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01
  

  • 全选
    |
    述评
  • 林明欣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命门”本义为“大自然产生、传递、调节万有世界物质、能量、信息之所”;对应于人,命门为“人体产生、传递、调节生命物质、能量、信息之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自《黄帝内经》首论命门之名,《难经》称命门为“生命之本”,此乃命门学说之滥觞;后世医家将命门提升到五脏六腑之主的高度,为高于五脏六腑之生命调控中枢,对其藏精舍神、维系元气、主宰生殖发育、抵御邪气等功能多有阐发,见仁见智。如今命门学说又被赋予新的内涵,其理论体系逐渐被完善。文章从守正传承命门理论精华(涵盖命门本义、出处、内涵、部位与功能5个方面)、融合创新命门临床应用(涵盖命门调治法则与命门临床应用2个方面)、命门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涵盖深化理论研究、拓展临床应用与设立专项基金3个方面)3个大模块进行述评,以期推动命门学说守正传承、融合创新、原创发展。
  • 宫庆秀, 魏凤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气周流理论圆融通透,是中医学术的本根,融会贯通中医各家学说,成为中医学气化理论的巅峰和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意义重大。梳理和分析一气周流相关文献,发现在概念、内涵、阐释人体生理病理、解读药物作用机理、探讨治则治法及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概念不清、理论内涵研究未成体系、临床应用良莠不齐等。文章在明确一气周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充分认识其理论优势和不足,以更好地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指导临床应用。
  • 李睿, 訾明杰, 陆芳, 高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注射剂作为我国特有的药品种类曾经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多数中药注射剂上市年代久远,之前的有效性数据是否能满足现在的临床治疗需求,药品的功能定位和适用人群是否发生变化,都是需要重新评估和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上市后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的循证评价研究,提出了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评价原则、定性评价结合定量评价的评价方案以及定量评价标准,可指导企业通过临床文献资料、临床经验数据、临床试验等信息,开展基于循证证据疗效评价,为药企及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中药注射剂是否满足临床应用要求提供循证证据。
  • 孙思邈研究专题
  • 董斐, 薛旭升, 谷晓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下文合称《千金方》)儿科病症论述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儿科病证运用下法的特色,归纳《千金方》儿科病症诊治的特点——以中焦为枢,结合胃肠积热等现代中医儿科学术观点,提出“调中焦、利枢转”的儿科病症防治基本原则。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养、按摩和针灸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调理脾胃功能、恢复中焦的正常运化、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同时文章提出“定版本-通全貌-探线索-启新知”的中医经典文献“考古”研究思路,古为今用,为孙思邈传承研究提供新模式。
  • 王佳莹, 王也民, 金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思邈不仅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亦深研道家经典,其所著医书中流露的人文精神,亦可见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文章以《大医精诚》为中心,从道家文化视角探析孙思邈的医学人文精神,认为其“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的内核体现了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其产生基于对万物形成的本源——道的深刻认知;其对医术及名利观念的要求,是道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的体现。知其哲学思想来源,有利于深入理解其内核,明晰医道本质,体悟“大医”之境。
  • 李依梦, 徐天成, 徐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系病症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病况凶险的特点,其治疗备受关注。孙思邈提出“知针知药,固是良医”的观点,反映出早期针药结合思想。文章以归纳《备急千金要方》胸痹、惊悸、癫痫3个病症的用药选穴特色为切入点进行总结:重用温药、风药,制剂类型丰富;重用灸法,多以救急,强调多脏同调、疏通经络,进一步明确了“脏腑-经络辨证”为针药结合的核心内容。以期传承及发扬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充实针药结合学的理论,为针药结合治疗心系病症拓宽思路。
  • 孟庆鸿, 李文飞, 黄悦, 曾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是20世纪80年代回传国内的《千金要方》重要版本。关于版本特点,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其系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之前的版本,较大程度上接近原貌;但亦存在不同认识。为厘清此一争议,文章根据德国史学家兰克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理论,运用内证法与外证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该版本加以重审。从内证的角度而言,《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与目前已知最早且接近原书原貌的《真本千金方》文本内涵相同,文字表述相近,具有高度同源性,亦为《千金要方》早期传本。从外证的角度立论,《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与晋唐医学文献《小品方》(残卷)、《医心方》,在内容与语言上相似度较高,保留唐及唐以前医学特点。因此,文章认为该版本趋近于唐本原貌,可为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应用等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
  • 蒋啸, 李鑫辉, 李彩云, 夏旭婷, 王慧, 刘贵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伤任脉下血”是孙思邈总结隋唐以前崩漏病因时提出的重要认识,该认识将“奇经理论”引入妇科辨证,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以小牛角䚡散为代表的方剂,弥补了隋唐以前论多治少的缺憾。在研究“奇经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学界虽对此理论推崇备至,但因《千金方》文辞古奥、略而不悉,造成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溯源与对比,认知深度尚待深入。基于上述问题,文章以孙思邈提出“伤任脉下血”时间点为矩,采用原旨分析、理论溯源、对比研究等方法认为:隋唐以前,“奇经理论”仅作为理论认知散落于《黄帝内经》《难经》个别篇目中,未完成体系性建构;“奇经理论”的临证实践肇始于隋唐,由孙思邈以“伤任脉下血”作为病因提出,纳入崩漏辨证。在“奇经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孙思邈起到学思践悟、以知促行的重要作用。后世滑寿、李时珍、叶天士三家纵论充实了“奇经理论”,不仅再次丰富妇科辨证思路,还将该理论推广至临床各科,用于指导复杂性、难治性疾病的论治。
  • 刘立安, 孟月, 陈泽霖, 孙永章, 王育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文献学、历史学、考据学、中医针灸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处于中医史第二次总结期的唐代孙思邈之灸疗学术进行了系统考证,探析了相应成就。考察了孙思邈对唐以前医家灸疗经验的集录与保存,及其对灸疗在中医药体系中地位的刍议。梳理、重构、呈现了孙思邈首次系统论述的灸疗范式,具体涵盖灸疗部位、灸疗体位、用炷大小、施灸量多少、灸治顺序等方面。后从承继与嬗变两方面着眼,全面剖析了孙思邈在灸理、灸法、灸禁等方面对前人的继承与发挥,展现了其在灸疗预防思想、灸疗急救、灸脉对应等方面的思考。总结而言,孙思邈的灸疗学术思想较全面地继承了唐前诸家,其所论述的系统性范式一直沿用至今,其小炷施灸、灸疗时空禁忌等创新实践及论述对后世针灸学多有启发;以孙思邈的灸疗学术可以管窥唐代包容的医学乃至社会学术气象,助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郑鑫皓, 陈文涛, 崔轶轩, 柴馨雨, 汤静怡, 朱潇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急重症的诊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孙思邈对急重症的诊疗手段为研究主体,就《备急千金要方》对脉象在急重症诊疗中的应用、针灸药三法合用治疗急重症以及急救术3个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探讨孙思邈对急重症的诊疗思路与规律,以期进一步推动孙思邈急重症诊疗思想和方法在临床中的运用,为中医急重症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 侯森泷, 于河, 谷晓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代长寿医家孙思邈所撰《千金翼方》中的《养老大例》与《养老食疗》系中医史上首次对养老理论、方法进行系统总结,构建了养老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养老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立足于此二篇原文,基于道术结合传承理论,首先总结了孙思邈的养老之道,进而以道统术,对孙思邈的养老之术及其中的食药疗养部分进行了探讨,深入剖析其食药疗养方剂组方之内在规律,最后提出在道术结合传承之中应当重点关注在道的指导下,术为应对形势变化而产生的相应变动,并着重总结其内在思维,希望以此过程实现“师古而不拘于古”之目的,同时为孙思邈乃至古代中医学术思想的全面传承及诊疗经验的创新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 张倩阁, 张兴汝, 汪海洋, 郑江飞, 孙一鸣, 刘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思邈破前人著书之惯例,将“求子”篇放于《备急千金要方》卷首,指出“无子”与男女双方有关,其中所载方药流传至今,应用甚广。文章基于对该书的学习体会,从女子不孕、男子不育、受孕时机和养胎要点四方面着手,探讨孙思邈有关求子之学术思想,以期拓展理论认识、贯通中医思维、为临床诊疗不孕不育提供辨证思路。
  • 赵若璠, 岳冬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收载宏富,内容博大,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其中对脚气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总结并整理孙思邈治风毒脚气学术思想,认为脚气病由外感风毒邪气所致,得之于脚,中于经络,可传变至脏腑、心腹、头项部等,治疗时应祛风胜湿,随病之寒热通阳或清热以解毒,患者应当慎养调护,明确饮食起居禁忌,以求对当今有类似于风毒脚气病的类风湿、中风、痹病、痿病等疾病的防治起到指导、借鉴之用。
  • 四诊人工智能研究专题
  • 丁艳, 李阳, 王烨, 白龙, 冉清智, 刘佳, 汪南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客观化多模态数据融合构建亚健康肝郁脾虚证诊断模型。方法:以2023年3—12月在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及社区筛选亚健康志愿者共82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肝郁脾虚证组与非肝郁脾虚证组。通过四诊采集设备,收集亚健康的四诊信息,建立亚健康中医客观化四诊数据库。数据处理后,在单模态分析上,脉诊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回归(LS)与套索回归(Lasso)等方法进行判别;舌诊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在多模态建模上,通过深度学习对亚健康肝郁脾虚证人群的脉、舌、声音等多源信息以全连接层与问诊进行拼接,从而实现诊断模型的构建。结果:在脉诊分析上,肝郁脾虚证组与非肝郁脾虚证组人群脉诊信息具有显著性差异,PCA差异主要在第2主成分上,LS及Lasso分类判别准确率在58%~62%之间;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肝郁脾虚证组的时域参数差异主要为双寸脉w减小,右关脉与左尺脉S、S2增加(P<0.05)。在舌诊分析上,肝郁脾虚证组的舌苔厚薄程度大于非肝郁脾虚证组(P<0.05)。此外,肝郁脾虚证单模态辨别准确率低于多模态组合;舌诊+脉诊+问诊三模态组合达到最高准确率为84.00%;舌诊+闻诊+脉诊+问诊的准确率为75.33%。结论:本研究可以较好地对亚健康肝郁脾虚证进行客观化诊断,为中医临床证候诊断模型研究提供了客观化的 科学依据。
