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4-07-01
  

  • 全选
    |
    述评
  • 丁晓, 齐向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57-3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辨证脉学首次提出并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脉象信息系统,提出利用手指感知觉和认知心理学知识将脉诊的客体和脉象信息提取过程揭示清楚,对脉象特征充分分析、归纳,建立了一种全面的、科学的临床分析和脉象研究科研思路,建立起了规范的、易于掌握的脉象学习和临床脉象辨识模式,将脉象特征与不同治法相结合进行研究,建立了新的“平脉辨证”的“脉-证-治”相应治疗体系,克服了过去“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脉诊传承的尴尬,为中医辨证走向客观化打下了基础。
  • 黄兰英, 余小萍, 张莎莎, 张晓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63-3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临床验证,是客观评价一项民间技术价值的有效路径,既可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政策提供参考与借鉴,也可针对考核通过的民间技术,分出优劣仲伯,以求进一步规范及传承。关于民间特色技术临床验证工作,从田野调查法初筛以及专家评估法复审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控制待验证技术的质量,从技术验证前期、验证过程、验证后期3个方面探讨如何控制民间技术临床验证研究质量,从独特性、安全性、有效性3个方面探讨民间技术的评价验证。可为民间技术临床验证工作标准管理流程的制定提供参考,以保证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客观性及科学性。
  • 王章林, 吴越同, 陈逸梦, 俞洁, 方积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67-3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舌诊是辨识生命健康状态、探究疾病本质属性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苔质变化存在时间差、苔质关联脏腑不同以及非病理性因素干扰影响,临证时常可见舌质与舌苔主病不相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复杂舌象。这类舌象能够客观反映机体复杂疾病状态,对于准确认识病变本质具有不容忽视的诊断意义。笔者认为,通过认清苔质反映重点,强调苔质合参、重视“独处之奸”,慎重取舍苔质、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动态观察舌象,有益于准确辨析复杂舌象所隐藏的中医诊断意义。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动态采集复杂舌象的苔质图像信息,综合分析其蕴含的中医内涵,是目前中医舌诊研究领域亟需强化之处。
  • 论著
  • 田园硕, 马雪颜, 敖铁锋, 刘铁钢, 于河, 秦雪颖, 谷晓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71-3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脂膜”是一个兼具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其形态为“脂膜相附”的组织结构,位于半表半里,是“三焦”的形质,机体的水火之渎,发挥精微物质储存运输、表里脏腑联通等功能。若“脂膜”不利,影响机体气津畅通,易致病理产物壅塞、外邪伏留其中。根据“脂膜”的功能特点,辨治临床相关病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初步推断可为一些病位广泛、病机复杂的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 吕佳蔚, 王振国, 杨金萍, 鞠芳凝, 陈战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76-3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活人事证方》(前后集)是南宋一部较有影响的医药专著,作者为士人刘信甫。该书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实用方药,其中包含的大量养生方剂,不仅多以韵文形式呈现,且来源颇广,反映了儒士的治学特色。通过研究《活人事证方》(前后集)养生文本,可以发现其重视草木服食、导引行气,以及个人卫生和仪容修饰的思想特点。文章通过考证《活人事证方》(前后集)的作者与成书,在医儒结合的时代背景下把握其养生思想。
  • 曹淼, 肖凡, 喻嵘, 何清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80-3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义是厘清概念、促进交流的重要工具,还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中医内科学中对疾病的定义模式采用了逻辑学“属加种差”的方法,这种模式中主症作为不同疾病间唯一区别或主要区别,这与中医对“病”“证”“症”三者关系认识相矛盾。通过对中医内科学疾病定义模式的分析,可以认为主症、病因、病机、证候均不能成为疾病的本质属性用于区别不同疾病。中医应当加深疾病认识、挖掘疾病本质属性,完成定义模式的范式转换。
  • 张涵灵, 徐婧, 闫海琳, 吕文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85-3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角药作为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由三药组合而成的特殊用药形式,在临床使用中常获良效。《临证指南医案》中涵盖了大量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其中叶天士首创的“通补阳明”法、养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学说等对现世治疗脾胃病影响颇深,其尤重对胃的论治,认为用药需刚而不燥,柔而不腻,强调通降而顺其用。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角药的系统梳理,从温补胃阳、滋阴润胃、益气降逆、养血通络、脾胃同调、两和肝胃六方面论述脾胃病中角药的特点,并举验案一则,以期更好理解角药的配伍并将其运用于临床中。
  • 冯文林, 伍海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89-3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帝内经》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借助于五运六气学说,构建了“司岁备物”以保证药物质量的理论,阐释了根据各个年份不同的气候变化特点,采集与气候变化相应时的药物,为后世所谓“道地药材”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很多中药学专业人士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溴甲酚绿比色法、苯酚-硫酸法、响应面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不同年份采收的刺五加、苦参、黄精、人参、郁金、高良姜、天麻等不同中药的有效成分做了相关的含量检测,证实了根据各年运气变化备取药物的“司岁备物”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为中药材最适宜采收年份及其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王永涛, 孟虎彪, 王伟涛, 马思佳, 谷劼楠, 彭彬, 徐世杰, 张怀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93-3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考镜了“邪热不杀谷”的源流,该理论首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其本义为伤寒误下后邪热内陷,表现饥而不欲食的状态。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常运用“邪热不杀谷”理论指导治疗,但对病机的认识存在差异,或认为阳明热毒内盛,或认为肾中相火浮越于上,或认为胃阴不足、虚火内生等。文章还指出“邪热不杀谷”与邪热杀谷的理论混淆,实为不同医家理解有异。阐释了“邪热不杀谷”的理论内涵,即病理之火不能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不能将水谷津液转化成充足的气血。同时,还通过2则医案展示了该理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甄林强, 庞雨, 赵璐, 邱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297-3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滞脉源于古代典籍医案,未得脉学专著正名,于近代被正式提出。文章结合古代医籍记载及近代医家阐述,追溯滞脉的历史渊源、辨析滞脉的脉象特征、探究滞脉的临床意义,并对滞脉的形成机制进行讨论,为滞脉的标准化研究做出探索,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滞脉的脉象特征即中取可应,按之方得,脉幅较小,脉管欠柔和,来去之势有黏滞、不畅快之感,至数多无异常;滞脉对提示诸病邪气导致的气机郁滞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值得学习研究;滞脉脉理的完善对当代中医脉学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
  • 赵秀, 宋咏梅, 吴世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01-3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各经条文的归类是错简重订派医家重新编次条文的重要方式。除“三纲鼎立”说外,医家还有其他的归类方式,如太阳经的犯本证,阳明经的三阳明与在经在腑,少阴经的温经存阴、传经直中,厥阴经的阴阳变化,另立篇章中的别病和误治。多样的归类方式不仅是认识各经的框架,同时也是医家对秩序的重新构建,是突破了医家局限于对《伤寒论》某一症状或某一条文的辨证,展开基于六经的病位浅深、邪正虚实、阴阳变化等本质的探寻。
  • 马笑峰, 魏孟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05-3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儒学核心范畴的“仁”原本有相爱、感通、觉察等内涵。经宋明理学家的诠释,“仁”成为体现“生生”之意的“天理”。中医学之所以被称作仁心仁术,是因为中医具有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以及调和致中、护养生机的诊疗技术,这就使中医临床实践成为践行儒家“生生之仁”的最好方式,中医学也因此形成了参赞化育、燮理阴阳的生命伦理。
  • 吴含章, 王伟雄, 林艳巧, 姜涛,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08-3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瘀毒互结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之一,化瘀解毒是治疗肝癌瘀毒互结证的核心治法之一,但单一的化瘀解毒法论治临床上错综复杂的肝癌是不够全面的,笔者通过对肝癌的主要症状及并发症状的研究,援用《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背后的理法方药对肝癌论治进行探讨,总结出了肝癌瘀毒互结证的四大治疗思路,分别为“护肝体,调补肝阴而不致瘀”“调肝脾,防传变而平五脏”“化瘀解毒,清实邪以达肝用”“治兼证,顾全局以合病机”,以期为肝癌瘀毒互结证的中医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 黄玉燕, 佟旭, 卢红蓉, 张敏, 胡镜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11-3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历代文献及现代学者的认识,痰瘀互结证舌象可兼见痰与瘀的舌象特征,大体可从舌质及舌下络脉诊瘀,从舌苔诊痰。由于存在瘀与痰轻重各异、寒化热化不同,兼挟的不同以及伤津与否,舌象有所不同。痰瘀互结证也可出现特殊的舌象,如舌质为蓝紫色,舌苔为灰黑苔、紫黑苔、霉酱色苔等。总体而言,痰瘀互结证舌质特点为舌色青、紫、暗,舌苔特点为腻而晦暗、厚而有根,舌下络脉特点为粗胀、迂曲。舌苔厚而有根是痰瘀之“结”的表现。痰瘀互结证的舌象既有两证素组合兼见的表现,又有“结”的特征表现,可以给痰瘀互结证作为一个整体证的研究以启示。
  • 王晓强, 王晓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16-3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标本中气理论及六经气化学说为依据,将六经划分为3个表里功能系统,阐述《伤寒论》如何使用“交通”法来加强六经之间的联系,通过调节枢机、沟通表里、交媾水火、调和寒热和应用特殊药物来达到交通阴阳之目的。六经经气在人体流动如环无端,实乃“一气周流”,六经实为一经,任何邪气都可阻断经气的正常流通而阻塞气机,《伤寒论》通过“交通”的法则进行六经辨证,主要是恢复六经之间的紧密联系,以示后人气机通畅的重要性。
  • 范香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20-3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涉医简牍文书,为西北戍边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文献。学术界对西北汉代医简的研究日趋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对戍边医学进行了界定,并将1个世纪以来戍边医学的发展分为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从散见医简和简牍医书研究两个方面对发展阶段进行概述,同时对戍边医学研究进行评介;最后从建立简牍戍边医学资料库、加强戍边医学系统研究、深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3个方面对戍边医学研究提出展望。
  • 刘月颖, 屈元果, 吴含章,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23-3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萧山竹林寺是我国唯一一家获批中医研究所的寺庙,尤以女科而闻名。竹林寺女科医疗特色颇多,治疗上重视“祛瘀、解郁”法,其中祛瘀多为养血活血化瘀,祛邪不忘扶正;解郁为疏肝解郁,但更注重日常情志的调护。同时,“祛瘀、解郁”法在现代临床中疼痛类,甲状腺、乳腺外科类以及肿瘤类等多种疾病中适用。总之,竹林寺女科“祛瘀、解郁”法蕴含众多智慧,对当代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借鉴价值,值得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
  • 强若男, 刘雁峰, 史亚婷, 舒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27-3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发性流产属于中医“滑胎”“数堕胎”范畴,病因病机与母体之肾虚、气血虚弱、血瘀及胎元不健密切相关。“胞胎系于带脉”源自《傅青主女科》,强调带脉与胞宫、胎元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梳理总结傅青主调治带脉以助孕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复发性流产的病机为“带脉不利,胞宫失养难负载;带脉无力,‘胎胞’失约易堕落”。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提出在“预培其损”分阶段治疗的基础上,全程灵活辨带脉论治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理念,为中医药防治复发性流产、提高患者妊娠成功率、丰富生殖领域的中医药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 张国丽, 刘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31-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脑、齿、骨等髓相关疾病日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但由于髓概念相对模糊,一直少有髓病的研究。文章从髓的概念剖析入手,明确髓病的内涵为髓的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骨、脑病可以作为髓病外候出现,其病机以髓亏为主,或因精、血、液亏,髓失所养,或邪气内侵,跌扑损伤,饮食所伤或者情志不遂等原因,以致骨络髓府受损,髓无以化,从而为临床打破西医病种分类模式限制、形成髓病一体同治的系统方案奠定基础。
  • 李敏, 杨明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36-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NMS)区别于运动症状,是一系列复杂多变的证候群,同时也是PD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肾虚精血不足,肝、心、脾等脏腑失于濡养,在此基础上阴阳偏颇、痰瘀阻络等变生诸证。“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在实现人精神活动(情绪、睡眠、认知等)、感知(痛觉、嗅觉等)、二便等生理功能发挥着根本作用。从肾入手治疗PD NMS可显著改善临床诸症,提高临床疗效。
  • 李霞, 刘超, 冯全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40-3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性肝癌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宝库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证治经验。通过对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病名考究,笔者发现原发性肝癌与“积聚”更加贴合。从积聚的源流发展,总结历代文献对积聚的认识,整理归纳出积聚的辨治规律,其以三期分治为基本治则,扶正主以补气,祛邪不离化瘀,培补元气和消积破瘀为关键治法,这对原发性肝癌的证治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启示肝癌的中医临床治疗中尤应重视扶正化瘀、益气通络之法。
  • 王羽嘉, 付蔷, 朱雪莹, 孙可意, 王俊霏, 李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45-3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为新发现的细胞死亡形式,大量研究表明,将铁死亡作为肺癌治疗中的靶点,潜力巨大。“阴阳气不相顺接”出自《伤寒论》,李忠教授提出肺癌发生发展的病机基础为“阴阳气不相顺接”;正气耗损为肺癌进展的内在因素,是关键;内生癌毒为肺癌病机的外在表现,是直接影响因素。肺癌的铁死亡机制与“阴阳气不相顺接”相互贯通。铁死亡在肺癌进展中同时具有促瘤与抑瘤的调控作用。正气耗散无法诱导肺恶性肿瘤细胞铁死亡,抑瘤作用减弱;有形癌毒诱导肺恶性肿瘤细胞铁死亡的促瘤作用增强。正气耗散与内生癌毒相合,使肺恶性肿瘤细胞铁死亡朝不利方向发展,导致肺癌进展。因此,在治疗中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重视固摄法,固摄正气及癌毒尤为关键。
