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述评
    童康, 唐文, 王志斌, 杨朝阳,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681-5684.
    近年来,中医四诊设备在政策和技术等支持下蓬勃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研发思维、研发标准、研发人员和成果转化等问题。基于学科交叉背景,文章主要探讨中医四诊设备目前的发展问题,通过设备研发的思维研究、标准建立、人才建设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展开分析,同时在多学科交叉的思维视域下来进一步探讨中医四诊设备的发展策略。
  • 述评
    韩星星, 朱华旭, 唐志书, 徐雪松, 段金廒, 付廷明, 张启春, 张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27-1531.
    人工智能技术可突破人类大脑局限,模拟人脑进行决策,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该技术能否与中医药研究深入的融合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回顾人工智能在中医临床诊疗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其在文献资料的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的构建、中医智能辅助诊疗技术的实现及中药的质量管控与新药研发等方向的应用情况,并从数据处理、信息采集分析及人工智能模型的选择及可解释性等方面指出该技术在中医临床诊疗领域的应用瓶颈与解决策略,思考展望其与中医临床诊疗的融合发展,以期为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中医药提供参考。
  • 论著·卓越
    李湛, 郑茗泽, 印健铭, 常莹, 刘雨佳, 瞿溢谦, 曹灵勇, 董阜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087-2090.
    文章从经方医学理论及汉唐古籍出发,论述了少阳病、厥阴病的形成过程,并从经脉、病机、方药 3个角度阐释了两者联系,为“半证”的体系化辨治提供依据。进一步在“卫气营血精”的基础上,将“半证”划分为5个阶段进行辨治。其中“半证”之卫分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气分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血分与营分分别治以小前胡汤、乌梅丸,精分则可参照增损肾沥汤进行治疗。“半证”的体系化研究拓展了少阳病、厥阴病的发展规律及证治方药,使二者在临床中的辨治趋向体系化,为二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 论著
    樊经洋,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692-5698.
    经典化问题是中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拟以《黄帝内经》经典化进程中最具争议的学术史个案——“运气七篇的补入”为核心问题,在充分考虑其文献学定位与学术史影响之间深刻张力的前提下,将思想文本自身脉络演进的“内因”维度与宋代官方学术趣向的“外因”维度相结合,论证运气七篇纳入经典文本系统的合法性根据,探讨其在《黄帝内经》经典化进程中的意义与价值,并借此反思中国传统医学语境下“经典性” 的思想内核与意涵指向。
  • 论著
    张越, 方锦, 姚亮, 王雷, 王妍妍, 彭代银, 陈卫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13-5718.
    桑黄Sanghuangporus spp.是锈革孔菌科、桑黄孔菌属一类真菌的统称,在我国已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传统中医药中主要用于治疗盗汗、痢疾、血淋、脱肛泻血等。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古籍、文献,对桑黄药材的来源、原植物认识、产区、药用功效、性味及炮制加工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本草考证与综述,发现古籍多认为桑黄来源于桑树,为现代认为桑树桑黄是真正的桑黄提供依据;但是桑黄种属较多,标示不清,难以以“桑黄”一个名称概括整个桑黄药材,应根据来源不同加以区分;桑黄产区广泛,栽培种以“杨树桑黄”和“桑树桑黄”为主;桑黄的药用功效与现代中医主治崩漏、经闭、癥瘕积聚等病证相一致,但古今性味有较大的不同,这可能与桑黄的种属不同有关。此外,古籍中存在“烧存性”等炮制方法为桑黄的炮制加工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期为桑黄的合理应用、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论著
    刘帧, 陈勇, 陈泽林, 徐枝芳, 赵天易, 胡细佑, 张靖宇, 周俊, 杨超博, 郭涛, 王利芬, 刘栋梁, 汪益, 郭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19-5725.
