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述评
    童康, 唐文, 王志斌, 杨朝阳,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681-5684.
    近年来,中医四诊设备在政策和技术等支持下蓬勃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研发思维、研发标准、研发人员和成果转化等问题。基于学科交叉背景,文章主要探讨中医四诊设备目前的发展问题,通过设备研发的思维研究、标准建立、人才建设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展开分析,同时在多学科交叉的思维视域下来进一步探讨中医四诊设备的发展策略。
  • 述评
    孙文奇, 翟双庆, 禄颖, 杜林珊, 陈子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685-5691.
    《难经》作为成书时间较早的中医经典,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借助多种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注释,取得重要成果。文章在系统梳理了30余部《难经》注本的基础上,将历代注家研究《难经》的方法归纳为主题分篇研究法、随文演绎研究法、注家汇参研究法三大类,其作用分别为提炼整体框架、阐释原文内涵、甄选代表性注文,并在每类研究方法下,根据其特点进行细分,以供《难经》学术研究 参考。
  • 研究报告
    丁砚秋, 郭丽君, 袁婷婷, 袁慧, 邵凤, 高风, 马晓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118-6125.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探索参附强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的机制,发掘与鉴定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共纳入38例参附强心丸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Agilent 1290 Infinity LC超高压液相色谱仪分别对其治疗前后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正负离子模式合并后,鉴定等级在Level 2以上共1 335种代谢物,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多元分析,并进行置换检验以检测模型可靠度。对筛选所得的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参附强心丸治疗后,非靶向代谢组学共筛选出D-谷氨酰胺、L-高精氨酸等15种差异代谢物,涉及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嘌呤代谢等18条代谢通路。KEGG富集结果显示谷氨酸能突触、GABA能突触、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近端小管碳酸氢盐回收、氮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6条通路为主要富集通路。结论: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通路发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
  • 论著
    樊经洋,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692-5698.
    经典化问题是中医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拟以《黄帝内经》经典化进程中最具争议的学术史个案——“运气七篇的补入”为核心问题,在充分考虑其文献学定位与学术史影响之间深刻张力的前提下,将思想文本自身脉络演进的“内因”维度与宋代官方学术趣向的“外因”维度相结合,论证运气七篇纳入经典文本系统的合法性根据,探讨其在《黄帝内经》经典化进程中的意义与价值,并借此反思中国传统医学语境下“经典性” 的思想内核与意涵指向。
  • 综述
    宋思雨, 丁露, 赵美茹, 陈甜, 李雪燕, 李敏, 李香艳, 王泽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20-6025.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生活质量较差、预后不良,最终导致肺功能严重损害甚至患者死亡。西药治疗包括N-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药物治疗和氧疗、肺康复、肺移植等非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中医治疗IPF开辟了新的途径,且近年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IPF具有良好的疗效。文章从中医角度对IPF病因病机、药物治疗进行探讨,整理归纳在临床和实验中证实具有抗纤维化潜力的中药复方、中药提取物、注射液并对其功效、机制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
  • 论著
    亓新华, 任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81-5785.
    裂纹舌,作为反映患者脏腑虚实和气血盛衰的舌形特征之一,在临床诊断中多快速判断裂纹存在与否,少有深入讨论分析。文章从“裂纹”二字释义开始,梳理了直到裂纹舌一词出现并应用于疾病诊断的历史源流及近现代发展,对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裂纹舌成因进行了解析,指明了裂纹舌在舌诊中如何辅助辨别病位,提出在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中或可以详细区分舌裂与舌纹,以期提高研究者对舌裂纹特征的重视与应用,为疾病诊疗、证候辨识及演变规律探究展开新路径。
  • 研究报告
    胡玉立, 韩振蕴, 王育纯, 曾伟坤, 田丹枫, 常泽, 胡文悦, 马华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32-6036.