  • 吕仪, 吴海妹, 燕海霞, 洪静, 侍煜景, 王忆勤, 徐璡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早期检测冠心病探索无创、快速、经济、可靠的技术。方法:纳入健康人群196名,仅高血压病无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226例,采集其脉象数据并提取参数。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传统脉象参数进行扩充,引入更多特征并使用树模型特征选择对所有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后取前十进行降维。随后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算法以及使用麻雀搜索算法(SSA)、模拟退火算法(SA)、粒子群算法(PSO)以及开普勒优化算法(KOA)分别对其进行调优。结果:基于KOA优化的LSTM取得了0.83607的准确率,0.83446的精准率,0.83734的召回率,0.8359的F1得分以及0.91793的特异性。结论:基于KOA优化的LSTM相比其他基于LSTM的智能优化算法拥有更高的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F1得分以及特异性,对健康人群、高血压病以及冠心病人群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 周炜翔, 徐望明, 张晓雨, 张晓维, 曹祖懋, 李筱, 关之玥, 王爽秋, 谭雪琪, 张宇格, 陈梦珍, 但愿, 商洪才, 徐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8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旨在开发一种手诊多模态智能采集设备,建立标准化的手诊多模态信息数据集,并研发图像预处理算法以提高数据质量。方法:融合中医先验知识与先进传感器技术,开发硬件设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规范化采集流程;收集包含800名受试者的手诊数据集;研发预处理算法,提升数据质量。结果:客观指标评估显示,分割算法的边缘保持指数为1.4193,可见光增强算法的对比度增强指数为1.3445,静脉图像增强算法的局部对比度增强指数为1.5196,结构相似性指数为0.9875,均达到标准。结论:研发的设备规范了采集过程,能够采集高质量多模态手诊信息。手部数据的预处理算法显著提升了图像质量,为后续冠心病诊断算法的开发提供了设备和数据基础。
  • 周丽娜, 李慧颖, 陈晓云, 赵旭, 谈欣怡, 赵云帆, 程诗雨, 严乾畅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断辨证辅助决策模型,在临床上辅助医生进行中医辨证。方法:收集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之间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干燥综合征患者611例,按照8∶2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分别构建多分类辨证诊断模型和二分类鉴别诊断模型,以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准确率等作为模型评估指标。结果:多分类辨证模型准确率为0.78;以“气阴两虚”为参照模型,构建4种鉴别诊断模型,“气阴两虚-痰热内蕴”鉴别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95,“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鉴别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94,“气阴两虚-阴虚湿热”鉴别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85,“气阴两虚-肝气郁结”鉴别诊断模型准确率为0.92。结论:GBDT模型构建二分类鉴别诊断模型准确率较高,对于构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辅助决策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用于辅助临床医师辨证施治,从而使诊断结果客观量化,提升诊断的效率与准确率。
  • 颉浩田, 应佳蒙, 吴秀艳, 韩鹏鹏, 王天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发展到如今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大模型时代,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而且作为新一代先进信息技术的代表,逐渐成为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因此,文章通过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四诊客观化、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中医诊法研究中所面临的挑战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大模型背景下的中医诊法的信息化及现代化提供参考,推动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多力量。
  • 林树元, 黄慧雯, 刘畅, 刘婉婷, 李健民, 瞿溢谦, 曹灵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97-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认知神经科学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为指导,剖析中医四诊合参的认知机制,提出了“选择性注意形成的意识事件在全局工作空间中的传递”是中医四诊合参的关键过程及中医四诊多模态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从表征与融合层面,总结了中医四诊多模态研究的技术现状,提出了“统一表征与模型内融合”的技术发展方向,认为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变换器构架的多模态大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中医四诊合参的认知过程,并实现统一表征与模型内融合的技术路径。同时,类比中医教育三阶梯培养路径,梳理了中医药多模态大模型研究“预训练-指令微调-人类对齐”三阶段的研究目标与技术方法,为中医四诊多模态研究奠定新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 徐天成, 夏有兵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03-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诊客观化是中医智能装备研发的核心先导过程之一,而针灸领域的相关工作能够借助学科特色进一步加快这一过程。在望诊领域,对经络与穴位的声光电热磁信息的多模态记录有助于形成部位特异性的标注数据,从而推动问诊领域针灸大模型和知识图谱对实体与关系识别的准确率。在切诊和闻诊领域,各类可穿戴的设备将实现古籍已有片段化记载而曾难以实现的多部位、实时、全周期的中医针灸生命体征观察。从而借助先进传感技术,复兴和发展“三部九候脉诊”等多部位的切诊技术,更能在既有的四诊框架下,纳入经络、腧穴的概念增强数据分析的分类维度,实现中医针灸在实践领域量的积累和在理论领域质的发展,推动更多智能装备的研发和落地。
  • 于长颖, 牛婷立, 牛欣, 王轩, 张学帅, 叶鹏飞, 李腾腾, 赵佳颖, 杨学智, 卢涛, 芦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08-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穿戴式诊疗装备获取的信息对中医诊疗及其健康评价的作用。基于目前可穿戴技术,介绍并总结各类穿戴式传感器的目标介质,信息获取方法以及诊断价值。基于中医诊疗模式,分析穿戴式传感信息在健康评价中的应用方法。穿戴式传感设备在技术上已具有动态实时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现代医学对信息的理解与深度挖掘还不够。中医诊疗技术可以在数据集成、信息视角延伸,诊疗融合等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提高诊疗过程的信息诠释能力、精准辨识能力以及长期数据分析研究水平等。基于中医的系统化理论框架,可提升对现有穿戴式技术获取的信息的理解与综合评估能力,充分提升装备的健康服务价值。
  • 白龙, 刘佳, 汪南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13-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脉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当前脉诊客观化进程,提出东垣五行脉法客观化的构想。五脏脉体与诊脉部位相结合是东垣五行脉法应用模式之一,其客观化研究便是运用各部的数据的特征参数对五脏脉进行判别。其中“缓脉”可作为东垣五行脉法客观化的衡量标准。对于缓脉的客观化辨别现有两种设想:一是使用客观化脉诊采集设备对平人平和质人群进行脉诊信息采集,得出双手六部脉相关参数,默认是缓脉的参数范围;二是引入中医“同身寸”理念,以个体右关脉象作为自身的“缓脉”。东垣五行脉法在临床应用中淡化具体的疾病,以诊断患者五行状态为其目的,在临床中可与辨证论治互为参考,以期此构想对脉诊客观化研究有所裨益。
  • 论著
  • 何仙童, 柳长华, 高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18-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医学,到了两汉始为之纂集。在中国传统文化繁荣融合背景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上古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经脉的传说。至西汉,《汉书·艺文志》将医学分为四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传世《素问·异法方宜论》按地域将医学分为五类:砭石、毒药、灸芮、九针、导引按蹻。柳长华教授根据对出土及传世医学文献的研究,综合考古和史学界对中国区域文化的认识,提出中国实际从两汉至今存在新三世医学,即经脉医学、汤液医学和导引医学。《黄帝内经》已然是三世医学的融合之作。文章即利用出土医学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中国区域文化的特点,对新三世医学的分类和形成进行详细梳理。
  • 张立平, 高宴梓, 于智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脐通于命门”之论,见于陈士铎《外经微言》、怀远《古今医彻》及石寿棠《医原》。脐与命门在生理上先天共生,后天则由任督二脉联通;在功能上,人体元气根于命门、舍于脐腹,神阙具有培元、助阳、暖精、醒神等与命门相关的作用功效。在实践上能够指导临床诊疗,主要体现在:诊脐可以候命门元气盛衰,鉴别诊断命门火衰证与肾阳虚证,命门主病可求之于神阙,拓展腰腹之疾的治疗思路,判断相关疾病的预后等方面。“脐通于命门”说挣脱了肾与命门的捆绑,拓宽了命门学说研究的范围和诊疗路径,为命门学说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是对命门学说的传承与创新,可为中医学术传承创新研究的范例。
  • 苏晨晨, 许焕芳, 杨莉, 李佳珊, 杨会生, 刘思雨, 丰逸轩, 勾明会, 肖奇蔚, 黎蔚欣, 范素, 房繄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28-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冲任理论是中医生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理方面,冲任是生殖之经,冲任相资方可“经行有度、絪媪在侯”。在病理方面,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及女性生活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卵巢功能衰退性疾病多由冲任失调所致,冲任二脉损伤、脏腑功能失常与神机紊乱是其关键病机。针灸临床诊疗应以辨病为先,立足调理冲任的治法治则,取任脉经穴(关元、气海)及冲脉与任脉、足少阴、足阳明之交会穴(阴交、大赫、肓俞、气冲)通补经脉,补养冲任;取足少阴、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手少阴等经穴平衡脏腑,调和冲任;同时应注重调神,安神定志。并结合冲任夹杂之病邪及临床兼证(症),随证(症)治之。
  • 屈元果, 刘月颖, 柳皖东, 姜涛,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础,从“至而至者和”理论出发,人体另看作一方“小天地”,将人体脏腑及其气机功能拆分为“形与神”的关系,与天地自然节律和大气运行间关系相对应,推导人体脏腑形质与功能的关系,探究瘀毒互结型肿瘤的形成病机。人体中,脏腑之“形”运行如天地时节固定不变,气机循行之“神”如自然大气易受各类因素影响而变动,自然大气运行与时节相匹,天地为“和”;人体脏腑和气机功能需相配合,方能如常。因此,在以祛瘀、解毒、散结消瘀毒互结之“形”同时,需要通过补虚恢复脏腑整体气机之“神”,使形与神和。文章以经典理论为指导,探究瘀毒互结型肿瘤的病机及防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思路参考。
  • 李娟, 刘瑞, 花宝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生菌与肺癌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能通过免疫、炎症、代谢等途径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气机正常升降出入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文章通过类比论述了共生菌与气机运动在动态平衡、助脾运化、情志调节方面的相通之处,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共生菌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气机失调、毒邪内聚是共生菌紊乱影响肺癌的重要病机。提出以调气解毒为基本治则,探讨中药通过干预“媒介”共生菌以达论治肺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论治肺癌提供新思路。
  • 白明华, 赵晓山, 王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4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体质量表逐渐发展成为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中医体质辨识测量工具,在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及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量表的一些开发和应用中的问题,如条目权重,选项等级间隔度量,相同得分的体质判定,不同年龄段体质类型结果的承继性、连续性与可比性,以及不同中医体质量表的比较研究等问题,已成为了中医体质量表发展和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基础性和深层次问题。文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目前量表发展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部分对策,为中医体质量表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依据。