    摘要 (349) PDF全文 (1905)   可视化   收藏
    络脉是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络脉理论还未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对络脉古代及现代文献进行分析,从络脉的分类与生理病理特点、络脉的应用原则、络脉的应用方法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了古今络脉理论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结合络脉的网状结构及其功能可以更好地认识络脉理论;从阴 络/阳络、气络/血络、脏腑络/体络进行络脉分类,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帮助;通过络的病理变化制定“络以通为用”“络病治血”的治络原则;结合治络原则及络脉分类,归纳出病理性血络是络诊的主要对象。现行的应用技术对于络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拔罐、刮痧多作用于皮部阳经之络,可泻热通腑,调气通阳;灸法多作用于阴经之络,可调脏补虚;导引可以增加络脉的蓄积调节功能;刺络放血可用于调血通络,主要针对络脉的瘀积。
  • 述评
    孙文奇, 翟双庆, 禄颖, 杜林珊, 陈子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685-5691.
    摘要 (342) PDF全文 (1420)   可视化   收藏
    《难经》作为成书时间较早的中医经典,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借助多种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注释,取得重要成果。文章在系统梳理了30余部《难经》注本的基础上,将历代注家研究《难经》的方法归纳为主题分篇研究法、随文演绎研究法、注家汇参研究法三大类,其作用分别为提炼整体框架、阐释原文内涵、甄选代表性注文,并在每类研究方法下,根据其特点进行细分,以供《难经》学术研究 参考。
  • 论著·卓越
    王子焱, 毛亦文, 梅志刚, 葛金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096-2100.
    “三魂七魄”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中医神理论联系密切。文章通过对道家及中医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三魂七魄”的内涵,认为三魂近于神,主导机体生命活动和思维意识,七魄近于形,主导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完整生命体系。同时,对比“三魂七魄”理论与中医神理论,发现道家“三魂七魄”与中医神形相对应,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并均以形神失调为核心病机。基于此,结合两家之精髓,总结出论治神志病应当坚持“双神并调,脑心同治”“视其所害,形神同治”“练精易形,魂魄同调”3条核心治法,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医神理论赋能。
  • 论著
    张典, 尹逊路, 银河, 陈忻, 杨博文, 彭伟, 罗明义, 许博, 朱立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02-5705.
    脊柱疾病发病率高,是临床及科学研究的重点。筋骨理论是中医骨伤科的基石理论,体现在骨伤科疾病诊治各个阶段。古今论著对筋骨关系均有论述,但尚不能完备。文章具体化了脊柱筋骨理论的生物力学内涵, 认为在筋骨平衡状态下,筋与骨协调发挥生物力学功能,提供脊柱完成功能所需动力及静力。当脊柱部分结构损伤后,应力转移至其他结构,导致筋伤及骨、骨病及筋的恶性循环。治疗上应重建生理平衡,并贯彻“筋骨并重”的理念,治筋不忘治骨,治骨不忘护筋。
  • 研究报告
    沈琰, 刘晓谷, 侯欣, 郭祥, 陈家昊, 黄仁杰, 王烨航, 余王琴, 宋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2): 6769-6775.
    目的:探究疗脱方含药血清作用毛乳头细胞(DPC)源性外泌体(EXO)调控雄激素性脱发(AGA)细胞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从C57BL/6小鼠须垫提取DPC,CCK8法获取疗脱方含药血清的最佳浓度后处理3代DPC,采用低温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以双氢睾酮(DHT)处理DPC法建立AGA体外细胞模型,分别用疗脱方含药血清、非那雄胺含药血清、毛乳头细胞源性外泌体(DPC-EXO)和疗脱方-DPC-EXO对其进行干预。ELISA检测模型中雄激素受体(AR)水平,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形态,CCK8法检测各组DPC增殖率,RT-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音猬因子(SHH)、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mRN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DPC呈漩涡状凝集性生长,且AR水平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CCK8结果显示,各治疗组的增殖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非那雄胺组、疗脱方组、DPC-EXO组、疗脱方-DPC-EXO组中BMP4、GSK-3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非那雄胺组、疗脱方组、疗脱方-DPC-EXO组中SHH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RT-qPCR显示,各治疗组DPC中BMP4和GSK-3β mRNA较模型组表达显著下调(P<0.01,P<0.05),SHH mRNA表达显著上调(P<0.05,P<0.01)。结论:疗脱方-DPC-EXO对AGA的干预作用可能通过调控BMP4和SHH表达来抑制凋亡蛋白GSK-3β表达,从而促进DPC增殖,抑制DPC凋亡,帮助恢复毛发生长。
  • 论著
    袁毅鹏, 张毅, 陈昕力, 曹凤, 马涵博, 王朝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26-5729.