    目的:探究健脑固本方对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CSVCI)大鼠神经血管单元(NVU)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法制备CSVCI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健脑固本方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多奈哌齐组和健脑固本方组大鼠分别予多奈哌齐混悬液0.45 mg·kg-1·d-1和健脑固本方药液7.1 g·kg-1·d-1灌胃,给药4周。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尼氏及固蓝染色观察皮质神经元及胼胝体白质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脑组织Claudin5、Occludin、vWF、ICAM-1蛋白变化,免疫荧光观察MBP、GFAP、IBA1蛋白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脑固本方组大鼠水迷宫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减少(P<0.05),平台区域路程比和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P<0.01);神经元病变改善,尼氏体增多,胼胝体髓鞘致密规则;大鼠脑组织MBP、Claudin5、Occludin显著升高(P<0.01, P<0.05),vWF、ICAM-1、GFAP和IBA1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激活的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突起减少,胞体变小,距离增加,相互作用减少。结论:CSVCI大鼠存在NVU损伤,契合“毒损脑络”理论,健脑固本方可通过修复NVU损伤从而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
  • 综述
    吴智鹏, 张荣臻, 韦荣明, 黄舒婷, 严惠萍, 李亚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16-6019.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攀升,针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策略仍显不足。壮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确切,且在疾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方面具有独特认识与民族特色。同时,壮药及其衍生的复方制剂具有保肝降酶、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并诱导其凋亡等作用。文章归纳总结壮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特色理论和常用药物,以期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与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 论著
    王友, 张程斐, 周洛卿, 贾晓蕾, 秦灵灵, 王海焱, 吴利佳, 黄瑜坤, 包新翠, 杨靖, 吕翠岩, 刘铜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849-5855.
    目的:观察补肾开玄通络方对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db/db小鼠根据空腹血糖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补肾开玄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并设6只m/m小鼠为 正常组。每2周检测各组小鼠体质量。连续给药12周后取材,测定空腹血糖、尿白蛋白、尿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肌酐(Scr)、尿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胰岛素(INS)、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取肾脏包埋切片行HE染色、PAS染色及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法和RT-qPCR检测肾脏中PPARγ、ERK1/2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开玄通络方各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补肾开玄通络方中、高剂量组小鼠尿液ACR水平降低(P<0.01,P<0.05),补肾开玄通络方中剂量组小鼠Scr、TC显著降低(P<0.05,P<0.01),补肾开玄通络方各剂量组IN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补肾开玄通络方各剂量组可减轻肾小球内毛细血管扩张、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减轻糖原沉积, 改善肾脏纤维化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开玄通络方各剂量组PPARγ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ERK1/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RT-qPCR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开玄通络方中、高剂量组PPARγ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ERK1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各剂量组ERK2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补肾开玄通络方可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减轻肾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PARγ/ERK1/2信号通路有关。
  • 综述
    郑铭豪, 郭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07-6011.
    真武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常用经典方。文章从真武汤传统应用及其病机特点的角度,分析了真武汤证与CHF病证相合之处,并结合CHF的发病机制,整理归纳了真武汤中生物碱、萜、甾醇、黄酮、姜酚五类有效成分在治疗此病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不良反应。补充论述了真武汤有效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原方的整体性。以期为中医经方在临床治疗CHF提供理论支持依据,拓展经方临床运用。
  • 标准与规范
    周昊, 孙岩军, 李石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989-5994.
    文章全面介绍了《肩关节周围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内容。该指南立足于国内外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研究成果,参照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价,通过国际推荐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建立证据分级体系,经相关专家论证后形成了有证据级别及推荐意见的《肩关节周围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该指南涵盖了定义、诊断及针刀治疗等内容,以期为安全、有效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 论著
    张心梅, 章文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37-5741.
    中医学认为心具有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同时脑也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的功能。心和脑都具有主宰神明的功能。文章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分别从心和脑的形、气、神方面阐释“心藏神”与“脑为元神之府”的机理,从而论证“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阐释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大脑与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解析及临床治疗情志病提供新的 思路。
  • 研究报告
    李宁, 秦中朋, 刘永, 赵紫薇, 侯俊林, 詹向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106-6112.
