有对应的改变,红外热图的均匀性与热结构得到了改善。因此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它有可能可以作为中医疗法的客观评估指标之一,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与指导。
  • 周婷婷, 谈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11-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谈勇教授认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发病基础为肾中阴阳不足,涉及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治疗上主张中西医结合,在激素补充治疗的基础上,中药以滋阴补阳序贯为核心,结合脏腑理论辨证加减,分别治以交通心肾、肝肾同调、健脾和胃之法,必要时通过体质辨识,配合膏方辨证施治,目的在于恢复心(脑)-肾-肝脾-子宫轴的正常生理功能,调整月经周期节律。
  • 马厚芳, 郭霞珍, 许筱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15-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寐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睡眠障碍性疾病,程士德教授宗《黄帝内经》阴阳寤寐理论,认为多寐之病机总属阴阳气不相协调,阳气久留于阴分。留阳于阴又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者多因痰湿、胆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阻滞阳出阴分之道路;虚者多为气、血、阴、阳等物质不足,致使阳无力出阴。程老认为治疗多寐之核心在于通阳和阴,以通而去其邪、以补而扶其正,促使阴阳之气按昼夜规律启闭,恢复阳气出阳入阴之节律,以彰“通达阴阳”论治多寐之良效。
  • 韩飞, 王耀献, 刘兰英, 苏莹, 苏苑苑, 郑慧娟, 刘伟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19-1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晚期常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王耀献教授对于DKD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晚期DKD,多立足于脏腑虚实辨证,病机以脾、肾二脏阳气亏虚为本,血瘀、痰浊为标,临床上主张以温阳泄浊为根本大法,治疗上常经方验方合用,常用药物如生黄芪、杜仲、土鳖虫、海藻等,尤其重视大剂量应用生黄芪以益气固本、利水消肿。此外,针对不同兼症,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为晚期DKD的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 李东滔, 鲍艳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22-1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学在外感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以运用麻桂剂为主的经方派(伤寒派)以及以运用荆防剂(羌防剂)为主的时方派两大流派对峙的局面。传统主流印象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及北方气候寒冷,符合治疗外感病应用辛温峻剂之麻桂剂的客观事实;金元以后及南方气候炎热,治疗外感病则用辛散和缓之荆防剂作为特点。岭南地区既号称“炎方”,气候炎热潮湿,麻桂剂按理不宜,但在历史上亦涌现了不少伤寒大家,值得深思。文章将立足历史,基于中医学理论,通过摆明事实,陈述岭南地区伤寒方之应用轶事,试论伤寒法辨治外感病上具有普适性价值;同时以葛根汤为例,论述其在治疗外感病中的广泛性应用。
  • 高源, 蔡松, 冯泽悦, 张立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26-1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辛开苦降法是中药性味配伍的重要理论之一,具有平调寒热、畅达气机的功效,其首见于《黄帝内经》,后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中。文章通过探寻辛开苦降法的理论渊源,以及该法在肺系疾病的运用,阐述栀子干姜汤作为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剂之一,在肺系疾病治疗中有广泛运用前景。临证运用栀子干姜汤时需注意询问患者病史,以及患者是否有“微烦”或“微饮”的症状,并可将其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小柴胡汤类方等联用,令辛苦各尽所长。并附典型医案1则加以佐证。
  • 张丽萍, 刘铜华, 王芬, 华静, 王磊, 贾晓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30-1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铜华教授认为痤疮的病因包括外邪侵袭(风热、湿热、风寒、寒湿)、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之品或饮酒无度)、情志内伤、体质禀赋(火热内盛,或脾肾亏虚,或肾阴亏虚), 将痤疮的治疗分为两期,早期以实证为主,后期可出现虚实夹杂。早期表现为肺热炽盛、心肝火旺、湿热内蕴、寒湿郁表、痰瘀互结;后期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主,具体可分为气血亏虚、阴虚火旺、寒热错杂3种证型。在临证中依据痤疮的不同表现特点,辨证施治,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徐雨辰, 张立山, 王金娥, 王婧, 任传云 (指导:武维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34-1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武维屏教授根据临床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经验及现代研究,提出COPD稳定期患者具有“虚、痰、瘀”的病机特点,对应补虚、化痰、行瘀以理肺平喘的治则治法;根据武教授临床治疗COPD稳定期的处方用药规律,清半夏、柴胡、黄芩使用频率最高,常配合补虚、清热、解表、化痰止咳平喘等药物,核心处方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小青龙汤等方加减为多,通过调肝理肺法将补虚、化痰、行瘀、理肺治则相串联,从脏腑相关的角度改善肺的气血运行,杜绝痰瘀之源,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 思路与方法
  • 何涛, 孙欣, 徐凡舒, 钱卫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37-1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临证重在思维,而非一方一药。简单熟记几个汤头方药,可能一时侥幸成功。然而,要想获得稳定可靠的疗效,必须要构建中医临床思维。中医学临床特点之一是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基本病机,然后根据基本病机采取相应的治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四诊合参、综合考量的过程,不仅注重四诊能力,更重视辨证的思维方式。文章基于跟师及自身临床诊疗体会总结中医临证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思维方式。望与诸位同道一起勉励与提高,以期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略做贡献。
  • 侯君喆, 龚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40-1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涵广泛、历史悠久的术数思维模型是中医理论的特征性内容。回顾近代中医学术数发展,有助于解决当今中医诊断与病机分析的某些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解读、案例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收集近代中医学者在临床诊疗、理论阐述和学术创新三方面对中医理论中的术数的应用,并具体引例,提出关于中医外感病诊断范式的若干设想,对提高中医用药的精确性以及中医诊断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唐文, 王志斌, 童康, 陈斌斌, 王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43-1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主体解决问题是针对客体的性质还是数量,思维分为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系统梳理中医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的发生与演变进路,厘清中医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在中医思维中的地位,分析其在临床具体应用过程中的局限及产生误诊的原因,认为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相结合、整体视域下的定量思维、融合现代模糊数学思维的定量思维研究模式是临床提升诊断精确性,避误纠误,提升疗效的重要路径。
  • 孙超, 佟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47-1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方蕴含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但由于其“寓理于事,因事明理”表述方式,使我们在构建经方知识图谱、探索计算机辅助诊疗时,必须“于无字处求文”,解决其由于文字缺省导致的信息不全,大量知识隐而未现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症状体征串”所代表的“病机”是“无字”之处所求的关键,以此为基础构建补全策略,以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病机解读为例,构建推理规则,搭建基于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的仲景经方知识图谱。最终构建的知识图谱可自动补全经方文字缺省的信息,基于胡老诊疗思维进行“症状-方证”推理。本研究有助于中医经典的传承和学术经验的推广,未来可进一步补充多家论述形成经方信息学大数据,为多元化、模糊化的中医诊疗思维下探索古籍辅助临床诊断奠定基础。
