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述评
    韩星星, 朱华旭, 唐志书, 徐雪松, 段金廒, 付廷明, 张启春, 张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27-1531.
    人工智能技术可突破人类大脑局限,模拟人脑进行决策,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该技术能否与中医药研究深入的融合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回顾人工智能在中医临床诊疗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其在文献资料的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的构建、中医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的实现及中药的质量管控与新药研发等方向的应用情况,并从数据处理、信息采集分析及人工智能模型的选择及可解释性等方面指出该技术在中医临床诊疗领域的应用瓶颈与解决策略,思考展望其与中医临床诊疗的融合发展,以期为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中医药提供参考。
  • 论著·卓越
    李湛, 郑茗泽, 印健铭, 常莹, 刘雨佳, 瞿溢谦, 曹灵勇, 董阜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087-2090.
    文章从经方医学理论及汉唐古籍出发,论述了少阳病、厥阴病的形成过程,并从经脉、病机、方药 3个角度阐释了两者联系,为“半证”的体系化辨治提供依据。进一步在“卫气营血精”的基础上,将“半证”划分为5个阶段进行辨治。其中“半证”之卫分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气分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血分与营分分别治以小前胡汤、乌梅丸,精分则可参照增损肾沥汤进行治疗。“半证”的体系化研究拓展了少阳病、厥阴病的发展规律及证治方药,使二者在临床中的辨治趋向体系化,为二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 论著·卓越
    王子焱, 毛亦文, 梅志刚, 葛金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096-2100.
    “三魂七魄”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中医神理论联系密切。文章通过对道家及中医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三魂七魄”的内涵,认为三魂近于神,主导机体生命活动和思维意识,七魄近于形,主导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完整生命体系。同时,对比“三魂七魄”理论与中医神理论,发现道家“三魂七魄”与中医神形相对应,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并均以形神失调为核心病机。基于此,结合两家之精髓,总结出论治神志病应当坚持“双神并调,脑心同治”“视其所害,形神同治”“练精易形,魂魄同调”3条核心治法,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医神理论赋能。
  • 研究报告
    沈琰, 刘晓谷, 侯欣, 郭祥, 陈家昊, 黄仁杰, 王烨航, 余王琴, 宋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2): 6769-6775.
    目的:探究疗脱方含药血清作用毛乳头细胞(DPC)源性外泌体(EXO)调控雄激素性脱发(AGA)细胞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从C57BL/6小鼠须垫提取DPC,CCK8法获取疗脱方含药血清的最佳浓度后处理3代DPC,采用低温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以双氢睾酮(DHT)处理DPC法建立AGA体外细胞模型,分别用疗脱方含药血清、非那雄胺含药血清、毛乳头细胞源性外泌体(DPC-EXO)和疗脱方-DPC-EXO对其进行干预。ELISA检测模型中雄激素受体(AR)水平,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形态,CCK8法检测各组DPC增殖率,RT-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音猬因子(SHH)、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mR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DPC呈漩涡状凝集性生长,且AR水平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CCK8结果显示,各治疗组的增殖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非那雄胺组、疗脱方组、DPC-EXO组、疗脱方-DPC-EXO组中BMP4、GSK-3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非那雄胺组、疗脱方组、疗脱方-DPC-EXO组中SHH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RT-qPCR显示,各治疗组DPC中BMP4和GSK-3β mRNA较模型组表达显著下调(P<0.01,P<0.05),SHH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结论:疗脱方-DPC-EXO对AGA的干预作用可能通过调控BMP4和SHH表达来抑制凋亡蛋白GSK-3β表达,从而促进DPC增殖,抑制DPC凋亡,帮助恢复毛发生长。
  • 论著·卓越
    梁元钰, 吕晓东, 庞立健, 臧凝子, 刘勇明, 王靖宇, 陈杰, 王佳然, 于睿智, 赵仲雪, 邹吉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091-2095.