  • 殷康力, 曹烨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49-3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中医外科学经典基础上,探讨糖尿病足的中医病名病类。根据疡科经典与病症特征,将消渴脚部疔疮细分为脱疽类与脚发类,旨在丰富糖尿病足的中医辨病论治理论。根据消渴脚部疔疮的文献描述,论证造成脱疽类与脚发类病症差异的核心原因,以脏腑蓄毒,筋膜受病,发为疽证作为消渴脚发类的核心特征,并基于此探讨使用筋疽替代消渴脚发类,作为非缺血型糖尿病足中医病名的合理性。文章以脱疽脚发二分类法,试图解决当下糖尿病足中医病名争议,通过结合医史文献、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为筋疽作为糖尿病足新名称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 汤怡婷, 陈玉鹏, 杨亚男, 庞晴, 吴倩, 倪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54-3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少阴为阴阳寒热气化之枢,枢机以畅通为要,若少阴枢机运转不利,津液气化失司、水火气机失其升降、阴阳敷布失常,三焦及周身脏腑失调,可出现全身水液代谢异常,发为糖尿病肾病。文章从调节少阴枢机进行阐述,针对“少阴为枢气化失常、水火阴阳失调、体内真元之火失养”三大少阴为枢紊乱进而形成的瘀血阻络、津亏内燥、水聚于内等病理状态,以“通阳化气祛瘀以运少阴之枢、养阴润燥以济少阴之枢、助阳逐水以温少阴之枢”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较佳。
  • 刘争强, 章文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58-33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内证体察学是一门中医学与气功学相互交融的新兴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孙思邈的养生方法中,包涵着孙思邈内证体察的思想与方法。文章首先归纳解析了孙思邈内证体察的4个方法:黄帝内视法、迎气法、禅观法和火存法。其次,总结了孙思邈内证体察方法的4个特点:以真修实悟为基础、以养生医疗为导向、以精神内守为根本和以形气神合为实质。认为孙思邈内证体察方法是宝贵的经验,对中医内证体察的创新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 徐慧超, 武荣林, 蒋子文, 王海军, 曹玉霞, 郝健亨, 李让钱, 冀来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63-3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在全球持续快速升高,而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自噬与肠道菌群、机体免疫、遗传因素等IBD常见发病机制关系密切,是IBD相关研究的新视角。文章以中医气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现代研究结果为证据支撑,从IBD的发病因素、自噬的生物学特性、自噬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中医气学理论在IBD和自噬中的体现四大方面探讨了自噬在IBD中的作用,以期为自噬治疗IBD的研究及中医气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 张杨毅, 林振文, 李灿东, 陈凌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68-3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发生慢性胃炎最重要因素之一,早期多数患者无症状表现。幽门螺杆菌隐匿致病的特点与中医伏邪理论有相通之处。文章通过运用中医伏邪理论,将传统望闻问切与现代科学诊疗技术相结合,整体辨析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病机演变及预后转归。最终将其归纳为:以邪伏不发、湿阻气机为始,发而显微、湿郁化热为渐,痰瘀入络、邪显成巢为著;并探讨疾病各阶段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判的情况发生。以期为提高中医临证辨析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 鄢梁裕, 崔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72-3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牙齿疼痛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历代医家基于《黄帝内经》中牙齿联属于肾、骨、髓、阳明经的生理认识,提出了牙齿疼痛的病因病机为肾虚髓空、邪犯风火、龋齿虫蚀3个主要因素,并确立了以补肾固齿、疏风散邪、祛瘀生新、清胃泻火、杀虫止痛5种治疗牙齿疼痛的治法治则,相较于现代的口腔医学治疗方法,通过对中医在牙齿疼痛的预防、治疗、遣方用药的分析发现,中医在香药使用、中药漱口、叩齿保健、针刺止痛领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显著疗效。
  • 连妍洁, 李明轩, 刘红旭, 来晓磊, 张赫怡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76-3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多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临床多从心悸病论治心律失常。现代中医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五脏气机升降关系密切,这与“圆运动”内涵不谋而合。文章从圆运动的“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的气机升降角度阐述心律失常的中医病机,顺应圆运动的规律,以“调理中焦、兼顾四维,运轴行轮、运轮复轴”为指导思想论治心律失常,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
  • 李雄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79-3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祝由”一词,由来已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巫医同源的上古时代。祝由术就是通过移精变气,调动宇宙的信息能量施于患者,调整紊乱的信息场,达到阴阳平衡。祝由蕴含了华夏民族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与探索,是盛开在中华医学领域里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祝由医学虽然还有许多尚未破解的奥秘,但量子纠缠等前沿科学一定程度提示其超前性与科学性,挖掘、整理、继承祝由,必将更好地造福人类。
  • 周婧雅, 陶经纬, 刘奕杨, 倪博然, 朱荔炜, 洑晓哲, 赵进喜, 王世东(指导:吕仁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84-3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运用三角互证法探讨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的道术内涵。方法:以“访谈-文献-临床观察”对研究资料进行三角互证,多角度聚敛、差异矫正,提炼核心,搭建吕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的道术传承模型。结果:构建吕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形神同调四步共治”模式:蓄精调气养神之未病防治、病-期-症-证结合之已病辨治、二五八方案之自我调治、仁爱服人之身心同治。结论:吕仁和教授以活血消癥散结、平补气血阴阳为糖尿病肾病的核心治法,形神同调四步共治模式是名医传承的重要道术内涵。
  • 阮智超, 赵进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92-3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赵进喜教授辨证论治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经验,并初步构建其临床思维与方药特色理论模型。方法:采用并行三角互证的聚合性混合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对门诊医案数据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定性研究以访谈法、观察法为资料收集方法,以程序化扎根理论为资料分析方法。结果:定量研究共纳入222例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体质以少阳体质、厥阴体质、阳明体质多见。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血瘀证多见。核心处方包括柴胡、黄芩、丹参、葛根、白芍、夏枯草、法半夏、蚕沙、荔枝核、甘草、黄连、地骨皮、陈皮、仙鹤草、北沙参、茯苓等。定性研究通过三级编码,共归纳出109个初始概念,40个范畴,15个主范畴。结论:赵进喜教授辨治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思维模式与方药特色是传承施今墨学派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明辨三阴三阳体质,把握疾病不同阶段病机,基于本虚标实辨证及体质辨证基础上强调辨方证、识腹证,加减用药重视药对、药串及效药的运用。
  • 艾志福, 张碧珂, 何洪炜, 苏丹, 李惠珍, 宋永贵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397-3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社交隔离法结合行为学、宏观表征、客观病理指标以及方剂反证法建立并评价小鼠阴虚火旺证抑郁症模型。方法:采用5周的社交隔离法建立小鼠抑郁症模型,通过宏观表征、舌爪红色度r值、颈动脉血管及血清甲状腺素含量进行证候判别,同时予以滋水清肝饮反证病证结合模型的可靠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小鼠出现精神倦怠、反应迟缓、有攻击行为、形体消瘦、毛发散乱等表现,模型组小鼠蔗糖偏好率、进入旷场中心次数及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悬尾不动时间增加(P<0.01),抑郁症模型构建成功;同时,模型组小鼠进食量及饮水量均显著增加(P<0.01,P<0.05);舌r值、前后爪r值显著升高(P<0.05,P<0.01),颈动脉舒张期和收缩期血管径均显著降低(P<0.01,P<0.05),心率显著升高(P<0.05),且伴有血中甲状腺素含量增加(P<0.01)。而滋水清肝饮较模型组有显著的治疗调节作用(P<0.01,P<0.05)。结论:持续5周的社交隔离法造模可成功制备阴虚火旺证抑郁症小鼠模型。
  • 王雪飞, 张燕, 韦丽妮, 王瑞琪, 鲁瑶, 施长琪, 李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03-3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不同归经的芳香药对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小鼠的气道黏膜和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藿香组及苍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滴鼻接种FM1病毒制造流感模型,治疗组小鼠分别雾化吸入藿香或苍术,干预5 d后处死,留取标本检测。采用HE染色观察肺及气管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β(IL-1β)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转录组测序分析小鼠肺组织差异基因,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藿香组和苍术组均可减轻流感小鼠肺组织炎症病理损伤,与模型组比较,两给药组均可显著升高sIgA表达(P<0.05),显著降低TNF-α、IFN-γ和IL-1β表达(苍术组IL-1β除外)(P<0.01,P<0.05),显著升高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和降低CD8+T淋巴细胞水平(P<0.01,P<0.05)。与苍术组比较,藿香组TNF-α、IFN-γ显著降低(P<0.01),气管黏膜CD4+T、CD8+T淋巴细胞均显著升高(P<0.01)。转录组测序得到模型组、藿香组、苍术组的差异基因分别有1 103、311、315个。藿香组、苍术组与模型组共同作用的通路不同。对于白介素10通路,藿香组表现出激活作用,模型组表现出抑制作用,MHC、CREB、BMP2为其共同作用于该条通路的分子,且调节趋势相反。对巨噬细胞选择性激活信号通路,苍术组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模型组表现出激活作用,IGG、CREB为其作用于该通路的共同分子,且调节趋势相反。结论:归肺经芳香药藿香较其他归经芳香药苍术对流感呼吸道黏膜免疫调节及炎症控制有一定优势,可为中药归经理论提供参考。
  • 闵莉, 章小燕, 王素英, 梁文娜, 沈建英, 王荷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10-3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小鼠胆固醇代谢中密切相关基因尼曼-匹克C1样蛋白(NPC1L1)、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BC)G5、ABCG8的表达变化,探讨龙胆泻肝汤对胆囊胆固醇结石(CS)小鼠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造模组20只,采用胆固醇致石饲料诱导法塑造CS小鼠模型,8周后,两组各随机取4只小鼠取材查看胆囊结石情况。造模成功后,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龙胆泻肝汤组(8只),龙胆泻肝汤组予龙胆泻肝汤13.8 g·kg-1·d-1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干预4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与小肠的组织形态;ELISA检测血清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胆汁TC与胆汁酸(TBA)含量;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肝脏和小肠组织中NPC1L1、ABCG5/ABCG8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C、TG和胆汁TC、TBA均显著升高(P<0.01,P<0.05);模型组小肠NPC1L1 mRNA与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ABCG5/G8 mRNA与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肝组织中NPC1L1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而ABCG5/G8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龙胆泻肝汤组小鼠肝和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均明显改善;龙胆泻肝汤组血清中TC、TG和胆汁中TC、TBA显著降低(P<0.01,P<0.05);龙胆泻肝汤组小肠NPC1L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P<0.05),小肠ABCG5/G8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P<0.05);肝NPC1L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肝ABCG5/G8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结论:龙胆泻肝汤能够改善CS模型小鼠胆固醇代谢异常,肠、肝组织NPC1L1、ABCG5/G8表达异常引起胆固醇过饱和可能是CS湿热蕴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
  • 谢思梦, 刘勇明, 程美佳, 鞠业涛, 王鑫淼, 袁常斌, 杨关林, 闵冬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16-3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益脉颗粒通过JAK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信号通路调控白色脂肪棕色化干预高脂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益脉颗粒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益脉颗粒组和辛伐他汀组以高脂饲料持续喂养44周建立高脂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益脉颗粒组(7.2 g/kg)与辛伐他汀组(1.76 mg/kg)于第14周分别以相应药物进行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进行灌胃,每日2次,持续给药30周。4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和空间探索实验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形态及附睾附近白色脂肪组织形态,ELISA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白色脂肪匀浆上清液瘦素(L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UCP-1、PRDM16、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及空间定向穿梭能力下降(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不均匀且出现液化坏死及胞核固缩,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显著降低(P<0.01),脂肪组织呈大分子空泡状,脂肪匀浆上清液中LP水平显著降低(P<0.01),脂肪组织PRDM16、UCP-1及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脉颗粒组和辛伐他汀组小鼠定向航行及学习记忆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P<0.01),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逐渐完整,胞核分布均匀,脂肪组织出现多腔脂滴结构并出现棕色化趋势,脂肪匀浆中LP水平显著升高(P<0.01),脂肪组织PRDM16、UCP-1及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益脉颗粒能够降低高脂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血脂水平、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相关。
  • 王龙, 丁樱, 徐闪闪, 张霞, 韩姗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24-3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清热止血方联合雷公藤多苷(GTW)改善紫癜性肾炎(HSPN)内皮损伤的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造模组,造模组构建HSPN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清热止血方组、GTW组、联合组、泼尼松组。其中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余治疗组予相应药物灌胃,2次/d,干预4周后,检测大鼠24 h尿总蛋白定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PAS染色情况;荧光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肾小球IgA沉积情况;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肾组织磷酸化RNA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PERK)、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p-eIF2α)、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尿总蛋白定量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可见肾小球系膜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受压变狭窄,且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系膜区可见有团块状绿色荧光,且强度较高,血清IL-1β、TNF-α、VCAM-1、VEGF表达显著升高(P<0.05),p-PERK、p-eIF2α、GRP7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可显著降低24 h尿总蛋白定量水平(P<0.05),改善肾组织系膜增生及IgA荧光沉积,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VCAM-1、VEGF表达(P<0.05),降低p-PERK、p-eIF2α、GRP78蛋白表达(P<0.05)。结论:清热止血方联合GTW可有效降低HSPN模型大鼠尿总蛋白水平,减轻肾脏病理及内皮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肾组织内质网应激PERK/eIF2α通路有关。