  • 孙文婷, 吴娟, 穆闻君, 郑丹妮, 夏启胜, 陈志华, 周童亮, 刘婷, 陶庆文, 阎小萍, 孔维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45-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补肾强督方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补肾强督方含药血清处理hBMSCs,诱导成骨分化14 d,茜素红染色评估矿化程度,RT-PCR检测成骨细胞标志物及H19、miR-2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和DKK-1的表达。构建H19过表达的hBMSCs,并加入补肾强督方高剂量含药血清干预,诱导成骨分化14 d后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补肾强督方含药血清抑制hBMSCs成骨分化,补肾强督方高剂量组可降低Wnt通路中的β-catenin表达(P<0.01),上调DKK-1的表达(P<0.01),并降低H19的表达(P<0.05),增加miR-22的表达(P<0.01)。与H19过表达组比较,补肾强督方高剂量含药血清能部分挽救H19过表达引起的hBMSCs成骨分化(P<0.01,P<0.05),调节DKK-1和β-catenin的表达(P<0.01,P<0.05)。结论:补肾强督方可能通过lncRNA H19/miR-22/Wnt通路干预hBMSCs的成骨分化,为该方在AS病理性成骨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越, 潘嘉祥, 杨关林, 宫丽鸿, 吴希泽, 宋囡, 程美佳, 史宝瑞, 袁常斌, 闵冬雨, 贾连群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51-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化瘀祛痰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并研究其通过调控PPAR通路抗AS的机制。方法:SPF级大鼠20只,其中10只化瘀祛痰方灌胃,10只0.9%氯化钠溶液灌胃,2次/d,第7次后,麻醉处死,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上清液,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MS)法测定含药血清中的有效化合物;代谢组学检测,6只野生型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12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化瘀祛痰方组,每组6只,其中模型组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化瘀祛痰方组予化瘀祛痰方灌胃。取小鼠血清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进而采用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化瘀祛痰方明显改善AS小鼠主动脉斑块脂质沉积情况,降低血脂水平,鉴定出抗AS的差异代谢产物4种。含药血清中抗AS有效化合物7种,减轻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化程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F-κB、TNF-α表达显著升高(P<0.01),用药后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Nrf2与Keap1融合程度下降,用药干预后升高,且Keap1表达明显下降;模型组HO-1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1),用药后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PARα、PPARγ mRNA显著下降(P<0.01),PPARβ/δmRNA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瘀祛痰方含药血清PPARα、PPARγ、PPARβ/δ mRNA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化瘀祛痰方可能通过影响AS小鼠代谢产物,进而调控PPAR通路,影响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抗动脉粥样硬化。
  • 高亚斌, 王峥, 曹博宁, 李丹婷, 王耀献, 王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59-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清热消癥方对db/db糖尿病肾脏病小鼠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焦亡通路的影响。方法:7周龄雄性db/db小鼠2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及清热消癥方组,每组10只;另取雄性db/m小鼠8只为正常组。连续灌胃8周,监测小鼠体质量、血糖,ELISA法检测尿液尿微量白蛋白及肾损伤分子1(KIM-1)、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酯(TG)、血游离脂肪酸(NEFA)、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谷丙转氨酶(ALT)及血谷草转氨酶(AST);肾脏切片行HE及PAS染色;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NLRP3、GSDMD-N、Cleaved-Caspase1、IL-18及IL-1β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糖、体质量、8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尿KIM-1、TC、TG、NEFA、Scr、ALT及AST均显著升高(P<0.01,P<0.05),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增加及系膜基质增多,肾小管出现空泡变性及扩张,肾脏NLRP3、Cleaved-Caspase1及GSDMD-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提示肾脏NLRP3、IL-18及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热消癥方组8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KIM-1、TC、TG及NEFA均显著降低(P<0.05),肾脏病理损伤改善,NLRP3、Cleaved-Caspase1及GSDMD-N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免疫组化提示NLRP3、IL-18及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清热消癥方可减轻db/db糖尿病肾脏病小鼠肾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Caspase-1/GSDMD焦亡通路相关。
  • 刘洋, 王宇, 何慧, 马丽娜, 张蓓, 都晓伟, 吴效科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64-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血清镁浓度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脂异常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潜在机制。方法:925例临床数据根据血清镁浓度分为低镁组473例(<0.87 mmol/L)和高镁组452例(≥0.87 mmol/L),比较两组患者间糖脂代谢、肝肾功差异,并与血脂谱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GeneCards、OMIM数据库挖掘镁与PCOS血脂异常相关基因,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图,并基于Metascape数据库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结果:临床数据分析显示与高镁组比较,低镁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镁与APOA、TC、HDL、LDL、APOB、TG(rrs分别为-0.265、-0.223、-0.195、-0.191、-0.173、-0.077)呈明显负相关。基因挖掘结果显示,镁与PCOS血脂异常之间共有36个共同基因;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镁可能作用于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NSR)、白介素1β(IL1β)、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SERPINE1)等脂质合成和分解代谢靶点,影响HIF-1、AM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胰岛素抵抗、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发生发展。结论:血清镁水平与PCOS血脂异常之间可能是负相关,可能通过调控HIF-1、AM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生。
  • 肖雯迪, 于莉, 叶金连, 杨小婷, 肖逸菲, 王洋, 林雪娟, 李灿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70-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套索算法(LASSO)联合Logistic回归的方法筛选胃癌前病变(PLGC)危险因素,建立融入舌脉客观参数的PLGC风险预测可视化模型。方法:纳入慢性胃炎患者319例,收集患者的基础信息、疾病资料、舌脉象客观参数并由临床四诊信息提取证素辨识结果。根据胃黏膜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LGC组146例和非PLGC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上述资料间的差异。使用LASSO回归方法筛选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PLGC高危因素,最后根据PLGC高危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础信息、疾病资料、舌脉象客观参数及证素方面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36个危险因素(P<0.05,P<0.01);LASSO回归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筛选,显示PGⅠ、舌色淡、舌苔a值、舌苔b值、t5、w/t、证素肾和血瘀为发生PLGC高危因素(P<0.01)。基于上述高危因素构建PLGC高危人群预测列线图模型,模型效能评估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95%CI为0.833~0.912),Bootstrap验证模型预测概率和实际观测概率基本吻合。结论:使用PGⅠ、舌色淡、舌苔a值、舌苔b值、t5、w/t、证素肾和血瘀为高危因素建立的PLGC高危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模型融入舌脉诊客观参数,有助于临床医生动态监测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并及时施治。
  • 黄锦, 刘倩, 李巧云, 胡淼英, 张曾怡, 刘国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80-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与舌象参数以及中医典型症状之间的关联,为中医诊疗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课题组前期研制的中医(脾胃系)问诊信息采集表记录患者的中医典型症状等信息,舌图像及参数提取由手机、色卡、中医舌面象采集分析系统完成。通过Spearman相关性方法,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关联。结果: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甘胆酸、淀粉样蛋白A、前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部分舌象参数之间呈正相关(P<0.05);直接(结合)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汁酸、前白蛋白、胱甘肽还原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与部分舌象参数之间呈负相关(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脘腹痛呈正相关(P<0.05);球蛋白与嗳气/呃逆、泛酸呈负相关(P<0.05),淀粉样蛋白A与腹胀、脘腹痞满呈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参数及中医典型症状可以反映血液生化指标改变。随着疾病进展,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患者舌色偏暗红或青紫,苔色偏黄腻,脘腹痛及嗳气/呃逆、泛酸症状加重。