    肺痹、肺痿之争由来已久,文章系统梳理了古代医籍中肺痹、肺痿的相关条目,从字源释义、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转归预后4个方面详细辨析二者之异同,厘清古人对肺痹、肺痿的认识脉络。提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证时应审证求因,辨证看待肺痹、肺痿病机链条与疾病不同分期、不同表型和(或)证候间的关系,切不可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将中医病名与西医疾病全程或某个阶段机械对应,犯虚虚实实之戒。
  • 论著·卓越
    李奕, 闫润, 张楚楚, 庞博, 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01-2105.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其思维方法来源于临床医师对诊疗过程的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还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补充。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临证诊疗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辨治方案、诊疗技术的根本遵循。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构建路径,以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应用策略。通过对中医临床思维的理论基础、思维特点、形成机制、实践经验的分析梳理,提出涵盖推动解决思维泛化,锚定转化临床复杂数据,阐释辨治科学内涵等中医临床思维未来发展的可为路径,以促进中医临床思维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发展。
  • 研究报告
    张思玉, 陈霞, 刘丹, 朱晓光, 李晋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06-1911.
    目的: 研究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大鼠的解热效应,对体温调节相关因子以及受损脏器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氯丙嗪组(0.015 g/kg),安宫牛黄丸高、中、低剂量组(0.6、0.3、0.15 g/kg)。注射Ⅶ型胶原制备大鼠脑出血高热模型;监测大鼠术后体温变化曲线;检测脑组织正负体温调节介质蛋白激酶(PKA)、环磷酸腺苷(cAMP)、腺苷酸环化酶(AC)、精氨酸加压素(AVP)的活力/含量;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EA)、尿素(UREA)水平;HE染色观察脑、肝、肾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安宫牛黄丸高、中、低剂量能够平稳地降低脑出血高热大鼠的体温升温幅度(P<0.05,P<0.01),降低血清TNF-α、IL-1β、NSE、s100-β蛋白水平(P<0.05,P<0.01),减轻脑、肝、肾组织损伤,发挥对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安宫牛黄丸高剂量可降低脑组织中的AC活力和cAMP含量(P<0.05);安宫牛黄丸中、低剂量可升高脑腹中隔区组织中AVP含量(P<0.01);安宫牛黄丸高、中剂量能够降低血清AST、CREA水平(P<0.05,P<0.01);安宫牛黄丸中剂量能够降低血清UREA水平(P<0.05)。结论: 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大鼠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抑制内生致热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体温正调节介质及升高体温负调节介质含量可能是其发挥解热作用的关键环节;此外,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所致的脑、肝、肾脏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论著·远志
    刘朋, 田露, 吴文清, 李丽, 蔡卓昊, 吴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75-2179.
    文章从追溯战国、秦汉时期相关文献角度,重新审视了《黄帝内经》时代“意”“志”原始意义,认识到二者的异同,即相同点:二者皆以“心”为基本字形,系表达与心神的直接联系;不同点:“意”为心中某种欲望冲动开始的原始动力,是对以往的经历总结之后,设立一个初步规划或想法的集合,“志”为对“意”的重复运动过程,是“意”成为现实的原始动力。从《黄帝内经》原文病症特征角度,对“意”“志”的概念、意病与志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与方药等进行了全链条式推演,补充了《黄帝内经》五神系统研究的不足,可为中医精神心理的研究提供指导。
  • 外丹研究专题
    吴国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25-1029.
    唐宋时期,外丹术衰落,内丹术兴起。基于道藏文本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清楚地揭示了外丹的毒性,“水银、丹砂、三黄、铅”作为最常用的炼丹原料,含有的“汞、砷、铅、硫”等元素对人体有巨大危害。丹家虽意识到丹毒的危害,但是理论辩护和实践去毒的努力未能显著见效,道教内外均对“服丹而仙”的理念产生质疑。此时,与外丹共享理论、术语和目标的内丹术开始了由“服外气”向“服内气”的转变,安全高效的“胎息”实践取代了之前充满风险的“闭气”操作。加之,修道者试图用“内丹未成”作为外丹失效的特设性假说,促进了内丹术的迅速发展。
  • 述评
    梁玮钰,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31-1534.
    传统中医诊疗思维与方法作为涵盖时间、空间的多维复杂体系,包括了辨证候、症状、疾病、病因、时间、体质、状态等内容,但仍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现代医家提出了中医状态论、中医五辨等理论与学说。在中医诊疗思维的临床运用中,既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还要注重诊疗体系的由博返约。未来可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实验室检查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与方法,构建全新中医诊疗模型。
  • 论著·卓越
    靳鸽, 王思童, 周楷栋, 张新江, 蔡炎沫, 周鑫, 刘运华, 张新雪, 赵宗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35-2144.