    目的:探讨逍遥丸干预肝气郁结证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 I)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和空间工作记忆的疗效及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筛选认知正常志愿者和具有6个月以上肝气郁结症状的aMCI患者,按照性别、年龄(±3岁)和受教育年限(±3年)相匹配原则,纳入认知正常组(正常组)、肝气郁结证aMCI用药组(用药组)和肝气郁结证aMCI非用药组(非用药组)各30例,用药组给予中成药逍遥丸治疗12周,正常组和非用药组不做药物干预。分别在12周前后对3组进行总体认知功能评估、空间工作记忆行为学测试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检测。结果:与本组12周前比较,用药组用药后MoCA总分以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和定向3个认知域得分均升高(P<0.01),空间工作记忆行为学正确率升高(P<0.05),N2波幅变小(P<0.05),P3波幅升高(P<0.01)。同期各组间比较,12周前,用药组和非用药组的P3波幅均小于正常组(P<0.05);12周后,用药组的空间工作记忆行为学正确率和P3波幅均大于非用药组(P<0.05)。结论:逍遥丸可明显提高肝气郁结证aMCI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以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和定向3个认知域水平,提升其空间工作记忆加工处理效率,以上可能与改善其空间工作记忆刺激识别注意分配能力以及信息编码储存能力等机制有关。
  • 论著
    杨昌贵, 康传志, 郭兰萍, 张红霞, 陶德兰, 周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882-5888.
    目的:系统评估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以确定污染的种类、残留特征,并评估其对中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集了261种中药材中真菌毒素污染的检测数据。采用频数统计、检出率和超标率分析方法,对不同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进行了统计和评估,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的限量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发现,AFB1、AFB2、OTA、ZEN等19种真菌毒素在中药材中有所检出,检出率为0.99%~29.61%。其中,AFB1和ZEN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超标率分别为12.24% 和8.77%。动物类、根及根茎类、果实及种子类药材易受真菌毒素的污染,检测率分别为33.33%、25.58%、23.66%。此外,约66%受污染的药材存在两种及以上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现象。结论: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AFB1和ZEN的污染需要引起重点关注。根及根茎类、果实及种子类和动物类药材更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然而,现有监测标准无法完全覆盖实际检出的毒素种类,故建议加强高风险毒素的风险评估, 完善监测标准体系,并深入研究真菌毒素的污染机制,以提高中药材的安全性。
  • 论著
    资艳, 陈顺琪, 何菲妤, 陈冉, 张妍, 倪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801-5803.
    基于王琦院士提出的“体质土壤学说”,即某一体质对具有相似病机的某类疾病具有相似的易罹性。文章提出“体质土壤”是多病共存的关键,“体质干预”是多病共治的核心。开展“同体多病、多病调体”研究,可实现多病共防、一病防多、多病共治、多病防复,有助于克服当前多病多药治疗导致的病情复杂、治疗繁琐、医疗资源不足、经济负担过重等弊端,这对于多病共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临证经验
    凡晓菲, 刘然, 王晞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900-5904.
    代谢性疾病是由于糖、脂类、蛋白质、嘌呤、微量元素等物质与能量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王晞星教授认为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机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其从升阳益气、升阳除湿、升阳散火三方面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基础方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升”与“降”在人体的运用中相辅相成,升降相因,有升则有降,有降则有升,“升”与“降”既对立又统一。文章总结了王教授的临床经验,王教授在运用升清降浊之法时,升清与降浊并用,配伍风药以胜湿。清阳升则人体脏腑得以濡养,浊阴降则糟粕垃圾排出体外,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阴平阳秘。
  • 标准与规范
    刘福水, 方婷, 刘乃刚, 张义, 况君, 项杉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995-5998.
    髌下脂肪垫损伤(IFP)是各种因素刺激造成的急、慢性髌下脂肪垫的无菌性炎症,以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IFP的临床治疗方法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针刀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无IFP针刀临床诊疗指南,本工作组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支持,组织国内临床医学专家、方法学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等共同参与,对髌下脂肪垫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及针刀治疗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本指南对于指导临床医师安全、有效地运用针刀治疗IFP具有重要意义。
  • 论著
    刘西洋, 陈丽平, 马晖, 任荔, 邹嘉曦, 胡镜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42-5745.