    十二经脉理论完善于《黄帝内经》,该理论增强了经脉之间的联系性,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以三阴三阳分成了六组同名经,同名经是具有相同阴阳属性的经脉,其内在的关联性是人体体表经脉上下密切联系的依据之一。文章从《黄帝内经》出发,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和与天地相应的特点,以“同气相求”为切入点,对手足同名经的阴阳属性、经气流转、相互关系等进行初步探讨,阐述手足同名经“同气一经”,即十二经脉中的手足同名经,是统一在同名的阴阳气之下,是六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在人体中表达的具体体现,而同名手足经的不同,仅仅是寓意同气之下的上下、内外、天地等的不同而已, 同名手足经实为六气下的一经。
  • 论著
    王哲, 李良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699-5701.
    心质学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哲学与中医学中关于“心”的论说,以心灵质、心识质、心意质的维度划分诠释了心质的先天与后天本体存在,并基于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体用架构,明确指出了不同心质维度下疾病状态的疗愈和修养方法,为当今社会多见的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局面,即为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补充上了辨心质论治的内涵和外延。人心各异,“心病”不一,而人心变化多端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归纳于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心质本体,心以质显,辨质识心,辨心质论治具有重要的诊疗价值。
  • 论著
    张心梅, 章文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37-5741.
    摘要 (251) PDF全文 (1220)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学认为心具有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同时脑也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的功能。心和脑都具有主宰神明的功能。文章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分别从心和脑的形、气、神方面阐释“心藏神”与“脑为元神之府”的机理,从而论证“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阐释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大脑与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解析及临床治疗情志病提供新的 思路。
  • 论著·卓越
    梁元钰, 吕晓东, 庞立健, 臧凝子, 刘勇明, 王靖宇, 陈杰, 王佳然, 于睿智, 赵仲雪, 邹吉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091-2095.
    肺痹、肺痿之争由来已久,文章系统梳理了古代医籍中肺痹、肺痿的相关条目,从字源释义、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转归预后4个方面详细辨析二者之异同,厘清古人对肺痹、肺痿的认识脉络。提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证时应审证求因,辨证看待肺痹、肺痿病机链条与疾病不同分期、不同表型和(或)证候间的关系,切不可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将中医病名与西医疾病全程或某个阶段机械对应,犯虚虚实实之戒。
  • 论著
    衣云昊, 曲一玮, 刘朋, 滕晶, 齐向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66-5769.
    从“玄府-气液-神”角度解析“形与神俱”,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为形神共病。在疾病过程流的角度上,深入剖析抑郁症玄府郁闭、气液失宣、精阻神伤的病机层次,认为“形”受损是抑郁症产生的根据, “神”失调是抑郁症产生的条件。治疗则以“开通玄府”为主要治则,通补兼施,形神并顾,并根据抑郁症特殊症状,灵活加减,以期指导抑郁症临床治疗。
  • 标准与规范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983-5988.
    摘要 (226) PDF全文 (1059)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卓越
    李奕, 闫润, 张楚楚, 庞博, 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01-2105.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其思维方法来源于临床医师对诊疗过程的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还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补充。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临证诊疗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辨治方案、诊疗技术的根本遵循。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构建路径,以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应用策略。通过对中医临床思维的理论基础、思维特点、形成机制、实践经验的分析梳理,提出涵盖推动解决思维泛化,锚定转化临床复杂数据,阐释辨治科学内涵等中医临床思维未来发展的可为路径,以促进中医临床思维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发展。
  • 研究报告
    张思玉, 陈霞, 刘丹, 朱晓光, 李晋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906-1911.