    目的: 应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预测温肾阳方(WSY)治疗慢性肾脏病(CKD)肾阳虚证的关键信号通路,并结合动物实验探究其对CKD肾阳虚证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丙酮酸激酶M2(PKM2)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给予阿霉素(DOX)尾静脉注射(4 mg/kg)构建CKD模型,在此基础上复合肌注氢化可的松(HYD)(10 mg/kg)构建CKD肾阳虚证模型;将成模动物随机分为DOX组、HYD组、真武汤(ZWT)组(5.55 g·kg-1·d-1)、WSY组(2.38 g·kg-1·d-1),每组12只;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收集血清检测肾功能及其相关指标[血肌酐(Scr)、尿酸(UA)、血尿素(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采用HE染色、Mallory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借助转录组学和血清代谢组学预测关键信号通路;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糖酵解代谢酶乳酸脱氢酶(LDH)、磷酸果糖激酶-1(PFK-1)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验证大鼠肾组织中HIF-1α、PKM2、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B淋巴细胞肿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DOX和HYD比较,WSY大鼠一般状态改善,体质量、体温、肾脏指数显著提升(P<0.01,P<0.05),血清Scr、UA、BUN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TP、ALB显著上升(P<0.05,P<0.01);病理染色显示肾脏损伤减轻,电镜观察发现肾小球基底膜节段性增厚减轻、足突融合减轻。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WSY治疗CKD肾阳虚证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α/PKM2信号通路介导的代谢重编程调控凋亡基因相关。ELISA结果显示,WSY大鼠血清中LDH、PFK-1较DOX和HYD水平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DOX和HYD比较,ZWT、WSY大鼠肾组织HIF-1α、PKM2、GLUT1、Bax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5,P<0.01),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WSY可以保护CKD肾阳虚证大鼠肾功能,改善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IF-1α/PKM2信号通路介导的代谢重编程,影响Bcl-2/Bax线粒体凋亡途径,从而延缓CKD疾病进展。
  • 论著·卓越
    秦聪聪, 张诗敏, 田明慧, 李玉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06-2110.
    律法是阴阳气数之度量衡,历法是时空观之体现形式,二者源于星体施气,可品类万物、经纬宇宙。时间、空间是五行产生之基础,律历时空具有系统性、全息性,能依时空运动轨迹诠释五行在五脏用药思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五行药味属性不同于《黄帝内经》,乃是依天地生化之道,据“同形相趋,同气相求”之理属性分类,以药味与时空运行节律顺应与否,分属五脏“体”“用”“化”味,并按时空之序组成“大小补汤”“大小泻汤”。中医治病求其本,源其根,基于律历时空观研究《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五味理论,探讨律历时空观与五味“体”“用”“化”之间关系,分析其依据五味补泻理论衍生的五脏补泻汤,是中医学从本质上探明五行在五脏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溯本清源,阐明五脏补泻用药之理。
  • 瘿病研究专题
    王晓琳, 赵璐, 宋双宏, 庞雨, 邱帆, 张倩, 田婷婷, 甄林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43-1546.
    甲状腺结节归属于中医“瘿病”范畴。近几年,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中发现木土壅郁型甲状腺结节较为常见。文章通过总结国医大师张磊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证经验,分析木土壅郁型甲状腺结节的核心病机和特有症状,提出运用达郁汤疏肝之气郁,运脾之痰湿,肝脾同治,以达到消瘿散结的目的,临床疗效确切。文章附张磊教授临证验案1例,以享同道。
  • 论著·远志
    李可可, 吴亚萍, 柯诗文, 莫丽莎, 李琳慧, 李典, 严诏琦, 刘良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84-218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认为该病多有“夙根”,系“沉痼之疾”,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提出三因一体论治,痰瘀伏肺是“夙根”。洪教授认为血水同源,可相互化生;血水同病,又可相互影响。治疗上,当血水同治,其关键在于“行、活、温”,即行气开塞、活血利水、温阳益气。文章旨在总结洪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证经验,以期为支气管哮喘治疗开拓新思路。
  • 瘿病研究专题
    吴锦琳, 莫楠, 陈静, 刘浩田, 王常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87-1590.