    气一元论是我国古代重要哲学思想,认为元气为宇宙万物本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在气一元论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和疾病观。文章从以元气为本原化生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生成论,及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为代表的整体论两方面内容,阐释中医生命观,并围绕元气布散失调和元气虚损,探讨气一元论的疾病观。认为疾病发生的前提是邪客,治病求本的实质是祛除邪气,恢复元气周流。病机分析是明确邪客的重要方法。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是探索病机的重要思维方式。通过辨证调机,畅达元气,可实现治病求本。
  • 论著
    王哲, 李良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699-5701.
    心质学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哲学与中医学中关于“心”的论说,以心灵质、心识质、心意质的维度划分诠释了心质的先天与后天本体存在,并基于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体用架构,明确指出了不同心质维度下疾病状态的疗愈和修养方法,为当今社会多见的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局面,即为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补充上了辨心质论治的内涵和外延。人心各异,“心病”不一,而人心变化多端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可归纳于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心质本体,心以质显,辨质识心,辨心质论治具有重要的诊疗价值。
  • 论著
    张越, 方锦, 姚亮, 王雷, 王妍妍, 彭代银, 陈卫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13-5718.
    桑黄Sanghuangporus spp.是锈革孔菌科、桑黄孔菌属一类真菌的统称,在我国已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传统中医药中主要用于治疗盗汗、痢疾、血淋、脱肛泻血等。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古籍、文献,对桑黄药材的来源、原植物认识、产区、药用功效、性味及炮制加工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本草考证与综述,发现古籍多认为桑黄来源于桑树,为现代认为桑树桑黄是真正的桑黄提供依据;但是桑黄种属较多,标示不清,难以以“桑黄”一个名称概括整个桑黄药材,应根据来源不同加以区分;桑黄产区广泛,栽培种以“杨树桑黄”和“桑树桑黄”为主;桑黄的药用功效与现代中医主治崩漏、经闭、癥瘕积聚等病证相一致,但古今性味有较大的不同,这可能与桑黄的种属不同有关。此外,古籍中存在“烧存性”等炮制方法为桑黄的炮制加工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期为桑黄的合理应用、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研究报告
    薛凯阳, 万开龙, 宋信莉, 卢筱潇, 卢春霞, 张宁, 崔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171-6174.
    中药经皮给药历久弥新、方法众多,是中医药外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依托中医“皮部”及“通道”理论,尝试从皮部及其附属结构出发,以皮部-络脉网状通道、气门-玄府微观通道、皮腠-三焦膜性通道等不同维度论述中医皮部和通道的分类分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与现代实质结构和信息分子的强相关性,解析中药经皮给药的生物传输路径,以期为进一步揭示外治法中药经皮给药的生物传输机制奠定中医理论 基础。
  • 论著
    王蓉燕齐, 杨帆, 李文乐, 朱文俊, 胡曼娜, 丁娜娜, 刘玥芸, 薛哲, 唐青涛,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90-5795.
    衰老是机体发生整体性、退行性变化的过程,是生命活动自然规律中的必经阶段,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如今,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结合,进一步揭示了气血调节在延缓衰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由此,文章分析中医对衰老的认识,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气血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阐述阴阳与气血在衰老中的重要性, 以及论证现代研究对气血在衰老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强调调节气血平和、顺时养生对抗衰老的重要性,指导中医抗衰养生的理念,为人类健康长寿提供更多有益启示。
  • 论著
    张典, 尹逊路, 银河, 陈忻, 杨博文, 彭伟, 罗明义, 许博, 朱立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02-5705.
    脊柱疾病发病率高,是临床及科学研究的重点。筋骨理论是中医骨伤科的基石理论,体现在骨伤科疾病诊治各个阶段。古今论著对筋骨关系均有论述,但尚不能完备。文章具体化了脊柱筋骨理论的生物力学内涵, 认为在筋骨平衡状态下,筋与骨协调发挥生物力学功能,提供脊柱完成功能所需动力及静力。当脊柱部分结构损伤后,应力转移至其他结构,导致筋伤及骨、骨病及筋的恶性循环。治疗上应重建生理平衡,并贯彻“筋骨并重”的理念,治筋不忘治骨,治骨不忘护筋。
  • 论著
    袁毅鹏, 张毅, 陈昕力, 曹凤, 马涵博, 王朝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26-5729.