  • 江昀峰, 马健, 殷鸣, 金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51-1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本身的“系统性”特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要求,共同决定了系统科学理论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在系统构成论指导下建构的保护系统,由物理层、活动层与抽象层3层结构组成,分别涵盖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人造资源分系统,辨证、论治与技法分系统,哲学认识与特色思维分系统。此前对中医药技艺的保护工作已足以支撑本模型下的技法分系统、部分辨证及论治分系统的建构。此后需重视系统性原则,从中医药内在发展规律出发,加强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色理论、生命关怀视角与哲学内涵的保护。
  • 倪园园, 李伟珂, 王至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55-1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且呈上升趋势,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医药治疗COPD具有较好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证候诊断存在诊断标准形式各异、主观性强、难以量化、诊断缺乏与疾病临床表型(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等)的有效整合等问题,影响了中医疗效的发挥。证候的准确辨识是中医辨证论治有效的前提,基本证候辨证有利于化繁为简,把握辨证核心,指导临床辨证,以建立客观、规范的证候诊断标准,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文章以皮质醇与COPD基本证候的相关性为基础,探讨证候诊断视角下理化指标对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及精准辨证的价值。
  • 标准与规范
  • 郭长青, 马芸瑄, 许悦, 杜玫, 邢龙飞, 朱文婷, 胡庭尧, 马薇薇, 崔永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60-1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踝管综合征针刀临床诊疗指南》是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支持下,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本指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按照中医药标准化相关要求,制定了踝管综合征的针刀临床诊疗指南,规定了踝管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适用证和禁忌证、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各级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骨科执业医师普及并规范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相关操作,切实加强各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对踝管综合征的认识程度,提高该病临床治疗有效率。
  • 综述
  • 何海清, 吴明权, 叶俏波, 秦凯华, 胡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64-1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骨玄府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近年在中医学研究渐增。文章详述其理论渊源,深入探究其科学实质。“骨玄府模型”是结合玄府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对骨病的认知和治疗具重要意义,然仍有深挖空间。临床运用上,重点剖析骨玄府理论诊治骨关节炎、颈腰椎病等常见骨病。研究显示,骨玄府理论为骨病防治提供了新途径。但基于骨伤科临证特点,要仍要注重整体与局部统一,完善相关内外方药体系。未来加强优势病种机制及临床观察研究,对丰富骨病基础研究和完善微观辨证系统意义重大。
  • 陈志伟, 赵继荣, 杨正汉, 马俊飞, 陈倩文, 陈文, 赵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68-1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椎间盘退变是慢性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同时也是相关脊柱疾患病变的基础,因其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阐明,对于腰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一直是科研及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发现中医治疗能够干预椎间盘退变中细胞凋亡与自噬,但具体机制仍未阐明。因此,笔者就中医通过干预椎间盘退变细胞凋亡与自噬分子表达治疗椎间盘退变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椎间盘退变提供参考和依据。
  • 王峥, 许辉, 周运峰, 陈晓静, 周航, 郭娟, 李婉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74-1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关于推拿的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以“推拿”“按摩”“环路”“神经环路”“神经通路”作为关键词,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VIP)自创建以来至2023年12月31日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5篇,筛选、分析后纳入26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发现,目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推拿治疗疼痛类疾病、精神类疾病、胃肠疾病等的中枢环路机制研究上,对其他疾病的研究较少,并且缺乏对推拿信号如何从作用部位传到中枢以及从中枢到达相应靶器官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来研究中应采用多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推拿的神经环路机制,精确阐明推拿的作用途径,以期为推拿优势病种提供更加精准的靶向治疗。
  • 罗龙飞, 吕强, 张涛, 严隽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79-1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拿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疗效确切。手法以“筋骨”理论为指导,先疏筋,后正骨,“筋骨并重”,功法锻炼则注重“整体观念”,整体调节。临床实践中,在“杂合以治”的思想指导下,推拿手法、功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依据患者情况及疾病分期,序贯治疗,“各得其所宜”。但受限于特发性脊柱侧弯病因不明,难以与姿势性侧弯相鉴别等问题,目前尚无适合推拿治疗的青少年脊柱侧弯分类标准,未来如何更好发挥推拿在防治本病中的作用依然值得思考。
  • 林青, 李小云, 黄峙, 王静茹, 叶倩云, 黄鸿昊, 张还添, 王昊宇, 张荣华, 朱晓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83-1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膝骨关节炎(KOA)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特点,寻找有效的预防手段是遏制其发生的根本举措。“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是中医学重要理念,KOA是中医优势病种,但其“未病”至“已病”的生物学基础尚不明晰,缺乏系统的研究策略。因此,文章基于临床指南、文献研究、疾病相关数据库等资料,归纳辨识KOA从“未病”至“已病”的宏观体征模式及微观关键分子,并提出系统生物学研究策略,为从多层次、多维度阐明KOA“未病”至“已病”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
  • 刘文靖, 刘瑞华, 周新尧, 唐晓颇, 姜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88-1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燥综合征(SS)是以外分泌腺体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间质性肺病(ILD)是最常见的腺外并发症,是SS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针对SS-ILD尚存在一定的临床治疗困境,中药治疗SS-ILD的研究数量日益增长,文章综述并思考中药治疗SS-ILD的研究现状,围绕SS-ILD的中医理论进展,包括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及中药复方和中药成分药治疗SS-ILD临床经验与现代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以飨读者。