  • 张冬, 庞稳泰, 王可仪, 杨丰文, 张俊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8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高光谱图像对中医舌象进行特征提取与分类研究,扩展中医舌象采集形式与表达方式。方法: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完成对中医舌象的高光谱图像采集与获取并对其进行数据清洗;提取舌质与舌苔区域的高光谱曲线特征进行可视化,对比其光谱特征差异;最后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舌象参数的分类。结果:通过对228例中医舌象高光谱图像数据采集与特征提取,不同舌色、苔色、老嫩舌、润燥苔、腻苔间在高光谱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高光谱特征进行上述5种不同舌象参数的分类准确性分别达到了68.49%、79.37%、82.73%、83.46%、86.76%。结论:高光谱图像能够在连续波段范围内展示舌象的光谱信息,基于高光谱图像进行中医舌象参数分类具有较好的准确率,对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 刘霜, 张淼, 孟晶, 高旅, 宋琦, 窦宝凯, 谢冉, 刘星, 臧梦楠, 旺建伟, 隋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195-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观察黄连(Coptidis Rhizoma)对小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寻找其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可能表征黄连临床治疗作用的代谢途径及其相关靶点,探讨其发挥疗效的分子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黄连组,分别灌胃蒸馏水和黄连水煎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分析两组小鼠血样,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及Metscape软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筛选可能的作用靶点。结果:数据模式识别显示黄连组与对照组血清样本完全分离:共筛选出20个差异代谢物;通过通路分析,得出19条相关通路,包括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和糖酵解/糖异生等;网络模块化分析共得到18个模块,其中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亚油酸代谢通路是最大的2个模块;在整个模块中只有花生四烯酸、亚油酸节点度均大于均值,涉及的通路包括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通路;通过筛选获得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系相关的26个基因。结论:黄连可能通过作用于CYP450酶系,影响花生四烯酸、亚油酸代谢途径,调控机体能量代谢,进而实现生物效应。
  • 蔡玮, 谢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03-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溯中医经典理论的“精气学说”“精神一体观”,中医对听觉的探索深远却散在,然“精”与“神”为我们在中医理论中对听觉机制的追本溯源留下了浓墨。文章据此对听觉进行不同角度的阐释和探索,同时利用“藏象学说”及“藏窍”进行机制细化,突出了肾、脑与耳窍、听觉的深刻联系,并结合现代研究的解剖形态学、神经生理学、精神心理学等理论,梳理中医听觉的形象与内涵。回归“精”与“神”,思索中医听觉的机制,是为耳科学临床实践夯实理论基础。
  • 周丛笑, 吕题颖, 周康宁, 李园, 姜妍琳, 王俊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07-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儿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患病率增高,成为中医儿科学必须面对的难题。考虑到年龄在儿童疾病诊疗中的首要地位,文章据此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并结合中西医治疗思路,着重对治则治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发现各年龄段均以治虚为本,以促进脏腑气血间的平衡为治疗核心。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强调调护以减少外界刺激为主;婴幼儿期重视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治疗在补先天不足的同时,平衡各脏腑功能;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应标本同治,补虚泻实;青春期可在此基础上参考成人疾病的治疗思路,并关注女孩月经周期与疾病的关系,治以养阴清热,交通阴阳。
  • 韩宇昌, 杨东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1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经疏证》对中药药性的阐释,围绕《神农本草经》的药物主治展开,发明了药物性效的原理。邹澍从植物本身的特点出发,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对药物的功效进行推断与解释,同时结合人体生理、病理机制加强功效与病机的联系。最后对含有此药的经典方剂进行分析,对前述功效进行检验与细化。这种解说方式,理据充分、前后一贯,抓住每味药物的独特性,区别相似药物的不同之处,既避免牵强附会的问题,亦展现出理法方药的一贯性。考察医家思想的论证依据,梳理医家的论证思路,可以加深人们对医家学术思想的认识,消解不同观点间的矛盾。
  • 临证经验
  • 张海宇, 邵文博, 单士喆, 姚魁武, 薛燕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14-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辨治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的临证思路。薛老临证重视审因辨证,认为情志失调是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的主要病因,七情伤肝可以加重或引起饮食失节、劳逸失宜等其他危险因素。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的基本核心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其病位在肝,与肾、心、脾等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演变过程可概括为:肝气郁滞-肝阳上亢-肝阴亏虚,各期兼杂郁而伤脾,阳亢扰心,虚损及肾,病属虚实夹杂。从肝分期辨证论治,早期应疏肝、清肝,中期当平肝、抑肝,后期宜柔肝、养肝。
  • 李婷, 王妹, 阎兆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18-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志意辨证体系是与身心疾病相适宜的理论体系,已广泛应用于精神动作行为性疾病的临床实践中。“意”在志意辨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通过阐述志意辨证体系中“意”的内涵和作用,以期划分“意”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意”类疾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支撑。
  • 狄炳男, 王珍, 艾思南, 郑慧娟, 王耀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2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血压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学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多治以滋阴潜阳。王耀献教授在此基础上,基于肾络癥瘕聚散消长理论,结合高血压肾病临床表现及微观病理变化,提出阴亏津燥、五郁内阻的核心病机,并采用“水中疏木”法进行治疗,强调调理全身气机、恢复气血津液正常运行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黄思雨, 张琳琪, 陈冠廷, 李清茹, 陈旭, 王希茜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26-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总结张琳琪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张教授认为该病的核心病机为“伏毒潜内,肾络受损”,病位主要涉及肾络,病因与伏毒密切相关,故病情缠绵复杂。在治疗上以“祛毒透邪,扶正养络”为要,因其病理产物及致病关键是风毒、湿毒、痰毒、瘀毒,故治疗上要疏风透毒、除湿化浊、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以祛邪通络,对于长期正气亏虚的患者宜采用滋阴清热或温阳补肾以养肾络,同时在诊疗过程中要重视辛味药和藤类药的运用并注意调理体质及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其反复。
  • 张楚楚, 刘艺, 毛启远, 尹炳驿, 蔡瑞娟, 张英, 林洪生, 李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3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林洪生教授从事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与康复工作40余年,总结出“固本清源”的理论思想。卵巢恶性肿瘤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针对卵巢癌术后或放化疗后肿瘤复发这一难题,中医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可贯穿卵巢癌的各个治疗阶段。文章通过分析林洪生教授在固本清源理论指导下,以“补肝肾兼调冲任、利血水并消瘀毒以清源”为大法治疗卵巢恶性肿瘤经验的理论与疗效,指导临床辨病、辨证及用药,以期在“固本清源”思想的指导下,更好地造福患者。
  • 王颖睿, 王金秋, 王泽坤, 桑天庆, 焦鹏飞, 郑玉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35-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癌性腹水多见于腹盆腔恶性肿瘤晚期,现代医学手段总体疗效有限。郑玉玲教授提出癌性腹水的形成同时兼有水停、气滞、瘀阻、癌毒、阳虚5种病理因素,明确癌性腹水的病机为气滞瘀阻、阳虚水停、癌毒泛行。单方单法,较难抑制腹水增加、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故基于复法大方思想,通过合小方、助君药、增用量自拟扶正消水汤,利水、行气、化瘀、祛毒、温阳五法并用,经方时方相得,辨证选药益彰,辨治癌性腹水。大方大量,扶正为先,利水为主,消瘤为辅,同时兼顾恶性腹水常见兼症加减化裁,疗效确切。
  • 王粟实, 赵安业, 王红伟, 闫志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39-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拿疗法是小儿脑瘫康复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亦为其他各项治疗的前提基础。马若飞老师概括脊髓功能包括系上下通路,维持肢体运动功能,开发大脑神经功能、改善认知,以及理脊,故而推拿主要目的是解决脊髓通路问题。文章主要分为分型论治和分症施治两部分:对于痉挛型脑瘫,遵循“先柔后刚”“刚柔相济”原则,涵盖了下肢骨关节、下肢肌群及上肢治疗;对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首取督脉,马老创立了“背部六法”以疏解背部软组织条索、挛缩块,即“恶性通道”,包括梅花叩、点揉法、提捏法、拍法、推法、整理法,可发挥疏经通络、调和脏腑之效。另外在推拿方法上,马老经验有3种,即解剖病理法、循经络法和穴位法,多以解剖病理法为主,原则是“神经、肌肉、骨关节”。
  • 毛敏, 贾艾香, 田崟德, 雷赵鑫, 李爱杨, 邓桂江, 许家骏, 刘子豪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45-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度近视为临床常见眼科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对患者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西医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有局限性。中医眼科六经学说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可应用于高度近视的临床治疗。文章将总结许家骏教授在中医眼科六经理论指导下治疗高度近视的思路和经验方法,根据患者眼部及全身表现循经辨证,在补肾调肝基础上益肺养心、补血活血,佐用清热祛风类引经药,正邪兼顾,以达目明,并改善全身症状,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 田少磊, 李敬华, 朱玲, 于琦, 王彤, 吴中朝, 王映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50-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痹证是中医疗法的优势病种。中医先贤在痹证分类、诊疗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五体痹中,筋痹、肉痹二者发病者众,论治者广。然此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临近、关系复杂,临床常难辨识。文章立足临床辨治之需,从筋痹、肉痹概念切入,详述了二者的辨识方法与复杂关联,最终落脚于名医痹证针刺治疗经验,从针刺经脉、部位、结构、刺法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以飨读者。
  • 张益琳, 孙淑娜, 王龙艳, 孙中华, 张子晨, 纪云, 王冬阳, 张晓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53-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皮肤病种类繁多,病程缠绵,对患者生理、心理都有较大影响。张晓杰教授以阴阳为纲,遵循天人相应,重视脉诊,善用“脉息-运气-经典方”思路。以脉息辨少气、平人、脉躁,结合五运六气理论,从平调脏腑、启玄府调津液、调腠理和营卫角度,运用经典方辨治皮肤病,疗效显著,对临床治疗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 王仃仃, 孙冰, 李冰冰, 武琦琪, 宋宗辉, 刘禹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57-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绝经相关失眠是指与绝经相关的、不能归因于其他原因的失眠,孙冰教授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营气衰少,卫气内伐”,是卫气独行于阳而不入于阴所致。针对这一核心病机采用补虚泻实、调和营卫的治则,治法上强调补气养血,同时注重疏肝解郁、化痰清火、活血通窍,孙冰教授临证结合仝小林院士“态-靶辨治”理论,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靶向安神药,具体辨证处方思路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者,归脾汤加合欢皮、合欢花、首乌藤等;少阳郁滞、痰火扰神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郁金、石菖蒲、远志等;寒热错杂、阴阳失交者,乌梅丸加合欢皮、合欢花、牡蛎等;瘀血阻窍、神不内守者,桂枝茯苓丸加合欢皮、首乌藤、丹参等。