  • 夏瑜彬, 王晓柠, 刘馨烛, 谢凌云, 王甲璇, 卢曼晨, 戚莉, 刘佳, 王振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30-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经典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及肠道紧密连接的调控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及阳性药组。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建立慢性UC小鼠模型,第15天起灌胃给药至造模结束。观察小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大便性状、便血情况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及细胞焦亡NLRP3、GSDMD-N、c-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DAI评分上升,结肠组织可见大片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层坏死脱落严重,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18含量显著增高(P<0.01),ZO-1、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NLRP3、GSDMD-N、c-caspase-1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结肠长度显著增长(P<0.05),DAI评分下降,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IL-1β、IL-18含量显著下降(P<0.01),ZO-1、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NLRP3、GSDMD-N、c-caspase-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阳性药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结肠组织NLRP3、c-caspase-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具有防治慢性U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结肠组织经典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及肠道紧密连接,减少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 魏昭晖, 李荣科, 张磊, 刘苗, 万生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36-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红芪多糖(HPS)对脾气虚型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短链脂肪酸(SCFAs)-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影响,探讨HPS改善脾气虚型DGP大鼠小肠动力的可能机制。方法:72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62只),造模组采用多因素造模法联合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配合高糖高脂饲料不规则喂养法制备脾气虚型DGP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二甲双胍片0.09 g·kg-1·d-1),HPS高、中、低剂量组(0.2、0.1、0.05 g·kg-1·d-1),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纯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8周。观察大鼠随机血糖、小肠推进率;光镜下观察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肽YY(PYY)、5-羟色胺(5-HT)含量,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回肠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GPR)41、GPR43、GPR109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气相色谱法测定粪便中SCFAs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随机血糖和PYY、GLP-1含量显著上升(P<0.01,P<0.05),小肠推进率、5-HT含量显著下降(P<0.01);光镜下小肠组织正常结构被破坏,肠绒毛消失,肠腺变性坏死;乙酸、丁酸、丙酸含量及GPR41、GPR43、GPR109A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P<0.05)。用药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HPS高剂量组随机血糖、PYY、GLP-1含量显著下降(P<0.01),小肠推进率、5-HT含量显著升高(P<0.01);光镜下各给药组情况好转,其中以HPS高、中剂量组好转明显;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及GPR41、GPR43、GPR109A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HPS低剂量组小肠组织中GPR41、GPR43、GPR109A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HPS改善脾气虚型DGP大鼠小肠动力的机制可能与提高SCFAs-GPCRs含量,改善肠道内稳态有关。
  • 王芹, 赵婧雯, 何艺韵, 赵蓓, 李全耀, 王程燕, 杨文笑, 周永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42-3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夏枯草消瘤合剂通过改变巨噬细胞M2转化途径增强安罗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抑瘤的作用与机制。方法:24只SPF级雄性BALB/cNude裸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安罗替尼组、夏枯草消瘤合剂联合安罗替尼组,每组8只,皮下注射NCI-H1975细胞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测量瘤体大小,采用转录组测序寻找差异基因,RT-qPCR法检测验证差异基因相关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夏枯草消瘤合剂联合安罗替尼组能显著抑制瘤体体积增长(P<0.05),且疗效优于安罗替尼组(P<0.05)。夏枯草消瘤合剂联合安罗替尼组及安罗替尼组治疗的抑瘤率分别为58.6%、43.4%。与安罗替尼组比较,夏枯草消瘤合剂联合安罗替尼组瘤体中检测到589个显著差异的基因,其中287个基因上调,302个基因下调,使用TIMER 2.0利用IRIS数据库从RNA-seq数据中提取的免疫细胞表达特征,发现夏枯草消瘤合剂联合安罗替尼组与安罗替尼组主要差异免疫细胞为巨噬细胞比例增高。RT-qPCR验证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安罗替尼组比较,夏枯草消瘤合剂联合安罗替尼组能显著提高M1巨噬细胞相关CCL2、CCL3、IL-12、IL-1b促炎因子mRNA表达,下调M2相关抗炎细胞因子IL-10 mRNA的表达(P<0.01)。结论:夏枯草消瘤合剂联合安罗替尼治疗能增强抑制NSCLC细胞皮下移植瘤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M1表型巨噬细胞极化,M2表型巨噬细胞去极化有关。
  • 临证经验
  • 王莉, 宋程, 唐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48-3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中医药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潘敏求教授从医五十余载,总结出其病位在食管,属脾胃所主,病机以脾胃亏虚为本,痰瘀毒结为标,病机传变在肝与肾;治疗上始终把握脾胃枢机之根本,以健脾理气、和胃降浊为主要治则,参用化痰、祛瘀、解毒,同时重视补脾疏肝、培补脾肾,灵活化裁,系统调治,以恢复脾胃功能,则气机调畅,生机得复。
  • 叶晟桢, 张雪珥, 陈明岭, 艾儒棣, 肖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51-3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雄激素性脱发是临床常见的脱发类型,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关,中医药辨证论治常获良效。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是中医皮科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其认为本病多以先天禀赋不足、阴血亏虚为本,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辛辣肥甘为因,治法上以扶正祛邪为要,提出首重脾胃、脾肾同调、分期论治、内外同治等,强调治疗贵在坚持,配合饮食调摄,起卧有常,调畅情志,方见成效。
  • 王桂彬, 庞博, 潘雪(指导:朴炳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55-3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既有肺系疾病因机证治的一般规律,又有“癌毒”滋生、侵蚀、蔓延、传舍的独特性所在。朴炳奎教授立足于“扶正培本”治则,结合其“综合治疗、治发机先”理念,旨在启上源,重气阴,治病求本,注重澄源蠲浊,通阳调气、养阴护体,血气以平;阜中土,泌气汁,轻灵运脾,强调受气取汁,以化源为基、消导和胃,以复运为要;参以化痰瘀,破毒窠,抑消抗癌之法,临证应宗复法,易攻守,以求调衡致和之效。
  • 董芳, 朱燃培, 郑玉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62-3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玉玲教授基于中医气血津液及脏腑理论,结合多年临证经验,提出癌因性疲乏“虚”“衰”之不同,其病机和病情程度不同,治疗原则、临床调护、转归预后各不相同。“虚”指中气虚,以脾胃亏虚为主;“衰”为五脏衰,尤以“肾精衰”为主,表现为全身虚竭、元气耗损之证。虚为衰之始,衰为虚之渐。临床讲究“虚”“衰”论治,针对“虚”,郑玉玲教授提出以甘补中、食养为助;对“衰”提出以补肾为本,多法并重。
  • 张楚楚, 刘艺, 毛启远, 黎雪, 尹炳驿, 蔡瑞娟, 李斌, 张英, 林洪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66-3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林洪生教授从事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与康复工作40余年,总结出“固本清源”的理论思想。文章通过分析林洪生教授在“固本清源”理论指导下,治疗肺癌脑转移经验的理论与疗效,指导临床辨病、辨证及用药,以期在“固本清源”思想的指导下,更好地造福肿瘤患者。
  • 易丹, 杜梦楠, 贾英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70-3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贾英杰教授以中医理论为依托,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在前期“正气内虚,毒瘀并存”的癌瘤病机学术观点上进一步总结升华,提出“癌浊”病机新理论及“黜浊培本”治癌新法则,倡导“先证而治、截断来路”“因势利导、给邪出路”以罢黜癌浊,坚持“以养正为根本,始终扶正,以益气为第一要务”的治则以培植本元。文章着重梳理“黜浊培本”理论的内涵及应用,值得借鉴。
  • 严航, 王恒苍, 马凤岐, 白钰, 黄瑶, 虞晗群, 任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73-3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了陈永灿运用“轻可去实”理念治疗老年病经验,并附以验案两则。陈永灿认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脏腑渐衰,阴阳渐虚,气血渐亏,老年人的病理特点为虚中夹实,兼有浊滞,浊指痰凝、饮阻、水留、湿停等水液代谢障碍,滞是气滞、血瘀、食积、寒郁、火伏等气血水谷转输障碍,提出本虚浊滞是老年病的基本病机。针对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的老年病,陈永灿以“轻可去实”为治疗大法。处方用药上,以不伤正气为度,多选用植物之花、叶、枝、皮类轻清灵动、药性平和、药效舒缓之品,疏通气血,调畅气机,以期在缓图渐进中收巩固之疗效。
  • 张赫怡, 邢文龙, 刘红旭, 刘子豪, 连妍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77-3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级名老中医许心如教授率先提出气虚水停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机,泻肺利水法是治疗心力衰竭气虚水停证的重要治法,并创立具有“泻肺利水”功效的心衰合剂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刘红旭教授继承许教授泻肺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并在心衰合剂的基础上化裁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根据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不同阶段加用益气、温阳、活血、逐瘀等治法,疗效甚佳,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单独或协同常规西药抑制心室重塑、提高心功能的作用。
  • 宋玮, 张钟艺, 张雪珥, 陈明岭, 肖敏, 郭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81-3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儒棣教授认为,皮类中药多有以皮达皮的特质,为配方佐使良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以皮达皮”亦遵循此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皮类中药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可获良效。皮类中药并非盲目堆砌,需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药物间的相须相使配伍关系。收集整理艾儒棣临证常用皮类中药15种,按主要功效分为祛风散邪、清热凉血、利水渗湿、攻毒杀虫、安神解郁五大类,并总结归纳代表性皮类中药的临证使用特色和配伍经验。
  • 张宗学, 焦以庆, 卢幼然, 王玉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85-3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通常表现为肺脏、肌肉、关节等多系统受累。笔者通过总结肺间质疾病患者临床队列的中医证候特点,结合五体痹、五脏痹等中医经典理论,初步总结了本病病机为机体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邪气痹阻肌肉、筋脉、肺脏等部位,内因是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肌肉,脏腑虚损,肺气宣降失司,内外相因,发为本病。确立了内外同调、表里同治的治疗原则。针对内证,宣肺开痹,清热化湿,祛其阻遏,展布气机;针对外证,清热、祛湿、凉血、通络,使邪有出路。疾病后期以肺肾亏虚为主,治以补肾纳气平喘。
  • 闫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88-3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德英教授创新性提出“痰证”理论,发展了五行理论,并将五行理论作为治病之纲领运用于临床。张教授以痰浊为切入点,以五行思想为指导,指出喉瘖失音的主要病机为脾实生痰、痰引木亢及痰火闭金,针对其病机,从五行生克关系出发,提出生金消土、泄火平肝及开金之闭的方法,并根据五行属性分类药物,针对不同治法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笔者将张教授基于五行辨证从痰证角度治疗喉瘖失音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飧同道。
  • 王粟实, 赵安业, 王红伟, 闫志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492-35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儿脑瘫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改善患儿功能,发挥患儿潜能,医疗康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马若飞老师致力于中医药为主治疗小儿脑瘫临床工作二十余载,经验丰富。文章总结了马老治疗脑瘫的3个原则,分别是治疗3个阶段、治疗3个重点、早期干预。治疗方法乃标(瘫)本(脑)共治,内服中药为主,针刺、推拿、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配合功能训练。马老认为本病病机与“痰”“瘀”密切相关,治疗时重视活血化瘀、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以“四联治疗”为基础方,并强调通腑法的应用;涤痰通络在脑损伤阶段以自研“益脑片”化痰开窍,在后遗症阶段以自研“解痉胶囊”解痉通络。马老在传统运动疗法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和症状的患儿整理了一套特色功能训练。
  • 何沂, 安效先, 张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01-3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均属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在儿科常相伴出现,关系密切,互为影响。安效先教授采用分期辨治: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均以“风痰瘀”为核心,急性发作期重在解除气道痉挛、祛风解痉平喘为先、及早控制病势,慢性持续期则需风痰瘀并治、兼通鼻窍,有效改善病情。缓解期以“虚”为核心,扶正固本实卫,巩固疗效并防止疾病反复发作。此法基于中医“肺为鼻之根,鼻为肺之窍”理论,内外同调、肺鼻同治,临床效验,值得学习借鉴。