    十二经脉理论完善于《黄帝内经》,该理论增强了经脉之间的联系性,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以三阴三阳分成了六组同名经,同名经是具有相同阴阳属性的经脉,其内在的关联性是人体体表经脉上下密切联系的依据之一。文章从《黄帝内经》出发,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和与天地相应的特点,以“同气相求”为切入点,对手足同名经的阴阳属性、经气流转、相互关系等进行初步探讨,阐述手足同名经“同气一经”,即十二经脉中的手足同名经,是统一在同名的阴阳气之下,是六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在人体中表达的具体体现,而同名手足经的不同,仅仅是寓意同气之下的上下、内外、天地等的不同而已, 同名手足经实为六气下的一经。
  • 论著
    李媛媛, 张碧涛, 范培健, 李红红, 崔子龙, 王少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856-5862.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抑郁样行为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氟西汀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连续6周以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方法建立抑郁动物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每天灌胃0.9%氯化钠溶液,逍遥散组每天灌胃逍遥散水煎液(19.27 g/kg),氟西汀组每天灌胃氟西汀水溶液(2 mg/kg),连续用药6周。通过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糖水偏好率及旷场行为学变化判断模型动物抑郁样改变;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IL-1β、TNF-α、IL-6、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 mRNA表达;Western blot测定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体质量减轻,摄食量减少,糖水偏好率下降及旷场行为学异常等抑郁样行为,海马神经元细胞溶解、破裂,排列中断、紊乱,着色较浅,尼氏小体数量减少,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及海马组织IL-1β、TNF-α、IL-6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海马TLR4、NF-κB P65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抑郁样表现得到有效缓解, 海马组织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逍遥散组血清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氟西汀组血清IL-1β、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两组海马组织中IL-1β、TNF-α、IL-6 mRNA水平皆显著降低(P<0.01),同时,海马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及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逍遥散可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 研究报告
    贾子申, 李天豪, 李振彤, 闫翠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42-6048.
    目的:研究解毒泄浊、化瘀通络方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梗阻性肾病(ON)细胞自噬的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21.16 g·kg-1·d-1)、中药中剂量组(10.58 g·kg-1·d-1)、中药低剂量组(5.29 g·kg-1·d-1)和西药组 (20 mg·kg-1·d-1),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UUO术制作大鼠ON模型,各治疗组术后1 d开始给予相应药物。给药14 d后,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HE、Masson观察大鼠肾脏病理结构改变,纤维化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5(Atg5)、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脏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Atg5、Beclin1、LC3表达;PCR检测Atg5、Beclin1、LC3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24 h UP、Scr、BUN均显著下降(P<0.05); HE结果显示,模型组肾脏结构发生紊乱可见肾小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给药组均有改善;Masson结果显示,各给药组较模型组肾间质有大量胶原沉积好转(P<0.05);IH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Atg5、Beclin1、LC3表达显著下降(P<0.05),各给药组mTOR、p-mTOR蛋白表达增强(P<0.05), Beclin1、Atg-5、LC3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解毒泄浊、化瘀通络方能够保护ON大鼠肾脏,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自噬相关基因蛋白Atg5、Beclin1、LC3表达,抑制细胞自噬从而减轻肾脏损伤。
  • 论著
    刘帧, 陈勇, 陈泽林, 徐枝芳, 赵天易, 胡细佑, 张靖宇, 周俊, 杨超博, 郭涛, 王利芬, 刘栋梁, 汪益, 郭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19-5725.