  • 吴林纳, 李凯, 孙一鸣, 徐帆, 武思仙, 王江, 李桂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94-1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刺可改变脑卒中患者脑网络功能连接状态,其蕴含的潜在疗效机制成为脑卒中治疗的热点问题,基于静息态脑电图技术的脑网络功能连接分析针刺效应或为评价针刺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回顾针刺影响脑卒中患者脑网络功能连接的研究成果,发现针刺能通过改变大脑某些频带及区域的网络功能连接来改善运动、感觉障碍等后遗症状,然而针刺即刻效应对不同病程的患者调节作用不一,即刻与累积效应之间存在区别,有待深入挖掘。探讨脑网络功能连接与疾病的关系以及针刺对其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后续解码针刺治疗的效应机制、提高临床效验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 谢晨磊, 丁雅容, 周忠志, 宫海燕, 张晔, 蒋雨洋, 陈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298-13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创面是指1个月内不能通过正常的修复程序而愈合的创面,愈合过程复杂,为临床实践难题。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能通过多途径调节炎症与自噬,对创面愈合过程至关重要,但其具体机制未完全阐明。中药活性成分可影响Nrf2与其他信号因子的相互关联来促进慢性创面愈合,但其作用靶点是否与炎症、自噬相关尚不明确。故文章总结慢性创面中Nrf2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和自噬的具体机制,概括有关中药活性成分通过调控Nrf2信号通路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慢性创面愈合相关的临床研究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郭倩蓉, 孙研, 祝金标, 吴勉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02-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皮肤损伤(RID)是放射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损伤达到3级则需暂停放疗,给患者造成了心理和经济压力,甚者可导致整体病情恶化。近年来,RID的研究不曾间断,在影响因素、评价标准、发病机制、中西医治法等方面均有新的成果。笔者将近5年RID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终认为何种剂型既能最大限度发挥中药药效又不影响放疗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并提出对于剂型选择的思考,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李贞辰, 周叙, 王泓九, 戚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06-1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肾纤维化(RF)是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中医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治及针刺、艾灸等中医外治方法,积极参与RF的防治。近年,诸多学者围绕中医药防治RF开展了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多种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能够延缓RF。巨噬细胞是RF机制研究的热点,巨噬细胞通过炎症反应、产生促纤维化因子、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等多条途径参与RF进程。目前,国内外尚未对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总结。因此,文章旨在对中医药调控巨噬细胞防治RF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梳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医药防治RF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策略。
  • 冯文帅, 李萌雨, 郭流漓, 刘祎曼, 任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11-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肌纤维化(MF)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预后较差。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纤维化为主,但目前抗纤维化药物较少,且不良反应多,临床的运用具有局限性。而中医药在改善MF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是MF发生和发展的关键通路,参与胚胎发育、细胞增殖、肿瘤生长和细胞凋亡等各种生物过程。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通过调控TGF-β信号通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和降解、抗炎、抗氧化应激及减少细胞凋亡等多途径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进而保护心肌细胞及心脏功能。因此,文章着点于TGF-β信号通路及其与MF的关系,以及基于TGF-β通路干预MF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防治MF提供参考。
  • 朱文俊, 袁艿君, 唐雅茵, 林康淇, 林芊珮, 黄敏仪, 马庆宇,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16-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科疾病,临床主要以持续的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其具体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使用经典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时患者常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逍遥散是被写进《抑郁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中药方剂,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抑郁的作用。泛素化是一种翻译后修饰,可参与细胞凋亡、免疫反应等生理过程。已有研究显示,逍遥散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调节泛素化水平防治抑郁症,但具体机制不详。因此,文章基于泛素化的角度从神经递质、突触可塑性、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线粒体自噬等方面探析逍遥散防治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以冀为抑郁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及逍遥散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基础。
  • 胡小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20-1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鲜品的应用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及特殊形式,我国有着长期临床应用鲜药的经验和丰富的鲜药资源。鲜药在抗肿瘤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文章就鲜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鲜药按照应用形式分为传统鲜药和现代鲜药,其中,传统鲜药的应用包括直接治疗肿瘤、减轻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肿瘤并发症3个方面。并提出3点建议:①设立鲜药学术组织,加强宣传,唤醒科研工作者研究鲜药的热情;②从药理学、化学、制剂学等方面加强现代鲜药的研制;③围绕鲜药的临床疗效,开展大范围、多中心、全疗程的临床对照研究。
  • 吴鑫茹, 胡瑄, 孟志云, 顾若兰, 甘慧, 吴卓娜, 窦桂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23-1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血可能发生在机体的各个部位,轻度的出血可以依赖机体凝血机制及简单的按压实现止血,但中、重度出血时需要借助止血药物及敷料止血。止血药可以激活凝血通路或富集凝血因子促进止血,中药具有凉血、化瘀、收敛和温经的作用。中药来源的止血药物含有多种成分,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及双向调节的特点,但在现代医学背景下,还有一些机制尚不能完全解释。本研究依据不同的中药药理作用对常用止血中药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进行阐述,并从靶点构象探讨了中药作用基础,为发掘天然药物的止血新成分提供思路。
  • 郭静英, 王楷睿, 龚文慧, 辛力, 邓亚羚, 谌瑞林, 钟凌云, 杨明, 张金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27-1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效。作为一种药食两用中药,百合的炮制历史悠久,始于汉代,炮制方法多样,除沿用至今的蜜炙以外,古代还出现了炒制、蒸制等多种炮制方法。目前已经从百合中分离鉴定得到皂苷类、黄酮类、酚酸甘油类、生物碱类、多糖类及其他多种化合物。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止咳祛痰、抗抑郁、镇静、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笔者查阅整理古代本草、现代药典、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相关研究文献,对百合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系统化地开展综述,以期为百合的特色饮片炮制及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 顾恪波, 何立丽, 张明辉, 张丽娜, 吴洁, 孙岸弢, 张晨, 李琦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37-1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雷公藤用于治疗风湿免疫病及肿瘤等均取得显著效果并形成研究热点,历久不衰。当前研究显示,雷公藤对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疑难病也有一定疗效。目前发现雷公藤对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以及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有一定抑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转录因子Myb、调节p53-MDM2轴、抑制癌基因C-myc、调节Bcl-2家族蛋白以促进凋亡等。由于雷公藤对白血病有广谱拮抗作用,虽有一定毒性,但在临床只要科学掌握其用量、配伍及疗程,完全可以较好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独特疗效。因此,雷公藤治疗白血病的前景值得期待。