  • 陈金秀, 张晓轩, 管桦桦, 徐碧云, 胡媛媛, 孙晨, 徐福平, 原嘉民, 杨志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61-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营卫失和的失眠病机及许家栋教授的津液输布异常而变生四证理论,杨志敏教授提出可把失眠分为水证、火证、气证、血证,根据津液的来源和去路导致的输布失常,把四证分为不足和有余两大类进行辨治,并依不同证的病机特点随证治之。不足之水证以温补中焦为先,有余之水证以温阳化饮为要;不足之火证治以清热补津,有余之火证依病位脏腑清热泻火;不足之气证宜健运中焦,有余之气证当协调升降;不足之血证应养营补血,有余之血证宜祛瘀生新。从四证入手,对于临证辨治该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白钰, 王恒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65-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儿科临床如遇疑难杂病,疗效每多受限。陈永灿主任提出,儿科顽疾临证思辨要求本溯源,多从经典医籍中找思路,着重考虑脏腑关系如脾心肝胆的关系,先天肾和后天脾的调补也是关键。治疗方面,采用通补兼施之法,善用四君子汤、贞元饮、百合汤等简易名方组合,用药多取桑叶、蝉蜕、荆芥、厚朴花等轻灵之品。文章结合儿童发作性睡病、小儿舌裂和小儿特应性皮炎三则病案举例,介绍陈永灿临证经验。
  • 肖怡, 田国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68-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国庆教授自拟的清肝泻肺汤是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和《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化裁而来。清肝泻肺汤由柴胡、法半夏、黄芩、党参、生桑白皮、地骨皮6味药组成,其功用是清肝热、泻肺火、调脾胃,治疗肝火犯肺、肝肺热盛的病证。清肝泻肺汤临床运用广泛,效果显著,文章对其进行了总结。
  • 思路与方法
  • 薛飞飞, 郝闻致,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71-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辨证论治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是指导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之一。证候标准化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应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构建中医证候标准对于中医证候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总结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及分析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聚焦于层次分析法在证候诊断标准中的应用并进行层次分析法在中医证候量化研究应用探讨与展望,以期为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提供思路。
  • 王家政, 陈浩然, 朱旭东, 陈亚飞, 刘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75-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列腺癌是常见男性恶性肿瘤。去势治疗是中、高危前列腺癌的基础治疗,贯穿治疗始终。去势治疗在控制肿瘤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持续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称之为前列腺癌去势综合征。中医药在其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既往研究从多角度评价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去势综合征临床疗效,但尚缺乏高等级临床证据;实验研究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去势综合征作用机制,但仍需系统揭示其科学内涵;此外,针灸、气功、耳针等非药物疗法在治疗前列腺癌去势综合征方面还有很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总之,以去势综合征为重点加强前列腺癌全程管理,将促进中医药防治前列腺癌整体水平提高。
  • 赵春晓, 张颖, 辛娟娟, 刘群, 周晨, 江天云, 吴爽, 张雯晰, 喻晓春, 高俊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79-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力衰竭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晚期结局,基本病理体征是兴奋-收缩偶联介导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交感神经的代偿性活动增强和钙循环障碍是心力衰竭病理改变的基础。耳甲腔内迷走神经分支的存在为耳针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可能。文章提出围绕心肌细胞钙循环调节的关键环节和机制以及以自主神经平衡为基础的交感/副交感神经交互抑制进而探究耳针改善心力衰竭心脏功能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的新思路,以期为耳针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贾皇超, 刘学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83-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屑病复发是中西医防治共同难题,其病情演变呈现动态性、复杂性、非线性的特点,且具有显著个体差异性。动态预测模型充分利用预测因子的时变信息,实时更新预测风险结果,有望预测银屑病复发的临界状态,揭示银屑病复发病情演变规律。据此设想基于银屑病复发中医临床试验数据,构建银屑病复发动态预测模型,为银屑病复发防治的科学预警及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 综述
  • 陈志翰, 林小伟, 杨霖, 曹娇娇, 时方圆, 曾佳明, 徐枝芳, 郭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87-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刺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穴位局部是针刺效应启动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梳理总结,发现针刺可通过激活Aδ纤维和C纤维上的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TRPV)1通道直接引起穴位局部神经末梢兴奋,将针刺信息向中枢传递;针刺也可通过激活TRPV1通道活化MAPK信号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骨架重构和细胞增殖,或通过激活TRPV2通道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活化的成纤维细胞或肥大细胞可释放ATP和腺苷等关键分子,启动CWP级联反应,经末梢向中枢传递针刺信息。而针刺引起的穴位局部神经末梢兴奋和炎性反应可能进一步敏化TRPV1通道活性,维持针刺信息传递。阐明了TRPV蛋白在针刺效应启动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陈碧玮, 陈少宗, 景向红, 张海燕, 刘存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93-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孤束核是一般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上的第一级中继站。孤束核与脊髓、脑干内神经核团以及脑干以上中枢内的神经核团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这种复杂联系奠定了孤束核在针灸调节胃肠功能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针灸对胃肠伤害性传入的调控;针灸对胃肠黏膜的保护;针灸对胃肠运动的调节。目前研究表明,孤束核至少在如下几个神经环路中参与了针灸对胃肠功能的调节:①针灸信号(穴位)-内脏感觉-共同汇聚于孤束核;②针灸信号(穴位)-孤束核-脊髓背角通路;③针灸信号(穴位)-孤束核-脑干内脏运动核-交感传出通路;④针灸信号(穴位)-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迷走传出通路;⑤针灸信号(穴位)-中缝大核-孤束核通路。但孤束核参与的这些不同的环路之间是如何相互协调的,目前的研究尚无法回答这一问题,有待于学术界从系统科学角度的深入探索。
  • 方铮, 杨娜, 唐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298-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偏瘫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确切,具有独特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学科技术如肌骨超声、磁共振成像、电针、体外脉冲等多学科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针刺治疗脑卒中领域,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代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多学科介入脑卒后偏瘫的治疗趋势,多学科的介入有利于学科发展,临床操作性强,安全性高,可重复性高,且较临床常规针刺疗效好,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值得临床推广。文章通过综述近年来多学科技术协助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思路,探索针刺临床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
  • 潘雅婧, 陈曦, 吴丽丽, 刘铜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04-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AITD临床症状多样,并发症多,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防治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Th17及其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参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在AITD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和报道探讨了中医药通过干预Th17/IL-17治疗AITD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Th17/IL-17是中医药治疗AITD的重要靶点之一。基于此,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中药、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等干预Th17/IL-17治疗AITD的研究。
  • 陈冲, 邓思敏, 古文婷, 王淑美, 汤丹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1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会引发包括脑、肾、心、周围神经等多器官损伤,严重者有致残致死的风险。目前西医临床实践中专科药物缺乏,对症治疗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对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代表性并发症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发现中药方剂可通过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作用。同时,本团队针对目前本领域药理研究中存在的与中医理论脱节的问题,以糖尿病并发症“毒邪损络”病机为例,提出了“内生毒邪”生物学基础的假说,并以“从毒论治”为指导,开展解毒类经典名方的相关基础研究,以期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 于冬冬, 韩乐, 王建明, 杜雪源, 晁利芹, 王晴晴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18-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式之一,化疗药物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正常机体组织器官产生药物性损害,从而影响化疗进程和患者生存期。其中,肝损伤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机制多样,而中医药疗法具有多组分、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优势。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化疗药物致肝损伤的特点,对多种中医药干预手段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 王硕, 王亮, 田楚娇, 张印, 陈琦, 李绍旦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2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中医称为“不寐”。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有效改善睡眠状况。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免疫代谢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形成相应的肠道-器官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引起肠道-器官轴失衡导致机体器官功能异常,可能是失眠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基于失眠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微生物群研究机制,从脾胃不和、心脾两虚和肝火扰心等中医证型论述和分析中医药通过肠-脑轴、肠-心轴、肠-肝轴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临床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宋章波, 张欢欢, 雍文兴, 张春燕, 侯红豆, 张利英, 蒙占权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26-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癌在全球范围内致死率逐年攀升,而目前临床上治疗过程常存在骨髓抑制现象及免疫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黄芪为经典补虚中药,临床上广泛用于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研究证实黄芪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节肿瘤细胞周期、进行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协同增敏、逆转多药耐药等途径发挥防治肺癌的作用。文章对其抗肺癌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黄芪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