    目的: 研究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大鼠的解热效应,对体温调节相关因子以及受损脏器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氯丙嗪组(0.015 g/kg),安宫牛黄丸高、中、低剂量组(0.6、0.3、0.15 g/kg)。注射Ⅶ型胶原制备大鼠脑出血高热模型;监测大鼠术后体温变化曲线;检测脑组织正负体温调节介质蛋白激酶(PKA)、环磷酸腺苷(cAMP)、腺苷酸环化酶(AC)、精氨酸加压素(AVP)的活力/含量;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EA)、尿素(UREA)水平;HE染色观察脑、肝、肾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安宫牛黄丸高、中、低剂量能够平稳地降低脑出血高热大鼠的体温升温幅度(P<0.05,P<0.01),降低血清TNF-α、IL-1β、NSE、s100-β蛋白水平(P<0.05,P<0.01),减轻脑、肝、肾组织损伤,发挥对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安宫牛黄丸高剂量可降低脑组织中的AC活力和cAMP含量(P<0.05);安宫牛黄丸中、低剂量可升高脑腹中隔区组织中AVP含量(P<0.01);安宫牛黄丸高、中剂量能够降低血清AST、CREA水平(P<0.05,P<0.01);安宫牛黄丸中剂量能够降低血清UREA水平(P<0.05)。结论: 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大鼠具有较好的解热作用,抑制内生致热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体温正调节介质及升高体温负调节介质含量可能是其发挥解热作用的关键环节;此外,安宫牛黄丸对脑出血高热所致的脑、肝、肾脏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外丹研究专题
    吴国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3): 1025-1029.
    唐宋时期,外丹术衰落,内丹术兴起。基于道藏文本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清楚地揭示了外丹的毒性,“水银、丹砂、三黄、铅”作为最常用的炼丹原料,含有的“汞、砷、铅、硫”等元素对人体有巨大危害。丹家虽意识到丹毒的危害,但是理论辩护和实践去毒的努力未能显著见效,道教内外均对“服丹而仙”的理念产生质疑。此时,与外丹共享理论、术语和目标的内丹术开始了由“服外气”向“服内气”的转变,安全高效的“胎息”实践取代了之前充满风险的“闭气”操作。加之,修道者试图用“内丹未成”作为外丹失效的特设性假说,促进了内丹术的迅速发展。
  • 论著·远志
    刘朋, 田露, 吴文清, 李丽, 蔡卓昊, 吴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75-2179.
    文章从追溯战国、秦汉时期相关文献角度,重新审视了《黄帝内经》时代“意”“志”原始意义,认识到二者的异同,即相同点:二者皆以“心”为基本字形,系表达与心神的直接联系;不同点:“意”为心中某种欲望冲动开始的原始动力,是对以往的经历总结之后,设立一个初步规划或想法的集合,“志”为对“意”的重复运动过程,是“意”成为现实的原始动力。从《黄帝内经》原文病症特征角度,对“意”“志”的概念、意病与志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与方药等进行了全链条式推演,补充了《黄帝内经》五神系统研究的不足,可为中医精神心理的研究提供指导。
  • 研究报告
    申旭辉, 胡方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210-6212.
    清代名医陈士铎深入探究桑叶药性,总结功效与主治,认为桑叶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汗证既损伤阳气又耗伤阴液,桑叶既能补阴又可敛阳,创制补阴止汗汤、遏汗丸、收汗丹、滋心汤等方剂,用于治疗自汗(头汗、胸汗、汗出身痒)、盗汗等各种汗证,疗效显著,为进一步研究桑叶提供了支撑。
  • 综述
    刘滨, 郭大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999-6002.
    从龙胆中分离得到的龙胆苦苷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重要代表,龙胆苦苷及其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治疗特性和较少不良反应,已越来越多的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文章对龙胆苦苷的药理学特性和生物活性进行了全面和建设性的分析,综合总结了龙胆苦苷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生物利用活性,综述了龙胆苦苷影响人体病理、生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 标准与规范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3): 1372-1378.
    摘要 (179) PDF全文 (1752)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郑铭豪, 郭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07-6011.