    文章基于先秦至清代的古籍文献及《中华医典》,探讨了瘿病的中医诊治的框架体系。论述了瘿病的源流及演变;病因与饮食水土、情志因素、个人体质及六淫邪毒有关,瘿与瘤常作鉴别;病理因素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治法治则包括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探索学习为现代临床治疗甲状腺类等疾病提供启发与思考。
  • 瘿病研究专题
    陆星儿, 张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53-1557.
    近年来,桥本甲状腺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针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策略仍显不足。中医外治法弥补了这一方面,其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疗效切确,在降低甲状腺抗体、减轻炎症指标、缩小甲状腺体积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将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实现中西医联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将是未来发展趋势。文章通过总结、分析近十年国内研究中医外治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有关文献,从穴位敷贴、中药塌渍、中药离子导入/中药透药、外治法常用药物、隔药饼灸、针法治疗、耳穴埋籽等方面,就其作用原理、使用部位及方法等进行论述,以期对完善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外治方案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及为临床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 述评
    邱馨锐, 赵文, 张斐, 杨朝阳, 周常恩,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35-1538.
    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模式能在助力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同时,实现更广域范围内的成果共享及应用,但当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传承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对困境成因的全面剖析作为切入点,继而深入反思问题的本质,最后尝试提出解决策略,希望能为突破当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所遇到的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思路。
  • 论著·卓越
    郑林欣, 周步高, 李姗姗, 王阳, 李思莉, 汪慧玉, 林雨含, 刘端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51-2156.
    目的: 探讨清热化湿抗毒方(QRHS)对湿热壅肺型肺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QRHS低、中、高剂量组及醋酸泼尼松(PAT)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通过湿热刺激联合脂多糖诱导肺损伤并使用相应药物治疗。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利用流式细胞术评估M1/M2型巨噬细胞水平;ELISA检测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IL-6、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活化B细胞核因子κ轻链增强子(NF-κB)p65、p-NF-κB p65、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RANK)、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蛋白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QRHS各组肺泡壁厚度、坏死面积及炎症浸润均减少;肺组织中IL-2、IL-6、IFN-γ、IgG、IgA、IgM水平显著降低(除QRHS-L组的IL-2外)(P<0.05,P<0.01),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1);单核及巨噬细胞数量显著下降(P<0.01,P<0.05),M1型巨噬细胞显著减少(P<0.01,P<0.05),M2型巨噬细胞显著增加(P<0.05,P<0.01);QRHS-H组NF-κB p65、p-NF-κB p65、RANK、RANKL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 QRHS通过下调NF-κB/RANK/RANKL信号通路抑制M1型巨噬细胞并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有效治疗湿热壅肺型肺损伤。
  • 综述
    何莉莎, 李雪萍, 郑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38-1843.
    随着现代医学对高原病病因和病理机制认识的突破,近年来中医在高原病的认识和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从清气不足、高原气燥、高原高寒、高原大风、高原强辐射方面系统梳理高原病的病因病机,系统论述了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中医发病机制,并基于现代研究证据探讨了高原病中医药防治现状,同时梳理了中医药防治中的关键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
  • 论著
    吕佳蔚, 王振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03-1606.
    柴胡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临床应用广泛。柴胡功效认识古今差异较大,金元以前,学界认为其功效偏于“降下”金元以后,医家对其认识转向“升阳”,这与易水学派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先前的“降下”作用逐渐隐退;民国时期,学者否定柴胡“升阳”之功,对其认识回归汉唐传统。一味药物,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功效,孰是孰非,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与效果,而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用量、煎法和配伍的不同。
  • 论著
    刘旭斌, 刘爽, 姜敏, 俞裕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30-1634.
    “关、阖、枢”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多被误作“开、阖、枢”。“关、阖、枢”其名分别取自门户之部件“门闩、门板、门轴”,《黄帝内经》以之比喻六经,比喻脏腑、经络、腧穴气机之升降出入。门有内外之分,人身同之,六经、脏腑、经络、腧穴有阴阳之别;在阳者重在言气机之出入,在阴者重在言气机之升降。明乎此,上可解析《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籍诸疑义,下可启迪后学,运用及发挥其理论内涵,佼佼者如“脏腑别通”。
  • 论著·卓越
    闫亚男, 方芳, 王浩, 郝瑞文, 李伟, 唐禹为, 王杰鹏, 方朝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44-2150.
