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4-09-01
  

  • 全选
    |
    述评
  • 张云帆, 梁晓, 魏竞竞, 赵迪, 刘红喜, 刘悦, 苗丽娜, 张允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27-4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证候要素辨证的分类方式,对中风病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三类标准的优势与目前发展的局限性进行阐述。以此为基础,对构建中风病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辨病”中西医分属问题、证候诊断的判定形式和证型分类问题、中风病主症及发病特点作为证候诊断依据问题、当前基于证候要素制定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四个方面进行探索性思考,以期为标准的制定工作提供思路。
  • 宋夕元, 马秀霞, 孟鹏飞, 刘梅君, 金书情, 唐洲, 徐立然, 郭会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34-4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IV/AIDS是复杂疑难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HIV/AIDS证候是辨证施治的核心,开展证候演变规律及物质基础研究是探索证候实质、筛选药物作用靶点、研发有效方剂、提高临床疗效关键环节。笔者通过梳理HIV/AIDS证候研究现况及临床实践,总结出了HIV/AIDS证候以兼夹证为主,证候呈现“虚进实渐”的演变规律,即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虚衰证-衰竭证的病理过程。通过分析系统生物学在HIV/AIDS虚证及实证的应用,阐述了证候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展望,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论著
  • 艾思南, 王耀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38-4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肾脏与玄府在结构与功能上密切相关,从玄府学说论治肾脏病临床应用广泛,笔者系统整理了肾脏病的“治玄三步法”,即开门户、畅道路、调气血。玄府乃窍之门户,开阖滑利,而风易客玄,导致开阖艰涩,提出辛温发散、疏风升提以开玄府之门户;玄府为道路,往来流利,而血瘀、癥瘕阻络,导致道失通畅,提出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治法清除玄府瘀滞;玄府气血灌渗,机能为用,而窍道闭塞,则神机失用,治以开窍致津、补气养血、益肾填精之法以调玄府之气血。以上三步治法用以恢复肾脏玄府气机升降出入之功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熊为锋, 邓嘉帅, 贺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44-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尝试从天文学角度探索“五气经天”的客观性。首先通过天文软件Stellarium进行星象模拟,发现每年冬至平旦的五星天象与《黄帝内经》所述来年岁运所应五星颇为吻合,说明冬至平旦是运气理论沿用天文历法进行天象观测的重要时点,认为冬至平旦观测到五星在天空中的呈现情况即是“五气经天”的客观天文学依据,从新的角度诠释了“五气经天”的天文学内涵。
  • 夏庭伟, 杨越, 李炜弘, 丁维俊, 汤朝晖, 成词松, 雍小嘉, 叶俏波, 田茸, 赖寒, 冯全生,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49-4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蒸肉腐”是痈核心病机之一。历代医家常将其解释为热毒伤血,存在片面性。“五辨”思维(辨人、辨症、辨病、辨证、辨机)是把握整体性、动态性、个体化特征的当代中医诊断新路径。文章基于“五辨”思维,提出辨人明确痈的易感性因素,以助健康管理;辨症把握痈发病、加重的外在条件,明确“热”之源、“热”之性,客观化呈现痈“热”的阶段、程度;辨病以察“热蒸肉腐”所致中西疾病范围,助于锁定病理阶段;辨证以识“热蒸肉腐”病位、病性,证的兼杂主次,动态演变等阶段性特征,准确制定治则治法;辨机以探“热蒸肉腐”内在机制,预判传变趋势,提前干预。以系统科学为指引,探讨“热蒸肉腐”病机内涵,以期对痈临床诊治有所裨益。
  • 曾添成, 苏永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53-4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去腐生肌法为中医常见治法,可用于各类急、慢性损伤性创面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去腐生肌法的命名分析入手,整理该治法适用病证,描述其发展历程,释义“腐败尽除”在去腐生肌法中的重要地位,总结历代医家临证经验:不可过早使用生肌收口之药,盖毒尽肌肉自生;治当发散风毒;去腐之法亦应固护脾胃,当以温为主。对去腐生肌法在古籍记载中的运用、发展历程进行整理,述其源流,促进传承创新,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治法、用药新思路。
  • 管傲然, 管薇薇, 丁丽玲, 郭翠萍, 王艳梅, 王花蕾, 黄培冬, 管遵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57-4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氏针灸学术流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厘定的全国中医学术流派,管氏针灸疗法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梳理管氏医学五代传承脉络,论述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理念、管氏经络辨证针灸法、管氏针刺手法体系、管氏针灸配穴处方学,阐发管氏针灸学术流派的理论体系。简介管氏舌针疗法、管氏过梁针法、管氏热针疗法、管氏蜂针经穴疗法、管氏子午流注针法、管氏灵龟八法6种特色诊疗技术,阐述管氏针灸的临床特色,展示了管氏针灸学术流派150余年传承概貌。
  • 刘蕴葭, 赵艳, 林明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62-4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肾与命门关系梳理命门实质从“属于肾”到“独立于肾”之更迭,肾与命门属性从“心肾生水火”到“命门主水火”之嬗递,通过探讨肾与命门证治从“补虚泻实”到“温阳滋阴”之变迁以及代表方从“肾气丸、六味丸”到“左归丸、右归丸”之演变,指出命门证治未突破肾之范畴的原因。以“命门位于肾下”来厘清肾与命门之关系,并提出命门证治新思路,以期扩大命门病证之主治范围,助力提升中医临床疗效。
  • 张元俊, 周广文, 吴永贵, 向楠, 王正阳, 李浩然, 王永志, 徐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66-4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肾脂与髓均是生理状态下肾所藏的精微物质,均是肾水在相火的温煦作用下化生而成,二者皆与骨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关于“肾-精-髓-骨”的理论,业内已达成共识:髓空则骨不坚,补肾益髓是治疗退行性骨疾病的基本治法。关于肾脂与骨,已有记载显示:肾脂枯涸会导致骨髓不充,发展成为骨痹等,病机分虚、实,虚性病机主要是元阳亏虚,肾水失温,实性病机主要是内生火邪和燥邪,病因可能与外感火热邪气、过食苦寒之品以及过劳或后天失养导致暗耗阴血有关;其临床表现以腰脊疼痛、挛急等为主。现代医学文献研究显示,肾脂参与骨生理病理的调节可能与髓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成骨分化有关;且其可能在天癸的影响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及规律仍需进一步挖掘、探索。
  • 马艳苗, 刘明燃, 宋博, 韦秀红, 李广林, 师建梅, 彭涛, 王永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72-4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滥觞之地,地理、气象条件是自然界中影响人体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中医学自古就有“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的论述。我国幅员辽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气候复杂多样,人们在趋利避害、谋求生存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的认识进程中,形成了中医学极具特色的气象-地理-体质学说,并在环境变化中不断深化。“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对待新的情况不能单纯停留在经验性的治疗层面,要结合病原传播途经,气候环境特点、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借鉴现代医学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其发病机制,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辨证、辨病论治。
  • 许琦, 阮诗玮, 张芸, 李泰标, 黄继义, 燕铁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76-4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学的形神观主要有情志、神之用、神之别用以及“形神合一”的学说,但缺乏对身体结构损害和功能状态的系统描述。世界卫生组织研制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康复组合(ICF-RS)主要用以评定功能状况、指导康复诊疗,但缺乏对个人因素即形神观的描述。文章基于中医形神观及现代计划行为学理论,构建中西医结合“形神之ICF-RS模型”诊疗肢体失能者的康复模式,旨在指导肢体失能者的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并预测肢体失能者的社会参与行为。
  • 丁砚秋, 马晓昌, 刘南阳, 陈潇, 袁惠民, 赵丹, 毛丽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81-4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郁证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病因病理学概念,已充分渗透到各类疾病的诊治。中医对于郁证辨证论治认识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线性发展、渐进式的过程,现今已经灵活运用于各类现代疾病治疗。由于历代医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同,故对郁证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深刻的认识,同样也使得郁证在经年累月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且复杂的含义。故本研究通过回顾及剖析历代医家、古籍对郁证的认识与理解,归纳出由古至今郁证的沿革变迁,以期能够熔古铸今,为郁证的诊疗提供更完善的理论参考基础。
  • 吴德鸿, 李正富, 杨科朋, 王新昌, 范永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86-4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络脉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也是风湿之邪传变路径与稽留场所,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风湿病的病位所在。因此,风湿病的本质是风湿络病,而其核心病机是络滞。风湿病从风湿络病论治解决了风湿病的病位问题,同时还对风湿病的治疗策略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通络是风湿病治疗的总原则,应贯穿于整个风湿病治疗的始终。文章以络脉与络病为切入点,阐述风湿病当从风湿络病论治的学术观点,对于风湿病的防治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 戈武杨, 张久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89-4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主神明”观点在内涵上与“神为形之主”相抵牾,使中医理论不能自洽。分析“心主神明”的依据,发现该观点源于对《黄帝内经》经文的不正确理解。①混淆了“心藏神”与“心主神明”的区别。②未考虑《黄帝内经》时代“君主”的含义和“官”字应用的避讳规则,将前者解释为“帝王”,后者解释为“官职”将“神明”理解为“神”。继而错解经文。③过度解读“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使之具有心主宰“神”的内涵。与“神”密切相关的中医原理和临床事实也不支持该观点。说明“心主神明”的观点并不成立。
  • 张磊, 张华敏, 佟琳, 商洪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93-45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灸古籍循证评价研究对于推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灸古籍循证评价研究较少,同时存在缺少客观量化方法、形成的评价方法或工具在形成过程中未经过严格的效度评价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中医针灸古籍循证评价体系,对针灸古籍证据进行评分与分级,以期辅助针灸临床决策,参与针灸临床实践制定。
  • 潘坤, 彭俊, 梁昊, 彭清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598-4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细胞骨架的形态学变化和细胞特征蛋白表达观察活血散结方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RPE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并从Notch信号通路转导后激活相关蛋白表达来明确活血散结方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提取原代RPE进行传代培养,将培养的RPE根据不同干预措施分为空白对照组、家兔血清组、TGF-β组、TGF-β+含药血清组、TGF-β+SB431542组、TGF-β+LY411575组;运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活血散结方含药血清对TGF-β诱导的RPE的EMT,细胞骨架的形态学变化及ZO-1、α-SMA的表达;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BF-1、NICD1、Hes-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GF-β+含药血清组RPE与TGF-β组比较,细胞骨架形态学纤维化明显减少,F-actin显著减少(P<0.01),细胞排列整齐;上皮细胞特征蛋白ZO-1表达增加、间质细胞特征蛋白α-SMA的表达减少(P<0.01),Notch信号通路涉及的CBF-1、NICD1、Hes-1的表达受到抑制(P<0.05)。结论: 活血散结方能抑制RPE发生EMT,可能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活性实现。
  • 张丹, 倪家慧, 张喜, 沈阳, 刘伟, 方坚松, 潘华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05-4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JPHYJD)调控蛋白激酶A(PKA)/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治疗胃癌前病变(GPL)的作用机制。方法: 动物实验一: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JPHYJD高、低剂量组,维酶素组,分别进行处理后,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LRP3、GSDMD表达。动物实验二: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H89组、模型+H89组、JPHYJD组、模型+H89+JPHYJD组,Western Blot检测GSDMD-N、Caspase-1、IL-1β表达。细胞实验一:THP-1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JPHYJD组,使用LPS+ATP造模后,JPHYJD组予含药血清处理。细胞实验二:分组同动物实验二,分别予以H89及JPHYJD含药血清处理。检测焦亡相关分子表达和PI染色。结果: 动物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出现GPL病变,NLRP3、GSDMD表达显著升高(P<0.01),JPHYJD可改善胃黏膜病变,显著抑制NLRP3、GSDMD表达(P<0.01,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GSDMD-N、Caspase-1、IL-1β表达显著升高(P<0.01),JPHYJD可抑制其表达(P<0.01),模型+H89+JPHYJD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JPHYJD组(P<0.05)。细胞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LRP3、GSDMD-N、Caspase-1、IL-1β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焦亡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JPHYJD可显著抑制上述分子表达,减少细胞焦亡(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KA降低,NLRP3、GSDMD-N、IL-1β升高,焦亡水平升高(P<0.01),JPHYJD可上调PKA,抑制NLRP3、GSDMD-N、IL-1β,减少细胞焦亡(P<0.01,P<0.05);与JPHYJD组比较,模型+H89+JPHYJD组PKA降低,NLRP3、GSDMD-N、IL-1β表达升高,焦亡水平升高(P<0.01)。结论: JPHYJD可通过调控PKA/NLRP3通路抑制细胞焦亡从而治疗GPL。