  • 宋昌龙, 张健, 周晓洁, 王琪, 李全, 周妍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31-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认为锁阳具有补肾阳、益精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锁阳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与多类型的提取物,如锁阳黄酮、锁阳多糖、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等,具有抗氧化、抗肝纤维化、抗细胞凋亡、调节糖代谢等作用,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肝纤维化、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广泛。文章对锁阳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锁阳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尹东阁, 杜豫吉, 廖诗朗, 朱荣玥, 付婷婷, 董晓旭, 曲昌海, 倪健, 尹兴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37-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多样,以一个或多个化学成分为定量测定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复方整体质量,通过整体鉴别对中药复方制剂进行质量控制更加合理。中药对照提取物制备简单、价格低廉,具有中药复方制剂丰富的化学信息及恒定的化学成分比例,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对近几年常用的几种整体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及优缺点进行总结,主要对对照提取物做了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刘书斌, 郑访江, 李成义, 杨晓玲, 罗旭东, 贾妙婷, 李旭, 何军刚, 魏小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43-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参作为临床常用补益类药材,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鲜品含水含糖量较高,干燥不及时极易产生发霉或变质现象,严重影响党参品质及临床疗效。文章通过考证本草典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及党参干燥的现代研究,发现党参呈现由传统的单一暴晒转为现代的烘干、搓条和红外干燥等多种干燥方式相结合的演变趋势,现代炮制规范对党参干燥方式未作明确要求,已不能满足产地加工需求。从外观性状、化学成分及药理药效等方面阐述了不同干燥方法会改变党参质量和药效品质,对比党参现代干燥技术,认为多种干燥技术联合的新型干燥方式对党参干燥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旨在为党参干燥工艺优化及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思路。
  • 研究报告
  • 廉金玉, 李志道, 陈波, 郭义, 陈泽林, 耿连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47-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腧穴理论发展伊始,囿于彼时对人体结构的认知水平,相当数量的腧穴无法进行规范定位,而是以取穴的过程来代替。不同时期各医家对于腧穴定位的描述都略有差别,关于腧穴定位指导取穴的考辨亘古通今。摸骨循筋取穴法是基于对定位与取穴的认识,在经典腧穴定位法的基础上,突出表面解剖学的应用,取穴的同时察经审穴。即揣摸清楚穴位所在位置的骨骼、肌肉、血管等解剖结构,摸其筋骨,循其走行,以腧穴标准定位为导航,以指下筋骨缝隙为路径,从而选取精准下针的施术部位。文章从文献溯源及鉴古知今两个方面为摸骨循筋取穴法构建理论框架。摸骨循筋取穴法符合经典腧穴定位本义,临床应用有助于更精准找到有效穴位。
  • 李缓, 赵琦, 瞿慧, 唐若涵, 杜宇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50-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刺作为一种特异性疗法,其生物效力受众多因素影响。文章将从针刺时效关系之介入时机、留针时间、间隔时间,量效关系之针刺深度、经穴择选、针刺手法等量学参数,同时从针刺治神与个体差异切入,论述分析影响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效力因素。并且针对当前量学研究主流观点作出总结与探讨,在未来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施行量化、标准化的针刺操作,同时又不可忽视针刺效应的因人因病之异。
  • 徐晓楠, 朱爱松, 王琦, 孙德森, 盛静浩, 于吉人, 金海龙, 秦逸杨, 苏行, 张光霁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54-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胃癌术后伴焦虑与不伴焦虑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性,寻找胃癌术后伴焦虑患者肠道菌群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83例胃癌三期D2根治术后患者焦虑组29例,非焦虑组54例,收集两组患者粪便标本,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分析两组之间肠道菌群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无明显差异;肠道菌群OUT、微生物群落构成和肠道菌群表型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在科水平上海洋杆菌科、巴克杆菌科物种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Mar_丁二酰亚胺菌属、Pre_异普雷沃氏菌属、里克·阿利斯蒂普斯菌属菌群物种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组肠道优势菌有1种,是g_普雷沃菌 科_UCG_001,非焦虑组肠道优势菌共有4种,分别是g_丁二酰亚胺菌目、f_马里尼菲拉克菌科、f_里克奈拉斯菌科、g_阿利斯提普菌目;两组在ko00760烟酸和烟酰胺代谢、抗霉素的生物合成、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生物发生、ko00430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ko00513各类N-聚糖生物合成、MF0022半乳糖醛酸降解Ⅰ、MF0048丝氨酸降解、MF0005淀粉降解、MF0085尿素降解、MGB043醋酸酯合成Ⅰ、MGB041替代途径:futalosine途径多条代谢通路存在显著性差异;[瘤胃球菌]_转矩_组和UCG-003两个差异菌种与KO功能代谢呈正相关。结论:胃癌三期D2根治术后焦虑与非焦虑两组患者之间存在代表焦虑与非焦虑的特异菌种。
  • 赖冬萍, 卢鑫, 张涛, 陈小芬, 钟婵, 黄李冰雪, 黄晓燕, 李锦颜, 朱梓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59-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健脾清热活血方含药血清对稳定沉默miR-222结肠癌HCT-116细胞株生物学作用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MAPK10)、泛酸激酶3(PANK3)表达变化。方法:采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沉默miR-222基因,培养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HCT-116)、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sh-miR-222)和各剂量治疗组(sh-miR-222+低、中、高剂量中药)。细胞增殖检测试剂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APK10、PANK3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抑制HCT-116细胞增殖和生长活力的效应明显加强(P<0.05),细胞总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迁移数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的细胞胞浆内可见明显增多的自噬体,与阳性对照组比较,高剂量治疗组MAPK10、PANK3 mRNA表达量和低剂量治疗组MAPK10、PANK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健脾清热活血方联合miR-222基因沉默可增强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和自噬,减少细胞增殖和迁移,MAPK10、PANK3表达显著升高。
  • 李艳萍, 夏启胜, 朱峰, 阎小萍, 陶庆文, 孔维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65-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补肾强督方(BSQD)对强直性脊柱炎(AS)成骨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DBA/1小鼠分为模型(AS)组、西药对照(CELEBREX)组、补肾强督方低剂量(LBSQD)组及补肾强督方高剂量(HBSQD)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C57BL/6小鼠作为空白对照(Normal)组。评估小鼠的关节炎评分。对小鼠关节进行HE染色以评估骨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分别分析SOST、Wnt3a、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ormal组比较,DBA/1小鼠表现出AS样关节炎。BSQD、CELEBREX组显著降低AS关节炎评分。组织病理学显示,AS组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HBSQD组评分显著低于AS组(P<0.05)。AS组和HBSQD组的SOST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高于Normal组和AS组(P<0.05,P<0.01)。与Normal组比较,AS组Wnt3a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而HBSQD组Wnt3a mRNA和蛋白质表达低于AS组(P<0.05,P<0.01)。β-catenin在HBSQD、LBSQD和CELEBREX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AS组(P<0.05,P<0.01)。结论:补肾强督方能抑制AS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成骨。
  • 赵圣敏, 伍静, 李倩, 黄守瑞, 陶欢, 杨羚, 李玲, 李瑛, 陈进, 张立, 孙鑫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71-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SAP)患者穴位敏化程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调查CSAP患者近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主要为冠脉病变支数。同时使用Von Frey检测器检测疾病相关穴位的压痛阈值,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66例患者。膻中、阴郄压痛阈值与冠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膻中:OR=0.495,95%CI[0.303,0.811];阴郄:OR=0.509,95%CI[0.261,0.992]);督俞的压痛阈值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督俞:OR=2.183,95%CI[1.168,4.079])。结论:膻中、阴郄可能是CSAP患者的敏化穴位,未来可进一步在前瞻性高质量的诊断检查中探讨CSAP患者穴位敏化动态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疗。