    目的: 基于铁自噬介导的铁死亡途径探讨升陷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大鼠肺功能的影响,揭示“大气理论”辨治IPF的科学意义。方法: 将48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升陷汤组、尼达尼布组。气管内滴注博来霉素(5 mg/kg)制备IPF大鼠模型。造模次日起,两用药组分别以0.81、0.1 g/kg灌胃升陷汤中药配方颗粒和尼达尼布水溶液,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以去离子水(10 mL/kg)灌胃,日1次,连续28 d。行肺功能检测后,取肺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特征并行Szapiel和Ashcroft评分;Western Blot检测间充质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评估肺纤维化程度;比色法检测肺组织Fe2+、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评价铁死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铁自噬相关指标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苄氯素1(Beclin1)和铁死亡相关指标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铁蛋白重链1(FTH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呼吸频率(f)显著升高(P<0.01),最大呼气流量(PEF)、每分钟通气量(MV)显著降低(P<0.01);Szapiel评分、Ashcroft评分显著升高(P<0.01);α-SMA、Viment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Fe2+、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NCOA4、AMPK、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SLC7A11、GPX4、FTH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升陷汤组大鼠f显著降低(P<0.01),PEF、MV显著升高(P<0.01);Szapiel评分、Ashcroft评分显著降低(P<0.05,P<0.01);α-SMA、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Fe2+、MDA含量降低(P<0.05,P<0.01),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P<0.05);NCOA4、AMPK、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SLC7A11、GPX4、FTH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 大气下陷是IPF肺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铁自噬介导的铁死亡参与了这一过程;升陷汤可通过调控铁自噬介导的铁死亡途径对IPF肺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 论著·卓越
    徐宏潇, 朱璐, 吴璐一, 邓指辉, 李峰, 陆嫄, 郑诗雨, 李国娜, 马喆, 祁琴, 吴焕淦, 黄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17-2122.
    目的: 从全基因组学角度探讨针灸对克罗恩病(CD)大鼠结肠DNA甲基化图谱特征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灌肠的方法制备CD模型,选取天枢(双)、气海进行隔药灸和电针干预。通过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病理学及评分观察针灸干预的效应;采用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WGBS)技术检测结肠组织,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方法筛选DNA差异甲基化区域(DMR)锚定启动子区域相关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转录水平验证。结果: 模型组结肠黏膜腺体部分缺失,裂隙样溃疡,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较正常组均显著增高(P<0.01,P<0.05),结肠DMR以低甲基化特征为主。隔药灸组和电针组可见结肠黏膜上皮修复,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两组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结肠DMR及锚定启动子区域基因均以高甲基化特征为主,且隔药灸组和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下调结肠中Hspa5、Ctnnb1、Cox6b1和Krt8 mRNA表达(P<0.01,P<0.05)。结论: 隔药灸和电针均能改变CD大鼠结肠DNA低甲基化水平的图谱特征,促进结肠Hspa5、Ctnnb1、Cox6b1和Krt8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可能是针灸干预CD的表观遗传修饰调控机制之一。
  • 综述
    宓雅琪, 张英砾, 罗良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2): 807-810.
    摘要 (112) PDF全文 (1129)   可视化   收藏
    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的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特点的复杂综合征。根据目前的报道,肌少症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机制也呈复杂重叠性。由于肌少症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因此国际上关于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肌少症的研究目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相应的治疗方法已经在逐步应用于临床。文章对肌少症相关共识及文献进行检索与整理,从肌少症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 外丹研究专题
    徐寻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09-1012.