  • 乔宇, 薛晓红, 杨茗橘, 李思雨, 曹璐璐, 高超, 张惜音, 吴焕淦, 季亚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12-4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艾灸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22结构域家族蛋白1(TSC22D1)信号通路干预乳腺癌化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4T1乳腺癌细胞接种于Balb/c小鼠第3对乳腺脂肪垫下构建乳腺癌小鼠模型,以环磷酰胺(CTX)溶液腹腔注射乳腺癌小鼠构建乳腺癌化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小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化疗模型组、艾灸组和西药组,每组4只。艾灸组取“神阙”“足三里”“三阴交”穴进行艾灸,西药组予以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μg/kg皮下注射。干预结束后采用HE染色观察骨髓组织病理变化,取眼眶静脉血采用磁珠吸附法提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提取纯度,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中性粒细胞TGFβ1、TSC22D1、JAM3、ESAM、ICAM-1、VCAM-1蛋白含量,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TSC22D1、JAM3、ESAM、ICAM-1、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化疗模型组TGFβ1、JAM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TSC22D1、ESAM、ICAM-1、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化疗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西药组TGFβ1、JAM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TSC22D1、ESAM、ICAM-1、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艾灸通过干预TGFβ1/TSC22D1信号通路并调控JAM3、ESAM、ICAM-1、VCAM-1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可能是艾灸改善乳腺癌化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机制之一。
  • 李沐哲, 牛园园, 张天驰, 田霖坤, 孙杰, 王礼宁, 郭杨, 马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19-4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温肾通络止痛方是否通过巨噬细胞极化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从而发挥抗骨质疏松效应。方法: Micro-CT分析小鼠股骨的骨微结构,HE染色检测小鼠股骨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股骨中OCN、CD86、CD206、SIRT3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股骨中CD206、F4/80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RAW264.7细胞iNOS、CD206的荧光强度。qPCR检测RAW264.7细胞CD206、IL-6、iNOS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ENP1、SIRT3蛋白表达量。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评估含药血清处理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免疫荧光和Real-time qPCR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复方和阿仑膦酸钠处理后BMD、BV/TV增加(P<0.01),OCN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而脂多糖(LPS)激活M1巨噬细胞后可逆转以上作用(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86阳性细胞数目增加,CD206阳性细胞数目减少(P<0.01);复方和阿仑膦酸钠干预之后,CD86表达减少,CD206表达增加(P<0.01),而LPS干预逆转了复方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组iNOS、IL-6表达下调(P<0.05,P<0.01),CD206表达上调(P<0.05,P<0.01)。含药血清处理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增加ALP阳性细胞数、钙化结节数量。复方及其含药血清可促进巨噬细胞SENP1、SIRT3蛋白表达(P<0.05,P<0.01)、小鼠股骨SIRT3的荧光强度(P<0.05)。SENP1抑制剂Momordin Ic可阻断复方对M2标志分子CD206的影响(P<0.05)。结论: 温肾通络止痛方可能通过SENP1-SIRT3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BMSCs成骨分化从而发挥抗骨质疏松效应。
  • 石玉清, 刘雅洁, 贺晶, 吴嘉威, 张嘉辰, 王中钰, 赵百孝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27-4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艾烟对APP/PS1小鼠认知能力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27只雄性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迷迭香精油组(以下简称精油组)、艾燃烧生成物组(以下简称艾烟组),每组9只。9只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为空白组。精油组和艾烟组小鼠分别采用浓度为1%的迷迭香精油及浓度为10~15 mg/m3的艾烟进行吸嗅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仅抓取固定。12周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以及睾酮(T)水平,刚果红染色法观察小鼠前额叶皮层β样淀粉蛋白(Aβ)的沉积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精油组和艾烟组逃避潜伏期分别在第3~5天和第4~5天显著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平台区域游泳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LH、FSH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T含量显著升高(P<0.05),前额叶皮层Aβ沉积减少;精油组平台区域游泳路程占比显著增加(P<0.05),GnRH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艾烟可以通过纠正HPG轴激素的紊乱,有效减少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改善认知能力。
  • 鲁成, 宋磊, 刘永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32-46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坎离颗粒中筛选出抗慢性心力衰竭主效应中药,再验证筛选方的疗效。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缩窄诱导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运用DPSVT.05版软件产生U20(2010)表,采用拟水平法确定均匀设计实验方案对坎离颗粒进行10因子(10味中药)10水平(10种剂量)20次实验。以血流动力学、心肌肌质网钙摄取速率作为筛选指标,运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主效应中药。再次运用该模型进行验证实验,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进行心脏功能学、血流动力学、心肌肌质网钙摄取速率检测,对所得中药筛选方的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进行验证。结果: 坎离颗粒中黄芪、附子、莪术、麦冬且生药剂量分别为5.4、1.8、1.8、1.8 g/kg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最佳,验证实验显示筛选结果准确、可靠。结论: 黄芪、附子、莪术、麦冬是坎离颗粒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主效应中药。
  • 张聪, 金唯唯, 曾结林, 刘剑忠, 张慧, 颜继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39-4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优化柳叶蜡梅挥发油包合物制备工艺。方法: 以挥发油包合物的收率和包合率为关键质量属性(CQAs),选取了7个高风险因素设计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关键工艺参数;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CQAs与关键工艺参数的相关性;构建设计空间,选取最优操作空间。同时利用显微镜对包合物进行物理表征。结果: 柳叶蜡梅挥发油包合物制备工艺优化出的操作空间为包合时间2.6~3.0 h,包合温度41~44 ℃,投料比(β-环糊精∶挥发油)7.7∶1~8.3∶1。该操作空间下包合物的收率>56%,包合率>73%,包合物形态均一稳定。结论: 该包合工艺操作空间可行,为柳叶蜡梅挥发油包合物制备工艺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王欢, 唐学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44-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舒筋活络”推拿法对骨关节炎(OA)相关固有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推拿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前交叉韧带横断术构建OA模型,4周后推拿组行“舒筋活络”推拿手法,隔日1次,共计4周;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采用HE染色对滑膜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对固有免疫中炎性途径的重要元件TLR4、TRAF6、NF-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滑膜组织衬里层明显增厚,滑膜细胞聚集、增多、排列紊乱,有血管翳生成,滑膜组织中TLR4、TRAF6、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滑膜衬里层厚度、细胞排列、炎性浸润和血管翳形成等情况均减轻,TLR4、TRAF6、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P<0.01)。结论: “舒筋活络”推拿法能有效减轻滑膜增殖和炎症细胞浸润;可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中相关途径发挥治疗OA的作用。
  • 张晓宇, 沈嘉艳, 魏圆圆, 刘晓丽, 段蕊, 谢招虎, 秦冬冬, 李兆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49-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猕猴骨关节炎(OA)阳虚络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 健康猕猴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4只,对实验组进行肌注醋酸泼尼松龙建立肾阳虚证模型,以手术方法建立OA模型。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情况、体征、血液生化指标、关节磁共振成像检查,肾脏切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猕猴毛色干枯,并逐渐脱落,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并逐渐出现纳差、小便清长等阳虚体征,肾脏病理切片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猕猴舌淡红苔薄白,实验组不同程度的舌质淡偏白。实验组睾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碘甲状原氨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猕猴关节出现了软骨侵蚀损伤,滑膜增厚、水肿,骨髓水肿。结论: 本研究通过醋酸泼尼松龙联合手术的方法初步构建了猕猴OA阳虚络痹的病证结合模型。
  • 周竞颖, 尹鸿智, 刘倩, 徐璇, 来奕恬, 罗容, 张国山, 钟欢, 刘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53-4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电针“内关”“中脘”及“内关-中脘”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动力和相关脑肠肽的影响。方法: 将56只SPF级雄性SD幼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6只)和造模组(40只),造模组采用0.1%蔗糖碘乙酰胺溶液灌胃叠加改良小平台法制备FD大鼠模型。正常组和造模组各随机选8只进行模型评价,确认模型制备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内关组、中脘组、内关-中脘组,每组8只。上述干预组分别予以电针干预双侧“内关”“中脘”以及双侧“内关”和“中脘”,参数为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30 min/d,持续7 d。干预结束后测量各组大鼠胃排空率;HE染色观察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检测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清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以及胃窦组织中P物质(SP)、缩胆囊素(CCK)、饥饿激素(Ghrelin)蛋白表达量。结果: 光镜下可见各组胃窦组织黏膜层完整,腺体排列有序,胃黏膜未见明显炎症浸润。与模型组比较,中脘组、内关-中脘组大鼠胃排空率显著上升(P<0.01),血清5-HT含量显著降低(P<0.05);内关组、中脘组及内关-中脘组GAS、MTL、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SP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0.01);内关-中脘组CGRP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CCK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内关-中脘组GAS、MTL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中脘组、内关组(P<0.01,P<0.05),内关-中脘组SP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内关组(P<0.05);内关-中脘组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中脘组(P<0.01),中脘组MTL、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内关组(P<0.01,P<0.05)。结论: 电针“内关-中脘”能够改善FD大鼠胃动力障碍,缓解大鼠消化不良症状,降低CCK、CGRP等脑肠肽水平,且明显优于单用“中脘”“内关”,可能与两穴配伍协同调节脑肠轴的功能,从而影响脑肠肽的分泌有关。
  • 田瑶, 梁琪, 李金虎, 吴雨柔, 魏大能, 吴纯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59-4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熊胆粉对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小鼠自由饮用含3%葡聚糖硫酸钠的水溶液诱导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不同剂量的熊胆粉溶液(150、300、600 mg/kg)连续7 d,进行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测量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学变化;阿尔新蓝染色观察黏蛋白含量;FITC-葡聚糖检测肠屏障完整性;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观察Occludin、E-cadherin、Dsg2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LCK/pMLC2信号通路蛋白。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出现显著下降,DAI评分和组织学评分显著上升,结肠变短(P<0.01)。低、中剂量的熊胆粉可缓解体质量的下降,降低DAI评分,保护小鼠结肠组织完整性,减轻结肠的缩短,降低组织学评分(P<0.01),提高Occludin、Dsg2、E-cadherin蛋白的表达(P<0.01),减少了MLCK蛋白的表达,降低了pMLC2/MLC2蛋白的比例(P<0.01)。结论: 熊胆粉通过抑制MLCK/pMLC2信号通路,保护细胞连接蛋白,修复肠屏障,而发挥抗结肠炎作用。
  • 黄娴, 曾丽华, 谢宝珍, 李经纬, 郜洁, 罗颂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64-4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减味寿胎丸通过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米非司酮诱导HTR-8/SVneo细胞损伤模型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然流产患者以及正常妊娠女性绒毛组织各20例。构建米非司酮诱导HTR-8/SVneo细胞损伤模型,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孕酮组和减味寿胎丸组。采用CCK8法检测米非司酮对HTR-8/SVneo细胞以及减味寿胎丸对米非司酮诱导HTR-8/SVneo细胞损伤模型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以及信号通路PI3K、p-AKT、p-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妊娠女性比较,自然流产患者绒毛组织VEGFA、VEGFR1、VEGFR2以及PI3K、p-AKT、p-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不同浓度减味寿胎丸作用24 h均能显著增加米非司酮诱导HTR-8/SVneo细胞损伤模型的细胞活性(P<0.05,P<0.01);米非司酮诱导HTR-8/SVneo细胞损伤模型血管生成功能相关蛋白VEGFA、VEGFR1与VEGFR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P<0.05),PI3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而减味寿胎丸能提高上述模型血管生成功能相关蛋白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P<0.01,P<0.05)。结论: 减味寿胎丸可能通过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提高米非司酮诱导HTR-8/SVneo细胞损伤模型VEGFA及其受体表达,从而起到补肾安胎作用。