  • 张绍良, 王晨玫, 张蕾, 黄骞紫, 李鑫钰, 赖鹏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05-3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调节系统破坏使免疫应答亢进,导致多器官不同程度损害。阴火证乃对脾胃亏虚,元气不足导致阴火内生的因虚致实证。自身免疫病与阴火证在病因病机、症状和治则均有共通之处,笔者在临床中基于阴火理论辨治自身免疫病,强调标本兼治,根据舌脉调整用药剂量,根据症状所涉脏腑经络加减用药,疗效显著。文章对其论治机制进行一一探析,并附临床案例进行说明。
  • 康晨, 陈彦君, 周雪, 齐向华, 滕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09-3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系统辨证脉针疗法是齐向华教授创立,滕晶教授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而形成的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针依脉立,以脉调针的针刺方法,脉针相应,以达到客观精准的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循行,更好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文章将系统辨证脉针疗法从概念、特色、诊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简要叙述,以期更多中医学者了解系统辨证脉针疗法,在临床中发挥中医特色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临床。
  • 宣敬雯, 牟小文, 卢科延, 周昱成, 张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13-3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杨介宾教授以“内外夹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杨介宾教授在明辨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审因论治,以贯彻治血为核心思想,采取分期论治、组穴交替的治疗方式,并以和血、活血、养血为法。该法在外用毫针刺为主或联合灸、罐的基础上,在内行颊黏膜、睑结膜刺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收效显著。
  • 马倩, 胡娜, 周波波, 韩鸳鹍, 胡兰贵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17-3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膀胱咳首见于《素问·咳论》,属于“六腑咳”之一。历代医家论治膀胱咳或从心肺、脾胃,或从肝肾,而从三焦论治者较少。文章旨在梳理历代医家的治疗思路,并从“三焦乃气道水道,少阳乃气机之枢”的角度探寻朱进忠教授论治膀胱咳的理论依据,结合临床分析咳嗽遗尿方的组方思路,该方功在疏利三焦,和解少阳,健运肺胃敛肾,可用于治疗少阳三焦枢机不利兼肺胃气虚的膀胱咳,以及其他气机不利及水饮代谢失常引起的疾病,是异病同治的基本方剂。
  • 林燕, 贾海波, 赵莉(指导:刘亚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20-3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届全国名中医刘亚娴教授力倡“脱框”思维。刘教授在临床中强调“重文”“善思”“活法”,尤其强调“善思”基础上的“脱框”,不仅开拓了临床思维、扩展了方剂的应用范围,还取得令人惊叹的疗效。文章总结“脱框”思维指导下验案辨治4则,希望有助同道拓展思路。
  • 王玉贤, 卢伟, 肖萱, 张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23-3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气机郁滞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气郁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运行,进而导致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诸郁继生或并见。各种原因导致的痰浊、瘀血、水湿等六郁相关病理产物积聚,是形成诸多临床症状的基础。故抑郁症可从“六郁”论治,调气为先,兼解诸郁。对于诸郁并见的复杂局面,则需视具体病机联合运用活血化瘀、泻火逐热、燥湿化痰、消积化滞等法。此外,湿郁、痰郁、食郁的形成与中焦密切相关,因此在抑郁症诊治中还要注意调护中焦。
  • 王晨, 杜晓东, 关子赫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27-3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在传承姚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方调逆和顺汤,其思想源于《素问·逆调论》,强调只有脏腑和顺、气机调和,生理机能才能正常,若气机不循生理之势而背驰,即为逆,尤其肝、胆、脾、胃的气机不循常道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肝胆疏泄不畅、门户开合不利等病理表现,据此创立六不顺之病机,即不交、不通、不和、不济、不养、不畅,主张不顺皆为逆的学术思想。调逆和顺汤立方遣药皆针对中焦气机升降,并提出胃脘胀满、打嗝、反酸之独证,临床证实不仅对胃食管反流病有明显疗效,对整个消化系统疾病,但见胃脘胀满、打嗝、反酸之一症即可应用,充分体现其学术思想特色。
  • 思路与方法
  • 王悦, 何伟伟, 高胤桐, 李晶娅, 安莹, 张英, 张建萌, 张根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31-35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些年患者指南数量及质量均有极大提升,但在指南制订的各关键环节仍存在相应问题,影响患者指南的推广和应用。好的患者指南应被目标人群“拿得到、用得上”,如此才能使目标人群真正获益。文章就目前患者指南存在的不足及中医药患者指南的难点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以期为开展中医药患者指南的探索工作提供思路。
  • 彭名行, 黄礼明, 朱国庆, 尹尚瑾, 陈孟豪, 左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37-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归属于中医学“血证”“发斑”“肌衄”等范畴,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治疗上以防止出血为要。肝脏是调节血液运行的重要脏器。明代章潢《图书编》曰:“肝者,凝血之本”,认为肝为凝血之本,主凝血,具有收摄血液、防止出血的功能,为从肝论治ITP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文章以“肝者,凝血之本”为切入点,论述其内涵主要包括肝气摄血、肝阴凝血和肝主疏泄能防止出血3个方面;ITP病机上以肝之气、血、阴虚为本,虚热、血热、气滞、血瘀为标,可以概括为肝不主凝血;从补肝以止血(益肝气、养肝血、滋肝阴)、凉肝清肝以止血、疏肝化瘀以止血3个方面论治ITP,冀为ITP的防治和诊疗提供新思路。
  • 陈晔欣, 张博, 崔改雯, 梁硕, 叶柯呈, 黄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40-3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脏补泻方中多个方剂主治病证中涉及到疼痛症状,治痛思路与后世有一定差异。文章依据五脏体用补泻理论、五行五味互含理论,梳理分析五脏补泻方中主治病证涉及疼痛的10方的辨证思路和组方特点,发现“定位-定性-定方”是五脏补泻方治痛的特有思路,即通过疼痛出现的部位及兼见症状,辨明病脏;通过对主证的病机分析,明确其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体用补泻观下的“虚病”或“实病”;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有特定组方结构的五脏补泻方,可资临床参考与借鉴。
  • 标准与规范
  • 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 中西医联合治疗胰腺癌临床方案制定组
    刘瑞, 胡佳奇, 姜菊玲, 郑红刚, 侯炜, 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44-3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腺癌是一种高致死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但目前尚缺乏中西医联合诊疗共识。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中西医联合治疗胰腺癌临床方案制定组就胰腺癌的中西医联合诊疗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疗体系。本共识首次对胰腺癌的中西医联合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和随访调护进行了系统推荐,为胰腺癌的诊治策略及路径选择提供参考及指导。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49-3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综述
  • 王超杰, 王轩, 杨文韬, 崔华, 程光宇, 张奇, 程为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58-3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性别差异的头针疗法构建的可行性,以期完善性别差异化的头针疗法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从头针疗法的发展及现状,脑性别二态性生理特点和脑源性疾病的性别二态性及头针疗法改进方法三方面探析性别差异头针疗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目前头针疗法遇到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问题,头针疗法应考虑两性在脑结构、脑功能以及脑源性疾病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选穴、针灸操作及针灸辅助仪器的使用等方面完善性别的差异操作。基于性别二态性的头针疗法可行且必要,它能促进新头针疗法的创新发展,完善头针的基础理论,提高临床疗效水平,有助于头针疗法的推广。
  • 廖逸茹, 夏庭伟, 郭萄, 江南, 余梦瑶, 谢兴笔, 赵军, 肖志贤, 谢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64-3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泥丸八阵来自杵针疗法,是治疗耳眩晕的重要组穴,在既往临床中发现针刺泥丸内八阵可有效改善症状,促进前庭代偿。目前耳眩晕是高发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诊疗繁复,常涉及多个学科。泥丸八阵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在临床运用上具有可行性和广阔发展空间。通过文献分析从泥丸八阵学术渊源、穴位特点、中医理论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相关机制探讨等方面进行论述。泥丸八阵对耳眩晕有良好的疗效且不拘泥于证型和病种,有助于简化临床诊疗,实现“异病同治”,为研究头针组穴改善耳眩晕的内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临床和动物实验提供参考。
  • 田健材, 杨华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68-3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整理并总结一指禅推法的生物力学参数,便于手法的数据化和规范化;整理该手法参数与疾病的量效关系,便于学习理解和临床上应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一指禅推法操作参数的文献,整理出手法的操作参数。结果一指禅推法的手法参数主要有:肩关节外展15°~80°,肘关节屈曲90°~120°,前臂摆动13°~56°,腕关节屈曲90°~120°,拇指垂直作用力0~41 N,拇指摆动频率60~200次/min。当前,一指禅推法生物力学参数的数据化和规范化有待提高;手法力度、手法频率与疾病量效关系的文献太少,仍需大量研究以提高手法治疗的精准度与疗效。
  • 谢亚威, 赵永辰, 李轶璠, 李德需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71-35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常见并发症。研究表明,针灸能有效减轻其症状,提高认知功能,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也不断发展,通过总结近年文献发现,针灸治疗PSCI的机制为抑制中枢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损伤、调节酶活性、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细胞自噬活性水平、改变血管血液流变性等方面,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加有效的参考。
  • 贺鹏, 贺琪珺, 李汪洋, 谯茹, 张伟龙, 肖美凤, 潘雪, 贺福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75-3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学模型在中医药研究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学者在中医药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将数学引入中医药学研究中,将中医药学无边界的定性问题描绘转化为客观的数和形。数学模型将中医药学中模糊概率、非线性的量效关系等形象化和直观化阐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重新构建标准的、规范的、全面的现代数字化中医药理论研究体系,对中药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精确地定量分析,达到精确性、明确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的目的。文章概述数学模型在中药领域中的运用,分析总结数学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内容和意义,旨在为中医药研究者运用数学模型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参考。
  • 康静, 杨丽丽, 刘建勋, 李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80-3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拆方研究是将中药复方减去一味或几味中药以观察疗效的变化或寻找有效成分的一种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拆方研究呈现系统化、交互式趋势,以中医药理论模式进行基础研究,辅以中药化学成分及应用数理原理指导研究。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利于进一步阐明中药复方配伍作用机制,为中药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借鉴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文章梳理了拆方研究的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日后拆方研究提供参考。
  • 陈恩纳, 李圣烨, 胡毓亲, 和倩, 包子怡, 杨华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86-3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舌诊仪对实现中医舌诊现代化、客观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分析舌象颜色能够辅助中医医师有效诊断疾病。文章分别从中医舌诊仪硬件与软件研发两个方面,总结了标准光环境与舌象采集设备的发展历程,归纳了舌象预处理技术与舌色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目前中医舌诊仪舌色分析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探索中医舌诊仪走向客观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甘华, 朱文俊, 邓丽娟,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90-3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以持续情绪低落、快感缺乏、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降解过程,通过将细胞内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受损细胞器和病原体清除回收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自噬对抑郁症具有双重调节作用,通过靶向自噬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微小RNA(miRNA)通过靶向自噬参与疾病调控。文章就抑郁症与自噬的内在联系进行综述,总结靶向自噬的抑郁症治疗研究进展,探讨miRNA对自噬的作用机制和基于miRNA/自噬轴的抑郁症治疗机制。
  • 仲东生, 姚魁武, 李娜, 林建国, 段锦龙, 王擎擎, 李成, 孙晓宁, 张笑霄, 谭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597-3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代谢组学的发展,依靠高通量和高灵敏度代谢分析平台,可以定性或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体内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并找到特定的生物标志物,以便于早期诊断和干预。文章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近年来基于代谢组学在冠心病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中医证候的鉴别以及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诊疗冠心病提供依据。
  • 研究报告
  • 李娜, 张国琴, 刘艺, 曹雪晓, 任晓亮, 王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03-3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参麦注射液(SMI)收载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销售量大、临床应用广泛,全面的稳定性研究对于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至关重要。方法:通过测定SMI的物理化学性质从长期、加速条件下评价市售SMI的稳定性。采用化学动力学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影响下人参皂苷的降解情况,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降解产物进行研究。此外,从包装材料种类、辅料用量角度分析SMI稳定性:定制SMI选用不同吐温-80含量(0.3%、0.5%)和不同包装材料(10 mL SMI分别为低或中硼硅玻璃,50 mL SMI分别为等级Ⅰ硼硅玻璃及等级Ⅱ钠钙玻璃)。结果:仅50 mL SMI的pH值在第12个月和人参皂苷Re+Rg1含量在加速试验第9个月中不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其他规格SMI的各项指标均在标准范围内。光照对SMI的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但SMI的pH值及人参皂苷Re、Rg1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UPLC-Q-TOF-MS检测到SMI的4种降解产物。10 mL及50 mL SMI均在高等级玻璃及0.5%吐温-80中更稳定。结论:包装材料和药用辅料对SMI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虽然SMI的包装玻璃不需要任何阻光材料,但建议低温或室温储存条件。