  • 武静, 王慧, 田维毅, 蔡琨, 李尧锋, 杨莎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75-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痛大鼠前扣带回皮质(ACC)中枢敏化物质、兴奋性氨基酸、细胞因子、能量代谢物质的表达及大建中汤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母婴分离、乙酸灌肠等方式制备IBS内脏痛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灌服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持续2周)和大建中汤组(灌胃大建中汤水浸液10.8 g/kg,每天1次,持续2周),另设正常组(灌服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持续2周),每组10只。采用腹部撤离反射(AWR)评估各组大鼠内脏疼痛敏感度;采用免疫印迹试验法检测大鼠脑ACC内中枢敏化物质酪氨酸蛋白激酶类固醇受体辅激活因子(Src)、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单位(NMDAR-2B)、血清缝隙连接蛋白-1(Panx1)的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ACC组织内P物质(S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微透析分析仪检测大鼠脑ACC组织透析液中能量代谢物质如乳酸(Lac)、丙酮(Pyr)、葡萄糖(Gluc)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ACC组织透析液中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D-丝氨酸(D-Ser)、甘氨酸(Gly)、谷氨酸(Glu)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WR评分于60、40、2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显著增加(P<0.01),ACC组织中Panx1、Src、NMDAR-2B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1),TNF-α、IL-1β、SP含量显著升高(P<0.01),透析液中Glu、D-Ser、Gly、Gluc、Lac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建中汤组AWR评分于60、40、20 mmHg压力下显著下降(P<0.01),ACC组织中Panx1、Src、NMDAR-2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TNF-α、IL-1β、SP含量显著降低(P<0.01),透析液中Glu、D-Ser、Gly、Gluc、Lac含量降低(P<0.01)。结论:大建中汤调节IBS内脏痛中枢敏化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大鼠ACC细胞外液中Glu、D-Ser、Gly、Gluc、Lac的含量,降低Panx1、Src和NMDAR-2B蛋白表达有关。
  • 王耀登, 吴文辉, 连艳, 蒋桂华, 杨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81-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道地药材川枳壳资源分布和种植现状并作深入分析,为川产道地药材枳壳优质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18个区县85个乡镇的枳壳主产区的资源和种植现状进行调研。结果:经调查,川枳壳栽培品种目前以酸橙、代代花酸橙为主,有少量的臭橙、黄皮酸橙和香橙。集中分布在海拔150~1 110 m,东经105°26’~109°52’,北纬28°44’~31°20’区域内。截至2021年12月总种植面积约4 150 hm2,投产面积3 380 hm2,药材产量约5 000 t。盲目引种、自繁自育、产业规模不集中是川枳壳资源利用现状最突出的问题。结论: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不仅要加强优质资源的保护,还应积极推广规范化种植和采收加工技术,从源头提升川枳壳药材质量,促进枳壳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李耀华, 谢洁兰, 雷沛霖, 谢鲜丽, 卿丽婷, 梁建丽, 潘真真, 李芳婵, 陆峥琳, 黄瑞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85-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瑶药董殃咪中5个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及异绿原酸C)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广州菲尼根X-Peonyx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µm),甲醇-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7 nm,柱温30 ℃。以绿原酸为内标物,采用多点校正法,分别建立与其余成分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8批瑶药董殃咪样品的4个待测物的含量,与外标法进行比较,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及异绿原酸C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45、0.927、1.292、1.198,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无显著差异。结论:建立的瑶药董殃咪的一测多评法,准确可行,简便稳定,可节省大量对照品使用,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 李津, 雷晓蕾, 闫世琛, 刘国, 高丽, 王永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90-3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探讨葛根-茯苓(简称GF)发酵产物对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GF未发酵药物组、GF发酵药物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Z)注射方式制备T2DM模型。阳性药物对照组灌胃给予二甲双胍91 mg/kg,GF未发酵药物组及GF发酵药物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水煎液13 g/kg,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持续8周。给药结束后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IRS-1、PI3K、Akt蛋白水平,采用RT-qPCR检测大鼠肝脏IRS-1、PI3K、Akt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FBG、2hPBG、HbAlc、TC、TG、LDL-C、FINS、HOMA-IR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ISI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脏组织脂肪样变性、炎症浸润明显;肝脏组织中IRS-1、PI3K、Akt蛋白及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FBG、2hPBG、HbAlc、TC、TG、LDL-C、HOMA-IR、FINS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阳性药对照组、GF发酵药物组ISI水平显著升高(P<0.01);各给药组肝脏组织脂肪样变性、炎症浸润减少;各给药组肝脏组织中IRS-1、Akt蛋白和IRS-1、PI3K、AKT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阳性药对照组、GF发酵药物组PI3K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0.01),其中GF发酵药物组较未发酵药物组治疗效果更佳。结论:葛根茯苓发酵产物可改善T2DM大鼠的糖脂代谢,其内在机制可能与IRS-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 齐诗仪, 倪友聪, 杜欣, 黄紫娟, 赵翔, 陈建国, 林丽莉, 林栋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396-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借助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技术,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体表力敏数据进行补全与预测分析,并结合函数曲面拟合技术对体表力敏值的分布特征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腧穴体表形态学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与数据支撑。方法:纳入30例符合条件的CNLBP患者,采用FDK20压力测痛仪对腰部相应部位施加恒定压力进行探查,每位受试者共采集50个力敏点,并记录对应100 mm疼痛视觉模拟量表的数值。随后运用Matlab软件提取体表力敏点的位置坐标参数,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构建以L4棘突为原点的空间直角坐标系(Xpi,Ypi,VASpi)。最后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运用函数曲面拟合技术实现力敏点的三维可视化。结果:①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平均识别率为(64.28±11.43)%;②函数曲面拟合三维可视化结果表明,力敏值在体表呈现出波峰与波谷交替的钟形分布模式,且模型坐标具有可追溯性。结论: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初步捕捉并预测CNLBP患者体表力敏点的分布规律;同时,函数曲面拟合技术实现了力敏点的三维形态可视化呈现,为腧穴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张懿鹏, 田升, 陈祥静, 祁丽洁, 叶莉莹, 王仁忠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02-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鼻敏康合剂对变应性鼻炎(AR)最轻持续性炎症(MPI)小鼠鼻黏膜水通道蛋白(AQP)1、AQP5、黏蛋白(MUC)5AC、MUC5B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SPF级BALB/c雌性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空白组、AR组、MPI组、MPI中药组及MPI西药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均以卵清白蛋白诱导、激发构建AR和MPI模型。成功后分别实施氯雷他定、鼻敏康合剂治疗方案,记录行为学积分;HE染色观察鼻黏膜形态;RT-qPCR及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鼻黏膜AQP1、AQP5、MUC5AC、MUC5B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MPI组鼻黏膜AQP1、MUC5AC、MUC5B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AQP5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P<0.01)。与MPI组比较,两给药组鼻黏膜AQP1、MUC5AC、MUC5B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1),AQP5 mRNA及蛋白表达上升(P<0.05,P<0.01)。结论:鼻敏康合剂可通过下调AQP1、MUC5AC、MUC5B表达,提高AQP5表达,降低鼻黏膜血管及腺上皮细胞通透性,缓解水液分泌亢进,起到治疗MPI的作用。
  • 杨露露, 王峥, 穆思思, 王翌琼, 郭利生, 周运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07-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系祥先生乃清末民初时期河南推拿名家,其重辨证论治,明穴道手法,重养生预防。唐系祥先生所著《推拿卫生正宗》一书中记载的卫生十段锦,上则清利头目,中可消食化痰,下能和气泻热,总能理气和血,补益元气,习之可令人精神加倍,强健轻身,得以延年益寿。文章从四部分分别论述了卫生十段锦的具体操作特点,并且介绍了卫生十段锦中体现的两大唐系祥学术思想特点,便于医者理解应用,临床加以推广。
  • 席崇程, 冯全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10-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修心不仅是中医养生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立人、为医之根本,然而相关研究较少。笔者从“医哲互参”的视角,研究发现中医的修心理论继承儒家、道家和理学等哲学“主静”之观点,将“守静”作为修心之根本。守静之法,中庸为要,一方面避免情欲、外欲和危险因素等外界事物的刺激,另一方面又当行仁义之道,在外界刺激中不断磨练心性,身心兼修。修心之用,在内可调十二脏之气血阴阳,发相火命门生化之功,从而养神护命;在外可提升为医之德术,增灵智而行智者之善举。