    原本作为金石烧炼之术含义的“丹方”一词,因其金石原料自古以来本有医学之用,如此同宗同源的实践基础自然使得丹方的意义逐步发生了由纯粹外丹烧炼领域向医学领域的由“术”入“医”的转变,在历代医家所著医籍中这种转变体现得尤为深刻。北宋统治者对于医学,特别是方书医学的热爱,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丹方整理与收集活动,在唐代尚未被正统医学广泛接受的道家丹方,在此情况下被大量录入诸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的方书之中,并且炼造方法也模仿医学方剂的炮制工艺进行了改良,这也使得丹方含义发生了蜕变,因而成为如今广为熟知的医用“丹方”。
  • 论著·远志
    李江伟, 彭俊, 杨毅敬, 谭亢, 刘桂成, 彭清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88-2191.
    基于“清浊相干”理论,认为“清浊相干”为血脂异常相关性干眼的主要病机。清浊相干则水谷精微运化无力,化为冗余之膏脂,沉积血中,日久转化成湿、瘀、痰等浊邪。湿浊留着、清阳不升,瘀浊阻络、清气郁滞,痰浊流窜、蒙蔽清窍均能导致血脂异常相关性干眼的发生发展。在治疗上,分别采取芳香化浊、升发清阳,散瘀清浊、行气通络,祛痰化浊、辛温开窍等治法,以期取得良好疗效。
  • 综述
    孙利辉, 丁樱, 韩姗姗, 代彦林, 徐闪闪, 高敏, 孙昭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824-1832.
    雷公藤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具有祛风湿作用、治疗风湿免疫类疾病的典型代表中药,其发挥疗效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良反应,生殖毒性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文章围绕雷公藤生殖毒性的病因病机、证型、评价指标、中医治疗等方面概述其中医证治研究进展,为雷公藤生殖毒性的诊断治疗提供思路。
  • 临证经验
    江昀峰, 金钊(指导:宋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44-1747.
    “虚人感瘟”兼具疫毒病因特殊性及虚人机体特殊性。宋兴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性属毒邪、本性夹热、染后深伏之特点。而虚人因其正气不足、气机运动及气化能力低下,染疫后多见发病易极端,如极而郁,包括郁寒、郁热、郁湿、郁窒,及极而虚之特点;又病中易缠绵及传变、病后易留伏。在“虚人感瘟”的基本病机为本源不足的基础上,表有寒湿郁闭,里有疫毒深伏。宋兴教授在治疗上提出辨证论治与特因特治双轨并重思想,重解毒、重疏透以排毒,重扶正以调动机体。
  • 瘿病研究专题
    刘美君, 葛亚雪, 祁烁, 户蕊, 陈晓珩, 徐首静, 韩梅, 费宇彤, 李哲, 丁治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47-1553.
    目的: 探索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3家医院门诊就诊的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通过中医证候量表收集其四诊信息,对症状术语进行规范,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收集患者210例,规范名称后筛选得到频次>10%的中医症状、体征64项,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78.10%),急躁易怒(71.90%),记忆力下降(67.62%),焦虑、善忧思(60.95%),情绪低落、易悲伤(57.14%),口干(53.81%),下肢酸胀、沉重(50.00%),最常见的体征为甲状腺肿大(65.71%);频率>10%的舌象10项,最常见的舌象为白苔(74.76%)、薄苔(67.62%)、舌边有齿痕(35.24%);频率>10%的脉象4项,最常见的为弦脉(48.10%)。聚类分析后得到中医证型2项:肝郁脾虚、痰湿蕴结证;肝郁日久、气阴亏虚证。结论: 本研究得出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辨证,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
  • 述评
    郝宇, 贺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03-1008.
    运气禀赋与疾病罹患倾向的关系是运气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文章系统梳理了运气禀赋与后天罹患恶性肿瘤的关联性研究现状,并结合研究现状与进展提出思考与展望。根据目前的研究结论:肺癌的罹患多见于运气禀赋为木火气盛者,乳腺癌的罹患多见于水火气盛者,肝癌的罹患多见于水土气盛者,胃癌的罹患多见于水火气盛者,白血病的罹患多见于木火气盛,或水火交争者,影响结直肠癌、淋巴瘤罹患的运气禀赋尚无统一性结论。这些研究为恶性肿瘤的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研究选择的分析时点不同、样本量不足、研究方法失于简单、运气特征的分类不统一等问题,研究的深度及系统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 述评
    江昀峰, 金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39-1542.