  • 王亚顺, 拱健婷, 崔阳, 李元旭, 欧阳少琴, 梁敬妮, 邹慧琴, 闫永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11-3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以五味子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化颜色、气味与质量的相关性,阐释“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方法:利用色度仪和电子鼻测定五味子打粉后的颜色和气味,HPLC测定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将上述指标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并用测试集进行验证。结果:电子鼻传感器最大响应值与4种成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P<0.01),颜色L*、b*值与4种成分含量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即L*、b*值越大(颜色越亮、越黄),4种有效成分含量越高;最终建立了“颜色-成分含量”和“气味-成分含量”预测模型,以前者为例,建立的预测模型分别为五味子醇甲:Y1=-0.020a*+0.036b*+0.514;五味子酯甲:Y2=-0.004a*+0.008b*+0.105;五味子甲素:Y3=-0.006a*+0.010b*+0.148;五味子乙素:Y4=-0.008a*+0.013b*+0.261,经检验预测值与实际值相近,模型预测效果优良。结论:五味子量化后的颜色和气味值与内在化学成分含量显著相关,可以凭借颜色、气味值较为准确地预测其有效成分含量,初步揭示了五味子外在性状与内在成分的相关性,初步阐释了五味子“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建立新型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研究基础。
  • 刘佳瑶, 胡恩洁, 李欧, 张晓燕, 高小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19-3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优化并评价经典名方散偏汤标准汤剂及颗粒剂制备工艺,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建立散偏汤HPLC特征图谱,对色谱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综合优化散偏汤制备工艺。后依据制粒难易程度、相关性检查、成本等要求筛选合适制粒工艺,进行中试批量生产。结果: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先浸泡0.5 h,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1 h。制粒工艺:浓缩至密度为1.20~1.30 g/mL稠浸膏,加可溶性淀粉制软材,药辅比1∶1.6,摇摆制粒机过筛干燥整粒即得。颗粒剂相关检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指标成分量值传递均在70%以上。结论:特征图谱质量概貌结合有关指标性成分可作为散偏汤制备工艺的质量评控方法,得出的汤剂及颗粒剂制备工艺简单可行,为散偏汤复方制剂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 李瑞兰, 樊锦雅, 赵倩, 李廷菊, 王成辉, 古锐, 钟世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26-3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DNA分子鉴定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藏药索罗嘎布进行鉴别。方法:提取20批索罗嘎布药材的DNA,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筛选合适的引物序列,分析药材序列特征,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建立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并运用系统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基于ITS-18F/ITS-25R序列和HPLC指纹图谱均可有效地将20批索罗嘎布分为单花荠和丛菔属植物两类。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为藏药索罗嘎布的品种鉴别、质量提升与应用提供参考。
  • 单凯, 王美娟, 陈勇, 陈波, 陈泽林, 郭义, 李柠岑, 杨克俭, 张靖宇, 邢皓博, 王利芬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32-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外泌体对缺氧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将KM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电针预处理后即刻复制缺氧模型,以生存时间为观察指标;将KM种小鼠随机分为E0、E1、E4、E7组,运用ExoQuick法提取针刺后外泌体(Acu-exo)进行鉴定。将Acu-exo分别回输至回输E0组、回输E1组、回输E4组、回输E7组,30 min后复制缺氧模型,以生存时间为观察指标;将KM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电针+DMSO组、电针+GW4869组,其中电针+DMSO组、电针+GW4869组分别进行腹腔注射DMSO及鞘磷脂酶抑制剂GW4869,1 h后,将小鼠进行电针预处理后即刻进行缺氧模型复制,以生存时间为观察指标。结果:电针组较空白对照组的生存时间显著提高(P<0.01);回输E1组、回输E4组、回输E7组的耐缺氧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较空白对照组和电针+GW4869组生存时间显著提高(P<0.01)。结论:回输正常小鼠针刺后血清Acu-exo可提高缺氧小鼠的生存时间,为针刺治未病及基础研究转化应用提供一定依据。
  • 李润民, 戴国华, 高武霖, 管慧, 任丽丽, 王兴蒙, 曲惠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37-36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易损期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中西医预警指标,建立并验证预警模型。方法:将山东省7家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2 627例心力衰竭患者纳入队列研究。运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结合Cox回归模型筛选心力衰竭易损期心源性死亡预警指标,绘制预警模型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校准图、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效能。结果:将3个保护性指标(利尿类药物、益气类注射液、降血脂类药物)和9个损害性指标[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吸烟史、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2型糖尿病、脑血管病、脉细数无力或结代、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面色口唇紫暗]作为预警指标构建预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776与0.772,预警准确性良好。训练集与验证集校准曲线较为一致,预警稳定性良好。训练集与验证集在17%~56%和18%~44%的风险范围内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有效性。结论:基于中西医预警指标构建心力衰竭易损期心源性死亡预警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与临床有效性较好,可为心力衰竭易损期高危人群识别与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参考。
  • 刘明宇, 潘菽弢, 侯鉴宸, 刘嘉琦, 李嘉勇, 袁钰轩, 陈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46-3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测干姜对大鼠胃部淋巴管泵流功能的调节作用,探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功能实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运用显微录像示踪术,观测大鼠在灌胃相应剂量的干姜药液和0.9%氯化钠溶液后胃淋巴管分布及收缩情况,得到其胃淋巴管动力学参数,并通过甲酰胺法测定相关淋巴结的伊文思蓝淋巴转运指数,评价淋巴管泵流功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干姜组显著提高大鼠活体胃部淋巴管的收缩频率、收缩性指数和总收缩分数(P<0.05),降低伊文思蓝淋巴转运指数(P<0.05),且其效果随药液浓度升高呈现先强后弱的变化,而非简单的线性增长。结论:干姜对大鼠胃部淋巴管的收缩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功效可能存在最佳浓度范围,提示胃部淋巴管泵流可能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中发挥重要作用。
  • 齐景馨, 黄凯悦, 罗文谦, 林怡萱, 陈梅妹, 甘慧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50-3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代谢组学的角度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肝郁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将2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14只),空白组予正常饮食,模型组予氨水+脱氧胆酸钠+饮食不节+夹尾法复制CAG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通过旷场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通过HE染色观察胃组织的形态学改变;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CAG肝郁脾虚证大鼠粪便、血清和胃组织的代谢组学特征,并用关联分析法构建不同组织间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的表达关系。结果:以P<0.05且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为卡值,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于粪便中鉴定出162种差异代谢物,血清中鉴定出112种差异代谢物,胃组织中鉴定出98种差异代谢物。以P<0.05且impact>0筛选差异代谢途径,于粪便中富集到88条代谢途径,筛选出3条代谢途径依次为卵巢类固醇生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于血清中富集到109条代谢途径,筛选出前5条代谢途径依次为癌症的中心碳代谢、蛋白质消化和吸收、氨酰tRNA生物合成、GABA能突触、味觉转导;于胃组织中富集到112条代谢途径,筛选出前5条代谢途径依次为鞘磷脂信号通路、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鞘磷脂代谢、库欣综合征;联合分析共筛选出10个差异代谢物和1条显著性相关代谢途径:氧化磷酸化。结论:CAG肝郁脾虚证大鼠的粪便、血清和胃组织存在不同的代谢组学改变,其生物学基础与氧化磷酸化有关。
  • 屈怡菲, 毛竹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58-3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淫羊藿和仙茅药对(EBCOs)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水平上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成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淫羊藿干叶和仙茅干根茎热水提取制备EBCOs;成骨细胞分为对照组(1.65 mmol/L葡萄糖处理24 h)、HG模型组(33.1 mmol/L葡萄糖处理24 h)和EBCO组(33.1 mmol/L葡萄糖处理24 h并用10 μg/mL含EBCOs血清干预);lncRNA测序检测lncRNA表达水平;细胞转染沉默lncRNA Gabpb1-AS1;qRT-PCR检测lncRNA Gabpb1-AS1和Nrf2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Keap1、Nrf2和BMP2蛋白表达量。结果:HG组较control组lncRNA Gabpb1-AS1表达显著增加(P<0.01),EBCOs干预后可显著降低Gabpb1-AS1表达(P<0.01)。转染沉默lncRNA Gabpb1-AS1后,lncRNA Gabpb1-AS1显著降低(P<0.01),Nrf2和BMP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Kea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EBCOs可通过下调lncRNA Gabpb1-AS1来减轻高糖诱导的成骨细胞损伤。
  • 张圆圆, 靳培培, 宋婧雅, 郭登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63-3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观察加味真武汤对低氧和脂多糖(LPS)共同处理的HK-2细胞中活性氧(ROS)、脯氨酰羟化酶2(PHD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PPAR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NRF)1、NRF2、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表达的影响,探讨加味真武汤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进展的潜在机制。方法:将HK-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FM19G11组、NAC组。干预72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免疫荧光检测PGC-1α表达;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HIF-1α、PHD2、PGC-1α、NRF1、NRF2、TFA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ROS含量显著升高(P<0.01);PGC-1α表达显著减少(P<0.01);PHD2、PGC-1α、NRF1、NRF2、TFAM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HIF-1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数量减少,内室肿胀,嵴移向周围;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加味真武汤提前干预后,细胞中ROS含量显著降低(P<0.01),PGC-1α表达显著增加(P<0.01);PHD2、PGC-1α、NRF1、NRF2、TFAM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HIF-1α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线粒体数量增加,病理改变减轻;细胞凋亡数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加味真武汤可能通过抑制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缺氧反应,改善线粒体生物合成,从而减少细胞凋亡,延缓CRF进展。
  • 于睿智, 王天娇, 臧凝子, 吕晓东, 庞立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69-36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入手,探讨基于络病理论所拟复方清络饮干预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的机制。方法:56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首次经气管注射博来霉素,二次腹腔注射脂多糖方法进行AE-IPF造模,并将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组)、缓解期模型组(IPF组)、急性加重期模型组(AE-IPF组)、中药低剂量组(QLY-L组)、中药中剂量组(QLY-M组)、中药高剂量组(QLY-H组)、激素组(PNS组),激素组予醋酸泼尼松(3.125 mg/mL)灌胃,中药组分别予低、中、高剂量清络饮(0.259、0.518、1.036 g/mL)灌胃。运用肺组织活检、动脉血气分析、羟脯氨酸(HYP)测定方法评价大鼠肺氧气交换能力和肺纤维化程度,并运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Quantitative RT-PCR等方法对大鼠肺组织TGF-β1、TGFβRⅠ、TGFβRⅡ、Smad2、Smad4、Smad7蛋白及mRNA表达进行检测,分析清络饮调控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干预大鼠AE-IPF的过程。结果:QLY-L组、QLY-M组、QLY-H组较AE-IPF组大鼠肺组织质地较软、瘀斑瘀点较少,肺组织水肿情况较轻,与PNS组表现基本一致;动脉血气分析显示,QLY-L组、QLY-M组、QLY-H组与PNS组相近,其中QLY-M组、QLY-H组较AE-IPF组显著升高(P<0.05);HYP含量测定结果显示,QLY-M组与PNS组相近,较AE-IPF组显著降低(P<0.01);QLY-M组和QLY-H组在TGF-β1、TGFβRⅠ、Smad2、Smad4、Smad7蛋白和mRNA表达上与AE-IPF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清络饮在AE-IPF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其可通过调控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抑制AE-IPF的进展,中剂量和高剂量可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剂量。