    络脉是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络脉理论还未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对络脉古代及现代文献进行分析,从络脉的分类与生理病理特点、络脉的应用原则、络脉的应用方法与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了古今络脉理论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结合络脉的网状结构及其功能可以更好地认识络脉理论;从阴 络/阳络、气络/血络、脏腑络/体络进行络脉分类,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帮助;通过络的病理变化制定“络以通为用”“络病治血”的治络原则;结合治络原则及络脉分类,归纳出病理性血络是络诊的主要对象。现行的应用技术对于络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拔罐、刮痧多作用于皮部阳经之络,可泻热通腑,调气通阳;灸法多作用于阴经之络,可调脏补虚;导引可以增加络脉的蓄积调节功能;刺络放血可用于调血通络,主要针对络脉的瘀积。
  • 论著
    李晶晶, 刘雁峰, 邓楠, 梁峰艳, 舒畅, 明世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74-5777.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中医证型虚实寒热错杂,治疗在辨证基础上常采用“通”法,即通则不痛。风药是一类具有发散、疏解、宣透、升提作用的中药的统称。临床治疗痛经时,常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加用风药,可起到通则不痛之功。如临床以气滞血瘀作痛时,风药能宣通气血;寒凝血瘀作痛,风药能帮助升阳畅气; 湿热气阻作痛,风药可胜湿化痰,升散疏热;气血虚弱作痛,风药能鼓荡气机,助养气血。文章从风药的不同作用以及痛经的病因病机出发,结合中医古籍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简述风药在痛经治疗中的作用。
  • 研究报告
    江晓涛, 李培武, 徐钦涌, 陈新林, 庄昆海, 侯政昆, 邓春, 文艺, 谢懿锐, 杨泽虹, 黄远程, 李喜云, 蒋凯林, 陶紫晶, 魏玮, 刘凤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152-6157.
    目的:研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诊断量表。方法:在相关共识和诊疗方案的基础上, 建立CAG中医证候条目库。应用仓储法、精选法和德尔菲法对条目进行定性优化;收集临床数据并应用相关性分析对条目进行定量优化。采用Logistics判别分析对证候条目进行赋权,ROC曲线确定各证型疑似诊断初始阈值和确诊阈值,从而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诊断量表》。结果:当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和脾胃湿热证得分分别在6~31、9~31、3~6、5~18、17~31、17~34和11~32分之间时,可作出相应证型的疑似诊断,当上述证型得分分别≥32、≥32、≥7、≥19、≥32、≥35、≥33时,可作出相应证型的明确诊断。以上证型疑似患者概率计算公式依次为(得分-5)×3.70%、(得分-8)×4.17%、(得分-2)×20.00%、(得分-4)×6.67%、(得分-16)×6.25%、(得分-10)×4.00%、 (得分-16)×5.88%。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CAG中医证型诊断量表,可应用于临床对CAG进行辨证诊断,指导临床用药。
  • 临床报道
    孟德鸿, 卢曼, 尚祥, 丁双, 耿凯, 李韬, 罗时昱, 栾国瑞, 刘存斌, 杨永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275-6280.
    目的:研究经筋理论下的解筋正骨法针刀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针刀五点定位法,治疗组患者接受五点定位法联合解筋正骨法针刀治疗。每周1次,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4周和第8周,对比两组患者股四头肌杨氏模量值(E值)、髌骨倾斜角、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综合疗效,评估针刀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第4周和第8周时,两组患者股四头肌E值、髌骨倾斜角、WOMAC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经筋理论下的解筋正骨法针刀治疗KOA,可以显著改善股四头肌的弹性,缓解膝关节疼痛,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相较于单纯针刀五点定位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综述
    陈军涛, 许辉, 周运峰, 周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26-6031.
    筋束骨、骨张筋,筋骨协调是人体脊柱、关节保持动态平衡的基础。筋骨一旦失衡,则关节正常功能受损,诱发膝骨关节炎(KOA)。本研究发现,“筋骨失衡”理论内涵丰富,不仅包括骨骼肌弹性、张力、肌力异常及韧带性质变化等筋之异常,还包括骨赘形成、膝内翻及骨质疏松等骨的异常。同时,推拿可基于“筋骨失衡”调衡筋骨,通过理筋及正骨手法发挥对KOA“筋骨失衡”的调整作用。这对进一步深化“筋骨失衡”的理论内涵及其在推拿临床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论著
    卢雪莲, 李云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46-5749.
    “谷气下流”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由李东垣明确提出,“脾胃不和,谷气下流”贯穿李东垣学术思想始终。文章立足“谷气下流”理论,纵观古今文献,分别从理论溯源、内涵浅析、显症鉴别、临证指导4个层面探赜“谷气下流”理论本质,尤其是阐明“谷气下流”与“阴火”之间的因果关系,旨在为现代医家研究李东垣学术思想提供依据,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为临床复杂疾病从阴火辨治提供新思路。
  • 论著
    衣云昊, 曲一玮, 刘朋, 滕晶, 齐向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66-5769.