  • 彭名行, 朱国庆, 陈涛, 姚宇红, 黄礼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41-1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属于中医“慢髓毒病”范畴。根据古今的阐述,其病因病机主要归纳为正气不足、热毒炽盛、痰瘀互结3个方面,治疗上以扶助正气、清热解毒、化痰祛瘀为主,且在此基础上加用具有确切抗癌作用的中药。通过对中医药治疗CML临床研究的归纳总结发现,中医药在提高CML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和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效果突出。文章在总结中医药治疗CML的临床研究现状基础上,从完善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案、加强中医药逆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和降低TKIs不良反应的机制研究、深入研究TKIs耐药和TKIs不良反应的中医证候本质,以及规范中医诊疗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开展科学合理严谨的临床研究,结合中医特色化的基础实验研究,深入探索TKIs耐药和TKIs不良反应中医证候本质以及规范中医治疗方案来推动中医药治疗CML的现代化发展。
  • 研究报告
  • 史光伟, 王凯莉, 郭宏明, 梁永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46-1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出自《灵枢·营卫生会》,全篇是对中医学重要物质基础“营”“卫”的发生、循行及变化的整体动态过程的论述,然而对该句条文的理解历代至今都存在诸多争议,文章拟回归原文及客观事实,基于中医阴阳、位的哲学思维,从三焦、营卫、清浊的关系与气机升降、运行的规律出发,以“营卫生化动态全过程”为要,图解条文,指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实际上阐明的是营卫之气在“不同位”生、行、会、化时的动态全过程,以此完善“营卫理论”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 张白雪, 黑炫鼎, 李紫爽, 张理, 徐学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50-1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气是人体内久郁陈腐之气。陈气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历代医家。徐学功教授基于中医古籍提出陈气致病学说,重视气机在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陈气是导致人体内气、血、水郁滞的关键环节,将陈气学说外延到一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的病证中。肝脾功能失调,体内气机郁结是陈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治疗应以“除陈”为治疗原则,推陈致新,除陈化滞。陈气学说临床应用广泛,可为临床多发病证如亚健康及代谢性疾病等提供有益借鉴。
  • 方国栋, 朱君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53-1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便秘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有“五脏六腑皆令人秘”之说。“六腑宜通”,现代医家多以此论治便秘,忽视从五脏辨治之重要性。文章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与便秘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五脏便秘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肝秘、心秘、脾秘、肺秘、肾秘进行论述,认为肝秘有肝郁、实热、血虚之别,治疗上可选六磨汤、泻肝柴胡散、四物汤等,且临证用药宜柔润不可刚硬;心秘有血瘀、阴虚、火旺之分,临证可选桃仁承气汤、天王补心丹、四黄汤等;脾秘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宜补之,实证则宜清泻;肺秘有气虚秘、燥秘、热秘、痰秘、风秘之分,临证可据证用方,如黄芪汤、清燥救肺汤等,并应注重宣通上焦肺气;肾秘多虚证,有阴虚、气虚、阳虚之别,临证治疗以滋肾阴、补肾气、温肾阳为主,辅以通腑导滞。五脏便秘,虚实各异,临证当辨病辨证相结合。
  • 张传龙, 李奕, 恩格尔, 庞博, 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56-1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伤寒杂病论》中多次提到“不得卧”一证,诸家多以此等同于“不得眠”而释。然“卧”与“眠”二字本义不同,“不得卧”对于重症的临床启示值得进一步辨析。从《伤寒杂病论》“不得卧”相关条文入手,结合现代医学认知,总结“不得卧”的根本原因或为胸腔、腹腔、盆腔等部位压力过大,或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导致的缺血缺氧。水气本为一体,“不得卧”病性本质分为“水(气)多”与“水(气)少”两端。张仲景辨治“不得卧”之方与法对重症的辨识与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水(气)多”指导辨定病位,可伍利水降气之品以减压;“水(气)少”指导辨别病势,可配养血清火之属以救水。综合辨析,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 刘旭斌, 刘爽, 姜敏, 俞裕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60-1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 中“经刺”一词,见于《灵枢·官针》《灵枢·禁服》《素问·诊要经终论》和《素问·缪刺论》,后世医家多把各处“经刺”视为同义,实有谬误。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篇章的综合分析,认为“经刺”一词多义,系统梳理其全部义项。着重阐述核心义项“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认为其意为“(脉)不盛不虚或‘微病'状态,以常道取之”。明乎此,方可进一步而解读《素问·缪刺论》之“经刺”及“缪刺”。冀以正确地理解、运用和发挥相关经文。
  • 方银锐, 陈刚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64-1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阴火论”是李东垣在深研《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首倡的创新性学说,所创“甘温除大热”的治疗大法为内伤发热的证治提供了新思路。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李东垣的“阴火”本质是阴分之元气郁而化生的内伤病理实火的总称,是由饮食劳倦或七情所伤导致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机失调,阳陷于阴,郁而化火所致。文章通过剖析《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对“阴火”的本质、产生的机理、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作简要分析。
  • 冯秋瑜, 严潞, 缪蜀彤, 张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68-1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瑶医学理论体系是历代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其与瑶族的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中医学的影响。文章基于瑶医理论的特点和学术观点,结合中医理论的影响,对代表性的瑶医理论进行内涵探究,重点探讨瑶医学的整体观、生理观和病理观,分析归纳其蕴含的学术思想、内涵和规律。
  • 井天月, 赵学尧, 陈仁波, 王燕平, 易文军, 王丽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71-1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筛选指标体系,促进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合理筛选和广泛应用。方法: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和广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筛选指标体系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确定最终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明确各指标权重。结果:来自14个省市的30位专家参与了问卷调查,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了包括安全性、有效性、特色优势、可推广性、成熟程度5项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指标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筛选指标体系。结论:本指标体系能够为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的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和循证参考,推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规范化发展。
  • 闫雄, 黎波, 崔莹, 吴一凡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77-1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针灸对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预后影响的列线图临床预测模型,为针灸改善PSD患者结局提供预测方法,以期尽早干预,改善预后。方法:从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病例注册登记平台导出真实世界下PSD患者针灸诊疗数据,根据卒中后6个月功能性经口摄食评分量表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两组资料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SD患者6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tata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Hosmer-Lemeshow检验、决策曲线分析进行模型评价。结果:共纳入228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5例预后不良,年龄、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卒中类型、针灸频次4个变量是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Hosmer-Lemeshow检验、决策曲线分析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模型拟合优度良好。结论:该模型的构建对针灸治疗PSD患者的吞咽功能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预测应用价值。