  • 何改丽, 翟文生, 李冰, 任献青, 黄岩杰, 毕亮亮, 杨濛, 高旭光, 李广, 张秋月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70-46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线粒体自噬探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发病机制及益气化瘀清热方的疗效机制。方法: 运用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法构建FSGS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气化瘀清热方组、益气化瘀清热方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于第1、5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第2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后1周灌胃给药,共给药6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肾脏病理、足细胞线粒体、线粒体自噬体等差异。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自噬相关蛋白ATG7、LC3B、Beclin1、p6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TG7、LC3B和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LC3B、Beclin1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62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化瘀清热方组和益气化瘀清热方高剂量组小鼠肾组织自噬相关蛋白ATG7、LC3B、Beclin1蛋白及LC3B、Beclin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62蛋白及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足细胞线粒体自噬是FSGS发生及进展的重要机制,益气化瘀清热方可通过增强线粒体自噬改善足细胞损伤。
  • 宋玮, 史敏, 胡志鹏, 杨乐乐, 周昕, 沈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74-4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茱萸丸对ApoE-/-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诱导AS模型,总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50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组,每组10只,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造模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茱萸丸混悬液130.54、261.08、552.16 mg/kg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混悬液10.40 mg/kg灌胃,各组小鼠均灌胃12周。检测小鼠体质量、摄食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采用16S rDNA技术检测小鼠粪便的肠道菌群Alpha、Beta多样性及物种组成差异。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摄食量降低;HE染色可见主动脉内膜大面积增厚;血清ox-LDL、MCP-1、VCAM-1、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1);Chao1指数、Ace指数以及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降低(P<0.01);疣微菌门、杜氏牙形石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圣埃里立支杆菌属、粪杆菌属、布劳特氏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体质量、摄食量上升;HE染色可见随着茱萸丸浓度的增加,斑块富集区域逐渐缩小;血清ox-LDL、MCP-1、VCAM-1、I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1);Chao1指数、Ace指数以及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升高(P<0.01);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粪杆菌属、布劳特氏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杜氏牙形石属、圣埃里立支杆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 茱萸丸能够显著抑制AS小鼠主动脉病理改变,调节肠道菌群中有益菌和有害菌的相对丰度,纠正菌群紊乱情况,从而减轻主动脉炎症反应。
  • 张鼎, 胡芷涵, 宋晨曦, 李方存, 姜明贺, 陈炜, 胡跃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82-4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温肺降浊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D)体外模型Aβ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分化PC12细胞,Aβ25-35干预其成为AD细胞模型,CCK-8法确定Aβ25-35干预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点,设立温肺降浊方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进行干预;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活性;流式细胞术确定细胞凋亡周期及凋亡比率;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Bcl-xl、Bad、p53、Caspase-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β-NGF分化PC12细胞在第6天后成为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制备AD细胞模型以5 μmol/L终浓度的Aβ25-35干预48 h最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迁移数量显著减少(P<0.05),细胞凋亡比率显著增加(P<0.05),Bad、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Bcl-xl、p5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肺降浊方含药血清中、高剂量组细胞迁移数量增加(P<0.05),细胞凋亡比率显著下降(P<0.05),温肺降浊方含药血清高剂量组Bad、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Bcl-xl、p53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论: 温肺降浊方在抑制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xl和p53表达并抑制细胞凋亡有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效应。
  • 游赣花, 朱建国, 杨萌, 文周, 李凯, 刘旺培, 严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88-46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叶青乙酸乙酯提取物(SYQY)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种提取方式的三叶青予PC-3细胞给药,以CCK-8试验筛选最佳提取方式的药物用于后续试验。SYQY给药,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网络药理学进行靶点的获取,并将三叶青主要成分与铁死亡关键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进行分子对接。试剂盒检测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活性氧(ROS)含量;q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铁死亡相关基因P53、SLC7A11、GPX4 mRNA及蛋白表达。使用P53小干扰RNA转染细胞并同时SYQY给药,进一步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SYQY可在一定程度上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抑制PC-3细胞增殖能力(P<0.01),48 h时的药物IC50值为3.24 μg/mL。三叶青主要成分儿茶素与GPX4残基形成了7个稳定氢键,并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与DMSO组比较,SYQY给药可显著降低GSH含量(P<0.05,P<0.01),升高MDA及ROS水平(P<0.01);P5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SLC7A11、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53沉默(si-P53)并同时SYQY给药可部分逆转SYQY单独给药对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P<0.05)。结论: SYQY可能通过激活P53/SLC7A11/GPX4信号通路促进铁死亡,发挥抑制PC-3细胞的增殖作用。
  • 陈顺琪, 孙鹏程, 李文乐, 孔靖玮, 李竹青, 蔡煜阳, 白明华, 王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94-46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九种体质分类方法是根据历代医家形成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体质相关分类理论,综合现代医家体质学说,在现代实证研究支持下发展而来的体质分类标准。文章从八纲理论角度出发,将体质类型与八纲对应的基础内涵、中医主体思维联系体质的意义与科研思路等进行梳理,并细化讨论九种体质分类方法的中医理论依据,以期经过学科核心理论的系统性整合,加强中医主体思维和原创思维学科建设,为中医理论实证与创新结合提供新的思路,推动中医理论现代化发展。
  • 李峰, 郭珈宜, 郭艳幸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699-47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平乐正骨以平衡理论为指导,科学认识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动态失衡过程,形成了学术特色鲜明的“辨失衡的诊病观,调失衡的治病观和守平衡的养护观”,并在平衡观的基础上构建了对退变性骨关节病“科学性预防、全程性管理、阶段性治疗和主动性养护”相结合的新型防治模式。
  • 宋雅文, 王锐卿, 朱鹏举, 鞠宝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03-47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肉柱”是中医人体结构理论的重要术语,然而不管是在《黄帝内经》还是后世文献中,都鲜少出现对其概念的系统性研究。文章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原文,梳理古今文献,并深入探讨“肉柱”与经筋、卫气和气穴的关系,得出:在结构方面,“肉柱”是一个有间隙的解剖结构,外围由经筋搭建而成,位于肌肉之间的深筋膜层次;在功能方面,“肉柱”位于人体表里分界,是卫气体表循行的重要通道,亦是针刺调节荣卫的关键部位。文章初步梳理和明确了“肉柱”概念内涵,以期为中医人体结构理论研究、针刺临床实践,以及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
  • 唐文, 王洋, 朱为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07-4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传统文献方法系统梳理“五行颠倒”的源流,深入剖析“五行颠倒”的“倒相生”“倒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生报克”“以克报生”内涵,并从解释人体生理关系,解释人体病理关系,适用于疾病治疗,阐释五脏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四个角度阐述“五行颠倒”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基于此,借助创造诠释学方法,从弥补了传统“顺五行”的逻辑缺陷与为中医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新的进路两个维度对“颠倒五行”之说进行现代诠释,以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 杨晗, 陈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11-47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五脏体用观可将消渴肾病的病机归纳为脾的体虚用实,肾的体实用虚。文章基于理论讨论和前期研究,中西医互参,阐述了消渴肾病“脾虚肾实”的病机内涵及“瘀、虚、损、毒”四期消渴肾病辨证下的病机发展,认为“苦酸制甘”理论治疗消渴肾病当发扬为“酸苦辅辛制甘”,认为临床长期广泛应用的胰岛素或许可被认为是“制甘”路径之一纳入临床及理论研究中,为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 洪涛, 蒋倩羽, 李金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15-4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学很早就以五行相生规律“金生水”来说明人体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传变,至“水生金”理论提出,使“金水相生”理论更趋完善。肺肾经脉相连、同主呼吸运动和共司水液代谢等生理、病理上的关系为“金水相生”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历代医家亦注重在临床实践方面探讨“金水相生”的治疗方法及相关方药,形成了“肾病治肺”“肺病治肾”“肺肾同治”“肺脾肾同治”等治法。从现今诸多医家的论述可以看出:狭义的“金水相生”单指滋养肺肾之阴,广义的“金水相生”亦从水液代谢和呼吸功能方面而言。近现代医家已将金水相生法作为中医的基本治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 晋瑜霞, 晋献春, 李全鑫, 杜旭勤, 张希, 黄学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18-47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嗅觉障碍是对气味感知异常的一种疾病,目前其相关研究较少,中医也缺乏对此病的认识。笔者从《黄帝内经》“五脏五臭”理论出发,通过梳理历代古籍文献,提出嗅觉产生与宗气上达和“心主臭”相关,而辨别气味不同则是因为“五脏之气”不同。并根据《黄帝内经》中“五脏五臭”的相关论述及历代医家对其经文的阐释,进一步提出嗅觉障碍的病机可能为宗气不能上达,或心肺有病,或脏腑病变导致鼻闻病变脏腑所主 之气。
  • 李以湉, 严世芸, 陈丽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22-4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国际化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但也是在国际上“开疆拓土”的一个过程,需要筹算、布局及谋划,以达到被国际认识、认可并广泛接受。作为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部杰出军事战略学著作,《孙子兵法》中谋略思想精髓给予中医药国际化重大影响与启示。文章将其思想分为“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并提出应认知全局以运筹,树立信心、恒定意志以坚持,审形度势以行动三方面加以灵活运用,以期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一些参考。
  • 殷胜骏, 周畅, 刘月, 王谦, 贾德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26-4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肾不交证是失眠常见中医证型,《韩氏医通》交泰剂(后世名为交泰丸),构方简洁,寓意深刻,但由于用药剂量比例与证-症对应关系不甚清晰,影响临床疗效。文章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报道,勾勒出了水火不济之心肾不交型失眠的证-症-治对应关系,明确了交泰丸仅适用于心肾不交以心火亢盛为主之失眠,本方以重用黄连、少佐肉桂为特点。通过调整两者剂量比例并伍以滋阴、温阳、养心、益肾、安神、酸收、沉降之品,可将交泰丸应用于虚证为主和虚实并重之心肾不交型失眠。
  • 临证经验
  • 李可可, 严诏琦, 李典, 邓雅馨, 古文俐, 胡俊芳, 徐义峰, 张亮, 刘良徛, 徐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30-4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钻研中医肺系疾病数十年,认为痰瘀伏肺是慢性肺系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气阳虚弱是发病之本。文章总结了洪广祥教授运用“温阳宣通”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临证经验,从“辨病机,阳虚为本是为纲”和“定治法,‘温阳宣通’谓之何”两方面,系统论述洪广祥教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之经验,并介绍洪广祥教授运用阳和汤之心得。