    从“玄府-气液-神”角度解析“形与神俱”,认为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为形神共病。在疾病过程流的角度上,深入剖析抑郁症玄府郁闭、气液失宣、精阻神伤的病机层次,认为“形”受损是抑郁症产生的根据, “神”失调是抑郁症产生的条件。治疗则以“开通玄府”为主要治则,通补兼施,形神并顾,并根据抑郁症特殊症状,灵活加减,以期指导抑郁症临床治疗。
  • 研究报告
    王聪, 许岩磊, 姚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49-6052.
    目的:探讨丹鹿胶囊调控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改善乳腺癌前病变慢性氧化应激机制。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用二甲基苯蒽(DMBA)联合雌孕激素序贯建立乳腺癌前病变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kg灌胃;西药组大鼠给予枸橼酸他莫昔芬水溶液8 mg/kg灌胃,中药组大鼠给予丹鹿胶囊溶液3 g/kg灌胃,连续灌胃4周。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孕酮(P)、雌二醇(E2),PI3K、AKT蛋白,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肿瘤发生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药组肿瘤发生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E2、P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GSH-Px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丹鹿胶囊可能是通过降低E2、P的激素分泌,抑制PI3K、AKT蛋白的表达,提高GSH-Px酶活力水平,从而提高体内抗氧化应激水平,实现控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作用。
  • 论著
    吕佳蔚, 王振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06-5708.
    宋代庄绰是儒而知医的典型代表之一,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成年后为身体健康而涉猎医学,并取得一定成就,其所著《鸡肋编》收录了大量本草学知识。庄绰将儒者重考据的治学特点融入到本草学研究中,同时凭借儒者的自身优势,通过训诂方法以及自身游历所见补充、纠正了医者所作本草书籍的不足之处,使《鸡肋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儒研究本草的特点,也提供了研究宋代本草学的新视角。
  • 标准与规范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977-5982.
  • 综述
    陈昭, 张世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12-6015.
    文章从脾-肠道菌群角度出发,通过梳理肠道菌群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相似性、关联性,结合健脾方药可调控肠道菌群紊乱而发挥降压作用,故而推测从脾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的潜在效应机制与靶向调节肠道菌群有关,探讨基于肠道菌群失调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科学意义,亦为相关降压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 论著
    白敏, 梁永林, 段永强, 朱向东, 张延英, 宋冰, 刘梦雅, 张玉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70-5773.
    以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医学难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药被后世冠以“经方”之名,深入研究经方理论,基于2型糖尿病“中满内热”的病机特点探讨葛根芩连汤经方新用辨治2型糖尿病的思路,同时结合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疾病认识,从“象-体”“时-序”以及 “量-效”三个角度探析葛根芩连汤经方新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葛根芩连汤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借鉴。
  • 临证经验
    刘晓, 王琪, 周意园, 张泰魏, 黄爽, 李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892-5896.
    总结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从膜辨治女科阴疮的临证经验。从女科阴疮与“膜病”的关系、女科阴疮的病机及用药特点三个方面对膜病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在疡科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膜病辨证思维体系。其临证用药不拘泥于疡科,注重风药、虫类药与引经药的运用,独具特色,对女科阴疮的诊治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 研究报告
    雷文静, 毛竹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6080-6083.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联合小檗碱(BBR)对胰腺RIN-m5f细胞脂质沉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RIN-m5f细胞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AP-BBR组。高浓度葡萄糖与棕榈酸诱导RIN-m5f细胞建立高糖高脂(HFHS) 细胞模型。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不做任何干预;模型组进行HFHS细胞造模;AP-BBR组进行造模,经AP与BBR按质量比为1∶1混匀后干预24 h。采用油红O染色法检测脂肪变性程度,CCK8法检测RIN-m5f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RIN-m5f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脂滴明显增多,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AP-BBR组细胞脂滴明显减少,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AP-BBR对胰腺RIN-m5f细胞脂质沉积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