  • 肖显俊, 秦海燕, 秦迪, 薛佩雯, 王路, 席梦含, 李瑛, 石云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81-13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中医整体观思想,通过比较被动皮肤过敏模型(PCA)、全身主动过敏模型(ASA)和PCA+ASA新型模型,以期建立更符合中医诊疗特点的荨麻疹动物模型。方法:70只SD大鼠分为血清组、对照组、模型组(PCA组、ASA组、PCA+ASA 7 d组、PCA+ASA 10 d组和PCA+ASA 15 d组)。采用卵白蛋白制备荨麻疹模型,观察大鼠瘙痒次数、蓝斑、IgE、病理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情况。结果:①瘙痒:模型组瘙痒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②蓝斑:PCA组和PCA+ASA 7 d组蓝斑率均为100%,蓝斑界线清晰,形状规则;③血清IgE:PCA+ASA 7 d组和AS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④病理学:PCA组和PCA+ASA 7 d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模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PCA+ASA 7 d组最高(P<0.01)。结论:通过结合PCA和ASA,建立了同时模拟整体免疫反应和局部皮肤症状的新型荨麻疹SD大鼠模型。
  • 吕贵杰, 陈艳成, 殷金可, 张勋, 林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86-1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金线莲多糖(ARP)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APAP,300 mg/kg),ARP低、高剂量组(200、400 mg/kg)和阳性药物组(乙酰半胱氨酸,600 mg/kg)。小鼠连续灌胃给药7 d,末次给药2 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APAP(300 mg/kg),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脏形态和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法检测小鼠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试剂盒分别测定小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ELISA法检测小鼠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p38 MAPK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肝脏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ARP给药组能有效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且能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P<0.01),提高GSH和SOD的活性(P<0.05,P<0.01);同时能够抑制APAP上调的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1),并且降低下游靶点TNF-α、IL-1β、IL-6 mRNA水平(P<0.05),提高Bcl-2/Bax比值(P<0.05)。结论:ARP能有效保护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PAP激活的p38 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和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有关。
  • 杨文育, 李云海, 唐飞越, 徐泽丽, 叶星兰, 王平, 杨希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92-1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天王补心丹通过肠道菌群调控单胺代谢治疗失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DL-4-氯苯氨酸(PCPA)构建失眠模型无菌大鼠,分别应用天王补心丹、地西泮等对失眠大鼠进行干预,采用旷场实验对失眠大鼠的行为学进行评价,并观察天王补心丹对其整体状态、体质量、潜伏期睡眠时间和持续睡眠时间的影响。采用ELISA测定额叶皮层中5-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及多巴胺(DA)含量变化。采用粪菌移植法进一步验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倦怠懒动,对刺激反应性下降,潜伏期睡眠时间增加(P<0.01),持续睡眠时间减少(P<0.01),旷场实验相关检测指标下降(P<0.01),5-HT、5-HIAA、NE及DA的含量降低(P<0.01),而给予天王补心丹或地西泮干预后,上述情况得到逆转。粪菌移植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粪菌组睡眠潜伏期增加(P<0.01),大鼠活动减少,大便较稀软,持续睡眠时间减少(P<0.01),大鼠总路程、直立次数、毛发梳理次数及5-HT、5-HIAA、NE及DA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粪菌组比较,天王补心丹粪菌组和模型粪菌+天王补心丹组大鼠整体状态有所好转。结论:天王补心丹能够通过肠道菌群调控额叶皮层的单胺代谢,从而缓解大鼠的失眠症状。
  • 刘建军, 陈一新, 张晓刚, 齐鑫, 陈欣, 王多贤, 马姣姣, 胡紫阳, 齐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397-1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藁本内酯衍生物(LIGc)通过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激素诱导的大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12只、造模组60只,造模组第1天静脉注射1次脂多糖(4 mg/kg),从第2天开始连续3 d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0 mg/kg,每天1次);空白组肌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8周后随机处死各组大鼠2只,取双侧股骨头进行模型验证。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连续灌胃6周,采用Micro-CT、HE观察股骨头坏死、空骨陷窝;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股骨头组织中Bcl-2、Bax、Caspase-3、AKT、NF-κB等蛋白表达,qRT-PCR检测大鼠股骨头Bcl-2、Bax、Caspase-3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头骨小梁稀疏、断裂,软骨下囊性变形成,股骨头塌陷;Bax、Caspase-3、AKT、PGE2、COX2、NO、iNOS表达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LIGc各剂量组大鼠股骨头骨小梁稀疏、囊性变区域减少,LIGc中剂量组效果最好。此外,ICA增强了Bcl-2的表达,但减少了Bax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经LIGc干预后Caspase-3、AKT、PGE2、COX2、NO、iNOS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对于大鼠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LIGc可通过发挥其抗炎和抗凋亡特性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有望发展其成为保护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药物。
  • 许金森, 郝润格, 朱小香, 贺建豪, 董亚琴, 叶笑然, 周丽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03-1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造模前后肺俞、膀胱俞、大肠俞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及电针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对穴位敏化的影响。方法:正常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造模成功后,又将20只COP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毫针直刺尺泽穴5 mm,参考电极在肺经线上尺泽穴旁开1 mm,每日30 min,疏密波,频率10/50 Hz,强度1 mA,以大鼠上肢轻度抖动为度,每周6次,连续干预4周。正常组、模型组除无针刺尺泽干预外,其他均与电针组相同。结果:与造模前比较,随着COPD大鼠模型的成功,肺俞、大肠俞以及膀胱俞穴位皮肤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功能的肺弹性阻力出现上升(P<0.05),肺顺应性及肺每分通气量出现下降等肺脏功能下降情况(P<0.01),相应的肺俞、膀胱俞、大肠俞穴皮肤温度则出现升高等穴位敏化现象;电针COPD大鼠尺泽穴干预后,随着大鼠肺功能的恢复,其相应的肺俞、膀胱俞、大肠俞穴皮肤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出现下降(P<0.05,P<0.01),基本恢复到正常组水平。结论:COPD大鼠在肺俞、膀胱俞、大肠俞部位会出现皮肤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升高等类似穴位敏化现象,与腑脏功能改变相关;电针尺泽穴改善COPD大鼠的肺功能,从而使得肺俞、膀胱俞、大肠俞部位升高的皮肤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低,穴位敏化随着肺脏功能的恢复而消失。