    真武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常用经典方。文章从真武汤传统应用及其病机特点的角度,分析了真武汤证与CHF病证相合之处,并结合CHF的发病机制,整理归纳了真武汤中生物碱、萜、甾醇、黄酮、姜酚五类有效成分在治疗此病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补充论述了真武汤有效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原方的整体性。以期为中医经方在临床治疗CHF提供理论支持依据,拓展经方临床运用。
  • 综述
    陈军涛, 许辉, 周运峰, 周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26-6031.
    摘要 (177) PDF全文 (1405)   可视化   收藏
    筋束骨、骨张筋,筋骨协调是人体脊柱、关节保持动态平衡的基础。筋骨一旦失衡,则关节正常功能受损,诱发膝骨关节炎(KOA)。本研究发现,“筋骨失衡”理论内涵丰富,不仅包括骨骼肌弹性、张力、肌力异常及韧带性质变化等筋之异常,还包括骨赘形成、膝内翻及骨质疏松等骨的异常。同时,推拿可基于“筋骨失衡”调衡筋骨,通过理筋及正骨手法发挥对KOA“筋骨失衡”的调整作用。这对进一步深化“筋骨失衡”的理论内涵及其在推拿临床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标准与规范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977-5982.
    摘要 (176) PDF全文 (1160)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宋思雨, 丁露, 赵美茹, 陈甜, 李雪燕, 李敏, 李香艳, 王泽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20-6025.
    摘要 (176) PDF全文 (1200)   可视化   收藏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生活质量较差、预后不良,最终导致肺功能严重损害甚至患者死亡。西药治疗包括N-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药物治疗和氧疗、肺康复、肺移植等非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中医治疗IPF开辟了新的途径,且近年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IPF具有良好的疗效。文章从中医角度对IPF病因病机、药物治疗进行探讨,整理归纳在临床和实验中证实具有抗纤维化潜力的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注射液并对其功效、机制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
  • 论著
    李晶晶, 刘雁峰, 邓楠, 梁峰艳, 舒畅, 明世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74-5777.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中医证型虚实寒热错杂,治疗在辨证基础上常采用“通”法,即通则不痛。风药是一类具有发散、疏解、宣透、升提作用的中药的统称。临床治疗痛经时,常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风药,可起到通则不痛之功。如临床以气滞血瘀作痛时,风药能宣通气血;寒凝血瘀作痛,风药能帮助升阳畅气; 湿热气阻作痛,风药可胜湿化痰,升散疏热;气血虚弱作痛,风药能鼓荡气机,助养气血。文章从风药的不同作用以及痛经的病因病机出发,结合中医古籍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简述风药在痛经治疗中的作用。
  • 述评
    梁玮钰,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31-1534.
    传统中医诊疗思维与方法作为涵盖时间、空间的多维复杂体系,包括了辨证候、症状、疾病、病因、时间、体质、状态等内容,但仍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现代医家提出了中医状态论、中医五辨等理论与学说。在中医诊疗思维的临床运用中,既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还要注重诊疗体系的由博返约。未来可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实验室检查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与方法,构建全新中医诊疗模型。
  • 论著
    白敏, 梁永林, 段永强, 朱向东, 张延英, 宋冰, 刘梦雅, 张玉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70-5773.
    以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医学难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药被后世冠以“经方”之名,深入研究经方理论,基于2型糖尿病“中满内热”的病机特点探讨葛根芩连汤经方新用辨治2型糖尿病的思路,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疾病认识,从“象-体”“时-序”以及 “量-效”三个角度探析葛根芩连汤经方新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葛根芩连汤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借鉴。
  • 论著
    吕佳蔚, 王振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06-5708.
    宋代庄绰是儒而知医的典型代表之一,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成年后为身体健康而涉猎医学,并取得一定成就,其所著《鸡肋编》收录了大量本草学知识。庄绰将儒者重考据的治学特点融入到本草学研究中,同时凭借儒者的自身优势,通过训诂方法以及自身游历所见补充、纠正了医者所作本草书籍的不足之处,使《鸡肋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儒研究本草的特点,也提供了研究宋代本草学的新视角。
  • 论著
    王蓉燕齐, 杨帆, 李文乐, 朱文俊, 胡曼娜, 丁娜娜, 刘玥芸, 薛哲, 唐青涛,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90-5795.