  • 娄莹莹, 李佃贵, 杨倩, 才艳茹, 李燕, 王思月, 王志成, 胡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75-3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调控内质网应激(ERS)探讨化浊解毒消痈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化浊解毒消痈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予化浊解毒消痈方药28.68、14.34、7.17 g/kg灌胃,美沙拉嗪0.45 g/kg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均连续7 d。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观察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结肠组织SIRT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化浊解毒消痈方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UC大鼠DAI评分(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经治疗后,各药物治疗组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其中化浊解毒消痈方高剂量组效果较佳,与美沙拉嗪组效果相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ERS标志性分子GRP78和凋亡相关分子CHOP、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经治疗后,各药物治疗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其中化浊解毒消痈方高剂量组效果较佳,与美沙拉嗪组效果相当。结论:化浊解毒消痈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SIRT1的表达,进而抑制内质网过度应激,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减轻肠道黏膜损伤,从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 白永峰, 曹乌吉斯古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80-36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麻花艽6个成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成纤维样细胞(RA-FLS)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筛选麻花艽6个成分的最佳给药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最佳给药浓度干预下的细胞凋亡水平,ELISA检测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I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麻花艽6个成分最佳给药浓度:龙胆苦苷为150 μmol/L、马钱苷酸为150 μmol/L、獐牙菜苦苷为30 μmol/L、獐牙菜苷为150 μmol/L、异荭草素为200 μmol/L、异牡荆素为200 μmol/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龙胆苦苷的促细胞凋亡作用最强(P<0.01),马钱苷酸、獐牙菜苦苷、异荭草素次之(P<0.01),獐牙菜苷、异牡荆素组最次(P<0.05);各给药组能显著增加RA-FLS中AIF表达(P<0.01,P<0.05),显著降低RA-FLS中MMPs表达(P<0.01,P<0.05);各给药组能显著降低RA-FLS中NF-κB p65、Bcl-2蛋白表达(P<0.05),显著增加SIRT1、Bax蛋白表达(P<0.05)。结论:麻花艽6个成分具有一定的抑制RA-FLS增殖活性和促凋亡作用,并能调控AIF和MMPs的表达,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炎症因子的释放和促进线粒体凋亡通路中诱导凋亡因子、促凋亡蛋白水平来促进RA-FLS凋亡。
  • 张林琦, 武若愚, 徐红俊, 陈鸿旭, 安胜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85-3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丹参来源纳米囊泡(SDNV)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肝X受体α(LXR-α)/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对超高速差速离心法提取的SDNV进行鉴定;选择MOVAS小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株和ox-LDL诱导建立泡沫细胞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MOVAS细胞对SDNV的摄取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SDNV对MOVA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DNV组及辛伐他汀组,微板法检测各组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酯(CE)含量,并计算CE/TC比值;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脂质蓄积的情况;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细胞中PPAR-γ、LXR-α、ABCA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DNV通过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鉴定SDNV符合纳米囊泡的表征及粒径要求;激光共聚焦观察到SDNV可以被MOVAS细胞摄取;CCK8实验结果显示SDNV对MOVAS细胞无明显毒性;油红O染色及CE/TC值的改变表明SDNV能够抑制MOVAS细胞的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与模型组比较,SDNV组PPAR-γ、LXR-α、ABC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SDNV可以通过PPAR-γ/LXR-α/ABCA1信号通路抑制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进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 刘军标, 邓可众, 刘佳, 杨堃, 熊英, 刘炫华, 程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90-36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三棱醋炙前后水煎液化学成分、抗凝血效应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三棱醋炙前后水煎液指纹图谱及定量分析方法,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三棱醋炙前后的成分差异,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指标测试三棱醋炙前后的体外抗凝血活性,通过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回归进行谱效关系分析,探讨三棱醋炙前后的抗凝血效应物质。结果:建立了三棱生、醋品水煎液HPLC指纹图谱,均匹配17个共有峰,鉴定13个共有峰;三棱醋炙后水煎液中5-羟甲基糠醛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三棱中APTT体外活性物质包括没食子酸、己二烯二酸、原儿茶酸、丁香酸、对香豆酸、2,6-二甲氧基苯甲醛。结论:5-羟甲基糠醛、没食子酸可以作为三棱醋炙前后水煎液的差异标志物,三棱中多种酚酸及醛类共同发挥抗凝血作用。
  • 于琼, 宋雅雅, 危志强, 余卫星, 贺婉娜, 刘立亚, 龙春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696-37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野坝子治疗胃癌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以及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野坝子水提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与鉴定,基于这些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工具筛选野坝子治疗胃癌的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预测相关信号通路;体外细胞实验检测野坝子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野坝子可通过咖啡酸苯乙酯、高车前素等关键成分作用PI3K-Akt通路等途径上的核心靶点发挥抗胃癌作用。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0.01、0.05、0.10 mg/mL野坝子水提物显著抑制了MGC-803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能有效诱导细胞凋亡。此外,0.01、0.025、0.05 mg/mL野坝子水提物还能显著抑制MGC-803细胞的迁移与侵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经0.05、0.10 mg/mL野坝子水提物处理后的细胞,其p-Akt、Bcl-2、MMP-2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呈现下调趋势,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野坝子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PI3K-Akt通路等途径实现杀伤胃癌细胞的作用。
  • 温蕊嘉, 董鑫, 麦泳欣, 周舒婷, 王俊岩, 张锦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05-3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THSWD)是否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介导的糖酵解抑制骨肉瘤(OS)增殖迁移。方法:制备THSWD含药血清。用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培养人OS MG63与143B细胞。CCK-8实验、克隆实验、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不同剂量THSWD对OS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剂量THSWD含药血清对OS细胞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HIF-1α、PI3K、己糖激酶2(HK2)、AKT、磷酸化AKT(p-AKT)、葡萄糖转运体1(GluT1)的蛋白表达影响;试剂盒检测不同剂量THSWD含药血清对OS细胞胞内及上清液葡萄糖及乳酸含量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和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的THSWD均可以抑制OS细胞MG63与143B的增殖、克隆、迁移与侵袭(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THSWD呈剂量依赖性抑制OS细胞MG63与143B中PI3K、p-AKT、GluT1蛋白表达(P<0.05);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THSWD降低OS细胞内葡萄糖浓度(P<0.05),增加上清液葡萄糖浓度(P<0.05),但上清液和细胞内乳酸生成均减少(P<0.05)。结论:THSWD抑制OS的增殖与迁移可能通过PI3K/AKT/HIF-1α通路介导的糖酵解来实现,本研究为OS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 何析珈, 毛竹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10-37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与小檗碱(BBR)联合使用对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模型的作用是否通过调控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AMA5-AS1的表达。方法:建立IR HepG2细胞模型并给予AP-BBR干预,构建LAMA5-AS1过表达载体和siRNA,检测其过表达效果和干扰效果。将LAMA5-AS1和LAMA5-AS1 siRNA分别转染HepG2细胞,采用qRT-PCR检测IR相关基因mRNA表达;RNA pull-down和RNA免疫沉淀法(RIP)分别检测LAMA5-AS1和PCB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AMA5-AS1表达显著升高(P<0.05),AP-BBR组可显著降低LAMA5-AS1的表达(P<0.05)。与IR组比较,IR+AP-BBR组、IR+OE+AP-BBR组和IR+OENC+AP-BBR组chemerin、GLUT2、PPARα和PPARγ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IR+AP-BBR组、IR+siRNA+AP-BBR组和IR+siNC+AP-BBR组中chemerin、GLUT2、myostatin、p38MAPK和PPARα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IR+siRNA组chemerin、GLUT2、myostatin、p38MAPK、PPARα和PPARγ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RNA pull-down和RIP实验发现,IP较IgG有显著的富集趋势(P<0.01),推断LAMA5-AS1-202可与PCB蛋白结合。结论:lncRNA LAMA5-AS1作为上游基因可诱导IR的发生,AP-BBR可能通过抑制LAMA5-AS1的表达,增加胰岛素相关基因水平而改善IR。
  • 程权, 王硕, 傅华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17-3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香草扶正合剂(XCFZ)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肿瘤效应机制。方法:采用Lewis肺癌细胞株培养移植法建立肺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XCFZ低、中、高剂量组,联合组,每组10只;造模第2天开始,XCFZ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XCFZ 0.93、1.86、3.72 g/mL灌胃;顺铂组以0.64 mg/mL顺铂溶液0.1 mL/2 d腹腔注射,同时以双蒸水0.2 mL/d灌胃,联合组以XCFZ中剂量灌胃和顺铂腹腔注射联合给药,模型组按照等量0.9%氯化钠溶液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14 d;称取小鼠体质量、瘤重、脾脏及胸腺重量,并计算抑瘤率、脾指数、胸腺指数,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q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HK2、LDH-A mRNA表达,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VEGFR-2、VEGF、PI3K、Akt蛋白的表达。结果:联合组抑瘤率最高,其次为顺铂组和XCFZ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XCFZ高、中剂量组及联合组脾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5),XCFZ高、中剂量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5),顺铂组胸腺指数及脾指数显著降低(P<0.01,P<0.05);与顺铂组比较,XCFZ各剂量组及联合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P<0.01),XCFZ中、高剂量组和联合组脾指数显著升高(P<0.01)。XCFZ各用药组肿瘤细胞核仁固缩,细胞坏死和核碎裂现象亦较多;顺铂组肿瘤细胞较小,核分裂现象和异型细胞少见,坏死碎裂细胞较多。与模型组比较,XCFZ各剂量组、顺铂组和联合组LDH-A和HK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与顺铂组比较,联合组LDH-A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XCFZ中、高剂量组及顺铂组、联合组小鼠肿瘤组织中VEGFR-2、VEGF、PI3K、Akt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顺铂组比较,联合组VEGFR-2、VEGF、PI3K、Akt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XCFZ联合顺铂对Lewis肺癌小鼠有改善免疫功能及增效减毒作用,其机制是通过PI3K/Akt通路干预VEGF/VEGFR-2抗肿瘤血管生成,以及下调糖酵解LDH-A基因表达来抑制肺癌增殖转移。
  • 王志强, 周芬, 陈翔, 黄云梅, 魏振朴, 孙攀, 林燕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24-3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健骨颗粒正丁醇极性部位对去卵巢大鼠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配体受体致活剂(RANKL)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绝经后骨疏松症(PMOP)的作用机制。方法:切除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制造PMOP模型,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ELISA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E2)、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OPG和RANKL的含量,并计算OPG/RANKL比值;Western Blot法测定骨组织中TRAP、OPG和RANKL蛋白表达,并计算OPG/RANKL比值。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正丁醇组术后第12周BMD显著增高(P<0.01),术后第8、12周血清E2和OPG水平显著升高(P<0.01);术后8周TRAP在血清中的含量和在骨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8周骨组织OPG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术后第4、8周骨组织中RANKL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3个时间点血清中OPG/RANKL比值都显著升高(P<0.01)。结论:健骨颗粒正丁醇极性部位可调节OPG与RANKL之间的代谢平衡,提高血清中OPG/RANKL的比值,降低骨吸收,改善去卵巢大鼠骨骼的代谢水平,提高BMD。
  • 庞颖, 刘雁峰, 吴豆豆, 孔鑫靓, 莫婷婷, 陈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29-3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补肾调肝降浊方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6周龄SPF级SD雌性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采用来曲唑灌胃联合高脂饮食喂养制备肥胖型PCOS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给药结束后,ELISA法检测血清中瘦素(LP)、脂联素(ADPN);Western Blot及RT-qPCR法检测大鼠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子-1α(PGC-1α)、解偶联蛋白1(UCP-1)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P显著升高和ADPN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LP显著降低(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ADPN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可以激活WAT中AMPK/PGC-1α通路及提高UCP-1的表达(P<0.01);二甲双胍组亦可激活WAT中AMPK/PGC-1α通路(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T中AMPK、PGC-1α、UCP-1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AMPK、PGC-1α、UC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补肾调肝降浊方可以通过激活肥胖型PCOS模型大鼠AMPK/PGC-1α通路,提高UCP-1表达,降低LP,提高ADPN水平,促使WAT褐变,激活BAT,使机体的脂代谢恢复正常,降低游离睾酮,恢复排卵。