  • 鲍丙豪, 郭建强, 张磊, 刘保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07-1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丸含药血清对Rictor siRNA敲降后支持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使用CCK-8法筛选出五子衍宗丸含药血清的最大无毒浓度,然后采用siRNA技术降低支持细胞中Rictor的表达。五子衍宗丸含药血清干预后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各组骨架相关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actin及β-tubulin的表达及定位。结果:五子衍宗丸含药血清可以促进p-PKC/PK表达(P<0.05);同时,五子衍宗丸含药血清干预后F-actin及β-tubulin平均光密度显著升高(P<0.05),同时F-actin及β-tubulin排列更为紧实、密集、荧光强度更强。结论:五子衍宗丸含药血清能改善Rictor沉默后支持细胞骨架相关蛋白表达,这可能与调节Rictor/mTORC2-PKC通路有关。
  • 杨艺, 李姗, 晋果果, 史文杰, 刘湘花, 张悦, 禄保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11-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重楼皂苷Ⅰ(PPⅠ)抑制食管鳞癌(ESCC)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MTT和平板克隆检测PPⅠ对ESCC细胞KYSE30、KYSE450、KYSE150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PPⅠ对KYSE150蛋白质组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PPⅠ对KYSE150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PⅠ对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的影响。计算机建立PPⅠ与FSP1的分子对接模型。结果:PPⅠ抑制ESCC细胞KYSE30、KYSE450、KYSE150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到差异蛋白416个,其中上调蛋白336个,下调蛋白80个。差异蛋白富集多与细胞代谢相关,其中有7个与铁死亡相关。透射电镜观察到PPⅠ导致KYSE150细胞线粒体体积变小,嵴减少。PPⅠ可与FSP1结合抑制其表达。结论:PPⅠ可能通过抑制FSP1而非GPX4系统促进铁死亡抑制ESCC细胞生长。
  • 宋婷婷, 赵吉平, 刘新桥, 杜朔, 谭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16-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精神心理因素对中重度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躯体症状的影响,并探讨其对针刺防治本病思路的启发。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依据目的性抽样和动态抽样原则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进行访谈,根据信息饱和原则估算样本量。最终从参与针刺预防治疗中重度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试验中选取19名受访者,围绕患者精神情绪、针刺感受、针刺获益等方面进行个体深入访谈。应用主题分析方法对访谈稿进行编码、抽取主题并归纳结论。结果:最终生成“不良情绪与季节变化”“期待效应与医疗选择”“医患关系与疗效”3个主题。“不良情绪与季节变化”包括2个亚主题:春季与焦虑情绪、秋季与悲观情绪,“期待效应与医疗选择”包括2个亚主题:选择偏好、合理的心理预期,“医患关系与疗效”包括2个亚主题:患者受益于良性沟通、医患信任与针刺获益。结论:精神心理因素对中重度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影响贯穿发作始终,季节变化对患者精神情绪有不同影响,春季发作的患者情绪更偏向于焦虑,秋季发作的患者情绪则更悲观消极。关注患者的不良情绪,调整合理的医疗期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提高针刺防治本病疗效的关键所在。
  • 张晶, 蔡松, 王婧, 邢效铭, 史雨宸, 张立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20-1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大黄䗪虫丸不同剂量对博来霉素(BLM)致肺纤维小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6组,BLM造模后,以大黄䗪虫丸高、中、低剂量灌胃给药,观察各组小鼠状态,绘制生存曲线、体质量变化曲线。取肺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试剂盒检测羟脯氨酸(HYP),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IHC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评价各组小鼠肺纤维化程度。结果:6组小鼠中,除空白组外,死亡率、体质量下降程度、HYP含量以模型组更高,低剂量组更低;肺系数以模型组更高,吡非尼酮组更低;胶原纤维面积、TGF-β1、α-SMA含量模型组显著升高,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黄䗪虫丸对BLM致肺纤维化小鼠确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且效果以低剂量最佳。
  • 卞爱嘉, 柯资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25-1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以相对湿度与岁运为例研究聚类方法在中医运气与气象关联验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全国136个站点1954年至2013年的相对湿度数据,计算全国所有站点不同天干下的平均相对湿度并完成相对湿度与岁运的基础关联分析,同时参考气象数据特征与运气推演方式对所有站点应用聚类方法并适用性改进,得到3个用于聚类分析的聚类簇。结果:全国相对湿度值在甲、乙、丁、戊及辛天干符合岁运推演,在庚天干与岁运推演不符。对于聚类簇的相对湿度与岁运推演的关联,簇-1优于簇-2和簇-3,簇-1主要包含的站点位于普遍被认为具有较强运气理论适用性的区域,簇-2和簇-3站点所处的区域可以说明岁运是时间与空间结构化的综合。结论:全国相对湿度值的表现基本符合岁运推演,聚类方法在运气的周期变化、关联验证、区域划分等方面具有优势,未来可以成为解决运气疑难点问题的有力工具。
  • 余宋, 朱长刚, 徐晓婉, 郭晨旭, 李戬, 翟笑枫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29-1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病证分布规律。方法:纳入338例ICC患者,对其病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C多见中老年吸烟男性患者,既往常见肝胆病史,以联合治疗为主,ECOG多见1分;肿瘤特征以单个、直径>5 cm、区域淋巴结转移多见;以Ⅲ、Ⅳ期,中分化腺癌多见。338例ICC中医证候依次为脾虚痰湿证97例(28.7%)、脾阳虚衰证82例(24.3%)、痰毒瘀结证57例(16.8%)、胆郁痰扰证43例(12.7%)、肝肾阴虚证34例(10.1%)、胆汁瘀滞证25例(7.4%)。与无淋巴结转移比较,淋巴结转移脾阳虚衰证、痰毒瘀结证、肝肾阴虚证占比显著升高(P<0.01),脾虚痰湿证显著降低(P<0.01);与无远处转移比较,远处转移脾阳虚衰证占比显著升高(P<0.01),脾虚痰湿证、胆汁瘀滞证显著降低(P<0.01);与Ⅲ~Ⅳ期比较,Ⅰ~Ⅱ期脾虚痰湿证占比显著升高(P<0.01),脾阳虚衰证、痰毒瘀结证、胆郁痰扰证、肝肾阴虚证显著降低(P<0.01)。吸烟脾虚痰湿证占比显著高于未吸烟(P<0.05);胆管扩张脾虚痰湿证占比显著高于无扩张(P<0.05)。结论:ICC以脾虚证为主,Ⅰ~Ⅳ期由脾虚痰湿证向痰毒瘀结证、脾阳虚衰证发展。中医证候在ICC吸烟、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分期分布中存在特定规律。
  • 白逸晨, 张楚楚, 季坤, 马建岭, 刘智霖, 范钰晗, 罗景舒, 史利卿, 李海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34-1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咳嗽肺脾相关病机的证候学特点并初步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收集921例慢性咳嗽病例资料,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建立专病数据库,对慢性咳嗽肺脾相关病机的优势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变量并构建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和混淆矩阵评价预测模型效能。结果:以肺脾相关慢性咳嗽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的24个优势四诊信息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公因子,分析主要病性要素可见湿热、痰湿、寒饮、气虚、痰热、气滞、阳虚;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了11个对辨别慢性咳嗽肺脾相关病机具有显著影响的中医四诊信息变量,并成功构建了预测模型,其AUC值、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为0.816、78.50%、84.11%、86.64%和0.8536。结论:慢性咳嗽肺脾相关病机复杂,常见多种病性相兼为患,基于中医四诊变量构建的慢性咳嗽肺脾相关病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提高了肺脾相关病机辨别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 王玥璇, 朱小玲, 王慧, 向广军, 孙国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41-1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肉豆蔻药材中9种成分[Odoratisol A、5-烯丙基-1,2,3-三甲氧基苯、甲基丁香酚、α-细辛脑、(-)-Citronellol、肉豆蔻醚、去氢二异丁香酚、4-Isopropyltoluene、利卡灵]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不同产地肉豆蔻药材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依利特Hypersil ODS(C18),柱温为30 ℃;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204 nm。