    衰老是机体发生整体性、退行性变化的过程,是生命活动自然规律中的必经阶段,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如今,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结合,进一步揭示了气血调节在延缓衰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由此,文章分析中医对衰老的认识,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气血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阐述阴阳与气血在衰老中的重要性, 以及论证现代研究对气血在衰老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强调调节气血平和、顺时养生对抗衰老的重要性,指导中医抗衰养生的理念,为人类健康长寿提供更多有益启示。
  • 论著
    亓新华, 任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81-5785.
    摘要 (162) PDF全文 (1008)   可视化   收藏
    裂纹舌,作为反映患者脏腑虚实和气血盛衰的舌形特征之一,在临床诊断中多快速判断裂纹存在与否,少有深入讨论分析。文章从“裂纹”二字释义开始,梳理了直到裂纹舌一词出现并应用于疾病诊断的历史源流及近现代发展,对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裂纹舌成因进行了解析,指明了裂纹舌在舌诊中如何辅助辨别病位,提出在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中或可以详细区分舌裂与舌纹,以期提高研究者对舌裂纹特征的重视与应用,为疾病诊疗、证候辨识及演变规律探究展开新路径。
  • 论著
    刘西洋, 陈丽平, 马晖, 任荔, 邹嘉曦, 胡镜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42-5745.
    气一元论是我国古代重要哲学思想,认为元气为宇宙万物本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在气一元论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和疾病观。文章从以元气为本原化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生成论,及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代表的整体论两方面内容,阐释中医生命观,并围绕元气布散失调和元气虚损,探讨气一元论的疾病观。认为疾病发生的前提是邪客,治病求本的实质是祛除邪气,恢复元气周流。病机分析是明确邪客的重要方法。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是探索病机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辨证调机,畅达元气,可实现治病求本。
  • 瘿病研究专题
    王晓琳, 赵璐, 宋双宏, 庞雨, 邱帆, 张倩, 田婷婷, 甄林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4): 1543-1546.
    甲状腺结节归属于中医“瘿病”范畴。近几年,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中发现木土壅郁型甲状腺结节较为常见。文章通过总结国医大师张磊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证经验,分析木土壅郁型甲状腺结节的核心病机和特有症状,提出运用达郁汤疏肝之气郁,运脾之痰湿,肝脾同治,以达到消瘿散结的目的,临床疗效确切。文章附张磊教授临证验案1例,以享同道。
  • 论著·卓越
    靳鸽, 王思童, 周楷栋, 张新江, 蔡炎沫, 周鑫, 刘运华, 张新雪, 赵宗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35-2144.
    目的: 应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预测温肾阳方(WSY)治疗慢性肾脏病(CKD)肾阳虚证的关键信号通路,并结合动物实验探究其对CKD肾阳虚证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丙酮酸激酶M2(PKM2)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给予阿霉素(DOX)尾静脉注射(4 mg/kg)构建CKD模型,在此基础上复合肌注氢化可的松(HYD)(10 mg/kg)构建CKD肾阳虚证模型;将成模动物随机分为DOX组、HYD组、真武汤(ZWT)组(5.55 g·kg-1·d-1)、WSY组(2.38 g·kg-1·d-1),每组12只;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收集血清检测肾功能及其相关指标[血肌酐(Scr)、尿酸(UA)、血尿素(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采用HE染色、Mallory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借助转录组学和血清代谢组学预测关键信号通路;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糖酵解代谢酶乳酸脱氢酶(LDH)、磷酸果糖激酶-1(PFK-1)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验证大鼠肾组织中HIF-1α、PKM2、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B淋巴细胞肿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与DOX和HYD比较,WSY大鼠一般状态改善,体质量、体温、肾脏指数显著提升(P<0.01,P<0.05),血清Scr、UA、BUN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TP、ALB显著上升(P<0.05,P<0.01);病理染色显示肾脏损伤减轻,电镜观察发现肾小球基底膜节段性增厚减轻、足突融合减轻。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WSY治疗CKD肾阳虚证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α/PKM2信号通路介导的代谢重编程调控凋亡基因相关。ELISA结果显示,WSY大鼠血清中LDH、PFK-1较DOX和HYD水平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DOX和HYD比较,ZWT、WSY大鼠肾组织HIF-1α、PKM2、GLUT1、Bax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5,P<0.01),Bcl-2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WSY可以保护CKD肾阳虚证大鼠肾功能,改善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IF-1α/PKM2信号通路介导的代谢重编程,影响Bcl-2/Bax线粒体凋亡途径,从而延缓CKD疾病进展。
  • 论著·卓越
    秦聪聪, 张诗敏, 田明慧, 李玉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5): 2106-2110.