  • 赖宇鑫, 张晓梅, 李梦乾, 许秋雯, 金颖, 李瑞, 谭新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34-4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姜良铎教授从状态论治肺腺癌术后肺结节经验。“从状态论治”即从整体、动态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综合获取信息,抽丝剥茧得到患者的状态和病机。从状态论治肺腺癌术后肺结节,应明确肺腺癌的基本病机:正气亏虚、痰瘀积聚化毒,综合信息得到肺腺癌术后肺结节的当前病机,关注疾病演变病机。辨状态治疗以纠正患者状态为目的,运用扶正治癌、通调管道、消散毒邪等治法,重视三焦管道通畅,痰瘀毒邪的转化途径。
  • 于雁鸿, 李媛, 张立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38-4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证之一,若迁延不愈,则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张立山教授临证治疗慢性咳嗽经验丰富,认为痰饮水湿与慢性咳嗽关系密切。且临证中发现慢性咳嗽患者中,胸闷气短的症状明显者,投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治疗,取效甚佳。文章介绍张立山教授临证运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慢性咳嗽经验,并对茯苓杏仁甘草汤的条文及方药进行解析。
  • 杨益萍(指导:陈永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41-47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永灿教授崇尚中医经典,对《黄帝内经》中“五气之郁”论述颇具心得,十分赞赏朱丹溪重视“六郁”的观点,认为“郁结”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陈教授结合自身临证实践,提出了“郁结浊滞”是人体发病的基本病机的观点。文章阐述郁结浊滞的病机观,并介绍其在妇科杂病治疗中的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举案例两则予以佐证。
  • 苏怡, 张兴涵, 刘曦昀, 刘方柏, 杨国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45-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方主要指记载在《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它不仅是方药,更是发展成为中医药界居于主导地位的医学理论体系。对于恶性肿瘤,经方也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杨国旺教授承习刘方柏教授,在传统经方辨证基础上守正创新,重视经方潜在的病机并结合现代思维方法,提出经方多维思辨体系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症。文章结合典型案例,介绍经方多维思辨方法的核心构成和具体运用,总结经方多维思辨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症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防治肿瘤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虞念成, 王素丽(指导:陈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49-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陈华教授传承浙派中医儿科学术特色,运用膏方防治小儿病证经验。陈华教授认为,只要药证相合,四季皆可运用膏方,且应根据地域特色及小儿体质的不同斟酌选方;重视顾护脾胃、健运中州,临证善用素膏;认为小儿用膏首需明辨虚实,宜先行开路,组方适合运用和解之法;基于“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处方施膏,并善佐以风药,随证加减,屡获良效。文末附医案一则,以飨同道。
  • 王殿明, 张福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52-4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寒地独特气候、环境影响,寒地高血压病病机较特殊。秋冬之寒侵袭肝肾经络为寒地高血压病发生的最重要原因,继而肝之阳热受激发而外越,在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下阴寒与阳热相搏。寒地饮食生活习惯易助湿邪内生,终致寒热湿相合为病。结合病机,依据天麻钩藤饮构方理法整体论治:温散在下之寒、清潜在上之热、调中以祛湿,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思路。
  • 肖敏, 陈明岭, 杨天琳, 宋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56-4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以下简称文氏流派)是我国当代中医皮肤科界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轫于清代,历经百余年积淀,被纳入全国第一批中医流派建设项目。文氏流派医家重视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创制七星丹、皮粘散、蛇黄膏、愈肤膏、香连金黄散、疥药粉、皮炎酒、痒症洗方、参黄散等特色外用制剂及溻渍疗法、中药面膜疗法、白醋疗法、牛脊髓疗法等特色外治法。文章对文氏流派特色外用制剂及疗法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同道交流参考。
  • 王乾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61-4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晋王氏妇科流派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地域特征的中医妇科流派,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声名三晋,相传29代,历时千年。三晋王氏妇科流派在痛经的治疗上主张求“因”为主,止痛为辅;顺应周期,燮理阴阳;四诊合参,通宏洞微;病证合参,照顾兼症;重视肝、脾、肾三脏和冲任二脉的调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章从脾虚论治痛经的角度介绍三晋王氏妇科流派治疗痛经的经验和体会。
  • 李沛鸿, 刘晓军, 黄小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65-4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烧烫伤是具有全球危害性的疾病,其后遗症,如皮肤瘢痕、创面感染、疼痛、畸形等,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人类心理造成极大创伤。西医主要予抗感染、抗炎、止痛、镇静、抑制免疫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皮肤的自行修复和减少并发症暂无更佳治疗方法。刘氏烧烫伤疗法具有抗感染、减少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快速促进皮肤愈合以及明显减少疤痕遗留的特点。文章介绍刘氏烧烫伤疗法的理论和经验,以期进一步传承和推广此疗法。
  • 廖冬颖, 王晓群, 王超然, 徐竞一, 张豪健, 刘家宇, 孔凡铭, 贾英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70-4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药辨治恶性肿瘤具有“减毒增效”的优势,然目前多以方药研究为主,尚缺乏关于“减毒”理念和方法的综合论述。贾英杰教授认为肿瘤之毒包含三个方面:癌瘤本身和易瘤体质之内生毒,瘤体刺激产生病理产物之续发毒,抗肿瘤治疗之外来毒。临证以减毒为旨,祛邪与扶正共施,罢黜浊毒、肃清痰饮、清解药毒和培补肝肾、调养气血等法同用,同时根据肿瘤患者不同癌种和治疗阶段调整攻补法度,旨在改善毒副反应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 思路与方法
  • 杨楚琪, 梁玮钰, 许雪飞,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75-4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病机复杂且证候特殊,但均以“正虚邪实”为基本的病机特性。瘀毒证作为恶性肿瘤的常见证型之一,具有其独特的病机发展规律。文章基于恶性肿瘤“正虚邪实”的共性,结合瘀毒互结病机的特殊性,试探讨以“虚虚实实之戒”为原则的瘀毒证恶性肿瘤辨治策略。应对瘀毒证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及用药方针,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 王玉昆, 周添慧, 柳惠武, 张爱荣, 秦雪梅, 高晓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79-4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穿山甲具消肿排脓、攻坚散结、通经下乳、疏风通络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是众多传统经典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穿山甲目前已成为濒危药材,被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目录中移出,其入药将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也致使许多“国宝级”的中成药面临停产的困境,已严重影响中医药体系的完整性和中医药发展的可持续性。濒危药材作为中医药发展的战略资源,其代用品的研究意义重大。因此,文章以开展穿山甲独特药效评价及其物质基础研究为前提,依据其在中成药中的功效,研发替代品并进行系统性评价,同时考虑在人工繁育层面开展相应技术的应用,为后续穿山甲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濒危动物保护开辟新路径。
  • 袁润, 赵鹏, 时岩, 姜芸, 雷沥, 李华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85-4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是肛门直肠区反复发作的非器质性疼痛综合征,而焦虑抑郁等情志异常是引起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主要原因,又是其常见的伴随症状。从“肝与大肠相别通”理论为切入点,揭示焦虑抑郁状态下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中医基本内涵。明确肝气郁结,疏泄失职的病理特点,进而提出和利肝枢的治疗思路,旨在为深入辨治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等肠腑病症开拓新的思路。
  • 标准与规范
  • 马融, 张喜莲, 戎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89-4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是其高发人群及重症病例高危人群。《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诊疗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遵循“形式上与国际接轨、内容上反映中医古今共识与学科进展,以利于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推广全国、推向世界”的指导思想,基于“证据”的儿科常见病循证诊疗指南研制方法,在充分搜集和整理文献证据,征求行业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诊疗提供建议。
  • 综述
  • 方俐晖, 张佳琪,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93-47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型之一。文章对湿热证的流行病学、诊断标准、现代病理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从湿热证与基因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免疫及炎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微生态系统等角度总结其发病机制,并从经典方剂现代运用、药效基础及作用机制的微观研究和异病同治的探索等方面为中药治疗湿热证提供科学基础,同时提出未来可借助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现代技术进一步阐明湿热证的现代科学内涵,建立湿热证现代诊疗标准。
  • 王阳, 周步高, 刘妙华, 郑林欣, 汪慧玉, 李思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799-48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肝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铁死亡参与了NAFLD的进展,干预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可以改善NAFLD患者的肝脏功能和代谢状态,可能成为治疗NAFLD的潜在药物靶点。中医药因其多靶点、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大量研究聚焦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挖掘中药复方及活性成分干预铁死亡治疗NAFLD,已取得较大进展。文章从铁死亡概述、铁死亡与NAFLD的相关性以及中药干预铁死亡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精准靶向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 许辉, 周斌, 周运峰, 王峥, 周航, 时明伟, 李婉玉, 郭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03-48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因素与力学因素共同导致的软骨损伤是膝骨关节炎(KOA)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促使损伤软骨修复、延缓软骨退变是治疗KOA的关键策略。推拿治疗KOA在临床应用广泛,能够修复KOA软骨损伤。文章从炎症微环境、软骨细胞外基质代谢和软骨细胞稳态三个方面对推拿修复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提出软骨下骨代谢和重塑异常、软骨细胞焦亡和线粒体稳态失衡可作为推拿促进损伤软骨修复治疗KOA机制研究方向。
  • 温韫然, 岳广欣, 申力, 梁媛, 郑齐, 于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06-48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45~50岁女性。受激素水平、炎症反应、细胞因子水平等的影响,乳腺癌常与抑郁合并发生,二者互相影响,互为疾病发展的推动因素。在中医理论中,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机体“郁”的状态密不可分,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中医疗法对于乳腺癌合并抑郁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依从性较高。文章回顾近五年中医治疗乳腺癌合并抑郁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 陈翩翩, 张帆, 周杰, 周翔, 王帅亚, 舒琪, 王茜伊, 胡玲, 余情, 蔡荣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10-4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嗜神经工具病毒和电生理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解析神经网络的重要方法。文章围绕嗜神经工具病毒和电生理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系统梳理了嗜神经工具病毒、电生理技术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嗜神经工具病毒联合电生理技术在针刺研究领域的应用思路和前景,为解析针刺的神经生物学效应提供一种新方法。
  • 连佳宁, 马艺伦, 皇冯玉, 张萌萌, 李瑶, 李敏, 卫培峰, 奚苗苗, 唐于平, 董泰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15-4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脑部疾病发病率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经药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其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或进入特定脏腑经络的特性在治疗脑病时具有独特优势。文章对中药引经干预脑病的相关文献及古籍记载进行整理概括,发现引经药能够促进其他药物或成分跨血脑屏障入脑,在中药复方及其制剂中发挥入脑导向作用,某些从中药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还能够修饰药物载体,增强载体脑靶向性,对于中药在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 意义。