结果:9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不同批次肉豆蔻9种成分的含量在0.0001%~0.7962%。结论:通过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有效的评价不同产地肉豆蔻的质量,为控制肉豆蔻整体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 张慧婷, 李友林, 左先波, 李春雷, 梁瑞, 阎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48-1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AA-AD)为临床常见特应性共病疾患,研究数据表明,近20%特应性皮炎(AD)患者同时罹患哮喘。目前AD与过敏性哮喘(AA)的全球发病率仍不断增长,治疗效果不佳,易反复发作。因此,如何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缓解症状及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基于“肺主皮毛”中医理论,提出“肺皮共病”疾病观点,通过研究AA-AD共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探究中医药潜在干预靶点,内调理脏腑功能,外护肌表屏障,实现肺皮同调防治过敏性疾病。
  • 王思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52-1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中医音乐养生思想和独特的音乐健康观念,呈现出“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的区别。在“游戏”“自娱”养生观的影响下,文人隐士用音乐表现生活情趣,自娱自乐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体现出玩物尊生的养生思想。“大音希声”“平和淡和”体现出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是道家在音乐养生中重视主体作用的结果。“非礼”“求真”突破了传统礼教的美学要求而具有独特的养生意义,是情志相胜音乐疗法的基础。道家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养生思想对今天的音乐治疗实践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高彦, 郭宏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55-1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闲情偶寄》是明清文人李渔的杂学类研究集大成之作,全书内容简明扼要,涉猎广泛,实用价值较高,该书饮食养生思想主要集中于饮馔部与颐养部,对于现代饮食养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文章对《闲情偶寄》书中蕴含的饮食养生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为以下6个方面:亲近自然,真味养生;取材广泛,均衡食养;饮食有节,应合适度;食无定味,适者口珍;崇尚清俭,养德养性;注重卫生,食求鲜净。分别举例进行佐证阐释,以期对当今饮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一定启发作用。
  • 黄仟, 郭晓慧, 禤美玲, 周莉, 曹文聪, 刘冰清, 邱幸莹, 温泽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58-1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证统病充分体现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诊疗思维,对于保持和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学术特点及临床优势意义重大。文章梳理了以证统病相关概念,并采用概况性评价方法分析以证统病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设计特征。发现以证统病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概念定义,其临床研究的数量较少且增速缓慢,亟需方法学规范指引。建议未来研究参考中医以证统病临床研究方法学框架,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推动以证统病研究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 梁子彦, 曾芳, 唐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62-1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医”作为医师群体的称谓时,是指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道士医师,是集天人学问于一身、掌握岐黄济生道理法术的精髓、心怀苍生同体大悲的有道之士。而道医师承培养了数不胜数的名医,有其独特的成功之处。但关于道医师承的研究不够,在掌握的成果文献资料较为缺乏情况下,文章采用叙事研究法,对青城山的道士医师的叙事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研究发现:道医师承的成功根本在于道医师承的价值取向,即道医师承是道教医学传承的根本,是道医无上的使命;以及道医师承的生命价值追求。医道师承的价值取向也是影响道医良好师徒关系建立的核心要素,而“师徒如父子”的良好师徒关系的建立是道医师承成功的关键。道医师承的价值取向和师徒关系,对当前中医院校师生关系中“利人”即是“利己”、“成医事”即是“成己”价值重构和当前院校中医培养导师制实施有一定借鉴价值。
  • 刘莹, 李长香, 邵奇, 任梓林, 贺艳荟, 师玉玉, 程发峰, 王雪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67-1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蜀椒为药食同源类中药,有小毒,现代使用寥寥可数,但用之得当又能取得奇效。观张仲景用蜀椒者,有升麻鳖甲汤方、白术散方、王不留行散方、乌头赤石脂丸方、大建中汤方、乌梅丸方6方。文章结合各家方论,分析以上经方,总结张仲景应用蜀椒特点有三:一是蜀椒组方配伍特点,以其伍雄黄速散结毒、伍白术健脾温中、伍干姜逐寒振阳为主;二是蜀椒味辛大热,张仲景主要用其温阳散寒、辛散邪逆之效,然其有小毒,使用剂量宜小,不可过用;三是椒目味苦性寒,效在导利水气,现可用于治疗各种水饮积聚而致的疾病。
  • 肖明芝, 张世文, 庞欣欣, 韩佳瑞, 李萌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70-1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藤类药是我国传统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广泛。文章通过对常用藤类药的整理研究,结合古今医家论述与自身观点,将临床上常用的藤类中药依照其性味归经及作用特点归为6类: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温通散寒,燥湿除痹;平肝息风,安神定志;益气养血,补虚荣络。并参考古今医家之经典配伍,进行总结分析,分别阐明应用要点、配伍规律与禁忌,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藤类药提供参考。
  • 李诗琳, 刘争强, 章文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73-1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中医神气相关理论,结合古代医籍记载及中医气学说组场创新技术,探析《针灸大成·针邪秘要》所载祝由与针刺组合疗法治疗邪祟病的机理。研究表明,该疗法是通过施术者修治神气以使自身具备治神、守神之能,在调神的前提下实现调气与信息传递的双重作用,引导受术者逐步进入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优化状态,达到调节人体之气的治疗目的。祝由与针刺虽术式有别,二者核心机制均可概括为神意调气:祝由通过特定仪式实现意念导引,针刺借助调整意念来调节补泻。两者的结合应用有助于强化针刺的得气效应与疗效,这种协同机制为神志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创新路径。
  • 陈芳, 范晓良, 宋喆旎, 张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77-1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芥子是常见的温化寒痰药物之一,其外治法的使用在古今均较为普遍。文章通过查阅历代医学专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白芥子的不同外治法进行了梳理和考证,基本厘清了白芥子外治的历史脉络,并总结整理了历代白芥子外治的各种使用方法及特点。历代文献记载白芥子的外治法主要有贴敷、涂擦、药熨、熏蒸、敷脐、灸法等,其中贴敷法、涂擦法、药熨法在现代使用较多,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献考证为白芥子的现代应用开拓了新的思路,为白芥子外治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 童康, 闵寅, 唐文, 王志斌, 乔世杰, 韩海瑞, 杨朝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82-1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热结”病机肇端于《黄帝内经》,长久以来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章通过对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历代对于“热结”中“热”与“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热”与“结”的词性属性方面。文章基于历代古籍文献,总结归纳“热结”的病机内涵,以期在重大疾病防治中提供相应的中医理论依据。
  • 周凌云, 周青, 杨凯, 孙建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85-1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疲劳综合征有关现状,文章对疲劳综合征的中医理论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其病因为禀赋不足、房欲不慎、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劳力过度、过度安逸;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受损(思虑伤心、劳倦伤脾、色欲伤肾)为发病之本;脏腑功能下降(因虚致实、气血湿浊阻滞)是症候加剧的复杂因素;治疗大法以温补脾肾、培补气血、甘缓为要,同时佐以理气、利湿、化痰、活血之法;以期进一步为中医临床辨治疲劳综合征提供指导。