  • 宋鑫, 蒋力生, 叶明花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13-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词所著《混俗颐生录》是我国中医养生学历史上一本十分重要的养生学专著。然其作者却常与五代武将刘词混淆,笔者拟在正误该书作者的前提下,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该书的养生内容与经验方法,并从“饮食馔酒,固护脾胃;四时消息,顺应阴阳;患劳患风,悉心调护;房中交合,保元戒慎”4个方面,深入总结归纳刘氏别具一格的养生思想,以期为广大人民群众维护健康提供保健指导以及为现代养生保健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 刘炀, 马友诚, 郑甜甜, 李良松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17-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医心质学将心质结构分为心灵质、心识质、心意质3个维度,其中心灵质的概念来源于道家元神理论。文章以《道藏》及其他明清道家典籍为依据,系统梳理了元神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元神与识神、元精元气的关系,丰富了中医心质学心灵质的理论建构。研究表明,心灵质在人体潜能开发、心身疾病治疗等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医心质学心灵质理论的发展拓展了传统中医学在心理调养和心身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边界。
  • 卓小莉, 李吉武, 林春婷, 王秋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2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圣贤医哲以“生”释“道”阐述宇宙自然的生成规律,形成“气-神-形”的医哲观。探索长生之道,形成与天地共生,天人相应,修身养生之法。“气”乃万物资始,为生之先天本体;“神”者主气始动,制化阴阳生万物;“形”者阴阳和气,外阳内阴之舍,万物有节,贵以为生。“气-神-形”充实“道生”之意象,贯序而生,顺应天地自然,是宇宙自然与人生成与存在的基本准则。
  • 中格才让, 米玛, 次旦南卓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25-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藏医气象医学具有潜在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藏医气象医学细微化、系统性地阐述了高温天气与身体或者药物、治疗等理论概念。文章诠释叙述性地讲解藏医气象医学,包括气象跟身体、疾病、诊断、治疗药物等关系,突显出藏医气象医学的医学思想。气象医学研究是世界性的一大课题,用藏医气象医学为该主题叙述与讲解,乃是古老的边缘性文化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动力和张力,更加贴切深入地研究此内容极为重要。
  • 李丽, 邝鹏, 包雄英, 陈欣, 王花蕾, 管遵惠, 王祖红, 左政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28-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历经五代传承,150多年践行,总结并形成了具有特色鲜明的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针法体系,彰显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一脉相承的学术思想和传承理念,构建了管氏特殊针法学术体系:创建“辨、调、治、法”针灸诊疗体系,传承、弘扬了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精湛的诊疗技术。
  • 刘艺, 王莹, 赵汉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32-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宫寒”作为中医妇科重要概念,被大众广泛提及,但至今却无统一、明确的定义。文章通过查阅整理历代古籍文献,考证“子宫寒冷”“胞胎寒”“宫冷”等术语的概念与历史起源,系统梳理“宫寒”为病的理论发展流变、病因病机、辨治方法等内容,从多角度探讨“宫寒”内涵,丰富中医妇科相关理论,为进一步挖掘“宫寒”理论提供参考。
  • 临床报道
  • 李影, 刘雁峰, 邓楠, 郑志博, 舒畅, 李晶晶, 侯婷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36-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二补助育汤对高龄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失败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蜕膜化相关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肾虚血瘀型高龄反复IVF-ET失败患者,予二补助育汤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黄体中期的超声学指标及血清中蜕膜化相关因子水平,并随访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P<0.01),总有效率为80.95%(34/42),子宫内膜厚度显著增加(P<0.01),双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左侧收缩期/舒张期峰值显著降低(P<0.01),子宫内膜血管指数、血流指数、血管化血流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5),Salle评分显著增加(P<0.01);黄体中期蜕膜化相关因子IGFBP-1、PRL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结束后,患者下一周期的胚胎种植率为47.73%(21/44),临床妊娠率为40.00%(10/25),且与临床未妊娠组比较,治疗后临床妊娠组IGFBP-1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二补助育汤可以显著改善高龄反复IVF-ET失败患者的肾虚血瘀中医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最终改善高龄反复IVF-ET失败患者妊娠结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黄体中期蜕膜化相关因子IGFBP-1、PRL的表达水平,改善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有关。
  • 强永虎, 吴坚, 孙闻佳, 张梦雪, 尹中华, 张星星, 刘沈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41-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益气化瘀解毒方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协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协同组脱落2例。对照组接受新辅助化疗,协同组在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益气化瘀解毒方,两组完成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评估两组肿瘤退缩分级、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功能状态评分、细胞免疫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协同组肿瘤退缩分级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1 d后,协同组中医证候积分中腹胀积分降低(P<0.05);治疗42 d后,协同组中医证候积分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胀、纳差、便溏降低(P<0.05,P<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升高(P<0.05)。治疗42 d后,协同组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功能、疲乏、气短、食欲不振、腹泻、总体健康优于治疗前(P<0.05),并且协同组生活质量评分中疲乏、气短、食欲不振、腹泻、总体健康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2 d后,协同组KP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42 d后,协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中CD4+较治疗前增加(P<0.01),且CD4+、CD4+/CD8+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治疗21 d后,协同组谷丙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2 d后,协同组谷草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方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可改善肿瘤退缩分级,减轻临床症状,提高功能状态,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免疫状态,全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 邹雯, 陈昕, 李永红, 闫玉光, 王健, 刘颖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47-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中药温肾健脾颗粒对高效抗转录病毒疗法(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艾滋病患者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HLADR+CD38+ /HLADR+CD38- /HLADR-CD38+ 占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及各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比例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评价对异常免疫激活的影响。方法:将60例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中药温肾健脾颗粒+HAART(治疗组)和模拟剂+HAART(对照组)治疗24周,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时检测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HLADR+CD38+ /HLADR+CD38- /HLADR-CD38+ 占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果:温肾健脾法治疗相关的免疫激活水平的调节主要与HLADR+CD38+ 以及HLADR+CD38- 的CD4+T淋巴及CD8+T淋巴细胞有关,HLADR-CD38+ 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HLADR+CD38+ /HLADR+CD38- /HLADR-CD38+ 占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态势,对照组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相反态势。结论:温肾健脾法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提升不是通过单纯抑制(下调)的途径,而可能是对其抑制与激活状态的双向调节。
  • 余阳, 刘庆, 陈秋彤, 李铁林, 张雨桐, 倪夕秀, 黄思莹, 赵凌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51-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变应性鼻炎(AR)患儿的疗效和舌苔菌群变化特征。方法:纳入AR患儿28例为鼻炎组,予以揿针治疗4周,每周2次。健康儿童24例为健康组,不予以任何治疗。采集受试者舌苔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观察治疗前后的鼻部症状评分(TNSS)与儿童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评分(PRQLQ),并对比鼻炎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健康组的舌苔菌群差异。结果:鼻炎组Chao1值较健康组显著降低(P<0.05),空肠普雷沃氏菌种、拉瓦拟普雷沃氏菌种、淡色普雷沃氏菌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鼻炎组的TNSS和PRQLQ评分显著降低(P<0.05),空肠普雷沃氏菌种、拉瓦拟普雷沃氏菌种、淡色普雷沃氏菌种显著升高(P<0.05)。 其中空肠普雷沃氏菌种与TNSS、PRQLQ评分负相关性最高。结论:AR患儿的舌苔菌群丰度明显低于健康儿童。揿针治疗后能显著改善患儿症状和生活质量,并且增加有益菌的丰度,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舌苔菌群的结构来改善AR的临床症状。
  • 乔楠, 杨旭, 方勇, 丁晓雯, 倪毓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 40(1): 457-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利湿解毒汤联合箍围消散法治疗老年下肢丹毒湿热毒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下肢丹毒患者7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25例、B组22例、C组23例,3组均予抗生素治疗,其中A组予利湿解毒汤联合箍围消散法,B组予箍围消散法,C组予硫酸镁湿敷。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指标(红肿范围、肤色、肤温、疼痛)、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介素6(IL-6)、肝素结合蛋白(HBP)]、中医临床疗效判定、用药时间、复发率、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3组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指标和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均有所改善(P<0.05),A组临床症状体征指标改善、复发率优于C组(P<0.05),与B组相当;炎症指标改善、用药时间、中医临床疗效判定有效率优于B、C组(P<0.05),B组与C组相当。3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3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利湿解毒汤联合箍围消散法治疗老年下肢丹毒湿热毒蕴证,内外合治,能够有效的控制炎症,改善局部症状,缩短用药时间,降低复发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