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森, 郝润格, 朱小香, 贺建豪, 董亚琴, 叶笑然, 周丽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03-1406.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造模前后肺俞、膀胱俞、大肠俞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及电针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对穴位敏化的影响。方法:正常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造模成功后,又将20只COP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毫针直刺尺泽穴5 mm,参考电极在肺经线上尺泽穴旁开1 mm,每日30 min,疏密波,频率10/50 Hz,强度1 mA,以大鼠上肢轻度抖动为度,每周6次,连续干预4周。正常组、模型组除无针刺尺泽干预外,其他均与电针组相同。结果:与造模前比较,随着COPD大鼠模型的成功,肺俞、大肠俞以及膀胱俞穴位皮肤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功能的肺弹性阻力出现上升(P<0.05),肺顺应性及肺每分通气量出现下降等肺脏功能下降情况(P<0.01),相应的肺俞、膀胱俞、大肠俞穴皮肤温度则出现升高等穴位敏化现象;电针COPD大鼠尺泽穴干预后,随着大鼠肺功能的恢复,其相应的肺俞、膀胱俞、大肠俞穴皮肤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出现下降(P<0.05,P<0.01),基本恢复到正常组水平。结论:COPD大鼠在肺俞、膀胱俞、大肠俞部位会出现皮肤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升高等类似穴位敏化现象,与腑脏功能改变相关;电针尺泽穴改善COPD大鼠的肺功能,从而使得肺俞、膀胱俞、大肠俞部位升高的皮肤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低,穴位敏化随着肺脏功能的恢复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