  • 姚明利, 李琳, 石薪暖, 刘玥芸, 姜幼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21-4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情志病以郁证、癫狂、脏躁为主,与现代的抑郁症、焦虑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对应,治疗药物因血脑屏障无法直接作用靶点,亟需开发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外泌体在细胞间通讯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其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靶点的潜力也逐渐凸显。文章阐述了外泌体的生物特性,并从其对情志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两个方面探讨外泌体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的潜力,最后联系中医证候与外泌体的关系,对外泌体作为中医病证结合生物学基础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王宁, 杨帆, 王志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26-4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蛇床子素是从蛇床子中提取的一种天然香豆素类成分,是蛇床子的主要单体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肿瘤、神经保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在抗肿瘤领域备受关注。研究发现,蛇床子素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干扰肿瘤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诱导肿瘤细胞自噬、诱导肿瘤细胞焦亡、调节微RNA表达、增加活性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协同增敏以逆转肿瘤耐药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开发应用前景广阔。文章对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为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新药研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曹小丽, 徐彦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30-4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针刺干预正常产程的时机和针刺方法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期为产科临床诊治提供参考。针刺干预方式以毫针、电针、腕踝针、揿针、头针、穴位注射为主。其中,毫针针刺对针刺手法要求较高;电针在毫针针刺基础上联合电频脉冲刺激,扩大毫针针刺使用效应;腕踝针、揿针、头针等针刺疗法作用时间久,便于产妇活动;穴位注射利用穴位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干预分娩过程,操作简便,安全性更高。根据干预目的、针具使用特性的不同,针刺介入时机以潜伏期开始、宫口开至3 cm、宫口开至10 cm、胎儿娩出等节点为主。其中毫针、电针多用于潜伏期开始、宫口开至3 cm左右及第二产程结束,留针时间以30 min为主,在少量研究中第二产程亦有使用,针刺效应时长有所限制;腕踝针、揿针、头针等其他针刺疗法作用时间久,可以满足全产程干预的需求。
  • 王爱娟, 胡慧, 彭静, 涂绍忠, 李孜怡, 万欣荣, 林欢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34-4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穴位埋线疗法融会贯通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是近现代针灸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体现。使用范围广,当前临床约有五十余种疾病使用穴位埋线治疗,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疗效肯定,具有全面精细化研究的价值。文章通过整理近15年国内外穴位埋线疗法的机制研究文献,从神经功能、免疫反应、激素分泌、血管通透性、疼痛阈值、肠道菌群、信号通路等方面对其效应机制进行总结,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理论参考。
  • 研究报告
  • 李晓方, 潘华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39-4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胃“炎癌转化”病机理论认为脾虚为其致病的内在因素,血瘀于脾虚基础上渐生,二者均为重要病理因素。巨噬细胞被证实为肿瘤微环境中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代谢能力最强的细胞群体,可分泌炎性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在胃炎向胃癌转化过程中,巨噬细胞以糖代谢重编程为主发生代谢改变,重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及功能,促进“炎癌转化”,该过程与脾虚血瘀病机理论相契合。文章基于中医脾虚血瘀理论,结合胃“炎癌转化”病机和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与胃“炎癌转化”的相关性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胃“炎癌转化”提供参考。
  • 张媛鑫, 南硕, 郭琳, 王雪,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43-4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鼻咽癌发病率位于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之首,临床表现有鼻塞、回涕带血、耳鸣、复视、头痛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由于鼻咽癌发病位置的隐蔽性和肿瘤侵袭转移的生长特性,临床发现时多处于中晚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何尽早实施治疗以及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成为鼻咽癌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实验动物为鼻咽癌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本研究通过查询数据库总结现有模型的品种、特征、造模方法,同时进行吻合度评价。结果发现,鼻咽癌的常用造模方法有化学药品二亚硝基哌嗪局部给药、感染EB病毒、注射细胞诱癌等,多是基于西医病因病机构建的模型,仅能表现部分疾病特征,与临床多因素致病存在较大出入,同时限制了中医药防治鼻咽癌的相关进展。因此,有必要改进现有模型,加入中医因素,构建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动物模型,使其更贴合于临床实际,利于下一步疾病机制的研究。
  • 陈旭, 熊珮宇, 贾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48-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证指南医案》载有叶天士大量的“法时”思想,其源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及《伤寒论》“正气传经”“六经欲解时”条文精神。叶天士根据“时、日、周、月、季、岁”,时令“阴阳消息”与“运气”观思想,从天人感召,阐发脏腑生理、病理规律,运用于病机推演,及渗透疾病预测、诊断、治法、制方、防病、养生等各个方面。文章通过列举《临证指南医案》相关案例,阐发叶天士“法时”思想与含义,有益于扩展理论认识,贯通中医整体观思维,及有效制定治法、处方,提高疗效。
  • 王小静, 张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51-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往今来倍受推崇,其学术思想也深受重视,关于“六经”的探讨更是层出不穷,可谓百家争鸣。“六经”之名为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其名称来源于《黄帝内经》,但阴阳的哲学思想可追溯于《周易》。《伤寒论》中“六经病欲解时”体现了天地人阴阳变化、相互感召呼应的思想,故文章将“六经病欲解时”与《周易》卦象中阴阳变化相结合,并参照《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新释“六经”,认为《伤寒论》中“六经”包涵了“三阴三阳”诊疗体系。
  • 刘俊宇, 秦旭华, 高攀, 胥亦, 周玉娇, 李王妮, 兰志琼, 李祖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55-4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根据文献所述的植物根茎、叶、花的形态,生长环境及产地等特征,对历代以“山慈菇”为名的药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品种考证,厘清了从唐代至今山慈菇品种变迁的历史。基本线索为从唐代至清代历史上先后出现5种名为“山慈菇”的药材,至近现代各地称为“山慈菇”品种更是多达8种,直到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后,山慈菇的植物基源才得以确定,规定以杜鹃兰、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为山慈菇正品,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多基源现象。文章完整地梳理了古今“山慈菇”的药材基源,分析了各个品种的由来、特点及成因,以期为山慈菇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参考。
  • 王季俊, 李玲玲, 尹祎洁, 熊伟, 李磊, 崔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60-48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苦杏仁是常用的止咳平喘药,然而其活血的认识与应用却长期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杏仁苷有改善微循环、治疗脑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纤维化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表明该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样作用。苦杏仁苷在苦杏仁中含量高且为苦杏仁的主要活性成分,据此推测苦杏仁应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因此,文章在综述苦杏仁苷药理作用的同时,收集苦杏仁中医药文献,对其治金疮、下血闭、动血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获得了苦杏仁活血化瘀、治疗血瘀证的证据,为开展苦杏仁活血化瘀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 晏蔓柔, 李楠, 钱琳琳, 付静思, 马晓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66-4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吴鞠通继承叶天士脾胃分治思想,发展叶天士通守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灵活运用通守法辨治脾胃病。脾胃体用各殊,生理特点不同,即“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通守法指通补、通运、守补,是顺应脾胃生理特性之治法。中焦虚弱时,则守补脾脏,通补胃腑,脾胃两虚时,通补守补并用;中焦实证,宜用通运;中焦虚实错杂证,则活用通守。通守治法之常法有纯用通运、纯用守补、纯用通补、通守并用,吴鞠通以四君子汤为例,指出守补、通补用药之区别和灵活运用;通守治法之变法有以守作通、以通作守、先守后通、先通后守,视病情以通权达变。通守法拓展了治疗脾胃病的思路,于临床更有效。
  • 伊明洋, 赵正阳, 王至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70-4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环节,但证候自身的复杂性限制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基本证候是临床常见复杂证候的基本组成单元,可反映疾病的核心病机,具有临床特异性,易于识别。文章通过梳理基本证候与单证等其他证候研究单元的概念区别对基本证候概念进行辨析,基于基本证候演变规律研究面临的证候结构复杂、未形成统一证候诊断标准等问题,探讨以基本证候为切入点研究证候演变规律的优势,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王妹, 刘朴霖, 靳无菲, 李婷, 詹婷, 阎兆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73-4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魄”为五神之一,在身心疾病的辨证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厘清“魄”的心理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古代文献,特别是《黄帝内经》中的相关描述,总结魄的特性,即先天性、物质性、静止性、抑制性、被动性与可控性。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笔者认为“魄”与人的感知觉、记忆、情绪、本能动作以及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总结了魄的临床意义,以期为身心疾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 杨亚伟, 王若冲, 李子健, 张亚雯, 于泽楷, 刘雷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76-4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梦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中医学发展中建立的特色诊法。文章以文献为基础,就梦的定义、常梦与病梦的区别、病梦的病因病机、梦诊的诊断特点及通过中医理论分析梦疾的治疗等方面展开阐述,并对当前梦诊研究的不足做展望。文章旨在加深研究者、医者对梦的认识,从而使古老的中医梦诊知识得到重视,使梦诊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以促其发展。
  • 周俊, 黄小英, 喻松仁, 肖微, 简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81-4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芳香疗法历史悠久,在疾病治疗、预防与养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为传统的自然疗法,备受人们关注。我国虽是使用芳香药物防治疾病较早的国家之一,但早期并未形成“中医芳香疗法”的概念,并且对于中医芳香疗法的机理阐述较少。中医芳香疗法最重要的载体是芳香药物,文章基于中医理论以芳香药物为切入点,从芳香药物和中医芳香疗法内涵、历史流源及芳香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方面来探讨芳香疗法的机理,以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中医芳香疗法。
  • 任高灿, 刘锦, 高风, 张宏伟, 马晓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84-48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近10年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的选择现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基础。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搜集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的RCT。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筛选文献后提取资料,利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描述性分析结局指标的使用情况。结果: 初步检索出1 416篇文献,最终纳入55篇文献,包括3篇英文文献。涉及的84种结局指标主要分为9大类:生化指标(45.15%,205/454)、心绞痛疗效指标(13.88%,63/454)、安全性指标(8.15%,37/454)、临床有效率指标(7.93%,36/454)、中医证候疗效指标(7.49%,34/454)、生活质量量表(5.51%,25/454)、心电图指标(5.29%,24/454)、心功能指标(4.41%,20/454)、其他指标(2.20%,10/454)。结论: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的RCT结局指标遴选存在较多问题,应构建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提高RCT质量。
  • 姬文帅, 谢凯, 张庆, 贾茗棪, 杜琛, 孔欣欣, 王海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894-49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分析目前中医药辅助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中结局指标的应用现状,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以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筛选出中医药辅助治疗SAP的RCTs,进行偏移风险评价,并描述性统计分析结局指标使用情况。结果: 初步筛选文献9 804篇,最终纳入31篇(其中1篇为试验方案),共提取到92种结局指标,主要概括为8类,根据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理化检测(110次)、临床疗效时间(48次)、临床疗效率(34次)、生活质量评价(24次)、症状体征(17次)、安全性评价(16次)、中医证候疗效(3次)、其他指标(3次)。结论: 中医药辅助治疗SAP的RCTs结局指标遴选存在主次不分,重视替代指标、轻视终点结局指标,复合结局指标评定标准不规范,对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经济学评估和安全性结局指标关注不足等问题。
  • 张悦, 韩利文, 张贵民, 姚景春, 杨龙飞, 王逸飞, 刘璐, 陈曦, 贾明倩, 马露兰, 王杨海, 赵渤年, 高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02-49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荆防颗粒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 建立3种斑马鱼心血管疾病模型,以三氯化铁、特非那定、花生四烯酸分别建立斑马鱼尾动脉血管狭窄模型、心脏损伤模型及血栓模型,给予荆防颗粒样品溶液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尾动脉血管直径、心脏静脉窦-动脉球间距(SV-BA)、心脏红细胞染色面积的影响;以肾上腺素复合冰水应激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检测大鼠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大鼠前列环素(PGI2)、大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血栓素A2(TXA2)]和黏附分子[大鼠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 斑马鱼实验结果显示荆防颗粒使斑马鱼尾部血管舒张(P<0.01),显著改善血管狭窄;增加心脏红细胞染色面积(P<0.05,P<0.01),抑制血栓形成;对SV-BA虽有一定的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斑马鱼心脏损伤未见显著性逆转作用。另外大鼠体内药效实验结果表明荆防颗粒能改善凝血四项指标以及与血瘀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在凝血四项方面,荆防颗粒可显著降低FIB含量(P<0.01),提高APTT、PT、TT(P<0.05);在因子检测方面,荆防颗粒可升高PGI2、t-PA含量(P<0.05),降低TXA2、PAI、VCAM-1含量(P<0.05)。结论: 荆防颗粒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能通过扩张血管、抗血栓、改善凝血功能及调控血管活性物质和黏附分子等相关指标的表达从而发挥活血化瘀功效。