    律法是阴阳气数之度量衡,历法是时空观之体现形式,二者源于星体施气,可品类万物、经纬宇宙。时间、空间是五行产生之基础,律历时空具有系统性、全息性,能依时空运动轨迹诠释五行在五脏用药思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载五行药味属性不同于《黄帝内经》,乃是依天地生化之道,据“同形相趋,同气相求”之理属性分类,以药味与时空运行节律顺应与否,分属五脏“体”“用”“化”味,并按时空之序组成“大小补汤”“大小泻汤”。中医治病求其本,源其根,基于律历时空观研究《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五味理论,探讨律历时空观与五味“体”“用”“化”之间关系,分析其依据五味补泻理论衍生的五脏补泻汤,是中医学从本质上探明五行在五脏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溯本清源,阐明五脏补泻用药之理。
  • 研究报告
    丁砚秋, 郭丽君, 袁婷婷, 袁慧, 邵凤, 高风, 马晓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118-6125.
    摘要 (154) PDF全文 (1457)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索参附强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的机制,发掘与鉴定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共纳入38例参附强心丸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Agilent 1290 Infinity LC超高压液相色谱仪分别对其治疗前后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正负离子模式合并后,鉴定等级在Level 2以上共1 335种代谢物,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多元分析,并进行置换检验以检测模型可靠度。对筛选所得的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参附强心丸治疗后,非靶向代谢组学共筛选出D-谷氨酰胺、L-高精氨酸等15种差异代谢物,涉及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嘌呤代谢等18条代谢通路。KEGG富集结果显示谷氨酸能突触、GABA能突触、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近端小管碳酸氢盐回收、氮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6条通路为主要富集通路。结论: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通路发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 论著
    王友, 张程斐, 周洛卿, 贾晓蕾, 秦灵灵, 王海焱, 吴利佳, 黄瑜坤, 包新翠, 杨靖, 吕翠岩, 刘铜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849-5855.
    目的:观察补肾开玄通络方对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db/db小鼠根据空腹血糖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补肾开玄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并设6只m/m小鼠为 正常组。每2周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连续给药12周后取材,测定空腹血糖、尿白蛋白、尿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肌酐(Scr)、尿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胰岛素(INS)、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取肾脏包埋切片行HE染色、PAS染色及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法和RT-qPCR检测肾脏中PPARγ、ERK1/2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开玄通络方各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补肾开玄通络方中、高剂量组小鼠尿液ACR水平降低(P<0.01,P<0.05),补肾开玄通络方中剂量组小鼠Scr、TC显著降低(P<0.05,P<0.01),补肾开玄通络方各剂量组IN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补肾开玄通络方各剂量组可减轻肾小球内毛细血管扩张、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减轻糖原沉积, 改善肾脏纤维化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开玄通络方各剂量组PPARγ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ERK1/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RT-qPCR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开玄通络方中、高剂量组PPARγ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ERK1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各剂量组ERK2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补肾开玄通络方可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减轻肾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PARγ/ERK1/2信号通路有关。
  • 论著
    白易灵, 唐君芮, 夏阳林, 夏丽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33-573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气伤于味”,明确提出偏嗜之味可伤气。“咸”作为五味之一,其偏嗜对气亦有影响。据《黄帝内经》中对“咸”的详细论述,认为咸味属阴,在脏为肾,五行属水,可软坚,可涌泄,可润下,可寒凝,以“咸入肾”为基础,结合五行之生克乘侮、脏腑相表里及别通理论,阐释咸味偏嗜对人体之气以及五脏六腑之气生成与运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