    观察渗透理论揭示了主体的知识背景渗透并影响其观察的认识论原理,强调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重大影响。作为象思维特性明显、个人证悟及口传心授等主观特性极为突出的学科,中医医理突破与传习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均鲜明体现该理论存在。负面现象包括客观状态之“先入为主,理解事物”,主动行为之“决定事物,为我所用”,群体层面之“视角不同,各家互斥”。另有学生“感同身受”学习效果、医师“常用方”映射知识背景等问题。该理论虽为一患多解等临床现象、各家看似争辩等历史现象提供了存在原因,但也提示学者:实践中应把握标准,避免主观臆断;理论上应分析立场及成因,明辨诸家争辩之源;应回到历史观察去分析理论,避免以当前理论渗透古人观察的认识论陷阱。
  • 论著·卓越
    林方政, 冯敏山, 侯宇, 李静, 祁冀, 曾小龙, 罗俊华, 陈树东, 李永津, 林定坤, 朱立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11-2116.
    目的: 研究仰卧顺势拔伸手法(SHST)的力学参数,初步总结其力学特征及相关规律,并分析影响该手法力学特征的因素,为该手法的标准化及生物力学实验提供参数依据。方法: 采用测力手套和自制拉力装置采集SHST创始人对3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手法操作时的力学参数,包括拔伸合力(F)、左手力(F)、右手力(F)等,并结合受试者个体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0名健康受试者,手法操作均由SHST创始人进行。该手法F峰值力为(134.85±3.36)N,F峰值力为(34.03±6.31)N,F峰值力为(107.34±19.95)N;平台期F为(114.96±3.55)N,F为(28.11±5.38)N,F为(92.57±17.94)N。F作用方向为斜向上5.53(2.07,9.35)°,F作用方向为斜向下26.98(19.73,29.96)°。F与身高、体重呈显著正相关(r>0.3,P<0.05);F与体重、颈围、头围呈显著正相关(r>0.3,P<0.05),F与受试者个体因素无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运用现代生物力学测量技术,首次系统性量化分析SHST的力学特征,揭示了该手法的力学非对称性,主发力手和辅助手发力比例约为3∶1,同时提示受试者个体因素对部分手法力学参数具有一定影响,为SHST的规范化操作及后续生物力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数依据。
  • 论著
    强若男, 刘雁峰, 邓楠, 顾元烨, 闫菲, 史亚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06-1609.
    傅青主治疗不孕时,尤重暖胞助孕思想之运用。胞宫之气暖,如同大地之阳春,为种子助孕之关键所在。通过分析《傅青主女科·种子》中暖胞的具体治法,将其归纳为补肾气、健脾胃,益命火、助君火,补任督、升带脉。在此基础上梳理傅青主临证常用暖胞角药,巴戟天-人参-白术补肾健脾,制附子-肉桂-芡实温补君命二火,巴戟天-菟丝子-肉桂温阳益精,巴戟天-熟地黄-柴胡升阳助阴。进而探析其中蕴含傅青主子母同治、阴阳同调、动静结合等学术特色,为进一步传承傅青主的学术思想、促进中医精准用药治疗不孕症、提高临床妊娠率、丰富生殖领域的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研究思路提供一定参考。
  • 论著·远志
    张鹏, 南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211-2214.