  • 闫德祺, 张星平, 梁瑞宁, 张文慧, 王冠英, 邓宁, 刘涛, 梁政亭, 陈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09-4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志不安于肾和魄不安于肺不寐大鼠脑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脱羧酶(GAD)、γ-氨基丁酸转运体(GAT)通路分子水平的差异。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志不安于肾组、魄不安于肺组,每组12只。正常组正常饲养,志不安于肾组以“久坐湿地,强力入水”法、魄不安于肺组以水平台法分别干预42 d制备不寐模型。以红外夜视摄像机观察大鼠白天觉醒次数和觉醒时间,以戊巴比妥钠诱导大鼠睡眠的潜伏期和睡眠时间作为睡眠评价指标,以水迷宫实验评价学习记忆功能,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中段脑Glu和GABA水平,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中段脑GAD和GAT的水平。结果: 魄不安于肺组白天起身走动次数增多,志不安于肾组下午处于不停的活动状态,提示单一主诉睡眠轻浅易醒及早醒分别复制成功。与正常组比较,两模型组睡眠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睡眠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与正常组比较,两模型组第2、3、4天学习过程中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穿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与正常组比较,两模型组中段脑GABA和Glu均显著下降(P<0.01),且志不安于肾组显著低于魄不安于肺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两模型组各个脑区GAD表达均下降,且志不安于肾组部分脑区GAD表达显著低于魄不安于肺组(P<0.01);志不安于肾组各个脑区GAT表达均显著升高,魄不安于肺组部分脑区GAT表达显著升高,且魄不安于肺组各个脑区GAT表达显著低于志不安于肾组(P<0.01)。结论: 志不安于肾和魄不安于肺不寐脑GABA下降和Glu升高的程度不同,与GAD下降及GAT升高的程度有关,说明志不安于肾不寐和魄不安于肺不寐二者差异的机制与GABA通路分子水平的变化有关。
  • 李晓雨, 于海涛, 宋景, 吴明泽, 刘晓美, 魏玉民, 代龙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15-4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当归饮子物质基准特征图谱和6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以期为当归饮子物质基准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不同批次饮片制备15批当归饮子物质基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建立当归饮子特征图谱,并进行特征峰归属和相似度分析;以绿原酸、芍药苷、阿魏酸、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甘草酸铵6种成分作为指标性成分建立当归饮子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检测波长依次是绿原酸327 nm、升麻素苷254 nm、芍药苷230 nm、阿魏酸316 nm、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254 nm、甘草酸铵237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结果: 15批当归饮子物质基准特征图谱共有9个特征峰,共指认出绿原酸、芍药苷、阿魏酸、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甘草酸铵6个色谱峰,相似度均>0.95;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2%(n=6);平均加样回收率均>98%(RSD<2%,n=9)。结论: 建立的当归饮子物质基准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可为当归饮子物质基准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 霍光远, 付丽红, 高月求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23-49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中药的使用主要分为3种方式:单味药材或饮片、复方汤剂、单味或复方制剂。本研究制定这三类中药相关风险分类表,以指导合理临床用药。方法: 研究在7个电子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药药源性肝损伤的临床报告,收集文章的基本信息、用药,并进行风险程度分类:第一类药物(单个中心的个案报道);第二类药物(单个中心的多人报道);第三类药物(多中心报道)。结果: 第一类包括65种单味药材或饮片和145种单味或复方制剂,第二类包括62种单味药材或饮片和120种单味或复方制剂,第三类包括51种单味药材或饮片和92种单味或复方制剂。分类类别越高,循证级别越强,可疑肝毒性就越大。结论: 评价其肝毒性风险时应根据其分类区别对待。新发现的肝毒性中药制剂,其相关毒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 许诏华, 师建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27-4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珍珠梅改善肝细胞癌(HCC)对顺铂耐药性的疗效,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珍珠梅活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珍珠梅的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珍珠梅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在David数据库中对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ain将核心靶点与珍珠梅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Western Blot分析蛋白表达,构建斑马鱼HepG2细胞异种移植动物模型,检测珍珠梅改善HCC对顺铂耐药性疗效。结果: 共筛选出25个交集靶点,关键靶点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通路、MicroRNA in cancer等信号通路。珍珠梅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具有较稳定的结合活性。珍珠梅可通过下调MPR2蛋白表达改善HCC对顺铂的耐药性。结论: 珍珠梅可通过降低MRP2蛋白的表达降低HCC对顺铂的敏感性。
  • 刘守尧, 袁泉, 赵芮崧, 乔佳君, 楼鹏飞, 张雨阳, 王玥琦, 夏仲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32-49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溃疡油对慢性皮肤溃疡新西兰大白兔的创面愈合作用,以及对创面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15只)、造模组(45只)。采用“激素干预-皮肤缺损-细菌感染”复合因素法复制慢性皮肤溃疡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乳酸依沙吖啶组、溃疡油组,每组15只,分别予0.9%氯化钠溶液、乳酸依沙吖啶、溃疡油干预21 d。分别在干预7、14、21 d时间点检测各组创面面积、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NLRP3、Caspase-1、NF-κB p65蛋白表达,以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结果: 干预7 d时,与模型对照组和乳酸依沙吖啶组比较,溃疡油组创面面积显著减小(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CN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和乳酸依沙吖啶组比较,溃疡油组PCN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乳酸依沙吖啶组和溃疡油组NF-κB p65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干预14 d时,与模型对照组和乳酸依沙吖啶组比较,溃疡油组创面面积显著减小(P<0.01),PCN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乳酸依沙吖啶组和溃疡油组NLRP3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干预21 d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乳酸依沙吖啶组和溃疡油组创面面积均显著减小(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CN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和乳酸依沙吖啶组比较,溃疡油组PCN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乳酸依沙吖啶组和溃疡油组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溃疡油可能通过下调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尤其是NLRP3和NF-κB p65蛋白,以减轻创面炎症反应,同时促进创面组织细胞增殖,进而加速创面愈合,且干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黄国顺, 雍晨, 张敏, 俞涌飞, 陈玮, 祝一叶, 周恩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38-49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肾毒理论探讨益肾祛风方(KWP)对阿霉素致小鼠肾损伤的防治作用及肾脏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采用单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溶液13.5 mg/kg构建阿霉素致肾损伤动物模型,36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KWP低剂量组(KWP-L组,26.78 g·kg-1·d-1)和KWP高剂量组(KWP-H组,53.56 g·kg-1·d-1)。给药干预14 d后,收集血、尿以及肾脏,进行血、尿生化分析以及肾脏病理检测;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非靶向代谢检测肾脏代谢产物,采用主成分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模型组、KWP-H组小鼠肾脏组织代谢产物及其所参与的代谢通路。结果: KWP-H组造模后14 d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差值显著减少(P<0.01),KWP-L组与KWP-H组较模型组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以及蛋白尿/肌酐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P<0.05)。同时,KWP-L组与KWP-H组可以改善肾脏病理,缓解肾脏纤维化。采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出40个差异代谢产物,富集的通路主要为核苷酸代谢、糖代谢以及脂质过氧化相关代谢途径等代谢通路。结论: KWP可通过干预肾脏组织的代谢产物改善阿霉素致肾损伤。
  • 马小娟, 马文礼, 杨占录, 马玉贵, 马乾宁, 王丽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46-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ATP能量代谢探讨金匮敏煎方对肾阳虚慢性荨麻疹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金匮敏煎方低、中、高剂量组,以羟基脲灌胃28 d建立肾阳虚模型后开始免疫,在第29、38天用卵白蛋白1 mg与10 g/L氢氧化铝混悬液(共1 mL)腹腔注射致敏建立大鼠肾阳虚慢性荨麻疹模型,从首次免疫后第7天开始,各给药组灌胃相应的药物,连续14 d。灌胃结束后用ELISA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睾酮(T)、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甲苯胺蓝染法观察并计数大鼠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P2X7、ENPP3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皮肤、胸腺和睾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在改善肾阳虚荨麻疹大鼠过敏性炎症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及金匮敏煎方高、中、低组可显著降低IgE、IL-4水平,提高IFN-γ水平(P<0.05)。在抑制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及金匮敏煎方高、中、低剂量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降低(P<0.05)。在病理组织结构修复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及金匮敏煎方高、中剂量组对恢复大鼠皮肤结构效果显著,而金匮敏煎方低剂量组对大鼠皮肤结构无明显的改善。金匮敏煎方各组均能够促进大鼠胸腺、睾丸组织的恢复,而氯雷他定对胸腺、睾丸组织结构无明显的修复作用。与模型组比较,金匮敏煎方高、中、低剂量组能显著升高cAMP、T、TSH水平,降低cGMP水平(P<0.05)。与模型组比较,金匮敏煎方中、高剂量组大鼠T、TSH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皮肤P2X7、ENPP3的表达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及金匮敏煎方高、中剂量组P2X7/ENPP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金匮敏煎方主要是通过改善机体能量代谢增加ATP酶活性来发挥疗效,同时可能通过降低IgE含量、升高IFN-γ含量,使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受到限制,从而降低炎症反应。
  • 胡伊力格其, 白小红, 白梅荣, 包文双, 胡和珠拉, 敖日格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53-4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瑞香狼毒(SCL)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于第1、7、14天右足后跖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建立AA模型,第8天开始阳性组灌胃雷公藤多苷片12.86 mg/kg,SCL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SCL 32.97、16.49、8.24 g/kg,共给药21 d,通过统计大鼠足跖肿胀度、组织病理学评价SCL对AA的保护作用。基于16S rRNA测序,ELISA法探讨SCL对AA大鼠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 SCL可明显改善AA大鼠的关节病理症状,大鼠SCL给药组足跖肿胀度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SCL高剂量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雌二醇(E2)、类风湿因子(RF)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孕酮(PROG)水平显著升高(P<0.01)。SCL中剂量组血清中TNF-α、IL-6、RF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E2水平显著升高(P<0.01)。SCL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阳性组血清中TNF-α、IL-6、PROG水平显著降低(P<0.01)。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SCL显著升高了拟杆菌门、拟杆菌属、S24-7科、普雷沃氏菌科、拟杆菌目、S24-7纲、普雷沃氏菌纲、肠球菌纲、乳杆菌纲相对丰度(P<0.05),降低了瘤胃球菌科、梭菌目、乳杆菌目、颤螺菌纲相对丰度(P<0.05)。结论: SCL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状态发挥抗炎作用,进而治疗AA,为AA临床上的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任星, 周娜, 王羽侬, 杨静, 李俐霜, 马语蔓, 贺改英, 马淑骅, 孙娅楠, 王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59-4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结合疾病病因造模方法与脾胃湿热证候造模方法建立以临床表现为导向的痤疮脾胃湿热病证结合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皮内注射痤疮丙酸杆菌(C. acnes)建立痤疮病因模型,结合高脂高糖喂养(内因湿热法)构建脾胃湿热病证结合模型,通过清热利湿中药方剂进行模型反证。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行为活动度、肛温、大小便评价脾胃湿热程度;采用皮肤镜、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活体观测小鼠背部痤疮区域的变化;HE染色观察皮肤和胃黏膜组织的炎症改变,油红O染色观测皮脂分泌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皮肤中IGF-1R、PPAR-γ、SREBP-1、AR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和C. acnes组比较,C. acnes+脾胃湿热组小鼠行为活动度减少(P<0.05),反应迟钝,体质量下降,大小便色黄质软,胃黏膜固有层与黏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痤疮皮损更严重,痤疮部位的局部血流量显著增加(P<0.01,P<0.05),相关炎症因子表达上调(P<0.01,P<0.05);除此之外,小鼠皮脂腺增大(P<0.01),皮脂分泌增多(P<0.01)。经中药干预后,上述改变均有缓解。与空白组及C. acnes组比较,C. acnes+脾胃湿热组小鼠表皮中IGF-1R表达增多(P<0.01),皮脂腺中的PPAR-γ、SREBP-1、AR阳性表达明显增多(P<0.01),经中药干预后小鼠皮脂腺中的PPAR-γ、SREBP-1、AR阳性表达减少(P<0.01)。结论: 高脂高糖饮食喂养小鼠模拟人体脾胃湿热,结合皮内注射C. acnes模拟痤疮炎症发病过程,综合形成了痤疮脾胃湿热小鼠模型,可作为可靠的动物模型,推动痤疮病理机制与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的进展。