  • 临床报道
  • 孟昊, 尚菊菊, 刘红旭, 来晓磊, 仇盛蕾, 刘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89-1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与外周灌注相关指数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61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临床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血瘀证组(30例)和非气阴两虚血瘀证组(31例),比较两组外周灌注指数(PPI)和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的灌注指标差异及其在不同射血分数中的差异;明确灌注指标与住院时间、心力衰竭病程的相关性水平;利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灌注指标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气阴两虚血瘀证的诊断价值。结果: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PPI在气阴两虚血瘀证组显著小于非气阴两虚血瘀证组(P<0.05);PVI在气阴两虚血瘀证组显著大于非气阴两虚血瘀证组(P<0.05);缺血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PPI在射血分数下降组显著小于射血分数正常组(P<0.05);PVI在射血分数下降组显著大于射血分数正常组(P<0.05);PPI与住院时间及心力衰竭病程呈负相关性(P<0.05);PVI与心力衰竭病程呈正相关(P<0.05)。ROC分析结果提示PPI、PVI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PI:AUC 0.824,95%CI 0.724~0.925,P<0.05;PVI:AUC 0.938,95%CI 0.879~0.998,P<0.05)。结论:观察灌注指标与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气阴两虚血瘀证存在一定关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住院转归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辅助辨证及评估病情的简便参考方法。
  • 张超, 冯汇川, 刘爱峰, 张君涛, 徐健康, 张珑耀, 王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93-1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射频针刀治疗对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KOA)步态分析的影响。方法: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KOA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两组针刀操作均全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刀治疗,治疗组采用射频针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步态分析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步速、步频、支撑期、矢状面着地角度、矢状面蹬离角度、冠状面离地高度均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P<0.05),摆动期、冠状面着地内翻角度均显著小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针刀治疗早中期KOA临床疗效确切,能缓解患者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
  • 完么项, 次仁德吉, 达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98-1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对痛风患者予以藏医痛风穴位放血疗法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西藏自治区藏医院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藏医痛风穴位放血疗法治疗,评估两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血尿酸(UA)水平,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6、TNF-α、IL-1β以及U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藏医痛风穴位放血疗法可抑制痛风患者体内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继而加速免疫功能恢复平衡状态,促进症状改善,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郁强, 杨涵雯, 马凰富, 李婷婷, 李佳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501-1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肛瘘闭管汤对湿热下注型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的影响。方法:将72例湿热下注型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支管之间以橡皮筋对口引流的手术方法。术后创面,对照组采用每晚碘伏换药1次为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肛瘘闭管汤治疗,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的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疼痛评分、创面分泌物评分、创面水肿评分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28天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术后第7、14、28天治疗组创面疼痛评分和创面分泌物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术后第14天治疗组创面水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肛瘘闭管汤可以加快湿热下注型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速度,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分泌物及减轻水肿,值得临床推广。
  • 冯鑫利, 梁璐, 张大辉, 扈新妹, 常海哲, 任雪梅, 常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505-1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五音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疲劳综合征(F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0例心脾两虚型F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实施分配隐藏。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在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音疗法,治疗20 d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疲劳程度、中医证候和疗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20 d治疗,两组的疲劳量表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治疗组下降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五音疗法可改善心脾两虚型FS患者疲劳、中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曲笑啸, 袁莎莎, 张丹, 张曾, 贺晓立, 何燕铭, 杨宏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508-1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消渴方的临床疗效和对中医证候的影响,为中医药辨证施治难治性2型糖尿病(T2DM)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将120例气阴两虚型难治性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两组皆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消渴方安慰剂,试验组患者加用消渴方颗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C肽、中医症候积分等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HbA1c、FPG、1hGlu、2hGlu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C-P、1hC-P、2hC-P、AUC水平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干预后FPG、1hGlu、2hGlu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治疗至第8、12周末试验组FP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68.33%(41/6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3.33%(20/60),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结论:消渴方可显著降低患者HbA1c和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同时减轻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在治疗难治性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