    “相火论”是一种动态的阴阳二气承制平衡的理论,最早由朱丹溪所提出。相火本源于命门,受心火调控,以脾胃中气为枢纽,藏于肾,升于肝,三焦主之,降于胆,归于右肾。相火妄动则损耗元气,伤阴耗精,暗耗津血,升降失司,虚火内生。有关相火的论述与甲状腺激素的功能高度重合,相火妄动所致的“烦躁易怒”“心慌”“失眠”等症状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症状高度契合,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即对应着中医学的瘿气,故从相火论治瘿气是一条合理思路,值得深入探讨。
  • 瘿病研究专题
    陆钰原, 陈颖, 乔佳君, 刘守尧, 郑洁莹, 夏仲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70-1574.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调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犬尿氨酸(Kyn)/芳香烃受体(AhR)通路改善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的作用。方法: 将24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中益气组、硒酵母组,每组6只。空白组饲以蒸馏水,其余各组予高碘饮水及免疫注射,形成EAT大鼠模型后,依据分组灌胃给药8周麻醉处死小鼠。ELISA检测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AhR、Kyn、IDO1;HE染色法观察甲状腺组织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17及Treg细胞比例。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Ab、TPOAb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AhR水平显著降低(P<0.05),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Th17/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中益气组、硒酵母组血清TGAb、TPOAb水平显著降低(P<0.05),补中益气汤组血清AhR、Kyn表达显著增加(P<0.05),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Th17/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与硒酵母组比较,补中益气组TPOAb水平降低(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可缓解EAT大鼠甲状腺结构损伤,降低甲状腺抗体,其机制可能与激活IDO1/Kyn/AhR信号通路改善Th17/Treg细胞平衡有关。
  • 论著
    刘烨轩, 李玲玲, 武天鑫, 孙娟, 蔡荣林, 李姿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666-1671.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miR-21以及PTEN/AKT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15.6 g·kg-1·d-1)及美沙拉嗪组(0.24 g·kg-1·d-1),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采用高脂饮食和潮湿环境先建立脾虚湿困型,再予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建立UC大鼠模型。HE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β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TEN、p-AKT蛋白的表达;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miR-2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炎症表现,结肠黏膜明显受损,炎症浸润显著,p-AKT和miR-21表达显著上升(P<0.05),PTEN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及参苓白术散组结肠黏膜均有不同程度修复,炎症浸润减轻,p-AKT和miR-21表达显著下降(P<0.05),PTEN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论: 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调控miR-21及PTEN/AKT信号通路,有效缓解肠道炎症反应并促进肠黏膜损伤的修复,从而实现对脾虚湿困型UC的显著疗效。
  • 瘿病研究专题
    吴艳珂, 葛亚雪, 钱嘉惠, 祁烁, 李欣怡, 马文源, 司新颖, 户蕊, 商建伟, 丁治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81-1586.
    目的: 观察清肝散结消瘿方内服联合消肿散结膏外敷对桥本甲状腺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影响,并探索对白介素(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的伴焦虑抑郁状态的HT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限碘饮食,试验组在限碘饮食基础上联合清肝散结消瘿方内服及消肿散结膏外敷。干预周期4周。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探索性指标为IL-17、TGF-β水平。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TPOAb水平,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倦怠乏力、情绪急躁、失眠、燥热汗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P<0.05),IL-17水平显著下降(P<0.01),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试验组SAS、SDS评分,上述4项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采用中医内外合治方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伴焦虑抑郁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L-17水平、升高TGF-β水平,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 综述
    张弘睿, 张姝珺, 李英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2): 6604-6607.
    湿热体质是以面垢油光、口苦、大便黏、苔黄腻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类型。湿热体质人群作为偏颇体质中的第二大人群,在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中愈发受到重视。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湿热体质的研究进展,对湿热体质的成因、特点、分布、发病倾向、调体方法等进行理论阐述、列举科学实证。指出目前湿热体质研究的不足,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研究报告
    张慧婷, 李友林, 左先波, 李春雷, 梁瑞, 阎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448-1451.
    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AA-AD)为临床常见特应性共病疾患,研究数据表明,近20%特应性皮炎(AD)患者同时罹患哮喘。目前AD与过敏性哮喘(AA)的全球发病率仍不断增长,治疗效果不佳,易反复发作。因此,如何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缓解症状及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基于“肺主皮毛”中医理论,提出“肺皮共病”疾病观点,通过研究AA-AD共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探究中医药潜在干预靶点,内调理脏腑功能,外护肌表屏障,实现肺皮同调防治过敏性疾病。
  • 临证经验
    李阳, 黄捷敏, 汪昭楚, 江霖臻, 石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719-1722.
    国医大师陈民藩教授从“三焦-魄门-湿热毒”理论认识肛周脓肿,认为“湿热毒盛,内外相因”是肛周脓肿发病的核心病机,保护肛门初始形态及功能是治疗的要领,以“存体寡损”主导肛周脓肿的手术治疗,将“时空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生长规律与肛周脓肿的创面生长相对应,形成“存体寡损、天人合一”的整体治疗思想,临证中注重治病必求于本,重视内外并治。文章对陈民藩教授治疗肛周脓肿临床经验进行总结,进一步推广国医大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