  • 严景妍, 刘志勇, 龚安, 邢欢, 李振兴, 刘红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65-4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证实肺癌的进展和慢性心理应激相关,腹针可调节糖代谢和水盐代谢平抚慢性心理应激创伤并抑制肺癌。方法: 将7~8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动物分组如下:对照组:小鼠荷瘤,自由进食进水,不加任何干预;慢性心理应激组:小鼠荷瘤,通过隔天抓握小鼠后背皮肤10 s达到慢性心理应激效果,观察指标主要为毛发色泽的变浅;慢性心理应激+腹针组(以下简称腹针组):小鼠荷瘤,抓住小鼠后背皮肤并取穴腹部任脉气海、关元、中脘穴,脾经大横(双侧)、腹结(双侧)、府舍(双侧),每次针1个穴位,每个穴位针刺提插捻转10 s,平补平泻,隔天1次;慢性心理应激+环磷酰胺组(以下简称环磷酰胺组):小鼠荷瘤,抓住小鼠后背皮肤并腹腔注射环磷酰胺,50 mg/kg给药,隔5天1次。适应性喂养1周,施针或给环磷酰胺1周后,全部小鼠接种0.2 mL(5×106/mL)Lewis肺癌细胞于右侧前肢腋窝下,继续施针或给药1周瘤体萌出,再继续施针或给药1周取瘤称重,并检测糖代谢相关蛋白AKT2、GSK3β,水盐代谢相关蛋白AQP1、ATP1A1,抗凋亡蛋白MCL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算对比各组检测数据。结果: 慢性心理应激小鼠局部毛发色泽变浅,腹针组肿瘤明显比慢性心理应激组及对照组的肿瘤生长缓慢(P<0.01),腹针组肿瘤糖代谢相关蛋白AKT2、GSK3β,水盐代谢相关蛋白AQP1、ATP1A1,抗凋亡蛋白MCL1 mRNA及蛋白表达较慢性心理应激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肺癌的发展和慢性心理应激相关,腹针可以通过调节糖代谢通路AKT2/GSK3β和水盐代谢相关蛋白AQP1、ATP1A1平抚慢性心理应激的伤害,降低抗凋亡蛋白MCL1蛋白的表达以抑制肺癌。
  • 徐朋飞, 曲宪双, 史俍元, 戴淑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71-4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山东省沿海地区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为中医治未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东省沿海4个城市人群体质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集2 000例有效体质数据,从整体人群、性别、年龄等维度,对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样本体质类型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整体人群中,平和质比例最高(40.40%,808/2 000),8种偏颇体质占比由高到低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阳虚质(16.55%,331/2 000)、气虚质(10.60%,212/2 000)、痰湿质(7.25%,145/2 000),其中男性位于前3位的是阳虚质(12.17%,130/1 068)、气虚质(10.02%,107/1 068)、痰湿质(8.05%,86/1 068),女性位于前3位的是阳虚质(21.57%,201/932)、气虚质(11.27%,105/932)、气郁质(6.76%,63/932)。结论: 山东省沿海地区常见的偏颇体质分别是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不同性别体质分布显著不同,不同年龄段之间体质分布差异不明显。
  • 刘景宇, 赵晓琳, 郭哲宇, 周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76-49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自身免疫性胃炎与多灶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为自身免疫性胃炎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纳入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112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证候,确立中医证候分型,与本课题组既往252例多灶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研究比较,对中医证型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自身免疫性胃炎与多灶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均以脾胃虚弱证最多,其中自身免疫性胃炎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分布多于多灶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分布少于多灶萎缩性胃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肝胃气滞证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呈正相关(P<0.05),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呈负相关(P<0.05)。结论: 区别于多灶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肝胃气滞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呈正相关关系,临床诊疗中更应重视肝这一病位因素及肝郁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樊佳溶, 王子涵, 代天顾, 张高钰, 何清, 高雪菲, 廖净仪, 张久亮, 李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79-4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核心症状集,探讨核心症状集与理化指标、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提取患者的核心症状集,以二元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核心症状集与理化指标、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结合系统聚类结果及中医理论,将症状分为7类,其中肝肾阴虚夹痰瘀型症状集出现频率最多(54.26%,1 083/1 996),判定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核心症状集。与非核心症状组比较,核心症状组患者年龄较高,女性占比更多,肌酐值较低,焦虑自评表与抑郁自评表(SD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高血压症状积分、头痛评分较高,入院舒张压及24 h平均舒张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高血压症状积分、头痛评分、SDS评分的回归系数>0,OR值>1(P<0.05,P<0.01),四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865),可较好区分患者是否为核心症状集状态。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健忘、耳鸣、眩晕、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夹痰瘀证相关表现为核心症状集。年龄、高血压症状积分、头痛评分、SDS评分较高是诊断核心症状集的危险因素。
  • 李慧茹, 杨江, 杨昆, 刘元元, 李建生, 王明航, 李素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86-4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及组合规律,归纳出便于疾病辨证的基础证及其特征。方法: 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纳入6家不同地区医院门诊的CVA患者45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等,采用频数、构成比统计描述,关联规则分析,隐结构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得到痰、阴虚、风等16种病性证素和肺、表、脾等7种病位证素。证素组合形式中以三证素组合最多(106例,24.7%),单一证素最少(39例,9.1%)。单一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中,痰、风的出现频次最高,其作用靶点主要在肺、表。通过3种统计方法相互参考,同时满足两个及以上条件确定CVA基础证,分别是肺气虚证、肺阴虚证、痰湿证、痰热证、风邪犯肺证。结论: CVA患者最主要的病性证素是痰、阴虚、风、气虚,其主要病位在于肺、表。CVA病理因素错综复杂,一般为病位证素与多个病性证素相互结合而致病。肺气虚证、肺阴虚证、痰湿证、痰热证、风邪犯肺证可能为CVA的基础证。
  • 宿家铭, 胡济源, 李思成, 郭燕, 温雅轩, 董昭熙, 徐哲宇, 于欣卉, 梅洁, 王怀玉, 柳红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93-49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Ⅲ~Ⅳ期患者的湿浊证证候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采集46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KD 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候、一般资料、病史资料、检查指标、兼夹虚性证候比例、积分,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DKD湿浊证证候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湿浊证患者占DKD总数的56.7%,其中DKD Ⅳ期患者的湿浊证比例显著高于DKD Ⅲ期患者(P<0.05),且湿浊证候积分相对更高(P<0.05)。与非湿浊证组比较,湿浊证组合并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的比例更高(P<0.05),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钾(K)、磷(P)、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甘油三酯(TG)、尿蛋白(PRO)、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水平更高(P<0.05),而血红蛋白(HGB)、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更低(P<0.05),且兼夹虚性证候比例和证候积分更高(P<0.05);相关性分析中DKD患者湿浊证候积分与2型糖尿病病程、P、Scr、BUN、UA、PRO、ACR、24小时尿蛋白总量(24h-UTP)、气虚证候积分、阳虚证候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HGB、白蛋白(ALB)、e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cr、UA、气虚证候积分、阳虚证候积分与DKD湿浊证呈正相关(P<0.05),eGFR与DKD湿浊证呈负相关(P<0.05)。结论: 湿浊证是普遍存在于DKD患者中的标实证型,一定程度上促进疾病进展,而P、Scr、UA等代谢产物蓄积可能是DKD湿浊证临床客观化指标。
  • 任立松, 于莉, 张会永, 陈智慧, 白燕来, 刘竞男, 杨关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4998-5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挖掘内风证患者口述症状,结合内风证诊断标准对比分析,同时归纳其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影响,为优化临床问诊及内风证疗效评价量表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中医内科学》等中内风证内容进行访谈提纲构建,通过目的抽样法采集病例,运用深度访谈法挖掘患者口述症状。结果: 共访谈患者30例,其中预访谈4例,正式访谈26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患者中频数较多的症状包含头晕(23例)、肢体麻木(20例)、肢体颤动(17例)、耳鸣(16例)、头胀或头痛(15例)、行走不稳(15例)、言语謇涩(10例)等。结论: 内风证患者的口述症状繁多复杂,易因生活质量下降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可结合现行国家标准,为问诊及量表构建提供参考。
  • 陈文康, 邹和德, 张颖, 赵家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02-5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痹的本质为不通,痿的本质为功能下降,强调痹、痿属病机概念,根据痹、痿相关性凝练提出“因痹致痿”病机及通痹治痿法。以该病机治法为视角解析张子和治疗痹、痿医案,认为汗、吐、下攻邪三法具有以攻为补、寓补于通特点。汗、吐、下攻邪三法祛邪通痹,流通气血治痿。三法是通痹的手段,通痹是三法的直接作用,治痿是三法的根本目的,结合张子和四则治疗痹、痿医案,具体阐释祛邪通痹治痿:骨痹致痿,汗法熨蒸散外邪阻滞,针药并用祛内传寒湿;风寒湿痹致痿,下法汗法次第并用,祛邪通痹;水痹致痿,峻下泄水,淡渗利水,峻缓结合,祛邪通痹治痿;痿病日久,痿、痹并存,仍可以通为补,通泻阳明。
  • 吴锦飞, 许二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05-5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氏医通》以“千古名贤至论,统叙一堂;八方风气之疾,汇通一脉”立旨,可知其学术传承自千百年来的中医古圣先贤。文章论病举例多摘取《张氏医通》中治疗脾胃病部分,论述其典型的中医传承特色,一窥中医古传承之眼目,给现代中医学人以启示,为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路。《张氏医通》论理偏重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选方独钟意于《千金方》,又能兼通各家,注重平脉辨证,断病处方用药出神入化,辨证方法遵张仲景病脉证并治。
  • 张敬升, 赵荣华, 刘进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09-5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主通调水道”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临床处方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归纳中医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机认识,对“肺主通调水道”的条文认识,分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效的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和化湿败毒方三方的药物组成和方解,进而为理解“肺主通调水道”提供新的思考视角,以加深中医理论内涵研究并能对临床进行理论指导。
  • 尉万春, 张志明, 伍国强, 李成卫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12-5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沈绍功教授临证常用以“阴平阳秘”为范式的“调平”用药法,即“加一味”策略。“加一味”用药法基于辨证论治法则,在均衡五脏、防范风险、提升疗效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借助人体的“阴平阳秘”生理范式,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反向“加一味”调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全程“加一味”顾护正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加一味”疏利和间治并举三个方面系统阐释沈氏女科“加一味”用药法的内涵及方法,为拓展中医药临证辨治方法论拓宽思路。
  • 曾阳, 邱华安, 刘侃, 黄萍, 朴美虹, 胡国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15-5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时间医学源远流长,贯穿中医药的发展过程,其中择时服药原则对临床用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择时服药以“天人相应”为自然基础,“因时制宜”为治疗常法,“舍时从证”为治疗变法,将时间节律融入疾病治疗中,旨在提高临床疗效。《脾胃论》为李东垣之思想集大成者,书中多处体现择时服药原则,如五更服、空心服、食前服、食远服等,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文章以中医时间医学为基础,归纳总结《脾胃论》中涉及服药时间的原文,探究疾病择时服药方法,希冀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 王伟涛, 马艳敏, 王永涛, 张道培, 张怀亮, 陈正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18-5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大致存在3个温暖湿润时期和3个寒冷干旱时期,分别为仰韶暖期(约公元前3000—前1000年)、秦汉暖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初)、隋唐暖期(公元541—810年);西周冷期(公元前1000—前850年)、魏晋南北朝冷期(公元初—540年)和宋元明清冷期(公元1000—1900年),每个大时期阶段中间又夹杂有小周期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时伴随疾病谱的改变推动了治疗方式的调整和新医学流派形成,如东汉末期暖冷更替孕育仲景学派,明清冷期促进温补、温病学派产生发展。以百年为尺度的气候变化对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影响和间接推动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规律特点对当今疾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 张洁, 王玉莹, 袁媛, 袁令懿, 张清源, 康帅, 袁卫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22-5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具有一定季节性,于夏秋高发。秋分是夏秋气运转折点,此时四、五之气续接,寒热燥湿交争,阴阳变动显著,人体气血阴阳应之而变,脏腑功能亦受影响。肺应秋气,气之太过或不及直接影响肺脏生理功能,若秋分之时气运变化失常,或余热不退,或湿气流行,或燥气来亟,或寒气早至,皆可引发肺脏适时调节的生理功能紊乱,外应于皮毛,易发为荨麻疹。文章基于秋分节气气运变化探讨荨麻疹发病与诊疗特点,以期充实“肺应秋”理论的内涵,为临床防治荨麻疹提供思路。