  • 赵盈坤, 刘兰英, 徐书, 杨蕾, 刘烨, 田哲菁, 姚雯静, 闫英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34-3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促炎因子角度探讨益肾通络方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UUO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和益肾通络方组,每组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及UUO模型组大鼠每日予10 mL/kg蒸馏水灌胃,贝那普利组每日予盐酸贝那普利片1.0 mg/kg灌胃,益肾通络方组每日予益肾通络方14.6 g/kg灌胃,各组连续给药干预4周。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α1-微球蛋白的表达水平,用生化仪测定血清中尿素氮、肌酐、尿酸、24 h尿蛋白定量的含量。结果:与UUO模型组比较,益肾通络方组各项数值均显著降低(P<0.05),益肾通络方组在尿素氮、肌酐、尿酸、α1-微球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方面较贝那普利组降低更显著(P<0.05),且对MCP-1的改善作用优于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益肾通络方可通过下调促炎因子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和延缓肾病进程。
  • 廖结英, 王天芳, 颉浩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38-3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测红外热成像技术对7 d辟谷受试者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对参加北京道医医药研究院7 d辟谷(仅饮水,并结合中医养生功法)的36名受试者,进行辟谷前后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糖测量和红外热图采集,统计和分析辟谷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及红外温度的分布变化。结果:7 d辟谷后,受试者BMI较辟谷前显著下降(P<0.01);低血压人群血压显著升高,高血压人群血压显著下降(P<0.01);1名低血糖者血糖显著升高,高血糖人群血糖显著下降(P<0.05),且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红外热图向均匀性、渐变性和对称性改变,前后躯干部温度明显升高,并从四肢到四肢末端代谢热逐渐下降,身体左右两侧温度对称性改善。结论:辟谷可以快速减重,对血压和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结合红外热图变化,可说明辟谷对人体体表温度具有调节作用,可能对人体的健康状态有一定改善作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中医望诊的客观化延伸,为中医辨识和诊察提供新的思路。
  • 李洋洋, 张利英, 刘永琦, 杨更强, 张尚祖, 李启杨, 王欣, 苏海翔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43-3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归芪白术方预防性和治疗性给药对放射性肠水肿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运用6 Gy X射线腹部照射建立放射性肠水肿模型,并进行预防性和治疗性给药干预。预防性给药: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归芪白术方组,每组10只;治疗性给药:120只SD大鼠分为治疗后3 d和14 d,各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纯药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检测结肠组织干、湿重;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检测结肠组织活性氧(ROS)、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α)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AQP4和Na+-K+-ATPase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破坏,结肠组织含水量显著升高(P<0.01);ROS、HIF-1α和AQP4表达显著升高(P<0.01);Na+-K+-ATPase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归芪白术方给药(照射前14 d,照射后3、14 d)干预后,结肠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破坏明显好转,归芪白术方治疗性给药3 d后,各剂量组结肠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P<0.01);归芪白术方治疗性给药3、14 d后,各剂量组ROS、HIF-1α和AQP4表达显著降低(除治疗3 d后低剂量组HIF-1α外)(P<0.01),Na+-K+-ATPase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无论是预防性还是治疗性给药,归芪白术方均可以有效改善放射性肠水肿,其机制可能是改善缺氧和氧化应激,调控AQP4和Na+-K+-ATPase的表达来实现的。
  • 肖芳宝, 柯诗文, 刘良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49-3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对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期的临床试验类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洪广祥学术思想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OJ)、维普中文期刊(VIP-CSTJ)、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小青龙汤治疗COPD急性期的临床试验类文献,通过NoteExpress剔除重复文献,依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数据提取至Excel表格,着重对加减药物进行总结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3篇文献,小青龙汤加减治疗COPD急性期效果、治疗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均优于单一西医治疗。明确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的文献有62篇,加味药物共有43味中药,用药情况分析表明,具有“温”作用的药物和具有“治气”作用的药物在加味药物中占有较高比例,与洪广祥学术观点吻合。结论:小青龙汤加减治疗COPD急性期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改善肺功能。洪广祥辨治COPD经验为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和理论依据,并且加味药物的使用体现了洪广祥学术思想的精髓。
  • 吕行, 刘文娜, 杨静, 高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53-3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证据”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提出,是构建体现中药特色评价体系思维方法的重要进步。其中,中医古籍经典中的“中医理论”部分是中医临床证据体系的基石,是提出科学假设的起点和选择疗效指标的依据。文章对中医理论古籍检索策略及报告体系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中医理论古籍检索的三要素:全面、准确、清晰,即古籍检索数据库的选择要全面,相关检索术语要规范准确,理论脉络总结要完整清晰。进一步明确了中医理论检索的核心要素及检索后的报告规范,并以“糖尿病足”为例进行检索示范,以期为中药新药“三结合”证据体系中医理论部分提供标准示范。
  • 石可金, 柳长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57-3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汤液医学肇始于神农氏,传承于伊尹、扁鹊、仓公等辈,至张仲景发扬光大。考之出土汉代简帛医药文献,可知早期汤液医学有相对独立的疾病谱系;诊法与经脉医学重视脉诊迥异,特别重视病因的辨识,重识证、辨证,注重疾病之间的传变;治法上,主要以汤液、醪醴、必齐疗疾。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把经脉医学与汤液医学相融合,形成“脉-证(病)-方-治”的诊治体系,使得汤液医学各个环节贯通一体,开创了中医的新局面,奠定了今日中医学的基本面貌。
  • 蒋鑫, 赵日开, 周欣欣, 方晓艳,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61-3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鲜用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及特殊形式,贯穿于中医药起源与发展的全过程。相对于炮制品而言,鲜药所含有效成分保存更加完整、充分,在清热解表、解毒消肿、养阴通下、凉血化瘀等方面疗效更突出。但由于许多中医古籍记载混乱且缺乏临床应用的系统理论研究,尤其是鲜药理论总结的缺失,极大限制了鲜药的应用及疗效发挥。本研究以鲜酢浆草为例,通过查阅历代中医古籍、本草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酢浆草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和炮制方法及功用主治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对其古今临床鲜用进行挖掘分析,为其正本清源和开展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更好地挖掘鲜酢浆草的临床应用。
  • 陈一凡, 杨东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68-3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中医诊断学中“独语”的概念由多部古医籍中的论述整合而成,历代医家对其归属或独立于谵语、郑声等其他语言异常及其属于阴证或阳证有不同认识。其中,阴证并不局限于现代所述心气虚弱、气郁痰阻,尚有中气虚、心阳虚、脾阳虚等分别;阳证则有热轻、热甚的程度差异,应结合兼症加以区分。“独语”除多见于癫病、郁病外,外感热病、狂病、产后病等各类疾病中亦可见之,针对不同病机,有补心安神、温通心阳、补中益气、化痰祛瘀、清心泻火、通腑泄热、芳香避秽等治法,当随证而治之。因此,对“独语”一词的梳理,有助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治,也可为中医闻诊教学内容的完善提供文献支持。
  • 才让南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74-37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北派藏医的传承历史及学术特色进行探析,认为北派藏医源发于拉堆绛地区,在学术上注重藏医药本草理论的完善及高原地区优势病种的研究、特有验方的研制。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相继涌现了强巴·南杰扎桑《论述续注·甘露源流》、强巴·迷尼玛通瓦顿旦《本草药库》及强巴·索南益西坚参《大疏无垢光明》和隆敦·杜孜居美《藏医如意大全》等重要经典。为藏医药在西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希翼通过对北派藏医主要特色学术进行探析,以进一步推动藏医特色学派的挖掘及发展、特色验方的挖掘分析。
  • 姜侠, 刘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78-3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音”一词是初学中医者即会接触到的,在五行学说中它通过五行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关联,但五音对中医学的指导意义在本科教材中未有提及。随着近年来五音疗法研究的兴起,五音的内涵也更显混乱,五音与律调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者容易忽略的问题。文章从《黄帝内经》入手,探讨五音内涵之本原,厘清五音与六律、调式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五音在《黄帝内经》中的诊断作用;同时结合《黄帝内经》时代的代表性乐器辨析有关音乐治疗的相关内容,认为《黄帝内经》中的部分原文是与乐器弹奏的技法相关,但单纯的五行配五音疗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五音疗疾需结合中医的情志学说调节情绪方可达到治疗和养生目的。
  • 王恒苍, 吴培, 陈永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81-3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医家雷逸仙,医术高明,活人甚众,其所存《逸仙医案》为其临证精华。雷逸仙对引药的使用颇为重视,296则医案之中有250则处方明确使用引药,为近十分之九。文章结合医案举例总结,介绍雷逸仙使用引药之临证经验。单味药为引较为常见,如干荷叶为引治疗飧泄、聤耳,甘蔗浆为引治疗风温、温热,鸡子黄为引治疗中风、温热劫阴,淡菜为引治疗鼻渊、痨损;亦有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同为引药,如路路通、白酒为引治疗筋痹,姜汁一匙、白蜜一瓢、杵头糠治疗噎膈等。由此可见,雷逸仙使用引药之精思与绝妙,启发当今临床遣方用药思路。
  • 王弈瑞, 赵慎昌, 葛家嘉, 李嘉俐, 张怡虹, 王又闻, 王忆勤, 徐璡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84-3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中医常见证候痰瘀互结证的舌象信息特征参数。方法:运用中医舌脉象数字化采集分析仪采集冠心病、甲状腺结节痰瘀互结证患者及正常人的舌象信息,提取并比较舌象特征参数。结果:甲状腺结节组舌质、舌苔的R、G、B、V值均显著大于冠心病组(P<0.01),而S值显著小于冠心病组(P<0.01)。甲状腺结节组舌质、舌苔的R、G、B、V值均显著大于正常人组(P<0.01)。冠心病组舌质R、G、B、V值均显著小于正常人组(P<0.01,P<0.05),H值显著大于正常人组(P<0.01);冠心病组舌苔H、V、S值大于正常人组(P<0.05,P<0.01)。结论:舌象特征信息在不同疾病的相同证候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舌诊客观化参数可为常见中医证候类型的分类研究提供一定客观依据。
  • 刘建城, 吴淼, 余乐天, 张钦, 章文春, 蒋力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88-37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八段锦对生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0名在校大学生分为八段锦练习组、双惟晨跑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名。运用太赫兹波光谱技术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进行检测与调查分析。结果:八段锦练习组、双惟晨跑组和空白对照组调查对象的心理症状人均得分改善情况分别为13.66、8.03和6.46;八段锦练习组与双惟晨跑组试验后可以显著增强劳宫穴、命门穴太赫兹强度(P<0.01);八段锦练习组抑郁、偏执、其他3项改善情况优于其余两组。结论:八段锦和跑步可以增强人体之气太赫兹波,可以改善身心状态,且八段锦的效果较佳。
  • 王瑞, 潘志强, 徐瑞琦, 刘实, 胡晓娟, 江涛, 许家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92-3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糖尿病前期人群不同中医证型舌象特征规律。方法:通过TFDA-1型舌诊仪采集舌象图像和舌诊分析系统得到舌象图像数据,结合《健康状态简单评估问卷H20》量表、《中医临床四诊信息记录表》采集糖尿病前期患者症状资料用以辨证分型,观察不同证型下舌象舌质、舌苔和纹理特征数据分析。结果:血糖升高组和对照组在TB-Cr、TB-Cb、TB-ASM、TB-CON、TB-ENT、TB-MEAN、TC-B、TC-H、TC-Cb、TC-ASM、TC-CON、TC-ENT、TC-MEAN、PerAll、PerPar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不同中医证型下,舌质指标TB-R、TB-G、TB-B、TB-S、TB-I、TB-L、TB-a、TB-b、TB-Y、TB-Cr、TB-Cb,舌苔指标TC-R、TC-G、TC-H、TC-S、TC-I、TC-L、TC-a、TC-b、TC-Y、TC-Cr、TC-Cb、PerA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早期人群中,客观化的中医舌象特征指标能指示一定的病理状态,也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依据和参考。
  • 梅如冰, 张迎春, 郑易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798-38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922例不孕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选取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门诊中自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行中医体质辨识并诊断为不孕症的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其与年龄、病程长短及不孕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阳虚质为不孕症患者所占比例最高的中医体质[27.33%(252/922)],其次为平和质、气郁质、湿热质等;不孕症患者兼夹体质较单一体质多见,兼夹体质又以阳虚质兼夹气郁质、气虚质最多;原发性不孕患者痰湿质占比较继发性不孕患者高(P<0.05),湿热质在21~27岁群体中占比最高(P<0.05),血瘀质在42~48岁群体中占比最高(P<0.05)。结论:阳虚质是不孕症的高发体质类型,不同体质的形成可能与不孕症类型、年龄有关。
  • 曲笑啸, 杨宏杰, 陈清光, 赵慧敏, 李益明, 吴蔚, 刘晓玉, 陆灏, 叶红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02-38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垂体功能减退症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为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多元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采集204例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症状、舌脉象,运用因子分析对高频症状、舌脉象进行公因子提取,归纳中医病性、病位;运用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型。结果:频率排名前10的症状分别为倦怠乏力、神疲、咽干、健忘、皮肤干燥/脱屑、夜尿多、腰膝酸软、渴欲饮热、嗜睡、性欲减退。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获得了4类中医证型:气血两虚证、阴虚血瘀证、气滞痰凝证、阴阳两亏证。结论:垂体功能减退症中医证候特点以虚为本,虚实夹杂,可分为气血两虚证、阴虚血瘀证、气滞痰凝证、阴阳两亏证。
  • 周江敏, 朱洁, 陈杏, 于子璇, 张书萌, 陈伶利, 李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07-3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子午流注理论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因人而异、因时制宜,体现了古代原始的时间医学理念,其悠长的应用历史也充分体现其理论的合理性。DNA甲基化作为新兴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方向之一,在解释复杂的疾病病理机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节律特点也为子午流注的客观性提供了佐证。冠心病因逐年增长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受到广泛关注,其复杂多样的病机是人们急需攻克的难关。文章以子午流注及DNA甲基化节律为切入点,从宏观及微观角度探讨冠心病时空发生发展中的节律性改变,寻找冠心病的时空发病机制,为未来精准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冯玉婷, 曹蕊, 柴倩云, 罗慜婧, 高一城, 刘芷含, 陶立元, 费宇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12-38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单样本均数在差异性及非差异性检验中的样本量变化规律。方法:首先通过举例说明不同检验方法之间样本估算的差异,其次探索Cohen’s d值、均数差(试验值-参考值,δ)、标准差(σ)、界值(Δ)以及它们之间比值大小对样本量的影响,同时探索单样本均数检验中非参数校正对样本量估算结果的影响。结果:当Cohen’s d值从0~1取值时样本量逐渐下降,当其越接近1时样本量越小,同时其下降速度也在变小。当Cohen’s d值接近0.1时,样本量约1 000例;当Cohen’s d值接近0.4时,样本量仅有约50例;但当Cohen’s d值≥1时,样本量≤10。与非参数校正前的结果比较,Double exponential法校正后样本量下降32%左右,Logistic法校正后下降7%左右,Normal法校正后的样本量增加6%左右,不同非参数校正方法间样本量相差较大。在非劣效性检验中,样本量随着[σ/Δ]或[δ/Δ]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在优效性检验中,样本量随着[σ/Δ]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随着[δ/Δ]绝对值的增大而减小;在等效性检验中,样本量随着[σ/Δ]的增大而增大,随着[δ/∆]的增大而减小。结论:明确不同检验统计方法中参数变化对样本量的影响,可帮助中医药领域研究者明确样本量变化规律,从而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实际校正样本量参数值,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得出合理恰当的样本量。
  • 临床报道
  • 李建生, 王明航, 张海龙, 崔青荣, 李素云, 赵虎雷, 谢洋, 韩瑞婷, 杨建雅, 史艳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18-3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荆花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收集2022年10月20日—12月5日在郑州市航空港区方舱医院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5例,试验组给予荆花解毒方合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每日1剂,疗程14 d,以核酸转阴时间为主要结局指标,符合解除隔离管理标准即可停止用药。以临床症状(发热、咳嗽、胸闷、气短等)消失时间/率、转为普通型/重型率、病死率、不良事件等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脱落12例(试验组5例、对照组7例),形成符合方案集238例(试验组120例、对照组118例)。两组在年龄、身高、体重、入院间隔、合并疾病、疫苗接种等基线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核酸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7、10、14 d时,试验组核酸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发热、咳嗽、气短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P<0.05)。试验组治疗4 d时发热消失率和7 d时咳嗽消失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转为普通型/重型及死亡病例。结论:荆花解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患者,能够缩短核酸转阴时间,提高核酸转阴率,促进发热、咳嗽症状的消失,且安全性较好。
  • 常忠莲, 韦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24-3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小青龙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儿童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UMP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23年2—12月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确诊的80例MUMPP患儿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0例。中药组给予小青龙合小柴胡汤加减;西药组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胸部CT的炎症病灶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药组证候评分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87.5%(35/40)]显著优于西药组[47.5%(19/40)](P<0.01),中药组影像学好转率[82.5%(33/40)]显著优于西药组[50.0%(20/40)](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小青龙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MUMPP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范龙龙, 肖盈盈, 马本玲, 周文垚, 李洁, 谭枚秀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27-3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重度宫腔粘连(IUA)分离术后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以及对子宫内膜干细胞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12月期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部符合标准的70例重度IUA分离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戊酸雌二醇治疗,于月经周期(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开始口服,连服21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方,与西药同时服药及停药,服用21 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患者均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复查宫腔镜,阴道四维超声测量子宫腔容积,HE及Masson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厚度、间质、腺体和炎症及纤维化情况,Leica qwin plus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CD117、β-catenin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Oct-4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BCG2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子宫内膜结构完整,大部分腺上皮及腔上皮细胞呈立方状,腺体及血管数量基本正常,淋巴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较少;治疗组子宫内膜结构完整,连续,呈波浪形,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完整,呈单层立方状,排列整齐,腺体及毛细血管数量正常,淋巴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少。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腔容积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CD34、CD117、ABCG2蛋白、Oct-4 mRNA在子宫内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治疗组CD34、CD117、β-catenin、ABCG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Oct-4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可增加IU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子宫内膜及间质生长,抑制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正向促进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增加了子宫内膜干细胞CD34、CD117、Oct-4 mRNA及ABCG2蛋白的表达。
  • 罗蓉, 王宇, 高敬书, 丛晶, 葛航, 刘洋, 张蓓, 吴效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33-38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非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人群特征以及高血脂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79例“针刺联合克罗米芬对PCOS不孕妇女活产的影响”临床试验(PCOSAct)非痰湿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患者的人群特征。再将患者分为血脂正常307例和高血脂症172例,分析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及生化指标。最后分析各指标与血脂成分的相关性及高血脂症的危险或保护性因素。结果:血脂成分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型为主,20.46%(98/479)患者1种成分异常,14.82%(71/479)患者伴2~3种成分异常。高血脂症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收缩压、游离雄激素、游离雄激素指数、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血脂正常(P<0.01,P<0.05);而黄体生成素(LH)、LH/卵泡刺激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HDL-c、载脂蛋白A1、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DB)显著低于血脂正常(P<0.01,P<0.05)。TG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最强(P<0.01),HDL-c与性激素(尤其SHBG)及LDH的相关性最强(P<0.01)。年龄、BMI、LDH是高血脂症的危险性因素,而SHBG、DB是保护性因素。结论:非痰湿型PCOS患者仍伴有较严重的高血脂症,年龄、BMI、LDH是高血脂症独立的危险性因素,SHBG和DB是保护性因素。
  • 童星丽, 殷燕云, 聂晓伟, 周阁, 谈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38-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卵泡液代谢角度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在进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使用滋阴补阳序贯治疗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代谢组学检测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肾虚证PCOS患者(对照组,30例)、使用滋阴补阳序贯治疗的肾虚证PCOS患者(治疗组,33例)以及仅因输卵管因素行IVF-ET的健康女性(正常组,31例)进行卵泡液代谢组学分析。同时记录患者的基础性激素及IVF结局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正常组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胚数/率升高(P<0.05);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2PN受精数/率、2PN卵裂数/率、优胚数/率均降低(P<0.05)。对照组和正常组之间存在38种差异化合物;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26种差异代谢产物。8-姜烯酚在对照组中下调,在治疗组中上调。结论:PCOS患者与健康女性之间卵泡液差异代谢物对PCOS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经过滋阴补阳序贯治疗后,8-姜烯酚上调可能是通过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2B7参与葡萄糖醛酸化途径促进雌二醇分泌,进而起到改善PCOS患者临床结局的效果。
  • 钟秀君, 方漫兮, 姜蓉, 臧娜, 王岚, 汤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43-3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307例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初步推测各证型的预后。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于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住院的PH患者307例,总结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推测预后。结果:307例PH患者中医证型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证[28.99%(89/307)]、气阴两虚证[19.54%(60/307)]、痰瘀阻肺证[14.01%(43/307)]、阳虚水泛证[9.77%(30/307)]和肺肾气虚证[9.77%(30/307)]、心肾阳虚证[7.17%(22/307)]、气滞心胸证[4.23%(13/307)]、肺脾两虚证[3.26%(10/307)]、痰热郁肺证[2.28%(7/307)]、脾肾阳虚证[0.98%(3/307)]。痰热郁肺证mPAP、PVR、TNT低而TAPSE高提示预后较好;痰瘀阻肺证mPAP、PVR高;阳虚水泛证RATD、TNT高而TAPSE、6MWD低,提示这两证型预后不佳。结论:PH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指标存在相关性,痰热郁肺证预后可能较好,痰瘀阻肺证、阳虚水泛证预后可能较差。
  • 刘佳卉, 王彤, 王咏, 姜凌宇, 王丽丽, 张苗苗, 李雨, 程艳, 迟莉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48-3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温阳通络安肠方联合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肠功能障碍(I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72例CHF合并ID心脾阳虚、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36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通络安肠方浓煎口服,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CCQ)、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和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变化情况。检测超声心动图、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二胺氧化酶(DAO)、脂多糖(LPS)以及安全性指标;统计3个月内再入院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7.88%(29/33)]显著优于对照组[65.63%(21/32)](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 BNP、DAO及LPS显著降低(P<0.05,P<0.01),6MWT距离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3个月内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温阳通络安肠方治疗CHF合并ID疗效显著,能够改善心功能和肠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郭蕾, 田育魁, 摆雪, 刘俊昌, 王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7): 3853-38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就诊的血瘀不畅型DPN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选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甲钴胺组、穴位按摩组,每组40例。3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不予其他处理;甲钴胺组另予口服甲钴胺片,每次0.5 mg,每天3次;穴位按摩组另予桥弓、内关、血海、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内庭10个穴位按摩,每个穴位按摩约3 min,持续按摩约为20 min,每周5次;均持续2周。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胫神经和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各组临床症状积分、T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甲钴胺组、穴位按摩组效果较对照组更好(P<0.05);且穴位按摩组与甲钴胺组效果一样。各组间、组内胫神经、腓浅神经SCV均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结论:穴位按摩组能够更好地降低临床症状积分、TCSS评分,其效果与甲钴胺组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