  • 赵则阔, 申世英, 袁训涛, 陈少丽, 都广礼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25-5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人合一(相应)是中医学也是中国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即通过观天人之交变并从中探求天人相通而互感的共同规律。作为中医学最重要的世界观之一,天人合一观是指导我们体察天地(大宇宙)和人(小宇宙)关系的重要思维模式,即以阴阳之道和五行之器阐释宏观天地(人赖以生存的外环境)的变化并以此阐释微观人体(人的内环境)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具体说来,就是依据宏观宇宙天地(外环境)变化机理(天理)的阐释,来推论人体(内环境)变化的机理(医理),并依此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等,进而根据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疗效(药理)的反馈性证伪反证医理的正确性。因此,医理作为中医认识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的主要认知模式,必须依据天理而推导,并通过药理而反证之。概而言之,依天理,推医理,验药理。
  • 宋宁, 蒙洁琼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30-5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由国医大师黄瑾明创立,已传承四代,学术思想独特,观点鲜明,病因主张毒虚致病,病理强调道路不通,病机责之气血失衡,首提针灸“道路”传导系统,首创“三道两路”辨证,主张“八字”治则,推崇壮医针灸“三剑客”,首倡壮医“天阴阳针法”调气,形成善用特定穴、喜针脐环穴、倡导龙氏取穴、务求调气通路、强调无痛针灸、不强求“酸、麻、胀”针感等黄氏壮医针灸的治疗特色,对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 格知加, 尼玛次仁, 索朗拉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34-5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藏医学和中医学同属中国传统医学,在各自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技法。文章通过中医痹病和藏药真布病的病因、病症、治疗三方面对比,探究两者之间的异同,借此探究两种的医学历史演变和医学文化接触中的千丝万缕联系。
  • 拉扎提·吐尔逊拜, 木拉提·克扎衣别克, 卡米西别克·努尔哈买提, 地达尔·巴合提坚, 玛依努尔·叶尔肯别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37-5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访谈哈萨克族民间医,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各县市民间哈萨克医特色疗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从调查中收集到的民间医从医年限、学医途径、师承授徒情况、特色疗法、善治疾病、用药特点等第一手资料入手,着重对哈萨克族民间医治疗病种和特色诊疗技术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当地哈萨克族民间医善治病种以及汗达勒玛治疗技术、布拉吾疗法、传统整骨复位法、鼻炎特色治疗等多种特色诊疗技术,并提出了哈萨克族民间医的保护和传承、哈萨克医药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将民间哈萨克医药纳入地方医疗卫生工作事项中的 建议。
  • 冯琳茜, 宋宁, 徐玉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40-5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追溯壮族鼻饮习俗的历史源流、分析现代研究现状、搜集壮族鼻饮常用方药、总结其应用规律,挖掘和讨论了鼻饮蕴含的医药原理及临床价值。共有26种古代文献涉及壮族鼻饮习俗的描述,不同医学体系对“经鼻用药”之法有各自的认识,从壮医药相关文献中共搜集到63首壮族鼻饮方剂,涉及58味药物,用药规律特色显著。鼻饮是古代壮族独特的文化习俗之一,反映了壮民族的卫生理念和医疗方法,蕴含着抵御毒邪、防暑降温的医学原理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思想,具有明确的医疗价值。
  • 刘路遥, 李林溪, 吴冬月, 徐帅, 赵宇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45-5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峨眉天罡指穴法(以下简称指穴法)是峨眉养生学派的一种推拿按摩方法。近年来对其研究极少,学界对其源流也有质疑。文章参考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指穴法创立的关键人物白云禅师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同时从推拿手法这一推拿学的核心内容出发,通过对金钩劲、捧沙劲和离经劲等具体手法的动作分析,结合史料对指穴法的演变和流传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继承工作提供基础。
  • 井贺云, 孟驿佳, 王泽茜, 王媛, 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49-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子宫腺肌病(AM)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女性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以“子宫腺肌病”为主题,设置年限为“2002-2022”,通过对CKNI、万方、维普网等近20年的动物模型进行分析,归纳各造模方法与中、西医临床病证的吻合程度,结果显示小鼠口服他莫昔芬法AM模型中西医临床吻合度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成功率高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普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AM动物模型以西医的疾病模型为主,符合中医病证特点的模型少见。建立符合中医病证特点的模型是探寻中医中药防治的基础,因此构建中西医临床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是目前研究的首要任务。
  • 陈红, 张英, 陈千吉, 刘文可, 梁元文, 薄涵, 邵辉, 叶诚康, 梁易, 兰晓雪, 于长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53-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论述了气机的生理病理,结合小儿生理特性,说明了气机不畅是小儿百病由生的重要病机。笔者以小儿常见疾病——咳嗽的治疗为例,深入探讨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侧重调理气机的特点及手法应用,创新性地将传统理论和现代临床相结合,为小儿推拿的临床实践、教学和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临床报道
  • 王宇, 丛晶, 高敬书, 马红丽, 张蓓, 曹义娟, 吴效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57-5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女性接受克罗米芬治疗前后疗效变化的差异。方法: 973例PCOS不孕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脾虚痰湿证及痰瘀互结证。比较各证型患者使用克罗米芬或安慰剂治疗前后人口学特征、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水平及生殖结局变化的差异。结果: 与安慰剂比较,克罗米芬使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及痰瘀互结证患者黄体生成素及卵泡刺激素水平较基线水平降低更显著,使各证型患者孕酮、雌二醇、总睾酮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更显著,使脾虚痰湿证患者游离睾酮指数水平较基线水平降低更显著,使痰瘀互结证患者抗苗勒管激素水平较基线水平降低更显著(P<0.01,P<0.05);克罗米芬使肾虚血瘀证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更显著(P<0.01);克罗米芬使肾虚血瘀证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克罗米芬使各证型患者排卵率显著提高,使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及痰瘀互结证患者受孕率、妊娠率及活产率显著提高(P<0.01,P<0.05)。结论: 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及痰瘀互结证PCOS不孕症患者使用克罗米芬可降低促性腺激素水平、提高性激素水平及改善生殖结局;肾虚血瘀证患者使用克罗米芬虽可提高性激素及脂代谢水平,但却加重糖代谢异常且并不改善终点生殖结局。
  • 马玉龙, 芦波, 桂明泰, 周训杰, 姚磊, 李建华, 史鑫鑫, 陈晓喆, 王明珠, 史默怡, 符德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62-5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柴芩温胆安神方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胆郁痰扰型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6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安神方治疗,疗程8周。主要观察指标为动态心电图、中医症状积分,次要观察指标为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试验组动态心电图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中医症状积分、PSQI积分、PHQ-9积分、GAD-7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芩温胆安神方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能够减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24 h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提高疗效,提高心率变异性,改善中医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焦虑抑郁。
  • 田军彪, 赵见文, 张惠利, 杨丽静, 单婷, 刘学飞, 王文刚, 赵层闪, 张希廉, 薛秀娟, 程丽娜, 张颜伟, 张培义, 石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66-5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法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将120例CIS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过程中有脱落病例,最终纳入对照组53例,治疗组56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及中药颗粒模拟剂口服,治疗组予以基础治疗及益气活血化浊解毒中药颗粒剂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1天、治疗第3个月、治疗第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中医证候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和治疗第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随访两组患者12个月内脑血管病复发率情况。结果: 治疗第21天以及第3、6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hs-CRP、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第3、6个月,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6个月的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1.8%(1/56),对照组复发率为5.7%(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法可明显减轻CI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中医证候,抑制炎症反应,降低Hcy和血脂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 苗瑞恒, 刘晓梦, 姜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72-5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观察针刺激痛点激发气至病所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以探讨激痛点牵涉痛与气至病所的关联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针灸科就诊的颈肩MPS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取肩胛骨内侧缘筋结点,治疗组取斜角肌激痛点激发气至病所。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变化。1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NDI、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4.8%(39/46)]显著高于对照组[63.0%(29/46)](P<0.05)。治疗组复发率[23.9%(11/46)]显著低于对照组[52.2%(22/46)](P<0.05)。结论: 以牵涉痛为参考的针刺气至病所效应具有操作简易、见效快、疗程短、低复发的优势。气至病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解除神经卡压、引发神经冲动有关。
  • 吴宏进, 戴薇薇, 李深广, 屠立平, 许家佗, 张志枫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76-5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中医四诊客观化探讨泻南补北方干预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6例(疾病组),采用泻南补北方治疗,38名健康人设为对照组。采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分光测色仪、TDA-1舌诊仪、DDMX-100型单道脉象仪,收集对照组脉象和疾病组的四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分析疾病组治疗前后症状、舌象、脉象特征变化。结果: 疾病组脉诊指标t1、h3、h3/h1、h4/h1、S、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5、h5/h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泻南补北方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面色的整体亮度和色度显著提升(P<0.05)。患者弦脉Ⅳ、虚弦脉象明显减少,弦Ⅱ、弦滑脉象明显增加。治疗后,脉诊指标t1、t5、w、w/t、h1、h5、h3/h1、h5/h1与治疗前和治疗初期(0周、1周)有明显差异,7周脉诊指标h5、h5/h1显著高于0周(P<0.05)。0—7周,红绛舌、白腻或黄腻苔明显减少,淡红舌、薄白苔明显增多;6周和7周舌象参数指标L、I值显著高于0周(P<0.05)。结论: 泻南补北方可以改善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及临床症状,中医四诊客观化指标可以为中医临床病情演变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有效依据。
  • 李晓民, 张帆, 阮静茹, 李奎武, 朱敬伟, 胡培佳, 吴睿, 靳恒军, 甄振华, 李向梅, 何荣芬, 蔡荣林, 储浩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9): 5083-5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基于“调和致中”理论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单纯性肥胖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穴位埋线组(49例,脱落15例,剔除5例,最终入组29例)和营养管理组(49例,脱落11例,剔除9例,最终入组29例)。营养管理组给予单纯的营养管理治疗,时间为6周。穴位埋线组在穴位埋线的基础上给予营养管理,2周1次穴位埋线治疗,共治疗3次。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肝脏MRI精准定量分析,利用LiverLab系统精准分析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R2*值的变化,计算以脐为平面的腹壁厚度,比较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腰臀比、体脂百分比(PBF)等。结果: 穴位埋线组治疗后体质量、肝脏脂肪含量、BMI、R2*值、腰臀比、以脐为平面的腹壁厚度、PBF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营养管理组治疗后R2*值、腰臀比、PBF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治疗前后体质量、肝脏脂肪含量、BMI、R2*值等指标,以及治疗前后差值、治疗前后差值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穴位埋线可显著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R2*值,减少腹部脂肪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